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82998U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82998U CN205982998U CN201620202413.2U CN201620202413U CN205982998U CN 205982998 U CN205982998 U CN 205982998U CN 201620202413 U CN201620202413 U CN 201620202413U CN 205982998 U CN205982998 U CN 2059829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wnstream
- upstream
- extension
- transfer
- suppor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环状带;夹持部件;支承部件,在与夹持部件之间夹持环状带,并在与环状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加热器,在环状带的内侧发热;以及反射部件,配置在夹持部件和加热器之间,将来自加热器的热量向环状带的内周面反射,在夹持部将记录片材沿预定的传送方向传送并将显影剂像定影在记录片材上,反射部件具有中央部、上游延伸部以及下游延伸部,中央部具有反射来自加热器的热量的反射面,下游延伸部在传送方向上从中央部的下游端弯曲并向下游侧延伸,上游延伸部在传送方向上从中央部的上游端弯曲并向上游侧延伸,下游延伸部比上游延伸部靠近支承部件,反射面具有随着朝向传送方向的下游而向支承部件靠近地倾斜的倾斜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将显影剂定影在记录片材上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定影装置的一例,公知有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在形成于环状带和加压辊之间的夹持部将纸张沿预定的传送方向夹持并传送,并将显影剂像热定影在纸张上。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具有在环状带的内侧发热的加热器和将来自加热器的热量向环状带的内周面反射的反射部件。
该反射部件向相对于夹持部处于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环状带的内周面反射加热器的热量。对上述传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环状带的内周面分别提供彼此相同的热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7883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另外,为了使由反射部件提供的热量在环状带内部扩散,需要预定的时间。换句话说,为了抑制环状带的温度不均需要预定的时间。因此,优选为,在从对环状带的内周面提供热量到该热量向夹持部传送的期间经过充分的时间的结构。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对上述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环状带的内周面分别提供彼此相同的热量。因此,存在无法高效地抑制环状带的温度不均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高效地抑制环状带的温度不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定影装置包括:环状带;夹持部件,在所述环状带的内侧延伸;支承部件,在与所述夹持部件之间夹持所述环状带,并在与所述环状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加热器,在所述环状带的内侧发热;以及反射部件,配置在所述夹持部件和所述加热器之间,将来自所述加热器的热量向所述环状带的内周面反射,在所述夹持部将记录片材沿预定的传送方向传送并将显影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片材上,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中央部、上游延伸部以及下游延伸部,所述中央部具有反射来自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的反射面,所述下游延伸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从所述中央部的下游端弯曲并向下游侧延伸,所述上游延伸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从所述中央部的上游端弯曲并向上游侧延伸,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所述中央部的反射面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随着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而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向所述支承部件靠近的方式倾斜。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处于1~30mm的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处于1~20mm的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处于1~10mm的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倾斜面至少从所述加热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延伸到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中央,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倾斜面进一步越过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中央而向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延伸。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倾斜面具有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配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且相对于所述传送方向的倾斜比所述第一倾斜面小。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加热器在所述环状带的内侧是在所述环状带的从一方的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口的长度方向上细长的形状,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在从所述长度方向观察时为向远离所述加热器的方向凹陷的凹形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反射部件为包括金属板的反射板,所述反射板的厚度处于0.05~5mm的范围内,所述夹持部件为包括金属板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的厚度处于0.05~5mm的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支承部件包括辊,所述夹持部件在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环状带长,反射部件在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环状带长,加热器在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环状带长,所述下游延伸部为沿所述传送方向延伸的下游凸缘,所述上游延伸部为沿所述传送方向延伸的上游凸缘。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下游侧,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
