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36323U - 加湿板及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板及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36323U
CN205536323U CN201620074231.1U CN201620074231U CN205536323U CN 205536323 U CN205536323 U CN 205536323U CN 201620074231 U CN201620074231 U CN 201620074231U CN 205536323 U CN205536323 U CN 205536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ying plate
humidifier
substrate
retaining ring
moi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742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平
温伟林
刘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Lang Kongyi Section Of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Lang Kongyi Section Of Shenz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Lang Kongyi Section Of Shenzhen filed Cri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Lang Kongyi Section Of Shenzhen
Priority to CN2016200742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36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36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36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技术的领域,提供加湿板,其包括基板,基板的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蓄水单元,蓄水单元为凸起或凹槽,基板的表面上还凸设有多个蓄水环,蓄水环开设有缺口。当水箱中的水润湿基板表面时,蓄水单元使水分于基板表面上的附着力增大,使基板表面保持湿润,且水分也可以蓄留于蓄水环内部;而当基板表面的水分在加湿过程中被蒸发出去时,蓄水环内的水将从缺口流出,并与蓄水单元接触,保证二次润湿效果。采用上述加湿板,可避免湿度分布不均、易吸附细菌、尘埃颗粒、易结垢、需定期酸洗的问题;同时避免加湿器体积大、干燥清洁不便、需更换而费用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上述加湿板的加湿器。

Description

加湿板及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湿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加湿板及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室内湿度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加湿器也得到广泛地应用。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加湿技术有两种:
一种是超声波空气加湿器,其通过超声波换能器把水打成小液滴,经风机吹出,形成水雾洒到空气中,水雾被空气溶解从而起到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
另一种是湿膜空气加湿器,其通过水箱、湿膜、风机等部件,使湿膜处于淋湿状态,再通过风机让一定量的空气吹过湿膜,令水分子溶解,达到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加湿技术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采用超声波空气加湿器时,超声波换能器所产生的水滴颗粒比较大,容易聚集使湿度分布不均,对水质要求比较高,且易吸附细菌及尘埃颗粒,易结垢,需定期酸洗。
二、采用湿膜空气加湿器时,其湿膜一般采用多孔结构,并使干燥风通过湿膜表面的孔时,促使水分蒸发,但是,为了增加水分蒸发量,其需要采用大面积的湿膜,因此,加湿器体积较大,而且,湿膜容易腐烂、产生霉斑细菌,需定期更换湿膜材质,费用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加湿板,旨在解决现有加湿技术中存在的湿度分布不均、易吸附细菌、尘埃颗粒、易结垢、需定期酸洗、加湿器体积大、干燥清洁不便以及需更换而费用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加湿板,用于加湿器上,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用于将水分蓄留于所述基板表面的蓄水单元,所述蓄水单元为凸起或凹槽,所述基板的表面上还凸设有多个蓄水环,所述蓄水环开设有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环的大小不同,距离所述基板中心越近的所述蓄水环越小,距离所述基板中心越远的所述蓄水环越大。
进一步地,相同大小的所述蓄水环围绕所述基板中心形成一圈蓄水环带。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单元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环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板的有益效果:
将上述加湿板应用于加湿器上时,使加湿器水箱中的水分润湿加湿板,再朝加湿板表面输送干燥风,这样,加湿板表面的水分将加速蒸发,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加湿过程中,当加湿器水箱中的水分润湿基板表面时,基板表面会附着一定的水分,而由于基板表面上设有蓄水单元,蓄水单元为凸起或凹槽,蓄水单元使水分于基板表面上的附着力增大,使得基板表面保持湿润,而且,基板表面还凸设有蓄水环,蓄水环开设有缺口,这样,当水箱中的水分润湿基板表面时,水分也可以蓄留于蓄水环内部;而当基板表面的水分在加湿过程中被蒸发出去时,蓄水环内的水分将从缺口流出,并与基板表面的蓄水单元接触,使得基板表面保持长久的湿润,保证加湿过程的持续进行。
相比较现有采用超声波加湿的方式而言,加湿板的基板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蓄水单元,可避免由于水滴颗粒大而造成水滴易聚集、湿度分布不均、易吸附细菌、尘埃颗粒、易结垢以及需定期酸洗的问题;而相比较现有采用湿膜加湿的方式而言,由于该加湿板的基板表面可以保持长久湿润,因此不必通过增大加湿板面积提高加湿效果,加湿器体积也可以相应减小,加湿器占地小、具有便携性,同时由于该蓄水单元是非通孔结构,容易干燥清洁,避免了湿膜易产生霉斑细菌的问题,且避免由于湿膜易腐烂需定期更换而使费用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加湿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上端开口的水箱、一部分浸入所述水箱中的所述加湿板、用于驱使所述加湿板转动的驱动装置、用于朝所述加湿板表面鼓风的鼓风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鼓风装置动作的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顶部、底部和支撑于所述顶部及所述底部之间的立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底部,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加湿板的一侧,所述鼓风装置和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加湿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水箱的上边沿,所述电机与所述转轴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湿板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所述转轴与所述加湿板的中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鼓风装置包括电动机及由所述电动机驱动以朝所述加湿板鼓风的叶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的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加湿器采用了上述加湿板,加湿时,在电路板的控制下,驱动装置控制水箱中的加湿板转动,加湿板浸入水箱水中的表面部分附着一定的水分,而由于基板表面上设有蓄水单元,蓄水单元为凸起或凹槽,蓄水单元使水分于基板表面上的附着力增大,使得基板表面保持湿润,而且,基板表面还凸设有蓄水环,蓄水环开设有缺口,这样,当水箱中的水分润湿基板表面时,水分也可以蓄留于蓄水环内部;而当基板表面的水分在加湿过程中被蒸发出去时,蓄水环内的水分将从缺口流出,并与基板表面的蓄水单元接触,使得基板表面保持长久的湿润,同时,启动鼓风装置,朝加湿板露于水面外的表面鼓风,使加湿板表面的水分将加速蒸发,空气的湿度增加,这样,上述加湿器实现了对空气进行加湿的目的。
相比较现有超声波空气加湿器而言,所述加湿器采用上述加湿板,加湿板的基板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蓄水单元,可避免由于水滴颗粒大而造成水滴易聚集、湿度分布不均、易吸附细菌、尘埃颗粒、易结垢以及需定期酸洗的问题;而相比较现有采用湿膜加湿器而言,由于该加湿板的基板表面可以保持长久湿润,因此不必通过增大加湿板面积提高加湿效果,加湿器体积也可以相应减小,同时由于该蓄水单元是非通孔结构,容易干燥清洁,避免了湿膜易产生霉斑细菌的问题,且避免由于湿膜易腐烂需定期更换而使费用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加湿板在圆圈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板10,用于加湿器20上,其包括基板11,基板11的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用于将水分蓄留于基板11表面的蓄水单元12,蓄水单元12为凸起或凹槽,基板11的表面上还凸设有多个蓄水环13,蓄水环13开设有缺口131。
将上述加湿板10应用于加湿器20上时,使加湿器20水箱22中的水分润湿加湿板10,再朝加湿板10表面输送干燥风,这样,加湿板10表面的水分将加速蒸发,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加湿过程中,当加湿器20水箱22中的水分润湿基板11表面时,基板11表面会附着一定的水分,而由于基板11表面上设有蓄水单元12,蓄水单元12为凸起或凹槽,蓄水单元12使水分于基板11表面上的附着力增大,使得基板11表面保持湿润,而且,基板11表面还凸设有蓄水环13,蓄水环13开设有缺口131,这样,当水箱22中的水分润湿基板11表面时,水分也可以蓄留于蓄水环13内部;而当基板11表面的水分在加湿过程中被蒸发出去时,蓄水环13内的水分将从缺口131流出,并与基板11表面的蓄水单元12接触,使得基板11表面保持长久的湿润,保证加湿过程的持续进行。
