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24625U -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24625U
CN206124625U CN201621022905.XU CN201621022905U CN206124625U CN 206124625 U CN206124625 U CN 206124625U CN 201621022905 U CN201621022905 U CN 201621022905U CN 206124625 U CN206124625 U CN 2061246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fist portion
longitudinal
front shaft
strength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29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博奇
常涛
张腾心
汤超
王木生
甘晓珍
程婷婷
吴铁峰
徐忠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229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246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24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246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包括前轴主体、转向前轴拳头部与主销孔,所述前轴主体的外端通过圆弧过渡部与转向前轴拳头部的外侧相连接,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横截面为封闭式的环形结构,其包括的径向外凸缘、纵向前凸缘、径向内凸缘、纵向后凸缘与主销孔之间的距离依次为a、b、c、d,主销孔的半径为r,且b+2r+d大于2r+2a。本设计不仅能够增加转向前轴拳头部的壁厚,提高其机械强度,而且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且增加的重量较小。

Description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前轴设施,尤其涉及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具体适用于提高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机械强度。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重载汽车领域特别是工程车领域,转向前轴拳头部与转向节通过主销相联,转向节随车轮左右转动,限制了转向前轴拳头部的外形尺寸,所以,现有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横截面一般为圆形,导致转向前轴拳头部的壁厚较小,强度较低,当整车载荷大或路况复杂时,转向前轴需要承载很大的负荷,此时,随着路况变化,前轴载荷会发生很大波动,前轴拳头部承受的载荷易高于设计设定,使得前轴拳头部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转向前轴拳头部开裂。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368265U,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8月8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前轴,包括截面呈工字形的前轴主体和对称形成在该前轴主体两端的前轴拳形部,所述前轴主体与各个前轴拳形部之间分别具有圆弧过渡部,优选地所述前轴主体包括一体的主体上部、主体下部以及位于该主体上部与主体下部之间的主体连结部,该主体连结部的相对侧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且该主体连结部与所述主体上部和主体下部的连结部位分别形成有弧形过渡面。虽然该实用新型能够在不显著增大汽车前轴重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改善汽车前轴的承载能力,但该设计中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横截面为圆形,仍旧存在壁厚较小的缺陷,机械强度较低,在使用中易造成转向前轴拳头部开裂的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壁厚较小、机械强度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壁厚较大、机械强度较高的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包括前轴主体、转向前轴拳头部与主销孔,所述前轴主体的外端通过圆弧过渡部与转向前轴拳头部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为中空的圆筒型结构,且在转向前轴拳头部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主销孔;
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横截面为封闭式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包括都为弧型的径向外凸缘、纵向前凸缘、径向内凸缘、纵向后凸缘,所述径向外凸缘的上侧部与纵向前凸缘的左侧部相连接,纵向前凸缘的右侧部与径向内凸缘的上侧部相连接,径向内凸缘的下侧部与纵向后凸缘的右侧部相连接,纵向后凸缘的左侧部与径向外凸缘的下侧部相连接;
所述径向外凸缘与主销孔的左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a,径向内凸缘与主销孔的右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c,纵向前凸缘与主销孔的上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b,纵向后凸缘与主销孔的下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d,主销孔的半径为r,且b+2r+d大于2r+2a。
所述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5毫米至15毫米。
所述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10毫米。
所述b、d的数值相等,a、c的数值相等,且b大于a。
所述a、c的数值相等,b大于d,d大于a。
所述纵向前凸缘、径向外凸缘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左上弧形承接部,纵向前凸缘、径向内凸缘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右上弧形承接部。
所述右上弧形承接部的弧度大于左上弧形承接部的弧度。
所述纵向后凸缘、径向外凸缘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左下弧形承接部,纵向后凸缘、径向内凸缘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右下弧形承接部。
所述左下弧形承接部的弧度小于右下弧形承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中,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横截面为封闭式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中的径向外凸缘、纵向前凸缘、径向内凸缘、纵向后凸缘与主销孔之间的间距为a、b、c、d,其中,b+2r+d为转向前轴拳头部上危险截面的纵向长度,当b+2r+d大于2r+2a时,危险截面的纵向长度被延长,厚度得到增加,危险截面的截面系数得到提升,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机械强度随之增加,从而有效避免在使用中发生开裂的事故。因此,本实用新型中转向前轴拳头部的壁厚较大,机械强度较高。
2、本实用新型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中,强调b+2r+d大于2r+2a,延长的是转向前轴拳头部在纵向的长度,这是因为车轮转角是向外侧大,向内侧小,所以拳头部纵向空间比较富裕,尤其它的前侧空间更多,因此在纵向延长拳头部的长度,不仅能够增强拳头部的机械强度,而且能够提高拳头部周边空间的利用率,尤其当b大于d,d大于a时,效果更佳。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增强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机械强度,而且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
