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90211U - 喷墨单元 - Google Patents

喷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90211U
CN205890211U CN201620889590.2U CN201620889590U CN205890211U CN 205890211 U CN205890211 U CN 205890211U CN 201620889590 U CN201620889590 U CN 201620889590U CN 205890211 U CN205890211 U CN 205890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gun
force
balladeur train
ink
ar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895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川知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90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90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001Mechanisms for bodily moving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parallel to the paper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79Detection means therefor, e.g. for nozzle clog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4Bodily-changeable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墨单元。该喷墨单元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喷墨单元(42)的施力构件(80)在固定于固定构件(60)的状态下、为了将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对位而对喷墨头(70)向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c)所示的方向施力,所述固定构件(60)固定在相对于记录介质相对移动的滑架主体(51)上,固定构件(60)在利用施力构件(80)对喷墨头(70)施力的状态下固定喷墨头(70),固定构件(60)具备利用与喷墨头(70)的接触来限制喷墨头(70)向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c)所示的方向移动的曲面部。

Description

喷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相对于记录介质相对移动的滑架上安装有喷墨头的喷墨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相对于记录介质相对移动的滑架上安装有喷墨头的喷墨单元,公知有一种包括用于朝向记录介质喷出墨的喷墨头和相对于记录介质相对移动的滑架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述的喷墨单元的滑架包括主体和固定于主体的固定构件。专利文献1所述的喷墨单元的喷墨头和固定构件使用组装工具来组装,该组装工具包括用于在相对于固定构件定位了的状态下安装于固定构件的一对安装销和供喷墨头的长方体状的顶端部的两个面抵靠的大致字母“L”形的定位部。具体地讲,专利文献1所述的喷墨单元的喷墨头和固定构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组装:在组装工具的安装销安装于固定构件的状态下通过喷墨头的长方体状的顶端部的两个面抵靠于组装工具的大致字母“L”形的定位部而喷墨头相对于固定构件被定位之后,在固定构件上固定喷墨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739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喷墨单元中,由于需要在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使喷墨头的长方体状的顶端部的两个面抵靠于组装工具的大致字母“L”形的定位部的状态下在固定构件上固定喷墨头,因此,存在组装作业困难这样的问题。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喷墨单元中,由于在固定构件上固定喷墨头时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使喷墨头的长方体状的顶端部的两个面抵靠并维持在组装工具的大致字母“L”形的定位部,因此,也存在将喷墨头高精度地配置于固定构件的作业困难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的喷墨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喷墨头,其用于朝向记录介质喷出墨;滑架,其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相对移动;以及施力构件,其在安装于所述滑架的状态下对所述喷墨头施力,以将所述喷墨头相对于所述滑架对位,所述滑架具备在与安装于所述滑架的状态下的所述喷墨头的喷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所述喷墨头接触的滑架侧接触部,所述施力构件对所述喷墨头向所述正交方向且是将所述喷墨头按压于所述滑架侧接触部的按压方向施力,所述滑架侧接触部利用与所述喷墨头的接触来限制所述喷墨头向所述正交方向中的、包含所述按压方向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
利用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利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将喷墨头相对于滑架定位而不是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维持喷墨头相对于滑架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为了将喷墨头相对于滑架对位,能够利用施力构件对喷墨头施力,并且利用滑架的滑架侧接触部在至少两个方向上限制喷墨头的移动,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在利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维持着喷墨头相对于滑架的位置的状态下在滑架上安装喷墨头,因此,在向滑架安装喷墨头的情况下不必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维持喷墨头相对于滑架的位置,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也可以是,所述滑架包括主体和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固定构件,所述施力构件在安装于所述固定构件的状态下对所述喷墨头施力,以将所述喷墨头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对位,所述滑架侧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
利用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的滑架的主体和供喷墨头安装的固定构件是相独立的构件,因此,通过调整固定构件相对于主体的位置,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的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具有向所述按压方向施力的按压方向施力部和对所述喷墨头向除所述按压方向之外的所述正交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施力的异向施力部。
利用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为了将喷墨头相对于固定构件对位,能够利用施力构件对喷墨头向至少两个方向施力,并且利用固定构件的滑架侧接触部在至少两个方向上限制喷墨头的移动,因此,能够高精度将喷墨头配置于固定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也可以是,所述异向施力部包括配设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且利用施力夹持所述喷墨头的第1施力部和第2施力部,所述第1施力部和所述第2施力部对所述喷墨头向所述正交方向且是与所述按压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力。
利用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利用施力构件的按压方向施力部对喷墨头向按压方向施力,并且利用施力构件的异向施力构件向与按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施力夹持喷墨头,因此,能够提升利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维持喷墨头相对于滑架的位置的能力。因而,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能够在向滑架安装喷墨头的情况下更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也可以是,所述第1施力部和所述第2施力部具有用于一边夹持所述喷墨头一边将其引导到所述滑架的预定位置的引导件。
