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73028U -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 Google Patents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73028U
CN206273028U CN201621047252.0U CN201621047252U CN206273028U CN 206273028 U CN206273028 U CN 206273028U CN 201621047252 U CN201621047252 U CN 201621047252U CN 206273028 U CN206273028 U CN 2062730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grade
water
heat exchange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4725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建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4725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730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73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730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所述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包含:一本体、一热交换元件,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置腔室并具有一第一空间及一入口及一出口;该热交换元件容设于前述第一空间并具有一散热部,该散热部具有一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及至少一流道并与该入口及出口相互连通,并该本体一侧延伸一泵浦槽体,并其内容设一泵浦装置组成前述水冷模组,藉由前述热交换结构可令内部冷却流体与该热交换元件达到二次冷却之现象进而提升整体之热交换效率者。

Description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技术领域】
一种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尤指一种可提升散热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背景技术】
现行水冷式散热模组之散热方式,在进行散热的过程中,主要的热能来源来自中央处理器等发热元件,而直接与发热元件相接的为以铜或铝之导热性较佳之散热片作为导热使用,传统仅透过一片散热片一侧与发热元件相贴合,另一侧则与水冷式散热模组内之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而此种结构之热交换效率并不佳,因其散热片与该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之散热面积过小,使得冷却流体快速通过并无法将散热片所吸附之热量带走,针对此项缺失则该项技艺之人士将该散热板与该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之一侧设置复数柱体,藉以增加散热面积,而其效果并不佳,仅提升少许散热效能,故无法直接有效的将热能排出,无法充分达到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至此,为解决上述已知技术之缺点,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可提升散热效能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
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提供一种可降低生产成本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
本实用新型之再一目的,提供一种可提升散热效能的水冷模组。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包含:一本体、一热交换元件;
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置腔室,该容置腔室具有一第一空间及一入口及一出口;所述热交换元件容设于前述第一空间,该热交换元件具有一散热面并凸设一散热部,该散热部具有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及至少一流道,该第一、二端口与该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该入口相连通,该第二端口与该出口间具有一第二空间,并三者相连通。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冷模组,包含:一本体、一热交换元件、一泵浦槽体、一泵浦装置;
所述本体具有一容置腔室,该容置腔室具有一第一空间及一入口及一出口;热交换元件容设于前述第二空间,该热交换元件具有一散热面并凸设一散热部,该散热部具有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及至少一流道,该第一、二端口与该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该入口相连通,该第二端口与该出口间具有一第一空间,并三者相连通;泵浦槽体由前述本体相反该容置腔室之一侧方向延伸所形成,该泵浦槽体具有一第三空间,该第三空间与前述第一、二空间相互连通;泵浦装置设置于该第三空间内。
透过上述热交换结构可大幅增加散热面积,并且有效令冷却流体将热量确实带离该本体,以及透过流道形成二次流,对该散热部进行二次散热,确实达到提升散热之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三实施例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四实施例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五实施例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六实施例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七实施例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八实施例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九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立体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立体之第一实施例组合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立体之第二实施例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本体11
容置腔室111
第一空间1111
入口1112
出口1113
第二空间1114
热交换元件12
散热面121
散热部122
第一端口1221
第二端口1222
流道1223
散热鳍片1224
基部1224a
第一延伸端1224b
第二延伸端1224c
扣部1224d
槽部1224e