另外,也可以是,还包括金属框架,该金属框架配置在所述反射部件和所述夹持部件之间,所述金属框架在所述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环状带长,所述金属框架形成凹槽,该凹槽向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开口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凹槽内。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金属框架具有:下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下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以及上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上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所述金属框架的上游壁在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金属框架的下游壁长。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下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下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下游壁的所述前端地延伸;以及上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上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上游壁的所述前端地延伸,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被固定部在第一位置被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下游壁,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被固定部在第二位置被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上游壁,所述第一位置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二位置靠近所述支承部件。
另外,也可以是,还包括树脂框架,该树脂框架配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和所述夹持部件之间,并支撑所述夹持部件,所述树脂框架在所述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环状带长,所述树脂框架形成凹槽,该凹槽向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开口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凹槽内。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树脂框架为液晶塑料框架、氟系树脂框架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树脂框架具有:下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下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以及上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上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所述树脂框架的上游壁在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树脂框架的下游壁长。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下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下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下游壁的所述前端地延伸;以及上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上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上游壁的所述前端地延伸,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被固定部在第一位置被固定于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下游壁,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被固定部在第二位置被固定于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上游壁,所述第一位置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二位置靠近所述支承部件。
由于对位于传送方向上的比夹持部的中心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环状带的内周面反射比该传送方向上游侧的环状带的内周面更多的热量,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环状带的温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为打印机1的概要图。
图2为定影装置5的中央剖视图。
图3为结构体ASSY和其附近的放大图。
图4为将反射板56和其附近放大的图。
图5为从传送方向(FD)的下游观察结构体ASSY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从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观察反射板56的立体图。
图7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的中央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地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说明包括定影装置5的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1的概要,之后说明定影装置5的详细内容。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包括壳体10。打印机1包括在壳体10的内部配置的供纸装置2、转印装置3、曝光装置4、定影装置5以及排纸装置9。
供纸装置2包括托盘21、拾取辊23、供纸辊241、与供纸辊241相邻的从动辊243、定位辊251以及与定位辊251相邻的从动辊253。转印装置3包括感光鼓31和在与感光鼓31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的转印辊33。曝光装置4包括半导体激光器以及透镜。定影装置5包括环状带51以及加压辊PR。排纸装置9包括排纸辊91、与排纸辊91相邻的从动辊93以及排纸托盘94。另外,排纸托盘94为壳体10的一部分。
接着,说明打印机1的打印动作。打印机1在对打印机1接通电力且打印机1接收到打印指令时,执行该打印动作。
在打印机1接收到打印指令时,拾取辊23拾取在托盘21上载置的纸张P并传送。供纸辊241和从动辊243将从拾取辊23传送来的纸张P向纸张传送方向下游进一步传送。定位辊251和从动辊253在将从供纸辊241和从动辊243传送来的纸张P的前端的斜度调整好后,将纸张P向纸张传送方向下游进一步传送。
曝光装置4对感光鼓31照射光而在感光鼓3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从未图示的显影辊向感光鼓31的表面供给显影剂来显影而成为显影剂像。转印辊33将在感光鼓31的表面形成的显影剂像转印到在感光鼓31和转印辊33之间传送的纸张P上。
定影装置5在转印装置3将纸张P传送到在环状带51和加压辊PR之间形成的夹持部N时,将显影剂像热定影在纸张P上。加压辊PR在与后述的夹持板52之间形成夹持环状带51的夹持部N。排纸辊91和从动辊93将定影装置5传送来的纸张P向排纸托盘94上排出。
接着,详细地说明定影装置5的结构。图2为定影装置5的中央剖视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5包括环状带51、在环状带51的内侧延伸的加热器HTR、与环状带51的内周面接触的夹持板52、在环状带51的内侧延伸的固定架53、在环状带51的内侧延伸的作为支撑部件的一例的绝热材料55、在环状带51的内侧延伸的反射板56以及配置于环状带51的外侧并绕旋转轴线AXIS旋转的作为支承部件的一例的加压辊PR。
将夹持板52、绝热材料55、反射板56以及固定架53组装而成为结构体ASSY。定影装置5还包括用于按压固定架53的未图示的弹簧。定影装置5在夹持部N将纸张P向预定的传送方向(FD)传送。
环状带51具有筒形状,具有内周面51IN和外周面51OT,沿加压辊PR的旋转轴线AXIS延伸。
