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89021U - 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 Google Patents

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89021U
CN205989021U CN201620435874.4U CN201620435874U CN205989021U CN 205989021 U CN205989021 U CN 205989021U CN 201620435874 U CN201620435874 U CN 201620435874U CN 205989021 U CN205989021 U CN 205989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model
punch die
core
rod
intens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3587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循明
张理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89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8902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nting, Exchange, And Manufacturing Of 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包括冲模、冲棒、底模模壳、内模上仁和通棒;底模模壳内固定有内模后垫,内模后垫上放置有弹簧,内模上仁活动装入底模模壳内,并放置于弹簧的顶部;通棒贯穿于内模后垫和内膜上仁的内孔之间;内模上仁上端面与冲模的下端面相接触,能在底模模壳内上下移动;内模上仁与冲模之间形成有腔室,腔室内放置有模具,模具内放置有需要冲压的材料,通棒的上端处于模具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底部,冲棒的下端处于模具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顶部,通棒与冲棒处于同一轴线上;该结构简单稳固、冷镦过程平稳,模具不易损坏的,颠覆需在底模强束的工艺。有效解决零件所需求的尺寸及形状在动模端冷镦的目的。

Description

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零件压造成型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CN201120204327.2;名称为“汽车制动盘拨叉的冷镦模具”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盘拨叉的正挤压冷镦模具,由底模和动模组成,所述的正挤压数据在大于30%后均采用密闭式的束杆加工方式,在冷镦上也叫强束工艺。这种工艺是通过动模的上下移动,将材料密闭在底模里使材料正挤压而获得所需零件一端的杆部或者头部尺寸及形状,通常在冷镦行业内均是在底模里完成该工艺要求,对于动模里采取该强束的工艺要求,因制造麻烦,数据缺失一直未能解决,导致的是一部分零件在动模端的尺寸、形状需求不得不采用车加工,磨削等二次加工的的方式来获得及保证,对于效率及成本是一种极大的支出和消耗。通过原工艺正挤压强束模具结构,冷镦成型机能实现获得得零件,成型质量好,生产效率高。
然而,该装置仅适用于底模端正挤压强束压造成型,无法满足零件在动模端正挤压成型的特殊要求,同时,对一些在动模端要求需强束工艺达到尺寸及形状的零件无法满足一次冷镦或者减少机加工成本的目的。
因此,针对上述模具结构、工艺的技术问题,还需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稳固、冷镦过程平稳,模具不易损坏的,用于零件在动模端通过反强束压造成型的加工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包括冲模、冲棒、底模模壳、内模上仁和通棒;冲棒放置于冲模的内孔内;底模模壳内固定有内模后垫,内模后垫上放置有弹簧,内模上仁活动装入底模模壳内,并放置于弹簧的顶部;通棒贯穿于内模后垫、弹簧和内膜上仁的内孔之间;所述内模后垫上形成有垫块凸起,垫块凸起套接于弹簧内;内模上仁上端面与冲模的下端面相接触,并且受驱动力能在底模模壳内上下移动;内模上仁与冲模之间形成有腔室,腔室内放置有模具,模具内放置有需要冲压的材料,通棒的上端处于模具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底部,冲棒的下端处于模具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顶部,通棒与冲棒处于同一轴线上;冲模与内模上仁接触时,材料放置于冲模与内模上仁的内孔内,冲棒用于支撑材料;冲模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底模上仁的向上移动,使材料强束于冲模所需内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