3、本实用新型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中,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5毫米至15毫米,该设计不仅能够增强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机械强度,而且限定了纵向长度延长的范围,使得随其发生的在转向前轴拳头部上增加的质量相对于整个前轴总成而言很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增加的重量很小,性价比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b=d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b>d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前轴主体1、圆弧过渡部11、转向前轴拳头部2、主销孔3、径向外凸缘4、纵向前凸缘5、左上弧形承接部51、右上弧形承接部52、径向内凸缘6、纵向后凸缘7、左下弧形承接部71、右下弧形承接部72;
径向外凸缘4与主销孔3的左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a,纵向前凸缘5与主销孔3的上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b,径向内凸缘6与主销孔3的右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c,纵向后凸缘7与主销孔3的下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d,主销孔3的半径为r。本文在描述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的方位,都以图1中所标出的方位图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包括前轴主体1、转向前轴拳头部2与主销孔3,所述前轴主体1的外端通过圆弧过渡部11与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2为中空的圆筒型结构,且在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主销孔3;
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横截面为封闭式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包括都为弧型的径向外凸缘4、纵向前凸缘5、径向内凸缘6、纵向后凸缘7,所述径向外凸缘4的上侧部与纵向前凸缘5的左侧部相连接,纵向前凸缘5的右侧部与径向内凸缘6的上侧部相连接,径向内凸缘6的下侧部与纵向后凸缘7的右侧部相连接,纵向后凸缘7的左侧部与径向外凸缘4的下侧部相连接;
所述径向外凸缘4与主销孔3的左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a,径向内凸缘6与主销孔3的右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c,纵向前凸缘5与主销孔3的上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b,纵向后凸缘7与主销孔3的下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d,主销孔3的半径为r,且b+2r+d大于2r+2a。
所述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5毫米至15毫米。
所述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10毫米。
所述b、d的数值相等,a、c的数值相等,且b大于a。
所述a、c的数值相等,b大于d,d大于a。
所述纵向前凸缘5、径向外凸缘4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左上弧形承接部51,纵向前凸缘5、径向内凸缘6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右上弧形承接部52。
所述右上弧形承接部52的弧度大于左上弧形承接部51的弧度。
所述纵向后凸缘7、径向外凸缘4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左下弧形承接部71,纵向后凸缘7、径向内凸缘6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右下弧形承接部72。
所述左下弧形承接部71的弧度小于右下弧形承接部72。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现有技术中,由于转向前轴拳头部的横截面为圆形设计,受布置空间影响,整体壁厚比较小,机械强度较低,使用中易开裂。本发明抛弃了现有技术中的圆形设计,用转向前轴与转向节之间的空间,延长其纵向长度(即b+2r+d大于2r+2a),增厚了转向前轴拳头部的危险截面,增加了危险截面的截面系数,提高了其机械强度,避免使用中发生破裂。同时,纵向长度的延长,利用的是转向前轴拳头部周边的富余空间(车轮转角是向外侧大,向内侧小,所以拳头部纵向的空间较多,尤其前侧的空间更多),既不会对其余零部件的装配产生妨碍,还能提高现有空间的利用率。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包括前轴主体1、转向前轴拳头部2与主销孔3,所述前轴主体1的外端通过圆弧过渡部11与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2为中空的圆筒型结构,且在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主销孔3;
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横截面为封闭式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包括都为弧型的径向外凸缘4、纵向前凸缘5、径向内凸缘6、纵向后凸缘7,所述径向外凸缘4的上侧部与纵向前凸缘5的左侧部相连接,纵向前凸缘5的右侧部与径向内凸缘6的上侧部相连接,径向内凸缘6的下侧部与纵向后凸缘7的右侧部相连接,纵向后凸缘7的左侧部与径向外凸缘4的下侧部相连接;
所述径向外凸缘4与主销孔3的左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a,径向内凸缘6与主销孔3的右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c,纵向前凸缘5与主销孔3的上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b,纵向后凸缘7与主销孔3的下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d,主销孔3的半径为r,且b+2r+d大于2r+2a。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5毫米至15毫米,优选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10毫米。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b、d的数值相等,a、c的数值相等,且b大于a。此时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横截面近似为椭圆形。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a、c的数值相等,b大于d,d大于a。此时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横截面近似为以椭圆形为基础的一种变形,在纵向为不对称结构,该设计能够更好地利用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前侧富余空间,该非对称设计相较于圆形设计,安全系统可以提升20%左右。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纵向前凸缘5、径向外凸缘4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左上弧形承接部51,纵向前凸缘5、径向内凸缘6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右上弧形承接部52。所述右上弧形承接部52的弧度大于左上弧形承接部51的弧度。该设计能够对纵向前凸缘5与径向外凸缘4、径向内凸缘6之间连接处的负载进行缓冲,避免损害。
实施例6: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纵向后凸缘7、径向外凸缘4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左下弧形承接部71,纵向后凸缘7、径向内凸缘6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右下弧形承接部72。所述左下弧形承接部71的弧度小于右下弧形承接部72。该设计能够对纵向后凸缘7与径向外凸缘4、径向内凸缘6之间连接处的负载进行缓冲,避免损害。

