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48874U -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48874U
CN206248874U CN201621332986.3U CN201621332986U CN206248874U CN 206248874 U CN206248874 U CN 206248874U CN 201621332986 U CN201621332986 U CN 201621332986U CN 206248874 U CN206248874 U CN 206248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lement
fillet
incidence
incidenc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3298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天应
周兵
潘俊
陈细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3298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48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48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48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导光单元、导光板及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导光单元呈板状设置,包括底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一端面的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顶面的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向下倾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改善在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的拐角处因没有光到达而呈现暗区的情况;且所述第一倒角面具有一定面积,能够使光线在折射和反射后在较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出光,因此本技术方案能够改善相邻两导光单元交界处明暗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技术创新,液晶显示装置的各种新型技术不断涌现。然而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块的表现力决定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型态,视觉感好坏等的技术表现。为保持液晶显示装置在市场更具有竞争力,更具提升公司品牌效应的产品,迫使各液晶显示装置厂家都在要开发、设计新型的背光模组,其中目前为实现Local Dimming的HDR(High-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图像)背光模组已在多样化的展现出来。请参阅图4,其中一方案的导光板采用由N×M块导光单元进行拼接组合的方式构成,每块均为一单独模块小背光,但是所述导光单元在拼接后,在它们相接处会产生明暗不均的现象(如图中的A、B所示的区域),从而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导光单元,旨在改善相邻导光单元拼接处之间明暗不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导光单元,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导光单元呈板状设置,包括;
底面;
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一端面;
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顶面;
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向下倾斜。
优选地,所述导光单元还包括第二倒角面,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远离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一侧向下倾斜。
优选地,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的延长面之间的夹角均为30°~90°。
优选地,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上均设有漫反射结构。
优选地,所述入光面沿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V型槽,所述V型槽的槽长沿上下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出光面到底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出光面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端部的厚度范围为1.0~2.0mm;所述出光面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厚度范围为0.5~1.2mm。
优选地,所述导光单元的入光面所在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倒角面之间设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上端缘与所述第一倒角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至少两所述导光单元,所述导光单元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导光单元设有入光面的端部为首,与首相对的另一端部为尾。
所述导光单元,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导光单元呈板状设置,包括;
底面;
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一端面;
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顶面;
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向下倾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至少两所述导光单元,所述导光单元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导光单元设有入光面的端部为首,与首相对的另一端部为尾。
所述导光单元,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导光单元呈板状设置,包括;
底面;
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一端面;
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顶面;
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向下倾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导光单元上设置第一倒角面,所述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自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向下倾斜。当该导光单元接收到光线时,一部分光线经过反射或折射后由所述第一倒角面射出,由于所述导光单元的第一倒角面与其入光面呈钝角,因此可以有效的改善在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的拐角处因没有光到达而呈现暗区的情况;且所述第一倒角面具有一定面积,能够使光线在折射和反射后在较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出光,因此本技术方案能够改善相邻两导光单元交界处明暗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光单元构成导光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2为图1中导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以原有导光单元构成导光板时,光线在两导光单元交界处的传播示意图;
图5为以本实用新型导光单元构成导光板时,光线在两导光单元交界处的传播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导光单元 12 出光面
1a 第一导光单元 13 第一倒角面
1b 第二导光单元 14 第二倒角面
2 匀光板 15 底面
3 光学膜片 16 V型槽
4 光源 17 台阶面
11 入光面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光单元1,具有所述导光单元1的导光板、以及具有所述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了方便表述,在下述实施例中将以液晶电视为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请参阅图1,所述液晶电视包括依次设置的背板、反射片、导光板、匀光板2、光学膜片3,以及对应所述导光板设置的光源4。所述导光板由多个所述导光单元1拼接而成,每一导光单元1对应一光源4。其中所述反射片有多个,多个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的导光单元1一一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单元1连体式设计。当然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也有其他方式的配合结构。在所述导光板中,所述导光单元1依次排列成阵列,且沿光路传播方向的相邻两导光单元1安装方向相同。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导光单元1呈板状设置,包括底面15、位于所述导光单元1的一端面的入光面11、位于所述导光单元1顶面的出光面12、以及与所述出光面12靠近所述入光面11的边缘相接的第一倒角面13,所述第一倒角面13自所述出光面12朝所述入光面11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光源4对应所述导光单元1的入光面11设置。
请参阅图2至图5,所述导光单元1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导光单元1设有入光面11的端部为首,与首相对的另一端部为尾。在此为方便说明,以沿光路传播方向的相邻两导光单元1为例,两所述导光单元1分别为第一导光单元1a和第二导光单元1b。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远离所述入光面11的端部面对第二导光单元1b的入光面11设置。第二导光单元1b的入光面11可以同时接收两路光源4,一路为与该第二导光单元1b对应的光源4发出的光;另一路为第一导光单元1a朝向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端部发出的光。因此当这两路光源4照射到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入光面11时,一部分光源4会进入所述入光面11再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第一倒角面13射出或直接进入所述第一倒角面13,由第一倒角面13折射后射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导光单元1上设置第一倒角面13,所述第一倒角面13与所述出光面12靠近所述入光面11的边缘相接,且自所述第一倒角面13自所述出光面12朝所述入光面11的方向向下倾斜。当该导光单元1接收到光线时,一部分光线经过反射或折射后由所述第一倒角面13射出;由于所述导光单元1的第一倒角面13与其入光面11呈钝角,因此可以有效的改善在第一倒角面13与所述入光面11之间的拐角处因没有光到达而呈现暗区的情况;且所述第一倒角面13具有一定面积,能够使光线在折射和反射后在较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出光,因此本技术方案能够改善相邻两导光单元1交界处明暗不均的问题。
