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62253U -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62253U
CN206262253U CN201621188549.9U CN201621188549U CN206262253U CN 206262253 U CN206262253 U CN 206262253U CN 201621188549 U CN201621188549 U CN 201621188549U CN 206262253 U CN206262253 U CN 206262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h
dust
discharge pipeline
ash discharge
blas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885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强彬
苏记华
白留涛
刘建勇
杨军红
郑文龙
严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x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Zhengzhou Xufe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x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Zhengzhou Xufe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x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Zhengzhou Xufe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xu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8854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62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62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62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ut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该排灰管路包括进风管,和从该所述进风管通过第一夹角向上延伸的集尘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集尘管相接的端部下侧壁上形成有排灰口,该排灰口上安装有能够由灰尘杂质的重量自动开启的排灰门。除尘风机开启后,灰尘和杂质颗粒在除尘风机的抽力作用下进入进风管,携带灰尘及杂质的气流前进至集尘管时,受到集尘管壁的阻力和自身重力的影响,能够逐渐停止并沿集尘管内壁滑落至排灰口,当灰尘杂质不断累积达到一定重量时,则能够驱动排灰门开启,从而实现了管路的排灰功能。

Description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除尘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排灰管路与使用该排灰管路的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在TFT基板生产的配料系统中,由于要把生产中的部分边角料粉碎加工成细小颗粒时会产生灰尘,在设计中都配套有除尘系统,由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较大,需要经常停机清理除尘滤芯和除尘管道中堵塞的碎玻璃颗粒及灰尘以保证除尘效果,而除尘管道较细且较长因而不易清理,导致清理工作费时费力,影响配料生产作业效率,并增加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缩短了除尘机除尘滤芯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排灰管路,该排灰管路能够借助灰尘自身的重力实现自动排灰的功能。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该除尘系统使用本公开提供的排灰管路。
为了实现上述一个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排灰管路,该排灰管路包括进风管,和从该进风管通过第一夹角向上延伸的集尘管,进风管与集尘管相接的端部下侧壁上形成有排灰口,该排灰口上安装有能够由灰尘杂质的重量自动开启的排灰门。
可选地,进风管水平延伸,第一夹角呈90°-150°。
可选地,排灰门通过弹性件可开合地罩设在排灰口的下部。
可选地,排灰管路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轴,排灰门铰接安装于固定轴上。
可选地,弹性件为套设在固定轴上的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一端抵顶在排灰门上,另一端抵顶在排灰管路的外壁上。
可选地,固定轴安装在集成管的下端。
可选地,集尘管与进风管焊接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另一个目的,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包括除尘风机和与该除尘风机连通的管路,该管路的至少一段为本公开提供的排灰管路,其中,该排灰管路中的集尘管靠近除尘风机安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除尘风机开启后,灰尘和杂质颗粒在除尘风机的抽力作用下进入进风管,携带灰尘及杂质的气流前进至集尘管时,受到集尘管壁的阻力和自身重力的影响,能够逐渐停止并沿集尘管内壁滑落至排灰口,当灰尘杂质不断累积达到一定重量时,则能够驱动排灰门开启,从而实现了管路的排灰功能。通过在除尘系统中使用本公开提供的排灰管路,能够有效避免除尘风机滤芯堵塞,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并且能够降低人工清理灰尘杂质的频率,减小对生产效率的干扰。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排灰管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进风管 2 集尘管
3 排灰口 4 排灰门
5 固定轴 6 扭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
如图1所示是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排灰管路,该排灰管路包括进风管1,和从该进风管1通过第一夹角向上延伸的集尘管2,进风管1与集尘管2相接的端部下侧壁上形成有排灰口3,该排灰口3上安装有能够由灰尘杂质的重量自动开启的排灰门4。因此,除尘风机开启后,灰尘和杂质颗粒在除尘风机的抽力作用下进入进风管1,携带灰尘及杂质的气流前进至集尘管2时,受到集尘管2壁的阻力和自身重力的影响,能够逐渐停止并沿集尘管2内壁滑落至排灰口3,当灰尘杂质不断累积达到一定重量时,则能够驱动排灰门4开启,从而实现了管路的排灰功能。本公开中,排灰口、排灰门的形状以及进风管和集尘管的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的其他几何形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风管1沿水平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夹角呈90°-150°,以保证灰尘杂质等能够依靠自身重力滑落至排灰口3而不会在集尘管2内堆积,或进一步前进至除尘风机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灰门4通过弹性件可开合地罩设在排灰口3的下部,因此当灰尘和杂质等累计到一定重量时,能够克服弹性件弹力从而驱动排灰门4打开以实现管路的排灰功能;同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排灰门4在自然状态下,或排灰口3处灰尘的重量不能克服弹性件的弹力时,排灰门4能够始终保持关闭,即除了在自动排灰的情况下,排灰门4能够保证管路仅有一个进风端口,以避免除尘风机工作时,气流能够通过排灰口3进入管路,导致空气灰尘或已经排除的灰尘杂质等再次进入除尘管路,增加除尘负担。
其中,排灰管路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轴5,排灰门4铰接安装于固定轴5上,因此,当灰尘杂质驱动排灰门4打开时,排灰门4能够绕固定轴5旋转,即排灰门4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夹角,以方便灰尘及杂质颗粒等从排灰门4上滑落,进一步提升排灰效率。
具体地,弹性件为套设在固定轴5上的扭力弹簧6,扭力弹簧6的一端抵顶在排灰门4上,另一端抵顶在排灰管路的外壁上,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或排灰口3处灰尘的重量不能克服扭力弹簧6的扭矩时,排灰门4能够保持闭合状态;当灰尘和杂质等累计到一定重量时,能够克服扭力弹簧6的扭矩从而驱动排灰门4打开以实现管路的排灰功能。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还可以选用拉力弹簧,其中拉力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管壁和排灰门4上,以拉动排灰门4沿固定轴5旋转。
进一步地,固定轴5安装在集成管的下端,以方便安装排灰门4并设置扭力弹簧6。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管2与进风管1焊接连接,以保证除尘管路密闭,避免除尘风机吸收空气中的灰尘增加除尘负担,在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进风管1与集尘管2可以形成为一体结构,即用一根具有90°至150°夹角的弯管制作本公开提供的排灰管路。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排灰门4上设置有能够测试灰尘杂质重量的传感器和能够分析传感器信号以控制排灰门4开合的控制器,控制器内可以预设重量阈值,当传感器检测到的重量信号大于重量阈值时,即,当灰尘杂质累积到一定重量时,则控制器发出能够发出开启排灰门4的命令,此时排灰门可以由电机等驱动装置驱动打开,以实现管路的排灰功能。而当重量小于重量阈值时,则控制器还会控制电机等驱动装置关闭排灰门4。这样同样能够通过重量实现排灰门的自动开启和关闭,该变形方式也应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包括除尘风机和与该除尘风机连通的管路,管路的至少一段为本公开提供的排灰管路,其中,集尘管2靠近除尘风机安装。通过在除尘系统中使用本公开提供的排灰管路,能够有效避免除尘风机滤芯堵塞,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并且能够降低人工清理灰尘杂质的频率,减小对生产效率的干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8)

