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99561U - 液体用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用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99561U
CN205499561U CN201620260933.9U CN201620260933U CN205499561U CN 205499561 U CN205499561 U CN 205499561U CN 201620260933 U CN201620260933 U CN 201620260933U CN 205499561 U CN205499561 U CN 205499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fastener
container cover
liquid
engag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6093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久保繁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ATSU PHARMECEUT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Rohto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ATSU PHARMECEUT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ATSU PHARMECEUT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ATSU PHARMECEUT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26093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99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99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99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液体用容器,容易地进行闭盖以及开盖时的容器盖的操作,并能够防止容器的龟裂以及损失。该液体用容器包括: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的口颈部的容器主体;设有位于周壁部的内周面的下方的被卡止部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在容器主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被卡止部越过第一卡止部后与第二卡止部抵接,从而阻止容器盖在拧紧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第二卡止部形成在距离第一卡止部隔开能够嵌入被卡止部的间隔的位置上,以比第一卡止部的隆起高度大的尺寸且与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相等或小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能够容易地进行闭盖以及开盖时的容器盖的操作,防止容器的龟裂以及损失。

Description

液体用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了开闭瓶盖的操作性的液体用容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液体用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具有收容内部液体的收容部以及形成有排出内部溶液的排出口的口颈部;容器盖,覆盖口颈部并开闭排出口。并且,容器盖通过拧合在口颈部上从而能够封闭排出口。
特别是用于眼药容器等小容量产品的容器,一般容器主体都较小,容器盖的外径也制作得很小。另外,从外观设计的角度看,将容器盖的外管制作成较细的形状(即直径较小),同时对外周面进行镜面加工,能够使得外观精美时尚,因而广受人们的欢迎。
但是,这样的容器盖由于直径小且做了镜面处理,使用者在手握容器进行关闭瓶盖的旋转操作时手容易打滑。因此,使用者过于想要获得确实已拧紧的感觉,于是就很可能超过了合适的开合盖位置,将容器盖拧得过紧,使用时打开容器盖就变得困难。另外,即便不进行如上所述的镜面处理,由于容器盖的形状、材质的不同也有可能会发生拧得过紧的情况,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并且,液体用容器的容器盖的材质,一般为聚苯乙烯、聚丙烯等的合成树脂材料,由于容器中容纳的内部液体成分的种类、浓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环境等,已知还容易产生在容器盖上发生龟裂等的问题。具体来讲,在内部溶液附着在容器主体的口颈部的状态下拧紧容器盖时,如果容器盖的拧紧强度过大,就会给容器盖及口颈部施加很强的压力,在该状态下再加上周围温度超过40℃等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确认会由于内部溶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和上述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容器盖上产生龟裂。
针对这一点,作为现有的液体用容器,提出了如下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在容器主体的口颈部上拧合容器盖时,将相对于容器主体的容器盖的旋转位置定位在规定位置(参照以下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图12A~图12C是示出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容器的结构的图,这些图中所示的容器由图12B所示的容器主体1和图12A所示的容器盖2构成。
容器主体1在其上部形成有口颈部3,在口颈部3上形成有收纳在其内部的液体的挤出口4,其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5。
另外,在容器主体1的口颈部3的下方形成有如图12C中所示的卡定片6,和止挡部7。
容器盖2在其内部具有拧合管8。该拧合管8的内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9,且螺纹连接管8的下端上形成有止挡杆10。另外,在顶壁11的下面上形成有栓体12。
该容器通过使用者将容器盖2拧合至容器主体1的口颈部3上、进而使容器盖2旋转从而由栓体12封闭挤出口4。此时,止挡杆10和止挡部7相对于容器主体1来定位容器盖2的旋转方向,以使容器盖2停止在施加于容器盖2上的印刷和施加于容器主体1的表面上的印刷对齐(整合)的位置上。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液体用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具有在前端设置有排出口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的口颈部;容器盖,在容器盖的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并设有位于周壁部的内周面的下方的被卡止部,其中,容器主体上设有:第一卡止部,当嵌合容器盖并使其转动时,被卡止部与第一卡止部抵接并能越过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在被卡止部越过第一卡止部后,该被卡止部与第二卡止部抵接,从而阻止容器盖在拧紧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另外,专利文献2的图2、图3A、图3B、图7以及图8示出了以第二卡止部的隆起高度大于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1592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第CN103347791B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图12A~图12C所示的容器中,通过设置止挡部7从而进行容器盖2的旋转方向的定位,但是,这是为了如上所述地使印刷的位置对齐而进行的。因此,没有考虑到容器盖2的螺合操作中的容器盖2的开盖的容易性、对容器盖2及容器主体1的口颈部3施加的压力等。