盖体1225
柱体1226
孔口1227
板体1228
固定件1229
盖体1230
泵浦槽体13
泵浦装置131
导水单元1311
定子组件1312
第三空间132
出水口133
冷却流体2
水冷模组3
第一管体4
第二管体5
散热器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图及立体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包含:一本体11、一热交换元件12;
所述本体11具有一容置腔室111,该容置腔室111具有一第一空间1111及一入口1112及一出口1113。
所述热交换元件12容设于前述第一空间1111,该热交换元件12具有一散热面121并凸设一散热部122,该散热部122具有第一端口1221及一第二端口1222及至少一流道1223,该第一、二端口1221、1222与该流道1223连通,所述第一端口1221与该入口1112相连通,该第二端口1222与该出口1113间具有一第二空间1114,并三者相连通。
当冷却流体2由该本体11之入口1112进入该本体11,再与热交换元件12进行热交换,冷却流体2由该热交换元件12之第一端口1221进入该热交换元件12之流道1223内,再由第二端口1222离开该热交换元件12,接着于该第二空间1114中再次与该热交换元件12再一次进行热交换,其後在由该出口1113离开该本体11之容置腔室111,因热交换元件12为选用以铜或铝等高导热材料所制成,并且因为散热部122与热交换元件12连接形成导热通道(流道1223),形成封闭式渠道流(Closed Channel Flow)如此可以增加与冷却流体2做热交换的散热面积。
由于发热源通常在靠中心位置,因此这些封闭式渠道流出口(第二端口1222)的冷却流体2温度会形成中央高两边低的特性。因此可以利用本体11与散热部122这些封闭式渠道流出口位置形成一个第二空间1114,让冷却流体2在此第二空间1114内混合形成一个较低温的冷却流体2,并且经由适当的引导将这个冷却流体2流通过这散热部122顶部外侧,达到二次热交换的作用,更增加散热面积,并且更提高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部122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224及一盖体1225,该等散热鳍片1224由该散热面121向相反该散热面121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等流道1223形成于两相邻之散热鳍片1224间,所述盖体1225罩设该等散热鳍片1224及该等流道1223,令该等流道1223形成相互独立之水道。
请参阅第4图,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三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部122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224,该等散热鳍片1224更具有一基部1224a及一第一延伸端1224b及一第二延伸端1224c,该第一、二延伸端1224b、1224c分设于该基部1224a之两端分别向相反该基部1224a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第一、二延伸端1224b、1224c抵接另一散热鳍片1224之一侧,该第一延伸端1224b一侧贴设于该散热面121,并该等流道1223形成于该等散热鳍片1224之间,该等散热鳍片1224与该散热面121呈垂直设置。
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四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第一、二延伸端1224b、1224c更具有一扣部1224d,该扣部1224d勾扣另一相邻散热鳍片1224进行固定。
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五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部122更具有至少一柱体1226,该等散热鳍片1224串套于该柱体1226外部进行固定,该柱体1226亦可为热管,藉以进一步提升热传效率。
请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六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部122更具有至少一孔口1227,所述孔口1227贯穿该散热部122并与该等流道1223交错,若该流道1223为纵向设置,则该孔口1227呈横向设置,两者呈垂直交错,可增加冷却流体2(图中未示)经过该流道1223时增加扰流效果。
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七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部122具有一板体1228及复数散热鳍片1224,该等散热鳍片1224由该散热面121向相反该散热面121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等流道1223形成于两相邻之散热鳍片1224间,所述板体1228罩设于该等散热鳍片1224及该等流道1223。
请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八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部122更具有复数散热鳍片1224及一板体1228,该等散热鳍片1224更具有一第一延伸端1224b,该第一延伸端1224b抵接另一散热鳍片1224之一侧,并与该散热面121贴设,该等流道1223形成于该等散热鳍片1224之间,所述板体1228罩设该等散热鳍片1224及该等流道1223。
请参阅图10,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九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第一、二延伸端1224b、1224c更具有一槽部1224e,并透过一固定件1229嵌入该等槽部1224e,令该等散热鳍片1224得以组合。
请参阅图11、12,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立体之第一实施例立体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水冷模组,包含:一本体11、一热交换元件12、一泵浦槽体13;
本实施例之本体11、热交换元件12与前述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揭示一种水冷模组3,本实施例与前述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水冷模组3更具有一泵浦槽体13、一泵浦装置131;
所述泵浦槽体13由前述本体11相反该容置腔室111之一侧方向延伸所形成,该泵浦槽体13具有一第三空间132及一出水口133,该第三空间132与前述第一、二空间1111、1114相互连通。
所述泵浦装置131设置于该第三空间132内,并该泵浦装置131具有一导水单元1311及一定子组件1312,所述导水单元1311具有复数扇叶体1313,所述第一、二、三空间1111、1114、132充满冷却流体2。
请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水冷模组立体之第二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本实施例更具有一第一管体4及一第二管体5及一散热器6,并透过所述第一、二管体4、5与该水冷模组3之本体11及该泵浦槽体13以及散热器6接设,令所述冷却流体2(图中未示)得以引导至外部散热器6进行热交换。

Claims (20)

