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69672U -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69672U
CN206069672U CN201621037714.0U CN201621037714U CN206069672U CN 206069672 U CN206069672 U CN 206069672U CN 201621037714 U CN201621037714 U CN 201621037714U CN 206069672 U CN206069672 U CN 206069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transfer
liquid level
filtration system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377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377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696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69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696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该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包括中转池和压滤机,中转池内设有搅拌装置,中转池的底部连通有污泥转运通道,污泥转运通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转轴,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转轴连接有驱动电机,污泥转运通道与压滤机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能够将污泥连续稳定的输送到压滤机进行处理。

Description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将沉淀池底部堆积的污泥通过管道输送到压滤机过滤,随后将过滤后的污泥进行填埋处理。但是污泥的浓度在输送管道中会不断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压滤机工作的稳定性,同时高浓度的污泥也容易堵塞管道,影响压滤作业的进行;而且沉淀池需要较长的时间沉淀污泥,导致压滤机只能间歇性工作,影响到压滤机作业的连续性,降低了作业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中转过滤系统,能够将污泥搅拌均匀并持续的输送到压滤机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包括中转池和压滤机,中转池内设有搅拌装置,中转池的底部连通有污泥转运通道,污泥转运通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转轴,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转轴连接有驱动电机,污泥转运通道与压滤机连通。
进一步的,污泥转运通道与压滤机之间通过排料管连通,排料管的中部还连通有储水罐。
进一步的,储水罐通过补水管与中转池连通,补水管上设有电磁阀。
进一步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还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
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中转池顶部的侧壁,用于检测中转池内的液位,并将检测的第一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
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中转池底部的侧壁,用于检测中转池内的液位,并将检测的第二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
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液位信号和第二液位信号,并控制电磁阀连通或截断。
进一步的,储水罐内设有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还包括用于向储水罐添加絮凝剂的絮凝剂加药箱。
进一步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底部的搅拌叶片,搅拌轴的顶部设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搅拌电机。
进一步的,中转池的横截面为圆形,搅拌轴的中部设有水平布置的中部叶片,中部叶片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心角为180°-270°的扇形。
进一步的,中部叶片的半径为中转池半径的0.75-1倍。
进一步的,中转池的内侧壁设有刮板,刮板的底面接触中部叶片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采用具有搅拌装置的中转池集中存放各个沉淀池沉降得到的污泥,可以将中转池内搅拌均匀的污泥连续的提供到压滤机进行处理,同时中转池底端的侧壁连通有污泥转运通道,污泥转运通道内设置有转动的螺旋叶片将污泥输送到压滤机,也避免了污泥堵塞输送管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搅拌装置和中部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分别为:
001、002、污泥中转过滤系统;100、中转池;110、污泥转运通道;120、转轴;130、螺旋叶片;140、驱动电机;150、排料管;160、补水管;170、电磁阀;180、第一液位传感器;190、第二液位传感器;200、压滤机;300、储水罐;310、加热装置;320、絮凝剂加药箱;330、控制器;410、搅拌轴;420、搅拌叶片;430、搅拌电机;440、中部叶片;450、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1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污泥中转过滤系统001,包括中转池100和压滤机200,中转池100内设有搅拌装置,中转池100底部连通有污泥转运通道110,污泥转运通道110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转轴120,转轴120上设有螺旋叶片130,转轴120的一端贯穿出污泥转运通道110并连接有用于驱动转轴120转动的驱动电机140,污泥转运通道110连通有压滤机200。
本实施例1提供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001的优点在于:使用中转池100集中存放各个沉淀池沉降得到的污泥,并保证将污泥连续输送到压滤机200进行处理;中转池100内设有搅拌装置,能够将储存在中转池100内的污泥搅拌均匀,使进入到压滤机200中的污泥的浓度保持稳定,提高压滤机200工作的稳定性;中转池100与压滤机200之间通过污泥转运通道110连通,污泥转运通道110内设置有转动的螺旋叶片130来输送污泥,避免污泥堵塞输送管道。
进一步的,污泥转运通道110与压滤机200之间通过排料管150连通,排料管150的中部还连通有储水罐300。