也就是说,在该容器中,使用者在将容器盖2覆盖到口颈部3上并使其旋转时,在旋转操作的过程中,栓体12嵌合于挤出口4并封闭挤出口4,但是,在该挤出口4被封闭后,进一步地旋转容器盖2直到止挡杆10与止挡部7卡定,使容器主体1的印刷与容器盖2的印刷对齐,因此,从顶壁11以及嵌合了的栓体12传递给挤出口4附近的壁部的旋转扭矩增大。即、使容器盖2旋转超过了容器盖2的合适的闭盖位置,使得口颈部3的外螺纹部5和容器盖2的内螺纹部9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加剧了所述旋转扭矩的增大。
因此,在上述现有的容器中,没有完全解决容器盖2被旋转到难以开盖的位置上的问题。
另外,在容器盖2旋转时,容器盖2的顶壁11以及栓体12以及内螺纹部9和容器主体1的口颈部3以及其外螺纹部5的周边部分上施加有很大的压力,因此,在该容器中,也没有完全解决由于内部溶液成分的种类、浓度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条件而在容器盖2上出现龟裂的问题。
这样,在现有的容器中,还没有能够满意地解决闭盖及开盖时的操作性、以及由于周围环境而使容器盖产生龟裂等问题的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如下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在将容器盖拧合于容器主体的口颈部的液体用容器中,容易地进行闭盖以及开盖时的容器盖的操作,并能够防止容器的龟裂以及损失,并且提供一种将液体填充在该液体用容器中的产品。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课题,具有以下方式。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方式为一种液体用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具有在前端设置有排出口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的口颈部;容器盖,在所述容器盖的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所述液体用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盖中设置有:突起部,嵌入所述排出口并能封闭该排出口;及被卡止部,位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内周面的下方,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止部,当嵌合所述容器盖并使其转动时,所述被卡止部与所述第一卡止部抵接并能越过所述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在所述被卡止部越过所述第一卡止部后,该被卡止部与所述第二卡止部抵接,从而阻止所述容器盖在拧紧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所述第一卡止部形成为:在对其进行俯视观察时,从阻力施加面的边缘在圆周方向上逐渐向径向外侧隆起,经过最大隆起部分后,在开盖阻挡面上逐渐减少隆起高度,直到到达其边缘,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在距离第一卡止部隔开可以嵌入上述被卡止部的间隔的位置上,所述第二卡止部以比所述第一卡止部的隆起高度大的尺寸且与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相等或小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二卡止部的与所述被卡止部接触的接收面是沿包含所述口颈部的中心轴线的虚拟平面突然立起的面,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在与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时、所述突起部液密地封闭所述排出口的位置上的、将所述容器盖的内螺纹部螺合到所述外螺纹部的螺纹牙上并使其旋转时,在所述螺纹牙的圆周方向的区域内所述被卡止部所抵接的位置,能越过的所述第一卡止部的越过开始位置和所述第二卡止部的卡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所述内螺纹部从所述外螺纹部的螺纹牙的卡定起始端至卡定末端所能抵接的长度以下,所述外螺纹部的螺纹牙形成为所述口颈部的圆周方向整个周长的二分之一以下八分之一以上的长度,并且隔着所述中心轴线而互为相反侧的位置上形成的多条螺纹,所述容器盖的外径的最大部分的尺寸为20mmΦ以下,所述液体用容器是用于收纳及排出眼药水的容器。
(2)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方式是上述(1)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止部以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的80%~100%的隆起高度向径向外侧突出。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方式为上述(1)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止部以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的85%~95%的隆起高度向径向外侧突出。
(4)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螺纹是两条。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的开闭时的旋转角度为30°以上180°以下。
(6)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上进行截面观察时,所述口颈部的所述外螺纹部上方的外周面的轮廓线形成为沿所述中心轴线的直线状,形成所述内螺纹部的凸部的顶面形成为与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平行。
(7)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种方式为上述(5)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上进行截面观察时,所述口颈部的所述外螺纹部上方的外周面的轮廓线形成为沿所述中心轴线的直线状,形成所述内螺纹部的凸部的顶面形成为与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平行。
(8)本实用新型的第八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中的直线部的长度至少为形成所述内螺纹部的凸部的顶面的长度,及/或至少为相邻的内螺纹部的凸部的中心之间的长度。
