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0615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0615A
CN109210615A CN201810986110.8A CN201810986110A CN109210615A CN 109210615 A CN109210615 A CN 109210615A CN 201810986110 A CN201810986110 A CN 201810986110A CN 109210615 A CN109210615 A CN 109210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xial
air outlet
air conditio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861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0615B (zh
Inventor
汪先送
陈新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8611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106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10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0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0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0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对旋风机、轴流风机;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轴流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本发明的空调器,能够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空调器送风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空调器的出风口设置在前面板,当空调器送风(冷风或热风)时, 通过出风口直接将出风空气向上层空间吹出,出风空气的风速较大。如果用 户处于该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内,用户会感觉到风力强劲,从而降低舒适体验 感。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种采用对旋风机将出风空气打散以提高舒适度的空调 器,然而,这种空调器采用单个对旋风机也仅是向单一方位送风,送风方式 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用户多种送风方式的需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 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空调 器送风方式的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对旋 风机、轴流风机;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 和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 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壳 体内,所述轴流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 器,所述对旋风机和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
优选地,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之间设有分隔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 述壳体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 器,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对旋风 机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为直排式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的旋转中心和所述 换热器的对角线交叉位置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 下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具 有面向所述轴流风机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呈向后凹陷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到所述轴流风机的距离为L,50mm≤L≤250mm。
优选地,100mm≤L≤200mm。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为向后凹陷的球面。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的球心半径为R1,350mm≤R1≤1000mm。
优选地,450mm≤R1≤850mm。
优选地,550mm≤R1≤750mm。
优选地,所述导流面的球心位于所述对旋风机轴线的延伸线上,所述对 旋风机的半径为R2,0.4≤R2/R1≤0.8。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导流 板和所述背板间隔设置,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背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器、或天花机、或壁挂式空调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并在 壳体设置与第一出风口对应的对旋风机,以及与第二出风口对应的轴流风机, 以在轴流风机和对旋风机的驱动下,空调器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 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 对旋风机将出风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 感,提高舒适性。鉴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处高度不同,从而通过控 制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的开关,可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向 不同的高度层的空间送风,实现上下分布式送风。例如,所述轴流风机和所 述对旋风机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送风。所述轴 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仅其中之一开启,使得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与 之对应的出风口单独送风。如此,可使得所述空调器的送风方式更为灵活, 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调节送风方式。此外,由于轴流风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噪 音相对较小,故相较于具有两个对旋风机的空调器而言,本发明的空调器的 噪音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 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空调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沿D-D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空调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沿E-E线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对旋风机与换热器上部对应设置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空调器的离心风机的另一种安装方式;
图11为图7中空调器的离心风机的再一种安装方式;
图12为图7中空调器的离心风机的又一种安装方式。
图13为本发明空调器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沿F-F线截得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3中沿G-G线截得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空调器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沿H-H线截得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6中沿I-I线截得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空调器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空调器沿图19中J-J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1为图19中空调器工作时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空调器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空调器沿图22中K-K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2中空调器工作时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空调器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空调器沿图25中L-L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7为图25中轴流风机组件与换热器在投影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图,其中, H1=200mm,H2=0mm;
图28为图25中轴流风机组件与换热器在投影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图,其中, H1=0mm,H2=0mm;
图29为图25中轴流风机组件与换热器在投影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图,其中, H1=-200mm,H2=0mm。
图30为本发明空调器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空调器沿图30中M-M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空调器沿图1中N-N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附图标号表1
附图标号表2: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调器 231 第一壳罩
10 壳体 232 第二壳罩
11 前面板 24 第一电机
111 出风口 25 第二电机
12 背板 26 第一支架
121 进风口 27 第二支架
20 风机组件 30 室内换热器
21 第一轴流风轮 50 导风圈组件
22 第二轴流风轮 60 风机安装板
23 壳罩
附图标号表3
附图标号表4: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调器 24 第一电机
10 壳体 25 第二电机
11 前面板 26 第一支架
111 第一出风口 27 第二支架
112 第二出风口 30 空调器的换热器
12 背板 50 第一导风圈组件
121 进风口 60 风机安装板
20 第一风机组件 70 第二风机组件
21 第一轴流风轮 71 第三轴流风轮
22 第二轴流风轮 72 第四轴流风轮
23 第一壳罩 73 第二壳罩
231 第一子壳罩 74 风轮电机
232 第二子壳罩 75 第四电机
附图标号表5: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 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 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 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 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 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 “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 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 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 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 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能够实现分布式送风,提高所述空 调器送风方式的灵活性。所述空调器可以是落地式空调器,或者是壁挂式空 调器,在此一落地式空调器为例进行解释说明。本发明的说明书附图中,实 现箭头指示的是槽、孔或空间等结构,虚线箭头指示的是气流流动方向。
图1至图3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一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请 参阅附图标号表1。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的第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 括壳体110、轴流风机120a、以及对旋风机130。其中,壳体110具有第一出 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沿空调器100 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对旋风机130安装在壳体110内,对旋风机130向第 一出风口20a送风。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壳体110内,轴流风机120a向第二 出风口20b送风。
具体而言,壳体110包括背板111和前面板112,壳体110的沿垂直于其 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虚拟截面)可以呈方形或圆 形设置,或者呈多边形设置亦可。壳体110在其背板111上设有进风口10, 进风口10处设有进风格栅;壳体110在其前面板112上设有第一出风口20a 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处设有用以调节出风角 度的百叶,所述百叶包括横百叶150a和纵百叶150b。
对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具体位置,可依据不同的空调 器类型尺寸进行相应设计。其中,对于落地式空调器而言,第一出风口20a 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例如,第二出风口 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可参阅图1至图3);或者,第二出风口20b 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可参阅图4至图6)。对于壁挂式空调器而言, 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横挂式空调器,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长度方向排布;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竖挂式空调器, 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 对于天花机而言,天花机的前面板大多为圆形或者方形,因此,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沿其前面板的宽度或长度方向排布均可。此外,上述 任意机型的空调器,其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均可以是间隔设置, 也可以是连通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形状,可以设置为 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均可,并没有具体限定。具体在此,第一出风口20a 呈方形或圆形设置;第二出风口20b呈长条形设置,以与贯流风轮120c对应。 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10内的换热器140,换热器140遮盖进风口 10。
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的相对位置关系,应依据前述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位置关系相应设计。在此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请 参阅图1至图3,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则相应的,轴 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上方。或者,请参阅图4至图6,第二出风 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则相应的,轴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 130的下方。在此考虑到,轴流风机120a对应第二出风口20b设置,轴流风 机120a旋转时转速较大,如果要确保轴流风机120a较为平稳,适宜尽量降低 轴流风机120a的中心,因此,在此优选,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 的下方,相应地,轴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下方。
在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0进入,并从换热器140通过 而进入到壳体11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出风空气; 其中,一部分出风空气则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20a吹向 室内,这一部分出风空气被对旋风机130向其周向及其轴向打散,有效降低 风速;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在轴流风机120a驱动下,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向室 内。显然,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 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 空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在此应注意 的是,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的轴向为前后向,以使得轴流风机120a 和对旋风机130驱动空气向前吹风,在实现柔风感的同时,还可获得较大的 送风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10上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 口20b,并在壳体110设置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的对旋风机130,以及向第 二出风口20b送风的轴流风机120a,以在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的驱 动下,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 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气 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提高舒适性。鉴 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所处位置(高度位置、长度位置、宽度 位置)不同,从而通过控制所述轴流风机120a和所述对旋风机130的开关, 可实现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向不同的空间层送风,实现分布式 送风(对于落地式空调器,可实现上下分布式送风;对于壁挂式空调器,可 实现上下分布式或横向分布式送风;对于天花机,可实现周向分布式送风)。 例如,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出风口120a 和第二出风口120b同时送风。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仅其中之一开 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中与之对应的出风口单独送风。 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式更为灵活,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调节送 风方式。此外,由于轴流风机120a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故相较于 具有两个对旋风机130的空调器100而言,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的噪音更低。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上述空调器100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20a 位于壳体110的上部,第二出风口20b位于壳体110的中部,如此可使得第 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处在较高的位置上,从而可向更远的方位送 风,有效延长空调器100的送风距离。应说明的是,以整机高度的1/2位置为 分界线(虚拟线),该分界线以上为壳体110的上部,该分界线以下为壳体110 的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位于对旋风机130的后侧,且靠近进风口10。 换热器140可以是直排换热器、V形换热器、C形换热器、W形换热器中的 任意一种均可。具体在此,换热器140为直排换热器。为了将与换热器140 换热后形成的出风空气尽快吹向室内,加速空气流动,改善换热效率,优选 地,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位于换热器140的出风侧。也即是说,对 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位于换热器140的前侧,且呈上下向排布,对旋 风机130或轴流风机120a与换热器140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可驱动出风空 气快速向相应的出风口吹出,有效加速了壳体110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而提 高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1至图3,如果把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置于同一风道 内,那么,由于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之间的距离较小,在对旋风机 130和轴流风机120a同时工作时,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有可能发生 风量“争夺”,即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两者中的一者风量较大,另 一者获得风量较少。又或者,在制冷状态下,冷空气易于向下沉降,导致位 于较下方的轴流风机120a风量较大,而位于较上方的对旋风机130风量较小; 在制热状态下,热空气易于向上浮动,导致较上方的对旋风机130风量较大, 而位于较下方的轴流风机120a风量较小。这类情况,均容易导致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出风量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机之 间设置有分隔板180,分隔板180将轴流风机120a和对旋风机130间隔分开。 也就是说,分隔板180将壳体110内部的风道分隔成上风道30a和下风道30b; 其中,对旋风机130安装在上风道30a,并与第二出风口20b相对设置;轴流 风机120a安装在下风道30b,并与第一出风口20a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对 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分别驱动各自对应的风道内的空气流动,用户可 依据自身需求来调节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的转速,使得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出风量达到均匀或差别出风。
