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89424U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89424U CN207089424U CN201720764948.3U CN201720764948U CN207089424U CN 207089424 U CN207089424 U CN 207089424U CN 201720764948 U CN201720764948 U CN 201720764948U CN 207089424 U CN207089424 U CN 2070894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ly connected
- crossbeams
- support member
- secondary frame
- rear seconda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及汽车,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横梁以及分别垂直焊接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且位于所述两个横梁两边的两个纵梁,在两个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强支架;加强支架包括:加强杆、与加强杆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其中,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梁固定连接;支撑部件与两个横梁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该种结构设计提升了后副车架整体的弯曲模态,同时对于后副车架的刚度和强度也有较大的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后副车架是底盘与车身之间连接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衰减路面激励的作用,其安装于汽车后排座椅的下方,因此汽车后副车架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车内乘客的乘坐体验。后副车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不够时,乘客易感受到较大的路面振动和噪声,如果后副车架模态被振动或者路噪激励起来,很容易和声腔模态耦合,会产生车内轰鸣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汽车的后副车架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以提高汽车后副车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这也是汽车制造厂商一直在不断改进的一个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及汽车,通过在后副车架横梁之间设置多个加强支架,提升了后副车架的弯曲模态和整体的安装强度,有效的衰减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和路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横梁以及分别垂直焊接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且位于所述两个横梁两边的两个纵梁,所述两个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支架,所述多个加强支架均匀分布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加强杆、与所述加强杆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其中,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两个横梁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部件为V字型结构;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底端与所述两个横梁中的一个固定连接;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所述加强杆固定连接。
可选的,包括两个所述加强支架;所述两个加强支架的两个加强杆呈V 字型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其中,构成所述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
可选的,每个所述加强支架包含一个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其中,每个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底端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与所述加强杆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底端与所述两个横梁中的一个螺栓连接;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所述加强杆焊接连接。
可选的,所述加强支架由长条形的钣金件拼接形成。
可选的,构成所述加强支架的钣金件的厚度大于等于3mm。
可选的,所述钣金件为带有翻边结构的钣金件。
可选的,所述加强杆的两端与所述两个横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本体和上述的后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及汽车,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横梁以及分别垂直焊接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且位于所述两个横梁两边的两个纵梁,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支架,所述多个加强支架均匀分布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加强杆、与所述加强杆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其中,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两个横梁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此种结构设计提升了后副车架整体弯曲模态,降低了后副车架局部模态位移幅值,而且增加了后副车架上摆臂安装点的动刚度,从而解决了乘客易感受到较大的路面振动、噪声及车内轰鸣问题,提高了乘客乘坐汽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横梁、2-纵梁、3-加强支架、31-加强杆、32-支撑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后副车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横梁1以及分别垂直焊接在两个横梁1之间且位于两个横梁1两边的两个纵梁2,两个横梁1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支架3,多个加强支架3均匀分布在两个横梁1之间;加强支架3 包括:加强杆31、与加强杆31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32;其中,加强杆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梁1固定连接;支撑部件32与两个横梁1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的后副车架,在后副车架的两个横梁1之间设置有两个均匀分布的加强支架3;加强支架3包括:两个呈V字型的加强杆31、与所述加强杆31固定连接的两个呈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其中,加强杆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梁1固定连接;支撑部件32与两个横梁1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该种结构设计提升了后副车架整体的弯曲模态,同时对于后副车架的刚度和强度也有较大的提高。
可选的,支撑部件32为V字型结构;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两个横梁1中的一个固定连接;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加强杆31固定连接。
图2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包括两个加强杆31和两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其中一个横梁1固定连接,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与另一个横梁1固定连接,加强杆31和支撑部件32与两个横梁1固定连接,在两个横梁1之间提供支撑,使得横梁1 具有足够的抗弯界面模量,提升后副车架的整体强度。
可选的,包括两个加强支架3;两个加强支架3的两个加强杆31呈V字型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横梁1之间;其中,构成所述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31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31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
图3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包括两个加强杆31呈V字型,构成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31 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31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还包括一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该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该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
图4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包括两个加强杆31呈V字型,构成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31 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31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还包括两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加强杆31和支撑部件32与横梁形成三角形受力结构,使得作用在副车架横梁上的作用力的力臂减小,进而减小了所产生的弯矩,即提升了后副车架整体的弯曲模态。
图5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包括两个加强杆31呈V字型,构成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31 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31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还包括两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和其中一个横梁固定连接,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加强杆31和另一个横梁固定连接。
