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42103U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42103U
CN203942103U CN201420384138.1U CN201420384138U CN203942103U CN 203942103 U CN203942103 U CN 203942103U CN 201420384138 U CN201420384138 U CN 201420384138U CN 203942103 U CN203942103 U CN 203942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nector
insulating part
module
conduction
shield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8413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学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8413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42103U/zh
Priority to TW103219228U priority patent/TWM500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42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4210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一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一组第一导电端子;一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一组第二导电端子;两个导电扣持元件;一屏蔽片,其包括一板体和两个接地部,其中该板体间隔开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该接地部与该导电扣持元件接触并电连接;两个导电弹片,装设在该绝缘壳体的外侧;以及一外屏蔽壳体,环绕地包围在该导电弹片、该导电扣持元件以及该绝缘壳体的外周。该线缆连接器包括前述的电连接器、一装设在该电连接器后端的遮蔽壳体、一覆盖在该遮蔽壳体外周的绝缘外壳以及与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在一起的一线缆。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高速数据传输时提高信号质量。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1180034957.2揭露了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参见其图38至图41,这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限定腔的壳体,两个装设在该限定腔中的介电块与接触点集的组合模块,两个装设在该壳体两侧的弹簧加压的导电保持件,分别装设在该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并相互焊接在一起的两个金属屏蔽层以及装设在该壳体前端开口处的一个EMI垫圈。其中,每个组合模块上的接触点集由六个触点组成,这两个接触点集分别分布在该限定腔的底部和顶部。每个导电保持件定位在该壳体的一侧面并从侧面伸入到该限定腔内,每个导电保持件的后端处设有引脚,可以对应焊接到应用电路板的焊盘上,从而这些导电保持件既可用来将对接的插头连接器稳固在该限定腔内,又能为对接连接器提供接地路径。现有的这种电连接器仅能通过两导电保持件提供接地路径,接地路径较少不利于杂讯信号的泄放,另外,由于上下相对的两个接触点集之间的间隔很小,致使电连接器在进行高频高速信号传输时两接触点集之间容易发生串扰,从而不能很好地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电连接器,能够在导电端子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时减少串扰,提高信号质量。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其适于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对应插接;该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底壁、与该底壁相对的一顶壁以及连接在该底壁与该顶壁之间的两个侧壁,其中该底壁、该顶壁与该两侧壁包围形成一个对接腔,该底壁与该顶壁上分别设有一组第一端子槽与一组第二端子槽,该两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扣持槽;
一第一模组,其设置在该绝缘壳体的后侧;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固定在该第一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一导电端子,其中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埋入该第一绝缘件的一固定部、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出的一对接部以及由该固定部向后延伸出的一尾部,其中这些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收容在第一端子槽内并朝向该对接腔突伸出;
一第二模组,其与第一模组上下相向地结合在一起;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固定在该第二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二导电端子,其中每个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埋入该第二绝缘件的一固定部、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出的一对接部以及由该固定部向后延伸出的一尾部,其中这些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收容在第二端子槽内并朝向该对接腔突伸出;
至少一导电扣持元件,该导电扣持元件包括一固定部和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出的一弹性扣持部,该弹性扣持部经由该绝缘壳体的扣持槽伸入到该对接腔内;
一屏蔽片,其包括一板体以及分别由该板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两个接地部,该板体间隔开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该接地部与该导电扣持元件接触并且电性相连;
至少一导电弹片,该导电弹片包括装设在该绝缘壳体外侧的一本体以及从该本体向内伸入该对接腔的一第一接触部;以及