图4至图6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二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请 参阅附图标号表1。
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发明空调器100的第二实施例中,考虑到空调器 100的整机高度较大,如果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位置较高,则 制热状态下所产生的暖风不易到达用户的足部,影响其舒适性。因此,该第 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0a位于所述壳 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20b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具体来说,以整机高度的1/2位置为分界线(虚拟线),该分界线以上为 壳体的上部,该分界线以下为壳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出风口20b可邻近所述 分解线;或者,第二出风口20b远离所述分界线(如位于壳体的下端),可达 到更佳的暖足效果。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处于较高位置,可向更远的方位 送风,第一出风口20a的送风距离较远;而第二出风口20b处于较低位置, 可向较低的位置(如底面)送风,使得热空气可达到用户的足部,达到暖足 效果。而在制冷状态下,为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则可通过百叶调节第二出风 口20b的送风角度,使得冷风吹不到用户足部;或者,在第二出风口20b活 动安装一个风门,通过所述风门关闭第二出风口20b,避免冷风直吹用户足部 亦可。
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位于换热器140的出风 侧,轴流风机120a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下方,从而通过换热器140换热后的 出风空气,一部分出风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向前流动并直接从第 一出风口20a向上层空间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在轴流风机120a的驱动下, 向下流动并从第二出风口20b向下层空间吹出,有效到达用户的足部,达到 较佳的暖足效果。
具体而言,壳体110具有连通所述进风口10和所述第一出风口20a的上 风道30a,以及连通上风道3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下风道30b;其中,对旋 风机130安装于上风道30a,轴流风机120a安装于下风道30b。换热器140 安装在壳体110内,且位于上风道30a。其中,上风道30a大致呈直线形,上 风道30a包括位于对旋风机130后侧的后进风段,以及位于对旋风机130后 侧的前出风段;下风道30b大致呈L形设置,下风道30b包括与所述后进风 段连通的纵向进风段,以及连通所述纵向进风段和第二出风口20b的横向出 风段。如此设计,可将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间隔分开一段距离, 即第一出风口20a处于空调器100的上部,所处位置较高,可向上层空间远 距离送风,达到较大的送风距离;第二出风口20b处于空调器100的下部, 所述位置较低,可向下层空间送风,使得热空气可吹向用户,达到较佳的暖 足效果。当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的出风空 气,进入上风道30a后,一部分出风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上风 道30a流向第一出风口20a,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20a向室内吹出;另一部分 出风空气则从上风道30a分流进入到下风道30b,在轴流风机120a的驱动下, 从下风道30b流向第二出风口20b,并从第二出风口20b向室内吹出。
请参阅图4至图6,为了提高对旋风机130的送风效果,优选地,对旋风 机130的旋转中心和换热器140的对角线交叉位置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如此 设置,当对旋风机130工作时,外部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换热 器140的各个方位均匀通过,而与换热器140充分接触换热,从而提高换热 效率,换热后形成的出风空气从四周向对旋风机130汇集,最终由对旋风机 130吹向所述第二出风口20b,进而达到较好的送风效果。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向后的投影也可以位于换热器140的上部,这样对 旋风机130的位置相对较高,可以想更远的方位送风,有效延长第二出风口 20b的送风距离。
对于轴流风机120a的安装位置,可将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下风道的侧 壁上,或者在所述下风道增设一安装支架,将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该安装支 架上。在此优选,壳体110内设有供对旋风机130安装的安装板170,安装板 170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壳体110的下部,轴流风机120a安装在安装板170的 下部。也就是,安装板170的下端形成所述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轴流风机 120a安装在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鉴于对旋风机130和轴流风机120a均安装 在安装板170上,为避免此两者发生共振,优选地,对旋风机130的电机的 转速和轴流风机120a的电机转速相异。
请参阅图4和图6,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方便将从上风道30a吹至下风 道30b的出风空气引导到轴流风机120a,壳体110内设有位于换热器140下 方的导流板190,导流板190具有面向轴流风机120a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 呈向后凹陷设置。
具体说来,导流板190相当于所述下风道的后风道板,导流板190的导 流面向后凹陷而呈弧形面或球面设置,从而导流板190可将出风空气向轴流 风机120a的进风端汇聚,进而增大轴流风机120a的送风量。
请参阅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导流面到轴流风机120a的距 离定义为L,如果L过小,则下风道30b过于狭窄,不利于空气流动,风量 较小,噪音可能也会较大;如果L过大,导流板190的导风作用较弱,风量 也会较小。因此,L应保持在一个较佳范围内。为验证L的大小对第二出风 口20b风量和噪音的影响,在制热状态下(仅开启轴流风机120a),基于相同 的试验条件进行试验,得到如下测试数据:
表1-1.当L=3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2.当L=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3.当L=8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4.当L=1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5.当L=12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6.当L=14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7.当L=16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8.当L=18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9.当L=2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0.当L=22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1.当L=2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2.当L=27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1-13.当L=3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为了便于表述,下述内容均以转速为600r/min为例进行阐述说明:
依据表1-1至表1-13的测试数据,在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L值下 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统计如下:
表2.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L值下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
L/mm 风量(m<sup>3</sup>/h) 噪音(dB)
30 816 43.0
50 854 43.8
80 884 44.5
100 917 45.2
120 939 45.3
140 939 45.2
160 936 45.3
180 923 45.4
200 912 45.3
220 886 44.6
250 862 43.9
270 819 43.0
300 798 42.8
依据表2的统计数据可见,在L<50mm或者L>250mm时,第二出风口 20b的风量基本小于到850m3/h;而在50mm≤L≤250mm时,第二出风口20b 的风量达到850m3/h以上。由此可见,L应保持在一个较佳范围内。因此,在 本实施例中,限定50mm≤L≤250mm。
尤其是,在100mm≤L≤200mm时,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甚至达到 900m3/h以上,相对于L=30mm而言,风量增大11.8%以上。并且,L在此范 围内,随着风量的增大,噪音并没有随之增大,而是噪音基本保持不变。故 在此优选,100mm≤L≤200mm。
特别地,在120mm≤L≤160mm时,风量达到最大,风量在930m3/h左 右,此时噪音基本与L∈[100mm,120mm]或者L∈[160mm,200mm]处在同 一水平。因此,优选地,120mm≤L≤160mm。
请参阅图4和图6,基于上述实施例,为加强导流板190的导风效果,优 选地,所述导流面为向后凹陷的球面。所述球面可将出风空气向其球心(位 于其前侧,如图6中O点所示)所在位置聚拢,从而将大量出风空气导向轴 流风机120a,有效增大第二出风口20b的出风量,进而降低轴流风机120a的 能耗。优选地,所述导流面的球心位于所述对旋风机轴线的延伸线(虚拟线) 上,以使得导流板190将更多的出风空气向轴流风机120a聚拢,进一步增大 出风量。
在此,将所述导流面的球半径定义为R1,如果R1过小,则所述导流面的 弯曲程度过大,可能会形成涡流,产生涡流噪音;如果R1过大,则所述导流 面的弯曲程度过小,导流作用不强。因此,R1应保持在一个较佳范围内,才 能确保其具有较佳的导流效果。为验证R1的大小对第二出风口20b风量和噪 音的影响,在制热状态下(仅开启轴流风机120a),基于相同L值和其他试验 条件下进行试验,得到如下测试数据:
表3-1.当R1=2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2.当R1=3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3.当R1=4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4.当R1=5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5.当R1=6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6.当R1=7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7.当R1=8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8.当R1=9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9.当R1=100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10.当R1=10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表3-11.当R1=1150mm时,测得第二出风口处的参数:
为了便于表述,下述内容均以转速为600r/min为例进行阐述说明:
依据表3-1至表3-11的测试数据,在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R1值下 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统计如下:
表4.转速为600r/min时,不同的R1值下第二出风口20b处的参数
R<sub>1</sub>/mm 风量(m<sup>3</sup>/h) 噪音(dB)
250 822 43.3
350 873 44.2
450 912 44.8
550 937 45.2
650 955 45.4
750 943 45.3
850 916 44.7
950 887 44.3
1000 863 43.5
1050 827 42.7
1150 816 42.4
依据表4的统计数据可见,在R1<350mm或者R1>1000mm时,第二出 风口20b的风量较小,不足860m3/h;而在300mm≤R1≤1000mm时,第二出 风口20b的风量达到860m3/h以上,甚至达到955m3/h。由此可见,R1应保持 在一个较佳范围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350mm≤R1≤1000mm。
尤其是,在450mm≤R1≤850mm时,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可达到 900m3/h以上,相对于R1=250mm而言,第二出风口20b的风量增大10.9%以 上。并且,R1在此范围内,随着风量的增大,噪音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故 在此优选,450mm≤R1≤850mm。
特别地,在550mm≤R1≤750mm时,风量达到最大,风量在940m3/h左 右,此时噪音基本与R1∈[350mm,550mm]、或者R1∈[750mm,1000mm]处 在同一水平。因此,优选地,550mm≤R1≤750mm。
请参阅图4和图6,对于R1的具体取值,可依据不同大小的轴流风机120a 相应选取。为便于表述,在此将轴流风机120a的旋转面的半径定义为R2(应 注意的是,轴流风机120a的“旋转面”应当是指以轴流风机120a向壳体110 的背板111的投影)。经试验,当0.4≤R2/R1≤0.8时,导流板190的导流面能 够最大范围地包围于轴流风机120a的后侧,使得导流面能够将更多的出风空 气聚拢到轴流风机120a的进风端,聚拢的空气在轴流风机120a的驱动下,快 速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出,避免产生涡流,有效增大出风量的同时,可减少 涡流噪音。R2可以是0.4R1、0.5R1、0.6R1、0.7R1或0.8R1
进一步地,鉴于换热器140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故空调器100还 包括设置在换热器140下方的接水盘,接水盘可承接换热器140产生的冷凝 水。在此,为便于安装接水盘,导流板190和背板111间隔设置,所述接水 盘位于所述导流板190和背板111之间。由于导流板190和背板111间隔设置, 在此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该间隔空间的存在,可形成一隔音腔,可减 少噪音的传播,进而达到减低噪音的效果。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出风口20a设于壳体110的中部, 第二出风口20b设于壳体110的下部,如此可将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 20b处在中下层的位置上,相对靠近用户的活动区域,从而可将更多的风量送 达用户的活动区域,快速达到制热或制冷目的。
请参阅图4和图5,以下将对对旋风机130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对于对旋风机130的结 构,对旋风机130包括安装座131、第一轴流风轮132a、第二轴流风机,以 及第一电机133a,其中,第一轴流风轮132a安装于安装座131,并与第一电 机133a连接;第二轴流风轮132b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131,且位于第一 轴流风轮132a的前侧。
具体而言,安装座131包括安装筒、设置在安装筒内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 架;其中,所述安装筒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可将出风空气聚集向前吹出, 延长送风距离;第一轴流风轮132a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第二轴流风轮 132b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与所述安装筒内一体 成型,或者通过螺钉或卡扣等安装结构安装到安装筒内。所述第一支架和第 二支架中任意一者均可以呈一字形设置,也可以是呈十字形设置,或者Y字 形设置均可,只需保证其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即可。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中心大致位于同一轴线方向上。
请参阅图4和图5,对于第一轴流风轮132a而言,第一轴流风轮132a由 第一电机133a驱动转动。对于第二轴流风轮132b而言,由于第二轴流风轮 132b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座131上,因此,第一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 轮132b由其他电机驱动旋转,该电机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和第一轴流风 轮132a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将出风空气沿其轴向向前吹出,如此可延长送 风距离。第二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轮132b通过反向传动结构与第一轴 流风轮132a连接,以通过第一轴流风轮132a带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旋转。 第三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轮132b由第一轴流风轮132a旋转所产生的 气流驱动旋转,此时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 旋转方向一致。后两种驱动方式可节省电机成本和由电机工作而产生噪音。 这三种驱动方式,可依据需求相应选取,具体在后文中还有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4和图5,考虑到空调器100在执行送风时,以第一轴流风轮 132a将气流导引至所述出风口时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为例,此时,在第一轴 流风轮132a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穿过换热器140并流向第一轴流风轮132a 的前方,气流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能和沿第一轴流风轮132a轴向上的 轴向动能。如果第二轴流风轮132b在向前主动送风时,其转动方向与第一轴 流风轮132a的转动方向一致,那么最终由第二轴流风轮132b导出的气流具 有较高的旋转动能,如此,会导致送风距离缩短。
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轮132a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轴 线方向一致,并且,第一轴流风轮132a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 时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时 的旋转方向相反。如此,位于两轴流风轮之间的气流从第二轴流风轮132b流 出时,其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转化为轴向动能,如此,送风距离就更远。
请参阅图4和图5,对于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 在此优选,对旋风机130还包括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连接的第二电机133b, 第二轴流风轮132b通过第二电机133b驱动转动。第一电机133a和第二电机 133b工作时的转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同时控制第一电机133a 和第二电机133b工作时,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可以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 速,也可以是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小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也可以是当 控制两个电机减速运行时,其中一个电机的转速减速至0。
