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06153U -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06153U
CN205706153U CN201620302991.3U CN201620302991U CN205706153U CN 205706153 U CN205706153 U CN 205706153U CN 201620302991 U CN201620302991 U CN 201620302991U CN 205706153 U CN205706153 U CN 2057061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pipe
air outlet
pipe road
fixing device
intercool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0299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菲
冀俊明
于美玲
薛强
宋暖
李延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anga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a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a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a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0299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061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061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061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包括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相连的安装耳,及与安装耳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固定于与发动机相连接的悬置支架。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与悬置支架的连接,依次经过悬置支架,与悬置支架相连的支架,及与支架相连的安装耳,因此由发动机引起的振动会依次通过悬置支架,支架,安装耳,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从而保证了安装耳的刚性模态值,可有效防止安装耳由于长期振动而断裂损坏。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的汽车。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中冷器一般用于涡轮增压的车型,是涡轮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作用是将涡轮增压后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却后输送给发动机,从而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对于前排后进的发动机而言,中冷器一般布置于汽车机舱前端,而发动机节气门体布置于机舱后端,因此中冷器出气管路的路径较长,需要使用安装固定装置对其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中冷器出气管路的固定装置一般是注塑在中冷器管路中的塑料管部位或者焊接在金属管部位,再通过螺栓与车身或发动机进行连接,此种简单的固定装置一般刚性模态值较低,随着车辆长时间的振动,容易导致中冷器出气管路的固定装置断裂损坏,从而引起中冷器出气管路移位,造成管路与其他相邻部件的干涉摩擦,甚至这种振动会长时间拖拽管路而导致管路脱落引起动力性能突然下降。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刚性模态值高,不易断裂损坏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刚性模态值高,不易断裂损坏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可以有效的固定中冷器出气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的汽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包括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相连的安装耳,及与安装耳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固定于与发动机相连接的悬置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耳呈“L”形,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的出气硬管相连,所述第二侧板与支架相连。
优选地,所述支架呈“Z”形,包括第一弯折板,第二弯折板,及与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弯折板相连的连接板。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一弯折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第二螺栓孔的下端面焊接有一焊接螺母,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通过所述焊接螺母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弯折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面还设置有定位凸台,所述第一弯折板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对应的定位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弯折板上设置有第三螺栓孔,与对应开设于所述悬置支架上的第四螺栓孔通过螺栓组合件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螺栓组合件包括平垫圈和弹簧垫圈。
优选地,还包括挡片,且所述挡片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弯折板呈90~95度夹角。
优选地,所述支架为金属支架。
一种汽车,包括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所述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为上述任意一项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与悬置支架的连接,依次经过悬置支架,与悬置支架相连的支架,及与支架相连的安装耳,因此由发动机引起的振动会依次通过悬置支架,支架,安装耳,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从而保证了安装耳的刚性模态值,可有效防止安装耳由于长期振动而断裂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正面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背面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的正面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的背面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各部件名称如下:
其中,1-中冷器出气软管,2-安装卡箍,3-中冷器出气硬管,4-节气门进气软管,5-安装耳,51-第一侧板,52-第二侧板,53-定位凸台,54-第一螺栓孔,6-螺栓,7-支架,71-第一弯折板,72-第二弯折板,73-连接板,74-第二螺栓孔,75-第三螺栓孔,76-定位通孔,77-挡片,78-焊接螺母,8-螺栓组合件,9-悬置支架,91-第四螺栓孔,10-悬置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刚性模态值高,不易断裂损坏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能够有效的固定中冷器出气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的汽车。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1,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包括中冷器出气软管1,安装卡箍2,中冷器出气硬管3和节气门进气软管4,需要说明的是,中冷器出气软管1与中冷器出气硬管3连接,采用安装卡箍2进行紧固,中冷器出气硬管3与节气门进气软管4连接,采用安装卡箍2进行紧固,此种连接方式可以有效保证中冷器出气管路的连接及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包括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相连的安装耳5,和与安装耳5连接的支架7,所述支架7固定于与发动机连接的悬置支架9上。需要解释的是,悬置支架9可以为右悬置支架,也可以为左悬置支架,可根据中冷器出气管路的走向和在整车中的布局决定支架7固定在与发动机连接的右悬置支架上或左悬置支架上,在这里优选右悬置支架。
由于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与悬置支架9的连接,依次经过悬置支架9,与悬置支架9相连的支架7,及与支架7相连的安装耳5,因此由发动机引起的振动会依次通过悬置支架9,支架7,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相连的安装耳5,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从而保证了安装耳5的刚性模态值,经仿真计算,基于此种设计形式下的安装耳5的刚性模态值可达3000多Hz,可有效防止安装耳5由于振动而断裂损坏,而且支架7设置在发动机悬置支架上与现有技术中设置在车身相比,由于中冷器出气管路与发动机同步运动,减振通过悬置橡胶实现,因而减少了橡胶减振垫的应用,从而降低了成本。
请参考附图4,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的正面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如附图4所示,安装耳5的形状呈“L”形,由第一侧板51与第二侧板52组成,其中第一侧板51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的出气硬管3相连接,第二侧板52与支架7相连,需要解释的是,第一侧板51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的出气硬管3的连接方式优选一体注塑成型,此种连接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安装耳5与中冷器出气硬管3的连接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耳5与中冷器出气硬管3相连接的部位设置了加强筋,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安装耳5与中冷器出气硬管3的连接强度,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安装耳5的刚性模态值,安装耳5的外形尺寸优选长度为30mm,宽度为30mm,厚度为4-5mm。
如附图4所示,支架7呈“Z”形,包括第一弯折板71,第二弯折板72,以及与第一弯折板71和第二弯折板72相连的连接板73,其中第一弯折板71与第二弯折板72可以为平行设置,也可以为一体设置,在这里优选为平行设置,此种设置形式,可以使得从悬置支架9的振动逐级递减的传递到安装耳5,进一步减轻了安装耳5的振动幅度,保证了安装耳5的刚性模态值。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弯折板71,第二弯折板72与连接板73的外形尺寸优选长度为40-60mm,宽度为30mm,厚度为2-3mm。此种形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振动的逐级递减,还避免了与其它相邻部件在整车布置中引起的干涉摩擦。
为了保证安装耳5与支架7的有效连接,在安装耳5的第二侧板52上设置有第一螺栓孔54,在第一弯折板71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孔54对应的第二螺栓孔74,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54与第二螺栓孔74,将第二侧板52与第一弯折板71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将安装耳5与支架7连接在一起,在第一弯折板71的下端面焊接有一焊接螺母78,需要解释的是,采用焊接螺母78可以防止拆装时螺母掉落,方便人工拆装,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有效的防止支架7与安装耳5装配时发生旋转,使得安装位置产生偏差,在第二侧板52的下端面还设置有定位凸台53,当然,在第一弯折板71上还开设有与定位凸台53对应的定位通孔76,当安装耳5与支架7进行装配时,定位凸台53与定位通孔76进行对应装配,将安装耳5与支架7进行固定,从而有效保证了支架7与安装耳5的装配一致性,防止在安装时产生偏差。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定位凸台53与定位通孔76可以为方形,可以为三角形,也可以为其它任意非圆形形状,只要定位凸台53与定位通孔76适配即可,都可以达到安装时安装耳5与支架7免旋转的效果。
为了保证支架7与悬置支架9固定的有效性,在第二弯折板72上设置有第三螺栓孔75,在悬置支架9上设置与第三螺栓孔相对应的第四螺栓孔91,第三螺栓孔75与第四螺栓孔91通过螺栓组合件8进行连接,因此支架7与悬置支架9就可以有效连接在一起,在这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螺栓组合件8包括平垫圈及弹簧垫圈,弹簧垫圈可以在车辆行驶引起振动时增强反弹性,使得支架7与悬置支架9的连接更紧固。
