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63524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63524U
CN205863524U CN201620731025.3U CN201620731025U CN205863524U CN 205863524 U CN205863524 U CN 205863524U CN 201620731025 U CN201620731025 U CN 201620731025U CN 205863524 U CN205863524 U CN 2058635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ting dowel
insulating body
electric coupler
dust cap
coupl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310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勇明
周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3102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635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635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635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路板;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一背板,位于所述电路板下表面,所述背板向上凸伸形成至少二定位柱,且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一防尘盖,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面,所述防尘盖设有至少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定位配合,所述定位柱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至高面,使所述防尘盖准确对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避免所述防尘盖卡持所述绝缘本体外侧壁时损伤端子。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防尘盖安装于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由多个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电连接器,以及设于绝缘本体上的防尘盖,以防止异物或灰尘进入电连接器的内部。
而防尘盖一般由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扣持部,与绝缘本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的凹槽配合固定。然而,把该防尘盖安装于电连接器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的将防尘盖所延伸的扣持部和绝缘本体的凹槽进行对位,才能使扣持部与凹槽配合定位,如果使用者操作不当,没有准确的将扣持部与绝缘本体外侧壁上的凹槽进行配合,使扣持部碰撞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造成端子损伤,进而影响整个电连接器的电性导接。且在绝缘本体的侧壁上设置凹槽,需要绝缘本体的侧壁较厚,才有足够的面积使扣持部稳固的扣持于绝缘本体,不利于电连接器薄形化的设计。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路板;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一背板,位于所述电路板下表面,所述背板向上凸伸形成至少二定位柱,且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一防尘盖,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面,所述防尘盖上设有至少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定位配合。
进一步,所述定位柱向上依序设有一主体部及一头部,所述头部向中心渐缩。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的侧面凹设有一缺口611。
进一步,所述防尘盖两侧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二耳部,所述耳部凸出于所述绝缘本体边缘。
进一步,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耳部,且贯穿所述耳部的上下表面。
进一步,所述防尘盖两侧向下延伸形成至少二定位臂,所述定位臂卡持所述定位柱。
进一步,所述定位臂朝所述定位柱凸设一卡勾,所述卡勾勾住所述定位柱。
进一步,所述卡勾与所述定位柱的接触处设有一导引角。
进一步,所述定位臂相对所述防尘盖反向延伸形成至少一按压部。
进一步,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定位柱成一夹角。
进一步,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定位柱接触处设有一弧面,所述弧面让位于所述定位柱。
进一步,所述定位柱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至高面。
进一步,所述定位柱相对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呈不对称分布。
进一步,所述定位柱为一粗一细。
进一步,所述定位孔的大小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底板上的定位柱向上凸伸出绝缘本体的至高面,防尘盖的定位孔和底板上的定位柱定位配合,准确的将防尘盖对位于绝缘本体上方,避免了所述防尘盖卡持所述绝缘本体外侧壁时损伤端子。且防尘盖上的定位臂卡持于底板上的定位柱,这样不需要在绝缘本体的外侧壁上设置凹槽就可以将防尘盖卡扣于绝缘本体上,有利于电连接器薄形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中的防尘盖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中的防尘盖卡持定位柱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中的防尘盖脱离定位柱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组件100 电路板1 通孔11 绝缘本体2
第一侧壁21 第二侧壁22 收容腔23 凸块24
倒角241 背板3 防尘盖4 吸取平面41
第一侧边42 凹槽421 第一导引斜面422 第二侧边43
第二导引斜面431 耳部44 定位孔441 定位臂45
卡勾46 导引角461 按压部47 弧面471
端子5 定位柱6 主体部61 头部62
缺口6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电路板1;一绝缘本体2,位于所述电路板1上;一背板3,位于所述电路板1下表面;一防尘盖4,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面。
如图1和2,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绝缘本体2,该绝缘本体2安装于所述电路板1的上表面,多个端子5,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2,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所述绝缘本体2组装,所述绝缘本体2设为相互对称的两段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所述绝缘本体2设为任意形式,在此并不为限。所述绝缘本体2也可以为一体成型式。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相对两个第一侧壁21,以及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相对两个第二侧壁22,两个第一侧壁21与两个第二侧壁22分别相连大致形成矩形,四者围成向上开放的一个收容腔23,供收容一芯片模块(未图示)。第二侧壁22向上凸伸有一凸块24,所述凸块24位于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的端缘处(即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连的位置处),所述收容腔23的四个角落处均形成有L型的上述凸块24,所述凸块24的顶面为整个绝缘本体2的至高面。每个所述凸块24的外侧直角边缘处还设有倒角241,可以导引所述防尘盖4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方。
所述背板3,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的下表面,大致呈纵长板状。所述背板3上表面一侧向上凸伸一个定位柱6,所述背板3上表面的相对另一侧向上凸伸两个定位柱6,三个定位柱6连接起来呈三角形结构,使得所述防尘盖4可以稳定的扣合在所述绝缘本体2上。而且所述定位柱6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2的至高面,这样可以在所述防尘盖4未触碰到所述绝缘本体2之前,就可将所述防尘盖4准确的对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上方,避免了碰到所述绝缘本体2内的所述端子5。所述定位柱6包括一主体部61和一头部62,所述头部62是自主体部61向上延伸形成的,所述头部62向中心渐缩。所述主体部61侧面凹设有一缺口611,供固定所述防尘盖4。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611为围绕主体部61侧面一圈的环形凹槽。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所述缺口611设为任意形式,在此并不为限。所述定位柱6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6相对所述绝缘本体2的两侧不对称分布,可以防止将所述防尘盖4装反。所述电路板1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6对应的通孔11,便于所述定位柱6穿过所述通孔11,固定所述防尘盖4。