1.一种排灰管路,其特征在于,该排灰管路包括进风管(1),和从所述进风管(1)通过第一夹角向上延伸的集尘管(2),所述进风管(1)与所述集尘管(2)相接的端部下侧壁上形成有排灰口(3),该排灰口(3)上安装有能够由灰尘杂质的重量自动开启的排灰门(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灰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1)水平延伸,所述第一夹角呈90°-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灰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门(4)通过弹性件可开合地罩设在所述排灰口(3)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灰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灰管路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轴(5),所述排灰门(4)铰接安装于所述固定轴(5)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灰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套设在所述固定轴(5)上的扭力弹簧(6),所述扭力弹簧(6)的一端抵顶在所述排灰门(4)上,另一端抵顶在所述排灰管路的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排灰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5)安装在所述集尘管的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灰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管(2)与所述进风管(1)焊接连接。
8.一种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包括除尘风机和与该除尘风机连通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的至少一段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排灰管路,其中,所述集尘管(2)靠近所述除尘风机安装。
CN201621188549.9U 2016-10-28 2016-10-28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Active CN206262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88549.9U CN206262253U (zh) 2016-10-28 2016-10-28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88549.9U CN206262253U (zh) 2016-10-28 2016-10-28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62253U true CN206262253U (zh) 2017-06-20

Family

ID=59038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88549.9U Active CN206262253U (zh) 2016-10-28 2016-10-28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622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24657A (zh) * 2018-09-05 2019-01-18 安徽粮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烘干机尾部除尘专用除尘器
CN114294458A (zh) * 2021-12-26 2022-04-08 响水格思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过滤功能的阀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24657A (zh) * 2018-09-05 2019-01-18 安徽粮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烘干机尾部除尘专用除尘器
CN114294458A (zh) * 2021-12-26 2022-04-08 响水格思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过滤功能的阀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62253U (zh) 排灰管路与玻璃基板配料除尘系统
CN204320663U (zh) 一种大米用吸风机
CN207324328U (zh) 一种自动落灰的高效除尘器
CN204261495U (zh) 一种内滤式布袋除尘器
CN202885059U (zh) 一种用于油烟机的出风装置
CN106512560A (zh) 空气滤芯的除尘装置
CN209714570U (zh) 脉冲吹吸式圆盘自转过滤器
CN207533555U (zh) 大豆除尘装置
CN206449745U (zh) 具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CN105268258A (zh) 袋滤器的摆动喷吹装置
CN206414901U (zh) 除尘器的卸灰装置
CN205978562U (zh) 定量取样阀
CN104527376A (zh) 一种挖掘机及挖掘机司机室用空气净化装置
CN109442579A (zh) 自清洁式新风装置
CN201959662U (zh) 一种带有自调式导流板的布袋除尘器
CN203796415U (zh) 空气滤芯的除尘装置
CN204767922U (zh) 一种布袋除尘器
CN207050032U (zh) 一种烟道净化装置
CN106670203A (zh) 一种富勒烯粗灰无尘化收集装置及其收集方法
CN203286703U (zh)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CN104941339A (zh) 一种布袋除尘器
CN206730690U (zh) 一种锅炉尾气粗滤装置
CN206881314U (zh) 链篦机除尘系统
CN105080243A (zh) 一种用于负压操作除尘器的排灰装置
CN206721773U (zh) 一种吸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Dust discharge pipe way and glass substrate batching dust pelletizing system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0

Pledgee: Beijing State Owned Financial Leasing Co., Ltd

Pledgor: ZHENGZHOU XUFE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990000736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