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内的光由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朝向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端部射出时,为了在光在射出所述端部时,减少大量光束折射后在聚集在所述端部以形成亮影,因此设置所述导光单元1还包括第二倒角面14,所述第二倒角面14与所述出光面12远离所述入光面11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13自所述出光面12朝远离所述入光面11一侧向下倾斜。因此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发出朝向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光,部分由第一导光单元1a的第二倒角面射出,由于第二导光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斜度,因而能够使经过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的端部的光在较大范围的区域射出,使射出的光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改善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和第二导光单元1b的交界处明暗不均的问题。优选地,对于处于相邻位置的第一导光单元1a和第二导光单元1b,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的第二导光面对应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第一导光面设置。由第一导光单元1a的第二导光面射出的散光射入到第二导光单元1b的第一导光面内后,可以以更加分散的方向射出,对于解决两导光单元1交界处明暗不均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效果。
为了增强所述第一倒角面13和所述第二倒角面14对光的发散效果,设置所述第一倒角面13和所述第二倒角面14上均设有漫反射结构,所述漫反射结构可以直接在所述第一倒角面13和第二倒角面14上设置,也可以在所述第一倒角面13和第二倒角面14上贴附带有漫反射效果的其他部件。所述漫反射结构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倒角面13和所述第二倒角面14上做磨砂处理,或者设置多个凸起或凹坑。
所述第一倒角面13和所述第二倒角面14与所述出光面12的延长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当所述夹角过小或者过大时,都会影响改善暗影和亮影的效果,因此优选设置所述第一倒角面13、第二倒角面14与所述出光面12的延长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90°。
当光源4由所述入光面11射入到所述导光单元1内时,为了较充分地发散所述光源4射入的光线,以避免所述光线在某一方向过度集中,而造成所述导光单元1上亮影和暗影的产生,因此可在所述入光面11上设置可以分散光线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入光面11沿其宽度方向设置设有多个V型槽16,所述V型槽16的槽长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此需说明的是,所述导光单元1的长度方向为自所述入光面11朝所述出光面12的延伸方向,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呈夹角;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呈直角关系。
为了减小所述液晶电视的厚度,可通过设置较薄的导光单元1来实现。于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导光单元1呈楔形的板状设置,即自所述出光面12到底面15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入光面11的方向逐渐减小。由于所述导光单元1的厚薄会对其自身导光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优选地,设置所述导光单元1的出光面12靠近所述入光面11端部的厚度范围为1.0~2.0mm;所述出光面12的远离所述入光面11的厚度范围为0.5~1.2mm。为了方便实现相邻导光单元1之间的连接,设置所述入光面11到所述第一倒角面13之间的厚度小于所述出光面12最厚端的厚度。
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的较薄端搭接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入光面11与所述第一倒角面13之间的位置,即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的第二倒角面14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第一倒角面13相对应。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和第二导光单元1b之间的连接,设置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入光面11所在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倒角面13之间设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上端缘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第一倒角面13连接;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第二倒角面14所在侧的端部搭接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台阶面17上。为了减小所述液晶电视的厚度且便于安装其他部件,优选地,设置当所述第一导光单元1a搭接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后,第一导光单元1a的出光面12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1b的出光面12大致齐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导光单元,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单元呈板状设置,包括:
底面;
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一端面;
出光面,位于所述导光单元的顶面;
第一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向下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单元还包括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远离所述入光面的边缘相接,且所述第一倒角面自所述出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一侧向下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与所述出光面的延长面之间的夹角均为30°~9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上均设有漫反射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沿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V型槽,所述V型槽的槽长沿上下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到底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端部的厚度范围为1.0~2.0mm;所述出光面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厚度范围为0.5~1.2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单元的入光面所在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倒角面之间设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上端缘与所述第一倒角面连接。
9.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导光单元,所述导光单元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导光板,其中,所述导光单元设有入光面的端部为首,与首相对的另一端部为尾。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
CN201621332986.3U 2016-12-06 2016-12-06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206248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32986.3U CN206248874U (zh) 2016-12-06 2016-12-06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32986.3U CN206248874U (zh) 2016-12-06 2016-12-06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48874U true CN206248874U (zh) 2017-06-13

Family

ID=59003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32986.3U Active CN206248874U (zh) 2016-12-06 2016-12-06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488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6798B (zh) * 2019-08-06 2020-07-03 深圳市利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装置及其安装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6798B (zh) * 2019-08-06 2020-07-03 深圳市利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装置及其安装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1309C (zh) 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及应用其的背光单元
CN205427226U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222175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48415B (zh) 背光模块
CN206038948U (zh) 一种棱镜片、具有其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01487825U (zh) 一种导光膜及背光模组
CN204420764U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4477809U (zh) 新型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206248874U (zh)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87867A (zh) 导光板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CN202791597U (zh)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6896576A (zh)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结构
CN106200117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器
KR101070686B1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용 복합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5116598A (zh) 一种背光模组、棱镜片以及电视机
CN202600176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209514257U (zh) 防漏光的背光模组
CN101842726B (zh) 包括具有光滑顶部的棱镜的导光板
CN106405721A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
CN206193408U (zh)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630111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7081919U (zh) 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22705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05880445U (zh)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7198372U (zh) 导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