显然,通过调节第一电机133a和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即相当于第一 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来实现对旋风机130的送风距 离的增加或降低,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例如,当该空调器100 运行时,第一轴流风轮132a旋转,将气流从进风口10导入壳体110内,并导 向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前方。此时,如果需要增大送风距离,可以增加第二 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如果需要降低送风距离,可以降低第二轴流风轮132b 的转速,或者停止第二轴流风轮132b运转,或者控制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 转(相对于第二轴流风轮132b送风时的旋转方向)。当然,为了调整送风距 离,还可以同时调节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例如, 同时增大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也可以减小第一 轴流风轮132a的转速,并增加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还可以同时降低 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转速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也可以增加第一轴 流风轮132a的转速,减小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转速。
但是,如果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大于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相同,则第 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会叠加,轴 向动能减少,进而使得出风量减少。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优选地,第一电 机133a的转速和第二电机133b的转速相异。如此,可避免第一轴流风轮132a 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叠加,将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 转化为轴向动能,大大改善柔风感的送风量,提高的柔风感舒适度。特别地, 鉴于第一电机133a作为主要驱动装置,优选地,第一电机133a的转速大于第 二电机133b的转速。
请参阅图4和图5,当然,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 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包括反向传动结构,第一电 机133a具有电机轴,电机轴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流风轮132a,电机轴的另一端 通过反向驱动结构连接第二轴流风轮132b,以在第一电机133a驱动第一轴流 风轮132a转动时,通过反向传动结构驱动第二轴流风轮132b反向转动。通 过反向传动结构,可减少电机的使用,进而减小成本以及由电机所产生的噪 音。至于反向传动结构具体结构,在机械领域较为常见,在此不一一详举。
还请参阅图1和图2,鉴于换热器140位于对旋风机130的后侧,且遮盖 进风口10。所述换热器140优选设置为规则形状;比如,所述换热器140可 设置为直排式结构、或V型结构、或W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C型结构, 即所述换热器14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或 C形。如此,可便于生产和安装换热器140。且当换热器140的横向截面设置 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或C形时,可便于增大换热面积, 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当然,换热器140也可设置为不规 则形状。
还请参阅图1、图2、图7,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为直排换热器。 为了提高对旋风机130的送风效果,可将对旋风机130的进风面正对换热器 140的换热面。为此优选,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轴 流风轮132a的旋转轴线,换热器140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定义为换热投 影S0,所述换热投影S0的长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投影S0的宽度 方向设置为第二方向,所述换热投影S0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均分线 L1、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均分线L2;定义所述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旋 转轴线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送风中心点;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 一均分线L1设置,和/或,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二均分线L2设置。
在此应当指出:(1)对旋风机130的“轴线”指的是第一轴流风轮132a 的旋转轴线、或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轴线、或者用于安装第一轴流风轮 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安装座131的中心线。(2)“投影平面”为一虚 设的平面,且投影平面具有垂直于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轴线的特性,对于本 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一清楚、准确的概念;定义该投影平面是为了便于理 解本发明。(3)所述第一均分线L1指的是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一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的线,所述第二均分线L2指的是沿第一方 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二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的线。
当换热器140为规则形状时,换热器14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即换热 投影S0一般为矩形或类矩形;此时,第一均分线L1指的是,位于第二方向上 的两对边的中点的连线,第二均分线L2指的是,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两对边的 中点的连线。
当换热器140为不规则形状时,所述第一均分线L1沿第二方向延伸、并 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一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所述第二均分线L2沿第一 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S0均分成在第二方向上相等的两部分。具体的,确 定不规则形状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时,可以参照:以换热投影S0的最长处 的连线作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或者,以换热投 影S0的最宽处的连线作为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 本发明公开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规则形状的换热投影S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从而确定第一均分线L1和第二均分线 L2,这些也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而言,第一均分线L1/第二均分线L2既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 还请参阅图1、图2、图7,第一轴流风轮132a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优选为 同轴设置。但,本发明中的“同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轴,在实际生产(装 配)过程,允许有误差存在,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也不会对本发 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第一轴流风轮132a的旋 转轴与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偏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 轴流风轮132a的旋转轴线、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旋转轴线以及安装座131 的中心线三者共线设置。
经实验可知,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均分线L1设 置时,和/或,当对旋风机130的轴线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二均分线L2设置时, 不仅可提高对旋风机130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而且还有利于使换热器140 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趋于均匀,从而可提高换热器140的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3,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对旋风机130的旋转中心也可 以和换热器140的上部处于同一高度位置,这样对旋风机130的位置相对较 高,可以想更远的方位送风,有效延长第一出风口20a的送风距离。
图7至图12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三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请 参阅附图标号表1。
请参阅图7至图9,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第三实施例中,与前述第一实施例 或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离心风机120b、以 及对旋风机130。其中,壳体110具有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第 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在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对旋风 机130安装在壳体110内,对旋风机130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离心风机120b安装在壳体110内,离心风机120b安装在壳体110内,以向第二出风口 20b送风。也就是说,采用离心风机120b替换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 中的轴流风机120a。对于所述对旋风机的结构,可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详细 介绍,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而言,壳体110包括背板111和前面板112,壳体110的沿垂直于上 下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虚拟截面)可以呈方形或圆形设置,或者多边 形。壳体110在其背板111上设有进风口10,进风口10处设有进风格栅;壳 体110在其前面板112上设有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处设有用以调节出风角度的百叶,所述百叶包括横百叶 150a和纵百叶150b。
对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具体位置,可依据不同的空调 器类型尺寸进行相应设计。其中,对于落地式空调器而言,第一出风口20a 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例如,第二出风口 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可参阅图1至图3);或者,第二出风口20b 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可参阅图4至图6)。对于壁挂式空调器而言, 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横挂式空调器,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长度方向排布;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竖挂式空调器, 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 对于天花机而言,天花机的前面板大多为圆形或者方形,因此,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沿其前面板的宽度或长度方向排布均可。此外,上述 任意机型的空调器,其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均可以是间隔设置, 也可以是连通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形状,可以设置为 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均可,并没有具体限定。具体在此,第一出风口20a 呈方形或圆形设置;第二出风口20b呈长条形设置,以与贯流风轮120c对应。 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10内的换热器140,换热器140遮盖进风口 10。
在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0进入,并从换热器140通过 而进入到壳体11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出风空气; 其中,一部分出风空气则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20a吹向 室内,这一部分出风空气被对旋风机130向其周向打散,有效降低风速;另 一部分出风空气在离心风机120b驱动下,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向室内。显然, 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口的出 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气沿其周 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10上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 口20b,并在壳体110内安装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的对旋风机130,以及向 第二出风口20b送风的离心风机120b,以在离心风机120b和对旋风机130的 驱动下,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 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 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提高舒适性。 此外,由于离心风机120b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较小,故相较于具有两个 对旋风机130或两个第一轴流风轮的空调器100而言,本发明的空调器100 的噪音更低。由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间隔设置,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所处高度不同,从而通过控制离心风机120b和对旋风 机130的开关,可实现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向不同的高度层的 空间送风,实现上下分布式送风。例如,离心风机120b和对旋风机130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同时送风。或者,离心风 机120b和对旋风机130仅其中之一开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 20b中与之对应的出风口单独送风。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式更为 灵活,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调节送风方式。
请参阅图7至图9,基于上述实施例,考虑到空调器100的整机高度较大, 如果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位置较高,则制热状态下所产生的 暖风不易到达用户的足部,影响其舒适性。在此,为了使空调器100能够达 到暖足效果,将第二出风口20b设置在壳体110前面板112的下部,从而在 制热状态下时,打开第二出风口20b,使得暖风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向用户的 足部,达到暖足效果。而在制冷状态下,为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则可通过百 叶调节第二出风口20b的送风角度,使得冷风吹不到用户足部;或者,在第 二出风口20b活动安装一个风门,通过所述风门关闭第二出风口20b,避免冷 风直吹用户足部亦可。
请继续参阅图7至图9,鉴于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 壳体110具有供对旋风机130安装的上风道30a,上风道30a连通所述进风口 10和第一出风口20a;壳体110还具有供离心风机120b安装的下风道30b, 下风道30b连通上风道30a和第二出风口20b。换热器140安装在壳体110内, 且位于上风道30a。
具体而言,上风道30a大致呈直线形,上风道30a包括位于对旋风机130 后侧的后进风段,以及位于对旋风机130后侧的前出风段;下风道30b大致 呈L形设置,下风道30b包括与所述后进风段连通的纵向进风段,以及连通 所述纵向进风段和第二出风口20b的横向出风段。如此设计,可将第一出风 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间隔分开一段距离,即第一出风口20a处于空调器 100的上部,所处位置较高,可向上层空间远距离送风,达到较大的送风距离; 第二出风口20b处于空调器100的下部,所述位置较低,可向下层空间送风, 使得热空气可吹向用户,达到较佳的暖足效果。当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 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的出风空气,进入上风道30a后,一部分出风 空气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上风道30a流向第一出风口20a,并从第一 出风口20a向室内吹出;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则从上风道30a分流进入到下风道 30b,在离心风机120b的驱动下,从下风道30b流向第二出风口20b,并从第 二出风口20b向室内吹出。
以下将对离心风机120b的具体安装位置进行详细介绍。
对于离心风机120b的安装位置,离心风机120b可安装在所述纵向进风 段的侧壁上,或者安装于所述纵向进风段的底部。具体可依据需求及安装难 易程度进行相应选取,在此不设限定。
请参阅图9,在上述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20b可以安装在背板111的下 部。也就是,背板111的下端面向所述纵向进风段,并形成所述纵向进风段 的后侧壁。将离心风机120b安装在背板111的下部,即是安装在所述纵向进 风段的后侧壁上,如此使得离心风机120b的重力作用施加到空调器100的后 端;而由于对旋风机130较为靠近前面板112,对旋风机130的重力作用施加 到空调器100的前端,如此,对旋风机130和离心风机120b配合使得空调器 100保持平衡,稳定性较高。
请参阅图10,对于离心风机120b另一种安装方式:壳体110的设有位于 换热器140下方的接水盘160,离心风机120b安装于接水盘160。接水盘160 实际安装在背板111上,将离心风机120b安装于接水盘160,也可以使得离 心风机120b的重力作用施加到空调器100的后端,进而与对旋风机130配合 使得空调器100保持平衡,稳定性也较高。
请参阅图11,对于离心风机120b再一种安装方式:壳体110内设有供对 旋风机130安装的安装板170,安装板170的下端向下延伸至下风道30b,离 心风机120b安装在安装板170的下部。也就是,安装板170的下端形成所述 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离心风机120b安装在纵向进风段的前侧壁。鉴于对旋 风机130和离心风机120b均安装在安装板170上,为避免此两者发生共振, 优选地,对旋风机130的电机的转速和离心风机120b的电机转速相异。
请参阅图12,对于离心风机120b又一种安装方式:壳体110包括底座 113,底座113具有面向下风道30b的上表面,离心风机120b安装在底座113 的上表面。也就是,底座113的上表面形成所述横向出风段的底壁,离心风 机120b安装在所述横向出风段的底壁上。离心风机120b的重力作用施加在 空调器100的底座上,使得空调器100整机的重心较靠下,进而使得空调器 100能够保持平衡,稳定性也较高。此外,进入所述纵向进风段之后的出风空气,能够直接从离心风机120b的中心进入,并从离心风机120b的周边直接 向第二出风口20b吹出,大大减小了出风空气流动的风阻,同时减小离心风 机120b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地,为提高空调器100的平衡性,优选 地,对旋风机130的旋转中心位于离心风机120b的轴向延伸线上,从而在空 调器100竖立放置时,对旋风机130和离心风机120b的重力作用施加在底座 113的中心位置,能够确保空调器100保持平衡,不易倾倒。
图13至图18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四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 请参阅附图标号表1。