一外屏蔽壳体,其环绕地包围在该导电弹片、该导电扣持元件以及该绝缘壳体的外周,并且在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对应插接时该外屏蔽壳体与该导电弹片和/或该导电扣持元件电性相连。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还提出一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一装设在该电连接器后端的遮蔽壳体、一覆盖在该遮蔽壳体外周的绝缘外壳以及与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在一起的一线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通过在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设置一屏蔽片,并且该屏蔽片通过导电扣持元件实现接地,可以有效阻隔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串扰;另外,通过设置导电弹片,能够使外屏蔽壳体通过导电弹片与对接连接器上的内遮蔽壳体接触达成接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接地路径,从而能够在高速数据传输时改善信号传输质量,并且有利于保持外屏蔽壳体的完整性防止电磁辐射外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与装设在电路板上的另一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对接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线缆连接器中电连接器与遮蔽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7是图6中A-A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B-B向的剖视图。
图9是将图5所示电连接器中的外屏蔽壳体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10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前视图。
图17是图16中C-C向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8所示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进一步分解立体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线缆连接器
10 电连接器
1 绝缘壳体
11 底壁 12 顶壁 13 侧壁 14 扣持槽 15 固持臂 16 对接腔
17 收容空间 18 安装柱 19 勾扣部
111 第一端子槽 121 第二端子槽
2 第一模组
21 第一绝缘件
211 基部 212 突出部 213 焊接凸台部 214 收容槽 215 固定槽
216 定位块 217 卡固槽 218 固定部 219 第一勾扣配合部
2111 前表面 2122前端面 2131 隔离墙 2132 端子收容槽
2141 第一部分 2142 第二部分 2181 定位柱 2182 定位槽
22 第一导电端子 221 固定部 222 对接部 223 尾部
3 第二模组
31 第二绝缘件
311 基部 312 突出部 313 焊接凸台部 314 收容槽 315 固定槽
316 定位块 317 卡固槽 318 固定部 319 第二勾扣配合部
3111 前表面3122 前端面 3131 隔离墙 3132 端子收容槽
3141 第一部分 3142 第二部分 3181 定位柱 3182 定位槽
32 第二导电端子 321 固定部 322 对接部 323 尾部
4 导电扣持元件
41 固定部 42 弹性扣持部 411 卡固臂 412 定位臂 419 卡固孔
5 屏蔽片
51 板体 52 接地部 53 间隙
511 主体部512 肩部 518 穿孔
6 导电弹片
61 本体 62 第一接触部 63 第二接触部 64 定位部
611 第一部分 612 第二部分 618 安装孔 641、642 卡爪
7 外屏蔽壳体
71 顶壁 72 侧壁 73 底壁 74 卡固孔
80 遮蔽壳体 801 下壳体 802 上壳体 804 卡固部
30 绝缘外壳
40 线缆
90 对接连接器
901 绝缘本体 902 导电端子903 遮蔽壳体 904 内遮蔽壳体 905 遮蔽件
9011 扣持槽 9031 接地焊脚
300 电路板
2’ 第一模组
21’ 第一绝缘件 22’ 第一导电端子 23’ 结合部 5’ 屏蔽片
211’ 基部 231’ 末端部分232’ 结合孔对应部分 53’ 结合孔
3’ 第二模组
31’ 第二绝缘件 32’ 第二导电端子 33’ 避让槽
314’ 收容槽
1” 绝缘壳体 15” 固持臂 19” 第一卡扣部
2” 第一模组 24” 卡扣凸部
3” 第二模组 34” 卡扣凸部
7” 外屏蔽壳体 74” 卡固孔 75” 第二卡扣部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参见图1至图4,该线缆连接器100大致包括:一电连接器10、一装设在该电连接器10后端的遮蔽壳体80、一覆盖在该遮蔽壳体80外周的绝缘外壳30以及与该电连接器10电性连接在一起的一线缆40。其中,本较佳实施例的线缆40的导线是直接焊接到电连接器10上,而其它实施例中的线缆的导线也可以通过一中间电路板(图未示)来与电连接器10建立电性连接。线缆40与电连接器10的连接处是被该遮蔽壳体80与绝缘外壳30包覆在其内的。该遮蔽壳体80较佳是由相互配合的一下壳体801与一上壳体802组成。该下壳体801及上壳体802的前端各自上下相向地突设出两个卡固部804。
该线缆连接器100可以与另一对接连接器90对应插接。该对接连接器90是焊接在一电路板300上的一电连接器插座,其大致包括:一绝缘本体901、固定在该绝缘本体90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902、包围该绝缘本体901的一遮蔽壳体903、装设在该绝缘本体901的外侧并位于该遮蔽壳体903内侧的一内遮蔽壳体904以及埋设在该绝缘本体901中部用以间隔开两组导电端子902的一遮蔽件905。其中,该绝缘本体901的前方两侧各形成有一扣持槽9011,该遮蔽件905的两侧是分别露出于这两个扣持槽9011的。该遮蔽壳体903上设有可以对应焊接到电路板300上的接地线路的多个接地焊脚9031。
图5至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个较佳实施例,该电连接器10大致包括:一绝缘壳体1,装设在该绝缘壳体1的后侧并且上下相向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第一模组2和一第二模组3,分别装设在该绝缘壳体1的两侧的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设置在该第一模组2与第二模组3之间并且与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电性连接的一屏蔽片5,分别装设在该绝缘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的两个导电弹片6,以及环绕地将这两个导电弹片6、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以及该绝缘壳体1包围在其中的一外屏蔽壳体7。