加热器HTR在环状带51的长度方向上比环状带51长,并在环状带51的内侧延伸。并且,以贯通环状带51的未图示的两个开口的方式延伸。即,加热器HTR的长度方向与绝热材料55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加热器HTR可以是卤素灯,也可以是碳加热器等。加热器HTR也可以是红外线加热器。加热器HTR例如具有玻璃管和配置于玻璃管的内部的发热体。另外,绝热材料55的长度方向与加压辊PR的旋转轴线AXIS延伸的方向(轴线方向)大致平行。
夹持板52在环状带51的长度方向上比环状带51长,并与环状带51的内周面接触。夹持板52的长度方向与绝热材料55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
如图2所示,夹持板52包括:下游延伸壁52A;上游延伸壁52B,配置于下游延伸壁52A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以及中央部52C,将下游延伸壁52A和上游延伸壁52B连接。
如图2所示,夹持板52的中央部52C在传送方向(FD)上从加热器HTR的上游延伸到下游。下游延伸壁52A从中央部52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并且向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上游延伸壁52B从中央部52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并且向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上游延伸壁52B在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上比下游延伸壁52A更长。夹持板52形成向着朝向夹持部N的方向凹陷的凹槽,并具有大致U字形状。
反射板56在环状带51的长度方向上比环状带51长,并如图2所示地配置在加热器HTR和夹持板52之间。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与环状带5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
反射板56包括:下游延伸部56A;上游延伸部56B,配置于下游延伸部56A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以及反射部56C,将下游延伸部56A和上游延伸部56B连接。
如图2所示,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在传送方向(FD)上从加热器HTR的上游延伸到下游。反射部56C具有与加热器HTR相对并用于将来自加热器HTR的辐射热量向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反射的反射面。
下游延伸部56A从反射部56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弯曲并延伸。上游延伸部56B从反射部56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弯曲并延伸。通过上述的结构,反射板56为向远离加热器HTR的方向凹陷的凹槽。
并且,反射板56覆盖固定架53的大半部分。并且,固定架53的大半部分以及绝热材料55的大半部分配置在夹持板52和反射板56之间,并被夹持板52和反射板56围绕。
反射板56为铝板或SUS(不锈钢)板等金属板,并且至少与加热器HTR相对的面被镜面加工。
如图2所示,固定架53配置在反射板56和夹持板52之间,并包括:下游壁53A;上游壁53B,配置于下游壁53A的传送方向(FD)上游;以及中央壁53C,将下游壁53A和上游壁53B连接。
如图2所示,固定架53的中央壁53C在传送方向(FD)上从加热器HTR的上游延伸到下游。固定架53的中央壁53C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比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小。固定架53的下游壁53A从中央壁53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弯曲并沿下游支撑部55A延伸,并且向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固定架53的上游壁53B从中央壁53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弯曲并沿上游支撑部55B延伸,并且向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上游壁53B在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上比下游壁53A更长。
并且,下游壁53A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前端面比上游壁53B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前端面靠近加压辊PR。通过上述的结构,固定架53形成向着远离加热器HTR的方向凹陷的凹槽,并具有大致U形状。
固定架53为SUS(不锈钢)框架、铝框架或者铁框架等金属框架,并且刚性比夹持板52和绝热材料55高。
并且,固定架53在环状带51的长度方向上比环状带51、夹持板52、反射板56、加热器HTR以及绝热材料55中的任一个更长。固定架53的长度方向与环状带5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
加压辊PR具有轴SFT和覆盖轴SFT的大半部分的弹性层EST,并如图2所示地绕旋转轴线AXIS旋转。
如图2所示,绝热材料55夹在固定架53和夹持板52之间,并包括:下游支撑部55A;上游支撑部55B,配置于下游支撑部55A的传送方向(FD)上游;以及中央壁55C,将下游支撑部55A和上游支撑部55B连接。
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在传送方向(FD)上从加热器HTR的上游延伸到下游。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比固定架53的中央壁53C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大。
绝热材料55的下游支撑部55A从中央壁55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并且向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上游支撑部55B从中央壁53C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并且向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上游支撑部55B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前端面比下游支撑部55A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前端面距加压辊PR更远。
通过上述的结构,绝热材料55形成向远离加热器HTR的方向凹陷的凹槽,并具有大致U形状。绝热材料55配置于反射板56所形成的凹槽的内侧。并且,固定架53配置于绝热材料55所形成的凹槽的内侧,与绝热材料55所形成的凹槽嵌合,并且在绝热材料55所形成的凹槽内侧支撑绝热材料55。
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配置在夹持板52所形成的凹槽。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具有支撑夹持板52的中央部52C的下游支撑面551和上游支撑面553。上游支撑面553从下游支撑面551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远离地配置。绝热材料55的中央壁55C在下游支撑面551和上游支撑面553之间具有向远离夹持板52的方向凹陷的凹部555。该凹部555确保与夹持板52的中央部52C的间隔,并且在与夹持板52的中央部52C之间形成间隙。
绝热材料55为刚性比固定架53以及夹持板52低且难以传递热量的(热传导率较低的)部件,并且为氟系树脂框架或LCP(Liquid Crystal Plastic:液晶塑料)框架等耐热树脂框架。
接着,说明定影装置5的定影动作的概要。该定影装置5的定影动作在打印动作时产生。
夹持板52由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经由固定架53以及绝热材料55而被按压于加压辊PR。加压辊PR通过以上述方式按压夹持板52,在与夹持板52之间夹持环状带51,形成夹持部N。形成夹持部N的动作可以在打印动作时执行,也可以在未进行打印动作时始终维持夹持部N。
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加压辊PR,如图2所示,加压辊PR绕旋转轴线AXIS沿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使加压辊PR这样地旋转,环状带51沿图2中逆时针方向旋转。
