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55138U - 输送带 - Google Patents
输送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855138U CN205855138U CN201620632538.9U CN201620632538U CN205855138U CN 205855138 U CN205855138 U CN 205855138U CN 201620632538 U CN201620632538 U CN 201620632538U CN 205855138 U CN205855138 U CN 2058551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fabric
- conveyer belt
- surface layer
- slurry
-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一种输送带,包括:基布、浆料夹层及面层涂层。基布具有起始端和终止端,基布具有起始端向终止端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一卷绕结构。浆料夹层具有由起始端向终止端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二卷绕结构,且第二卷绕结构位于第一卷绕结构内部。面层涂层围绕设置于基布的最外层。上述输送带通过将基布卷绕设置,浆料夹层填充于基布的间隙内,并且面层涂层作为最外层结构,能够实现无驳接头结构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浆料夹层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填充厚度,另一方面能够起到粘合相邻两层基布的作用,同时,若干层基布和浆料夹层及面层粘合在一起之后,强度高于单纯的基布或浆料夹层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带。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输送带制造方式如下:首先,由多层平铺的基材通过胶黏液粘贴在一起,之后,通过压合使上述结构结合在一起,得到半成品,最后,将上述半成品的两端采用缝线缝制在一起,形成具有接头,即具有驳接头的的输送带。
然而,由于传统输送带具有驳接头的结构,这样,当输送带在受力时,极容易在驳接头位置处发生断裂分离的问题,较难适用于受力强度要求较高的使用环境,整体机械强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驳接头结构以及机械强度较高的输送带。
一种输送带,包括:
基布,所述基布具有起始端和终止端,所述基布具有所述起始端向所述终止端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一卷绕结构;
浆料夹层,所述浆料夹层具有由所述起始端向所述终止端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二卷绕结构,且所述第二卷绕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卷绕结构内部,相邻两圈所述第一卷绕结构中具有一圈所述第二卷绕结构;及
面层涂层,所述面层涂层围绕设置于所述基布的最外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缝接线,所述缝接线分别与所述起始端及邻近所述起始端的部分基布缝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缝接线具有连续的折线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具有环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的基布和浆料夹层具有阿基米德螺旋渐开线的变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层涂层的表面设置有凹凸结构的纹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浆料夹层包括硅胶浆料夹层、热熔胶浆料夹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浆料夹层或聚乙烯浆料夹层或橡胶夹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层涂层包括硅胶面层涂层、热熔胶面层涂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面层涂层或聚乙烯面层涂层或橡胶夹层。
上述输送带通过将基布卷绕设置,浆料夹层填充于基布的间隙内,并且面层涂层作为最外层结构,能够实现无驳接头结构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输送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输送带10包括:基布100、浆料夹层200及面层涂层300,浆料夹层200包覆于卷绕设置的基布100内,面层涂层300包覆在基布100外。其中,相邻两圈所述第一卷绕结构中具有一圈所述第二卷绕结构。
请参阅图1,基布100具有起始端110和终止端120,基布100具有起始端110向终止端120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一卷绕结构,也就是说,所述基布以所述起始端作为起始点,不断进行卷绕,直接卷绕得到所述第一卷绕结构,并以所述终止端作为终止点。例如,所述起始端位于所述第一卷绕结构的最内侧,所述终止端位于所述第一卷绕结构的最外侧。例如,所述第一卷绕结构的多层所述基布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间隔用于容置所述浆料夹层。
请参阅图1,浆料夹层300具有由起始端110向终止端120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二卷绕结构,且所述第二卷绕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卷绕结构内部,也就是说,所述浆料夹层以所述起始端作为起始点,不断进行卷绕,直接卷绕得到所述第二卷绕结构,并以所述终止端作为终止点。例如,所述第一卷绕结构的多层所述基布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浆料夹层容置于所述间隔内,所述浆料夹层的两侧面分别与相对设置的两层基布粘结。例如,所述浆料夹层由浆料固化得到。又如,所述基布上设置所述浆料夹层,共同以所述起始端作为起始点,不断进行卷绕,直接卷绕得到所述第一卷绕结构及所述第二卷绕结构,并以所述终止端作为终止点,从而形成相邻两圈所述第一卷绕结构中具有一圈所述第二卷绕结构,相邻两圈所述第二卷绕结构中具有一圈所述第一卷绕结构。