(9)本实用新型的第九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中的直线部的长度至少为相邻的内螺纹部的凸部的中心之间的长度。
(10)本实用新型的第十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11)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具有:内管,由合成树脂材料而形成;外管,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紧密地覆盖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上。
(12)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容器主体的容量为35ml以下。
(13)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种方式为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卡止部形成在与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时、所述内塞的上端面与所述突起部突出的所述容器盖的下面不接触的位置上。
(14)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种方式为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在与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时、所述容器盖的下端与所述容器主体中上下方向上相对的部分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缝隙的位置上。
实用新型效果
与专利文献2的图2、图3A、图3B、图7以及图8中公开的、具有以下方式的液体用容器相比,其中,该液体用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具有在前端设置有排出口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的口颈部;容器盖,在容器盖的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并设有位于周壁部的内周面的下方的被卡止部,其中,容器主体上设有:第一卡止部,当嵌合容器盖并使其转动时,被卡止部与第一卡止部抵接并能越过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在被卡止部越过第一卡止部后,该被卡止部与第二卡止部抵接,从而阻止容器盖在拧紧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第二卡止部的隆起高度以大于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与该液体用容器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征。即、包括:容器主体,具有在前端设置有排出口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的口颈部;容器盖,在所述容器盖的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并设有位于周壁部的内周面的下方的被卡止部,其中,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止部,当嵌合所述容器盖并使其转动时,所述被卡止部与所述第一卡止部抵接并能越过所述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在所述被卡止部越过所述第一卡止部后,该被卡止部与所述第二卡止部抵接,从而阻止所述容器盖在拧紧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在距离第一卡止部隔开可以嵌入所述被卡止部的间隔的位置上,所述第二卡止部以比所述第一卡止部的隆起高度大的尺寸且与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相等或小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在容器主体闭盖时,第二卡止部形成在与容器盖的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时、所述突起部封闭所述排出口的位置,因此不会导致在所述被卡止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卡止部之前、所述突起部封闭所述排出口而引起的旋转操作扭矩的增大,能够用极小的力量容易地进行闭盖操作,也能够用极小的力量进行作为其相反操作的开盖操作,能够实现可以容易地进行容器盖的闭盖、开盖操作的效果。
另外,因为不会导致在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所述第二卡止部之前,由于旋转操作而引起的扭矩增大,因此,可以防止向容器盖和容器主体施加过大的压力,从而可以实现防止在这些各个部件上产生龟裂等损伤的效果。
此外,由于消除了容器盖的拧紧、或开闭操作时施加于容器盖的压力,因此不会受到所收纳的内部液体组成物中所含的各种成分的影响,实现了能够消除老化导致的龟裂、破损等问题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如上所述,第二卡止部以与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相等或小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从而能够以缩小被卡止部35与容器主体22的间隙的方式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因此,将容器盖23螺合并覆盖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时,设计为位于向容器主体22先行进出的内周面的下方的被卡止部35靠近或抵接形成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由此,通过螺纹牙30和被卡止部35的引导使容器盖23以不相对于口颈部24倾斜的方式螺合,并使突起部57相对于排出口40未倾斜的状态嵌入而实现封闭。另外,在封闭状态下,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与被卡止部35靠近或抵接,从而能够抑制容器盖23摇动。而且,通过抑制容器盖23摇动,设在容器盖23上的突起部57的、设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前端的排出口40的封闭变得更加稳定。并且,与专利文献2的图2、图3A、图3B、图7以及图8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时的阻力,既可以顺利地进行容器盖的开关操作,还可以让使用者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其抵抗力、即确实已拧紧的感觉,更加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而且,使用者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将容器盖拧得过紧。
本实用新型没有复杂的结构便可解决上述课题,优选地适用于容器容量小、且具有半径较小的容器盖的眼药水用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体用容器的正视图。
图2是正视观察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体用容器的主要部位时的截面图。