如图2,所述定位柱6不对称的分布在所述绝缘本体2的两侧,便于安装时能准确将防尘盖4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所述定位柱6可以使防尘盖4准确对位于绝缘本体2上方。所述定位柱6的头部62向中心渐缩,可以导引防尘盖4竖直向下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方。
如图2至图4,所述防尘盖4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面,大体也呈长方形板状结构,其中央凹陷有平滑的一吸取平面41,供真空吸附装置吸附。所述防尘盖4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两个第一侧边42,以及相对的另外两侧向下延伸形成两个第二侧边43。所述第一侧边42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边43的长度,两个第一侧边42和两个第二侧边43相连大致形成一个矩形框,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所述第一侧边42压接于所述第一侧壁21上,所述第一侧边42的两端凹设有两个口字形的凹槽421,与所述绝缘本体2的凸块24干涉配合。且所述第一侧边42与所述第一侧壁21接触处设有一第一导引斜面422,便于将所述防尘盖4导引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所述第二侧边43压接于所述第二侧壁22外,所述第二侧边43与所述第二侧壁22接触处同样设有一第二导引斜面431。所述防尘盖4一侧向外延伸形成一耳部44,所述防尘盖4相对的另一侧向外延伸形成两耳部44,所述耳部44的位置与所述定位柱6相对应。所述耳部44突出所述缘本体2的侧边缘。所述耳部44上设有一定位孔441,所述定位孔441贯穿所述耳部44的上下表面。所述定位孔441与所述定位柱6定位配合,将所述防尘盖4准确对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方。所述耳部44的侧端缘处设有一定位臂45,所述定位臂45由所述防尘盖4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该定位臂45可卡持所述定位柱6。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臂45向所述定位柱6凸伸一卡勾46,所述卡勾46勾住所述定位柱6的环形凹槽。所述卡勾46设有一导引角461,所述导引角461位于所述卡勾46与所述定位柱6的接触处。所述导引角461与所述定位柱6导引配合,便于防尘盖4的安装和取下。所述定位臂45反向延伸形成一按压部47。所述按压部47与所述定位柱6形成夹角,所述按压部47在与所述定位柱6接触处设有一弧面471,所述弧面471与所述定位柱6表面匹配,所述弧面471与所述定位柱6侧面之间有操作空间,供操作所述按压部47。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尘盖4两侧各设有一个定位臂45和相应的按压部47。
所述防尘盖4两侧的定位臂45与按压部47配合使用,使得安装和取下防尘盖4都非常方便。所述卡勾46自由端的导引角461与定位柱6侧面匹配,可以导引安装和取下防尘盖4。按压部47与定位柱6接触处设有一弧面471,该弧面471与定位柱6的侧面相匹配。该弧面471与定位柱6侧面之间有操作空间,便于操作所述按压部47。所述防尘盖4边缘向下延伸有两个第一侧边42和两个第二侧边43,所述第一侧边42和所述第二侧边43都分别设有第一导引斜面422和第二导引斜面431,有利于所述防尘盖4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所述第一侧边42还设有与绝缘本体2的凸块24相干涉配合的口字形凹槽421,使得防尘盖4更加稳固的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
如图1,图5和图6,安装时,所述绝缘本体2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上,所述定位柱6从下而上依次穿过所述电路板1的通孔11和所述防尘盖4的定位孔441,将所述防尘盖4导引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方。所述定位臂45上的卡勾46与所述定位柱6侧面导引配合,便于所述定位柱6穿过所述定位孔441,直到所述卡勾46勾住所述缺口611。即将防尘盖4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所述定位柱6与所述定位孔441定位配合,降低了所述防尘盖4安装时对位的难度。用吸取装置(未图示)吸取所述吸取平面41,将电连接器组件100置于所需位置后,再朝向定位柱6方向按压所述按压部47,这时所述卡勾46远离所述缺口611。所述卡勾46和所述定位柱6侧面导引配合,所述定位孔441沿着定位柱6的头部62拔出,即将防尘盖4从所述绝缘本体2上取下。
如图7,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6也可以是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两侧分布。所述背板的两侧分别向上凸伸一个定位柱6,所述定位柱6分布在所述绝缘本体2的两侧。所述定位柱6连线就是所述绝缘本体2的对角线。所述定位柱6的粗细不同,可以防止将所述防尘盖4装反。所述定位柱6同样设有一主体部61和一头部62,所述头部62向中心渐缩。所述主体部61的侧面凹设有一缺口611。相应的,所述防尘盖4的两侧向外延伸形成两个耳部44,所述耳部44上分别设有一定位孔441,所述定位孔441贯穿所述耳部44的上下表面。所述定位孔441与所述定位柱6定位配合。所述定位孔441的大小与相对应的所述定位柱6相匹配。所述耳部44的侧端缘向下延伸一定位臂45,所述定位臂45与所述定位柱6卡持。所述定位臂45朝所述定位柱6凸伸一卡勾46,所述卡勾46勾住所述定位柱6的缺口611。所述定位臂45相对所述防尘盖4反向延伸形成一按压部47。所述按压部47与所述定位柱6接触处凹设一弧面471,所述弧面471与定位柱6侧面形成操作空间,便于操作按压部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6是中心对称,在其他实施中,可根据实际需求,所述定位柱6可以是相对一条直线对称分布,在此并不为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有下列有益效果:
(1)背板3上的定位柱6向上凸伸出绝缘本体2的至高面,在防尘盖4未与绝缘本体2触碰前,就可以通过定位孔411和定位柱6定位配合,将防尘盖4准确的对位于绝缘本体2的上方,避免了触碰到绝缘本体2内的端子5。
(2)防尘盖4上的定位臂45卡持于背板3上的定位柱6,将防尘盖4牢固的卡扣于绝缘本体2上,从而不需要在绝缘本体2的侧壁21,22上设置凹槽421,绝缘本体2的侧壁21,22较薄,有利于电连接器的薄形化设计。
(3)防尘盖4两侧设有与该定位臂45相应的一按压部47,按压该按压部47时,定位臂45上的卡勾46可脱离或卡扣定位柱6上的缺口611,该按压部47与定位臂45配合,使得防尘盖4的安装和取下都非常方便。
(4)背板3上设有三个定位柱6,所述定位柱6位置不对称的分布在绝缘本体2的两侧,可以防止将防尘盖4装反。
(5)背板3上设有两个定位柱6,所述定位柱6分布在绝缘本体2的两侧,所述定位柱6为一粗一细,可以防止将防尘盖4装反。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路板;
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
一背板,位于所述电路板下表面,所述背板向上凸伸形成至少二定位柱,且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
一防尘盖,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面,所述防尘盖上设有至少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定位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向上依序设有一主体部及一头部,所述头部向中心渐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凹设有一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盖两侧向外延伸形成至少二耳部,所述耳部凸出于所述绝缘本体边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耳部,且贯穿所述耳部的上下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盖两侧向下延伸形成至少二定位臂,所述定位臂卡持所述定位柱。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臂朝所述定位柱凸设一卡勾,所述卡勾勾住所述定位柱。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与所述定位柱的接触处设有一导引角。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臂相对所述防尘盖反向延伸形成至少一按压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定位柱成一夹角。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定位柱接触处设有一弧面,所述弧面让位于所述定位柱。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至高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相对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呈不对称分布。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为一粗一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的大小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
CN201620731025.3U 2016-07-13 2016-07-13 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058635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31025.3U CN205863524U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31025.3U CN205863524U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63524U true CN205863524U (zh) 2017-01-04