Claims (9)

1.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包括前轴主体(1)、转向前轴拳头部(2)与主销孔(3),所述前轴主体(1)的外端通过圆弧过渡部(11)与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2)为中空的圆筒型结构,且在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主销孔(3),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前轴拳头部(2)的横截面为封闭式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包括都为弧型的径向外凸缘(4)、纵向前凸缘(5)、径向内凸缘(6)、纵向后凸缘(7),所述径向外凸缘(4)的上侧部与纵向前凸缘(5)的左侧部相连接,纵向前凸缘(5)的右侧部与径向内凸缘(6)的上侧部相连接,径向内凸缘(6)的下侧部与纵向后凸缘(7)的右侧部相连接,纵向后凸缘(7)的左侧部与径向外凸缘(4)的下侧部相连接;
所述径向外凸缘(4)与主销孔(3)的左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a,径向内凸缘(6)与主销孔(3)的右侧壁之间的最大径向间距为c,纵向前凸缘(5)与主销孔(3)的上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b,纵向后凸缘(7)与主销孔(3)的下侧壁之间的最大纵向间距为d,主销孔(3)的半径为r,且b+2r+d大于2r+2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5毫米至1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b+2r+d大于2r+2a的范围为1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b、d的数值相等,a、c的数值相等,且b大于a。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a、c的数值相等,b大于d,d大于a。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前凸缘(5)、径向外凸缘(4)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左上弧形承接部(51),纵向前凸缘(5)、径向内凸缘(6)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右上弧形承接部(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上弧形承接部(52)的弧度大于左上弧形承接部(51)的弧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后凸缘(7)、径向外凸缘(4)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左下弧形承接部(71),纵向后凸缘(7)、径向内凸缘(6)的交接处设置有一个外凸的右下弧形承接部(7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弧形承接部(71)的弧度小于右下弧形承接部(72)。
CN201621022905.X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Active CN206124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905.XU CN206124625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905.XU CN206124625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24625U true CN206124625U (zh) 2017-04-26

Family

ID=58567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2905.XU Active CN206124625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246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122A (zh) * 2016-08-31 2017-02-15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122A (zh) * 2016-08-31 2017-02-15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CN106394122B (zh) * 2016-08-31 2018-12-07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86403U (zh) 两轮车及其车架、集成底架、底架主体
CN206124625U (zh)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CN107344563A (zh) 一种大小可调节的汽车方向盘
CN106394122A (zh) 一种拳头部加强的转向前轴
CN205768374U (zh) 汽车前轴横梁结构
CN205908676U (zh) 一种用于扭力梁后桥的衬套
CN205440530U (zh) 一种轻量化结构的盘式转向节
CN203580538U (zh) 一种钢板式前上悬臂
CN103434356B (zh) 一种钢板式前上悬臂
CN203780219U (zh) 球铁后轮毂
CN203920237U (zh) 一种加强型载重车车轮轮辐
CN207311029U (zh) 扭力梁横梁、扭力梁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2624507U (zh) 一种无轴式防侧翻电动三轮车
CN207315895U (zh) 传动轴连接叉件
KR20210005334A (ko) 차량용 서스펜션 부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07000054U (zh) 一种前桥工字梁
CN215043088U (zh) 新能源乘用车制动器的转向节与轴的连接结构
CN203920239U (zh) 一种轻量化载重车车轮结构
CN203945906U (zh) 一种辐条式轮子的花鼓
CN207000080U (zh) 汽车纵向摆臂总成
CN203920240U (zh) 卡车车轮结构
CN203449877U (zh) 一种轻量化的平衡轴
CN206520425U (zh) 一种活动中重型轮
CN206106855U (zh) 一种平衡悬架的推力杆下支架
CN204340586U (zh) 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叉臂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