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43504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43504U
CN205543504U CN201620073112.4U CN201620073112U CN205543504U CN 205543504 U CN205543504 U CN 205543504U CN 201620073112 U CN201620073112 U CN 201620073112U CN 205543504 U CN205543504 U CN 205543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wire
terminal group
wire clamp
extension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7311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威
周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7311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43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43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43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端子组与一第二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同一方向延伸,降低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利于所述电连接器小型化发展。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屏蔽信号干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向小型化和轻薄化发展,而电子产品里面的电连接器更趋向于小型化,微型化且对传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接口类电连接器一般主要由绝缘本体、一排导电端子和屏蔽壳体,及设于导电端子后端用以连接线缆的电路板构成,导电端子设置在绝缘本体上,屏蔽壳体覆盖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焊接部,导电端子焊接部设于一电路板的接点上,一排线缆设于电路板后端的接点上,通过电路板进行连通导电端子与线缆,随着电连接器对传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导电端子的数目增多且排布密集,线缆的数目也随之增多,而相邻线缆间过于接近而造成高频信号干扰严重,如今普遍的做法是在线缆上增设一接地件,用于屏蔽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接地件上设置一延伸部,延伸部连接至电路板后端的接地接点进行接地连接。
然而,导电端子与线缆之间通过电路板连接导通,电路板占用整个连接器的内部空间较大,使得整个连接器尺寸加大,不利于电连接器小型化和轻薄化;而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对高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电端子的数目增多且排布密集,导电端子之间的干扰严重,且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也不能满足高频的要求,而通过接地件设置一个延伸部与电路板焊接接地,生产组装工序繁多,易产生焊接不良等问题,且达不到要求的屏蔽效果,且对两排甚至多排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线缆的连接接触,结构复杂,已经不足以满足电连接器对高频性能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屏蔽线缆之间信号干扰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电连接器,在一对接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端子组与一第二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一第一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一端子组;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一第二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同一方向延伸。
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与锡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同一表面。
进一步,一屏蔽壳体收容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屏蔽壳体具有一第一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连接;所述屏蔽壳体两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连接;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间屏蔽片延伸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连接;所述中间屏蔽片后端分别向下延伸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后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排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以将来自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屏蔽壳体上。
进一步,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和锡焊接为一体,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同一表面。
进一步,所述第二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中间屏蔽片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第二端子组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且利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代替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节省线材;
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且利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代替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节省线材。
且所述第一排线缆和所述第二排线缆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直接焊接,省去中间连接的电路板,降低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尺寸,满足小型化的要求,且端子直接与线缆焊接,减少组装工序,简化焊接制程,同时节省材料及人工成本。
进一步,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同,同时节省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设置空间,且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与所述第二排线缆及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避免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方向不同而导致的所述绝缘本体需要增加设置一让位空间,进行排布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增大所述电连接器的高度,不利于小型化发展。
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焊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同一表面,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焊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同一表面,使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和端子一起与线缆同时焊接,減少焊接工序,节省焊接空间,减小连接器体积,使得连接器小型化。
第一排线缆和第二排线缆分别连接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和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将所述第一排线缆和所述第二排线缆的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芯线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可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一排线缆和所述第二排线缆的多个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的内屏蔽层相连通,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可正常运作传输,保证线缆的正常运作。
