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37739U -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37739U
CN205737739U CN201620436909.6U CN201620436909U CN205737739U CN 205737739 U CN205737739 U CN 205737739U CN 201620436909 U CN201620436909 U CN 201620436909U CN 205737739 U CN205737739 U CN 205737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beam
rear floor
floor front
flange
divi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369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晓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3690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37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37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37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其中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包括: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前段以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其中,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前横梁与所述后地板前段之间的空腔中;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和所述后地板前段分别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能够使后地板前横梁和后地板前段在受到碰撞时不容易发生变形,提高了汽车的抗撞性能,保障了车内乘员的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能,因此,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尤为关键。
横梁是提高汽车安全性能高的重要部分,能够对侧碰起到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后地板前横梁,在汽车侧碰等工况下能够将碰撞力传送至汽车另一侧。在现有的汽车工艺中,后地板前横梁与后地板前段之间形成一个空腔,空腔的横截面积较大,并且后地板前横梁和后地板前段均从后排左侧门槛经过底板中通道延伸到后面右侧门槛,由于底板中通道高于门槛,因此底板中通道与门槛之间的高度差会导致后地板前横梁与后地板前段之间形成的空腔在门槛附近和在底板中通道附近的截面大小相差很大,从而在较严重的侧碰及侧柱碰时,截面过渡区域处极易发生挤压变形或折弯变形,容易导致汽车损毁,且无法保证车内乘员的乘车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后地板前横梁在受到碰撞时容易变形、无法保证车内乘员安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包括: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前段以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
其中,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前横梁与所述后地板前段之间的空腔中;
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和所述后地板前段分别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包括隔板本体以及与所述隔板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
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的顶面和侧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还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
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分别与所述后地板前段的底面和侧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均与所述隔板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的个数为两个;
其中一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底板中通道与后排左门槛之间,另一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底板中通道与后排右门槛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本体上设置有凸台;
所述凸台相对于所述隔板本体的凸起方向背离所述底板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本体上开设有工艺孔以及多个减重孔,所述多个减重孔沿所述工艺孔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本体的顶面的长度大于所述隔板本体的底面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本体未设置翻边的边缘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之间的距离以及与所述后地板前段之间的距离均大于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包括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前段以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其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后地板前横梁与后地板前段之间的空腔中,且与后地板前横梁以及后地板前段分别固定连接,能够对后地板前横梁和后地板前段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后地板前横梁和后地板前段在受到碰撞时不容易发生变形,提高了汽车的抗撞性能,保障了车内乘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前段和后地板前横梁隔板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两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与后地板前横梁之间的位置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两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与后地板前横梁之间的位置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两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与后地板前段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后地板前横梁 2-后地板前段 3-后地板前横梁隔板
31-隔板本体 32-第一翻边 33-第二翻边
34-第三翻边 35-第四翻边 36-凸台
37-工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本实施例中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可以包括:后地板前横梁1、后地板前段2以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
其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设置在后地板前横梁1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的空腔中;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分别与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固定连接。
具体地,汽车后地板可以由后地板前段2和后地板后段拼接而成,其中后地板前段2位于后地板后端的前方。此外,汽车中可以设置有多个横梁,例如,可以设置有前地板横梁、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后横梁等,后地板前横梁1位于前地板横梁的后方,位于后地板后横梁的前方。本实施例中的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可以位于上述后地板前段2和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1、后地板前段2和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可以设置在后地板前横梁1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的空腔中。
后地板前横梁1可以包括一个顶面和一个侧面,后地板前段2可以包括一个侧面和一个底面。后地板前横梁1的顶面可以和后地板前段2的侧面固定连接,后地板前横梁1的侧面可以和后地板前段2的底面固定连接,这样,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空腔,空腔的横截面为四边形或近似四边形的形状。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可以设置在所述空腔中。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2和图3所示,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可以包括:隔板本体31、第一翻边32、第二翻边33、第三翻边34和第四翻边35。
其中,所述第一翻边32、第二翻边33、第三翻边34和第四翻边35均与隔板本体31固定连接。各翻边与隔板本体3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焊接固定、粘接固定、卡接固定等。优选的是,第一翻边32、第二翻边33、第三翻边34和第四翻边35均与隔板本体31为一体成型结构,即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各个部分均为一体成型,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可以通过各翻边与后地板前横梁1以及后地板前段2实现固定连接。具体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第一翻边32和第二翻边33可以分别与后地板前横梁1的顶面和侧面固定连接,第三翻边34和第四翻边35可以分别与后地板前段2的底面和侧面固定连接。
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中的各个翻边与后地板前横梁1或后地板前段2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固定连接,例如,粘接固定或卡接固定等。优选的是,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中的隔板本体31、第一翻边32、第二翻边33、第三翻边34和第四翻边35可以均为金属材质,各翻边与后地板前横梁1或后地板前段2之间可以焊接固定,能够实现较为稳定的固定,且成本较低。
如图2和图3所示,隔板本体31呈靴子状,隔板本体31的顶边的长度可以大于隔板本体31的底边的长度,由于后地板前横梁1的顶面长度大于后地板前段的底面长度,因此,隔板本体31呈靴子状能够更好地契合后地板前横梁1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形成的空腔的形状,对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优选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个数可以为两个。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两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与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的位置示意图一。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两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与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的位置示意图二。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两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一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位于后地板前横梁1的中心线与左侧端点之间,另一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位于后地板前横梁1的中心线与右侧端点之间。如图6所示,其中一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位于后地板前段2的中心线与左侧端点之间,另一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位于后地板前段2的中心线与右侧端点之间。