模后垫上形成有垫块凸起,垫块凸起套接于弹簧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冲模内设有冲模垫块,该冲模垫块位于冲棒顶部,冲模垫块与冲棒能在冲模内上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模上仁外壁底部形成有环形台阶面,与此相对应的,所述底模模壳内壁顶部形成有与该环形台阶面相卡合的环形阶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冲模的强束冲压角度与所需加工零件的角度相匹配;冲模垫块和冲棒在冲模放置顶端,预留的冲模内孔长度大于零件强束尺寸的长度;冲模垫块与冲棒受驱动力能将材料顺利推出冲模的内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模模壳与内模上仁之间的间隙值为0.01——0.0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棒与内模后垫、内模上仁通孔之间的间隙值为0.02~0.0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模上仁的内孔与冲模的内孔的同心度值为0.01——0.0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冲模内腔具有强束数值的腔室,冲模内设有冲模垫块和冲棒;底模模壳内设有内模上仁、弹簧、内模后垫;通棒贯穿于内模后垫、弹簧和内膜上仁的内孔之间;内模上仁能在底模模壳内受弹簧的弹力;以及受到冲模上下移动的驱动力能上下移动;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冲模在受设备驱动力下作上下移动,与内模上仁接触后带动内模上仁做上下移动;而弹簧的弹力在冲模退回时及时的把内模上仁弹回。冲模与内模上仁接触时将材料密闭在冲模和内模上仁内腔之间,跟随冲模的继续移动依靠通棒的阻力将材料反向强束在冲模所需尺寸及形状轮廓内,这种模具结构、工艺的优点在于,颠覆常规正挤压强束在底模的零件,反向加工零件在冲模端需强束的尺寸及轮廓。强束树束杆比值在30%——60%之间,避免机加工二次加工的工序,是一种一次成型、效率高、稳定的模具结构及冷镦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冲模、底模将材料密闭的静态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冲模底模将材料反强束完成时的静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的B-B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的C-C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的D-D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冲模1,冲模垫块2,冲棒3,底模模壳4,环形阶梯面4-1,内模上仁5,环形台阶面5-1,弹簧6,内模后垫7,通棒8,零件9,材料10,模具11,腔室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如图1-6所示,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包括冲模1、冲棒3、底模模壳4、内模上仁5和通棒8;冲棒3放置于冲模1的内孔内;底模模壳4内固定有内模后垫7,内模后垫7上放置有弹簧6,内模上仁5活动装入底模模壳4内,并放置于弹簧6的顶部;通棒8贯穿于内模后垫7、弹簧6和内膜上仁5的内孔之间;内模上仁5上端面与冲模1的下端面相接触,并且受驱动力能在底模模壳4内上下移动;内模上仁5与冲模1之间形成有腔室12,腔室12内放置有模具11,模具11内放置有需要冲压的材料10,通棒8的上端处于模具11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10底部,冲棒3的下端处于模具11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10顶部,通棒8与冲棒3处于同一轴线上。
内模后垫7上形成有垫块凸起7-1,垫块凸起7-1套接于弹簧6内;内模后垫7与垫块凸起7-1一体成型,保证了该装置的整体强度,同时内模后垫7与垫块凸起7-1具有相同的内孔直径,便于通棒8同时穿过内模后垫7与垫块凸起7-1,设置垫块凸起7-1也是用于固定弹簧6的位置,防止弹簧6左右偏移,使弹簧6保持在通棒8的中心位置,垫块凸起7-1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作为最优选方案,垫块凸起7-1的形状与弹簧6的形状相匹配,同时,垫块凸起7-1的外径与弹簧6的内径相一致;垫块凸起7-1的最大高度为冲模1受驱动力并向内模上仁5下压,用于加工所需材料10的间距。
冲模1内设有冲模垫块2,该冲模垫块2位于冲棒3顶部,冲模垫块2与冲棒3能在冲模1内上下移动;由于冲模垫块2的外壁与冲模1的内壁处于上下滑动,彼此之间的间隙为0.01——0.02mm,冲模垫块2带动冲棒3上下移动,实际上是冲模垫块2的下端面与冲棒3的上端面接触,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增大了接触面积,可以减少压强(驱动力),相对应的能耗也会减少,效率增加;另外,冲模垫块2与冲模1上下滑动带动冲棒3上下移动,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生产的安全。
