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89759U - 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89759U CN205989759U CN201620883084.2U CN201620883084U CN205989759U CN 205989759 U CN205989759 U CN 205989759U CN 201620883084 U CN201620883084 U CN 201620883084U CN 205989759 U CN205989759 U CN 2059897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automobile
- energy
- cabin
- lower body
- uppe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21 macromolecu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后机舱包括:上本体,所述上本体为一体结构;第一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上本体的上表面;下本体,所述下本体为一体结构;第二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下本体的下表面;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螺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后机舱采用上本体和下本体组合而成,装配工艺简单,而且最大程度上利用了空间。另外,上本体和下本体通过吸能缓冲结构,保证了后机舱内部防水防尘、抗击外部路面飞石冲击,又满足承载强度和振动要求。并且吸能缓冲结构在电动汽车后机舱受到碰撞后能吸收一定能量,起到保护座舱乘员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要求也越来越挑剔。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已经引领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电动汽车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的生活。
现有技术中,汽车后行李箱基本采用金属钢板冲压焊接或复合材料模压而成。而由于后行李箱的材质和工艺直接决定了其具有很大的重量,不利于整车进行轻量化设计。另外,该汽车后行李箱的制作工艺复杂,钢板材质的冲压件易被雨水腐蚀,造成整车的制造和使用成本的上升,同时也影响整车的可靠性和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后行李箱重量大、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包括:
上本体,所述上本体为一体结构;
第一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上本体的上表面;
下本体,所述下本体为一体结构;
第二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下本体的下表面;
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螺接在一起。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所述第一吸能缓冲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吸能缓冲块,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块凸出所述上本体的上表面。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所述第二吸能缓冲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吸能缓冲块,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块凸出所述下本体的下表面。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多个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块沿所述上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多个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块沿所述下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列成多行。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所述下本体包括一个容纳空间,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所述下本体的边缘设置有凸起的防水防尘结构,所述上本体的边缘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陷空间,所述防水防尘结构伸入所述凹陷空间内。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的材料均为塑料。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中,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的表面分别设置多个螺栓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后机舱采用上本体和下本体组合而成,装配工艺简单,而且最大程度上利用了空间。另外,上本体和下本体通过吸能缓冲结构,保证了后机舱内部防水防尘、抗击外部路面飞石冲击,又满足承载强度和振动要求。并且吸能缓冲结构在电动汽车后机舱受到碰撞后能吸收一定能量,起到保护座舱乘员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动汽车后机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动汽车后机舱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包括:上本体1,上本体1为一体结构;第一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上本体1的上表面;下本体2,下本体2为一体结构;第二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下本体2的下表面;上本体1和下本体2螺接在一起。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后机舱是通过一体成形的上本体1和一体成形的下本体2螺接而成。其中,上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吸能缓冲结构。下本体2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吸能缓冲结构。第一吸能缓冲结构和第二吸能缓冲结构可以吸收车外传递至车内的震动和噪音。并且,第二吸能缓冲结构保证了后机舱内部防水防尘、抗击外部路面飞石冲击。第一吸能缓冲结构和第二吸能缓冲结构在电动汽车后机舱受到碰撞后能吸收一定能量,起到保护座舱乘员的作用。
进一步来说,设置在上本体1的上表面的第一吸能缓冲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吸能缓冲块11。第一吸能缓冲块11凸出上本体1的上表面向外。其中第一吸能缓冲块11向上凸出的平面呈矩形或者不规则的多边形,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第一吸能缓冲块11的凸出面积,增加了第一吸能缓冲块11的隔绝震动性能。同时,多个第一吸能缓冲块11沿上本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即多个第一吸能缓冲块11在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上排列成一行,多个第一吸能缓冲块11形成一个隔震带,增加了隔震和隔音效果。
另外,相对于第一吸能缓冲结构的设置方式,第二吸能缓结构采取了不同的设置方式。第二吸能缓冲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吸能缓冲块21,第二吸能缓冲块21凸出下本体2的下表面。第二吸能缓冲块21凸出下本体2的下表面的设置方式,不仅使得第二吸能缓冲块21可以起到隔震和隔音的作用,同时第二吸能缓冲块21可以缓冲路面石子等异物对电动汽车后机舱底部的冲击,增加了电动汽车后机舱的耐用性。多个第二吸能缓冲块21沿下本体2的长度方向排列成多行,即多个第一吸能缓冲块11在沿着车身宽度方向上排列成多行。第二吸能缓冲块21向下本体2的下表面凸出的平面为正多边形或者规则的多边形。第二吸能缓冲块21凸出的平面的面积相对于第一吸能缓冲块11凸出的平面面积较小,但是第二吸能缓冲块21布置的数量更多,并且第二吸能缓冲块21布置多排,从而可以更好地分散电动汽车后机舱遭受的冲击力,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
总的来说,第二吸能缓冲块21在下本体2上进行大量的设置,几乎布满了下本体2的下表面,从而不仅起到隔音和隔震的作用,还提高了下本体2自身抗变形能力,能很好地起到缓冲汽车尾部遭受的撞击,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乘客的安全。