由于后地板前横梁1的左侧端点和后地板前段2的左侧端点均与汽车后排左门槛连接,后地板前横梁1的右侧端点和后地板前段2的右侧端点均与汽车后排右门槛连接,后地板前横梁1的中心线和后地板前段2的中心线均与汽车的底板中通道连接,因此,两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中,其中一个设置在底板中通道与后排左门槛之间,另一个设置在底板中通道与后排右门槛之间,相当于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设置在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之间形成的空腔的过渡位置处,这个位置在侧碰工况下最容易被挤压变形,将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设置在该位置处,能够有效防止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在受到碰撞时挤压变形,进一步提高行车安全性。
当然,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个数也可以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可以均匀分布在后地板前横梁1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形成的空腔中,增加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的抗挤压变形性能。
进一步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隔板本体31上可以设置有凸台36,凸台36相对于隔板本体31向外凸起。优选的是,凸台36相对于隔板本体31的凸起方向背离底板中通道,即,位于左门槛与底板中通道之间的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中的凸台36的凸起方向朝向所述左门槛,位于右门槛与底板中通道之间的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中的凸台36的凸起方向朝向所述右门槛,能够有效增加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强度。
进一步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隔板本体31上可以开设有工艺孔37,工艺孔37用于实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冲压工艺。
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包括后地板前横梁1、后地板前段2以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其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设置在后地板前横梁1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的空腔中,且与后地板前横梁1以及后地板前段2分别固定连接,能够对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在受到碰撞时不容易发生变形,提高了汽车的抗撞性能,保障了车内乘员的人身安全。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隔板本体31上还可以开设有多个减重孔,多个减重孔可以沿工艺孔37的周向均匀分布,能够减轻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的重量,进一步减轻汽车车身整体重量,提高汽车整体竞争力。
如图2和图3所示,隔板本体31并不是整个边缘全部都设置有翻边,而是部分边缘有翻边,部分边缘没有翻边,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是,隔板本体31未设置翻边的边缘与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5mm,能够避免在行车过程中隔板本体31与后地板前横梁1之间相互摩擦导致异响,提高了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度。
类似地,隔板本体31未设置翻边的边缘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5mm,能够避免隔板本体31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产生异响,进一步提高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度。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汽车。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中的各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均与前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后地板前横梁1、后地板前段2以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其中,后地板前横梁隔板3设置在后地板前横梁1与后地板前段2之间的空腔中,且与后地板前横梁1以及后地板前段2分别固定连接,能够对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后地板前横梁1和后地板前段2在受到碰撞时不容易发生变形,提高了汽车的抗撞性能,保障了车内乘员的人身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前段以及后地板前横梁隔板;
其中,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前横梁与所述后地板前段之间的空腔中;
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和所述后地板前段分别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包括隔板本体以及与所述隔板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
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的顶面和侧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还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
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分别与所述后地板前段的底面和侧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均与所述隔板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隔板的个数为两个;
其中一个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底板中通道与后排左门槛之间,另一后地板前横梁隔板设置在底板中通道与后排右门槛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本体上设置有凸台;
所述凸台相对于所述隔板本体的凸起方向背离所述底板中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本体上开设有工艺孔以及多个减重孔,所述多个减重孔沿所述工艺孔的周向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本体的顶面的长度大于所述隔板本体的底面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本体未设置翻边的边缘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之间的距离以及与所述后地板前段之间的距离均大于5mm。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前横梁总成。
CN201620436909.6U 2016-05-13 2016-05-13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205737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6909.6U CN205737739U (zh) 2016-05-13 2016-05-13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6909.6U CN205737739U (zh) 2016-05-13 2016-05-13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37739U true CN205737739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66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36909.6U Active CN205737739U (zh) 2016-05-13 2016-05-13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3773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0860A (zh) * 2019-08-22 2019-11-15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汽车乘员舱的横梁
CN115230825A (zh) * 2022-07-20 2022-10-25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0860A (zh) * 2019-08-22 2019-11-15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汽车乘员舱的横梁
CN115230825A (zh) * 2022-07-20 2022-10-25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115230825B (zh) * 2022-07-20 2024-04-16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54101B2 (en) Hood structure with crush initiators
JP5871983B2 (ja) 車体の後部に搭載される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の保護構造
US20180148106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CN105829191B (zh) 车辆面板结构
CA2553626C (en) Bumper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101456393A (zh) 车用缓冲梁
CN205737739U (zh) 后地板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CN101535116A (zh) 车辆用机罩构造
CN109496191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05096629A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EP2578475B1 (en)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6114642A (zh) 用于支承车辆的外部装饰部件的支承结构
CN107487368B (zh) 前纵梁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身
JP2011235781A (ja) 車両用ボデー部材
JP2019116116A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装置
CN102933451B (zh) 车身板件加强结构
CN210133189U (zh) 一种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JP2012214076A (ja) 車輌用フードパネル
US6367868B1 (en) Box member for a vehicle
CN214420560U (zh) 一种车辆a柱的加强结构及车辆
KR101583840B1 (ko) 대쉬로워멤버 구조
CN207683629U (zh) 一种车辆防侧撞框架及汽车
KR20140034636A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CN205801270U (zh) 一种汽车地板前横梁和包括该汽车地板前横梁的汽车
CN205615438U (zh) 一种汽车后门槛板金属夹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