利用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在喷墨头为了被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情况下,利用引导件将喷墨头引导到滑架的预定位置,因此,能够使用于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的手工作业的组装作业容易化。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也可以是,所述喷墨头具备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与所述滑架侧接触部接触的头侧接触部,所述滑架侧接触部和所述头侧接触部中的一者由凸状的曲面形成,另一者由凹状的曲面形成,所述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凹状的曲面的曲率。
利用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的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大于凹状的曲面的曲率,因此,凸状的曲面能够可靠地与凹状的曲面接触。因而,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由滑架限制喷墨头向至少两个方向移动。
在组装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的情况下,在利用安装于固定构件的施力构件施力的状态下在固定构件上安装喷墨头,之后将喷墨头相对于所述主体对位,然后,在将喷墨头相对于主体对位的状态下将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主体即可。
由此,利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将喷墨头相对于固定构件定位而不是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维持喷墨头相对于固定构件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固定构件。此外,由于在利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维持着喷墨头相对于固定构件的位置的状态下向固定构件安装喷墨头,因此,在向固定构件安装喷墨头的情况下不必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维持喷墨头相对于固定构件的位置,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此外,由于在固定构件上安装了喷墨头之后将喷墨头相对于滑架的主体对位而将固定构件固定于滑架的主体,因此,即使在固定构件固定于滑架的主体之后自固定构件拆下喷墨头,然后将喷墨头重新安装于固定构件,也能够利用施力构件高精度地将重新安装于固定构件的喷墨头配置于滑架的主体。因而,在自滑架的主体拆下了喷墨头之后将喷墨头安装于滑架的主体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的主体,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和迅速化。
在组装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时,也可以在自固定于主体的固定构件拆下了喷墨头之后在利用安装于固定构件的施力构件施力的状态下安装喷墨头。
由此,在固定构件上安装了喷墨头之后,将喷墨头相对于滑架的主体对位而将固定构件固定于滑架的主体,因此,在将固定构件固定于滑架的主体之后自固定构件拆下喷墨头,然后将喷墨头重新安装于固定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施力构件高精度地将重新安装于固定构件的喷墨头配置于滑架的主体。因而,在自滑架的主体拆下了喷墨头之后将喷墨头安装于滑架的主体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的主体,并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和迅速化。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单元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配置于滑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a)是在即将完成之前的状态下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1所示的喷墨单元的一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2(b)是在完成了的状态下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1所示的喷墨单元的一部分的外观立体图。
图3(a)是图2(a)~图2(b)所示的固定构件的俯视图。图3(b)是图2(a)~图2(b)所示的固定构件的右侧视图。图3(c)是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2(a)~图2(b)所示的固定构件的侧视剖视图。
图4(a)是图2(a)~图2(b)所示的喷墨头的俯视图。图4(b)是图2(a)~图2(b)所示的喷墨头的主视图。图4(c)是图2(a)~图2(b)所示的喷墨头的仰视图。
图5(a)是图2(a)~图2(b)所示的喷墨头的右侧视图。图5(b)是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2(a)~图2(b)所示的喷墨头的局部剖视图。
图6(a)是图2(a)~图2(b)所示的施力构件的俯视图。图6(b)是图2(a)~图2(b)所示的施力构件的主视图。图6(c)是图2(a)~图2(b)所示的施力构件的右侧视图。
图7是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2(a)~图2(b)所示的施力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8(a)是在组装喷墨单元的工序中的一个时刻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2(a)~图2(b)所示的固定构件、喷墨头以及施力构件的外观立体图。图8(b)是在组装喷墨单元的工序中的、图8(a)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喷墨头以及施力构件的外观立体图。图8(c)是在组装喷墨单元的工序中的、图8(b)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喷墨头以及施力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9(a)是在使喷墨头与施力构件接触的工序中的一个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图2(a)~图2(b)所示的固定构件、喷墨头以及施力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9(b)是在使喷墨头与施力构件接触的工序中的、图9(a)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喷墨头以及施力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9(c)是在使喷墨头与施力构件接触的工序中的、图9(b)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喷墨头以及施力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9(d)是在使喷墨头与施力构件接触的工序中的、图9(c)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喷墨头以及施力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利用施力构件的施力部对喷墨头施力的情况下的图2(a)~图2(b)所示的喷墨头的曲面部和固定构件的曲面部之间的附近的仰视图。
图11是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施力构件的外观立体图,是表示与图7所示的例子不同的例子的图。
图12是与图7和图11所示的例子不同的例子中的施力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2、喷墨单元;50、滑架;51、滑架主体(主体);60、固定构件;64、曲面部(滑架侧接触部);70、喷墨头;75、曲面部(头侧接触部);80、施力构件;83、施力部(按压方向施力部);84、施力部(异向施力部、第1施力部或第2施力部);84a、倾斜部(引导件);85、施力部(异向施力部、第1施力部或第2施力部);85a、倾斜部(引导件);90、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
图1是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0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脚20、在箭头10a所示的铅垂方向上配置在脚20的上侧且支承在脚20上的打印机主体30。
打印机主体30(参照图1。)包括:沿着与箭头10a所示的方向正交的箭头10b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轨道41、利用轨道41以能够沿着箭头10b所示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的喷墨单元42、用于支承记录介质90的台板43、用于将支承在台板43上的记录介质90在与箭头10a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b所示的方向这两者正交的箭头10c所示的前后方向上输送的未图示的输送机构、覆盖轨道41和喷墨单元42的壳体44、以及用于储存墨的多个墨盒45。