所述屏蔽壳体设有第一导接部,所述屏蔽壳体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电性连接将所述第一排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传导至外部;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中间屏蔽片具有一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连接,使得所述中间屏蔽片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并提供最佳的屏蔽效果,所述第一导接部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所述第二导接部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呈前后设置,可降低所述电连接器高度,利于所述电连接器小型化。
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向下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基部 10 舌板 11
突出部 12 扣持槽 13 缺槽 14 第一端子组 20
第一端子 200 第一接触部 201 第一连接部 202 第一焊接部 203
第一绝缘块 204 第一接地端子 205 第二端子组 21 第二端子 210
第二接触部 211 第二连接部 212 第二焊接部 213 第二绝缘块 214
凸部 2140 第二接地端子 215 第一排线缆 30 第一线缆 300
芯线 301 绝缘层 302 内屏蔽层 303 第二排线缆 31
第二线缆 310 第一金属线夹 40 铜片 400 锡 401
第一延伸部 402 第二金属线夹 41 第二延伸部 410 中间屏蔽片 5
主体部 50 第二导接部 51 弯折部 52 屏蔽壳体 6
容置空间 60 收容空间 61 通槽 62 挡止片 63
卡部 64 第一导接部 65 上屏蔽片 70 平板部 700
扣持部 701 弹臂 702 扣合部 703 凸块 704
下屏蔽片 71 板状部 710 抵接部 711 卡扣部 712
通孔 713 下壳体 8 折弯部 80 第一透孔 81
外壳体 9 第二透孔 90 压合部 91 第三透孔 9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 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 1,呈上下设置的一第一端子组 20与一第二端子组 21;一第一排线缆 30,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连接,一第一金属线夹 40,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 30上,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 30之间的信号干扰;一第二排线缆 31,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连接,一第二金属线夹 41,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 31上,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 31之间的信号干扰;一中间屏蔽片 5,设于所述绝缘本体 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的信号干扰;一屏蔽壳体 6,包覆所述绝缘本体 1。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 1由塑胶材料制成,其包括一基部 10以及自基部10向前延伸的一舌板 11,所述基部 10上表面设有一突出部 12,所述舌板 11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所述基部 10于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舌板 11的厚度,所述舌板 11上表面的后端与所述基部 10的前端均凹设有一扣持槽 13,所述舌板 11靠近所述基部 10一端的两侧边各设有一缺槽 14,所述缺槽 14上下贯穿所述舌板 11的上、下表面,为方便理解,如图中的三维坐标,X轴表示向前,Y轴表示向右,Z轴表示向上,其中,所述电连接器 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方向为X轴方向。
所述第一端子组 20包括一第一接触部 201,自所述第一接触部 201延伸的第一连接部 202,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 202另一侧延伸的第一焊接部 203,多个第一端子200通过一第一绝缘块 204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一绝缘块 204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 20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端子组 20,所述第一绝缘块 204呈长条状,所述第一绝缘块 204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 200镶埋成型,多个所述第一端子 20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两侧边的第一接地端子 205,但不限于此,所述第一端子组 20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绝缘本体 1镶埋成型,所述第一接触部 201露出所述舌板11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 202与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均设于所述基部 10上,且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外露于所述基部 10。
所述第二端子组 21包括一第二接触部 211,所述第二接触部 211露出于所述舌板 11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二接触部 211延伸的第二连接部 212,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一侧弯折延伸的一第二焊接部 213,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在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与所述第一排线缆 30焊接处和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与所述第二排线缆 31焊接处,线缆的芯线均暴露于空气中,使得此焊接处的信号干扰严重,则进一步,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组20的方向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 20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 21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的信号干扰,且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露出于所述基部 10,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也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的信号干扰。
多个第二端子 210通过一第二绝缘块 214固定呈一排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块 214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 210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端子组 21,多个所述第二端子 210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两侧边的第二接地端子 215,但不限于此,所述第二端子组 21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215,所述第二绝缘块 214呈矩形状且向下凸设一凸部2140,所述第二绝缘块 214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 210镶埋成型,且所述第二端子组 21通过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 1上。还包括所述中间屏蔽片 5,所述中间屏蔽片 5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一体镶埋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 1中,而所述第二端子组 21则从所述绝缘本体 1下方由下向上组装至绝缘本体 1的下表面,并与所述绝缘本体 1下表面紧密卡合。所述中间屏蔽片 5于上下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中间屏蔽片 5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呈矩形的一主体部 50,以及自主体部 50后端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二导接部 51,自所述主体部 50的后端中央还向下弯折延伸一弯折部 52,所述弯折部 5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 51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导接部 51相隔一定距离,所述主体部 50镶埋在所述绝缘本体 1中,所述中间屏蔽片 5的主体部 50位于一排第一接触部 201与一排第二接触部 211之间,同时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 20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 212之间,而所述弯折部 52则位于第一连接部 202与第一焊接部 203之间,所述第二导接部 51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 1。