污泥转运通道110中的污泥通过排料管150输送到压滤机200内进行压滤处理,排料管150的中部连通有储水罐300,储水罐300可以将水输送到排料管150中,调节进入到压滤机200中的污泥的浓度,保持进入压滤机200中的污泥的浓度稳定,使压滤机200稳定的工作。
进一步的,储水罐300通过补水管160与中转池100连通,补水管160上设有电磁阀170。
储水罐300通过补水管160与中转池100连通,可以将储水罐300中的水输送到中转池100内调节污泥的浓度,避免中转池100内的污泥浓度过高堵塞污泥转运通道110和压滤机200。
进一步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001还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180、第二液位传感器190和控制器330,其中
第一液位传感器180设于中转池100顶部的侧壁,用于检测中转池100内的液位,并将第一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330;
第二液位传感器190设于中转池100底部的侧壁,用于检测中转池100内的液位,并将第二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330;
控制器330用于接收第一液位信号和第二液位信号,并控制电磁阀170连通或截断。具体的,该控制器330为MCU,第一液位传感器18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90均为光电式液位传感器。
在中转池100顶端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80,底端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液位传感器190,第一液位传感器18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90能够检测中转池100内的液位,并将检测的第一液位信号和第二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330,控制器330控制电磁阀170连通和关闭,从而在中转池100内液位过低时自动补水,避免中转池100内污泥的浓度过低,并在中转池100内液位过高时停止补水。
具体过程是:当中转池100内的液位上升到高于第一液位传感器180时,第一液位传感器180将第一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330,控制器330控制电磁阀170关闭,储水罐300中的水无法进入到中转池100内;当中转池100内的液位下降到低于第二液位传感器190时,第二液位传感器190将第二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330,控制器330控制电磁阀170连通,储水罐300中的水通过补水管160进入到中转池100内。
进一步的,储水罐300内设有加热装置310。该加热装置310为加热管或加热板等加热装置。
在储水罐300内设置加热装置310,能够将储水罐300中的水加热,使储水罐300将热水输送到排料管150或中转池100中,避免在寒冷天气时,污泥凝固堵塞污泥转运通道110和压滤机200,同时保证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也能进行污泥的中转和处理作业。
进一步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还包括用于向储水罐300添加絮凝剂的絮凝剂加药箱320。
通过设置的絮凝剂加药箱320可以向储水罐300中添加絮凝剂,储水罐300将添加有絮凝剂的水输送到排料管150和中转池100内,使中转池100内的污泥迅速的絮凝沉降,同时添加了絮凝剂的污泥也更容易被压滤机200过滤。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污泥中转过滤系统002,包括中转池100,设于中转池100内的搅拌装置和设于中转池100外的压滤机200,中转池100的底部连通有污泥转运通道110,污泥转运通道110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转轴120,转轴120上设有螺旋叶片130,转轴120的一端贯穿出污泥转运通道110,并连接有用于驱动转轴120转动的驱动电机140,污泥转运通道110的底部通过排料管150连通有压滤机200。
排料管150的中部还连通有储水罐300,储水罐300通过补水管160与中转池100连通,补水管160上设有电磁阀170,储水罐300内设有加热装置310,储水罐300还连通有絮凝剂加药箱320。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002还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180、第二液位传感器190和控制器330,第一液位传感器180设于中转池100顶端的侧壁,用于检测中转池100内的液位,并将第一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330;第二液位传感器190设于中转池100底端的侧壁,用于检测中转池100内的液位,并将第二液位信号传递到控制器330;控制器330用于接收第一液位信号和第二液位信号,并控制电磁阀170连通或截断。具体的,该控制器330为MCU,第一液位传感器18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90均为光电式液位传感器。
进一步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410和设置在搅拌轴410底部的搅拌叶片420,搅拌轴410的顶部设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搅拌电机430。
搅拌电机430驱动搅拌轴410旋转,带动搅拌轴410底部的搅拌叶片420旋转,搅拌叶片420将中转池100底部堆积的污泥不断的推入到污泥转运通道110中,从而将污泥稳定的输送到压滤机200中。
如图3所示,中转池100的横截面为圆形,搅拌轴410的中部设有水平布置的中部叶片440,中部叶片440的横截面为扇形,具体的,中部叶片44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心角180-270度的扇形,本实施例2中,中部叶片440的横截面为圆心角180度的扇形。
在搅拌轴410带动搅拌叶片420旋转时,中部叶片440也随着搅拌轴410旋转,水平布置的中部叶片440能够阻挡搅拌叶片420搅动卷起的污泥,使中转池100底部的污泥在中部叶片440的下方搅拌均匀后进入污泥转运通道110,同时不会影响中部叶片440上方的污泥沉降。
进一步的,中部叶片440的半径为中转池100半径的0.75-1倍。具体的,中部叶片440的半径等于中转池100的半径。
中部叶片440的半径为中转池100半径的0.75-1倍时,中部叶片440能够阻挡下方的污泥搅拌时浮到中部叶片440的上方,同时使中转池100上方的悬浮物迅速的沉淀。
进一步的,中转池100的内侧壁设有刮板450,刮板450的底部接触中部叶片440的上表面。具体的,刮板450沿中转池100径向布置。
