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44359U -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44359U
CN205744359U CN201620432382.XU CN201620432382U CN205744359U CN 205744359 U CN205744359 U CN 205744359U CN 201620432382 U CN201620432382 U CN 201620432382U CN 205744359 U CN205744359 U CN 2057443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er
air compressor
fan
cooling system
upper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323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平
李卫国
王必璠
涂南明
杨细元
王振红
郑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Truc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Truc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323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443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443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443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包括空压机、冷却器与干燥器,所述空压机依次通过冷却器、干燥器与储气筒相通,所述冷却器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路与空压机的出气口相通,冷却器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路与干燥器的进气口相通,且冷却器布置在发动机的风扇的前端迎风面处,且冷却器是风冷式冷却器或水冷式冷却器。本设计不仅冷却效果较好,结构简单,而且布置安装简易,不易泄露,安全性较强。

Description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具体适用于提高冷却效果,并降低布置、安装难度。
背景技术
空压机的主要作用是为制动系统提供压缩空气,现有的汽车空压机普遍采用往复活塞式空压机,空压机运转中,压缩气体产生高温,排气温度高,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后才能进入干燥器,现有空压机排气冷却方式通过冷却钢管进行冷却,冷却钢管一般由第一空气管、第二空气管以及第三、第四空气管组成,需要5-6m长,以达到干燥器入口的温度要求,随着制动系统工作压力的提升,排气温度会更高,高达230℃,需要设计更长的冷却管路来降低排气温度,这就会导致以下缺陷:长度太长,在发动机、整车上布置、安装困难,还难以找到固定支撑点,此外,车辆运行产生的振动会导致管路失效,再加上管路间连接密封易增加泄漏点,导致空压机窜油以及制动系统不能正常工作,降低冷却效果。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4386839U,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6月10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空气冷却装置的冷却组件,包括短冷却管和长冷却管,短冷却管和长冷却管并联在开关与接头之间,开关的进气口与空压机的出气口连通,接头的出气口与干燥器的进气口连通,短冷却管与开关的第一出气口相连通,短冷却管与接头的第一进气口相接通,长冷却管与开关的第二出气口相连通,长冷却管与接头的第二进气口相接通。虽然该实用新型能实现冷却,且与现有整车的匹配性较好,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该设计包括两种冷却管道,每种冷却管道的长度都较长,整体长度更长,结构相对复杂,不仅提高了布置、安装难度,而且增加了泄漏点的数量,扩大了泄露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布置安装困难、冷却效果较差、易泄露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布置安装简易、冷却效果较好、不易泄露的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包括空压机、冷却装置与干燥器,所述空压机的出气口通过冷却装置与干燥器的进气口相通;
所述冷却装置是冷却器,所述冷却器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路与空压机的出气口相通,冷却器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路与干燥器的进气口相通,且冷却器布置在发动机的风扇的前端迎风面处。
所述冷却器布置在整车的前端迎风面处。
所述冷却器是风冷式冷却器或水冷式冷却器。
所述冷却器是水冷式冷却器时,冷却器的上侧部、下侧部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通过进水管路与发动机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出水口通过出水管路与发动机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且风扇位于进水口、出水口之间。
所述冷却器是风冷式冷却器时,风扇的四周设置有防护盒,该防护盒包括底板及沿其周边垂直连接的一号上直板、上弧板与二号上直板,一号上直板、二号上直板相互平行,一号上直板经上弧板与二号上直板相连接,底板的中部设置有与风扇对应连接的风扇座,底板上位于风扇座周边的部位开设有多个弧形的通气槽。
所述一号上直板、二号上直板上均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所述风扇与冷却器同轴设置,且风扇的高度占冷却器高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所述空压机的出气口通过冷却器与干燥器的进气口相通,干燥器的出气口与储气筒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中,采取冷却器作为空压机、干燥器之间的冷却装置,与现有技术采用的冷却钢管相比,不仅结构简单,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而且易于找到支撑点,便于安装,此外,还能有效避免较长冷却钢管导致的易增加泄漏点的缺陷,提高了安全性与冷却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布置安装简易,而且不易泄露、冷却效果较好。