内模上仁5外壁底部形成有环形台阶面5-1,与此相对应的,所述底模模壳4内壁顶部形成有与该环形台阶面5-1相卡合的环形阶梯面4-1;通过环形台阶面5-1与环形阶梯面4-1的卡合,可以保证内模上仁5不会滑动至底模模壳4外,有效的保证了零件9的加工稳定性。
冲模1的强束冲压角度与所需加工零件9的角度相匹配;冲模1强束前的入模角度及R角需满足材料10顺利强束数值的要求;冲模垫块2和冲棒3在冲模1放置顶端,预留的冲模1内孔长度大于零件9强束尺寸的长度;冲模垫块2与冲棒3受驱动力能将材料10顺利推出冲模1的内腔;动模1内腔尺寸必须符合零件9所需的尺寸,冲模垫块2及冲棒3退至冲模1顶端面时,前端预留的内腔长度尺寸必须大于零件9实际所需的的长度尺寸,冲模1外径尺寸需小于底模模壳4的内孔尺寸,使其能顺利进入底模模壳4的模腔内;冲模1的继续移动依靠通棒8的阻力将材料10反向强束在冲模1所需尺寸及形状轮廓内,这种模具结构、工艺的优点在于,颠覆常规正挤压强束在底模模壳4的零件,反向加工零件在冲模1端需强束的尺寸及轮廓。强束树束杆比值在30%——60%之间,避免机加工二次加工的工序。
底模模壳4内的内模上仁5能在底模模壳4内上下移动;移动的行程应能满足材料10在反强束时的尺寸要求,弹簧6的弹力应能保证材料10在受力强束时始终保持冲模1和内模上仁5处于接触状态,内模后垫7和内模上仁5之间的距离能满足弹簧6的自动伸缩;底模模壳4与内模上仁5之间的间隙值为0.01——0.02mm;通棒8与内模后垫7、内模上仁5通孔之间的间隙值为0.02~0.03mm。
冲模1与内模上仁5相接触,内模上仁5的内孔与冲模1的内孔的同心度值为0.01——0.03mm,便于冲模1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与底模模壳4接触时,能将材料10密闭在冲模1和底模模壳4的内孔之间,便于加工的方便。
冲模1与内模上仁5接触时,材料10放置于冲模1与内模上仁5的内孔内,冲棒8用于支撑材料10;冲模1在向下移动时随着底模上仁5的同时移动,通棒8能有效支撑材料10,使材料10强束于冲模1所需内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冲模1与内模上仁5受驱动力接触后,保证冲模1内腔尺寸与底模上仁5内腔尺寸的同心度在0.01—0.03mm之间,此时材料10必须密闭于冲模1和内模上仁5之间,通棒8同时受力阻碍材料10向下移动。冲模1受驱动力急需下行,弹簧6的弹力保证内模上仁5始终与冲模1前端面紧密接触,通棒8能有效支撑材料10向下移动,通过通棒8的阻力,冲模1下行的驱动力逼迫材料10反向向冲模1所需的尺寸及轮廓运动,直至满足零件9所需的尺寸及轮廓;然后,将冲模1上移动脱离底模模壳4,冲模1内的冲模垫块2和冲棒3将材料10推出冲模1。通棒8将材料10推离底模模壳4,完成反强束动作,获得零件9等类似零件。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冲模1,冲模垫块2,冲棒3,底模模壳4,环形阶梯面4-1,内模上仁5,环形台阶面5-1,弹簧6,内模后垫7,通棒8,零件9,材料10,模具11,腔室1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冲模(1)、冲棒(3)、底模模壳(4)、内模上仁(5)和通棒(8);冲棒(3)放置于冲模(1)的内孔内;底模模壳(4)内固定有内模后垫(7),内模后垫(7)上放置有弹簧(6),内模上仁(5)活动装入底模模壳(4)内,并放置于弹簧(6)的顶部;通棒(8)贯穿于内模后垫(7)、弹簧(6)和内膜上仁(5)的内孔之间;所述内模后垫(7)上形成有垫块凸起(7-1),垫块凸起(7-1)套接于弹簧(6)内;内模上仁(5)上端面与冲模(1)的下端面相接触,并且受驱动力能在底模模壳(4)内上下移动;内模上仁(5)与冲模(1)之间形成有腔室(12),腔室(12)内放置有模具(11),模具(11)内放置有需要冲压的材料(10),通棒(8)的上端处于模具(11)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10)底部,冲棒(3)的下端处于模具(11)内,用于顶住需要加工材料(10)顶部,通棒(8)与冲棒(3)处于同一轴线上;冲模(1)与内模上仁(5)接触时,材料(10)放置于冲模(1)与内模上仁(5)的内孔内,冲棒(3)用于支撑材料(10);冲模(1)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底模上仁(5)的向上移动,使材料(10)强束于冲模(1)所需内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模(1)内设有冲模垫块(2),该冲模垫块(2)位于冲棒(3)顶部,冲模垫块(2)与冲棒(3)能在冲模(1)内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上仁(5)外壁底部形成有环形台阶面(5-1),与此相对应的,所述底模模壳(4)内壁顶部形成有与该环形台阶面(5-1)相卡合的环形阶梯面(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模(1)的强束冲压角度与所需加工零件(9)的角度相匹