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89318U -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89318U
CN205589318U CN201620227780.8U CN201620227780U CN205589318U CN 205589318 U CN205589318 U CN 205589318U CN 201620227780 U CN201620227780 U CN 201620227780U CN 205589318 U CN205589318 U CN 205589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connecting portion
rib
cabin sid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277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燕
肖介平
马忠民
宋嘉洋
聂春红
吴学华
王春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277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89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89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89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其中,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包括:机舱侧板本体和加强板;加强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第一子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加强部的第一端之间固定相连,第一加强部的其他端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子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第二加强部之间固定相连,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固定部;第二连接部的两侧均设有翻边结构;第二子板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之间的夹角内,第二加强部与第一加强部固定相连,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固定相连。本方案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的加强板,具备了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降低了变形开裂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是一种包罗了各种典型机械元件、零部件、各种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及各种机械加工工艺的典型机械产品。在设计开发中,车身的刚度是其性能要素中重要的方面,车身刚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轿车许多使用性能的正常发挥。轿车车身除了用来载运驾驶员和乘客外,还承受着来自外界复杂载荷的作用,因此要保证车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车身能够在各种复杂的路面上行驶。
如果车身前端刚度不足会造成前车门、前门框等关键部位变形过大,造成车门卡死、内饰脱落等现象。而机舱侧板结构的强弱对汽车前端刚度起重要作用,目前机舱侧板结构多采用较易成型的金属材料冲压而成,并多通过焊点或二保焊与前围板、水箱上下横梁、前轮罩板连接在一起,且汽车机舱侧板加强结构多采用单一零件结构,在恶劣路况下,机舱侧板很容易发生变形或者开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机舱侧板易变形开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包括:
机舱侧板本体和与所述机舱侧板本体固定相连的加强板;
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
所述第一子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第一端之间成预设角度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其他端均设有第一固定部;
所述第二子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部之间成所述预设角度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均设有翻边结构;
所述第二子板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加强部之间的夹角内,且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固定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部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形状相适应,可搭接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均为V字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60度至120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为L型板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宽度的50%至70%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翼子板和A柱下板,还包括:上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
所述车辆机舱侧板结构中的加强板通过焊接分别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A柱下板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车辆机舱侧板结构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的加强板,具备了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降低了变形开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板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子板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子板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子板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子板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子板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板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子板结构示意图三;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子板结构示意图四;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车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中车辆机舱侧板易变形开裂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
机舱侧板本体B和与所述机舱侧板本体B固定相连的加强板C;
所述加强板C包括第一子板1和第二子板2;
所述第一子板1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一加强部12,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一加强部12的第一端之间成预设角度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加强部12的其他端均设有第一固定部121;
所述第二子板2包括第二连接部21和第二加强部22,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部22之间成所述预设角度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固定部211;所述第二连接部21的两侧均设有翻边结构212;
所述第二子板2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一加强部12之间的夹角内,且所述第二加强部22与所述第一加强部12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之间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车辆机舱侧板结构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的加强板,具备了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降低了变形开裂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和刚度,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加强部1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22;所述第二加强部22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加强筋221,所述第一加强筋122与所述第二加强筋221的形状相适应,可搭接贴合。
优选的,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加强筋122和所述第二加强筋221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加强筋122和所述第二加强筋221均为V字型结构;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60度至120度。
具体的,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二固定部211优选为L型板状结构。
为了节省成本并保证结构强度,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第二加强部22的宽度优选为所述第一加强部12的宽度的50%至70%之间。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如图8至图10所示。
此处说明,下面的描述中汽车机舱侧板等同于上述的机舱侧板本体,机舱侧板加强板等同于上述的加强板;
机舱侧板加强板3和机舱侧板加强板4等同于上述的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一面等同于上述的第一加强部,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二面以及第二面上的连接部构成上述的第一连接部,机舱侧板加强板3第一面上的多个连接部共同构成上述的第一固定部,机舱侧板加强板3第一面上的加强筋等同于上述的第一加强筋;
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一面以及第一面上的连接部构成上述的第二加强部,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二面以第二面内部的连接部构成上述的第二连接部,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二面端部设置的连接部相当于上述的第二固定部,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一面上的加强筋等同于上述的第二加强筋,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二面上的翻边结构相当于上述的翻边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包括汽车机舱侧板和机舱侧板加强板,其中,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同时与机舱侧板、翼子板和A柱下板相连接,包括机舱侧板加强板3及机舱侧板加强板4,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及机舱侧板加强板4呈L型,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与机舱侧板加强板4通过焊点连接在一起;
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包括4个连接部311、312、313、321,2个加强筋33,其中,所述4个连接部中3个(311、312、313)均匀地分布在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一面31,最后一个连接部321分布在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二面32上,所述2个加强筋33分布在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一面31,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一面31与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二面32呈一预设角度。
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包括4个连接部411、412、421、422,2个加强筋43、2个翻边44,其中,所述4个连接部中2个(411、412)分布在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一面41,其余2个连接部421、422分布在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二面42上,所述2个加强筋43分布在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一面41,所述2个翻边44分布在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二面42,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一面41与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二面32呈一预设角度。
另外,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第一面31的3个连接部311、312、313分别位于第一面31的边缘,并与机舱侧板连接;
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第二面32上的连接部321与机舱侧板加强板4及机舱侧板连接;
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一面41的2个连接部411、412分别位于第一面41的边缘,并与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一面31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二面42上的一个连接部421与所述A柱下板连接机舱侧板连接,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二面上的另一个连接部422与加强板3的第二面32的连接部321连接,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二面42上的最后一个连接部为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二面42的翻边44,与所述翼子板连接。
具体的,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加强筋33位于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第一面31,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加强筋43位于机舱侧板加强板4的第一面41,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加强筋43与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的加强筋33形状相同,可搭接并贴合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加强筋43的长度占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3加强筋33的长度的50%~70%;
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二面42边缘与所述机舱侧板加强板4第二面42上的最后一个连接部421形状相适应。
总结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机舱侧板加强结构,该汽车机舱侧板加强结构用于与汽车翼子板、A柱相连接,包括:机舱侧板加强板3和机舱侧板加强板4。
机舱侧板加强板3包括第一面31、第二面32和与加强筋33,31包括连接部311、连接部312、连接部313,具体的,连接部的面积由所连接的机舱侧板形式所决定;
第二面32包括连接部321,具体的,连接部321的面积由所连接的机舱侧板形式所决定;
加强筋33包括第一加强筋331、第二加强筋332,第一面31和第二面32之间呈一预设角度,具体的,该预设角度的范围为60~120°;
第一加强筋331、第二加强筋33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修饰形状,且焊接的焊点可以视翻边的面积而定,连接部311、连接部312、连接部313可以通过焊接与机舱侧板连接,连接部321可以通过焊接与机舱侧板加强板4及机舱侧板连接,且焊接的焊点可以视连接部的面积而定。
机舱侧板加强板4包括第一面41、第二面42、加强筋43、翻边44,41包括连接部411、连接部412,具体的,连接部的面积由所连接的机舱侧板形式所决定;
第二面42包括连接部421、连接部422,具体的,连接部的面积由所连接的机舱侧板形式所决定;
加强筋43包括第一加强筋431、第二加强筋432,第一面41和第二面42之间呈一预设角度,具体的,该预设角度的范围为60~120°;
第一加强筋431、第二加强筋43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修饰形状,连接部411可以通过焊接与机舱侧板、连接部312连接,连接部412可以通过焊接与机舱侧板、连接部313连接,连接部421可以通过焊接与A柱下板连接,连接部422可以通过焊接与连接部321连接,且焊接的焊点可以视连接部的面积而定。
翻边44包括第一翻边441、第二翻边44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修饰形状,第一翻边441位于机舱侧板加强板4上端,可以通过焊接与翼子板连接,且焊接的焊点可以视翼子板的面积而定;第二翻边442位于机舱侧板加强板4下端。
可选的,机舱侧板加强板3及机舱侧板加强板4上加强筋的个数为1~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11所示,包括翼子板D和A柱下板(图中未示出),还包括:上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E;所述车辆机舱侧板结构中的加强板C通过焊接分别与所述翼子板D和所述A柱下板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大大提高了汽车前端结构的刚度,在恶劣路况或各种复杂的路面上行驶时,降低了汽车北斗支架加强结构所产生的最大应力,从而大大从而降低了车辆前端结构发生变形或开裂的风险。
其中,上述车辆机舱侧板结构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侧板本体和与所述机舱侧板本体固定相连的加强板;
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
所述第一子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第一端之间成预设角度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其他端均设有第一固定部;
所述第二子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部之间成所述预设角度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均设有翻边结构;
所述第二子板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加强部之间的夹角内,且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固定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部上对应位置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形状相适应,可搭接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均匀分布。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均为V字型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60度至120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为L型板状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宽度的50%至70%之间。
8.一种车辆,包括翼子板和A柱下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机舱侧板结构;
所述车辆机舱侧板结构中的加强板通过焊接分别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A柱下板固定相连。
CN201620227780.8U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05589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7780.8U CN205589318U (zh)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27780.8U CN205589318U (zh)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89318U true CN205589318U (zh) 2016-09-21