请参考附图5,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固定装置的背面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在连接板73的下端面设置有挡片77,需要说明的是,挡片77的一端与连接板73一体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连接板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二弯折板72呈90~95度夹角,需要说明的是,挡片77与第二弯折板72所成的夹角可以为90度,可以为95度,也可以为92度或93度。也就是说,将连接板的下端面设置为一豁口,豁口的一边向水平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板72,需要解释的是,第二弯折板72与连接板73呈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夹角,豁口的另一边形成挡片77,挡片77与悬置支架9的壁面相贴,当施加垂直向下的力将第二弯折板72与悬置支架9采用螺栓组合件8进行顺时针拧紧时,挡片77与悬置支架9的壁面抵紧,可以有效防止支架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并且该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由于该汽车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因而该汽车具有上述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相应的技术优点,本文中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相连的安装耳(5),及与安装耳(5)连接的支架(7),所述支架(7)固定于与发动机相连接的悬置支架(9)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耳(5)呈“L”形,包括第一侧板(51)和第二侧板(52),所述第一侧板(51)与中冷器出气管路的出气硬管(3)相连,所述第二侧板(52)与所述支架(7)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7)呈“Z”形,包括第一弯折板(71),第二弯折板(72),及与所述第一弯折板(71)和所述第二弯折板(72)相连的连接板(7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52)上设置有第一螺栓孔(54),所述第一弯折板(7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54)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74),所述第二螺栓孔(74)的下端面焊接有一焊接螺母(78),螺栓(6)穿过所述第一螺栓孔(54)与所述第二螺栓孔(74),配合所述焊接螺母(78)连接所述第二侧板(52)与所述第一弯折板(7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52)的下端面还设置有定位凸台(53),所述第一弯折板(71)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53)对应的定位通孔(76)。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板(72)上设置有第三螺栓孔孔(75),与对应开设于所述悬置支架(9)上的第四螺栓孔(91)通过螺栓组合件(8)进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组合件(8)包括平垫圈和弹簧垫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片(77),且所述挡片(77)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73)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连接板(73)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弯折板(72)呈90~95度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7)为金属支架。
10.一种汽车,包括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为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CN201620302991.3U 2016-04-12 2016-04-12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Active CN2057061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02991.3U CN205706153U (zh) 2016-04-12 2016-04-12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02991.3U CN205706153U (zh) 2016-04-12 2016-04-12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06153U true CN205706153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10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02991.3U Active CN205706153U (zh) 2016-04-12 2016-04-12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061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9653A (zh) * 2018-08-20 2019-01-01 宁波福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水管管路总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9653A (zh) * 2018-08-20 2019-01-01 宁波福士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水管管路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5117590A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系部品取付構造、及びエンジンの排気系部品取付方法
CN205706153U (zh) 一种汽车及中冷器出气管路固定装置
CN102226422A (zh) 汽车排气补偿器球形连接装置
CN201963381U (zh) 一种汽车排气管连接结构
CN203221875U (zh) 一种变速箱悬置总成
CN106286038B (zh) 一种消声型小汽车进气管道系统
CN204163894U (zh) 一种空滤器安装支架
CN105765208A (zh)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CN203403999U (zh) 汽车空气滤清器出气导管及汽车
CN205823755U (zh) 一种轴流风机防尘网的安装结构
CN201687620U (zh) 带连接支架的重型柴油发动机的电动输油泵系统
CN2718359Y (zh) 金属波纹管挠性节
CN204161094U (zh) 一种进气道支架安装结构
CN203847294U (zh) 内燃机进气管
CN205977371U (zh) 管道接头
CN203176573U (zh) 汽车发动机冷气进气管
CN204020545U (zh) 一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橡胶挂件及该汽车排气系统
CN204437376U (zh) 复合型阀、阀件及空调器
CN104675586A (zh) 一种进气导流管总成
CN205154460U (zh) 进气管总成
CN202073625U (zh) 排气补偿器球形连接装置
CN217583635U (zh) 一种一体成型的法兰橡胶管
CN207333011U (zh) 中冷器进、出气管固定装置
CN204877746U (zh) 车辆进气系统
CN208101678U (zh) 一种预压缩的橡胶悬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