2、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中,冷却器设置在发动机的风扇的前端迎风面处,优选的,还可以同时布置在整车的前端迎风面处,该设计能利用风力对冷却器的外表进行再次的降温散热,从而提高冷却器的冷却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效果较强。
3、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中,当冷却器是水冷式冷却器时,冷却器上的进水口、出水口与发动机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利用发动机内的冷却水系统给冷却器提供冷却水源,既能提高冷却效率,又能节省能源。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效果较强。
4、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中,当冷却器是风冷式冷却器时,风扇的四周设置有防护盒,该设计不仅可以由发动机的风扇增加冷却器的风冷效果,提高冷却效率,而且能够通过防护盒对风扇进行保护,避免外来物质或气流对风扇的正常运转进行干扰,此外,防护盒上的通气槽、通气孔能够降低防护盒对风扇风力的影响,确保散热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散热效率较高,而且安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采取水冷冷却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采取风冷冷却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防护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空压机1、冷却器2、进气管路21、出气管路22、进水口23、出水口24、进水管路25、出水管路26、干燥器3、储气筒4、风扇5、风扇座51、防护盒6、底板61、一号上直板62、上弧板63、二号上直板64、通气槽65、通气孔66、发动机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包括空压机1、冷却装置与干燥器3,所述空压机1的出气口通过冷却装置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
所述冷却装置是冷却器2,所述冷却器2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路21与空压机1的出气口相通,冷却器2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路22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且冷却器2布置在发动机7的风扇5的前端迎风面处。
所述冷却器2布置在整车的前端迎风面处。
所述冷却器2是风冷式冷却器或水冷式冷却器。
所述冷却器2是水冷式冷却器时,冷却器2的上侧部、下侧部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3、出水口24,进水口23通过进水管路25与发动机7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出水口24通过出水管路26与发动机7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且风扇5位于进水口23、出水口24之间。
所述冷却器2是风冷式冷却器时,风扇5的四周设置有防护盒6,该防护盒6包括底板61及沿其周边垂直连接的一号上直板62、上弧板63与二号上直板64,一号上直板62、二号上直板64相互平行,一号上直板62经上弧板63与二号上直板64相连接,底板61的中部设置有与风扇5对应连接的风扇座51,底板61上位于风扇座51周边的部位开设有多个弧形的通气槽65。
所述一号上直板62、二号上直板64上均开设有多个通气孔66。
所述风扇5与冷却器2同轴设置,且风扇5的高度占冷却器2高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所述空压机1的出气口通过冷却器2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干燥器3的出气口与储气筒4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取一种高效的冷却器替代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冗长的冷却管路,不仅能提高换热效率,增强冷却效果,而且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布置难度,还提高了使用中的安全性,实现了一种更可靠的空压机排气气冷却系统。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使用需求将冷却器选择为水冷式或风冷式,当冷却器是水冷式时,可与发动机内的冷却水系统相联通,既能发挥冷却器的冷却效果,又能提高发动机内冷却水系统的利用效率;当冷却器是风冷式时,可与发动机上设置的风扇相结合,以提高风冷的效果,尤其当冷却器设置在风扇的迎风面处时,效果更好。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包括空压机1、冷却装置与干燥器3,所述空压机1的出气口通过冷却装置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干燥器3的出气口与储气筒4相通;
所述冷却装置是冷却器2,所述冷却器2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路21与空压机1的出气口相通,冷却器2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路22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且冷却器2布置在发动机7的风扇5的前端迎风面处,为提高冷却效果,可以进一步的将冷却器2布置在整车的前端迎风面处,且冷却器2是风冷式冷却器或水冷式冷却器。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冷却器2是水冷式冷却器时,冷却器2的上侧部、下侧部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3、出水口24,进水口23通过进水管路25与发动机7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出水口24通过出水管路26与发动机7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且风扇5位于进水口23、出水口24之间。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冷却器2是风冷式冷却器时,风扇5的四周设置有防护盒6,该防护盒6包括底板61及沿其周边垂直连接的一号上直板62、上弧板63与二号上直板64,一号上直板62、二号上直板64相互平行,一号上直板62经上弧板63与二号上直板64相连接,底板61的中部设置有与风扇5对应连接的风扇座51,底板61上位于风扇座51周边的部位开设有多个弧形的通气槽65。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一号上直板62、二号上直板64上均开设有多个通气孔66。所述风扇5与冷却器2同轴设置,且风扇5的高度占冷却器2高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Claims (8)