喷墨单元42包括:利用轨道41以能够沿着箭头10b所示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的滑架50、和搭载于滑架50且用于在箭头10a所示的方向中的存在记录介质90的方向上朝向记录介质90喷出墨的多个喷墨头70。
由于滑架50利用轨道41以能够沿着箭头10b所示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因此,能够相对于记录介质90沿着箭头10b所示的方向相对移动。此外,由于利用未图示的输送机构将记录介质90沿着箭头10c所示的方向输送,因此,滑架50能够相对于记录介质90沿着箭头10c所示的方向相对移动。因而,滑架50能够相对于记录介质90沿着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c所示的方向相对移动。
壳体44具备能够打开/关闭的罩44a。罩44a配置在喷墨打印机10的后端侧,以沿着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轴线为中心,沿着箭头44b所示的方向打开/关闭。因而,作业人员通过打开罩44a,能够从喷墨打印机10的前方侧对喷墨单元42实施维护。
墨盒45利用未图示的管与喷墨头70连通,能够经由管向喷墨头70供给墨。
图2(a)是在即将完成之前的状态下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喷墨单元42的一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2(b)是在完成了的状态下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喷墨单元42的一部分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2(a)~图2(b)所示,喷墨单元42包括:滑架50、喷墨头70、为了使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50对位而对喷墨头70施力的例如不锈钢制的施力构件80、用于将后述的固定构件60和喷墨头70互相固定的螺栓42a、以及用于将固定构件60和施力构件80互相固定的螺栓42b。螺栓42a在图2(a)~图2(b)中仅描画在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的喷墨头70的单侧,但在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是分别配置在喷墨头70的两侧。
滑架50包括:主体(以下称作“滑架主体”。)51和利用螺栓52固定于滑架主体51的固定构件60。
在滑架主体51的分别与多个喷墨头7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51a。此外,在滑架主体51上针对每个孔51a分别形成有供螺栓52固定的两个螺孔51b。
固定构件60在其一部分插入到形成于滑架主体51的孔51a中的状态下,利用螺栓52固定于滑架主体51。
图3(a)是固定构件60的俯视图。图3(b)是固定构件60的右侧视图。图3(c)是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的侧视剖视图。
在图3(a)~图3(c)中,箭头60a所示的方向、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60c所示的方向是互相正交的方向。在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参照图2(b)。)的情况下,箭头60a所示的方向、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60c所示的方向分别成为与箭头10a(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箭头10b(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10c(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固定构件60形成有矩形状的孔61,该孔61供喷墨头70(参照图2(a)~图2(b)。)的喷嘴面71(参照图4(a)~图4(c)。)侧的一部分插入。
固定构件60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形成有1个用于分别固定螺栓42a(参照图2(a)~图2(b)。)的螺孔62,该螺栓42a用于将喷墨头70固定于固定构件60。
固定构件60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形成有1个缺口63,该缺口63用于供喷墨头70的后述的销74(参照图4(a)~图4(c)。)插入。两个缺口63不是相对于孔61在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中央而是向端侧偏移配置。
固定构件60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具备在与箭头60a所示的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喷墨头70的后述的曲面部75(参照图4(a)~图4(c)。)接触的作为滑架侧接触部的曲面部64。曲面部64利用朝向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突出的凸状的曲面形成。曲面部64的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形成得大于曲面部75的凹状的曲面的曲率。曲面部64利用在中央形成有螺孔62的圆柱状部分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
固定构件60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具备1个在箭头60a所示的方向上与喷墨头70的后述的平面部78(参照图5(a)~图5(b)。)接触的平面部65。平面部65利用在中央形成有螺孔62的圆柱状部分的两个底面中的一者形成。
固定构件60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与曲面部64侧相反侧形成有用于固定螺栓42b(参照图2(a)~图2(b)。)的螺孔66,该螺栓42b用于将施力构件80(参照图2(a)~图2(b)。)固定于固定构件60。
固定构件60具备在箭头60a所示的方向上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平面部67。平面部67利用在中央形成有螺孔66的圆柱状部分的两个底面中的一者形成。
固定构件60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形成有1个分别供螺栓52(参照图2(a)~图2(b)。)插入的孔68,该螺栓52用于将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参照图2(a)~图2(b)。)。
固定构件60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形成有1个在箭头60a所示的方向上与滑架主体51接触的平面部69。在平面部69上形成有孔68。
图4(a)是喷墨头70的俯视图。图4(b)是喷墨头70的主视图。图4(c)是喷墨头70的仰视图。图5(a)是喷墨头70的右侧视图。图5(b)是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喷墨头70的局部剖视图。
在图4(a)~图4(c)和图5(a)~图5(b)中,箭头70a所示的方向、箭头70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70c所示的方向是互相正交的方向。在安装有喷墨头70的固定构件60(参照图2(b)。)固定于滑架主体51(参照图2(b)。)的情况下,箭头70a所示的方向、箭头70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70c所示的方向分别成为与箭头10a(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箭头10b(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10c(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喷墨头70在箭头70a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喷嘴面71,该喷嘴面71在箭头70b所示的方向上并列有两个喷嘴列71b,该喷嘴列71b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并列形成有用于喷出墨的许多个喷嘴71a。
喷墨头70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具备4个管连接部72,该管连接部72供从墨盒45(参照图1。)供给墨的管连接。
喷墨头70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形成有1个用于分别供螺栓42a(参照图2(a)~图2(b)。)插入的孔73,该螺栓42a用于将喷墨头70固定于固定构件60。
喷墨头70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具备1个销74,该销74用于决定在以沿着箭头7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的朝向。两个销74不是在箭头7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中央而是向端侧偏移配置。