加热器HTR通过被供给电力而发出辐射热量。反射板56将来自加热器HTR的辐射热量向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反射。环状带51通过从反射板56反射的辐射热量来加热并蓄热,并通过旋转而将积蓄的热量向夹持部N传送。
蓄热的环状带51和加压辊PR通过在夹持部N夹持纸张P,将热量和压力赋予到纸张P上的显影剂像,将显影剂像热定影在纸张P上。
接着,对用于将从加热器HTR发出的辐射热量相对于夹持部N的中心CTR向传送方向(FD)下游侧的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偏移地反射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首先,详细地说明反射板56的结构。如图3所示,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比加热器HTR靠近加压辊PR,并且为向加热器HTR开口的凹形状。具体来说,反射部56C具有:第一倾斜面56CT1,配置于加热器HTR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第二倾斜面56CT2,从第一倾斜面56CT1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以及第三倾斜面56CT3,配置于加热器HTR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并从第二倾斜面56CT2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
第一倾斜面56CT1以随着朝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而接近加压辊PR的方式相对于传送方向(FD)倾斜。第一倾斜面56CT1配置在比夹持部N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中心CTR靠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的位置。在此,在从加热器HTR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加热器HTR为从传送方向(FD)上的夹持部N的中心CTR向传送方向(FD)上游以及下游侧鼓出的大致圆形状。
如图4所示,第一倾斜面56CT1通过固定架53的开口53OP并延伸,配置于固定架53的凹槽内。在此,固定架53的开口53OP是指将固定架53的下游壁53A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和固定架53的上游壁53B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连接的平面(双点划线)以及其附近区域。
第一倾斜面56CT1通过绝热材料55的开口55OP并延伸,配置于绝热材料55的凹槽内。在此,绝热材料55的开口55OP是指将绝热材料55的下游支撑部55A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和绝热材料55的上游支撑部55B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端面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连接的平面(虚线)以及其附近区域。
第二倾斜面56CT2以随着朝向传送方向(FD)的下游而接近加压辊PR的方式相对于传送方向(FD)倾斜。第二倾斜面56CT2相对于传送方向(FD)的斜度比第一倾斜面56CT1相对于传送方向(FD)的斜度小。第二倾斜面56CT2越过定影夹持部N的中心CTR而向比定影夹持部N的中心CTR靠传送方向(FD)下游的位置进一步延伸。
第二倾斜面56CT2通过固定架53的开口53OP并延伸,配置于固定架53的凹槽内。并且,第二倾斜面56CT2通过绝热材料55的开口55OP并延伸,配置于绝热材料55的凹槽内。第一倾斜面56CT1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与第二倾斜面56CT2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之和比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的一半大。
第三倾斜面56CT3配置在传送方向(FD)上的比夹持部N的中心CTR靠传送方向(FD)下游的位置,并且以随着朝向传送方向(FD)下游而远离加压辊PR的方式相对于传送方向(FD)倾斜。
反射板56的下游延伸部56A具有:下游端部56FU,从第三倾斜面56CT3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并且向传送方向(FD)的下游延伸;以及下游被固定部56AE,从下游端部56FU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并且向着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下游端部56FU为从凹陷状的反射部56C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突出的凸缘部。通过上述的第一倾斜面56CT1、第二倾斜面56CT2以及第三倾斜面56CT3而形成朝向传送方向(FD)的下游的开口。
反射板56的上游延伸部56B具有:上游端部56FD,从第一倾斜面56CT1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56CD弯曲并延伸,并且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延伸;以及上游被固定部56BE,从上游端部56FD的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并且向着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延伸。上游端部56FD为从凹陷状的反射部56C向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突出的凸缘部。如图4所示,上游端部56FD比下游端部56FU远离加压辊PR距离H。该距离H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说是沿着图4的纸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也能够说是沿着与固定架53的中央壁53C大致正交的方向的距离。对距离H可以应用任意的数值。
上游被固定部56BE在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上比下游被固定部56AE延伸得更长。
第三倾斜面56CT3通过固定架53的开口53OP并延伸,配置于固定架53的凹槽内。并且,第三倾斜面56CT3通过绝热材料55的开口55OP并延伸,配置于绝热材料55的凹槽内。
图5为从传送方向(FD)上的下游观察结构体ASSY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所示,反射板56和夹持板52通过作为第一固定部件的一例的三根螺钉(SCR4~SCR6)以及作为第二固定部件的一例的三根螺钉(SCR1~SCR3)而固定于绝热材料55以及固定架53。
下游延伸部56A具有在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的圆孔56H、在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6EH以及在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6EH。
如图6所示,反射板56的上游被固定部56BE具有在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的圆孔56H、在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6EH以及在反射板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6EH。
如图5所示,固定架53的下游壁53A以及上游壁53B具有在固定架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的螺纹孔53H、在固定架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的螺纹孔53H以及在固定架53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形成的螺纹孔53H。
夹持板52的下游延伸壁52A以及上游延伸壁52B具有在夹持板5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的圆孔52H、在夹持板5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2EH以及在夹持板52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2EH。