图3A是沿图2的A-A线观察的截面图。
图3B是图3A的局部放大图,示出了第一卡止部与第二卡止部的隆起高度。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液体用容器的容器主体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5是沿图4的B-B线观察的截面图。
图6是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体用容器的主要部位的一部分进行截面观察时的侧视图,是示出被卡止部未抵接于第二卡止部的状态的图。
图7是正视观察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体用容器的主要部位时的截面图。
图8是沿图7的C-C线观察的截面图。
图9是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体用容器的主要部位的一部分进行截面观察时的侧视图,是示出被卡止部未抵接于第二卡止部时的状态。
图10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体用容器的容器盖的俯视图。
图11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体用容器的容器盖的侧视图。
图12A是示出现有容器的图,是示出容器盖的纵截面图的图。
图12B是示出现有容器的图,是对容器主体的主要部位的一部分进行截面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2C是示出现有容器的图,是容器主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1 眼药容器(液体用容器) 22 容器主体
23 容器盖 24 口颈部
30 螺纹牙 31 外螺纹部
32 引导面(外螺纹部上方的外周面) 33 第一卡止部
34 第二卡止部 35 被卡止部
40 排出口 54 内螺纹部
57 突起部 58a 凸部的顶面
h33 第一卡止部的隆起高度 h34 第二卡止部的隆起高度
h35 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 S 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用于眼药用容器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的液体用容器以及向该液体用容器中填充了液体的产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眼药用容器21的整体示意图,图2至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眼药用容器21的主要部位。
图1、图2是示出在眼药容器21的容器主体22上覆盖容器盖23并将其拧合、拧紧,从而封闭(閉栓)了容器主体22的状态的图。
容器主体22具有:在上端形成有口颈部24的壳体部25,以及嵌合于口颈部24的内塞(中栓)26。
如图1所示,在壳体部25中,在其内部收容作为滴眼药(眼药)的组合物。
另外,如果是可能会附着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或容器盖23上的剂型(剤型),本实施方式的液体用容器也可适用于例如啫喱状、乳液状的半固体形态的组成物。
并且,参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常识和公知的信息,液态组成物中通常含有各种药效成分及香料、界面活性剂等的添加剂成分。作为具体的成分,可以例举出一般用医药品制造(输入)许可标准2000年版(药事审查研究会监修)、医药品添加物事典2005(日本医药品添加剂协会编辑)、非医学产品原料规格2006(药事日报社编)等记载的各种医药、尤其是点眼药等中的有效成分、添加物等。
如图2所示,口颈部24是形成为筒状的壁部,由较厚的下部壁27和从下部壁27向上方延伸的上部壁28构成。
下部壁27及上部壁28的内径形成为相同内径,下部壁27和上部壁28的外径为形成为与下部壁27相比下部壁28的外径更小。
在上部壁28的外周面上,连续地形成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由螺纹牙30、30构成的2条)外螺纹部31。由于连续形成有外螺纹部,在闭合容器盖时,可顺畅地进行旋转操作直到被卡止部抵接于第二卡止部。
螺纹牙30、30如图4、5所示,形成为口颈部24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周长的约二分之一的长度,并形成在口颈部24的中央部或其下方,从排出口40到螺纹牙30、30之间被设定为尽可能宽。另外,这些螺纹牙30、30形成在隔着口颈部24的中心轴线S而互为相反侧的位置上,并形成为:分别以在同一高度的起始端30a、30a为起始端,以环中心轴线S的周围的方式而螺旋线状卷绕,直到末端30b、30b。
如图5、图6所示,可越过的第一卡止部的越过开始位置a与第二卡止部的卡定位置b之间的距离优选形成为,内螺纹部54能够从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的(卡定)起始端30a至末端30b所能抵接(卡定)的长度以下。即、从被卡止部35开始越过第一卡止部33的位置起到与第二卡止部34抵接的位置为止所需的容器盖23的旋转角度在从内螺纹部54开始与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的(卡合)起始端30a螺合的位置起到内螺纹部54与螺纹牙30的(卡合)末端30b能抵接的位置为止所需的容器盖23的旋转角度以下。
口颈部24除去外螺纹部31以外的部分的内外径在其中心轴线S方向的无论哪个位置上都为相同直径。口颈部24上的外螺纹部31的上方部分如上所述地设置为尽可能宽,成为覆盖容器盖23时的引导面32。从而,口颈部24如图2所示,在包含中心轴线S的面上进行截面观察时,外螺纹部31的上方的外周面的轮廓线为沿中心轴线S呈平行的直线状。
另外,在该口颈部24的下部壁27上形成有第一卡止部33、第二卡止部34。
这些第一卡止部33和第二卡止部34是形成在下部壁27的外周面上的部件。
如图3A、3B所示,第一卡止部33是具有阻力施加面33a和开盖阻挡面33b的隆起部,所述阻力施加面33a使容器盖23的被卡止部35(关于容器盖23的具体内容参照后文)与其抵接并在容器盖23旋转时施加阻力,所述开盖阻挡面33b可在被卡止部35越过后防止不小心将容器盖23打开。另外,第二卡止部34是当该被卡止部35抵接时,阻止被卡止部35的继续旋转、即容器盖23在拧紧方向上的旋转的一个突起。
这样,第一卡止部33形成为:在对其进行俯视观察时,从阻力施加面33a的边缘在圆周方向上逐渐向径向外侧隆起,经过最大隆起部分后,在开盖阻挡面33b上逐渐减少隆起高度,直到到达其边缘。
此外,第二卡止部34形成在距离第一卡止部33隔开可以嵌入被卡止部35的间隔的位置上,并以比第一卡止部33的隆起高度h33大且与被卡止部35的隆起高度h35相等或更小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被卡止部35接触的接收面34a是沿包含中心轴线S的虚拟平面突然立起的面。
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的尺寸大于第一卡止部33的隆起高度h33,优选地,在第一卡止部33的隆起高度h33的120%~250%的高度,更加优选地,在120%~200%的高度,进一步优选地在120%~180%的高度。
通过将相对于第一卡止部33的隆起高度h33的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设为上述的下限值以上,向使用者赋予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时的抵抗力,同时,在被卡止部34越过第一卡止部33之后,能够通过第二卡止部34可靠地卡止被卡止部34。
