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30870U -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30870U
CN205930870U CN201620586641.4U CN201620586641U CN205930870U CN 205930870 U CN205930870 U CN 205930870U CN 201620586641 U CN201620586641 U CN 201620586641U CN 205930870 U CN205930870 U CN 205930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teering spindle
plane
steering
taper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8664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俊超
刘嵘
顾云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8664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30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30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30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和汽车,中间轴节叉包括本体和开设在本体上的安装孔,定位孔,定位孔的中心轴线与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垂直,定位孔与安装孔相交;安装孔包括止位孔,止位孔的内表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止位孔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一边,第二平面与止位孔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二边,第一边的长度大于第二边的长度。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轴、中间轴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提高了中间轴节叉和转向轴的配合度,降低了安装错误率,提高了安装效率和车辆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向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中间轴节叉是汽车转向系统中重要的部件,在现阶段汽车开发设计过程中,中间轴节叉起到连接中间轴和转向轴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中间轴连接至中间轴节叉后,再将转向轴穿设进中间轴节叉的连接孔中,进而起到将中间轴和转向轴固定连接的目的,在将中间轴节叉与转向轴相连接的过程中,需要先在转向轴和中间轴节叉上开设有孔径相同的螺纹孔,将转向轴穿设进中间轴节叉内部的连接孔后,将中间轴节叉和转向轴的螺纹孔对齐,后拧紧固定螺栓即可。由于中间轴节叉和转向轴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不同的供应商制造的精度和公差配合等级有所差别,导致两者的配合度较差。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问题:第一、转向轴穿设进连接孔的角度与正确的穿设角度在周向上偏离180°,导致安装完成后,方向盘不在正确的位置,需要重新拆卸和安装,增加了时间成本和劳动成本;第二、转向轴与中间轴之间的配合程度低,固定安装后的转向轴往往在轴向没有穿设至中间轴节叉的准确位置,导致转向轴和中间轴节叉配合不牢固,转向轴容易从中间轴节叉中脱落出,转向系统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进行改进,提高中间轴节叉和转向轴的配合度,降低安装错误率,提高安装效率和车辆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中间轴节叉和转向轴的配合度,降低了安装错误率,提高安装效率和车辆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间轴节叉,包括本体和开设在本体上的安装孔,还包括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垂直,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安装孔相交;所述安装孔包括止位孔,所述止位孔的内表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止位孔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一边,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止位孔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
如上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内表面相切。
如上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孔还包括渐缩孔,所述渐缩孔与所述止位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连通,所述渐缩孔的内径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渐缩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止位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如上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渐缩孔,第一等径孔和第二渐缩孔;所述第一渐缩孔沿着中间轴穿设进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所述第一等径孔的内径不变,所述第二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包括转向轴和中间轴,还包括定位件和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所述中间轴与所述中间轴节叉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的外壁设置有曲率半径与所述定位孔内壁的曲率半径相同的圆弧槽,所述转向轴穿设进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圆弧槽的中心轴与所述定位孔的中心轴重合,所述定位件穿设进带有圆弧槽的定位孔后紧固;所述转向轴穿设在所述止位孔内,所述转向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转向轴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三边,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转向轴的端面相交,形成第四边;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对,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对,所述第 一边与所述第三边长度相同,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四边长度相同。
如上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孔还包括渐缩孔,所述渐缩孔与所述止位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连通,所述渐缩孔的内径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转向轴包括连接轴和定位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定位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定位轴相交处设置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边沿、所述第二凸台的边沿均与所述渐缩孔的内壁抵紧接触。