绝热材料55的下游支撑部55A以及上游延伸壁55B具有在绝热材料5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的圆孔55H、在绝热材料5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5EH以及在绝热材料55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形成的长孔55EH。
在下游壁53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螺纹孔53H中拧入有螺钉SCR1。下游延伸部56A和下游延伸壁5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夹在下游壁53A和螺钉SCR1的螺钉头之间并固定于下游壁53A以及下游支撑部55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
在下游壁53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螺纹孔53H中拧入有螺钉SCR2。下游延伸部56A和下游延伸壁5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夹在下游壁53A和螺钉SCR2的螺钉头之间并固定于下游壁53A以及下游支撑部55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在下游壁53A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螺纹孔53H中拧入有螺钉SCR3。下游延伸部56A和下游延伸壁52A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夹在下游壁53A和螺钉SCR3的螺钉头之间并固定于下游壁53A以及下游支撑部55A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
在上游壁5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螺纹孔53H中拧入有螺钉SCR4。如图3所示,拧入有螺钉SCR4的固定架53的螺纹孔53H配置在比拧入有螺钉SCR1的固定架53的螺纹孔53H的位置(下游固定位置UF)远离加压辊PR的位置(上游固定位置DF)。另外,上游壁53B沿着上游支撑部55B越过上游固定位置DF地延伸。并且,下游壁53A沿着下游支撑部55A越过下游固定位置UF地延伸。
上游延伸部56B和上游延伸壁52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夹在上游壁53B和螺钉SCR4的螺钉头之间并固定于上游壁53B以及上游支撑部55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
在上游壁5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螺纹孔53H中拧入有螺钉SCR5。拧入有螺钉SCR5的固定架53的螺纹孔53H配置在比拧入有螺钉SCR2的固定架53的螺纹孔53H的位置(UF)远离加压辊PR的位置(DF)。上游延伸部56B和上游延伸壁52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夹在上游壁53B和螺钉SCR5的螺钉头之间并固定于上游壁53B以及上游支撑部55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在上游壁53B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螺纹孔53H中拧入有螺钉SCR6。拧入有螺钉SCR6的固定架53的螺纹孔53H配置在比拧入有螺钉SCR3的固定架53的螺纹孔53H的位置(UF)远离加压辊PR的位置(DF)。上游延伸部56B和上游延伸壁52B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夹在上游壁53B和螺钉SCR6的螺钉头之间并固定于上游壁53B以及上游支撑部55B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
通过上述的结构,夹持板52、绝热材料55以及反射板56固定于固定架53而成为结构体ASSY。
接着,说明通过上述的结构而得到的效果。
反射板56的第一倾斜面56CT1以及第二倾斜面56CT2以随着从传送方向(FD)的上游朝向下游而接近加压辊PR的方式倾斜。进而,反射板56的上游端部56FD配置在比下游端部56FU远离加压辊PR的位置。由此,对相对于夹持部N的中心CTR处于传送方向(FD)下游侧的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反射比处于传送方向(FD)上游侧的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更多的热量,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环状带51的温度不均。
与反射板56的上游端部56FD和下游端部56FU的位置关系对应地,将上游支撑部55B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前端面配置在比下游支撑部55A的距加压辊PR最远的前端面距加压辊PR更远的位置。由此,反射板56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固定反射板56的上游延伸部56B的上游固定位置DF位于比固定下游延伸部56A的下游固定位置UF远离加压辊PR的位置。这样一来,由于与反射板56的上游端部56FD和下游端部56FU的位置关系对应地配置固定位置,因此反射板56的组装变得容易。
上游壁53B沿着上游支撑部55B越过上游固定位置DF地延伸,并且,下游壁53A沿着下游支撑部55A越过下游固定位置UF地延伸。由此,反射板56的上游延伸部56B以及下游延伸部56A的刚性提高且反射板56的组装变得容易。
由于第一倾斜面56CT1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与第二倾斜面56CT2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之和比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的传送方向(FD)上的尺寸的一半大,因此能够对相对于夹持部N的中心CTR处于传送方向(FD)下游侧的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高效地反射来自加热器HTR的辐射热量。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环状带51的温度不均。
由于第二倾斜面56CT2越过夹持部N的中心CTR地从传送方向(FD)上的上游向下游延伸,因此能够对相对于夹持部N的中心CTR处于传送方向(FD)下游侧的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高效地反射来自加热器HTR的辐射热量,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环状带51的温度不均。
接着,说明各种变形例。但是,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共用的结构省略说明。
图7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的中央剖面。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为向着朝向加压辊PR的方向凹陷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如图7所示,反射板56的反射部56C具有从上游端部56FD到下游端部56FU以大致均匀的斜度倾斜的倾斜面56CT。并且,也可以具有反射来自加热器HTR的辐射热量并且在远离加压辊PR的方向上从上游端部56FD延伸的延伸部56BP。并且,该延伸部56BP也可以是从倾斜面56CT延伸的结构。
通过具有延伸部56BP,与没有延伸部56BP的结构相比,能够对相对于夹持部N的中心CTR处于传送方向(FD)下游侧的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更高效地反射来自加热器HTR的辐射热量,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环状带51的温度不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与加压辊PR之间夹持环状带51的部件而例示了板形状的夹持板52,但也可以采用块形状或者柔软的垫状的夹持部件来代替该夹持板5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夹持部件52为经由润滑剂而与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滑动接触的结构,但夹持部件52也可以构成为经由滑动片材而与环状带51的内周面51IN滑动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件的一例而例示了加压辊PR,但支承部件也可以为块形状或者柔软的垫形状的部件,也可以为带状的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倾斜面为平面状,但也可以为呈弧形状弯曲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架53和绝热材料55为单独设置的部件,但固定架53和绝热材料55也可以替换成充分地兼具耐热性和刚性的一个树脂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绝热材料55配置在固定架53和夹持板52之间,但也可以没有绝热材料55。