其中,屏蔽片5间隔开分别设置在第一模组2和第二模组3上的两组导电端子22、32,而该屏蔽片5通过导电扣持元件4电连接能够与对接连接器90上的遮蔽件905电性连接在一起从而建立接地途径,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第一导电端子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之间的串扰。另外,该外屏蔽壳体7较佳是与这两个导电弹片6及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电性相连,从而具有多个接地路径。当该线缆连接器100对应插接到该对接连接器90中时,这两个导电弹片6将与对接连接器90上的内遮蔽壳体904电性接触,与此同时该两导电弹片6也将与该外屏蔽壳体7电性连接,从而使该外屏蔽壳体7可以通过该两导电弹片6与内遮蔽壳体904电性连接在一起,并进一步通过电路板300上的接地线路接地。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将会扣持在对接连接器90上的遮蔽件905的两侧并与遮蔽件905建立电性连接。可见,该电连接器10的外屏蔽壳体7可以通过该对接连接器90上的内遮蔽壳体904以及遮蔽件905建立接地途径,这有利于减少杂讯,从而能够在高速数据传输时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该绝缘壳体1是一体注塑成型的。其大致包括:一底壁11,与该底壁11相对的一顶壁12,连接在该底壁11与该顶壁12之间的两个侧壁13,由底壁11与顶壁12分别向外凸设出的两个安装柱18、从这两个侧壁13向后突伸出的两固持臂15以及分别设置在两固持臂15的内侧并相向突伸出的两个勾扣部19。
该绝缘壳体1的底壁11、顶壁12与两侧壁13包围形成一个前端开放的对接腔16。其中该底壁11上贯穿形成有一组第一端子槽111,该顶壁12上贯穿形成有一组第二端子槽121,这两个侧壁13上各形成有一个扣持槽14。该绝缘壳体1在该对接腔16的后侧以及这两个固持臂15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17。
该第一模组2包括一第一绝缘件21和埋设固定在该第一绝缘件21上的一组第一导电端子22。其中每个第一导电端子22包括埋入该第一绝缘件21的一固定部221、由该固定部221向前延伸入该第一端子槽111的一对接部222以及由该固定部221向后延伸出的一尾部223。
该第一绝缘件21大致包括:一较为宽大的基部211,由该基部211的前缘向前延伸出的一突出部212以及由该基部211的后侧向后延伸出的一焊接凸台部213。该第一绝缘件21在朝向第二模组3的结合面上凹陷形成有一收容槽214。该第一绝缘件21在突出部212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前后延伸的固定槽215。该第一绝缘件21在基部211的两侧各向外凸设形成有一定位块216,该定位块216可以与遮蔽壳体80上的卡止结构配合定位。该第一绝缘件21的底部形成有两个卡固槽217。该第一绝缘件21还在该收容槽214处形成有一固定部218。该第一绝缘件21还在突出部212的两侧各形成一第一勾扣配合部219。具体地,该突出部212具有一前端面2122。该焊接凸台部213包括多个间隔墙2131和形成在这些间隔墙2131之间的多个端子收容槽2132,这些第一导电端子22的尾部223是一一对应地收容在这些端子收容槽2132中的,其中两相邻尾部223之间的间距大于两相邻对接部222之间的间距,从而便于焊线操作。该收容槽214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部分2141和分别位于该第一部分2141两侧的两个第二部分2142。其中该第一部分2141的槽深是浅于该第二部分2142的槽深的。这两个固定槽215分别设置在该收容槽214的两侧。该固定部218具体包括凸设在该收容槽214的第一部分2141的一定位柱2181和凹设在该收容槽214的第一部分2141的一定位槽2182。这两个第一勾扣配合部219是分别从该突出部212的两侧向后向外倾斜延伸出的。
参见图12至图15,该第二模组3与第一模组2具有相同的形状结构。该第二模组3包括一第二绝缘件31和埋入固定在该第二绝缘件31上的一组第二导电端子32。其中每个第二导电端子32包括埋入该第二绝缘件31的一固定部321、由该固定部321向前延伸入该第二端子槽121的一对接部322以及由该固定部321向后延伸出的一尾部323。
该第二绝缘件31大致包括:一基部311,由该基部311向前延伸出的一突出部312以及由该基部311向后延伸出的一焊接凸台部313。该第二绝缘件31在朝向第一模组2的结合面上凹陷形成有一收容槽314。该第二绝缘件31在突出部312的两侧各设有一固定槽315。该第二绝缘件31的两侧各设有一定位块316。该第二绝缘件31的顶部设有两个卡固槽317。该第二绝缘件31还在该收容槽314处设有一固定部318。该第二绝缘件31还在突出部312的两侧各形成一第二勾扣配合部319。具体地,该突出部312具有一前端面3122,其中该第一绝缘件21的前端面2122与该第二绝缘件31的前端面3122对应封闭该对接腔16的后端。该焊接凸台部313包括多个间隔墙3131和形成在这些间隔墙3131之间的多个端子收容槽3132,这些第二导电端子32的尾部323是一一对应地收容在这些端子收容槽3132中的,其中两相邻尾部323之间的间距大于两相邻对接部322之间的间距,从而便于焊线操作。该收容槽314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部分3141和分别位于该第一部分3141两侧的两个第二部分3142。其中该第一部分3141的槽深是浅于该第二部分3142的槽深的。该固定部318包括凸设在该收容槽314的第一部分3141的一定位柱3181和凹设在该收容槽314的第一部分3141的一定位槽3182。
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1的两固持臂15对应夹持在该第一绝缘件21与该第二绝缘件31的两侧,采用固持臂15可以达到具有弹性的夹持效果。该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及屏蔽片5的组合体是通过该第一模组2上的第一勾扣配合部219及该第二模组3上的第二勾扣配合部319与该绝缘壳体1的两固持臂15上的勾扣部19的勾扣配合而固定到该绝缘壳体1的后侧。具体而言,该第二模组3与第一模组2上下相向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应装设在该绝缘壳体1的后侧。更具体地,该第一绝缘件21的突出部212与该第二绝缘件31的突出部312叠置在一起并对应固定收容在该绝缘壳体1的收容空间17。
结合参见图5至图11,在本实施例中,该对接腔16是180度旋转对称的,从而可以支持该对接连接器90双向插接到电连接器10,这组第一导电端子22的对接部222与这组第二导电端子32的对接部322也是180度旋转对称从而可以支持双向插接。该第二模组3与第一模组2较佳是相同的,从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模具制成该第一模组2和第二模组3;并且在将第一模组2与第二模组3组合到一起时,不需要对两者进行区分,只需要简单地将两者上下相向地结合在一起,简化电连接器10的制造流程及节约模具费用。
参见图14和图15,该导电扣持元件4是由导电金属材料一体冲压弯折成型的。具体到本实施例的导电扣持元件4共有两个,每一导电扣持元件4包括一固定部41和由该固定部41向前延伸并经由扣持槽14伸入到该对接腔16内的一弹性扣持部42。具体地,该固定部41包括向后延伸的一卡固臂411和从该卡固臂411前端分别朝向上下两侧弯折延伸出的两个定位臂412。该卡固臂411上开设有一卡固孔419。而在某些替代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两导电扣持元件4也可以通过横向连接在两卡固臂411后端的一连接臂(未图示)连接成一个整体呈U形的导电扣持元件。