喷墨头70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具备在与箭头70a所示的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固定构件60接触的作为头侧接触部的曲面部75。曲面部75利用朝向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凹入的凹状的曲面形成。
喷墨头70在箭头7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具备1个平面部76,该平面部76在箭头70b所示的方向上与施力构件80(参照图2(a)~图2(b)。)接触。
喷墨头70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与曲面部75侧相反侧具备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平面部77。
喷墨头70在箭头7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两端侧各具备1个平面部78,该平面部78在箭头70a所示的方向上与固定构件60接触。
图6(a)是施力构件80的俯视图。图6(b)是施力构件80的主视图。图6(c)是施力构件80的右侧视图。图7是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施力构件80的外观立体图。
在图6(a)~图6(c)和图7中,箭头80a所示的方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80c所示的方向是互相正交的方向。在安装有施力构件80的固定构件60(参照图2(b)。)固定于滑架主体51(参照图2(b)。)的情况下,箭头80a所示的方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80c所示的方向分别成为与箭头10a(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箭头10b(图2(b)参照。)所示的方向、以及箭头10c(参照图2(b)。)所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施力构件80在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供螺栓42b(参照图2(a)~图2(b)。)插入的孔81,该孔81用于将施力构件80固定于固定构件60。
施力构件80在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具备在箭头80a所示的方向上与固定构件60的平面部67(参照图3(a)~图3(c)。)接触的平面部82。在平面部82上形成有孔81。
施力构件80在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具备用于对喷墨头70(参照图2(a)~图2(b)。)的平面部77(参照图4(a)~图4(c)。)朝向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施力的施力部83。施力构件80利用施力部83对喷墨头70向与安装于滑架50的状态下的喷墨头的喷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且是将喷墨头70按压于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参照图3(a)~图3(c)。)的按压方向施力。即,施力部83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按压方向施力部。
施力部83在为了使喷墨头70固定于固定构件60而使喷墨头70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情况下、在与喷墨头70开始接触的箭头80a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同平面部82连接。而且,施力部83以从箭头80a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靠近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方式倾斜。因而,施力部83在与喷墨头70的平面部77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压在喷墨头70的平面部77,从而以斜率减小的方式朝向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产生变形,能够利用欲使该变形恢复的弹性力对喷墨头70的平面部77朝向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施力。
施力构件80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具备用于对喷墨头70的两个平面部76(参照图4(a)~图4(c)。)中的一者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施力的施力部84,并且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具备用于对喷墨头70的两个平面部76中的另一者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施力的施力部85。施力部84和施力部85对喷墨头70向除上述按压方向之外的方向且是与安装于滑架50的状态下的喷墨头70的喷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施力,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异向施力部。此外,施力部84和施力部85中的一者构成第1施力部,另一者构成第2施力部。
施力部84包括:在用于其与施力部85之间插入喷墨头70的情况下通过与喷墨头70接触而将喷墨头70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引导到滑架50的预定位置的作为引导件的倾斜部84a、向施力部85侧突出且与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接触的3个点状的接触部84b、向与施力部85侧相反侧弯折的加强部84c、以及与平面部82侧连接的连接部84d。接触部84b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即施力部85侧突出。在此,施力部84的接触部84b和施力部85的后述的接触部85b之间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喷墨头70在箭头70b(参照图4(a)~图4(c)。)所示的方向上的宽度。因而,施力部84在利用接触部84b与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接触的情况下以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远离施力部85的方式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产生变形,能够利用欲使该变形恢复的弹性力对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施力。加强部84c在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防止形成有3个接触部84b的部分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变形。
同样,施力部85包括:在用于其与施力部84之间插入喷墨头70的情况下通过与喷墨头70接触而将喷墨头70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引导到滑架50的预定位置的作为引导件的倾斜部85a、向施力部84侧突出且与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接触的3个点状的接触部85b、向与施力部84侧相反侧弯折的加强部85c、以及与平面部82侧连接的连接部85d。接触部85b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即施力部84侧突出。在此,像上述那样,施力部84的接触部84b和施力部85的接触部85b之间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喷墨头70在箭头70b所示的方向上的宽度。因而,施力部85在利用接触部85b与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接触的情况下以在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远离施力部84的方式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一端侧产生变形,能够利用欲使该变形恢复的弹性力对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朝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施力。加强部85c在箭头80c所示的方向上防止形成有3个接触部85b的部分向箭头80b所示的方向变形。
接着,说明组装喷墨单元42的情况下的组装方法。
图8(a)是在组装喷墨单元42的工序中的一个时刻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喷墨头70以及施力构件80的外观立体图。图8(b)是在组装喷墨单元42的工序中的、图8(a)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喷墨头70以及施力构件80的外观立体图。图8(c)是在组装喷墨单元42的工序中的、图8(b)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前方右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喷墨头70以及施力构件80的外观立体图。
