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88084U -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88084U
CN206288084U CN201621031038.6U CN201621031038U CN206288084U CN 206288084 U CN206288084 U CN 206288084U CN 201621031038 U CN201621031038 U CN 201621031038U CN 206288084 U CN206288084 U CN 206288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car door
plate
side wall
cushioning fe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310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310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88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88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88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属于汽车应用技术领域。汽车包括设置在车门内板上的缓冲销钉和设置在侧围板上的缓冲挡板,用于在碰撞过程中缓冲撞击;其中:缓冲销钉通过焊接固定于车辆车门内板上,销钉穿出车门内板裸露在外;所述缓冲挡板通过螺栓固定于车辆侧围结构上,缓冲挡板开有U型缺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不影响车门正常开闭功能条件下,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有效的降低车门侵入量,为车辆内部乘员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

Description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碰撞安全问题的发展,对侧面碰撞安全性能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考察工况标准即大壁障侧面碰,大壁障侧面碰与现行的2015版C_NCAP的侧碰标准相比,除了壁障刚度及重量的增加,碰撞位置也分别向后移动250mm、向上移动50mm。
由于壁障的碰撞位置分别向后移动250mm、向上移动50mm,导致壁障与门槛梁完全没有重合度,且大壁障侧面碰撞工况壁障直接撞击位置与后车门重叠量增大,对车门的撞击力度更强;这直接导致目前车辆结构在进行大壁障侧碰分析时表现出后车门侵入量增加及B柱侵入速度及侵入量过大的问题。原有实际结构中车门与车身仅通过铰链及门锁实现连接,车门下边框与车身不存在连接结构,且车门结构件钣材较薄。因此导致大壁障侧面碰撞时,车门结构易发生较大变形,侵入量明显增大,乘员生存空间降低,假人失分严重。通常的改进方法是增加钣金厚度或者改变相关部件的材料强度,成本及车身重量增加;另外结构件自身重量增加,会对车门垂向刚度等性能造成影响,所以这些方案在解决碰撞安全性能问题的同时又会带入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上述已有结构技术之缺陷而提供一种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可以有效解决侧面碰撞车门侵入量的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侧围结构,包括:
侧围板;
固定在所述侧围板上的缓冲挡板,所述缓冲挡板具有一缺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
与所述侧围板连接的侧围内加强板。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挡板的缺口为U型。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挡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侧围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结构,包括:
车门内板;
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的缓冲销钉。
进一步地,还包括:
与所述缓冲销钉连接的连接加强板。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销钉的销轴穿过车门内板上预留的孔裸露在外面,且所述缓冲销钉与连接加强板通过焊接固连将所述连接加强板固定于所述车门内板的钣金结构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侧围结构和如上所述的车门结构,在汽车车门关闭时,所述缓冲销钉位于所述缓冲挡板的缺口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通过固定于车门内板上的缓冲销钉与固定于汽车侧围结构上的缓冲挡板相互作用,增加车门与门槛梁等刚度较大结构的连接性,降低车门在侧面碰撞发生时的侵入量,提高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达到保护生命安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解决碰撞安全性能问题的同时避免了带入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围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门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可以有效解决侧面碰撞车门侵入量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
侧围板1;
固定在所述侧围板1上的缓冲挡板2,所述缓冲挡板2具有一缺口。
进一步地,侧围结构还包括:
与所述侧围板连接的侧围内加强板。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挡板2的缺口可以为U型。
具体的,凸焊螺母与侧围内加强板实现焊接,然后与侧围板实现预连接,最后将具有U型缺口的缓冲挡板2通过螺栓与侧围板1实现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
车门内板3;
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3上的缓冲销钉4。
进一步地,还包括:
与所述缓冲销钉4连接的连接加强板5。
具体地,所述缓冲销钉4的销轴穿过车门内板3上预留的孔裸露在外面,且所述缓冲销钉4与连接加强板5通过焊接固连将所述连接加强板5固定于所述车门内板3的钣金结构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侧围结构和如上所述的车门结构,在汽车车门关闭时,所述缓冲销钉位于所述缓冲挡板的缺口内。
上述方案中,通过固定于车门内板上的缓冲销钉与固定于汽车侧围结构上的缓冲挡板相互作用,增加车门与门槛梁等刚度较大结构的连接性,在不影响车门正常开闭功能条件下,降低车门在侧面碰撞发生时的侵入量,提高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达到保护生命安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解决碰撞安全性能问题的同时避免了带入新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围板;
固定在所述侧围板上的缓冲挡板,所述缓冲挡板具有一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侧围板连接的侧围内加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挡板的缺口为U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挡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侧围板上。
5.一种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内板;
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的缓冲销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缓冲销钉连接的连接加强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销钉的销轴穿过车门内板上预留的孔裸露在外面,且所述缓冲销钉与连接加强板通过焊接固连将所述连接加强板固定于所述车门内板的钣金结构上。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围结构和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结构,在汽车车门关闭时,所述缓冲销钉位于所述缓冲挡板的缺口内。
CN201621031038.6U 2016-08-31 2016-08-31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06288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1038.6U CN206288084U (zh) 2016-08-31 2016-08-31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1038.6U CN206288084U (zh) 2016-08-31 2016-08-31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88084U true CN206288084U (zh) 2017-06-30

Family

ID=5909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31038.6U Active CN206288084U (zh) 2016-08-31 2016-08-31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880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675A (zh) * 2020-06-24 2020-09-0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675A (zh) * 2020-06-24 2020-09-0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4360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CN204340950U (zh) 缓解侵入系统
US20160194031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KR20010015105A (ko) 차량의 사이드 도어 구조
US12221160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N112896324A (zh) 一种无框车门的b柱结构及车辆
CN210734297U (zh) 侧围板加强装置
CN210235107U (zh) 一种车身侧围c柱内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03601389U (zh) 一种侧围a柱结构
CN206288084U (zh) 侧围结构、车门结构及汽车
JP2018149991A (ja) 車両の開閉体構造
CN213008402U (zh)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500670U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JPS62181976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09553315U (zh) 一种汽车侧围总成
CN202358189U (zh) 一种汽车门槛前撑板
CN202295001U (zh) 汽车侧围中立柱加强板
KR20240003976A (ko) 차량 사이드구조
CN208698454U (zh) 一种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JP4715039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204037689U (zh) 汽车翼子板边梁总成
CN208149441U (zh) 一种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
CN201116434Y (zh) 一种防撞驾驶室车门
CN206510969U (zh) 一种车身骨架
CN218141778U (zh) 一种汽车c柱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