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属于气密性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许多行业中生产的产品有许多要进行气密性检测,有的产品对气密性的要求很高,气密达不到要求时,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通常的检测方法是用密封件将产品的进出口堵塞住,再浸入水中,以人工肉眼的方式观察其是否冒泡以及冒出气泡的多少,从而判断所检测工件是否为合格产品。但是这中方法存在几个不足,首先,全凭操作者的经验判断所检测工件是否为合格产品,有时需要操作者多角度观察,容易产生漏判,从而长江不合格的产品也认定为合格的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大,即使对同一产品,不同的操作者的检测结果很可能不一样;全凭操作者将工件人工浸入水槽中,也可能受操作者的个人因素影响,且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应提出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检测工业密封性全凭人工进行,不准确,费时费力的缺陷,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底板、水箱放置板、立柱、气压表、液压缸放置板、小型液压缸、液压缸控制面板、液压缸、连接杆、工件放置板、固定杆和水箱,所述立柱的底端连接所述固定底板,所述立柱的中部设有所述水箱放置板,所述水箱放置板的顶部放置所述水箱,所述水箱的一侧设有所述气压表,所述水箱的内部设有所述固定杆,所述工件放置板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杆,所述立柱的顶端设有所述液压缸放置板,所述液压缸放置板的顶部安装所述液压缸,所述液压缸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工件放置板,所述液压缸的一侧设有所述液压缸控制面板,所述液压缸放置板的底部设有所述小型液压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工件放置板的顶部放置待测工件,所述待测工件的一端与所述气压表连接,所述待测工件的开口处与所述小型液压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小型液压缸和所述液压缸均与所述液压缸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利用液压缸来控制工件浸入水中的操作,解放了人力,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小型液压缸来密封工件的开口处,确保工件的密封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利用气压表来观测检测结果,使操作人员更加准确全面的观测到检测结果,避免了人工肉眼观测的不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易于维护,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底板;2、水箱放置板;3、立柱;4、气压表;5、液压缸放置板;6、小型液压缸;7、液压缸控制面板;8、液压缸;9、连接杆;10、工件放置板;11、固定杆;12、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底板1、水箱放置板2、立柱3、气压表4、液压缸放置板5、小型液压缸6、液压缸控制面板7、液压缸8、连接杆9、工件放置板10、固定杆11和水箱12,立柱3的底端连接固定底板1,立柱3的中部设有水箱放置板2,水箱放置板2的顶部放置水箱12,水箱12的一侧设有气压表4,水箱12的内部设有固定杆11,工件放置板10活动连接固定杆11,立柱3的顶端设有液压缸放置板5,液压缸放置板5的顶部安装液压缸8,液压缸8通过连接杆9连接工件放置板10,液压缸8的一侧设有液压缸控制面板7,液压缸放置板5的底部设有小型液压缸6。
工件放置板10的顶部放置待测工件,待测工件的一端与气压表4连接,便于观测检测结果,待测工件的开口处与小型液压缸6连接,确保工件的密封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小型液压缸6和液压缸8均与液压缸控制面板7电性连接,便于通过控制面板来操作小型液压缸6和液压缸8的启停。
具体原理:该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对工件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工件放置板10的顶部放置待测工件,待测工件的一端与气压表4连接,待测工件的开口处与小型液压缸6连接,将待测工件进行密封,通过液压缸控制面板7启动液压缸8,液压缸8通过连接杆9带动工件放置板10上的工件移动,将被检测工件浸没水中,如果漏气很直观就能从水中看出有气泡产生,同时气压表4数值也会变化。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