为了增加电动汽车后机舱的实用性、扩大汽车的储物空间,在加工时,将下本体2加工出一个容纳空间22,上本体1和下本体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22的开口。这样,容纳空间22可以实现储物的功能,上本体1和下本体2之间的开口处可以安置汽车后尾门。一体化成形的下本体2便于更合理地设置容纳空间22的形状、数量和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功能设计出不同尺寸、形状和布置方式的容纳空间,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增加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来说,为了实现下本体2与上本体1之间的防水性能,避免外界的雨水进入到电动汽车后机舱中,在下本体2的边缘设置有凸起的防水防尘结构23,上本体1的边缘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陷空间12,防水防尘结构23伸入凹陷空间12内,防水防尘结构23与凹陷空间12配合形成挡水的屏障。下本体2与上本体1采用螺接组合固定,下本体2与上本体1的贴面蠕变,增加了密封防水的性能。同时防水防尘结构23对雨水的冲击起到阻挡的作用,间歇的冲击雨水需要依次经过凹陷空间12和防水防尘结构23才能进入电动汽车后机舱内,当雨水进入凹陷空间12内,大部分被防水防尘结构23阻挡在外,从而保证了电动汽车后机舱的防水性能。
另外,上本体1和下本体2的材料均为塑料,通过注塑等工艺进行制造。上本体1和下本体2可以根据车身的结构进行制造,最大程度合理利用空间,并且降低了整车的质量。由于上本体1和下本体2为一种高分子玻纤增强材料,可以实现轻量化与使用强度的兼顾。另外,通过一体注塑形成上本体1和下本体2,大大减少了生产的工艺流程,减少了制造成本。同时,塑料的上本体1和下本体2也不会发生腐蚀生锈等情况,维修成本相对于传统的结构具有很大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后机舱进行布置时,仍有较大空间可以被合理利用,适合与铝框架结构的汽车车身进行布置。为了实现电动汽车后机舱与汽车车身的配合安装,上本体1和下本体2的表面分别设置多个螺栓孔。采用螺栓连接汽车车身和电动汽车后机舱的方式,既有利于组装和拆卸,同时降低了生产和维修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
为了满足纯电动车车身轻量化的要求,使用铝框架的车身结构与注塑的后机舱组合。塑料材质的电动汽车后机舱,既能保证了内部防水防尘、防外部路面飞石冲击、隔音和隔震的要求,同时又保证承载强度;并且电动汽车后机舱最大程度合理利用车身后部空间,还具备碰撞后能吸收一定能量,保护座舱乘员的作用。铝框架的汽车车身,降低了整车的质量,同时电动汽车后机舱便于设计出与汽车车身相配合的结构。铝材质的汽车车身不容易发生生锈或者腐蚀的现象,增加了整车的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动汽车是包括上述电动汽车后机舱的电动汽车,上述电动汽车后机舱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用于该电动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本体(1),所述上本体(1)为一体结构;
第一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上本体(1)的上表面;
下本体(2),所述下本体(2)为一体结构;
第二吸能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下本体(2)的下表面;
所述上本体(1)和所述下本体(2)螺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缓冲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吸能缓冲块(11),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块(11)凸出所述上本体(1)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缓冲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吸能缓冲块(21),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块(21)凸出所述下本体(2)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吸能缓冲块(11)沿所述上本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吸能缓冲块(21)沿所述下本体(2)的长度方向排列成多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本体(2)包括一个容纳空间(22),所述上本体(1)和所述下本体(2)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22)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本体(2)的边缘设置有凸起的防水防尘结构(23),所述上本体(1)的边缘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凹陷空间(12),所述防水防尘结构(23)伸入所述凹陷空间(12)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本体(1)和所述下本体(2)的材料均为塑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本体(1)和所述下本体(2)的表面分别设置多个螺栓孔。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汽车后机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83084.2U CN205989759U (zh) | 2016-08-15 | 2016-08-15 | 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83084.2U CN205989759U (zh) | 2016-08-15 | 2016-08-15 | 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89759U true CN205989759U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8106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88308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89759U (zh) | 2016-08-15 | 2016-08-15 | 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89759U (zh) |
-
2016
- 2016-08-15 CN CN201620883084.2U patent/CN20598975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20049546A1 (en) | Energy absorber for vehicle bumper | |
WO2007117701A3 (en) | Long fiber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muffler system | |
CN107244355A (zh) | 一种轻量化汽车引擎盖 | |
Belingardi et al. | Implementation of composite and recyclable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for automotive bumper subsystem | |
CN201013165Y (zh) | 汽车门的改进结构 | |
CN205989759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后机舱和电动汽车 | |
US20160129941A1 (en) | Front side member for vehicle | |
CN209112107U (zh) | 一种分块式前围板总成 | |
CN2835033Y (zh) | 正面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平头轻型客车 | |
CN207433419U (zh) | 汽车车门内护板总成 | |
JP2012171533A (ja) | 自動車用パネル構造体 | |
CN202413690U (zh) | 卡扣座、汽车立柱、汽车门饰板及汽车 | |
CN210309870U (zh) | 复合填充蜂窝铝芯及采用该铝芯的汽车车门 | |
KR20150017213A (ko) | 백빔 어셈블리 | |
CN202463935U (zh) | 汽车车身侧围b柱结构 | |
CN205573862U (zh) | 一种车用抗冲击壳体 | |
CN208291340U (zh) | 一种轻质吸能车身结构 | |
CN201494510U (zh) | 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 | |
CN206394713U (zh) | 具有闭环框架的汽车 | |
CN204527326U (zh) | 一种前纵梁结构 | |
US10046807B2 (en) | Hood panel for vehicle | |
CN205801261U (zh) | 一种风窗横梁及使用其的汽车 | |
CN206485304U (zh) | 用于客车的防护栏 | |
CN208325122U (zh) | 汽车橡胶保险杠 | |
CN201165258Y (zh) | 汽车发动机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8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