标号说明
1 打印机
5 定影装置
51 环状带
52 夹持板
53 固定架
56 反射板
55 绝热材料
HTR 加热器
PR 加压辊。
Claims (17)
1.一种定影装置,
包括:环状带;
夹持部件,在所述环状带的内侧延伸;
支承部件,在与所述夹持部件之间夹持所述环状带,并在与所述环状带之间形成夹持部;
加热器,在所述环状带的内侧发热;以及
反射部件,配置在所述夹持部件和所述加热器之间,将来自所述加热器的热量向所述环状带的内周面反射,
在所述夹持部将记录片材沿预定的传送方向传送并将显影剂像定影在所述记录片材上,
所述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中央部、上游延伸部以及下游延伸部,所述中央部具有反射来自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的反射面,所述下游延伸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从所述中央部的下游端弯曲并向下游侧延伸,所述上游延伸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从所述中央部的上游端弯曲并向上游侧延伸,
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
所述中央部的反射面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随着朝向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而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向所述支承部件靠近的方式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处于1~30mm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处于1~20mm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延伸部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上游延伸部靠近所述支承部件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处于1~10m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至少从所述加热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延伸到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中央,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倾斜面进一步越过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中央而向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倾斜面具有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配置在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且相对于所述传送方向的倾斜比所述第一倾斜面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在所述环状带的内侧是在所述环状带的从一方的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口的长度方向上细长的形状,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反射面在从所述长度方向观察时为向远离所述加热器的方向凹陷的凹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件为包括金属板的反射板,所述反射板的厚度处于0.05~5mm的范围内,
所述夹持部件为包括金属板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的厚度处于 0.05~5mm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包括辊,
所述夹持部件在所述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环状带长,
所述反射部件在所述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环状带长,
所述加热器在所述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环状带长,
所述下游延伸部为沿所述传送方向延伸的下游凸缘,
所述上游延伸部为沿所述传送方向延伸的上游凸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下游侧,
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金属框架,该金属框架配置在所述反射部件和所述夹持部件之间,
所述金属框架在所述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环状带长,
所述金属框架形成凹槽,该凹槽向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开口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凹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框架具有:下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下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以及
上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上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
所述金属框架的上游壁在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金属框架的下游壁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下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下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下游壁的所述前端而延伸;以及
上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上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上游壁的所述前端而延伸,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被固定部在第一位置被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下游壁,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被固定部在第二位置被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的所述上游壁,
所述第一位置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二位置靠近所述支承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树脂框架,该树脂框架配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和所述夹持部件之间,并支撑所述夹持部件,
所述树脂框架在所述环状带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环状带长,