首先,作业人员在固定构件60上安装了施力构件80之后利用螺栓42b将施力构件80固定于固定构件60。
接着,如图8(a)所示,作业人员使喷墨头70朝向固定有施力构件80的固定构件60的孔61移动,如图8(b)所示,以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配置在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参照图4(a)~图4(c)。)所形成的空间内的方式使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侧的端部与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侧的端部接触。
接着,作业人员在使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侧的端部与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侧的端部接触的状态下,使喷墨头70以穿过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侧的端部与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侧的端部接触的位置且沿着箭头60b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向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从而如图8(c)所示使喷墨头70与施力构件80接触,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85对喷墨头70施力。
图9(a)是在使喷墨头70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工序中的一个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喷墨头70以及施力构件80的局部剖视图。图9(b)是在使喷墨头70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工序中的、图9(a)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喷墨头70以及施力构件80的局部剖视图。图9(c)是在使喷墨头70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工序中的、图9(b)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喷墨头70以及施力构件80的局部剖视图。图9(d)是在使喷墨头70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工序中的、图9(c)所示的时刻之后的时刻从右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固定构件60、喷墨头70以及施力构件80的局部剖视图。
喷墨头70在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情况下,首先,如图9(a)所示,两个平面部76中的一者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4的3个接触部84b中的第1个接触部84b接触。此时,虽未图示,同样地,喷墨头70的两个平面部76中的另一者也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5(参照图6(a)~图6(c)。)的3个接触部85b(参照图6(a)~图6(c)。)中的第1个接触部85b接触。在此,喷墨头70在曲面部75侧没有配置施力构件80,因此,其通过与配置在与曲面部75侧相反侧的施力构件80的第1个接触部84b和第1个接触部85b接触,从而如图9(a)所示相对于固定构件60向以沿着箭头60b(参照图8(a)~图8(c)。)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倾斜地配置。因而,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使喷墨头70向以沿着箭头60b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
如图9(a)所示,喷墨头70通过与第1个接触部84b和第1个接触部85b接触,能够在以沿着箭头6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上抑制与曲面部75侧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相反侧的部分的移动。因而,作业人员能够使喷墨头70在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上稳定地旋转。
接着,如图9(b)所示,喷墨头70的两个平面部76中的一者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4的3个接触部84b中的第2个接触部84b接触。此时,虽未图示,同样地,喷墨头70的两个平面部76中的另一者也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5的3个接触部85b中的第2个接触部85b接触。喷墨头70通过与两个接触部84b和两个接触部85b接触,能够在以沿着箭头6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上进一步抑制与曲面部75侧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相反侧的部分的移动。特别是,由于第2个接触部84b与第1个接触部84b相比,在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上的距旋转中心的距离较短,因此,在以沿着箭头6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上抑制与曲面部75侧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相反侧的部分的移动的力与第1个接触部84b相比较高。对接触部84b进行了说明,接触部85b也是同样。因而,作业人员能够使喷墨头70在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上更稳定地旋转。
接着,如图9(c)所示,喷墨头70的两个平面部76中的一者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4的3个接触部84b中的第3个接触部84b接触。此时,虽未图示,同样地,喷墨头70的两个平面部76中的另一者也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5的3个接触部85b中的第3个接触部85b接触。喷墨头70通过与3个接触部84b和3个接触部85b接触,能够在以沿着箭头6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上进一步抑制与曲面部75侧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相反侧的部分的移动。因而,作业人员能够使喷墨头70在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上更稳定地旋转。
接着,喷墨头70在平面部77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接触。喷墨头70通过与施力部83接触,能够在以沿着箭头6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抑制与曲面部75侧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相反侧的部分的移动。因而,作业人员能够使喷墨头70在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上更稳定地旋转。
然后,如图9(d)所示,喷墨头70在平面部78与固定构件60的平面部65接触。如图9(d)所示,喷墨头70在被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85施力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使与曲面部75侧在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相反侧的部分在以沿着箭头6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箭头60b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以及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固定构件60对位。像以上那样,喷墨头70安装于固定构件60。
另外,在图9(d)所示的状态下,上述第1个接触部84b和上述第1个接触部85b未与喷墨头70接触。
图10是利用施力构件80(参照图8(a)~图8(c)。)的施力部83~85(参照图8(a)~图8(c)。)对喷墨头70施力的情况下的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和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之间的附近的仰视图。
在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85对喷墨头70施力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利用与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的接触来限制喷墨头70在箭头6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60c所示的方向上的移动。