请参阅图13至图15,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四实施例中,与前述第一实 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10、贯流风轮120c、 以及对旋风机130。其中,壳体110具有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 对旋风机130安装在壳体110内,对旋风机130靠近第一出风口20a设置。贯 流风轮120c安装在壳体110内,贯流风轮120c靠近第二出风口20b设置。也 就是说,采用贯流风轮120c替换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的轴流风机 120a。对于所述对旋风机的结构,可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详细介绍,在此不 再一一赘述。
具体而言,壳体110包括背板111和前面板112,壳体110的沿垂直于上 下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虚拟截面)可以呈方形或圆形设置,或者多边 形。壳体110在其背板111上设有进风口10,进风口10处设有进风格栅;壳 体110在其前面板112上设有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处设有用以调节出风角度的百叶,所述百叶包括横百叶 150a和纵百叶150b。
对于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具体位置,可依据不同的空调 器类型尺寸进行相应设计。其中,对于落地式空调器而言,第一出风口20a 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例如,第二出风口 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可参阅图1至图3);或者,第二出风口20b 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可参阅图4至图6)。对于壁挂式空调器而言, 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横挂式空调器,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长度方向排布;如果该壁挂式空调器为竖挂式空调器, 则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以沿落地式空调器的高度方向排布。 对于天花机而言,天花机的前面板大多为圆形或者方形,因此,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可沿其前面板的宽度或长度方向排布均可。此外,上述 任意机型的空调器,其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均可以是间隔设置, 也可以是连通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形状,可以设置为 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均可,并没有具体限定。具体在此,第一出风口20a 呈方形或圆形设置;第二出风口20b呈长条形设置,以与贯流风轮120c对应。 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10内的换热器140,换热器140遮盖进风口 10。
贯流风轮120c和对旋风机130的相对位置关系,应依据前述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位置关系相应设计。在此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请 参阅图13至图15,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上方,则相应的, 贯流风轮120c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上方。或者,请参阅图16至图18,第二 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口20a的下方,则相应的,贯流风轮120c位于对旋 风机130的下方。在此考虑到,贯流风轮120c对应第二出风口20b设置,贯 流风轮120c旋转时转速较大,如果要确保贯流风轮120c较为平稳,适宜尽量 降低贯流风轮120c的中心,因此,在此优选,第二出风口20b位于第一出风 口20a的下方,相应地,贯流风轮120c位于对旋风机130的下方。
在空调器100工作时,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0进入,并从换热器140通过 而进入到壳体110内部,此时外部空气与换热器140换热而形成出风空气; 其中,一部分出风空气在贯流风轮120c驱动下,从第二出风口20b吹向室内; 另一部分出风空气则在对旋风机130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20a吹向室内, 这一部分出风空气被对旋风机130向其周向及其轴向打散,有效降低风速。 显然,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风 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气 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在此应注意的是, 对旋风机130的轴向为前后向,以使得对旋风机130驱动空气向前吹风,在 实现柔风感的同时,还可获得较大的送风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110上设置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 口20b,并在壳体110设置向第一出风口20a送风的对旋风机130,以及向第 二出风口20b送风的贯流风轮120c,从而在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的 驱动下,空调器100将较为强劲的出风空气从两个出风口分流出风,每个出 风口的出风量相对较小,避免集中吹向用户;再者,对旋风机130将出风空 气沿其周向打散,使得出风空气更为柔和,进而实现柔风感。相对于采用两 个对旋风机而言,本发明的空调器,采用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配合, 可大大增加空调器10的风量(尤其是无风感模式下的风量),还可扩大出风 范围。鉴于贯流风轮120c成本相对较少,故相对于两个对旋风机而言,本发 明的空调器的成本较低。此外,由于贯流风轮120c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相对 较小,故相较于具有两个对旋风机130或两个轴流风机的空调器100而言, 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的噪音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贯流风轮120c和对旋风机130可以同时开启,实现第一 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同时送风。或者,贯流风轮120c和对旋风机130 仅其中之一开启,使得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口20b中与之对应的一半 出风口单独送风。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式更为灵活,用户可依 据自身需求调节送风方式。
请参阅图16和图1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考虑到用户处于不同的区 域时,用户与空调器100的距离可能不同,如果用户距离空调器100较远, 空调器100可能不足以将出风空气送达用户所在区域。为改善这种情况,在 此优选,第二轴流风轮132b在前后向上的位置可调,通过调节第二轴流风轮 132b在前后向的位置,可相应调节第二轴流风轮132b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 进而调节送风距离。
至于第二轴流风轮132b的位置在前后向可调的方式,在此,鉴于第二轴 流风轮132b安装在安装座131的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的结构可参见前 述实施例的解释),将第二支架沿前后向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座的安装筒 内,当用户处于距离空调器100较远的区域时,将第二支架向前移动,减小 第二轴流风轮132b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从而第二轴流风轮132b可驱动出 风空气向较远的位置吹出,出风空气可到达用户所在区域,也就是延长了空 调器100的送风距离。反向操作,即可使出风空气到达较近的位置,也就是 减小空调器100的送风距离。在此应说明的是,这种可调方式不便通过反向 驱动结构驱动旋转,故需要第二轴流风轮132b通过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旋转。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安装座131整体沿前后向可移动地安装出 风口处,以通过安装座131带动第一轴流风轮132a和第二轴流风轮132b一 起沿前后向移动,只是这种方式所需的活动空间较大。
以下将对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的安装方式进行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6至图18,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遮盖进风口10,对于 换热140而言,换热器140可以是直排换热器、V形换热器、C形换热器、W 形换热器中的任意一种均可。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40为直排换热器。进 一步地,为了将与换热器140换热后形成的出风空气尽快吹向室内,加速空 气流动,改善换热效率,优选地,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位于所述换 热器的前侧。如此设置,对旋风机130或贯流风轮120c与换热器140之间的 距离较小,从而可驱动出风空气快速向相应的出风口吹出,有效加速了壳体 110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如果把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置于同一风道内,那么,由于对旋 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之间的距离较小,在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 同时工作时,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有可能发生风量“争夺”,即对 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两者中的一者风量较大,另一者获得风量较少。 又或者,在制冷状态下,冷空气易于向下沉降,导致位于较下方的贯流风轮 120c风量较大,而位于较上方的对旋风机130风量较小;在制热状态下,热空气易于向上浮动,导致较上方的对旋风机130风量较大,而位于较下方的 贯流风轮120c风量较小。这类情况,均容易导致第一出风口20a和第二出风 口20b的出风量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机之 间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贯流风轮120c和对旋风机130间隔分开。也 就是说,所述分隔板将壳体110内部的风道分隔成上风道30a和下风道30b; 其中,对旋风机130安装在上风道30a,并与第一出风口20a相对设置;贯流 风轮120c安装在下风道30b,并与第二出风口20b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对 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分别驱动各自对应的风道内的空气流动,用户可 依据自身需求来调节对旋风机130和贯流风轮120c的转速,使得第一出风口 20a和第二出风口20b的出风量达到均匀或差别出风。
贯流风轮120c在壳体110内(具体为下风道30b内),贯流风轮120c沿 空调器100的宽度方向延伸,此时相应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呈长条形沿空调 器10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向)延伸。或者,贯流风轮120c沿空调器100的 高度方向延伸,此时相应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呈长条形沿空调器100的高度 方向(即上下方)延伸。在此,鉴于空调器100的宽度尺寸有限,其高度尺 寸往往较大,如果贯流风轮120c沿空调器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则贯流风轮120c的长度尺寸会受到较大的限制,不能设计得较长。因此,优选地,贯流 风轮120c沿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延伸,以合理利用空调器100内的竖向空 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16至图18,进一步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轮电机40,风轮 电机40具有沿上下向延伸的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与贯流风轮120c连接,以 驱动贯流风轮120c转动。应说明的是,风轮电机40可以设置在贯流风轮120c 的上端,或者设置在贯流风轮120c的下端。如果风轮电机40设置在贯流风 轮120c的下端,则贯流风轮120c自身的一部分重力会通过所述电机轴施加到 风轮电机40上,增加风轮电机40的负担,缩短风轮电机40的使用寿命。为 避免这种情况,优选地,风轮电机40安装在所述分隔板上,风轮电机40的 电机轴与贯流风轮120c的上端连接,也就是说,风轮电机40设置在贯流风 轮120c的上方,贯流风轮120c自身的重量不会施加到风轮电机40,有效降 低风轮电机40的负担,进而延长风轮电机40的使用寿命。
图19至图21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六实施例对应的附图,图22至图 24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七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请参阅附图标号 表2。
在本发明空调器的第六实施例中,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空调器100 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出风口111和进风口121,所述出风口111 设于壳体10的下部;
风机组件20,设于壳体10内部,所述风机组件20位于出风口111处, 所述风机组件20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 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以 及
换热器30,设于壳体10内部,所述换热器30位于进风口121处。
具体的,所述风机组件20设于空调器100内的底部,空调器100工作时, 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同时工作,并通过出风口111共同向室 内送风,送风距离远。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设置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 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以增大风机组件20和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和送风 距离,从而可有效提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同时,通过 将出风口111设置在壳体10的下部,并将风机组件20设置在出风口111处, 可实现制热时地毯式送风,使得室内温度分层效果好、暖足效果好。此外, 相较于将风机组件20设置在空调器100的上部或中部,本发明空调器100, 通过将风机组件20设置在空调器100的底部,可使得空调器100整机重心低、 机身稳定性好,还可以便于空调器100的移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明显区别于、且优于相关技术中 的技术方案。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的风机组件,壳体 具有前面板,前面板的上部开设有出风口;风机组件设于壳体的上部,并且 风机组件位于出风口处。在该方案中,由于将风机组件设于壳体的上部,不 仅使得空调器的重心偏高、机身稳定性差。而且,在制热时,出风口送出的 热风容易向上运动,由于空调器的出风口设置在前面板的上部,容易致使热 风过早向上运动,容易使得室内温度分层效果差:室内上方温度高,而人体 膝盖及小腿处温度相对偏低,容易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
而本发明中,通过将风机组件20设于空调器100的底部,可使得空调器100 整机重心降低,从而使得机身稳定性好;同时,通过将出风口111对应风机组 件20开设在壳体10的下部,使得空调器100在制热时,热风从靠近地面处向前、 向上吹拂,即可实现制热时地毯式送风,如此,不仅可使得室内温度分层效 果好、暖足效果好,而且还可增加空调器100的有效送风距离。
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壳体10具有前面板11及与前面板11相对设置 的背板12,所述前面板11自壳体10的上端延伸至壳体10的下端,所述出风 口111设于前面板11的下部,所述进风口121设于背板12上。如此,通过将 前面板11设置为自壳体10的上端延伸至壳体10的下端、并将出风口111设 于前面板11的下部,可使出风口111位于壳体10的下部;同时,还可简化壳 体结构。
具体的,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设于出风口111的内侧, 所述风机组件20的出风侧面对出风口111,其进风侧面对背板12;所述换热 器30设于进风口121的内侧。如此,可便于将风机组件20和换热器30隐藏 在壳体10内,从而可便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美观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至图24所示,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 22优选为同轴设置。但,本发明中的“同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轴,在实 际生产(装配)过程,允许有误差存在,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也 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第一轴流风 轮21的旋转轴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偏差。
进一步地,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两端敞口的壳 罩23,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罩23内,所述壳罩 23的外敞口连通于出风口111。如此,可先将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 轮22安装在壳罩23内,然后再将壳罩23安装在壳体10内,从而可实现在 壳体10外安装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从而可以不仅可以提高 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安装便捷性,还可提高风机组件20的安装便捷性。而且,壳罩23构成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的一部分、可便于风 机组件20送风。
具体的,所述壳罩23呈筒状。
当然,也可直接将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体10内。
进一步地,如图20和图24所示,所述壳罩23包括第一壳罩231以及与 第一壳罩231拼接的第二壳罩23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设于第一壳罩231 内,第二轴流风轮22设于第二壳罩232。如此,可便于风机组件20的拆装和 维护。
具体的,所述风机组件20具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轴流 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
进一步地,如图20和图24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的驱动装置包括第一 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所述第一电机24用于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旋转,所 述第二电机25用于驱动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如此,通过设置第一电机24 和第二电机25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简化风机 组件20的结构。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电机及与电机连接的传 动组件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在此不必详述。
具体的,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支架26,所述第一支架26安装于 第一壳罩23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电机24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所述第一 轴流风轮21安装于第一电机24的转轴。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二支架27, 所述第二支架27安装于第二壳罩232的内壁面,所述第二电机25安装在第 二支架27上,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于第二电机25的转轴。
如此,通过在第一壳罩231的内壁面设置第一支架26,以安装第一电机 24和第一轴流风轮21;并通过在第二壳罩232的内壁面设置第二支架27,以 安装第二电机25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使得风机组件20的结构简单,装配 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机安装板60, 所述风机安装板60固定安装于壳体10内,且所述风机安装板60上开设有贯 穿风机安装板60的风机安装孔(图未标),所述风机组件20安装于风机安装 孔。如此,可将风机组件20安装于壳体10内。
具体的,所述壳罩23安装于风机安装板60,且所述第一壳罩231与第二 壳罩232分设于风机安装板60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旋转方向相反,即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呈对旋设置, 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使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 22呈对旋设置,可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20的功率;经实验可知,在相同的送 风量下,本发明的两电机的功率之和,不到单个轴流风轮的电机的功率的1/3。 而且,通过双风轮增压,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风压高,送风距离远。