并且,通过将相对于第一卡止部33的隆起高度h33的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设为上述的上限值以下,用于确保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的空间不会变得过大,变得无需将容器盖的直径设为过大。
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的尺寸与被卡止部35的隆起高度h35相等或更小,优选地,在被卡止部35的隆起高度h35的80%~100%的高度,更加优选地,在80%~99%的高度,进一步优选地,在85%~95%的高度。即、被卡止部35的隆起高度h35的尺寸与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相等或者更大。
如上所述,通过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尺寸与被卡止部35的隆起高度h35相等或者更小,从而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设计为缩小了被卡止部35与容器主体22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因此,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上螺合并覆盖容器盖23时,设计为位于向容器主体22先行进出的内周面的下方的被卡止部35靠近或抵接形成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由此,通过螺纹牙30和被卡止部35的引导使容器盖23以不相对于口颈部24倾斜的方式螺合,并使突起部57相对于排出口40未倾斜的状态嵌入而实现封闭。此外,在封闭状态下,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与被卡止部35靠近或抵接,从而能够抑制容器盖23摇动。而且,通过抑制容器盖23摇动,设在容器盖23上的突起部57的、设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前端的排出口40的封闭变得更加稳定。并且,与专利文献2的图2、图3A、图3B、图7以及图8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时的阻力,既可以顺利地进行容器盖的开关操作,还可以让使用者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其抵抗力、即确实已拧紧的感觉,更加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而且,使用者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将容器盖拧得过紧。
并且,通过将相对于被卡止部35的隆起高度h35的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设为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设计为缩小了被卡止部35与容器主体22之间的间隙的方式,被卡止部35能够更加牢固地拧紧容器22,能够减轻容器盖的摇动。而且,通过减轻容器盖的摇动,设在容器盖23上的突起部57的、设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前端的排出口40的封闭变得更加稳定。并且,与专利文献2的图2、图3A、图3B、图7以及图8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时的阻力,既可以顺利地进行容器盖的开关操作,还可以让使用者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其抵抗力、即确实已拧紧的感觉,更加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而且,使用者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将容器盖拧得过紧。
通过将相对于被卡止部35的隆起高度h35的第二卡止部34的隆起高度h34设为上述的下限值以上,无需将第二卡止部34与内面扩径部55之间的间隙设为过大,变得无需将容器盖的直径设为过大。
该第二卡止部34形成如下所述的位置上:在将容器盖23螺合到口颈部24的外螺纹部31并使其旋转时,在口颈部24的圆周方向上,被卡止部35在所述螺纹牙30的长度方向的末端位置上所接触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卡止部34形成在将容器盖23的内螺纹部54螺合到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上并使其旋转时,在螺纹牙30的圆周方向的区域内被卡止部35所抵接的位置上。即、以被卡止部35在以下范围内、即内螺纹部54开始与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的(卡定)起始端30a螺合的位置起到内螺纹部54与螺纹牙30的(卡定)末端30b能抵接的位置为止使容器盖23旋转的范围内抵接的方式设置第二卡止部34的位置。
如图2所示,内塞26为截面为圆形的棒状部件,其中心轴线S上形成有排出口40,其外周面的靠上端部分形成有环状的外扩壁部41。
并且,该外周面的外扩壁部41的下方形成有可弹性变形的环状的卡定突起42、43、44。外扩壁部41其周面为从下端向上端直径逐渐缩小的倾斜面。
排出口40由从其上端到下端附近部分形成为相同直径的排出部40a、与该排出部40a相连续的下端附近部分的节流部40b、以及与该节流部40b相连续的下方开口的扩径部40c构成。
内塞26的上端部外周面是朝向上端直径逐渐缩小的平滑的弯曲凸面。
该内塞26通过如下所述的方式固定在口颈部24内,即其下端部被压入口颈部24的内部,外扩壁部41抵接于口颈部24的上端面,卡定突起42、43、44以弹性变形的状态压接于口颈部24的内面。
在上述构成中,容器主体22、内塞26一般由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特别是从易处理性来讲,关于容器主体22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等,关于内塞则优选由聚乙烯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滴眼药用容器21的容器主体22可根据容纳物来进行适当选择,优选用于要求小巧紧凑的容器结构的小容量容器,具体来讲,优选50mL以下,更加优选为35mL以下。
容器盖23是有底的圆筒形部件,由包含聚苯乙烯、聚丙烯、ABS树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即可,还可以由内管50和覆盖并固定在内管50上的外管51构成。
内管50由上述的合成树脂材料而形成。
外管51由铝、锡等的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该外管51是所谓的金属盖(金冠),即以在容器盖23上付与金属的、镜面状的光泽的装饰为目的的部件。另外,金属盖视觉上并不仅限于是金色。
内管50如图2、图3A、图3B所示,是形成为有底的圆筒形的部件,由筒状的侧壁部52和堵塞该侧壁部52的上端的顶壁53构成。
侧壁部52在其下部52a的内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54,下部52a的最下端为内面扩径部55。
在内面扩径部55上,在隔着中心轴线S而彼此相对的位置上,被卡止部35、35形成为向内侧突出。
侧壁部52的下部52a形成为其外周面从下端向上端而直径逐渐减小的圆锥形。
在侧壁部52的上部52b上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顶壁53。在顶壁53的底面53a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57,该突起部57可闭合或打开形成在容器主体22的内塞26上的排出口40的上端部.