作业人员在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85对喷墨头70施力的情况下,如图2(a)所示,利用螺栓42a将被施力构件80施力的喷墨头70固定于固定构件60。
接着,说明将固定有喷墨头70的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的方法。
首先,如图2(a)所示,作业人员使固定有喷墨头70的固定构件60朝向滑架主体51的孔51a移动,将喷墨头70中的喷嘴面71侧的一部分插入到滑架主体51的孔51a中。
接着,作业人员将喷墨头70相对于喷墨打印机10对位。具体地讲,作业人员将喷墨头70相对于支承在喷墨打印机10的台板43上的记录介质90对位。即,作业人员利用喷墨头70的喷嘴列71b的各喷嘴71a向记录介质90喷出墨,从而在记录介质90上打印与喷嘴列71a相对应的线段。然后,作业人员在滑架主体51上将喷墨头70相对于喷墨打印机10在以沿着箭头1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对位,从而针对打印在记录介质90上的线段而言使得以沿着箭头1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角度成为目标角度。即,结果,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主体51在以沿着箭头1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对位。此外,作业人员在滑架主体51上将喷墨头70相对于喷墨打印机10在箭头10b所示的方向上对位,从而针对打印在记录介质90上的线段而言使得箭头10b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目标位置。即,结果,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主体51在箭头10b所示的方向上对位。此外,作业人员在滑架主体51上将喷墨头70相对于喷墨打印机10在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对位,从而针对打印在记录介质90上的线段而言使得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目标位置。即,结果,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主体51在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对位。在此,在存在多个向滑架主体51安装的喷墨头70的情况下,喷墨头70不仅需要相对于喷墨打印机10对位,也需要相对于向滑架主体51安装的其他喷墨头70对位。
然后,如图2(b)所示,作业人员利用螺栓52将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从而组装喷墨单元42,所述固定构件60固定有相对于滑架主体51进行了对位的喷墨头70。
接着,说明喷墨头70向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的状态下的固定构件60安装的安装方法。
在利用喷墨打印机10打印的图像的一部分发生点的遗漏(以下称作“喷嘴遗漏”。)的情况、喷墨头70的喷嘴71a发生堵塞(以下称作“喷嘴堵塞”。)的情况下,会发生画质降低、印刷位置偏移。因而,作业人员在确认发生了喷嘴遗漏的情况、确认发生了喷嘴堵塞的情况等时,为了消除喷嘴遗漏、喷嘴堵塞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维护喷墨头70。该维护通常是在喷墨头70安装于喷墨打印机10的状态下执行的。但是,在利用喷墨头70安装于喷墨打印机10的状态下执行的维护无法消除喷嘴遗漏、喷嘴堵塞的情况下,作业人员需要在自喷墨打印机10拆下喷墨头70而执行了特定的维护之后再次将其重新安装于喷墨打印机10、或者自喷墨打印机10拆下喷墨头70而更换为新的喷墨头70。
首先,作业人员在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的状态下拧下了螺栓42a之后,利用与图8(a)~图8(c)和图9(a)~图9(d)所示的安装方法相反的过程自固定构件60拆下喷墨头70。
接着,作业人员通过在使自固定构件60拆下而执行了特定的维护的喷墨头70或者更换用的新的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侧的端部与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侧的端部接触的状态下、使喷墨头70向箭头70d所示的旋转方向旋转,从而利用与图8(a)~图8(c)和图9(a)~图9(d)所示的安装方法相同的过程使喷墨头70与施力构件80接触,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85对喷墨头70施力。由此,像上述那样,就喷墨头70而言,与曲面部75侧在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相反侧的部分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在以沿着箭头10a所示的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箭头10b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以及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固定构件60对位。此外,像上述那样,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利用与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的接触来限制喷墨头70在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的移动。因而,安装于喷墨打印机10之后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主体51的位置与自喷墨打印机10拆卸之前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主体51的位置相同。
最后,作业人员利用螺栓42a将因安装于固定构件60而被施力构件80施力的喷墨头70固定于固定构件60,从而组装喷墨单元42。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由于喷墨单元42是利用施力构件80的作用力将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定位而不是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维持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70配置于固定构件60。
特别是,为了将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对位,喷墨单元42能够利用施力构件80对喷墨头70向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c所示的方向施力,并且利用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在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上限制喷墨头70的移动,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70配置于固定构件60。
另外,例如在由喷墨打印机10形成在记录介质90上的墨的相邻的点的中心间距离为10μm~50μm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喷墨打印机10的打印品质,优选将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主体51的位置的再现性抑制到5μm~20μm的偏移。
由于喷墨单元42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对喷墨头70向箭头10c所示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施力,并且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4和施力部85的向箭头10b所示的方向的两个方向的施力夹持喷墨头70,因此,能够提升利用施力构件80的作用力维持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的位置的能力。因而,喷墨单元42能够向固定构件60安装喷墨头70的情况下更高精度地将喷墨头70配置于固定构件60。
另外,喷墨单元42也可以是利用施力构件80对喷墨头70仅向两个方向施力的结构。
由于喷墨单元42在利用施力构件80的作用力维持着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的位置的状态下向固定构件60安装喷墨头70,因此,在向固定构件60安装喷墨头70的情况下不必利用作业人员的手工作业维持喷墨头70相对于固定构件60的位置,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喷墨单元42的情况下,在喷墨头70安装于固定构件60之后,将喷墨头70相对于滑架主体51对位而将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因此,即使在安装有喷墨头70的固定构件60固定于滑架主体51之后自固定构件60拆下喷墨头70,然后将喷墨头70重新安装于固定构件60,也能够利用施力构件80高精度地将重新安装于固定构件60的喷墨头70配置于滑架主体51。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喷墨单元42时,在自滑架主体51拆下了喷墨头70之后将喷墨头70安装于滑架主体51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70配置于滑架主体51,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和迅速化。