例如,所述浆料夹层包括硅胶浆料夹层、热熔胶浆料夹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浆料夹层或聚乙烯浆料夹层,也就是说,所述浆料夹层的材质包括硅胶、热熔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或聚乙烯,当然,所述浆料夹层的材质不局限于上述材质,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灵活地进行选择。
请参阅图1,面层涂层300围绕设置于基布100的最外层,用于包覆基布100和浆料夹层200,即在所述输送带的整体结构中,位于最外层的位置处。
例如,所述面层涂层包括硅胶面层涂层、热熔胶面层涂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面层涂层或聚乙烯面层涂层,也就是说,所述面层涂层的材质包括硅胶、热熔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或聚乙烯,当然,所述面层涂层的材质不局限于上述材质,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灵活地进行选择。
上述输送带10通过将基布100卷绕设置,浆料夹层200填充于基布100的间隙内,并且面层涂层300作为最外层结构,能够实现无驳接头结构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例如,所述输送带具有阿基米德螺旋渐开线的变形结构,即所述输送带具有阿基米德螺旋线结构,其中,所述阿基米德螺旋线,是一条射线,绕端点,即绕所述起始端进行匀速转动,射线上的一点匀速从射线端点向外在射线上移动,所形成的轨迹,即为所述阿基米德螺旋线,所述轨迹与所述基布、所述浆料夹层及所述输送带的内部轮廓相同,例如,所述阿基米德方程为ρ=aθ。
例如,所述输送带具有环形结构;又如,所述输送带具有椭圆环形结构,当然,所述输送带的结构不局限于此,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调整。
为了提高所述输送带的防滑效果,例如,所述面层涂层的表面设置有凹凸结构的花纹;又如,所述面层涂层的表面设置有凹凸结构的纹理部;又如,所述纹理部包括具有凹凸纹理的离型纸、人造革和/或防滑带,这样,可以提高所述输送带的防滑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输送带的机械强度,例如,请参阅图2,所述输送带还包括缝接线400,缝接线400分别与起始端110及邻近起始端110的部分基布缝合;又如,所述缝接线具有连续的折线形结构,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输送带的机械强度。
为了进一步介绍上述输送带,例如,还提供一实施方式中的输送带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10:将所述基布从基布发送装置处牵引出来,并固定起始端,接着,使基布经过上层加热装置的下方位置处和输送带支撑轮,之后再将基布从输送带支撑轮再绕回,使其经过下层加热装置的上方位置处,之后,将基布从底轮下方位置处绕向底轮的上方位置处,形成具有一个环形结构的基布;
S120:此时有两种方式对基布进行固定:S121:将基布在环形的接口处,即起始端,用手工或缝纫机并且采用缝接线将接缝缝合或粘贴;S122:不需缝合或粘贴,将基布继续按上述路径再次依次经过上层加热装置的下方、输送带支撑轮、下层加热装置的上方、底轮,形成第二层环形结构的基布,以此类推,用于形成若干层环形的基布;
S130:在牵引并形成环形基布的过程中,刮涂机组对基布的上面的那个面刮涂浆料,加热装置对涂料加热,随着基布的前行第二层基布的底下的那个面就与第一层基布上面的那个面通过浆料粘合在一起,以此类推,多层基布就通过浆料结合为一体,用于形成浆料夹层;
S130:当基布层数达到预期层数时,将后面多余的基布割断,即得到终止端,并且形成了围绕在底轮和支撑轮外圆的多层基布和浆料组成的环形输送带的基带,所述环形基带继续围绕底轮和支撑轮外圆运行,刮刀继续对最外层的基布刮涂浆料,最终形成外表面均匀的面层涂层,经过加热装置的加热固化,形成最终的输送带产品。
例如,利用上述输送带的制造方法还可对使用过的旧输送带翻新或表面涂层的修复,还可将已经是环状的底材,如环状羊毛毯带、聚酯毯带等的表面涂覆各种功能性面层涂层,经过加热固化成为各种功能性输送带。
例如,所述刮涂机组的所述刮刀为挤出机的狭缝式模头,固态的硅胶、热熔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聚乙烯(PE)等材料通过挤出机熔融,挤出到狭缝式模头,狭缝式模头将熔融的胶料以片状涂覆在基布的表面,例如,还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需要加热的过程。
例如,为满足表面有花纹的输送带要求,压轮为表面有凹凸花纹图案的压花母轮,在最后一层涂层刮涂后未完全固化前经过所述压花母轮的压制,使所述输送带的表面形成与所述压花母轮凹凸相反的花纹图案。
例如,由于压花母轮的制作成本较高,为节约成本所述压花母轮可用表面具有凹凸纹理的离型纸、人造革、防滑带等材料替代,将所述离型纸、人造革、防滑带等材料设置于最后一层涂层和所述压轮之间,输送带基带在运转过程中压轮就将所述离型纸、人造革、防滑带等材料的花纹压制在浆料的表面,经过加热固化成为成品输送带。
例如,所述浆料夹层包括硅胶浆料夹层、热熔胶浆料夹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浆料夹层或聚乙烯浆料夹层或橡胶夹层;又如,所述面层涂层包括硅胶面层涂层、热熔胶面层涂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面层涂层或聚乙烯面层涂层或橡胶夹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块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布,所述基布具有起始端和终止端,所述基布具有所述起始端向所述终止端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一卷绕结构;