该突起部57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孔57a,使形成突起部57的壁部容易弹性变形。
形成所述内螺纹部54的凹凸的各凸部58的顶面58a形成为:在将容器盖拧合于口颈部24的状态下,从包含中心轴线S的面进行截面观察时,沿中心轴线S呈直线状,并平行于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引导面32。
外管51如图2所示,是形成为有底的圆筒状的部件,由筒状的侧壁部60和顶壁61构成。
侧壁部60从下端向上端形成为外径及内径逐渐减小的圆锥状。
该外管51可以用例如外插模成型法与内管50一体地成型制造,在其外表面上进行所谓镜面加工。
容器盖23在其外径尺寸大于25mmΦ的情况下,易于被使用者握住,在其转动时也不会有困难。但是,外形尺寸为25mmΦ以下的容器盖23,则难以被使用者握住,其转动也会变得不容易,因此,使用者为了获得确实已拧紧的感受,就容易施加过度的力。其结果是,容器盖23的开盖操作也变得困难。另外,在容器盖23的最大外径尺寸为25mmΦ以下的情况下,如果容器盖23的外形为扁平形状,则比较容易握住,但如果容器盖23的外形为圆柱形或截头圆锥形等截面越是接近圆形,使用者就越难握住,其转动也不容易进行,因此容易发生与上述同样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方式特别优选适用于容器盖23的最大外径尺寸为容器盖23的开闭变得困难的20mmΦ以下的情况。容器盖23的最大外形尺寸优选在18mmΦ以下,更加优选在15mmΦ以下,进一步优选在12mmΦ以下,还可以在10mmΦ以下。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方式还特别优选适用于容器盖23的外形是圆柱形、截头圆锥形等容器盖截面为大致圆形的情况。
在上述构成中,使用者将容器盖23覆盖在口颈部24上,使内螺纹部54拧合于外螺纹部31上并使其旋转时,容器盖23的突起部57进入内塞26中的排出口40的上端部,并液密地封闭该排出口40。这时,内塞26的上端面和容器盖23的内管50的底面53a不接触。并且,在容器盖23的下端23a与在容器主体22中在上下方向(中心轴线S方向)上相对地部分之间形成有缝隙23b,并没有接触。这样,保持它们之间形成一定空间的状态,只使突起部57和排出口40之间抵接,从而排出口40以较高的液密性而被封闭。
其中,从拆卸了容器盖23的状态,使用者将容器盖23螺合并覆盖在口颈部24上时,设计为位于向容器主体22先行进出的内周面的下方的被卡止部35靠近或抵接形成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由此,通过螺纹牙30和被卡止部35的引导使容器盖23以不相对于口颈部24倾斜的方式螺合,并使突起部57相对于排出口40未倾斜的状态嵌入而实现封闭。此外,在封闭状态下,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与被卡止部35靠近或抵接,从而能够抑制容器盖23摇动。而且,通过抑制容器盖23摇动,设在容器盖23上的突起部57的、设在容器主体22的口颈部24的前端的排出口40的封闭变得更加稳定。
并且,突起部57进入排出口40的上端部后,第一卡止部33抵接容器盖23的被卡止部35,在越过该第一卡止部33之前的期间内,在阻力施加面33a上向容器盖23的旋转施加阻力,让使用者感知到容器盖23即将闭盖。这时,被卡止部35与容器主体22之间的间隙变窄,能够增大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时的阻力,既可以顺利地进行容器盖的开关操作,还可以让使用者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其抵抗力、即确实已拧紧的感觉,更加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而且,使用者容易感知到容器盖的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将容器盖拧得过紧。
并且,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的最大隆起部后,第一卡止部33与被卡止部35分离,容器盖23的旋转会突然变得轻松。并且,在突起部57液密地封闭排出口40的时刻,口颈部24的第二卡止部34抵接被卡止部35,阻止容器盖23的进一步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在被卡止部35和第一卡止部33的卡定被解除,容器盖23的旋转变轻松后,被卡止部35和第二卡止部34强力抵接,因此,使用者能够明确感知到容器盖23已确实闭盖。
这样,第一卡止部33形成在突起部57密封排出口40之前被卡止部35与其抵接的位置,并且形成为被被卡止部35越过后、抵接于第二卡止部之前,与被卡止部35之间仅有少许的摩擦阻力。另外,口颈部24的第二卡止部34形成在当容器盖23的被卡止部35抵接时,突起部57液密地封闭排出口40的位置上。此外,在容器盖23的旋转操作中,内螺纹部54的一部分与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的起始端30a卡定,所述内螺纹部54的一部分旋转到螺纹牙30的末端30b附近时,被卡止部35抵接于第二卡止部34。
下面,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眼药容器21的使用方法。
首先,对容器主体22进行闭盖时,使用者如图6所示地将容器盖23覆盖到口颈部24及内塞26上,如图2所示,使内螺纹部54拧合于外螺纹部31。
在这种情况下,口颈部24的形状为从包含中心轴线S的面进行剖面观察时,外螺纹部31的上方的引导面32的轮廓线形成为沿中心轴线S(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致平行)的直线状,内螺纹部54的凹凸的各凸部58的顶面58a被配置为平行于所述轮廓线的直线,因此,容器盖23被引导面32引导,通过使其轴线与口颈部24的轴线(中心轴线S)一致从而覆盖口颈部24。另外,容器盖23在被覆盖到容器主体22上时,由于被排出口40和离开该排出口40的位置(口颈部24的下方)上形成的螺纹牙30、30支撑,因此,不会相对于口颈部24倾斜,可确保后续的螺纹的螺合及闭盖操作。
将容器盖23拧合于口颈部24后,在拧紧方向(顺时针方向)上旋转该容器盖23时,内螺纹部54从螺纹牙30的起始端30a被引导向末端30b,在该过程中,被卡止部35抵接第一卡止部33。