图6为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的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包括两个加强杆31呈V字型,构成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31 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31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还包括两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纵梁2固定连接,每个V 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加强杆31和其中一个横梁固定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加强杆31和支撑部件32与横梁形成三角形受力结构,支撑部件32与加强杆和横梁或纵梁连接,降低了后副车架局部模态位移幅值,即增加了后副车架横梁和纵梁的安装刚度。
可选的,每个加强支架3包含一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其中,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每个V 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与加强杆31固定连接,如图1 所示,包括两个加强杆31呈V字型,构成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31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 31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还包括两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 32,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每个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加强杆31固定连接。两个加强杆31与横梁形成三角形受力结构,每个支撑部件又和其中一个加强杆31形成三角形受力结构,进一步的提升了后副车架的弯曲模态和整体安装强度。
可选的,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底端与两个横梁1中的一个螺栓连接;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32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加强杆31焊接连接,使得加强支架3整体与横梁之间组装连接,拆卸方便,而加强支架3的加强杆31与支撑部件32之间焊接连接提高加强支架3的韧性和强度。
可选的,加强支架3由长条形的钣金件拼接形成,重量轻,而且制造简单,成本低。
可选的,构成加强支架3的钣金件的厚度大于等于3mm,使得加强支架 3具有足够的抗弯能力,提高两个横梁1的安装强度。
可选的,钣金件为带有翻边结构的钣金件,进一步提高加强支架3的抗弯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两个横梁1的安装强度。
可选的,加强杆31的两端与两个横梁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使得加强支架3整体与横梁之间组装连接,拆卸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本体和上述后副车架。
具体的,通过在后副车架的两个横梁1之间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加强支架3,加强支架3包括:加强杆31、与加强杆31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32;加强杆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横梁1固定连接;支撑部件32与两个横梁1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有效提升了后副车架整体弯曲模态,降低了后副车架局部模态位移幅值,而且增加了后副车架上的整体安装刚度,有效衰减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乘客乘坐汽车的舒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横梁以及分别垂直焊接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且位于所述两个横梁两边的两个纵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横梁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支架,所述多个加强支架均匀分布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
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加强杆、与所述加强杆固定连接的支撑部件;
其中,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两个横梁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为V字型结构;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底端与所述两个横梁中的一个固定连接;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所述加强杆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加强支架;所述两个加强支架的两个加强杆呈V字型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横梁之间;
其中,构成所述V字型的底端的两个加强杆的端点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构成所述V字型的开口端的两个加强杆的端点与朝向车头端的横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加强支架包含一个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
其中,每个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底端与朝向车尾端的横梁固定连接;每个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与所述加强杆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底端与所述两个横梁中的一个螺栓连接;所述V字型结构的支撑部件的开口端的两个端点分别与所述加强杆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由长条形的钣金件拼接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加强支架的钣金件的厚度大于等于3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钣金件为带有翻边结构的钣金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的两端与所述两个横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0.一种汽车,包括汽车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汽车本体固定连接的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64948.3U CN207089424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64948.3U CN207089424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89424U true CN207089424U (zh) | 2018-03-13 |
Family
ID=61552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64948.3U Active CN207089424U (zh) | 2017-06-28 | 2017-06-28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8942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06594A (zh) * | 2018-04-26 | 2019-11-05 | 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车架及汽车 |
-
2017
- 2017-06-28 CN CN201720764948.3U patent/CN20708942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06594A (zh) * | 2018-04-26 | 2019-11-05 | 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车架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089424U (zh)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
CN210063157U (zh) | 一种通过拉挤成型梁来加强碳纤维地板横梁的地板结构 | |
CN210555123U (zh) | 后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110667707A (zh) | 一种提高汽车车身扭转刚度的结构 | |
CN106494510A (zh) | 一种车架以及载货汽车 | |
CN105857399A (zh) |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结构 | |
CN203142826U (zh) | 一种汽车备胎吊装横梁 | |
CN105128940A (zh) | 一种拖曳臂后悬架固定装置及汽车 | |
CN210941959U (zh) |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后驱副车架 | |
CN109435659A (zh) | 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及汽车 | |
CN107161217A (zh) | 一种提升后悬置安装点刚度的前副车架加强支架结构 | |
CN209467198U (zh) | 一种增强型副车架 | |
CN207535990U (zh) | 多元素混合设计车体 | |
CN202180853U (zh) | 前减振座安装点结构 | |
CN206344877U (zh) | 一种车架以及载货汽车 | |
CN211731565U (zh) | 一种新型前副车架 | |
CN214215932U (zh) | 一种高刚度前副车架 | |
CN211995854U (zh) | 具有加强支架的副车架结构 | |
CN210912618U (zh) | 一种安装支座结构及汽车 | |
CN211055242U (zh) | 一种多连杆轻量化后副车架 | |
CN217623759U (zh) | 一种汽车副车架 | |
CN210478820U (zh) | 一种铝合金罐车车架悬架连接结构 | |
CN214267771U (zh) | 一种纯电动微型货车车架总成 | |
CN215284973U (zh) | 一种前束连杆安装支架、副车架与汽车 | |
CN217893002U (zh) | 一种高强度电动汽车前副车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