若在自滑架主体51拆下了喷墨头70之后将喷墨头70安装于滑架主体51的情况下的组装作业迅速化,则能够缩短在自滑架主体51拆下了喷墨头70之后将喷墨头70安装于滑架主体51的情况下的喷墨打印机10的停机时间。特别是,由于喷墨打印机10发挥消耗墨较少的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用途,因此,只要能够缩短停机时间,就能够提升打印物的生产率。
若在自滑架主体51拆下了喷墨头70之后将喷墨头70安装于滑架主体51的情况下的组装作业容易化和迅速化,则减轻了作业人员的负担,也降低了作业成本。
若缩短了喷墨打印机10的停机时间、或者减轻了作业人员的负担、或者降低了作业成本,则能够积极地实施伴随着喷墨头70的拆卸的维护作业、喷墨头70的更换作业。特别是,作为自喷墨打印机10拆下喷墨头70而实施的维护作业,能够积极地实施利用专用的工具进行的处理、使用专用的药液的处理等喷墨头70的修复率较高的维护作业。在积极地实施伴随着喷墨头70的拆卸的维护作业、喷墨头70的更换作业的情况下,喷墨打印机10作为生产设备能够提升可靠性。
在喷墨头70为了被施力构件80施力而移动的情况下,喷墨单元42利用施力部84的倾斜部84a和施力部85的倾斜部85a将喷墨头70引导到固定构件60的预定位置,因此,能够使用于高精度地将喷墨头70配置于固定构件60的手工作业的组装作业容易化。
在喷墨单元42中,如图9(a)~图9(d)所示,施力部83配置在如下位置:在施力构件80安装于固定构件60的状态下、喷墨头70为了安装于固定构件60而与施力构件80接触的情况下,在比施力部84和施力部85靠后的位置与喷墨头70接触的位置。利用该结构,在喷墨头70为了被施力构件80施力而移动的情况下,喷墨单元42在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4和施力部85对喷墨头70向箭头60b(参照图8(a)~图8(c)。)所示的方向的两个方向、即彼此相对的方向施力之后,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3对喷墨头70向箭头60c所示的方向施力,因此,能够随着喷墨头70的移动而利用施力构件80阶段性地对喷墨头70施加作用力。因而,喷墨单元42能够使手工作业的组装作业容易化。
此外,在喷墨头70为了被施力构件80施力而移动的情况下,如图9(a)~图9(c)所示,喷墨单元42能够随着喷墨头70的移动而利用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4的3个接触部84b阶段性地对喷墨头70施加作用力。对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4的3个接触部84b进行了说明,施力构件80的施力部85的3个接触部85b也是同样的。因而,喷墨单元42能够使手工作业的组装作业容易化。
另外,施力构件80的结构只要是吸收喷墨头70、固定构件60的形状、尺寸的偏差的弹性形状,就并不限定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
例如,施力构件80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施力部84上具备4个菱形状的接触部84e而替代3个点状的接触部84b。接触部84e向施力部85侧突出。由于接触部84e与接触部84b相比与喷墨头70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在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一边接触一边移动的情况下对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造成损伤时,对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造成的损伤的面积变大,但由于接触的压力降低与接触面积变大相应的量,因此,对喷墨头70的平面部76造成的损伤的深度变浅。对施力部84进行了说明,施力部85也是同样的。
此外,施力构件80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施力部84上具备因切开而产生弹性力的接触部84f而替代接触部84b。接触部84f向施力部85侧突出。对施力部84进行了说明,施力部85也是同样的。
就喷墨单元42而言,由于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的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大于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的凹状的曲面的曲率,因此,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的凸状的曲面能够可靠地与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的凹状的曲面接触。因而,喷墨单元42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由固定构件60限制喷墨头70向箭头10b所示的方向和箭头10c所示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由凹状的曲面形成,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由凸状的曲面形成。但是,也可以是喷墨头70的曲面部75由凸状的曲面形成,固定构件60的曲面部64由凹状的曲面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构件对喷墨头施力的施力方向包含互相正交的两个方向。但是,施力构件对喷墨头施力的施力方向也可以不是互相正交的两个方向。例如,施力构件对喷墨头施力的施力方向既可以仅是与安装于滑架50的状态下喷墨头的喷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也可以包含与安装于滑架50的状态下喷墨头的喷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且是互相不正交但交叉的两个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构件80利用螺栓42b固定于固定构件60。但是,施力构件80也可以仅是安装于固定构件60,而不是利用螺栓固定于固定构件60。但是,在施力构件80利用螺栓42b固定于固定构件60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将施力构件80配置于固定构件60,因此,在固定构件60安装有喷墨头70时,能够利用施力构件80高精度地将喷墨头70配置于固定构件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单元42的滑架主体51和供喷墨头70安装的固定构件60是相独立的构件,因此,通过调整固定构件60相对于滑架主体51的位置,能够高精度地将喷墨头70配置于滑架主体51。
另外,喷墨单元42也可以是喷墨头70和施力构件80直接安装于滑架主体51即滑架50而不具备固定构件60的结构。

Claims (9)

1.一种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喷墨单元包括:
喷墨头,其用于朝向记录介质喷出墨;
滑架,其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相对移动;以及
施力构件,其在安装于所述滑架的状态下对所述喷墨头施力,以将所述喷墨头相对于所述滑架对位,
所述滑架具备在与安装于所述滑架的状态下的所述喷墨头的喷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所述喷墨头接触的滑架侧接触部,
所述施力构件对所述喷墨头向所述正交方向且是将所述喷墨头按压于所述滑架侧接触部的按压方向施力,
所述滑架侧接触部利用与所述喷墨头的接触来限制所述喷墨头向所述正交方向中的、包含所述按压方向的至少两个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架包括主体和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固定构件,
所述施力构件在安装于所述固定构件的状态下对所述喷墨头施力,以将所述喷墨头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对位,
所述滑架侧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具有向所述按压方向施力的按压方向施力部和对所述喷墨头向除所述按压方向之外的所述正交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施力的异向施力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向施力部包括配设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且利用施力夹持所述喷墨头的第1施力部和第2施力部,
所述第1施力部和所述第2施力部对所述喷墨头向所述正交方向且是与所述按压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施力部和所述第2施力部具有用于一边夹持所述喷墨头一边将其引导到所述滑架的预定位置的引导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头具备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与所述滑架侧接触部接触的头侧接触部,
所述滑架侧接触部和所述头侧接触部中的一者由凸状的曲面形成,另一者由凹状的曲面形成,
所述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凹状的曲面的曲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头具备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与所述滑架侧接触部接触的头侧接触部,