参见图8至图13,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分别装设在该绝缘壳体1的侧壁13的两外侧。该卡固臂411对应插置于该第一绝缘件2上的固定槽215及该第二绝缘件3上的固定槽315之间。该定位臂412对应夹设在该绝缘壳体1的后端与该第一绝缘件2的基部211的前表面2111及该第二绝缘件3的基部311的前表面3111之间,从而可以定位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以防止其前后移动。当电连接器10与对接连接器90对接时,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上的弹性扣持部42将分别扣持在对接连接器90上的遮蔽件905的两侧,与遮蔽件905电性相连从而建立一接地路径。并且此时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的弹性扣持部42较佳是抵顶在该外屏蔽壳体7的内壁,从而能够提供一较大的扣持力,同时也能够通过与外屏蔽壳体7接触从而为该外屏蔽壳体7提供一接地路径。
参见图8、图12至图15,该屏蔽片5是由导电金属片材一体冲压成型的。该屏蔽片5包括一板体51和由该板体51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的两个接地部52。该板体51的中部设有两个穿孔518。其中,该屏蔽件5的外形如同一件上衣,该板体5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主体部511以及位于该主体部511上端两侧的两个肩部512。这两个接地部52形如从这两个肩部512分别延伸出的两个衣袖。两接地部52与板体51之间设有一活动间隙53,从而使两接地部52构成可以水平向外或水平向内发生弹性变形的弹臂形式。
参见图7、图8和图10,该屏蔽片5是装设在该第一模组2与第二模组3之间。该屏蔽片5间隔开第一导电端子22的固定部221和第二导电端子32的固定部321。
该板体51是对应夹设在该第一绝缘件21的收容槽214的第一部分2141与第二绝缘件31上的收容槽314的第一部分3141之间;而两个接地部52是可以弹性活动地收容在收容槽214的第二部分2142及收容槽314的第二部分3142之间。两个接地部52是由该板体51的两侧分别向后并横向地向外倾斜延伸出的。该接地部52的末端对应卡设在该导电扣持元件4的卡固孔419中。通过这种接地部52与卡固孔419的配合结构,可以使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牢靠地固定在该绝缘壳体1的两侧,并且使该屏蔽片5与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紧密接触。当电连接器10与对接连接器90对接时,该屏蔽片5能够借助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上的弹性扣持部42与对接连接器90上的遮蔽件905电性相连,从而使该屏蔽片5电性接地,阻隔第一导电端子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之间的串扰。
该板体51的两个穿孔518的位置与该第一绝缘件21上的固定部218及该第二绝缘件31上的固定部318位置相对应,从而使得第一绝缘件21上的定位柱2181可以穿过穿孔518而与第二绝缘件31上的定位槽3182相配合,同时第二绝缘件31上的定位柱3181可以穿过穿孔518而与第一绝缘件21上的定位槽2182相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第一模组2上的收容槽214在第一部分2141的槽深是浅于在第二部分2142的槽深的,并且该第二模组3上的收容槽314在第一部分3141的槽深也是浅于在第二部分3142的槽深的。因此,当屏蔽片5夹设到该第一模组2与第二模组3之间时,屏蔽片5的板体51将会被夹紧,同时屏蔽片5上的两个接地部52与第二部分2142、3142之间具有一空隙从而容许接地部52水平地横向向外或向内发生弹性活动,以便于接地部52的末端与导电扣持元件4的卡固臂411发生初始抵触时先横向地向内退缩,直至卡固臂411向后插设到位后,接地部52的末端将横向地向外弹回并插入到卡固孔419中,使两导电扣持元件4无法向前脱出。
参见图13至图15,该导电弹片6是由导电金属材料一体冲压弯折成型的。本实施例中的导电弹片6共有两片,每个导电弹片6包括一本体61、由该本体61弯折延伸出的一第一接触部62及一第二接触部63以及分别形成在该本体61两侧的两个定位部64。
结合参见图7,该本体61包括平坦的一第一部分611和由该第一部分611的前缘朝向该对接腔16倾斜延伸出的一第二部分612。该第一接触部62是由该本体61的第二部分612朝向该对接腔16内弯折延伸出的。该第二接触部63是由该本体61的第二部分612朝向该外屏蔽壳体7弯折延伸出的。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部62是由三个向内弯折延伸的弹性接触臂所组成,而该第二接触部63是一个向外弯折延伸的弹性接触臂。每个定位部64包括由该本体61的侧面向下弯折延伸出的两个卡爪641、642。这两个卡爪641、642相向设置,能够对应抓持到该绝缘本体1的底壁11/顶壁12从而防止将该导电弹片6卡固到该绝缘本体1。
参见图12、图13和图14,该导电弹片6的本体61的第一部分611的中部形成有两个安装孔618,这两个安装孔618与该绝缘壳体1外侧的两个安装柱18相对应,从而可以使一个导电弹片6对应装设到该绝缘壳体1的底部外侧,而另一个导电弹片6对应装设到该绝缘壳体1的顶部外侧。当电连接器10与对接连接器90对接时,这两个导电弹片6上的第一接触部62将会与对接连接器90的内遮蔽壳体904相接触,从而为导电弹片6提供接地;与此同时,该导电弹片6的第二部分612被向外推顶并使第二接触部63与外屏蔽壳体7接触,从而使外屏蔽壳体7通过导电弹片6可以与对接连接器90的内遮蔽壳体904电性相连,从而可以为外屏蔽壳体7提供另一接地路径;并且,通过该第二接触部63与外屏蔽壳体7相抵顶可以产生反向作用力,从而使导电弹片6与对接连接器90的内遮蔽壳体904之间紧密接触。值得一提的是,该导电弹片6的第一部分611是贴接在该外屏蔽壳体7的内侧(参见图7),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该本体61的第一部分611来与该外屏蔽壳体7接触,从而省略第二接触部63(图未示)。另外该电连接器10可以在这两个导电弹片6与该绝缘壳体1贴接的一侧增加设置一绝缘薄膜(图未示),来防止导电弹片6与第一导电端子22/第二导电端子32接触而发生不必要的短路。另外,虽然本实施例中的导电弹片6具体是分为两片,而在某些替代实施例中两导电弹片的两侧也可以连接在一起,从而呈现为环设在该绝缘壳体1外侧的一个整体的环形(图未示)。
参见图11至图15,该外屏蔽壳体7是由导电金属材料一体冲压弯折成型。该外屏蔽壳体7包括一顶壁71、由该顶壁71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出的两个侧壁72以及由两个侧壁72的底侧进一步相向延伸并拼合形成的一底壁73。该外屏蔽壳体7在顶壁71及底壁73的后端处各形成有两个卡固孔74。结合参见图7,底壁73上的两个卡固孔74与第一绝缘件21上的两个卡固槽217上下相对。顶壁71上的两个卡固孔74与第二绝缘件31上的两个卡固槽317上下相对。结合参见图4,当电连接器10与遮蔽壳体80结合到一起时,该下壳体801的前端的两个卡固部804对应向上穿过该外屏蔽壳体7的底部的卡固孔74并伸入该第一绝缘件21的卡固槽217,该上壳体802的前端的两个卡固部804对应向下穿过该外屏蔽壳体7的顶部的卡固孔74并伸入该第二绝缘件31的卡固槽317中。这种卡固结构可以实现电连接器10与遮蔽壳体80之间的牢固定位,并可以加强第一绝缘件21、第二绝缘件31与外屏蔽壳体7之间的相对定位。