这里,进行容器盖23的旋转操作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所述抵接感知到容器盖23位于即将闭盖前的位置、也就是说即将到达第二卡止部34。并且,进一步旋转容器盖23,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在越过后的时刻该被卡止部35抵接于第二卡止部34。这里,被卡止部35的进一步旋转被阻止,从而防止了容器盖23的过度拧紧。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卡止部34形成在如下所述的位置上:即、当被卡止部35与其抵接时,容器盖23的突起部57液密地封闭排出口40的位置,因此,基于突起部57的闭盖是在上述抵接时完成的。
因此,在这种容器中,在进行容器盖23的旋转操作时,突起部57在封闭排出口40之后,如果可以进一步旋转,就容易基于突起部57的闭盖所带来的负荷而引起过度拧紧,容器盖23的开盖就会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该眼药容器21中,被卡止部35在抵接到第二卡止部34的时刻完成液密地封闭,因此,可容易地使容器盖23在易于开盖的位置上闭盖。
在上述容器盖23的闭盖操作中,到被卡止部35将要越过第一卡止部33为止,因为只会产生外螺纹部31和内螺纹部54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只用很小的力就可进行该操作。特别是,外螺纹部31是隔着中心轴线S而互为相反侧的位置上的两条螺纹牙30、30,因此,与内螺纹部54的摩擦阻力非常小,仅用很小的力便可使其旋转。
另外,螺纹牙30为口颈部24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周长的约二分之一的长度,将容器盖23从螺纹牙30的起始端30a旋转到末端30b附近时,被卡止部35抵接第二卡止部34而完成闭盖,因此,闭盖时的容器盖23的旋转角度为180°以下,因此只需对容器盖23进行轻松旋拧即可闭盖,闭盖操作更简单易行。所述旋转角度优选为30°以上18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上180°以下,更加优选为90°以上180°以下。
并且,如上所述在通过容器盖23进行闭盖的情况下,被卡止部35卡定于第一卡止部33的开盖阻止面33b,因此,不会发生盖被意外开盖的情况。
另外,在打开排出口40时,使用者对容器盖23进行与上述相反方向的旋转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容器盖23的被卡止部35越过第一卡止部33,如上所述,外螺纹部31和内螺纹部54之间的摩擦阻力极小,使得开盖操作易于进行。
并且,该开盖操作也只需轻松(ひとひねり)旋拧便可容易地完成。
另外,根据以上结构的眼药容器21,由合成树脂制的内管50和金属制的外管51构成容器盖23,在容器盖23的外径形成为20mmΦ以下的小径并对外管表面进行了镜面加工的情况下,容器盖23的开闭操作也是容易进行的。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外观美观时尚,富有品质感,而且容易进行开闭操作的眼药容器2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止部34形成在如下所述的位置上:即、将容器盖23螺合至口颈部的外螺纹部31并使之旋转时,在口颈部24的圆周方向上,第二卡止部在所述螺纹牙30的长度方向的末端30b的位置上与被卡止部35接触的位置,但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形成在螺纹牙30的起始端30a到末端30b之间。即、即使外螺纹部31形成为口颈部24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周长的二分之一以上的长度,只要第二卡止部34形成在所述整个周长的二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的长度范围内与被卡止部35抵接的位置即可。
图7到图1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眼药容器21A的主要部位的图。在这些图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到图6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容器盖23的结构。即、如图7至图9所示,眼药容器21A的容器盖23A的整体是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型的,不像图2所示的容器盖23那样具有外管。
容器盖23A是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的部件,由圆筒状的侧壁部70和顶壁71构成。
侧壁部70从下端向上端形成为外径及内径逐渐减小的圆锥形,其内面侧的形状与如图2所示的容器盖23相同。
如图10、图11所示,侧壁部70的外周面70a上形成有从上端至下端附近延伸的卡定凹条72、72…。卡定凹条72、72…是从容器盖23A的上端边缘至下端附近切截容器盖23A的周面的部件,在外周面70a上等间隔环状配置,用于使用者在旋转容器盖23A时卡定手指,防止手滑。
在该眼药容器21A中,除了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外,容器盖23A可以如前所述一样由普通的合成树脂形成,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的长度形成为口颈部24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周长的约二分之一,但是,该长度不仅限于此。该长度只要是通常是二分之一以下、优选二分之一以下且十二分之一以上、更优选二分之一以下且八分之一以上、更加优选二分之一以下且四分之一以上的范围的长度,即可实现闭盖、开盖时的容器盖的一次旋拧操作,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容器盖的闭盖、开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外螺纹部31的螺纹牙30是两条,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以是多条。
另外,螺纹条数为偶数时,由于能够和卡定机构相配合,所以更容易加工,另外,从容器小型化的角度出发,优选条数较少的情况。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外螺纹部31是连续形成的,但不仅限于此。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的容器盖23,对适用了外管51、内管50的两重结构的容器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还可适用于如下所述的液体用容器:例如不是使容器盖形成为两重结构,而是通过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容器盖外表面上进行铝蒸镀等而施以同样装饰的液体用容器,或是具有如下所述的容器盖的液体用容器,该容器盖不以付加金属、镜面状光泽的装饰为目的,而形成为较小直径、具有光滑表面等,由于形状、树脂材料的原因而导致开闭盖时的操作性不是很好。
