CN20893630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36308U
CN208936308U CN201821382186.1U CN201821382186U CN208936308U CN 208936308 U CN208936308 U CN 208936308U CN 201821382186 U CN201821382186 U CN 201821382186U CN 208936308 U CN208936308 U CN 208936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air outlet
shell
cou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821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先送
陈新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821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36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36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36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对旋风机、轴流风机;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轴流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能够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空调器送风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器的出风口设置在前面板,当空调器送风(冷风或热风)时,通过出风口直接将出风空气向上层空间吹出,出风空气的风速较大。如果用户处于该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内,用户会感觉到风力强劲,从而降低舒适体验感。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种采用对旋风机将出风空气打散以提高舒适度的空调器,然而,这种空调器采用单个对旋风机也仅是向单一方位送风,送风方式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用户多种送风方式的需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空调器送风方式的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对旋风机、轴流风机;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轴流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和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
优选地,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之间设有分隔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对旋风机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直排式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的旋转中心和所述换热器的对角线交叉位置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具有面向所述轴流风机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呈向后凹陷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到所述轴流风机的距离为L,50mm≤L≤250mm。
优选地,100mm≤L≤200mm。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为向后凹陷的球面。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的球心半径为R1,350mm≤R1≤1000mm。
优选地,450mm≤R1≤850mm。
优选地,550mm≤R1≤750mm。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的球心位于所述对旋风机轴线的延伸线上,所述对旋风机的半径为R2,0.4≤R2/R1≤0.8。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导流板和所述背板间隔设置,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背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器、或天花机、或壁挂式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并在壳体设置与第一出风口对应的对旋风机,以及与第二出风口对应的轴流风机,以在轴流风机和对旋风机的驱动下,空调器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将出风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提高舒适性。鉴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处高度不同,从而通过控制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的开关,可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向不同的高度层的空间送风,实现上下分布式送风。例如,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送风。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仅其中之一开启,使得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与之对应的出风口单独送风。如此,可使得所述空调器的送风方式更为灵活,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调节送风方式。此外,由于轴流风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故相较于具有两个对旋风机的空调器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噪音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沿D-D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附图标号表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能够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所述空调器送风方式的灵活性。所述空调器可以是落地式空调器,或者是壁挂式空调器,在此一落地式空调器为例进行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中,实现箭头指示的是槽、孔或空间等结构,虚线箭头指示的是气流流动方向。
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第一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请参阅附图标号表1。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的第一实施例中,空调器 100包括壳体110、轴流风机120a、以及对旋风机130。其中,壳体110具有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沿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对旋风机130安装在壳体110内,对旋风机130 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壳体110内,轴流风机120a 向第二出风口20b送风。
具体而言,壳体110包括背板111和前面板112,壳体110的沿垂直于其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虚拟截面)可以呈方形或圆形设置,或者呈多边形设置亦可。壳体110在其背板111上设有进风口10,进风口10处设有进风格栅;壳体110在其前面板112上设有第一出风口20a 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处设有用以调节出风角度的百叶,所述百叶包括横百叶150a和纵百叶150b。
对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具体位置,可依据不同的空调器类型尺寸进行相应设计。其中,对于落地式空调器而言,第一出风口20a 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例如,第二出风口 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可参阅图1至图3);或者,第二出风口20b 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可参阅图4至图6)。对于壁挂式空调器而言,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横挂式空调器,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 可以沿横挂式空调器的长度方向排布;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竖挂式空调器,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竖挂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对于天花机而言,天花机的前面板大多为圆形或者方形,因此,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沿其前面板的宽度或长度方向排布均可。此外,上述任意机型的空调器,其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均可以是间隔设置,也可以是连通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均可,并没有具体限定。具体在此,第一出风口20a 呈方形或圆形设置。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10内的换热器140,换热器140遮盖进风口10。