搅拌轴410带动中部叶片440旋转时,刮板450的底部将中部叶片440上表面堆积的污泥刮下,使中部叶片440上表面堆积的污泥沉降到中转池100的底部,避免污泥堆积过多影响中部叶片440旋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转池和压滤机,所述中转池内设有搅拌装置,所述中转池的底部连通有污泥转运通道,所述污泥转运通道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所述转轴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污泥转运通道与所述压滤机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转运通道与所述压滤机之间通过排料管连通,所述排料管的中部还连通有储水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罐通过补水管与所述中转池连通,所述补水管上设有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中转过滤系统还包括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中转池顶部的侧壁,用于检测所述中转池内的液位,并将检测的第一液位信号传递到所述控制器;
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中转池底部的侧壁,用于检测所述中转池内的液位,并将检测的第二液位信号传递到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液位信号和所述第二液位信号,并控制所述电磁阀连通或截断。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罐内设有加热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中转过滤系统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储水罐添加絮凝剂的絮凝剂加药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和设置在所述搅拌轴底部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轴的顶部设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搅拌电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池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搅拌轴的中部设有水平布置的中部叶片,所述中部叶片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心角为180°-270°的扇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叶片的半径为所述中转池半径的0.75-1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中转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池的内侧壁设有刮板,所述刮板的底面接触所述中部叶片的上表面。
CN201621037714.0U 2016-09-05 2016-09-05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Active CN2060696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7714.0U CN206069672U (zh) 2016-09-05 2016-09-05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7714.0U CN206069672U (zh) 2016-09-05 2016-09-05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69672U true CN206069672U (zh) 2017-04-05

Family

ID=58437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37714.0U Active CN206069672U (zh) 2016-09-05 2016-09-05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6967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9294A (zh) * 2020-03-23 2020-07-03 无锡轻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耗能少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CN112097119A (zh) * 2020-09-11 2020-12-18 南京贝德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输送系统
CN113003782A (zh) * 2021-03-22 2021-06-22 苏金妳 一种高效污水分离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9294A (zh) * 2020-03-23 2020-07-03 无锡轻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耗能少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CN112097119A (zh) * 2020-09-11 2020-12-18 南京贝德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泥输送系统
CN113003782A (zh) * 2021-03-22 2021-06-22 苏金妳 一种高效污水分离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69672U (zh) 污泥中转过滤系统
US7691261B2 (en) Apparatus for combining solids thickening and dewatering in one vessel
CN206196781U (zh) 一种微酸性次氯酸水制备装置
CN112903360B (zh) 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检测装置
CN210683412U (zh) 一种智能加药的污水处理装置
CN103979777B (zh) 一种淤泥快速脱水固化方法
CN211025258U (zh) 一种具有环境检测功能的旋转式刮泥机
CN205076926U (zh) 一种高效电镀废水处理系统
CN103463990A (zh) 一种海水淡化膜用清洗方法与装置
CN216236207U (zh) 一种适用于垃圾渗滤液预处理的多级絮凝沉淀系统
CN215946853U (zh) 一种新型高效斜板沉淀处理池
CN215102791U (zh) 一种智能煤泥高效浓缩处理系统
CN214693763U (zh) 一种电泳废水处理设备
CN209117588U (zh) 一种絮凝剂性能评价设备
CN205907168U (zh) 一种净水厂污泥处理系统
CN207404913U (zh) 一种沉降装置以及废水处理装置
CN205007651U (zh) 一种新型二沉池
CN219823894U (zh) 一种智慧化粗分离系统
CN220432406U (zh) 一种非接触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17829802U (zh) 一种智能化沼液絮凝装置
CN117486339B (zh) 一种水处理用加药方法及其设备
CN207391249U (zh) 一种污泥调理设备
CN217458951U (zh) 一种煤矿井水加药自动控制装置
CN211688584U (zh) 一种混凝沉淀高效一体化净化设备
CN216513703U (zh) 一种石油开采专用的石油提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