配;冲模垫块(2)和冲棒(3)在冲模(1)放置顶端,预留的冲模(1)内孔长度大于零件(9)强束尺寸的长度;冲模垫块(2)与冲棒(3)受驱动力能将材料(10)顺利推出冲模(1)的内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模壳(4)与内模上仁(5)之间的间隙值为0.01——0.0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棒(8)与内模后垫(7)、内模上仁(5)通孔之间的间隙值为0.02~0.0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上仁(5)的内孔与冲模(1)的内孔的同心度值为0.01——0.03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后垫(7)与垫块凸起(7-1)一体成型,且内模后垫(7)与垫块凸起(7-1)具有相同的内孔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凸起(7-1)为圆形或方形;垫块凸起(7-1)的形状与弹簧(6)的形状相匹配,垫块凸起(7-1)的外径与弹簧(6)的内径相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模壳(4)内的内模上仁(5)在底模模壳(4)内上下移动;移动的行程满足材料(10)在反强束时的尺寸要求;内模后垫(7)和内模上仁(5)之间的距离满足弹簧(6)的自动伸缩。
CN201620435874.4U 2016-01-21 2016-05-13 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890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61859 2016-01-21
CN2016200618598 2016-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89021U true CN205989021U (zh) 2017-03-01

Family

ID=58101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3587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89021U (zh) 2016-01-21 2016-05-13 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890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9502A (zh) * 2019-12-26 2020-04-28 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零件锻造装置及零件锻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9502A (zh) * 2019-12-26 2020-04-28 顺科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零件锻造装置及零件锻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80134U (zh) 汽车轮毂的成套组合模具及其上凸模和下模
CN110695111B (zh) 一种带外凸台薄壁筒形件径向-反向组合挤压成形模具
CN110695112B (zh) 一种带外凸台薄壁筒形件径向-反向组合挤压成形方法
CN103921126B (zh) 一种镦粗反挤压连续成型模架
CN205989021U (zh) 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CN105537486B (zh) 零件冲压反强束加工模具
CN203063007U (zh) 模具顶针
CN203779110U (zh) 一种镦粗反挤压连续成型模架
CN208894880U (zh) 侧向挤压成型模具、带非直通内凹齿形的成型装置
CN205969748U (zh) 一种五金塑胶一体模具
CN209520256U (zh) 一种利于脱模的硬质合金模具
CN209318684U (zh) 一种无缝钢管局部收缩成型汽车半轴套管热挤压模具
CN207629015U (zh) 一种改进型支管翻边模具
CN209407315U (zh) 一种专用于两片式球阀阀体成型的多向模锻模具
CN208913050U (zh) 一种用于球阀锻造加工的成型模具
CN206997545U (zh) 一种冲压模具
CN205966827U (zh) 周向拼接滑块式挤压模具
CN212884790U (zh) 一种阀盖锻造模具
CN214235792U (zh) 一种阶梯包圆新型侧推成型装置
CN204052761U (zh) 冷镦机用组合式模具
CN216096282U (zh) 一种改良的组合式型芯结构
CN211161738U (zh) 镦制六角突缘螺栓的模具
CN208116656U (zh) 一种冷镦模具
CN215090591U (zh) 一种金属注射二级轮生产用压制成型装置
CN203610498U (zh) 高线径比t铁成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