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导接部 51延伸出所述基部 10,所述第二导接部 51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的后方,所述中间屏蔽片 5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以充分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的信号干扰,以改善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串音。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排线缆 30,所述第一排线缆 30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后端,多根所述第一线缆 300组成所述第一排线缆 30所述第一排线缆30有芯线 301、绝缘层 302和内屏蔽层 303组成,所述第一排线缆 30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一排线缆 30的多个所述第一线缆 300的内屏蔽层 303相连通,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之间电磁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 303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 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一排线缆 30的正常运作,所述芯线 301焊接于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上,多根所述第一线缆 300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呈长条状,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由上下两个铜片 400与锡 401焊接成型,两个所述铜片 400固定所述锡 401与多根所述第一线缆 300的位置,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 30的内屏蔽层 303上,位于下方的所述铜片 400两侧边分别延伸一第一延伸部 402,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 30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 20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205连接进行接地作用,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205,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接触,节省线材,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所述第一排线缆 30均与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焊接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的同一表面,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一延伸部402连接。
所述第二排线缆 31,所述第二排线缆 31设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后端,多根所述第二线缆 310组成所述第二排线缆 31,所述第二排线缆 31有芯线 301、绝缘层 302和内屏蔽层 303组成,将所述第二排线缆 31的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二排线缆 31的多个所述第二线缆 310的内屏蔽层 303相连通,将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电磁干扰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 303失去作用,其他屏蔽层 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二排线缆 31的正常运作,所述芯线 301焊接于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上,多根所述第二线缆 310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呈长条状,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由上下两个铜片 400与锡 401焊接成型,两个所述铜片 400固定所述锡 401与多根所述第二线缆 310的位置,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内屏蔽层 303上,位于下方的所述铜片 400两侧边分别延伸一第二延伸部 410,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 31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 21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215连接进行接地,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215,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215接触,节省线材,使得整个电连接器 100尺寸变小。
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 31均与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焊接且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的同一表面,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 21与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第二导接部 51焊接,将来自第二排线缆 31间的信号干扰通过第二金属线夹 41传导至所述中间屏蔽片 5,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均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线缆 300与所述第二线缆 310侧边的信号干扰,且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均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的延伸方向相同,防止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或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由于延伸方向不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 1需要设置一让位空间(未图示)进行排布延伸部,造成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或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或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之间的间距减小,干扰变得严重,且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的延伸方向相同也降低电连接器100整体高度。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包括所述屏蔽壳体 6,所述屏蔽壳体 6由上下表面及两侧壁围成的一容置空间 60(如图2所示),包覆所述绝缘本体 1,所述屏蔽壳体 6前端具有一收容空间 61,所述舌板 11设于所述收容空间 61内,所述屏蔽壳体 6后端具有一通槽 62,所述通槽 62与所述突出部 12卡合,固定所述绝缘本体 1。所述屏蔽壳体 6后端向后向下弯折延伸一挡止片 63,所述挡止片 63与所述屏蔽壳体 6后端相垂直,且设于所述绝缘本体 1后端面,挡止所述绝缘本体 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屏蔽壳体 6两侧壁各分别设有两个卡部 64,位于所述屏蔽壳体 6同一侧壁的两个所述卡部 64由所述屏蔽壳体 6侧壁撕裂形成且分别向上及向下延伸。
所述屏蔽壳体 6两侧壁分别朝向所述绝缘本体 1弯折延伸第一导接部 65,所述第一导接部 65位于所述卡部 64后侧,所述第一导接部 65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 65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焊锡连接,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接部 65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所述第二导接部 51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所述第二导接部 51与所述第一导接部 65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所述第一导接部 65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 51的后侧,使得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呈前后设置,降低所述电连接器 100的高度,利于电连接器 100的小型化,且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导通至所述屏蔽壳体 6,再由所述屏蔽壳体 6将信号干扰导通至外部,形成一个回路。