1.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包括空压机(1)、冷却装置与干燥器(3),所述空压机(1)的出气口通过冷却装置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是冷却器(2),所述冷却器(2)的进气口通过进气管路(21)与空压机(1)的出气口相通,冷却器(2)的出气口通过出气管路(22)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且冷却器(2)布置在发动机(7)的风扇(5)的前端迎风面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2)布置在整车的前端迎风面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2)是风冷式冷却器或水冷式冷却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2)是水冷式冷却器时,冷却器(2)的上侧部、下侧部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3)、出水口(24),进水口(23)通过进水管路(25)与发动机(7)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出水口(24)通过出水管路(26)与发动机(7)内的冷却水管路相通,且风扇(5)位于进水口(23)、出水口(2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2)是风冷式冷却器时,风扇(5)的四周设置有防护盒(6),该防护盒(6)包括底板(61)及沿其周边垂直连接的一号上直板(62)、上弧板(63)与二号上直板(64),一号上直板(62)、二号上直板(64)相互平行,一号上直板(62)经上弧板(63)与二号上直板(64)相连接,底板(61)的中部设置有与风扇(5)对应连接的风扇座(51),底板(61)上位于风扇座(51)周边的部位开设有多个弧形的通气槽(6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上直板(62)、二号上直板(64)上均开设有多个通气孔(6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5)与冷却器(2)同轴设置,且风扇(5)的高度占冷却器(2)高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压机(1)的出气口通过冷却器(2)与干燥器(3)的进气口相通,干燥器(3)的出气口与储气筒(4)相通。
CN201620432382.XU 2016-05-14 2016-05-14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Active CN2057443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2382.XU CN205744359U (zh) 2016-05-14 2016-05-14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2382.XU CN205744359U (zh) 2016-05-14 2016-05-14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44359U true CN205744359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65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32382.XU Active CN205744359U (zh) 2016-05-14 2016-05-14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443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77405U (zh) 静音型柴油发电机组
CN10823786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具有风道循环的冷却装置
JP2008508472A (ja) 特に過給内燃エンジン用の、集束管式の熱交換器
CN206117482U (zh) 一种客运机车用复合冷却系统
CN107110001A (zh) 车辆用送风装置
CN106025867A (zh) 一种汽车引擎箱混合散热系统
CN111497561A (zh) 一种超薄诱导式车用顶置空调室外机
CN204196688U (zh) 一种固定在中冷器管口的挡风板总成
CN202485489U (zh) 一种冷却水、油、气三种流体的散热器
CN107110136A (zh) 包括外部的冷却空气引导装置的多级活塞式压缩机
CN207758778U (zh) 一种冷却装置、列车牵引系统及列车
CN205744359U (zh) 一种车用空压机排气冷却系统
CN107893768A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散热系统
CN108447657B (zh) 顶置多路进风并联散热的动车组牵引变压器冷却装置
WO2016091043A1 (zh) 一种车下安装的轨道车辆空调机组
CN206718917U (zh) 一种客车空调电器箱进风冷却结构
CN101985271B (zh) 一种增强汽车冷凝器冷却效果的导风装置
CN211893221U (zh) 一种高铁置顶式一体空调机
CN107592780A (zh) 一种高速动车组冷却装置
CN203009032U (zh) 一种气室带水冷管的汽车中冷器
CN206931450U (zh) 一种自带冷却装置的变压器
CN105756766A (zh) 一种吊挂式内燃机车冷却装置
CN105422208A (zh) 机油冷却装置
TWI547392B (zh) With the effect of cooling wind guide locomotive
CN201620978U (zh) 车用燃油冷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