Family

ID=57646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31025.3U Active CN205863524U (zh) 2016-07-13 2016-07-13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635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8497A (zh) * 2017-10-18 2018-02-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扩展板卡装置
CN107994385A (zh) * 2017-11-15 2018-05-0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8497A (zh) * 2017-10-18 2018-02-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扩展板卡装置
CN107678497B (zh) * 2017-10-18 2020-07-2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扩展板卡装置
CN107994385A (zh) * 2017-11-15 2018-05-0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16681U (zh)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装置
CN2391318Y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
CN204243357U (zh) 电连接器
TWI573333B (zh) 吸取蓋及具有該吸取蓋之電連接器組合
CN205863524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4733911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2178462U (zh) 扣具组件
CN20408866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TWM457316U (zh) 電連接器
TWI707508B (zh) 卡緣連接器
TWM250347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4124550B (zh) 电连接器
CN204905482U (zh) 一种反接触高寿命ic卡连接器
CN204858135U (zh) 电连接器
US2020016901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915713B (zh) 电连接器
CN204793389U (zh) 电连接器
CN201741859U (zh) 卡缘连接器
WO2021098763A1 (zh) 电路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4441610U (zh) 电连接器
CN204858082U (zh) 电连接器
CN209298388U (zh) 一种直式压接型功率信号混合连接器母端
CN210468223U (zh) 卡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TWM606585U (zh) 電連接器組
CN208479097U (zh) 一种桌面线盒的底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ang Xichen

Inventor after: Fang Guangyu

Inventor after: Peng Yongming

Inventor after: Zhou Bin

Inventor before: Peng Yongming

Inventor before: Zhou Bi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03

Address after: 511458 Panyu City, Nansha Provinc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head of the management area of the North Jinling Road, No. 526, No.

Patentee after: LOTES Co.,Ltd.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Panyu City, Nansha Provinc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head of the management area of the North Jinling Road, No. 526, No.

Patentee before: LOT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