所述树脂框架形成凹槽,该凹槽向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开口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金属框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凹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框架为液晶塑料框架、氟系树脂框架中的至少一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框架具有:下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下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以及
上游壁,向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延伸部延伸,并具有与所述上游延伸部相对的前端,
所述树脂框架的上游壁在从所述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树脂框架的下游壁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下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下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下游壁的所述前端而延伸;以及
上游被固定部,从所述上游延伸部的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弯曲并延伸,朝向所述支承部件越过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上游壁的所述前端而延伸,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下游被固定部在第一位置被固定于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下游壁,
所述反射部件的所述上游被固定部在第二位置被固定于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上游壁,
所述第一位置在从所述夹持部件朝向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二位置靠近所述支承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63866 | 2015-03-26 | ||
JP2015063866A JP2016184063A (ja) | 2015-03-26 | 2015-03-26 | 定着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82998U true CN205982998U (zh) | 2017-02-22 |
Family
ID=57241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202413.2U Active CN205982998U (zh) | 2015-03-26 | 2016-03-16 | 定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6184063A (zh) |
CN (1) | CN20598299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08341A (zh) * | 2019-03-04 | 2021-10-15 | 株式会社理光 | 夹持部形成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14114869A (zh) * | 2020-08-25 | 2022-03-0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70221B2 (ja) * | 2019-11-01 | 2023-10-27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
2015
- 2015-03-26 JP JP2015063866A patent/JP2016184063A/ja active Pending
-
2016
- 2016-03-16 CN CN201620202413.2U patent/CN2059829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08341A (zh) * | 2019-03-04 | 2021-10-15 | 株式会社理光 | 夹持部形成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13508341B (zh) * | 2019-03-04 | 2024-08-20 | 株式会社理光 | 夹持部形成部件,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14114869A (zh) * | 2020-08-25 | 2022-03-0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14114869B (zh) * | 2020-08-25 | 2023-08-15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184063A (ja) | 2016-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77178B2 (en) | Fixing device | |
CN205193437U (zh) | 定影装置 | |
CN205982998U (zh) | 定影装置 | |
CN104570670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6406056B (zh) | 定影装置 | |
CN104423224B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2108119A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233969A (ja) | 定着装置 | |
JP6700810B2 (ja) | 定着装置 | |
US9395685B2 (en) |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positioning member capable of positioning heating unit with respect to pressure roller | |
JP6183115B2 (ja) | 定着装置 | |
US9423728B2 (en) |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reflecting member arranged between heat source and support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21086099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06049B2 (ja) | 定着装置 | |
US9436141B2 (en) |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controller which judges whether or not fixing belt is rotat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JP6752589B2 (ja) | 像加熱装置 | |
EP2396706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using a recording material on a medium | |
JP2000305385A (ja) | 定着装置 | |
JP6609957B2 (ja) | 定着装置 | |
US9405245B2 (en) |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deformation preventing member for preventing deformation of fixing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CN104880930A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9405246B2 (en) |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heating stop device to stop heat source from heating fixing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JP2020067464A (ja) |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224924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372457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