所述滑架侧接触部和所述头侧接触部中的一者由凸状的曲面形成,另一者由凹状的曲面形成,
所述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凹状的曲面的曲率。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头具备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与所述滑架侧接触部接触的头侧接触部,
所述滑架侧接触部和所述头侧接触部中的一者由凸状的曲面形成,另一者由凹状的曲面形成,
所述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凹状的曲面的曲率。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头具备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与所述滑架侧接触部接触的头侧接触部,
所述滑架侧接触部和所述头侧接触部中的一者由凸状的曲面形成,另一者由凹状的曲面形成,
所述凸状的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凹状的曲面的曲率。
CN201620889590.2U 2015-08-21 2016-08-16 喷墨单元 Active CN20589021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3659 2015-08-21
JP2015163659A JP6544826B2 (ja) 2015-08-21 2015-08-21 インク吐出ユニットおよびユニット組み立て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90211U true CN205890211U (zh) 2017-01-18

Family

ID=57778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89590.2U Active CN205890211U (zh) 2015-08-21 2016-08-16 喷墨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02430B2 (zh)
JP (1) JP6544826B2 (zh)
CN (1) CN2058902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70658A (zh) * 2020-03-10 2021-09-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4340802A (zh) * 2019-08-30 2022-04-12 京瓷株式会社 涂装装置、涂装膜及涂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1323B2 (ja) * 2018-09-25 2022-10-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体処理装置
JP7151324B2 (ja) * 2018-09-25 2022-10-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体処理装置
JP7382224B2 (ja) 2019-12-24 2023-11-16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83990B2 (ja) * 1988-07-29 1999-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TE172407T1 (de) * 1993-01-19 1998-11-15 Canon Kk Aufzeichnungsgerät
JP2001341293A (ja) * 2000-06-02 2001-12-11 Canon Inc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システム
JP3893935B2 (ja) 2001-10-19 2007-03-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ヘッドの組付方法、ヘッドユニット、ヘッド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および液滴吐出ヘッドの組付治具
JP4598561B2 (ja) * 2005-02-28 2010-12-15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ヘッド支持構造体、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694118B1 (ko) * 2005-05-30 2007-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젯 화상형성장치 및 멀티 패스를 이용한 고해상도 구현방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0802A (zh) * 2019-08-30 2022-04-12 京瓷株式会社 涂装装置、涂装膜及涂装方法
CN114340802B (zh) * 2019-08-30 2023-09-29 京瓷株式会社 涂装装置、涂装膜及涂装方法
CN113370658A (zh) * 2020-03-10 2021-09-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US11491798B2 (en) 2020-03-10 2022-11-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CN113370658B (zh) * 2020-03-10 2023-02-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US11820126B2 (en) 2020-03-10 2023-11-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39292A (ja) 2017-02-23
US9802430B2 (en) 2017-10-31
JP6544826B2 (ja) 2019-07-17
US20170050453A1 (en)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90211U (zh) 喷墨单元
CN1989011B (zh) 打印机
DE19522594C2 (de) Vorrichtung zur Reinhaltung der Düsen eines Tintendruckkopfes
JP6936134B2 (ja) 塗工装置
CN100446902C (zh) 制造穿孔工作板的方法
US8814451B2 (en) Print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9744626B2 (en) Apparatus for changing welding tip
EP3122561B1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plurality of print head units
JP6375698B2 (ja) 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JP2011168012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液滴吐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液滴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の組み立て方法、液滴吐出ヘッドの交換方法、液滴吐出ヘッドの位置調整方法、液滴吐出ヘッドの位置調整治具
CN103381706A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20050139700A1 (en) Device for spraying water jets with removable seal support
KR20140126234A (ko) 스팟 용접용 전극분리장치
US20060042435A1 (en) Working method for forming minute holes, tool used in the metho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EP3650234B1 (en) Device for arranging a print head in a certain position
CN105966062A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3381705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5760726B2 (ja) 部品接合装置及び液滴吐出ヘッド製造装置及び部品接合方法
JP2013252724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の交換方法、液滴吐出ヘッドの位置調整方法ならびに液滴吐出ヘッドの位置調整治具
JP2010221677A (ja) キャップ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る方法
CN205763403U (zh) 模具结构
CN208774257U (zh) 一种印刷生产用具有加压支撑的印刷刷头
CN206484462U (zh) 打印机光栅条弹簧片装配治具
JP6431332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CN212266850U (zh) 印字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