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的相对位置关系,应依据前述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位置关系相应设计。在此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请参阅图1至图3,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则相应的,轴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上方。或者,请参阅图4至图6,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则相应的,轴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 130的下方。在此考虑到,轴流风机120a对应第二出风口20b设置,轴流风机120a旋转时转速较大,如果要确保轴流风机120a较为平稳,适宜尽量降低轴流风机120a的中心,因此,在此优选,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 的下方,相应地,轴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下方。
在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0进入,并从换热器140通过而进入到壳体11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出风空气;其中,一部分出风空气则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20a吹向室内,这一部分出风空气被对旋风机130向其周向及其轴向打散,有效降低风速;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在轴流风机120a驱动下,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向室内。显然,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在此应注意的是,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的轴向为前后向,以使得轴流风机120a 和对旋风机130驱动空气向前吹风,在实现柔风感的同时,还可获得较大的送风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10上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并在壳体110设置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的对旋风机130,以及向第二出风口20b送风的轴流风机120a,以在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 的驱动下,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提高舒适性。鉴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所处位置(高度位置、长度位置、宽度位置)不同,从而通过控制所述轴流风机120a和所述对旋风机130的开关,可实现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向不同的空间层送风,实现分布式送风(对于落地式空调器,可实现上下分布式送风;对于壁挂式空调器,可实现上下分布式或横向分布式送风;对于天花机,可实现周向分布式送风)。例如,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出风口120a 和第二出风口120b同时送风。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仅其中之一开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中与之对应的出风口单独送风。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式更为灵活,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调节送风方式。此外,由于轴流风机120a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故相较于具有两个对旋风机130的空调器100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的噪音更低。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上述空调器100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0a 位于壳体110的上部,第二出风口20b位于壳体110的中部,如此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处在较高的位置上,从而可向更远的方位送风,有效延长空调器100的送风距离。应说明的是,以整机高度的1/2位置为分界线(虚拟线),该分界线以上为壳体110的上部,该分界线以下为壳体110 的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位于对旋风机130的后侧,且靠近进风口10。换热器140可以是直排换热器、V形换热器、C形换热器、W形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均可。具体在此,换热器140为直排换热器。为了将与换热器140 换热后形成的出风空气尽快吹向室内,加速空气流动,改善换热效率,优选地,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位于换热器140的出风侧。也即是说,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位于换热器140的前侧,且呈上下向排布,对旋风机130或轴流风机120a与换热器140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可驱动出风空气快速向相应的出风口吹出,有效加速了壳体110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1至图3,如果把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置于同一风道内,那么,由于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之间的距离较小,在对旋风机 130和轴流风机120a同时工作时,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有可能发生风量“争夺”,即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两者中的一者风量较大,另一者获得风量较少。又或者,在制冷状态下,冷空气易于向下沉降,导致位于较下方的轴流风机120a风量较大,而位于较上方的对旋风机130风量较小;在制热状态下,热空气易于向上浮动,导致较上方的对旋风机130风量较大,而位于较下方的轴流风机120a风量较小。这类情况,均容易导致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出风量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机之间设置有分隔板180,分隔板180将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间隔分开。也就是说,分隔板180将壳体110内部的风道分隔成上风道30a和下风道30b;其中,对旋风机130安装在上风道30a,并与第二出风口20b相对设置;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下风道30b,并与第一出风口20a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分别驱动各自对应的风道内的空气流动,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来调节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的转速,使得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出风量达到均匀或差别出风。
图4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第二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请参阅附图标号表1。
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器100的第二实施例中,考虑到空调器100的整机高度较大,如果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位置较高,则制热状态下所产生的暖风不易到达用户的足部,影响其舒适性。因此,该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0a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20b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具体来说,以整机高度的1/2位置为分界线(虚拟线),该分界线以上为壳体的上部,该分界线以下为壳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出风口20b可邻近所述分界线;或者,第二出风口20b远离所述分界线(如位于壳体的下端),可达到更佳的暖足效果。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处于较高位置,可向更远的方位送风,第一出风口20a的送风距离较远;而第二出风口20b处于较低位置,可向较低的位置(如底面)送风,使得热空气可达到用户的足部,达到暖足效果。而在制冷状态下,为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则可通过百叶调节第二出风口20b的送风角度,使得冷风吹不到用户足部;或者,在第二出风口20b活动安装一个风门,通过所述风门关闭第二出风口20b,避免冷风直吹用户足部亦可。