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 100还包括一上屏蔽片 70与一下屏蔽片 71,所述上屏蔽片70与所述下屏蔽片 71分别贴合于所述绝缘本体 1的上下表面,所述上屏蔽片 70与所述下屏蔽片 71互相组装连接,进一步,所述上屏蔽片 70贴合于所述舌板 11的上表面的所述扣持槽 13上,所述上屏蔽片 70包括一平板部 700,所述平板部 700遮覆所述舌板 11的上表面的后端,自所述平板部 700向后弯折延伸有一扣持部 701,所述扣持部 701向后延伸有六个弹臂 702,所述弹臂 702位于所述基部 10的上方,所述弹臂 702向上弹性抵接于所述屏蔽壳体 6,所述下屏蔽片 71与所述屏蔽壳体 6之间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所述平板部700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一扣合部 703包覆所述舌板 11的侧边,且所述扣合部 703向外凸伸有一凸块 704。
所述下屏蔽片 71贴合于所述第二绝缘块 214的下表面,所述下屏蔽片 71包括一板状部 710遮覆所述舌板 11下侧的后端上,自所述板状部 710向后延伸一抵接部 711,所述抵接部 711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 214的所述凸部 2140上,所述板状部 710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一卡扣部 712,所述卡扣部 712包覆所述舌板 11的侧边,且所述卡扣部 712开设有一通孔 713与所述上屏蔽片 70的所述凸块 704对应扣合,所述上下屏蔽片70、 71与所述中间屏蔽片 5连接,且所述第二排线缆 31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 5,所述中间屏蔽片 5将信号干扰导接至所述上、下屏蔽片70、71,并通过所述屏蔽壳体 6导通至外部,形成一个回路,则将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与所述屏蔽壳体 6相导通,将第一排线缆 30、第二排线缆 31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屏蔽壳体 6导接出去。
如图1和图2所示,一下壳体 8,所述下壳体 8设于所述屏蔽壳体 6下表面,与所述屏蔽壳体 6组装包覆所述绝缘本体 1与所述第一排线缆 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 31,所述下壳体 8两端分别向上延伸一折弯部 80,一第一透孔 81,设于所述折弯部 80上,所述第一透孔 81与所述卡部 64卡持固定,防止所述下壳体 8脱落。
将所述下壳体 8组装至所述屏蔽壳体 6后,朝向所述下壳体 8与所述绝缘本体 1之间灌胶,形成一胶状体(未图示),固定所述绝缘本体 1、所述第一排线缆 30、所述第二排线缆 31与所述下壳体 8。
一外壳体 9,设于所述屏蔽壳体 6上,所述外壳体 9上表面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两侧壁,一第二透孔 90设于所述外壳体 9侧壁上,所述第二透孔 90与所述卡部 64卡持配合,固定所述外壳体 9,所述第一透孔 81位于所述第二透孔 90的后侧,所述外壳体 9两侧壁分别水平延伸一压合部 91,所述压合部 91上设有一第三透孔 92,一闩扣部穿过所述第三透孔 92将所述外壳体 9固定在一终端(未图示)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 100有下列有益效果:
(1)利用所述第一排线缆 30和所述第二排线缆 31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 21直接焊接,省去中间连接的电路板,降低所述电连接器 100的整体尺寸,满足小型化的要求,且端子直接与线缆焊接,减少组装工序,简化焊接制程,同时节省材料及人工成本。
(2)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的延伸方向相同,节省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设置空间,且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 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 31及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避免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延伸方向不同而导致的所述绝缘本体 1需要增加设置一让位空间,增大所述电连接器 100的高度,不利于小型化发展。
(3)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上的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一排线缆 30焊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的同一表面,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上的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的同一表面,使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和端子一起与线缆同时焊接,減少焊接工序,节省焊接空间,减小连接器体积,使得连接器小型化。
(4)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具有第一延伸部 402,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的两侧,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具有第二延伸部 410,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 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205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215连接,且利用所述第一延伸部 40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205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 410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 215连接,代替接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205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节省线材。
(5)所述屏蔽壳体 6设有第一导接部65,所述屏蔽壳体6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电性连接将所述第一排线缆 30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传导至外部;一中间屏蔽片5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中间屏蔽片 5具有一第二导接部51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连接,使得所述中间屏蔽片 5与所述第二金属线 41夹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并提供最佳的屏蔽效果,所述第一导接部 65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 40,所述第二导接部 51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 41,且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接部 51与所述第一导接部 65呈前后设置,可降低所述电连接器 100高度,利于所述电连接器 100小型化。
(6)第一排线缆 30、第二排线缆 31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相应的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第一金属线夹 40连接于第一排线缆30的内屏蔽层 303,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于第二排线缆31的内屏蔽层 303,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 303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 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 31的正常运作,所述第一排线缆30和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电磁干扰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与所述二金属线夹41传导出去。
(7)第一端子组 20具有第一接触部 201与第一焊接部 203,第二端子组 21具有第二接触部 211与第二焊接部 213,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向下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 20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 21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 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 213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 21之间的信号干扰。
(8)所述第一端子组 20与所述中间屏蔽片 5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 1中,所述第二端子组 21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 1上,相较于两排端子组均采用组装方式固定于舌板 11上,无需将舌板打薄或者掏料,以保证舌板 11的强度;相较于两排端子均采用一体成型固定在舌板 11上,以确保端子在舌板 11上稳定固持不受损,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电连接器,在一对接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插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
