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60530U -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60530U
CN206060530U CN201620615343.3U CN201620615343U CN206060530U CN 206060530 U CN206060530 U CN 206060530U CN 201620615343 U CN201620615343 U CN 201620615343U CN 206060530 U CN206060530 U CN 206060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iode
electric capacity
switch pipe
induc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153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勇
熊浩然
方宇
郑金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06153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60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60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6053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本实用新型使用单管BUCK‑BOOST软开关PWM变换器电路的连接,在普通BUCK‑BOOST电路中通过增加一个辅助开关管、一个谐振电感和一个谐振电容,在开关过程前后引入谐振。本实用新型克服了过去硬开关Buck‑boost变换器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开关过程中电压,电流均不为零,出现了重叠,开关损耗较大,电压与电流尖峰也较大,电磁干扰比较严重等缺陷。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一个谐振电感与谐振电容,在开关过程前后引入谐振,就可以消除开关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重叠,降低他们的变化率,从而大大减小开关损耗,与此同时使开关噪声也显著减小,具有低成本、高性能、高功率密度的优点,节约能源,符合市场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本实用新型发明之前,社会中常用的硬开关Buck-boost变换器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开关损耗较大。同时,由于功率开关切换而产生的电压与电流尖峰也较大,电磁干扰比较严重。更优化些的则采用功率管缓冲吸收电路或软开关PWM控制的电路即使在高频工作时开关损耗也会明显降低,同时也减少了电压电流尖峰所带来的危害,但是附加在功率管上的无源无损缓冲吸收电路在输入或负载变化时,很难保证其吸收效果,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在有些软开关PWM控制的电路中,存在着主功率管能实现软开关工作而辅助功率管不能完全实现软开关工作的情况,使电路效率提高受到影响。目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拓扑很少,需要开发效率高、性能好的BUCK-BOOST软开关拓扑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直流电源(VDC1)的正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阴极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源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源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漏极与输入直流电源(VDC1)负极连接在一起;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 的阳极同时连接到第一电容(C1)的负端和负载(R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正端与负载(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M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M2)周期性的接通与断开,第二功率开关管(M2)先于第一功率开关管(M1)导通,第二功率开关管(M2)导通时间是固定的,PWM的调节时间由第一功率开关管(M1)导通时间决定。
所述的第三电容(C3)为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寄生电容。
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1)为第一功率开关管(M1)反并二极管或体二极管。
所述的第二功率二极管(D2)可为所述的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反并二极管或体二极管。
第一电感(L1)的电感量大于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的电容量大于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在于:两个功率开关管完全在软开关状态下工作;所有功率二极管都自然关断,可降低对功率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的要求;与硬开关电路相比,只需增加很少的器件,就能在性能上获得很大的提高,形成开发效率高、性能好的BUCK-BOOST软开关拓扑结构。
由于具有低成本、高性能、高功率密度的优点,在光伏发电系统的直流变换部分、电池充电系统及相关应用场合发挥较大作用。这是一种节约能源的装置,符合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因而,也符合市场需求,在新能源发电、蓄电池充电系统及相关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能带来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总拓扑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波形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1工作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2工作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3工作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4工作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5工作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6工作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7工作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中BUCK-BOOST拓扑模式8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新型实用型的内容和特点,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路是:
包括输入直流电源(VDC1)、第一功率开关管(M1)、第二功率开关管(M2),第一功率二极管(D1)、第二功率二极管(D2)、第三功率二极管(D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负载(R1)构成的新型单管BUCK-BOOST软开关功率电路。
如图1、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包括:直流电源(VDC1)、第一功率开关管(M1)、第二功率开关管(M2),第一功率二极管(D1)、第二功率二极管(D2)、第三功率二极管(D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负载(R1)构成的新型BUCK-BOOST软开关功率电路。
BUCK-BOOST包含器件输入直流电源(VDC1)、第一功率开关管(M1)、第一功率二极管(D1)、第二功率二极管(D2)、第三功率二极管(D3)、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三电容(C3)和负载(R1),增加一个第二功率开关管(M2),其源极与新增的一个谐振电感(C2)相连接,其漏极与输入直流电源(VDC1)负极连接在一起,谐振电感(C2)另一端和新增的一个谐振电容(L2)一端相连接,谐振电容(L2)的另一端则与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阳极相连接,整个电路通过PWM变换器方式的连接,在开关过程前后引入谐振。
直流电源(VDC1)的正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阴极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源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源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漏极与输入直流电源(VDC1)负极连接在一起;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同时连接到第一电容(C1)的负端和负载(R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正端与负载(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输入直流电源的负极和输出的正极是同一电位。
所述变换器中,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正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阴极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源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阴 极;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源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漏极与输入直流电源(VDC1)负极连接在一起;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同时连接到第一电容(C1)的负端和负载(R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正端与负载(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输入直流电源的负极和输出的正极是同一电位。
在工作中,第二功率开关管(M2)先于第一功率开关管(M1)导通。当第二功率开关管(M2)导通时,第二电感(L2)与第二电容(C2)发生谐振,第二电感(L2)中的电流从零开始增加,可见第二功率开关管(M2)为零电流开通,同时第二电容(C2)中的电压会下降,当第二电感(L2)中电流从零增加到第一电感电流的值时,第三功率二极管(D3)自然关断。第三功率二极管(D3)关断后,第三电容(C3)与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容(C2)发生谐振,第三电容(C3)中电压谐振放电到零时,第一功率二极管(D1)开始导通,把第一功率开关管(M1)漏源两端电压箝位在零,此时开通第一功率开关管(M1)为零电压开通。然后,第二电感(L2)与第二电容(C2)继续发生谐振,第二电感的电流与第二电容的电压方向均发生变化,使得谐振电流经第二功率二极管(D2)流通,由于第二功率二极管(D2)导通,把第二功率开关管(M2)漏源两端电压箝位在零,此时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M2)为零电压关断。到谐振结束时,第二功率二极管(D2)自然关断,电路建立PWM工作方式。在第一功率开关管(M1)关断时,由于第三电容(C3)的两端电压为零,使得第一功率开关管(M1)为零电压关断。
下面以图1、图2所示的主电路结构和工作波形,结合图3至图10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
在图3至图10的等效电路中,由于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较大,在分析谐振软开关过程时,可认为在开关周期中,L1中电流基本保持不变,并用等效电流源IL1表示;C1中电压基本保持不变,并用等效电压源V0表示。
在t0之前第一功率开关管M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M2均截止,第三功率二极管D3导通,等效电路如图10所示。
图3表示在t0--t1时段的等效电路,在t0时刻第二功率开关M2被导通,L2与C2发生谐振,L2中电流从零开始增加,而C2中电压开始下降。当L2中电流增加到IL1时,D3自然关断,可见M2属零电流开通。
图4表示在t1-t2时段的等效电路,在t1时刻,D3关断后,L2、C3和C2之间发生谐振,C3和C2向L2放电,L2中电流进一步增加,输入电流i1反向,当C3中电压放电到零时,D1开始导通。
图5表示在t2-t3时段的等效电路,D1导通后,L2、C2继续谐振,C2上的能量继续转移到L2中,在t3时刻L2中电流达到最大,而C2中电压为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D1导通使第一功率开关管M1两端电压为零。所以在此阶段开通M1,M1为零电压开通,i1继续流过反向电流。
图6表示在t3-t4时段的等效电路,在此阶段中,L2、C2继续谐振,L2中能量开始传递给C2,C2两端电压极性改变,当L2中电流达到IL1时,D1自然关断,功率管M1开始流过电流,i1正向上升。在t4时刻,L2中电流为零,C2两端反向电压最大。
图7表示在t4-t5时段的等效电路,在此阶段中,L2、C2继续谐振,L2中电流开始反向并通过D2流通。C2中电压由反向最大谐振到正向最大,由于D2导通,M2两端电压为零。若在此阶段内关断M2,M2为零电压关断。到t5时刻,谐振结束,D2自然关断。
图8表示在t5-t6时段的等效电路,电路建立PWM工作方式。
图9表示在t6-t7时段的等效电路,在t6时刻关断M1,因电容C3的作用,M1为零电压关断。同时,VDC1对C3恒流充电,C3上电压上升到本工作周期开始的初始值,i1随之下降到零。
图10表示在t7-t8时段的等效电路,在t7时刻,C3充电完毕,同时D3导通,电路又重建PWM工作方式。至此一个开关周期结束。

Claims (6)

