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加药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一种智能加药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淡水资源非常缺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水环境质量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加重是我国当前水问题的两大主要方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遏制水污染加剧的趋势,乃至恢复良好的水环境,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效的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水处理是为了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现在的污水处理方式多数是物理与化学的结合,即先通过在污水中添加絮凝剂,使其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反应,产生颗粒或絮状物,再通过沉淀池或其他容器进行沉淀后,从而得到较为干净的水。原始的絮凝剂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人工来控制,需要人工不时的监测污水中的污染物的成分,极大的浪费人力,且人工作业不能保证加入絮凝剂和排放水的时间的精准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加药的污水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加药的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用于接收污水并将污水过滤的过滤池、接收经过过滤池初步过滤的污水且用于污水中的污染物沉淀的沉淀池以及用于控制过滤池和沉淀池工作的控制中心,所述沉淀池和过滤池之间设置有贯通沉淀池和过滤池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沉淀池包括封闭的池体、置于池体内的用于检测池体内水深的水深传感器、置于池体内用于检测水体用于水质检测的水质检测仪、置于池体上方且与池体贯通用于向池体内导入絮凝剂的加药箱,所述加药箱内设置有用于控制絮凝剂进入池体内的第二电磁阀,所述池体上还开设有用于排水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水的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水深传感器以及水质检测仪均电连接于控制中心。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内还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轴转连接于池体内的转动杆、多个分布于转动杆的周壁上的搅拌叶以及置于池体的外部且传动连接于转动杆用于驱动转动杆转动的电机。
优选地,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为便于收集沉淀物的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的底端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污的排污开关阀。
优选地,所述过滤池的侧壁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水的出口,所述进水管连接于出口,所述过滤池对位出口设置有过滤板。
优选地,所述过滤板上包括过滤网以及围绕过滤网设置用于展开和固定过滤网的网框,所述网框的外周向外形成有凸起,所述过滤池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网框配合的“U”形的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上开设有与凸起配合的用于将网框固定的滑槽。
优选地,所述过滤池的底部开设有用于过滤池排污的清洗口,所述清洗口设置有用于控制清洗口开放或关闭的清洗开关阀。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过滤池内的水抽吸到沉淀池中的水泵。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水深传感器和水质检测仪检测池体内污水的状况,通过控制中心控制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实现自动以及智能的加药和排放,节省了人力,并有效的避免了人工造成的时间不精准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过滤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4所述的一种智能加药的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用于接收污水并将污水过滤的过滤池1、接收经过过滤池1初步过滤的污水且用于污水中的污染物沉淀的沉淀池2以及用于控制过滤池1和沉淀池2工作的控制中心,沉淀池2和过滤池1之间设置有贯通沉淀池2和过滤池1的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31,沉淀池2包括封闭的池体21、置于池体21内的用于检测池体内水深的水深传感器22(检测水位的传感器)、置于池体21内用于检测水体用于水质检测的水质检测仪23、置于池体21上方且与池体贯通用于向池体21内导入絮凝剂的加药箱24(加药箱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加药量的计量器),加药箱24内设置有用于控制絮凝剂进入池体21内的第二电磁阀25,池体21上还开设有用于排水的出水口26,出水口26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水的第三电磁阀261,第一电磁阀31、第二电磁阀25、第三电磁阀261、水深传感器22以及水质检测仪23均电连接于控制中心。(第一电磁阀31、第二电磁阀25、第三电磁阀261、水深传感器22、水质检测仪23以及控制中心均连接有电源)
基于上述结构,污水进入过滤池1后,在过滤池的作用下先将体积较大的杂质过滤掉,打开第一电磁阀31,通过进水管3输送到沉淀池2内,后打开第二电磁阀25将加药箱24内的絮凝剂导入到沉淀池2中的污水中,在污水中添加絮凝剂,使其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反应,产生颗粒或絮状物,边加入絮凝剂边沉淀,同时水质检测仪23,检测污水中各个成分的含量,当污水中的各成分符合标注时,打开第三电磁阀261将水从沉淀池中导出,导出的过程中利用水深传感器22检测池体21内的污水的深度,当污水排放到一定的位置后,关闭第三电磁阀261,然后打开第一电磁阀31,将过滤池1中的污水导入到沉淀池2内,重复上述步骤;即,利用水深传感器22和水质检测仪23检测池体21内污水的状况,通过控制中心控制第一电磁阀31、第二电磁阀25、第三电磁阀261,实现自动以及智能的加药和排放,节省了人力,并有效的避免了人工造成的时间不精准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絮凝剂和与水体充分接触,增加颗粒碰撞速率,本实施例的沉淀池2内还设置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包括轴转连接于池体21内的转动杆41、多个分布于转动杆41的周壁上的搅拌叶42以及置于池体21的外部且传动连接于转动杆41用于驱动转动杆41转动的电机43。通过搅拌叶42的作用,促进池体21内的液体的流动,保证絮凝剂和与水体充分接触。
为了便于池体的清洗,本实施例的池体21的底部设置为便于收集沉淀物的倾斜的斜面,斜面的底端设置有排污口27,排污口27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排污的排污开关阀271。
为了保证进入沉淀池2内的污水进入沉淀池2前经过了过滤,本实施例的过滤池1的侧壁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水的出口11,进水管3连接于出口11,过滤池1对位出口11设置有过滤板12。
为了便于过滤板的清洗和置换,本实施例的所述过滤板12上包括过滤网121以及围绕过滤网设置用于展开和固定过滤网121的网框122,网框122的外周向外形成有凸起123,过滤池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网框配合的“U”形的安装框15,安装框15上开设有与凸起123配合的用于将网框固定的滑槽(图中未标出)。
为了便于沉淀池1清洗,过滤池1的底部开设有用于过滤池1排污的清洗口13,清洗口13设置有用于控制清洗口开放或关闭的清洗开关阀14。
为了便于将水从过滤池1输送到沉淀池2,本实施例的进水管3上还设置有用于将过滤池1内的水抽吸到沉淀池2中的水泵3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