外屏蔽壳体7可以通过环绕在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及两个导电弹片6的外周并且与这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及两个导电弹片6电性连接。具体而言,导电扣持元件4的定位臂412在常态下可以与外屏蔽壳体7的内壁接触从而使二者电连接到一起,另外,导电扣持元件4的弹性扣持部42在该电连接器10与对接连接器90插接到一起时,会与外屏蔽壳体7的侧壁72的内侧接触从而使二者电连接到一起;导电弹片6的第二接触部63在该电连接器10与对接连接器90插接到一起时,将会与外屏蔽壳体7的顶壁71/底壁73的内侧接触而使二者电连接到一起。可见,通过导电扣持元件4、导电弹片6与外屏蔽壳体7的这种配合结构,使得该外屏蔽壳体7具有多个接地路径,从而能够在高速数据传输时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另一方面,该外屏蔽壳体7除了在后端设有几个小的卡固孔74之外,别无其他开口,结构相当完整,也有利于防止电磁辐射外泄。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的装配过程大致包括:冲压弯折成型第一导电端子22、第二导电端子32、导电扣持元件4、屏蔽片5、导电弹片6以及外屏蔽壳体7;注塑成型该绝缘壳体1;然后,采用插入成型的制造工艺在第一导电端子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外周注入熔融的塑胶材料成型第一绝缘件21与第二绝缘件31,从而制得第一模组2和第二模组3;接着将第一模组2、屏蔽片5以及第二模组3叠置成一第一组合体;然后将两个导电扣持元件4由前往后地插设到第一组合体上;接着将两个导电弹片6装设到该绝缘壳体1的外周,再由前往后地将该绝缘壳体1插入该外屏蔽壳体7内得到一第二组合体;最后,将该第一组合体由后往前地插入该第二组合体中,直至该绝缘壳体1上的卡扣部19与该第一绝缘件21上的第一卡扣配合部219以及第二绝缘件31上的第二卡扣配合部319对应卡扣到一起,从而将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与对接连接器90相互插接到一起时,可以形成多个层次的屏蔽结构。具体有:1、中间屏蔽层:由电连接器10上的屏蔽片5和导电扣持元件4以及对接连接器90上的遮蔽件905构成,可以将电连接器10上的两组导电端子22、32以及对应的对接连接器90上的两组导电端子902上下分隔开,防止导电端子之间的相互串扰;2、内屏蔽层:由电连接器10上的导电弹片6以及对接连接器90上的内遮蔽壳体904构成,可以从较近处包围电连接器10上的两组导电端子22、32的对接部222、322以及对应的对接连接器90上的两组导电端子902的对接部,进一步防止导电端子之间的相互串扰;3、外屏蔽层:由电连接器10上的外屏蔽壳体7以及对接连接器90上的遮蔽壳体903构成,可以从较远处包围电连接器10上的两组导电端子22、32的对接部222、322以及对应的对接连接器90上的两组导电端子902的对接部,防止导电端子向外界散发出电磁辐射/从周围环境吸收电磁辐射。另外,这些不同层的屏蔽结构又可以有多个接地路径,比如:外屏蔽层可以通过遮蔽壳体903上的接地焊脚9031接地;内屏蔽层可以通过导电弹片6与外屏蔽壳体7电性连接从而借助外屏蔽层接地;中间屏蔽层可以通过导电扣持元件4与外屏蔽壳体7电性连接从而借助外屏蔽层接地;另外中间屏蔽层还可以通过遮蔽件905直接引出接地焊脚(图未示)连接电路板300接地;此外中间屏蔽层还可以通过遮蔽件905与遮蔽壳体903电性连接从而借助外屏蔽层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通过在第一导电端子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之间设置一屏蔽片5,并且该屏蔽片5通过导电扣持元件4实现接地,可以有效阻隔第一导电端子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之间的串扰;另外,通过设置导电弹片6,能够使外屏蔽壳体7通过导电弹片6与对接连接器90上的内遮蔽壳体904接触达成接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接地路径,从而能够在高速数据传输时改善信号传输质量,并且有利于保持外屏蔽壳体7的完整性防止电磁辐射外泄。
图16至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二优选实施例,该电连接器与前述电连接器10类似,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该电连接器的第一组合体(也就是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及屏蔽片5’的组合)的结构与前述电连接器10的第一组合体(也就是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及屏蔽片5的组合)的结构存在差异。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屏蔽片5’是通过插入成型的工艺与第一模组2’结合成一体,而不是如第一实施例那样夹设在第一模组2与第二模组3之间。具体地,该屏蔽片5’上形成有两个结合孔53’。该第一绝缘件21’上形成有与这两个结合孔53’对应的两个结合部23’。该第二绝缘件31’在收容槽314’处形成有与这两个结合部23’对应的两个避让槽33’。在本实施例中,这两个结合部23’是凸柱,并且这两个凸柱23’的末端部分231’大于该两凸柱23’在结合孔53’的部分232’,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屏蔽片5’脱出。该屏蔽片5’的顶面高出于该基部211’的顶面。本实施例通过将屏蔽片5’一体固定到第一模组2’,可以减少电连接器的装配步骤。
图21至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三优选实施例,该电连接器与前述电连接器10类似,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绝缘壳体1”的两固持臂15”的第一卡扣部19”(具体为两个卡钩)是相背地形成于其后端的两外侧,该外屏蔽壳体7”的两侧各形成有与第一卡扣部19”对应的第二卡扣部75”(具体为两个开口),外屏蔽壳体7”与绝缘壳体1”是通过第二卡扣部75”与第一卡扣部19”的卡扣配合而直接固定结合在一起;该第一绝缘件21”的底部形成有两个卡扣凸部24”而该第二绝缘件31”的顶部形成有两个卡扣凸部34”,外屏蔽壳体7”是通过四个卡固孔74”与这些卡扣凸部24”、34”的卡扣配合从而与该电连接器的第一组合体(也就是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及屏蔽片5”的组合)固定在一起。这种卡扣结构具有容易观察到卡扣效果,结合牢固的优点。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电连接器,其适于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对应插接;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底壁、与该底壁相对的一顶壁以及连接在该底壁与该顶壁之间的两个侧壁,其中该底壁、该顶壁与该两侧壁包围形成一个对接腔,该底壁与该顶壁上分别设有一组第一端子槽与一组第二端子槽,该两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扣持槽;