如上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渐缩孔,第一等径孔和第二渐缩孔;所述第一渐缩孔沿着中间轴穿设进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所述第一等径孔的内径不变,所述第二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所述第一凸台的边沿、所述第二凸台均与所述第二渐缩孔的内壁抵紧接触。
如上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定位轴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端的边沿设置有倒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中所述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和汽车,通过对现有技术中的中间轴节叉进行改进,并对相对应的转向轴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使改进后的转向能够准确稳定的固定在中间轴节叉内,提高了中间轴节叉和转向轴的配合度,降低了安装错误率,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间轴节叉,包括本体1、开设在本体上的安装孔11和定位孔12。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为提高中间轴和转向轴安装时的高效性和准确度,并保证中间轴与转向轴之间连接较为稳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将定位孔12的中心轴线与安装孔11的中心轴线设置为相互垂直,并进一步限定定位孔12的内表面与安装孔11的内表面相交,并有部分重叠,以保证可以通过一个定位件如定位销等可以同时穿设在定位孔12和安装孔11内。转向轴在对应的圆周方向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凹槽,当转向轴的凹槽的中心轴线与定位孔12的中心轴线重合时,定位件可以贯通定位孔12与凹槽形成的通孔。当转向轴在周向上的方向发生转动,凹槽的中心轴线与定位孔12的中心轴线不重合时,定位转向轴的轴面与定位孔12相交,定位孔12无法贯穿定位孔12,此时需要调整转向轴在周向上的方向,以使凹槽的中心轴线与定位孔12的中心轴线不重合,保证了转向轴周向上准确性,并在轴向上进行了定位,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错误率,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
为进一步增加转向轴与中间轴节叉安装时在周向上的正确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轴节叉的止位孔15上设置有第一平面13和第二平面14,第一平面13沿止位孔15的轴向方向设置在止位孔15的内壁上,第二平面14沿止位孔15的轴向方向设置在止位孔15的内壁上。将第一平面13与止位孔15的端面相交线定义为第一边,将第二平面14与止位孔15的端面相交线定义为第二边,通过第一边的长度设计为大于第二边的长度,将第一平面13表面设计为不同于第二平面14的表面,故而在转向轴穿设进安装孔11的止位孔15时,转向轴与第一平面13相适配的表面和转向轴中与第二平面14相适配的表面也有所不同。且将转向轴设置在表面 不同的止位孔15内后,转向轴转动时,转动轴穿设进转动轴的部分轴中,轴的侧面中的两个平面部分分别对应止位孔15的第一平面13和第二平面14,轴的曲面部分对应止位孔15中的曲面内壁,且轴的侧面与止位孔的内壁面设置为过盈配合,转动轴转动时必然带动止位孔转动,有效防止了转向轴相对于定位孔12发生相对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更优选的实施例:为使定位孔12与安装孔11之间接触相交的面积最大,以使定位孔12与安装孔11在外力作用下有发生相对转动的趋势时,定位孔12与安装孔11之间的平均作用力最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将定位孔12的中心轴线设置为与安装孔11的内表面相切。
为了使转向轴在轴向更好地的定位,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安装孔11还包括了渐缩孔16,减缩孔16的一端与止位孔15连通,另一端与中间轴节叉中远离中间轴的端面相交,并将渐缩孔16设置为与止位孔15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依次连通设置,将渐缩孔16最先接触转向轴的一端的内径设置的较大,便于转向轴对准止位孔15进行穿设,渐缩孔16的内径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逐渐减小,直至与止位孔15的内径相同,有利于逐渐将转向轴限定在止位孔15的内部。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转向轴较为便利地穿设进渐缩孔16和止位孔15中,将渐缩孔16和止位孔15的中心轴线设置为重合,在安装转向轴时,保证转向轴的中心轴线与渐缩孔16和止位孔15的中心轴线重合即可,大幅降低了安装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渐缩孔16的内径成阶梯状下降,以保证渐缩孔16的内径在减缩孔16的轴向延伸方向上包括等径和变径,增加与转向轴的配合度,将渐缩孔16设置为沿着转向轴穿设进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渐缩孔、第一等径孔、第二渐缩孔。其中:第一渐缩孔的渐缩幅度较大,在较小的轴向长度内将渐缩孔16的内径降低至较小的数值;第一等径孔的内径恒定,起到过渡的作用;第二渐缩孔的内径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由于第二渐缩孔的重要作用之一为将转向轴中的凸起限定在第二渐缩孔的内壁上,因此,第二渐缩孔的内径的渐 缩幅度主要取决于转向轴的轴径。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
请同时参照图4至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转向系统包括转向轴2、中间轴、定位件3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
中间轴节叉和中间轴固定连接,转向轴2的外壁设置有曲率半径与定位孔12内壁的曲率半径相同的圆弧槽,转向轴2穿设进安装孔11中,圆弧槽的中心轴与定位孔12的中心轴重合,定位件3穿设进带有圆弧槽的定位孔12后紧固,以起到将转向轴2固定在中间轴节叉中的目的。转向轴2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第三平面与连接轴相交,形成第三边21,第四平面与连接轴相交,形成第四边22,第三边21与第一边长度相同,第四边22与第二边长度相同,转向轴2的第三平面与第一平面13相接触,第二轴线与第二平面14接触,保证了转向轴2只能以特定的角度才可以穿设进止位孔15内,并且转向轴2穿设进止位孔15内。转向轴2转动必然带动止位孔15转动,进而带动中间轴节叉转动,有效防止转向轴2与中间轴节叉出现相对转动的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配合渐缩孔16中的第二渐缩孔的渐缩设置,将转向轴2包括连接轴和定位轴,连接轴与定位轴固定连接,连接轴与定位轴相交处设置有第一凸台23和第二凸台24,第一凸台23的边沿、第二凸台24的边沿均与渐缩孔16中的第二渐缩孔的内壁抵紧接触,保证转向轴2在水平方向上不发生滑动。
较佳地,在转向轴2穿设进安装孔11的过程中,定位轴首先进入安装孔11中,为便于转向轴2的端面较为平滑地穿设进安装孔11中,将定位轴远离连接轴的一端的边沿设置了倒角,进而使定位轴无障碍进入安装孔11内。同时在定位轴远离连接轴的一端设置倒角,去掉连接轴中的尖锐部分,有效预防了定位轴的端部对安装人员造成伤害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其中设置的转向系统,转向轴2稳固准确地固定在中间轴节叉的内部,保证了汽车组装的正确率和汽车使用 过程中的安全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和汽车,通过对现有技术中的中间轴节叉进行改进,并对转向轴2进行了相适配的改进,使改进后的转向能够准确稳定的固定在中间轴节叉内,提高了中间轴节叉和转向轴2的配合度,降低了安装错误率,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间轴节叉,包括本体和开设在所述本体上的安装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垂直,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安装孔相交;