相比较现有采用超声波加湿的方式而言,上述加湿板10的基板11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蓄水单元12,可避免由于水滴颗粒大而造成水滴易聚集、湿度分布不均、易吸附细菌、尘埃颗粒、易结垢以及需定期酸洗的问题;而相比较现有采用湿膜加湿的方式而言,由于该加湿板10的基板11表面可以保持长久湿润,因此不必通过增大加湿板10面积提高加湿效果,加湿器20体积也可以相应减小,加湿器20占地小、具有便携性,同时由于该蓄水单元12是非通孔结构,容易干燥清洁,避免了湿膜易产生霉斑细菌的问题,且避免由于湿膜易腐烂需定期更换而使费用较高的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蓄水单元12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优选地,蓄水单元12的形状呈正六边形。使用正六边形的原因在于,蓄水单元12可以紧密排列,并且密合度最高,可使用空间最大,因此,采用正六边形的蓄水单元12可以使得更多的水分依附在加湿板10表面,使得加湿板10表面保持长久湿润,因此不必通过增大加湿板10面积提高加湿效果,加湿器20体积也可以相应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蓄水环13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本实施例中,蓄水环13的形状并不仅限于此,其具体形状由一圈封闭线条围合而成。
为了使得蓄水环13于基板11上的布置更为合理,以使蓄水环13更好地润湿基板11表面的蓄水单元12,蓄水环13的大小不同,距离基板11中心越近的蓄水环13越小,距离基板11中心越远的蓄水环13越大。这样是因为,距离基板11中心越近的每个蓄水环13要润湿的基板11面积越小,需要蓄留于蓄水环13的水分也越少,而距离基板11中心越远的每个蓄水环13要润湿的基板11面积越大,需要蓄留于蓄水环13的水分也越多。
为了使得蓄水环13对基板11上蓄水单元12的润湿更为地均匀、规则,相同大小的蓄水环13围绕基板11中心形成一圈蓄水环13带。具体地,蓄水环13带的数量可为多圈,蓄水环13带的形状规则、闭合。
进一步细化地,蓄水环13带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蓄水环13带的形状呈圆形,多圈蓄水环13带形成以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布置。
需要补充的是,基板11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等。基板11的具体情况,可根据加湿器20的内部空间进行设置。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加湿器20,包括壳体21,壳体21中设有上端开口的水箱22、一部分浸入水箱22中的上述加湿板10、用于驱使加湿板10转动的驱动装置(图中未示)、用于朝加湿板10表面鼓风的鼓风装置23以及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和鼓风装置23动作的电路板24。
由于所述加湿器20采用了上述加湿板10,加湿时,在电路板24的控制下,驱动装置控制加湿板10转动,加湿板10浸入水箱22水中的表面部分附着一定的水分,而由于基板11表面上设有蓄水单元12,蓄水单元12为凸起或凹槽,蓄水单元12使水分于基板11表面上的附着力增大,使得基板11表面保持湿润,而且,基板11表面还凸设有蓄水环13,蓄水环13开设有缺口131,这样,当水箱22中的水分润湿基板11表面时,水分也可以蓄留于蓄水环13内部;而当基板11表面的水分在加湿过程中被蒸发出去时,蓄水环13内的水分将从缺口131流出,并与基板11表面的蓄水单元12接触,使得基板11表面保持长久的湿润,同时,启动鼓风装置23,朝加湿板10露于水面外的表面鼓风,使加湿板10表面的水分将加速蒸发,空气的湿度增加,这样,上述加湿器20实现了对空气进行加湿的目的。
相比较现有超声波空气加湿器而言,所述加湿器20采用上述加湿板10,加湿板10的基板11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蓄水单元12,可避免由于水滴颗粒大而造成水滴易聚集、湿度分布不均、易吸附细菌、尘埃颗粒、易结垢以及需定期酸洗的问题;而相比较现有采用湿膜加湿器而言,由于该加湿板10的基板11表面可以保持长久湿润,因此不必通过增大加湿板10面积提高加湿效果,加湿器20体积也可以相应减小,同时由于该蓄水单元12是非通孔结构,容易干燥清洁,避免了湿膜易产生霉斑细菌的问题,且避免由于湿膜易腐烂需定期更换而使费用较高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板10的下侧浸入水箱22的水中,上侧露于水箱22的水面外。
本实施例关于壳体21具体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21包括顶部211、底部212和支撑于顶部211及底部212之间的立柱213,水箱22设于底部212,驱动装置设于加湿板10的一侧,鼓风装置23和电路板24设于顶部211。这样,在电路板24的控制下,鼓风装置23于顶部211由上而下朝底部212水箱22中的加湿板10鼓风,加湿板10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干燥空气变成湿气,湿气再从壳体21侧向不同立柱213之间的间隙中流出,达到加湿空气的目的。
具体地,关于驱动装置具体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加湿板10通过转轴25转动连接于水箱22的上边沿221,电机与转轴25驱动连接。这样,电机通过转轴25的动力传递作用,驱使加湿板10转动,加湿板10将不断地将湿润的表面露于水面外,以便于加湿过程的进行。
为了便于对加湿板10露于水面外的蒸发面积进行转动调节,加湿板10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转轴25与加湿板10的中心连接。
本实施例关于鼓风装置23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鼓风装置23包括电动机及由电动机驱动以朝加湿板10鼓风的叶轮231。这样,叶轮231在电动机的驱动下,将不断地朝加湿板10鼓送干燥风。