一第一端子组与一第二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
一第一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一端子组;
一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上,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
一第二排线缆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
一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上,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向同一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与锡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同一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屏蔽壳体收容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屏蔽壳体具有一第一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两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 述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以将来自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屏蔽壳体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对应连接,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侧边信号干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组设有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有相应个数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用于替代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和锡焊接为一体,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均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同一表面。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间屏蔽片延伸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屏蔽片后端分别向下延伸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1或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后侧。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 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中间屏蔽片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第二端子组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上。
CN201620073112.4U 2016-01-26 2016-01-26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5543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73112.4U CN205543504U (zh) 2016-01-26 2016-01-26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73112.4U CN205543504U (zh) 2016-01-26 2016-01-26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43504U true CN205543504U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70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73112.4U Active CN205543504U (zh) 2016-01-26 2016-01-26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43504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65296A (zh) * 2017-08-03 2018-01-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CN108616015A (zh) * 2016-12-12 2018-10-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US10116100B2 (en) 2016-11-23 2018-10-30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390803A (zh) * 2018-10-09 2019-02-2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888537A (zh) * 2017-12-06 2019-06-1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电缆线束
CN114256696A (zh) * 2020-09-21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16100B2 (en) 2016-11-23 2018-10-30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8616015A (zh) * 2016-12-12 2018-10-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7565296A (zh) * 2017-08-03 2018-01-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CN107565296B (zh) * 2017-08-03 2019-06-1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CN109888537A (zh) * 2017-12-06 2019-06-1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电缆线束
US10804656B2 (en) 2017-12-06 2020-10-1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connectable to different cable types, and cable harness including the connector
CN109390803A (zh) * 2018-10-09 2019-02-2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4256696A (zh) * 2020-09-21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256696B (zh) * 2020-09-21 2023-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43504U (zh) 电连接器
CN205543507U (zh) 电连接器
CN102623855B (zh) 电连接器
CN204315839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7681371B (zh) 电连接器
US8083530B2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CN100585961C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1294607B1 (ko)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조립체
CN102623849B (zh) 电连接器
CN207098100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3942103U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N102117993A (zh) 电连接器
CN108123314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4481257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电气设备
CN105449466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3579835A (zh) 电连接器
CN209860273U (zh) 线缆连接器
CN106410516A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10481068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10688A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电气设备
CN103094736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7978901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5098540A (zh) 具有引线框架的电连接器
CN208923402U (zh) 电连接器及其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CN204481256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