1.一种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含:
一本体,具有一容置腔室,该容置腔室具有一第一空间及一入口及一出口;
一热交换元件,容设于前述第一空间,该热交换元件具有一散热面并凸设一散热部,该散热部具有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及至少一流道,该第一、二端口与该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该入口相连通,该第二端口与该出口间具有一第二空间,并三者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间由该散热部与该本体共同界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及一盖体,该等散热鳍片由该散热面向相反该散热面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等流道形成于两相邻之散热鳍片间,所述盖体罩设该等散热鳍片及该等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更具有一基部及一第一延伸端及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二延伸端分设于该基部之两端分别向相反该基部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第一、二延伸端抵接另一散热鳍片之一侧,该第二延伸端一侧贴设于该散热面,并该等流道形成于该等散热鳍片间,该等散热鳍片与该散热面呈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延伸端更具有一扣部,该扣部勾扣另一相邻散热鳍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具有至少一柱体,该等散热鳍片串套于该柱体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更具有至少一孔口,所述孔口贯穿该散热部并与该等流道交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具有一板体及复数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由该散热面向相反该散热面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等流道形成于两相邻之散热鳍片间,所述板体罩设于该等散热鳍片及该等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更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及一板体,该等散热鳍片更具有一第一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抵接另一散热鳍片之一侧,并与该散热面贴设,该等流道形成于该等散热鳍片间,所述板体罩设该等散热鳍片及该等流道。
10.一种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体,具有一容置腔室,该容置腔室具有一第一空间及一入口及一出口;
一热交换元件,容设于前述第二空间,该热交换元件具有一散热面并凸设一散热部,该散热部具有第一端口及一第二端口及至少一流道,该第一、二端口与该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该入口相连通,该第二端口与该出口间具有一第一空间,并三者相连通;
一泵浦槽体,由前述本体相反该容置腔室之一侧方向延伸所形成,该泵浦槽体具有一第三空间及一出水口,该第三空间与前述第一、二空间相互连通;
一泵浦装置,设置于该第三空间内;
一冷却流体,充满前述第一、二、三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装置更具有一导水单元及一定子组件,所述导水单元具有复数扇叶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间由该散热部与该本体共同界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及一盖体,该等散热鳍片由该散热面向相反该散热面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等流道形成于两相邻之散热鳍片间,所述盖体罩设该等散热鳍片及该等流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具有复数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更具有一基部及一第一延伸端及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二延伸端分设于该基部之两端分别向相反该基部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第一、二延伸端抵接另一散热鳍片之一侧,该第二延伸端一侧贴设于该散热面,并该等流道形成于该等散热鳍片间,该等散热鳍片与该散热面呈垂直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延伸端更具有一扣部,该扣部勾扣另一相邻散热鳍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具有至少一柱体,该等散热鳍片串套于该柱体外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更具有至少一孔口,所述孔口贯穿该散热部并与该等流道交错。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具有一板体及复数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由该散热面向相反该散热面之方向延伸所构形,该等流道形成于两相邻之散热鳍片间,所述板体罩设于该等散热鳍片及该等流道。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更具有复数散热鳍片及一板体,该等散热鳍片更具有一第一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抵接另一散热鳍片之一侧,并与该散热面贴设,该等流道形成于该等散热鳍片间,所述板体罩设该等散热鳍片及该等流道。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冷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具有一第一管体及一第二管体及一散热器,所述第一、二管体分别与该本体及该泵浦槽体以及散热器接设。
CN201621047252.0U 2016-09-09 2016-09-09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73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47252.0U CN206273028U (zh) 2016-09-09 2016-09-09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47252.0U CN206273028U (zh) 2016-09-09 2016-09-09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3028U true CN206273028U (zh) 2017-06-20

Family

ID=59036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47252.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73028U (zh) 2016-09-09 2016-09-09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30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8488A (zh) * 2017-09-25 2018-01-19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薄型泵浦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8488A (zh) * 2017-09-25 2018-01-19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薄型泵浦结构
CN107608488B (zh) * 2017-09-25 2023-11-03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薄型泵浦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8496A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
CN109668346B (zh) 一种新型半导体制冷散热模块
CN106981462A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CN204333163U (zh) 一种强制液冷的内置式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包散热装置
CN208300202U (zh) 散热器水冷板
CN206273028U (zh)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CN206060428U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
CN206525066U (zh) 冷却水排装置及其水冷模块
CN104020826A (zh) 水冷装置
CN20786834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冷板
CN109950656A (zh) 一种曲形端面的非对称双流程液冷板
CN110010996A (zh) 一种高效风冷电池系统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201504382U (zh) 新型水冷散热器
CN112229240A (zh) 一种低温采暖散热管及散热器
CN209263166U (zh)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
CN201935520U (zh) 热交换机结构改良
CN207765276U (zh) 变压器
CN101280712B (zh) 内燃机用的水散热器
CN203105033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03084639U (zh) 水冷装置
CN209472934U (zh) 加强盖板密封性的液冷散热器
CN209594132U (zh) 一种液冷式充电电源散热装置、充电电源
CN209461445U (zh) 倾斜式散热片组
CN106369661A (zh) 油汀取暖器
CN209570039U (zh) 微通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