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位于换热器140的出风侧,轴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下方,从而通过换热器140换热后的出风空气,一部分出风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向前流动并直接从第一出风口20a向上层空间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在轴流风机120a的驱动下,向下流动并从第二出风口20b向下层空间吹出,有效到达用户的足部,达到较佳的暖足效果。
具体而言,壳体110具有连通所述进风口10和所述第一出风口20a的上风道30a,以及连通上风道3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下风道30b;其中,对旋风机130安装于上风道30a,轴流风机120a安装于下风道30b。换热器140 安装在壳体110内,且位于上风道30a。其中,上风道30a大致呈直线形,上风道30a包括位于对旋风机130后侧的后进风段,以及位于对旋风机130前侧的前出风段;下风道30b大致呈L形设置,下风道30b包括与所述后进风段连通的纵向进风段,以及连通所述纵向进风段和第二出风口20b的横向出风段。如此设计,可将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间隔分开一段距离,即第一出风口20a处于空调器100的上部,所处位置较高,可向上层空间远距离送风,达到较大的送风距离;第二出风口20b处于空调器100的下部,所述位置较低,可向下层空间送风,使得热空气可吹向用户,达到较佳的暖足效果。当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的出风空气,进入上风道30a后,一部分出风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上风道30a流向第一出风口20a,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20a向室内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则从上风道30a分流进入到下风道30b,在轴流风机120a的驱动下,从下风道30b流向第二出风口20b,并从第二出风口20b向室内吹出。
请参阅图4至图6,为了提高对旋风机130的送风效果,优选地,对旋风机130的旋转中心和换热器140的对角线交叉位置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如此设置,当对旋风机130工作时,外部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换热器140的各个方位均匀通过,而与换热器140充分接触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后形成的出风空气从四周向对旋风机130汇集,最终由对旋风机 130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20b,进而达到较好的送风效果。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向后的投影也可以位于换热器140的上部,这样对旋风机130的位置相对较高,可以想更远的方位送风,有效延长第二出风口 20b的送风距离。
对于轴流风机120a的安装位置,可将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下风道的侧壁上,或者在所述下风道增设一安装支架,将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该安装支架上。在此优选,壳体110内设有供对旋风机130安装的安装板170,安装板 170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壳体110的下部,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安装板170的下部。也就是,安装板170的下端形成所述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轴流风机 120a安装在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鉴于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均安装在安装板170上,为避免此两者发生共振,优选地,对旋风机130的电机的转速和轴流风机120a的电机转速相异。
请参阅图4和图6,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方便将从上风道30a吹至下风道30b的出风空气引导到轴流风机120a,壳体110内设有位于换热器140下方的导流板190,导流板190具有面向轴流风机120a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呈向后凹陷设置。
具体说来,导流板190相当于所述下风道的后风道板,导流板190的导流面向后凹陷而呈弧形面或球面设置,从而导流板190可将出风空气向轴流风机120a的进风端汇聚,进而增大轴流风机120a的送风量。
请参阅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导流面到轴流风机120a的距离定义为L,如果L过小,则下风道30b过于狭窄,不利于空气流动,风量较小,噪音可能也会较大;如果L过大,导流板190的导风作用较弱,风量也会较小。因此,L应保持在一个较佳范围内。为验证L的大小对第二出风口20b风量和噪音的影响,在制热状态下(仅开启轴流风机120a),基于相同的试验条件进行试验,得到如下测试数据:
表1-1.当L=3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2.当L=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3.当L=8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4.当L=1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5.当L=12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6.当L=14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7.当L=16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8.当L=18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9.当L=2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0.当L=22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1.当L=2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2.当L=27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3.当L=3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为了便于表述,下述内容均以转速为600r/min为例进行阐述说明:
依据表1-1至表1-13的测试数据,在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L值下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统计如下:
表2.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L值下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
依据表2的统计数据可见,在L<50mm或者L>250mm时,第二出风口 20b的风量基本小于到850m3/h;而在50mm≤L≤250mm时,第二出风口20b 的风量达到850m3/h以上。由此可见,L应保持在一个较佳范围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限定50mm≤L≤250mm。
尤其是,在100mm≤L≤200mm时,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甚至达到 900m3/h以上,相对于L=30mm而言,风量增大11.8%以上。并且,L在此范围内,随着风量的增大,噪音并没有随之增大,而是噪音基本保持不变。故在此优选,100mm≤L≤200mm。
特别地,在120mm≤L≤160mm时,风量达到最大,风量在930m3/h左右,此时噪音基本与L∈[100mm,120mm]或者L∈[160mm,200mm]处在同一水平。因此,优选地,120mm≤L≤160mm。
请参阅图4和图6,基于上述实施例,为加强导流板190的导风效果,优选地,所述导流面为向后凹陷的球面。所述球面可将出风空气向其球心(位于其前侧,如图6中O点所示)所在位置聚拢,从而将大量出风空气导向轴流风机120a,有效增大第二出风口20b的出风量,进而降低轴流风机120a的能耗。优选地,所述导流面的球心位于所述对旋风机轴线的延伸线(虚拟线) 上,以使得导流板190将更多的出风空气向轴流风机120a聚拢,进一步增大出风量。
在此,将所述导流面的球半径定义为R1,如果R1过小,则所述导流面的弯曲程度过大,可能会形成涡流,产生涡流噪音;如果R1过大,则所述导流面的弯曲程度过小,导流作用不强。因此,R1应保持在一个较佳范围内,才能确保其具有较佳的导流效果。为验证R1的大小对第二出风口20b风量和噪音的影响,在制热状态下(仅开启轴流风机120a),基于相同L值和其他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得到如下测试数据:
表3-1.当R1=2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2.当R1=3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3.当R1=4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4.当R1=5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5.当R1=6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6.当R1=7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7.当R1=8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8.当R1=9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9.当R1=10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10.当R1=10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11.当R1=11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为了便于表述,下述内容均以转速为600r/min为例进行阐述说明:
依据表3-1至表3-11的测试数据,在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R1值下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统计如下:
表4.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R1值下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
R<sub>1</sub>/mm 风量(m<sup>3</sup>/h) 噪音(dB)
250 822 43.3
350 873 44.2
450 912 44.8
550 937 45.2
650 955 45.4
750 943 45.3
850 916 44.7
950 887 44.3
1000 863 43.5
1050 827 42.7
1150 816 42.4
依据表4的统计数据可见,在R1<350mm或者R1>1000mm时,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较小,不足860m3/h;而在300mm≤R1≤1000mm时,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达到860m3/h以上,甚至达到955m3/h。由此可见,R1应保持在一个较佳范围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350mm≤R1≤1000mm。
尤其是,在450mm≤R1≤850mm时,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可达到 900m3/h以上,相对于R1=250mm而言,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增大10.9%以上。并且,R1在此范围内,随着风量的增大,噪音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故在此优选,450mm≤R1≤850mm。
特别地,在550mm≤R1≤750mm时,风量达到最大,风量在940m3/h左右,此时噪音基本与R1∈[350mm,550mm]、或者R1∈[750mm,1000mm]处在同一水平。因此,优选地,550mm≤R1≤750mm。
请参阅图4和图6,对于R1的具体取值,可依据不同大小的轴流风机120a 相应选取。为便于表述,在此将轴流风机120a的旋转面的半径定义为R2(应注意的是,轴流风机120a的“旋转面”应当是指以轴流风机120a向壳体110 的背板111的投影)。经试验,当0.4≤R2/R1≤0.8时,导流板190的导流面能够最大范围地包围于轴流风机120a的后侧,使得导流面能够将更多的出风空气聚拢到轴流风机120a的进风端,聚拢的空气在轴流风机120a的驱动下,快速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出,避免产生涡流,有效增大出风量的同时,可减少涡流噪音。R2可以是0.4R1、0.5R1、0.6R1、0.7R1或0.8R1
进一步地,鉴于换热器140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故空调器100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140下方的接水盘,接水盘可承接换热器140产生的冷凝水。在此,为便于安装接水盘,导流板190和背板111间隔设置,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导流板190和背板111之间。由于导流板190和背板111间隔设置,在此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该间隔空间的存在,可形成一隔音腔,可减少噪音的传播,进而达到减低噪音的效果。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出风口20a设于壳体110的中部,第二出风口20b设于壳体110的下部,如此可将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 20b处在中下层的位置上,相对靠近用户的活动区域,从而可将更多的风量送达用户的活动区域,快速达到制热或制冷目的。
请参阅图4和图5,以下将对对旋风机130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对旋风机130的结构,对旋风机130包括安装座131、第一轴流风轮132a、第二轴流风轮132b,以及第一电机133a,其中,第一轴流风轮132a安装于安装座131,并与第一电机133a连接;第二轴流风轮132b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131,且位于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前侧。
具体而言,安装座131包括安装筒、设置在安装筒内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安装筒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可将出风空气聚集向前吹出,延长送风距离;第一轴流风轮132a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第二轴流风轮 132b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与所述安装筒内一体成型,或者通过螺钉或卡扣等安装结构安装到安装筒内。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任意一者均可以呈一字形设置,也可以是呈十字形设置,或者Y字形设置均可,只需保证其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即可。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中心大致位于同一轴线方向上。
请参阅图4和图5,对于第一轴流风轮132a而言,第一轴流风轮132a由第一电机133a驱动转动。对于第二轴流风轮132b而言,由于第二轴流风轮 132b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座131上,因此,第一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轮132b由其他电机驱动旋转,该电机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和第一轴流风轮132a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将出风空气沿其轴向向前吹出,如此可延长送风距离。第二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轮132b通过反向传动结构与第一轴流风轮132a连接,以通过第一轴流风轮132a带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旋转。第三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轮132b由第一轴流风轮132a旋转所产生的气流驱动旋转,此时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旋转方向一致。后两种驱动方式可节省电机成本和由电机工作而产生噪音。这三种驱动方式,可依据需求相应选取,具体在后文中还有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4和图5,考虑到空调器100在执行送风时,以第一轴流风轮 132a将气流导引至所述出风口时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为例,此时,在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穿过换热器140并流向第一轴流风轮132a 的前方,气流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能和沿第一轴流风轮132a轴向上的轴向动能。如果第二轴流风轮132b在向前主动送风时,其转动方向与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转动方向一致,那么最终由第二轴流风轮132b导出的气流具有较高的旋转动能,如此,会导致送风距离缩短。
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轮132a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第一轴流风轮132a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如此,位于两轴流风轮之间的气流从第二轴流风轮132b流出时,其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转化为轴向动能,如此,送风距离就更远。