细化地,叶轮231的进风口处设有用于检测外界空气湿度的湿度传感器26。这样,电路板24可根据当时外界空气的湿度情况,对驱动装置和鼓风装置23进行调节,使加湿器20对空气的加湿作用达到相应的湿度要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加湿板,用于加湿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用于将水分蓄留于所述基板表面的蓄水单元,所述蓄水单元为凸起或凹槽,所述基板的表面上还凸设有多个蓄水环,所述蓄水环开设有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环的大小不同,距离所述基板中心越近的所述蓄水环越小,距离所述基板中心越远的所述蓄水环越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相同大小的所述蓄水环围绕所述基板中心形成一圈蓄水环带。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单元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环的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6.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上端开口的水箱、一部分浸入所述水箱中的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加湿板、驱使所述加湿板转动的驱动装置、用于朝所述加湿板表面鼓风的鼓风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鼓风装置动作的电路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部、底部和支撑于所述顶部及所述底部之间的立柱,所述水箱设于所述底部,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加湿板的一侧,所述鼓风装置和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顶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加湿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水箱的上边沿,所述电机与所述转轴驱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板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所述转轴与所述加湿板的中心连接。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装置包括电动机及由所述电动机驱动以朝所述加湿板鼓风的叶轮。
CN201620074231.1U 2016-01-26 2016-01-26 加湿板及加湿器 Active CN205536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74231.1U CN205536323U (zh) 2016-01-26 2016-01-26 加湿板及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74231.1U CN205536323U (zh) 2016-01-26 2016-01-26 加湿板及加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36323U true CN205536323U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70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74231.1U Active CN205536323U (zh) 2016-01-26 2016-01-26 加湿板及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363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6660A (zh) * 2016-01-26 2016-04-27 深圳市朗空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加湿板及加湿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6660A (zh) * 2016-01-26 2016-04-27 深圳市朗空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加湿板及加湿器
CN105526660B (zh) * 2016-01-26 2018-12-04 深圳市朗空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加湿板及加湿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26660B (zh) 加湿板及加湿器
JP2006258308A (ja) 加湿装置
JP5483650B2 (ja) 加湿装置
KR20160061009A (ko) 초음파 가습기
JP2009024918A (ja) 回転駆動構造及び加湿装置
JP2010117061A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CN205536323U (zh) 加湿板及加湿器
JP2003014261A (ja) 加湿装置
KR101609949B1 (ko) 습도 조절기
JP2010151365A (ja) 加湿装置
JP2009047402A5 (zh)
JP2004293936A (ja) 加湿器
CN105546703B (zh) 加湿片及加湿器
JP2007285565A (ja) 加湿装置
CN107691281A (zh) 一种全自动孵化器
CN205481513U (zh) 加湿片及加湿器
CN207544057U (zh) 一种全自动孵化器
CN206926067U (zh) 混凝土试件养护室
CN211476200U (zh) 一种湿膜加湿机节能循环水装置
CN109592645B (zh) 一种回热湿化的双罐稳流富氧床
KR101228198B1 (ko) 에어 컨디셔너
JP2014089031A (ja) 加湿器
JP5510159B2 (ja) 加湿装置
CN206875648U (zh) 一种实验室湿度调节装置
KR920000602Y1 (ko) 자연증발 가습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