一第一模组,其设置在该绝缘壳体的后侧;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固定在该第一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一导电端子,其中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埋入该第一绝缘件的一固定部、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出的一对接部以及由该固定部向后延伸出的一尾部,其中这些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收容在第一端子槽内并朝向该对接腔突伸出;
一第二模组,其与第一模组上下相向地结合在一起;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固定在该第二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二导电端子,其中每个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埋入该第二绝缘件的一固定部、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出的一对接部以及由该固定部向后延伸出的一尾部,其中这些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收容在第二端子槽内并朝向该对接腔突伸出;
至少一导电扣持元件,该导电扣持元件包括一固定部和由该固定部向前延伸出的一弹性扣持部,该弹性扣持部经由该绝缘壳体的扣持槽伸入到该对接腔内;
一屏蔽片,其包括一板体以及分别由该板体的两侧延伸出的两个接地部,该板体间隔开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该接地部与该导电扣持元件接触并且电性相连;
至少一导电弹片,该导电弹片包括装设在该绝缘壳体外侧的一本体以及从该本体向内伸入该对接腔的一第一接触部;以及
一外屏蔽壳体,其环绕地包围在该导电弹片、该导电扣持元件以及该绝缘壳体的外周,并且在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对应插接时该外屏蔽壳体与该导电弹片和/或该导电扣持元件电性相连。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片是夹设固定在该第一模组与该第二模组之间。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片的板体上设有一穿孔,该第一绝缘件与该第二绝缘件在相向的两结合面上分别设有一定位槽和一定位柱,其中该定位柱对应穿过该穿孔与该定位槽相配合。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组与该第二模组是相同的,该第一绝缘件与该第二绝缘件在相向的两结合面上各自设有一定位柱与一定位槽。
5.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件在与该第二绝缘件相向的结合面上凹设有用于对应收容该屏蔽片的一收容槽。
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收容槽包括与该屏蔽片的板体相对应的一第一部分和与该屏蔽片的两个接地部相对应的两个第二部分,其中该第一部分的槽深是浅于该第二部分的槽深。
7.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片是用埋入成型的方式与该第一模组结合为一体。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片的板体上形成有一结合孔,该第一绝缘件在该结合孔处形成一结合部,其中该结合部的末端部分大于该结合部在结合孔内的部分。
9.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片的两个接地部是由该板体的两侧分别向后并向外倾斜地延伸出的,每个接地部与该板体之间设有一间隙,从而可以弹性地抵接到该扣持元件。
10.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两个分别装设在该绝缘壳体两侧的导电扣持元件,每个导电扣持元件的固定部设有一卡固孔,该屏蔽片的两个接地部的末端分别对应地插置在该两卡固孔中;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状态下,该导电扣持元件的弹性扣持部将向外抵顶到该外屏蔽壳体并且电性相连。
11.依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扣持元件的固定部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定位臂,该定位臂对应卡设在该绝缘壳体的后端与该第一绝缘件及该第二绝缘件之间。
1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的两侧壁各向后突伸出一固持臂,该两固持臂对应夹持在该第一绝缘件与该第二绝缘件的两侧。
13.依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的两个固持臂的内侧各形成有一勾扣部,该第一绝缘件的前端两侧各形成一第一勾扣配合部,该第二绝缘件的前端两侧各形成一第二勾扣配合部,该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是通过该第一勾扣配合部及该第二勾扣配合部与该勾扣部的勾扣配合而结合到该绝缘壳体上。
14.依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各包括一基部和由该基部向前延伸出的一突出部,该第一绝缘件的突出部的前端面与该第二绝缘件的突出部的前端面对应封闭该对接腔的后端。
15.依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括两个分别装设在该绝缘壳体两侧的导电扣持元件,该导电扣持元件的固定部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定位臂和位于该定位臂后侧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固定臂,其中该定位臂对应卡设在该绝缘壳体的后端与该第一绝缘件的基部的前表面以及该第二绝缘件的基部的前表面之间。
16.依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扣持元件的固定部设有一卡固孔,该屏蔽片的两个接地部的末端分别对应地插置在这两个卡固孔中;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状态下,该导电扣持元件的弹性扣持部将向外抵顶到该外屏蔽壳体并且电性相连。