此外,基于轴流风轮本身具有散风效果,可根据需要来调整第一轴流风 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转速,使其差速运转时,可实现无风感送风。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均为内转子电机,且所述第一 电机24设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远离第二轴流风轮22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机 25设于第二轴流风轮22的远离第一轴流风轮21的一侧,以使得第一轴流风 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无阻碍。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也可以设置为 外转子电机,相应结构也随之做适应性改变,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向与第 二轴流风轮22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 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也可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 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进风口121既可以设于背 板12的上部,也可设置于背板12的下部,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自由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2至图24所示,所述进风口121设于背板12的上 部;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0内的导流板40,所述导流板40设于 换热器30的下方,所述导流板40的导流面朝向风机组件20设置,所述导流 板40用于构成空调器100的换热通道。导流板40具有导风作用,可使自换 热器30流向风机组件20的气流在壳体10内的转向较圆润,从而可降低空调 器100所产生的噪音。
具体的,如图22至图24所示,所述导流板40的导流面的中部向远离风 机组件20的方向凹陷设置。如此,可便于将气流导向风机组件20,具有聚风 作用;而且还可进一步地降低噪音。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导流板40 的最凹处对应所述风机组件20的轴线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2至图24所示,所述导流板40的导流面设置为球缺状 或类球缺状。如此,不仅可以便于制作导流板40,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便于 将气流导向风机组件20,进一步地提高其聚风作用;还可进一步地降低噪音。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40面对风机组件20的侧 面自上而下逐渐向靠近风机组件20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也可实现导流作 用。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进风口121设于背 板12的下部,且所述风机组件20的进风侧面向换热器30设置。如此,可降 低换热气流在壳体10内的运动路程,从而可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换热器30竖直地设置于壳体10 内。
应当指出,本发明中的“竖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竖直,在实际生产过 程,换热器30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倾斜,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 也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换热器30 存在一定的倾斜。事实上,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当换热器30采用直排 式时,所述换热器30也可以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0内,以增大换热面积。
本发明中,对换热器3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但,较为优选地,所述换 热器3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或C形,即 所述换热器30设置为直排式结构、或V型结构、或W型结构、或U型结构、 或C型结构。如此,将换热器30的形状规范化,可便于生产和安装换热器 30。当换热器3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设置为V形、W形、U形或C形时,可 便于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导风圈组件50, 所述导风圈组件50包括导风圈(图未标)、设于导风圈内的左右百叶和/或上 下百叶、以及百叶驱动装置(图未示);所述导风圈组件50设于出风口111 处,以用于改变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向(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门(图未示),所述风门可活动地安 装在出风口111,以用于开闭出风口111。具体的,当所述空调器100工作时, 所述风门打开,当所述空调器100不工作时,所述风门关闭,以避免杂物等 进入壳体10内。
具体的,所述风门可转动地安装在出风口111;或者,所述风门可滑动地 安装在出风口111;或者,所述风门可拆卸地安装在出风口111。
具体的,所述空调器100为空调室内机,所述换热器30为室内换热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至图24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也可设置为其他类型 的空调室内机,比如天花机、又比如壁挂式室内机,其中,当其设置为壁挂 式时,其优选为竖挂式空调室内机。应当指出,当空调器100设置为壁挂式 等其他空调器时,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想到 需适应性改变的结构,在此不必详述。
图25至图29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八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 请参阅附图标号表3。
在本发明空调器的第八实施例中,如图25和图29所示,所述空调器100 包括:
壳体10;
换热器30,设置于壳体10内;以及
轴流风机组件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包括第 一轴流风轮21,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进风侧朝向所述换热器30设置。
具体的,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进风侧朝向所述换热器30的出风侧设 置。
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轴线,定 义所述换热器3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换热投影34,所述换热投影34的长 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投影34的宽度方向设置为第二方向,所述 换热投影34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均分线31、及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均分 线32;定义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轴线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送风中心 点(图未标);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第一均分线31设置,和/或,所述送风中 心点靠近第二均分线32设置。
应当指出,投影平面为一虚设的平面,且投影平面具有垂直于第一轴流 风轮21的旋转轴线的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一清楚、准确的概 念;定义该投影平面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特别地,该投影平面还具有定 位作用,如在装配换热器和轴流风机组件时,该投影平面可对换热器和轴流 风机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定位。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投影平面也可是与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轴线具 有一定夹角的平面,且投影平面与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轴线的夹角的允许 值的范围为[85度,90度]。
应当指出,所述第一均分线31指的是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34 在第一方向上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线,所述第二均分线32指的是沿第一方 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34在第二方向上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线。
应当指出,所述换热器30优选设置为规则形状;比如,所述换热器30 可设置为直排式结构、或V型结构、或W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C型结 构,即所述换热器3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或V形、或W形、或U形、 或C形。如此,可便于生产和安装换热器30。且当换热器30的横向截面设 置为V形、或W形、或U形、或C形时,可便于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有利 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而当换热器30设置为直排式结构时,可将换 热器30倾斜放置,以增大换热面积。当然,换热器30也可设置为不规则形 状。
具体的,如图3至5所示,当换热器30为规则形状时,换热器30在投 影平面上的投影,即换热投影34一般为矩形或类矩形;此时,第一均分线31 指的是,位于第二方向上的两对边的中点的连线,第二均分线32指的是,位 于第一方向上的两对边的中点的连线。
当换热器30为不规则形状时,所述第一均分线31沿第二方向延伸、并 将换热投影34在第一方向上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所述第二均分线32沿第 一方向延伸、并将换热投影34在第二方向上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具体的, 确定不规则形状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时,可以参照:以换热投影34的最长 处的连线作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或者,以换热 投影34的最宽处的连线作为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在本发明公开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规则形状 的换热投影34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从而确定第一均分线31和第二均分 线32,这些也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的,第一均分线31/第二均分线32既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
经实验可知,当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第一均分线31设置时,和/或,当所 述送风中心点靠近第二均分线32设置时,不仅可提高第一轴流风轮21和轴 流风机组件20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而且还有利于使换热器30上不同区 域的进风速度趋于均匀,从而可提高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
具体的,当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第一均分线31设置时,可使得换热器30 的在其长度方向上均分的两部分的进风速度和进风量趋于相同,从而有利于 提高第一轴流风轮21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当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第二均 分线32设置时,可使得换热器30在其宽度方向上均分的两部分的进风速度 和进风量趋于相同,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轴流风轮21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将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第一均分线 31设置,和/或,将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第二均分线32设置,不仅可提高第 一轴流风轮21和轴流风机组件20的吸风效率、降低噪音;而且还有利于使 换热器3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趋于均匀,从而可降低换热器30换热时的 噪音、提高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从而可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所示,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二轴流风轮22,所 述第二轴流风轮22设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出风侧,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 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如此,通过设置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 可以增大轴流风机组件20和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和送风距离,从而可有效提 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
即是说,本发明空调器100,出风量大、送风距离远、噪音低,而且其轴 流风机组件吸风效率高,其换热器上各区域进风速度较均匀、换热效率高。
具体的,所述送风中心点与第一均分线31具有第一距离H1,所述送风 中心点与第二均分线32具有第二距离H2。
对于本发明空调器100,评价其性能的参数有噪音、换热器30上不同区 域的进风速度等,而影响上述参数的因素有第一距离H1和第二距离H2。本 发明以第二距离H2不变(第二距离H2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变化来做 实验,以解释本发明。
如下附图标号表1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实验中,第二距离H2不变,取 H2=0毫米,轴流风机组件20的送风距离约为14米,功率为36W,即其他条 件不变;附图标号表1表示,当第一距离H1在-300毫米至300毫米之间变化 时,换热器30产生的噪音的变化情况。其中“-”是指在第一均分线31下方。
表5.噪音(dB)关于第一距离H1(毫米)的变化趋势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H1/mm -300 -200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300
噪音/dB 48.5 48 47.5 47.2 46.9 46.5 47 47.3 47.6 48 48.6
从表5可以看出,H1的值越小,噪音越小,当H1=0毫米时,噪音最小。 所以,应使: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或等于 150毫米;优选地,所述第一距离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 或等于100毫米。
如图27至图29、及下表6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实验中,第二距离H2 不变,取H2=0毫米,轴流风机组件20的送风距离约为14米,功率为36W, 即其他条件不变;表6表示,当第一距离H1分别为0毫米和200毫米时,换 热器30上不同区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的进风速度的变化情况。
表6.换热器3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m/s)关于第一距离H1(毫米) 的变化趋势表
从表6可以看出,H1的值越小,换热器3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 越均匀,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越高;当H1=0毫米时,换热器30上不同区域 的进风速度大小最均匀,此时,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最高。
所以,从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第一距离H1越小,噪音越小,换热 器3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越均匀,使得轴流风机组件20的吸风效率 越好,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越高。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应使:所述第一距离 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或等于150毫米;优选地,所述第 一距离H1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一距离H1小于或等于100毫米。
而当第二距离H2取其他数值,并控制第一距离H1变化时,也可得到上 述类似结果,具体数据在此不必详述。
进一步地,当第一距离H1不变,并控制第二距离H2变化时,可得到结 论:第二距离H2越小,噪音越小,换热器3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大小越 均匀,轴流风机组件20的吸风效率越好,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越高;其具 体数据在此不必详述。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应使: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0毫米,第二距离 小于或等于100毫米。
定义第一均分线31与第二均分线32的交点为换热中心点33,所述换热 中心点33可表示换热器30的型心,所述送风中心可表示第一轴流风轮31的 旋转中心,也可表示轴流风机组件的送风中心。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可知, 所述送风中心点距离换热中心点33越近,噪音越小,换热器30上不同区域 的进风速度大小越均匀,轴流风机组件20的吸风效率越好,换热器30的换 热效率越高;故,在具体实施例中,应使: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换热中心点 33设置,即第一轴流风轮的旋转中心靠近换热器的型心设置。且,当送风中 心点与换热中心点33重合时,噪音最小,换热器30上不同区域的进风速度 大小最均匀,轴流风机组件20的吸风效率最好,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最高, 即效果最好。
具体的,如图25和图26所示,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优 选为同轴设置,即是说,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轴线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旋转轴线共线。如此,可提高送风效果,并进一步地降低噪音。
应当指出,本发明中的“同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轴,在实际生产(装 配)过程,允许有误差存在,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也不会对本发 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 轴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偏差。
具体的,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壳体10具有前面板11及与前面板 11相对设置的背板12,所述前面板11上开设有出风口111,所述背板12上 开设有进风口121;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设于出风口111处,所述换热器30 设于进风口121处。空调器100工作时,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 同时工作,并通过进风口121向壳体内进风、通过出风口111共同向室内送 风,送风距离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设于出风口 111的内侧,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的出风侧面对出风口111;所述换热器30 设于进风口121的内侧。如此,可便于将轴流风机组件20和换热器30隐藏 在壳体10内,从而可便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美观度。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换热器30为落地式换热器,所述 换热器30竖直地设置于壳体10内。
应当指出,本发明中的“竖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竖直,在实际生产过 程,换热器30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倾斜,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 也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换热器30 存在一定的倾斜。