所述安装孔包括止位孔,所述止位孔的内表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止位孔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一边,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止位孔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安装孔的内表面相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还包括渐缩孔,所述渐缩孔与所述止位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连通,所述渐缩孔的内径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止位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轴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渐缩孔,第一等径孔和第二渐缩孔;所述第一渐缩孔沿着中间轴穿设进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所述第一等径孔的内径不变,所述第二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
6.一种转向系统,包括转向轴和中间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件和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中间轴节叉;
所述中间轴与所述中间轴节叉固定连接;
所述转向轴的外壁设置有曲率半径与所述定位孔内壁的曲率半径相同的圆弧槽,所述转向轴穿设进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圆弧槽的中心轴与所述定位孔的中心轴重合,所述定位件穿设进带有圆弧槽的定位孔后紧固;
所述转向轴穿设在所述止位孔内,所述转向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转向轴的端面相交,形成第三边, 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转向轴的端面相交,形成第四边;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对,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三边长度相同,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四边长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还包括渐缩孔,所述渐缩孔与所述止位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连通,所述渐缩孔的内径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转向轴包括连接轴和定位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定位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定位轴相交处设置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边沿、所述第二凸台的边沿均与所述渐缩孔的内壁抵紧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穿设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渐缩孔,第一等径孔和第二渐缩孔;所述第一渐缩孔沿着中间轴穿设进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所述第一等径孔的内径不变,所述第二渐缩孔沿着转向轴的方向孔径均匀减小,所述第一凸台的边沿、所述第二凸台均与所述第二渐缩孔的内壁抵紧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轴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端的边沿设置有倒角。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系统。
CN201620586641.4U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Active CN205930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86641.4U CN205930870U (zh)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86641.4U CN205930870U (zh)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30870U true CN205930870U (zh) 2017-02-08

Family

ID=57932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86641.4U Active CN205930870U (zh) 2016-06-16 2016-06-16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308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2412A (zh) * 2022-04-18 2022-07-2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与转向器输入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2412A (zh) * 2022-04-18 2022-07-29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与转向器输入轴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30870U (zh) 一种中间轴节叉、转向系统及汽车
CN107140007B (zh) 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壳体总成及其装置
CN107140011B (zh) 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齿扇轴总成及其装置
CN205290298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平衡轴传动轮的角度定位机构
CN205558487U (zh) 一种弹子插芯门锁的执手安装组件
CN207365353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球形喷口
CN107366736A (zh) 一种分体式柔性齿轮及齿轮副
CN208496196U (zh) 一种驱动轴焊接定位工装
CN202366962U (zh) 下传动立辊轧机传动轴的传动结构
CN206998723U (zh) 一种制动角总成定位工装及定位系统
CN205851772U (zh) 一种钟形壳夹具
CN207864458U (zh) 一种三销节型等速驱动轴
CN204175351U (zh) 发动机曲轴锁止结构
CN205402021U (zh) 旋转式带止口的连接法兰组件
CN205386665U (zh) 齿轮球面磨削夹具
JPS6034238A (ja) クイツクチエンジツ−ル
CN205631961U (zh) 刹车组件
CN201314328Y (zh) 定位装置
CN205365628U (zh) 一种轮对径向装置用长度可调整的连接杆组成
CN205087012U (zh) 一种转向节
CN205403825U (zh) 车轮传感器固定平台
CN201787048U (zh) 一种轮边减速器的行星齿轮垫片
CN221393670U (zh) 一种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的线控转向系统
CN206889511U (zh) 一种可拆卸的万向球头销
CN209483827U (zh) 一种传动轴固定节的端面结构和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