17.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的后端各形成有一焊接凸台部,该焊接凸台部上设有多个端子收容槽,这些第一导电端子的尾部及这些第二导电端子的尾部是一一对应地收容在这些端子收容槽中,其中两相邻尾部之间的间距大于两相邻对接部之间的间距。
18.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件与该第二绝缘件各具有一基部以及由该基部向前延伸出的一突出部,该第一绝缘件的突出部与该第二绝缘件的突出部各向外突设有至少一卡扣凸部,该外屏蔽壳体上对应形成有至少两卡固孔,该外屏蔽壳体通过这些卡固孔与这些卡扣凸部的卡扣配合从而结合到该第一模组及第二模组上。
19.依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的两侧壁各向后突伸出一固持臂,该两固持臂的一侧各形成一第一卡扣部;该外屏蔽壳体的后端两侧各对应形成有一第二卡扣部,该外屏蔽壳体通过该第二卡扣部与该第一卡扣部之间的卡扣配合从而结合到该绝缘壳体。
20.依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一卡扣部是相背地向外凸设在两个固持臂的外侧,该第二卡扣部是开设在该外屏蔽壳体上的卡扣孔。
21.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弹片还包括一由该本体朝向该外屏蔽壳体延伸出的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在未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的状态下与该外屏蔽壳体是分离的;而在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状态下,该第二接触部向外运动与该外屏蔽壳体电性接触。
22.依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弹片的本体包括平坦的一第一部分和由该第一部分的前缘朝向该对接腔倾斜延伸出的一第二部分,该第一接触部是由该本体的第二部分的前缘进一步朝向该对接腔内弯折延伸出的,该第二接触部是由该本体的第二部分朝向该外屏蔽壳体弯折延伸出的。
23.依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弹片的本体的第一部分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定位部,该定位部用于定位到该绝缘本体的底壁/顶壁上。
24.依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弹片的本体的第一部分的中部上形成有至少一安装孔,该绝缘壳体上设有与这些安装孔相对应的至少一安装柱。
25.依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定位部包括由该本体的侧面向下弯折延伸出的两个卡爪,这两个卡爪是相向设置的并能够对应抓持到该绝缘本体的底壁/顶壁上。
26.依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弹片的本体的第一部分是贴接在该外屏蔽壳体的内侧,电性连接该外屏蔽壳体。
27.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如权利要求1至26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一装设在该电连接器后端的遮蔽壳体、一覆盖在该遮蔽壳体外周的绝缘外壳以及与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在一起的一线缆。
28.依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壳体包括相互配合的一下壳体和一上壳体,其中该下壳体的前端与该上壳体的前端各相向地延伸出一卡固部;该电连接器的外屏蔽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各形成有一卡固孔,该外屏蔽壳体的卡固部对应插设于这些卡固孔。
29.依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件与该第二绝缘件上对应该卡固孔各设有一卡固槽,该外屏蔽壳体的卡固部还进一步插设于这些卡固槽。
CN201420384138.1U 2014-07-11 2014-07-11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42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84138.1U CN203942103U (zh) 2014-07-11 2014-07-11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TW103219228U TWM500383U (zh) 2014-07-11 2014-10-30 電連接器及具有該電連接器的線纜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84138.1U CN203942103U (zh) 2014-07-11 2014-07-11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42103U true CN203942103U (zh) 2014-11-12

Family

ID=51861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84138.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42103U (zh) 2014-07-11 2014-07-11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42103U (zh)
TW (1) TWM500383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5663A (zh) * 2014-11-27 2015-04-08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电连接器
CN104638406A (zh) * 2014-11-27 2015-05-20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电连接器组件
CN104795698A (zh) * 2015-05-05 2015-07-22 昆山嘉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821444A (zh) * 2015-03-30 2015-08-05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直插式插头电连接器
CN105337107A (zh) * 2014-07-11 2016-02-17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N105826728A (zh) * 2016-05-19 2016-08-03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及其制作方法