浆料夹层,所述浆料夹层具有由所述起始端向所述终止端依次卷绕设置的多圈第二卷绕结构,且所述第二卷绕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卷绕结构内部,相邻两圈所述第一卷绕结构中具有一圈所述第二卷绕结构;及
面层涂层,所述面层涂层围绕设置于所述基布的最外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缝接线,所述缝接线分别与所述起始端及邻近所述起始端的部分基布缝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缝接线具有连续的折线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具有环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的基布和浆料夹层具有阿基米德螺旋渐开线的变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涂层的表面设置有凹凸结构的纹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浆料夹层包括硅胶浆料夹层、热熔胶浆料夹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浆料夹层或聚乙烯浆料夹层或橡胶夹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涂层包括硅胶面层涂层、热熔胶面层涂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面层涂层或聚乙烯面层涂层或橡胶夹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32538.9U CN205855138U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输送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32538.9U CN205855138U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输送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855138U true CN205855138U (zh) | 2017-01-04 |
Family
ID=57637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32538.9U Active CN205855138U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输送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85513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42479A (zh) * | 2021-07-20 | 2021-09-28 | 李秋语 | 一种大周长无接缝环形输送带制作工艺 |
-
2016
- 2016-06-21 CN CN201620632538.9U patent/CN20585513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42479A (zh) * | 2021-07-20 | 2021-09-28 | 李秋语 | 一种大周长无接缝环形输送带制作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748805A (en) | Reinforced spiral plastic pipe | |
CN1984772B (zh) | 用来制造弹性带状材料的方法 | |
CN103574188B (zh) | 柔性管状模压体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084105B (zh) | 制造和敷设轮胎周向加强件的方法和设备及用上述工艺制得的轮胎 | |
CN103945723A (zh) | 层压接触紧固件 | |
CN100537197C (zh) | 用于制造轮胎部件的设备 | |
CN104661552A (zh) | 制造紧固件和前体纤维网的方法、紧固件和前体纤维网 | |
CN205855138U (zh) | 输送带 | |
CN205853540U (zh) | 贴合机 | |
CN218711172U (zh) | 一种抗菌锦纶纱生产装置 | |
FI98717B (fi) | Menetelmä läpäisemättömien, taipuisien hihnojen valmistamiseksi | |
CN102482820A (zh) | 具有连续玻璃纤维的织物芯 | |
US4256522A (en) | Fabrics | |
KR20130127565A (ko) | 열에 의해 융착성을 가지는 부직포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 봉재형 폴리우레탄 인공 피혁 | |
CN101638171A (zh) | 一种无缝输送带及其制造方法 | |
US8118967B2 (en) |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paint roller covers from a tubular fabric sleeve | |
CN108215338A (zh) | 纸管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7985908U (zh) | 一体式裙边环形增强输送带 | |
US3068137A (en) | Large area film fabrication | |
CN105581873A (zh) | 生产用于吸收性卫生用品的后片的方法和吸收性卫生用品 | |
CN115821444A (zh) | 抗菌锦纶纱生产装置 | |
KR20090011137A (ko) | 방습용 지대 제작방법 및 그 장치 | |
CN110462115A (zh) | 衣服或衬底以及用于制成所述衣服或衬底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7922135A (zh) | 用于拾取薄膜材料的拾取机构 | |
CN108884908B (zh) | 切边v带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