当然,所述换热器30也可向靠近/远离轴流风机组件20的方向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还包括两端敞口 的壳罩23,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罩23内,所述 壳罩23的外敞口连通于出风口111。如此,可先将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 流风轮22安装在壳罩23内,然后再将壳罩23安装在壳体10内,从而可实 现在壳体10外安装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从而可以不仅可以 提高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安装便捷性,还可提高轴流风机组件20的安装便捷性。而且,壳罩23构成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的一部分、 可便于轴流风机组件20送风。
具体的,所述壳罩23呈筒状。
当然,也可直接将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体10内。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壳罩23包括第一壳罩231以及与 第一壳罩231拼接的第二壳罩23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设于第一壳罩231 内,第二轴流风轮22设于第二壳罩232。如此,可便于轴流风机组件20的拆 装和维护。
具体的,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具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 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的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所述第一电机24用于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旋转, 所述第二电机25用于驱动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如此,通过设置第一电机 24和第二电机25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简化轴 流风机组件20的结构。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电机及与电机连接的传 动组件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比如,所述轴流风机 组件20的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和反向传动装置,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 一轴流风轮旋转,所述反向传动装置与第一电机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二轴流风 轮旋转;等。
具体的,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支架26,所述第一支架26安 装于第一壳罩23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电机24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所述 第一轴流风轮21安装于第一电机24的转轴。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 二支架27,所述第二支架27安装于第二壳罩232的内壁面,所述第二电机 25安装在第二支架27上,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于第二电机25的转轴。
如此,通过在第一壳罩231的内壁面设置第一支架26,以安装第一电机 24和第一轴流风轮21;并通过在第二壳罩232的内壁面设置第二支架27,以 安装第二电机25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使得轴流风机组件20的结构简单, 装配方便。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26可设置为静叶支架,即是说,所述第一支架的连 接臂设置为导风静叶。如此,可将紊流的气体转变为层流的气体而导向第一 轴流风轮的风叶,从而可进一步地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机安装板60, 所述风机安装板60固定安装于壳体10内,且所述风机安装板60上开设有贯 穿风机安装板60的风机安装孔(图未标),所述轴流风机组件20安装于风机 安装孔。如此,可将轴流风机组件20安装于壳体10内。
具体的,所述壳罩23安装于风机安装板60,且所述第一壳罩231与第二 壳罩232分设于风机安装板60的两侧。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 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 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反,即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 风轮22呈对旋设置,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送风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使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 22呈对旋设置,可有利于降低轴流风机组件20的功率;经实验可知,在相同 的送风量下,本发明的两电机的功率之和,不到单个轴流风轮的电机的功率 的1/3。而且,通过双风轮增压,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风压高,送风距离 远。
此外,基于轴流风轮本身具有散风效果,可根据需要来调整第一轴流风 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转速,使其差速运转时,可实现无风感送风。
具体的,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均为内 转子电机,且所述第一电机24设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远离第二轴流风轮22 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机25设于第二轴流风轮22的远离第一轴流风轮21的一 侧,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无阻 碍。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也可以设置为 外转子电机,相应结构也随之做适应性改变,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向与第 二轴流风轮22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 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也可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 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在本发明中,对轴流风机组件20在壳体10内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定。但, 较为优选地,当轴流风机组件20设于壳体10下部时,即出风口111设于前 面板11的下部、进风口121设于背板12的下部时,不仅可使得空调器100 整机重心低、机身稳定性好、便于空调器100的移动;还可实现制热时地毯 式送风,使得室内温度分层效果好、暖足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导风圈组件50, 所述导风圈组件50包括导风圈(图未标)、设于导风圈内的左右百叶和/或上 下百叶、以及百叶驱动装置(图未示);所述导风圈组件50设于出风口111 处,以用于改变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向(角度)。
进一步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门(图未示), 所述风门可活动地安装在出风口111,以用于开闭出风口111。具体的,当所 述空调器100工作时,所述风门打开,当所述空调器100不工作时,所述风 门关闭,以避免杂物等进入壳体10内。
具体的,所述风门可转动地安装在出风口111;或者,所述风门可滑动地 安装在出风口111;或者,所述风门可拆卸地安装在出风口111。
具体的,所述空调器100为空调室内机,所述换热器30为室内换热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和图26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也可设置为其他类型 的空调室内机,比如天花机、又比如壁挂式室内机,其中,当其设置为壁挂 式时,其优选为竖挂式空调室内机。应当指出,当空调器100设置为壁挂式 等其他空调器时,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想到 需适应性改变的结构,在此不必详述。
图30和图31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九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 请参阅附图标号表4。
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空调器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11,所述壳体10的下 部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12;
第一风机组件20,设于壳体10内的上部,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靠近第 一出风口111设置,第一风机组件20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 和第二轴流风轮22,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送风方向相同;以及
第二风机组件70,设于壳体10内的底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20靠近第 二出风口112设置,第二风机组件70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三轴流风轮71 和第四轴流风轮72,且所述第三轴流风轮71的送风方向与第四轴流风轮72 的送风方向相同。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对应第一出风口111设置,第二风机组件 70对应第二出风口112设置。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在第一出风口111处设置沿轴向相邻 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以增大第一出风口111处的出 风量和送风距离;并通过在第二出风口112处设置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三轴 流风轮71和第四轴流风轮72,可以增大第二出风口112处的出风量和送风距 离;从而可有效提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
同时,通过将第二出风口112设于壳体10的下部,并将第二风机组件70 设置在出风口处,使得空调器100在制热时,热风从靠近地面处向前、向上 吹拂,即可实现制热时地毯式送风,如此,不仅可使得室内温度分层效果好、 暖足效果好,而且还可增加空调器100的有效送风距离。
同时,将第一出风口111设于壳体10的上部,可避免制冷时、第一出风 口111吹出的冷风直接对着儿童吹。
此外,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将第二风机组件70设置在空调器100的 底部,可使得空调器100整机重心较低、机身稳定性较好,还可以便于空调 器100的移动。
具体的,所述壳体10具有前面板11,所述前面板11自壳体10的上端延 伸至壳体10的下端,所述第一出风口111设于前面板11的上部,所述第二出 风口112设于前面板11的下部。如此,通过将前面板11设置为自壳体10的 上端延伸至壳体10的下端、并将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分别设于 前面板11的上部和下部,可使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12分别位于壳 体10的上部和下部;同时,还可简化壳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0和图31所示,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优选为同轴设置。但,本发明中的“同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轴,在实 际生产(装配)过程,允许有误差存在,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也 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第一轴流风 轮21的旋转轴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偏差。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12均具有正常出风 状态及闲置状态,即是说,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12的出风状态均包 括正常出风状态及闲置状态。当第一出风口111或第二出风口112处于正常出 风状态时,其(指第一出风口111或第二出风口112,下同)所对应的风机组 件调节至正常送风模式,其向室内正常送风;当第一出风口111或第二出风 口112处于闲置状态时,其(指第一出风口111或第二出风口112,下同)所 对应的风机组件停止工作或者调节至防倒吸模式,其不送风。比如,当第一 出风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20调节至正常送风模式,以 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向室内正常送风;当第一出风口111处于闲置状态时,第 一风机组件20不工作或者调节至防倒吸模式,第一出风口111不送风。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的工作模式与第二风机组件70的工作 模式相互独立,即是说,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与第二风机组件70分别被独 立控制,即是说第一出风口111的出风状态与第二出风口112的出风状态相互 独立。具体的,所述空调器100可具有以下出风状态:
1)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12均送风,即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 出风口112均处于其正常出风状态;如此,可实现快速地调节室内温度。
2)第一出风口111送风、第二出风口112不送风,即第一出风口111处 于其正常出风状态,第二出风口112调节至闲置状态;如此,不仅可节约电 量;而且制冷时,可避免冷风直接对着儿童吹。
3)第一出风口111不送风、第二出风口112送风,即第一出风口111调 节至其闲置状态,第二出风口112处于正常出风状态;如此,不仅可节约电 量;而且当制热时,还可实现地毯式送风。
4)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风口112均不送风,即第一出风口111与第 二出风口112均调节至其闲置状态。
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形式灵活,从而可提高用户体验。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所述第一出风口111与第二出 风口112相关联,即当第一出风口111送风时,第二送风口也送风;当第一送 风口不送风时,第二送风口也不送风,此时,第一风机组件20和第二风机组 件70均不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风门(图未示),所述第一风门活 动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11,以用于开闭第一出风口111。具体的,当第一出风 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时,第一风门转动以打开第一出风口111,此时,第 一风机组件20处于正常送风模式,以使第一出风口111正常送风;当第一出 风口111处于闲置状态时,第一风门转动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11,以封堵第一 出风口111,此时,第一风机组件20停止工作,使得第一出风口111不送风。 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具体的,第一风门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11,或者,第一风门可滑 动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11,或者,第一风门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出风口111。
基于基本相同的考虑,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风门(图未示),所述 第二风门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出风口112,以用于开闭第二出风口112。
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使得出风口(即第一出凤口和第二出风口112) 具有正常出风状态和闲置状态。
比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具有正常送风模 式与防倒吸模式,当第一风机组件20处于防倒吸模式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 20低功率运行,以防止室内空气经第一出风口111进入壳体10内。在该实施 例中,具体的,当所述第一出风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 20切换至正常送风模式,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同时工作,并 通过第一出风口111共同向室内送风,送风距离远;当所述第一出风口111 处于闲置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20切换至防倒吸模式时,第一轴流风轮21 和/或第二轴流风轮22低速运行,以防止室内空气经第一出风口111倒流回壳 体10内。
应当指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风机组件20还具有静止模式,当空调器 100停止工作时,第一风机组件20切换至静止模式,即不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风门,当第一风机组件20处于正常送风模式 与防倒吸模式时,风门打开;当第一风机组件20处于静止模式时,风门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基本相同的考虑,所述第二风机组件70也具有正常 送风模式与防倒吸模式,当第二风机组件70处于防倒吸模式时,所述第二风 机组件70低速运行,以防止室内空气经第二风口进入壳体10内。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种方式,也可交叉、结合。比如,在第一出风口 111处设置可活动的第一风门,而将第二风机组件70设置为具有正常送风模 式与防倒吸模式;又比如,在第一出风口111处设置可转动的第一风门,且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具有正常送风模式与防倒吸模式,可选择性地使用两者 之一、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口111具有正常出风状态和闲置状态;等。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壳体10还具有与前面板11相对 设置的背板12,所述背板12上开设有进风口121,所述空调器100的换热器 30靠近进风口121设置。其中,所述空调器100为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器 100的换热器30指的是室内换热器。
具体的,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设于第一出风口111 的内侧,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的出风侧面对第一出风口111,其进风侧面对 背板12;所述第二风机组件70设于第二出风口112的内侧,所述第二风机组 件70的出风侧面对第二出风口112,其进风侧面对背板12;所述换热器30 设于进风口121的内侧、并对应进风口121设置。如此,可便于将第一风机 组件20、第二风机组件70以及换热器30隐藏在壳体10内,从而可便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美观度。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121既可以设于背板12的上部;也可设置 于背板12的下部,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自由选择。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空调器100的换热器30沿上下方 向延伸,所述空调器100的换热器30的下端高于第二出风口112的上端。如 此,可保证空调器100的重心下降。
具体的,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换热器30竖直地设置于壳体10内。 可以理解,本发明中的“竖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竖直,在实际生产过程, 换热器30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倾斜,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也 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换热器30存 在一定的倾斜。事实上,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当换热器30采用直排式 时,所述换热器30也可以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0内,以增大换热面积。
本发明中,对换热器3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但,较为优选地,所述换 热器3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V形、W形、U形或C形,即所述换热器 30设置为直排式结构、V型结构、W型结构、U型结构或C型结构。如此, 将换热器30的形状规范化,可便于生产和安装换热器30。当换热器30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设置为V形、W形、U形或C形时,可便于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还包括两端敞口 的第一壳罩23,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第一壳罩23 内,所述第一壳罩23的外敞口连通于出风口。如此,可先将第一轴流风轮21 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第一壳罩23内,然后再将第一壳罩23安装在壳体 10内,从而可实现在壳体10外安装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从 而可以不仅可以提高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安装便捷性,还 可提高第一风机组件20的安装便捷性。而且,第一壳罩23构成空调器100 的换热风道的一部分、可便于第一风机组件20送风。