CN105990761A (zh) * 2015-02-12 2016-10-05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Usb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JP2016207411A (ja) * 2015-04-21 2016-12-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6898887A (zh) * 2017-03-16 2017-06-27 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电缆的连接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48706B2 (en) 2015-08-04 2017-08-29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detective member
TWI586050B (zh) * 2015-09-07 2017-06-01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線纜連接器組件
TWI614954B (zh) * 2016-05-03 2018-02-11 廣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結構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7107A (zh) * 2014-07-11 2016-02-17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N105337107B (zh) * 2014-07-11 2018-01-16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N104505663A (zh) * 2014-11-27 2015-04-08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电连接器
CN104638406A (zh) * 2014-11-27 2015-05-20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头电连接器组件
CN105990761A (zh) * 2015-02-12 2016-10-05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Usb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CN105990761B (zh) * 2015-02-12 2018-10-09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Usb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CN104821444A (zh) * 2015-03-30 2015-08-05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直插式插头电连接器
JP2016207411A (ja) * 2015-04-21 2016-12-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3086416B1 (en) * 2015-04-21 2019-07-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Connector
CN104795698A (zh) * 2015-05-05 2015-07-22 昆山嘉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26728A (zh) * 2016-05-19 2016-08-03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及其制作方法
CN106898887A (zh) * 2017-03-16 2017-06-27 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 电缆的连接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0383U (zh) 2015-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42103U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N105337107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
CN204947168U (zh) 插座连接器
CN105449401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3983548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5900840U (zh)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
CN102623855B (zh) 电连接器
CN203859329U (zh) 电连接器
CN203859265U (zh) 电连接器
CN108123314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59324U (zh) 电连接器
CN202957411U (zh) 电连接器插座
CN203859323U (zh) 电连接器
CN203521701U (zh) 电连接器插座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5543504U (zh) 电连接器
CN203983638U (zh) 电连接器
CN202651510U (zh) 电连接器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627197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8923402U (zh) 电连接器及其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CN102315535B (zh) 电连接器
CN207098116U (zh) 电连接器
CN2033984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
CN203871585U (zh) 电连接器
CN203707440U (zh) 电连接器
TWI801957B (zh) 電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889 British road, Waigaoqiao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o-patentee after: MOLEX INC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000 No. 889 British road, Waigaoqiao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o-patentee before: Molex Incorporate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