请参阅图4和图5,对于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在此优选,对旋风机130还包括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连接的第二电机133b,第二轴流风轮132b通过第二电机133b驱动转动。第一电机133a和第二电机133b工作时的转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同时控制第一电机133a 和第二电机133b工作时,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可以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也可以是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小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也可以是当控制两个电机减速运行时,其中一个电机的转速减速至0。
显然,通过调节第一电机133a和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即相当于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来实现对旋风机130的送风距离的增加或降低,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例如,当该空调器100 运行时,第一轴流风轮132a旋转,将气流从进风口10导入壳体110内,并导向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前方。此时,如果需要增大送风距离,可以增加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如果需要降低送风距离,可以降低第二轴流风轮132b 的转速,或者停止第二轴流风轮132b运转,或者控制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转(相对于第二轴流风轮132b送风时的旋转方向)。当然,为了调整送风距离,还可以同时调节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例如,同时增大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也可以减小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转速,并增加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还可以同时降低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转速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也可以增加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转速,减小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
但是,如果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相同,则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会叠加,轴向动能减少,进而使得出风量减少。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优选地,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和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相异。如此,可避免第一轴流风轮132a 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叠加,将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转化为轴向动能,大大改善柔风感的送风量,提高的柔风感舒适度。特别地,鉴于第一电机133a作为主要驱动装置,优选地,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
请参阅图4和图5,当然,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包括反向传动结构,第一电机133a具有电机轴,电机轴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流风轮132a,电机轴的另一端通过反向驱动结构连接第二轴流风轮132b,以在第一电机133a驱动第一轴流风轮132a转动时,通过反向传动结构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向转动。通过反向传动结构,可减少电机的使用,进而减小成本以及由电机所产生的噪音。至于反向传动结构具体结构,在机械领域较为常见,在此不一一详举。
还请参阅图1和图2,鉴于换热器140位于对旋风机130的后侧,且遮盖进风口10。所述换热器140优选设置为规则形状;比如,所述换热器140可设置为直排式结构、或V型结构、或W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C型结构,即所述换热器14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或 C形。如此,可便于生产和安装换热器140。且当换热器14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或C形时,可便于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当然,换热器140也可设置为不规则形状。
还请参阅图1、图2,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为直排换热器。为了提高对旋风机130的送风效果,可将对旋风机130的进风面正对换热器140的换热面。为此优选,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旋转轴线,换热器140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定义为换热投影S0,所述换热投影S0的长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投影S0的宽度方向设置为第二方向,所述换热投影S0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均分线L1、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均分线L2;定义所述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旋转轴线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送风中心点;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一均分线L1设置,和/或,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二均分线L2设置。
在此应当指出:(1)对旋风机130的“轴线”指的是第一轴流风轮132a 的旋转轴线、或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轴线、或者用于安装第一轴流风轮 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安装座131的中心线。(2)“投影平面”为一虚设的平面,且投影平面具有垂直于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轴线的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一清楚、准确的概念;定义该投影平面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3)所述第一均分线L1指的是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一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的线,所述第二均分线L2指的是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二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的线。
当换热器140为规则形状时,换热器14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即换热投影S0一般为矩形或类矩形;此时,第一均分线L1指的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两对边的中点的连线,第二均分线L2指的是,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两对边的中点的连线。
当换热器140为不规则形状时,所述第一均分线L1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一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所述第二均分线L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二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具体的,确定不规则形状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时,可以参照:以换热投影S0的最长处的连线作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或者,以换热投影S0的最宽处的连线作为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规则形状的换热投影S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从而确定第一均分线L1和第二均分线L2,这些也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而言,第一均分线L1/第二均分线L2既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还请参阅图1、图2,第一轴流风轮132a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优选为同轴设置。但,本实用新型中的“同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轴,在实际生产(装配)过程,允许有误差存在,这仍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也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实用新型允许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旋转轴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偏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旋转轴线、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轴线以及安装座131的中心线三者共线设置。