具体的,所述第一壳罩23呈筒状。
当然,也可直接将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体10内。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第一壳罩23包括第一子壳罩231 以及与第一子壳罩231拼接的第二子壳罩23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设于第 一子壳罩231内,第二轴流风轮22设于第二子壳罩232。如此,可便于第一 风机组件20的拆装和维护。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具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 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的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所述第一电机24用于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旋转, 所述第二电机25用于驱动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如此,通过设置第一电机 24和第二电机25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简化第 一风机组件20的结构。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电机及与电机连接的传 动组件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比如,所述第一风机 组件20的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和反向传动装置,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 一轴流风轮旋转,所述反向传动装置与第一电机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二轴流风 轮旋转,等等。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支架26,所述第一支架26安 装于第一子壳罩23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电机24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所 述第一轴流风轮21安装于第一电机24的转轴。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还包括 第二支架27,所述第二支架27安装于第二子壳罩232的内壁面,所述第二电 机25安装在第二支架27上,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于第二电机25的转 轴。
如此,通过在第一子壳罩231的内壁面设置第一支架26,以安装第一电 机24和第一轴流风轮21;并通过在第二子壳罩232的内壁面设置第二支架 27,以安装第二电机25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使得第一风机组件20的结构 简单,装配方便。
基于基本相同的考虑,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第二风机组件70还包 括第二壳罩73、第三支架(图未标)及第四支架(图未标),所述第二壳罩 73包括第三子壳罩(图未标)和第四子壳罩(图未标),所述第二风机组件 70的驱动装置包括风轮电机74和第四电机75,所述第三支架安装于第三子 壳罩的内壁面,所述风轮电机74安装在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三轴流风轮71 安装在风轮电机74的转轴上;所述第四支架安装于第四子壳罩的内壁面,所 述第四电机75安装在第四支架上,所述第四轴流风轮72安装在第四电机75 的转轴上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机安装板60, 所述风机安装板60固定安装于壳体10内,且所述风机安装板60上开设有贯 穿风机安装板60的第一风机安装孔(图未标)和第二风机安装孔(图未标),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20安装于第一风机安装孔,所述第二风机组件70安装于 第二风机安装孔。如此,可将第一风机组件20和第二风机组件70安装于壳 体10内。
具体的,所述第一壳罩23安装于风机安装板60,且所述第一子壳罩231 与第二子壳罩232分设于风机安装板60的两侧;所述第二壳罩73安装于述 风机安装板60,且所述第三子壳罩与第四子壳罩分设于风机安装板60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旋转方向相反,即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呈对旋设置, 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使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 22呈对旋设置,可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的功率;经实验可知,在相同的送风 量下,本发明的两电机的功率之和,不到单个轴流风轮的电机的功率的1/3。 而且,通过双风轮增压,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风压高,送风距离远。
此外,基于轴流风轮本身具有散风效果,可根据需要来调整第一轴流风 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转速,使其差速运转时,可实现无风感送风。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均为内转子电机,且所述第一 电机24设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远离第二轴流风轮22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机 25设于第二轴流风轮22的远离第一轴流风轮21的一侧,以使得第一轴流风 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无阻碍。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也可以设置为 外转子电机,相应结构也随之做适应性改变,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向与第 二轴流风轮22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 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也可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 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在第二风机组件70中,所述第三轴流风轮71与第四轴流风 轮72的设置,可参照上述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实施例,在 此不必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导风圈组 件50,所述第一导风圈组件50包括第一导风圈(图未标)、设于第二导风圈 内的左右百叶和/或上下百叶、以及百叶驱动装置(图未示);所述第一导风圈 组件50设于第一出风口111处,以用于改变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向(角度)。
进一步地,如图30和图31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导风圈组 件,所述第二导风圈组件设于第二出风口112处,以用于改变空调器100的 送风方向。所述第二导风圈组件的结构形式可参照第一导风圈组件50的,在 此不必详述。
具体的,所述空调器100为空调室内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0和图31 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也可设置为其他类型 的空调室内机,比如天花机、又比如壁挂式室内机,其中,当其设置为壁挂 式时,其优选为竖挂式空调室内机。应当指出,当空调器100设置为壁挂式 等其他空调器时,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想到 需适应性改变的结构,在此不必详述。
图32和图33为本发明的空调器100第十实施例对应的附图,附图标号 请参阅附图标号表5。
在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空调器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至少三个出风口111;以及
至少三个风机组件20,设于所述壳体10内,并对应各所述出风口111设 置;所述风机组件20均包括沿轴向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 风轮22,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 相同。
具体的,各风机组件20与各出风口111一一对应设置。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在每一出风口111处设置沿轴向相邻 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以增大出风口111处的出风量 和送风距离,从而可有效提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而且, 通过设置至少三个出风口111,并对应每一出风口111均设置一风机组件20, 可有效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出风量,从而可有效地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 (制冷/制热)效率。
所以,本发明空调器100整体出风量大、换热(制冷/制热)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2和图33所示,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 22优选为同轴设置。但,本发明中的“同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轴,在实 际生产(装配)过程,允许有误差存在,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也 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第一轴流风 轮21的旋转轴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偏差。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至少一所述出风口111靠近壳体10的 下端设置。如此,可降低空调器100的重心,使得空调器100的机身稳定性 较好,且便于空调器100的移动。此外,制热时,可使靠近壳体10的下端设 置的出风口111送风,使得热风从靠近地面处向前、向上吹拂,即可实现制 热时地毯式送风,如此,不仅可使得室内温度分层效果好、暖足效果好,而 且还可增加空调器100的有效送风距离。
在具体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出风口111均具有正常出风状态及闲置状态, 即是说,每一出风口111的出风状态均包括正常出风状态及闲置状态。当出 风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时,风机组件20调节至正常送风模式,以通过出 风口111向室内正常送风;当出风口111处于闲置状态时,风机组件20不工 作或者调节至防倒吸模式,出风口111不送风。
进一步地,各所述出风口111对应的风机组件20的工作模式相互独立, 即是说,各所述出风口111对应的风机组件20分别被独立控制,即是说,每 一出风口111的出风状态均是相互独立的。比如,可以部分出风口111处于正 常出风状态,另外部分出风口111处于闲置状态;又比如,可使全部的出风 口111均处于正常出风状态,以快速调节室内温度,提高换热(制冷/制热) 效率;再比如,当制热时,可使处于空调器100的下部的出风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而处于上部的出风口111处于闲置状态,以实现地毯式送风, 从而使得室内温度分层效果好、暖足效果好;再再比如,当制冷时,可使处 于空调器100的上部的出风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而处于下部的出风口 111处于闲置状态,以避免冷风直接对着儿童吹;等等;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 而自行设定。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形式灵活,从而可提高用户体 验。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至少三个风门(图未示),至少三个风 门对应各出风口111设置,即各所述风门一一对应各所述出风口111设置;其 中,所述风门可活动地安装在出风口111,以用于开闭出风口111。
具体的,当一出风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时,其对应的风门转动以打 开该出风口111,此时,其对应的风机组件20处于正常送风模式,以使该出 风口111正常送风;当一出风口111处于闲置状态时,其对应的风门转动以关 闭该出风口111,此时,其对应的风机组件20不工作,使得该出风口111不 送风。如此,可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具体的,风门可转动地安装在出风口111,或者,风门可滑动地安装在出 风口111,或者,风门可拆卸地安装在出风口111。
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使得出风口111具有正常出风状态和闲置状态。
比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20均至少具有正常送风 模式与防倒吸模式,当风机组件20处于防倒吸模式时,所述风机组件20低 功率运行,以防止室内空气经出风口111进入壳体10内。在该实施例中,具 体的,当一出风口111处于正常出风状态时,其对应的风机组件20切换至正 常送风模式,该风机组件20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同时工作, 并通过该出风口111向室内送风,送风距离远。当一出风口111处于闲置状态 时,其对应的风机组件20切换至防倒吸模式时,第一轴流风轮21和/或第二 轴流风轮22低速运行,以防止室内空气经该出风口111倒流回壳体10内。
应当指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20还具有静止模式,当空调器 100停止工作时,风机组件20处于静止模式,即不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风门,当风机组件20处于正常送风模式与防 倒吸模式时,风门打开;当风机组件20处于静止模式时,风门关闭。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种方式,也可交叉、结合。比如,在部分出风口 111处设置可转动的风门,而将另外部分出风口111所对应的风机组件20设 置为具有正常送风模式与防倒吸模式;又比如,在一出风口111处设置可活 动的风门,且将该出风口111所对应的风机组件20设置为具有正常送风模式 与防倒吸模式,可选择性地使用两者之一、以使该出风口111具有正常出风 状态和闲置状态;等。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壳体10具有前面板11,所述出风 口111设于前面板11上。
在实际应用中,空调器100一般放置在房间的角落处或靠近墙壁处,而 通过将出风口111设置在前面板11上可便于空调器100将风送到房间的较远 处。
具体的,如图32和图33所示,至少三个所述出风口111沿所述空调器 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不仅可便于制造前面板11,而且还便于风 机组件20与出风口111的安装。同时,还可实现不同高度进行送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述,所述出风口111的数量为三个,分别设置于 前面板11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壳体10还具有与前面板11相对 设置的背板12,所述背板12上开设有进风口121,所述换热器30靠近所述 进风口121设置。其中,所述空调器100为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器100的 换热器30指的是室内换热器。
具体的,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设于出风口111的内侧, 所述风机组件20的出风侧面对出风口111,其进风侧面对背板12;所述换热 器30设于进风口121的内侧。如此,可便于将风机组件20以及换热器30隐 藏在壳体10内,从而可便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美观度。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121既可以设于背板12的上部,也可设置 于背板12的下部,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自由选择。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空调器100的换热器30沿上下方 向延伸,所述空调器的换热器30的下端高于处于最低位置(与其他出风口111 相比)的出风口111的上端。如此,可保证空调器100的重心下降。
具体的,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换热器30竖直地设置于壳体10内。 可以理解,本发明中的“竖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竖直,在实际生产过程, 换热器30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倾斜,这仍不违背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也 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即,本发明允许换热器30存 在一定的倾斜。事实上,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当换热器30采用直排式 时,所述换热器30也可以倾斜地设置在壳体10内,以增大换热面积。
本发明中,对换热器3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但,较为优选地,所述换 热器30的横向截面设置为直线形、V形、W形、U形或C形,即所述换热器 30设置为直排式结构、V型结构、W型结构、U型结构或C型结构。如此, 将换热器30的形状规范化,可便于生产和安装换热器30。当换热器30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设置为V形、W形、U形或C形时,可便于增大换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两端敞口的壳 罩23,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罩23内,所述壳罩 23的外敞口对接于与其对应的出风口111。如此,可先将第一轴流风轮21和 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罩23内,然后再将壳罩23安装在壳体10内,从 而可实现在壳体10外安装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从而可以不 仅可以提高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安装便捷性,还可提高风机组件20的安装便捷性。而且,壳罩23构成空调器100的换热风道的一部 分、可便于风机组件20送风。
具体的,所述壳罩23呈筒状。
当然,也可直接将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壳体10内。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壳罩23包括第一壳罩231以及与 第一壳罩231拼接的第二壳罩23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设于第一壳罩231 内,第二轴流风轮22设于第二壳罩232。如此,可便于风机组件20的拆装和 维护。
具体的,所述风机组件20具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轴流 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的驱动装置包括第一 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所述第一电机24用于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旋转,所 述第二电机25用于驱动第二轴流风轮22旋转。如此,通过设置第一电机24 和第二电机25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简化风机 组件20的结构。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电机及与电机连接的传 动组件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在此不必详述。
具体的,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支架26,所述第一支架26安装于 第一壳罩23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电机24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所述第一 轴流风轮21安装于第一电机24的转轴。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二支架27, 所述第二支架27安装于第二壳罩232的内壁面,所述第二电机25安装在第 二支架27上,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于第二电机25的转轴。
如此,通过在第一壳罩231的内壁面设置第一支架26,以安装第一电机 24和第一轴流风轮21;并通过在第二壳罩232的内壁面设置第二支架27,以 安装第二电机25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使得风机组件20的结构简单,装配 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机安装板60, 所述风机安装板60固定安装于壳体10内,且所述风机安装板60上开设有贯 穿风机安装板60的至少三个风机安装孔(图未标),各所述风机组件20一一 对应地安装于各风机安装孔。如此,可将风机组件20安装于壳体10内。