1.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直流电源(VDC1)的正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漏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阴极和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源极同时连接到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源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漏极与输入直流电源(VDC1)负极连接在一起;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同时连接到第一电容(C1)的负端和负载(R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正端与负载(R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到输入直流电源(VDC1)的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M1)和第二功率开关管(M2)周期性的接通与断开,第二功率开关管(M2)先于第一功率开关管(M1)导通,第二功率开关管(M2)导通时间是固定的,PWM的调节时间由第一功率开关管(M1)导通时间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电容(C3)为第一功率开关管(M1)的寄生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二极管(D1)为第一功率开关管(M1)反并二极管或体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功率二极管(D2)可为所述的第二功率开关管(M2)的反并二极管或体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感(L1)的电感量大于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的电容量大于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
CN201620615343.3U 2016-06-17 2016-06-17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60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15343.3U CN206060530U (zh) 2016-06-17 2016-06-17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15343.3U CN206060530U (zh) 2016-06-17 2016-06-17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60530U true CN206060530U (zh) 2017-03-29

Family

ID=58371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1534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60530U (zh) 2016-06-17 2016-06-17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6053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3638A (zh) * 2017-09-25 2017-12-19 江苏大学 基于boost‑buck变换器交错并联无电解电容led驱动电源及切换方法
CN108391344A (zh) * 2018-03-27 2018-08-10 西安理工大学 基于开关电容变换器的led驱动系统的变频恒流控制方法
CN111355374A (zh) * 2019-12-16 2020-06-30 中南大学 软开关实现的Buck电路
CN113541490A (zh) * 2021-07-02 2021-10-22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交错双向Buck/Boost电路软开关PWM‐PFM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3638A (zh) * 2017-09-25 2017-12-19 江苏大学 基于boost‑buck变换器交错并联无电解电容led驱动电源及切换方法
CN107493638B (zh) * 2017-09-25 2019-10-01 江苏大学 基于boost-buck变换器交错并联无电解电容led驱动电源及切换方法
CN108391344A (zh) * 2018-03-27 2018-08-10 西安理工大学 基于开关电容变换器的led驱动系统的变频恒流控制方法
CN111355374A (zh) * 2019-12-16 2020-06-30 中南大学 软开关实现的Buck电路
CN113541490A (zh) * 2021-07-02 2021-10-22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交错双向Buck/Boost电路软开关PWM‐PFM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541490B (zh) * 2021-07-02 2023-07-14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交错双向Buck/Boost电路软开关PWM‐PFM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96926U (zh) 一种可调压定频llc谐振变换器
CN206060530U (zh)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CN104980037B (zh) 一种副边调整型定频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53254B (zh) 一种含开关电容的零电压开关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6981994A (zh) 一种单管双端逆变隔离型dc‑dc升压变换器
CN106655775B (zh) 一种含有软开关的两端口输入ZVT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203590031U (zh) 高效率高增益低电压电流应力的dc-dc变换器
CN107086785A (zh) 一种单相高增益升压型变换器的软开关实现方法
CN101604916B (zh) 基于π型辅助网络零电压开关全桥直流变换器
CN106787757A (zh) 一种cltcl谐振直流变换器
CN106936300A (zh) 一种非隔离型低输入电流纹波高效高增益dc_dc变换器
CN206575329U (zh) 一种buck变换器电路
CN202135059U (zh) 一种半桥llc谐振转换器
CN114123763B (zh) 一种低纹波软开关Cuk变换器电路及调制方法
CN110266191B (zh) 一种软开关型双向串联谐振变换器及其恒增益控制方法
CN106100392B (zh) 消除工频纹波高效率高功率因素ac/dc电源电路及其供电方法与控制方法
CN104300780B (zh) 大功率非隔离dc/dc软开关电路
CN203645540U (zh) 带耦合电感的高效率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5871202B (zh) 一种单管buck-boost软开关装置
CN105978372B (zh) 一种拓扑电路以及半桥拓扑电路以及三相全桥拓扑电路
CN107482921A (zh)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CN204858982U (zh) 一种三电平llc谐振变换器
CN101662209B (zh) 一种软开关降压型dc-dc变换器
CN112953240B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高增益储能降压转换器
CN100399688C (zh) 一种变换软开关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