经实验可知,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均分线L1设置时,和/或,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二均分线L2设置时,不仅可提高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而且还有利于使换热器140 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趋于均匀,从而可提高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3,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的旋转中心也可以和换热器140的上部处于同一高度位置,这样对旋风机130的位置相对较高,可以想更远的方位送风,有效延长第一出风口20a的送风距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
对旋风机,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以及
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轴流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和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前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之间设有分隔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对旋风机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所述轴流风机的旋转轴线,所述换热器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定义为换热投影,所述换热投影的长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投影的宽度方向设置为第二方向,所述换热投影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均分线、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均分线;定义所述轴流风机的旋转轴线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送风中心点;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一均分线设置,和/或,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二均分线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下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具有面向所述轴流风机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呈向后凹陷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到所述轴流风机的距离为L,50mm≤L≤250m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100mm≤L≤200mm。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向后凹陷的球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的球心半径为R1,350mm≤R1≤1000mm。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450mm≤R1≤850mm。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550mm≤R1≤750mm。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的球心位于所述轴流风机轴线的延伸线上,所述轴流风机的半径为R2,0.4≤R2/R1≤0.8。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壳体的背板间隔设置,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背板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20.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器、或天花机、或壁挂式空调器。
CN201821382186.1U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Active CN208936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82186.1U CN208936308U (zh)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82186.1U CN208936308U (zh)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36308U true CN208936308U (zh) 2019-06-04

Family

ID=66718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82186.1U Active CN208936308U (zh)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363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0615A (zh) * 2018-08-24 2019-01-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0360654A (zh) * 2019-06-25 2019-10-2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0615A (zh) * 2018-08-24 2019-01-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9210615B (zh) * 2018-08-24 2023-05-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0360654A (zh) * 2019-06-25 2019-10-2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0615A (zh) 空调器
CN103322618B (zh) 立式空调
CN105091083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208936310U (zh) 空调器
CN106196305A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208936308U (zh) 空调器
CN110762619A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196689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705240A (zh) 空调柜机
JP5408319B1 (ja) 空調室内機
CN21046326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477691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566888U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
CN10636966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CN207146642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146832U (zh) 挂吊式空调内机
CN107166514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4116837A (ja) 空気調和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にて居室を空気調和する住宅
CN20569052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403096U (zh)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CN112283803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632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594882A (zh) 空调柜机
CN2080119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108306U (zh) 空调柜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