具体的,所述壳罩23安装于风机安装板60,且所述第一壳罩231与第二 壳罩232分设于风机安装板60的两侧。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 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 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反,即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 风轮22呈对旋设置,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 的送风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器100,通过使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 22呈对旋设置,可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20的功率;经实验可知,在相同的送 风量下,本发明的两电机的功率之和,不到单个轴流风轮的电机的功率的1/3。 而且,通过双风轮增压,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风压高,送风距离远。
此外,基于轴流风轮本身具有散风效果,可根据需要来调整第一轴流风 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转速,使其差速运转时,可实现无风感送风。
具体的,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均为内 转子电机,且所述第一电机24设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远离第二轴流风轮22 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机25设于第二轴流风轮22的远离第一轴流风轮21的一 侧,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无阻 碍。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也可以设置为 外转子电机,相应结构也随之做适应性改变,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风叶的弯曲方向与第 二轴流风轮22的风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 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也可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 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至少三个导风 圈组件50,所述导风圈组件50包括导风圈(图未标)、设于导风圈内的左右 百叶和/或上下百叶、以及百叶驱动装置(图未示);所述导风圈组件50设于 出风口111处,以用于改变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向(角度)。
具体的,所述空调器100为空调室内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2和图33 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也可设置为其他类型 的空调室内机,比如天花机、又比如壁挂式室内机,其中,当其设置为壁挂 式时,其优选为竖挂式空调室内机。应当指出,当空调器100设置为壁挂式 等其他空调器时,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想到 需适应性改变的结构,在此不必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 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 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空调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
对旋风机,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对旋风机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送风;以及
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轴流风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和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前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对旋风机之间设有分隔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对旋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轴流风机位于所述对旋风机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所述轴流风机的旋转轴线,所述换热器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定义为换热投影,所述换热投影的长度方向设置为第一方向,所述换热投影的宽度方向设置为第二方向,所述换热投影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均分线、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均分线;定义所述轴流风机的旋转轴线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送风中心点;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一均分线设置,和/或,所述送风中心点靠近所述第二均分线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供所述对旋风机安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下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具有面向所述轴流风机的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呈向后凹陷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到所述轴流风机的距离为L,50mm≤L≤250m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100mm≤L≤200mm。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向后凹陷的球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的球心半径为R1,350mm≤R1≤1000mm。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450mm≤R1≤850mm。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550mm≤R1≤750mm。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的球心位于所述轴流风机轴线的延伸线上,所述轴流风机的半径为R2,0.4≤R2/R1≤0.8。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导流板和所述背板间隔设置,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背板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20.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器、或天花机、或壁挂式空调器。
CN201810986110.8A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Active CN1092106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6110.8A CN109210615B (zh)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86110.8A CN109210615B (zh)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0615A true CN109210615A (zh) 2019-01-15
CN109210615B CN109210615B (zh) 2023-05-30

Family

ID=64986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86110.8A Active CN109210615B (zh) 2018-08-24 2018-08-24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10615B (zh)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6045A (zh) * 2019-03-11 2019-06-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8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24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25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噪音控制方法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945449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6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7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74215A (zh) * 2019-03-12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216A (zh) * 2019-03-12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084A (zh) * 2019-03-29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74217A (zh) * 2019-03-12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247A (zh) * 2019-03-11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0160152A (zh) * 2019-06-25 2019-08-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10160153A (zh) * 2019-06-25 2019-08-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10274388A (zh) * 2019-06-13 2019-09-24 广州万居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暖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85487A (zh) * 2019-06-25 2019-09-2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10762797A (zh) * 2019-11-05 2020-02-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1023518A (zh) * 2019-12-31 2020-04-17 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303831A (zh) * 2019-07-29 2021-02-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84639A (zh) * 2021-02-09 2021-06-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室内柜机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0099A (ja) * 1988-05-27 1989-12-04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軸流ファン
KR20030059620A (ko) * 2002-01-03 2003-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 부착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2853482A (zh) * 2011-06-29 2013-01-0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一种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
CN104040263A (zh) * 2012-01-17 2014-09-10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JP2017053510A (ja) * 2015-09-08 2017-03-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8317613A (zh) * 2018-03-20 2018-07-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8375116A (zh) * 2018-03-21 2018-08-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8936308U (zh) * 2018-08-24 2019-06-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0099A (ja) * 1988-05-27 1989-12-04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軸流ファン
KR20030059620A (ko) * 2002-01-03 2003-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 부착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2853482A (zh) * 2011-06-29 2013-01-0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一种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
CN104040263A (zh) * 2012-01-17 2014-09-10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JP2017053510A (ja) * 2015-09-08 2017-03-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8317613A (zh) * 2018-03-20 2018-07-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8375116A (zh) * 2018-03-21 2018-08-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8936308U (zh) * 2018-08-24 2019-06-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424B (zh) * 2019-03-11 2021-12-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7B (zh) * 2019-03-11 2021-05-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24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25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噪音控制方法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945449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6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7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20181832A1 (zh) * 2019-03-11 2020-09-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WO2020181831A1 (zh) * 2019-03-11 2020-09-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8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16045B (zh) * 2019-03-11 2021-05-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74247A (zh) * 2019-03-11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16045A (zh) * 2019-03-11 2019-06-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45449B (zh) * 2019-03-11 2021-12-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74215A (zh) * 2019-03-12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216B (zh) * 2019-03-12 2021-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217A (zh) * 2019-03-12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216A (zh) * 2019-03-12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74084B (zh) * 2019-03-29 2023-04-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9974084A (zh) * 2019-03-29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274388A (zh) * 2019-06-13 2019-09-24 广州万居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暖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74388B (zh) * 2019-06-13 2021-04-30 广州万居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暖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85487A (zh) * 2019-06-25 2019-09-2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10160153A (zh) * 2019-06-25 2019-08-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10160152A (zh) * 2019-06-25 2019-08-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12303831A (zh) * 2019-07-29 2021-02-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62797A (zh) * 2019-11-05 2020-02-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1023518A (zh) * 2019-12-31 2020-04-17 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方法、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984639A (zh) * 2021-02-09 2021-06-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室内柜机的控制方法
CN112984639B (zh) * 2021-02-09 2022-04-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室内柜机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0615B (zh)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0615A (zh) 空调器
CN103322618B (zh) 立式空调
CN107388369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33755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671174U (zh) 空调器
CN10565074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864899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812869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8936310U (zh) 空调器
CN107449040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91322A (zh) 出风面板结构、空调器、空调器出风的控制方法
CN107477671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83829A (zh) 出风组件、空调器及应用于其的送风方法
CN108332293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955853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936308U (zh) 空调器
CN105402811A (zh) 风管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5860419U (zh) 出风面板结构、空调器
CN208765087U (zh) 空调器
CN205208740U (zh) 风管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578334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69052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192028A (zh) 空调器、坐吊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8671177U (zh) 空调器
CN209147255U (zh) 双贯流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