Family

ID=56930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27780.8U Active CN205589318U (zh)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893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9245A (zh) * 2018-06-08 2018-08-31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抽拉式前舱盖、抽拉式前舱盖的检测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9245A (zh) * 2018-06-08 2018-08-31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抽拉式前舱盖、抽拉式前舱盖的检测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4164B (zh) 车身骨架结构
DE102014223286B4 (de) Unterbodenrahmensystem für Fahrzeug
DE102014111183B4 (de) Fahrzeugkörperheck-Verstärkungsstruktur
CN106184412A (zh) 车辆侧部构造
CN203623797U (zh) 汽车驾驶室后围加强结构
CN106080778A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包的安装系统
CN205589318U (zh) 一种车辆机舱侧板结构及车辆
CN105984506A (zh) 一种车身前地板加强结构
KR102418416B1 (ko) 자동차 구조 부품 및 자동차 구조 부품을 제조하는 방법
CN204978887U (zh) 一种后地板加强结构
JP5991157B2 (ja)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CN106275109B (zh)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KR101262003B1 (ko) 자동차의 트레일링 암 마운팅 장치
CN205365746U (zh) B柱上内板装配结构
CN205186281U (zh) 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CN204399285U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102941878A (zh) 重型载重汽车车架
CN207089424U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06939519U (zh) 一种铝罐罐体翼板加强结构
CN202022248U (zh) 汽车驾驶室地板骨架、汽车驾驶室及汽车
CN205345054U (zh) C柱连接板以及具有其的c柱组件
CN206749574U (zh) 一种座椅加强板组件
CN206501900U (zh) 一种前舱上边梁加强组件
CN203111313U (zh) 乘用车前横梁与前托架梁加强结构
CN206589993U (zh) 一种后地板加强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07

Address after: 101300 Beijing city Shunyi District Shuanghe Street No. 99

Patentee after: BAIC MOTOR CORPORATION 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Beijing City Renhe Town Shunyi District Shuanghe Street No. 99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05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