工业可利用性
在将容器盖拧合于本实用新型的液体用容器主体的口颈部的液体用容器中,不仅易于进行闭盖以及开盖时的容器盖的操作,同时可防止因容器的过度拧紧所导致的容器的龟裂或损伤,以及可向该液体用容器中充填液体,因此可以优选地作为例如眼药容器来进行使用。

Claims (14)

1.一种液体用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具有在前端设置有排出口且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的口颈部;容器盖,在所述容器盖的周壁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所述液体用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盖中设置有:突起部,嵌入所述排出口并能封闭该排出口;及被卡止部,位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内周面的下方,
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止部,当嵌合所述容器盖并使其转动时,所述被卡止部与所述第一卡止部抵接并能越过所述第一卡止部;及第二卡止部,在所述被卡止部越过所述第一卡止部后,该被卡止部与所述第二卡止部抵接,从而阻止所述容器盖在拧紧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
所述第一卡止部形成为:在对其进行俯视观察时,从阻力施加面的边缘在圆周方向上逐渐向径向外侧隆起,经过最大隆起部分后,在开盖阻挡面上逐渐减少隆起高度,直到到达其边缘,
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在距离第一卡止部隔开能够嵌入所述被卡止部的间隔的位置上,
所述第二卡止部以比所述第一卡止部的隆起高度大的尺寸且与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相等或比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小的尺寸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二卡止部的与所述被卡止部接触的接收面是沿包含所述口颈部的中心轴线的虚拟平面突然立起的面,
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在与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时、所述突起部液密地封闭所述排出口的位置上的、将所述容器盖的内螺纹部螺合到所述外螺纹部的螺纹牙上并使其旋转时,在所述螺纹牙的圆周方向的区域内所述被卡止部所抵接的位置,
能越过的所述第一卡止部的越过开始位置和所述第二卡止部的卡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所述内螺纹部从所述外螺纹部的螺纹牙的卡定起始端至卡定末端所能抵接的长度以下,
所述外螺纹部的螺纹牙形成为所述口颈部的圆周方向整个周长的二分之一以下八分之一以上的长度,并且隔着所述中心轴线而互为相反侧的位置上形成的多条螺纹,
所述容器盖的外径的最大部分的尺寸为20mmΦ以下,
所述液体用容器是用于收纳及排出眼药水的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止部以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的80%~100%的隆起高度向径向外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止部以所述被卡止部的隆起高度的85%~95%的隆起高度向径向外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螺纹为两条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的开闭时的旋转角度为30°以上18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上进行截面观察时,所述口颈部的所述外螺纹部上方的外周面的轮廓线形成为沿所述中心轴线的直线状,
形成所述内螺纹部的凸部的顶面形成为与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面上进行截面观察时,所述口颈部的所述外螺纹部上方的外周面的轮廓线形成为沿所述中心轴线的直线状,
形成所述内螺纹部的凸部的顶面形成为与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中的直线部的长度至少为形成所述内螺纹部的凸部的顶面的长度,及/或至少为相邻的内螺纹部的凸部的中心之间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面的轮廓线中的直线部的长度至少为相邻的内螺纹部的凸部的中心之间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盖由合成树脂材料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盖具有:内管,由合成树脂材料而形成;及外管,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紧密地覆盖于所述内管的外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容器主体的容量为35ml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卡止部形成在与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时、内塞的上端面与突出所述突起部的所述容器盖的下表面不接触的位置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在当所述被卡止部抵接时、在所述容器盖的下端与在所述容器主体中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部分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缝隙的位置上。
CN201620260933.9U 2016-03-30 2016-03-30 液体用容器 Active CN205499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60933.9U CN205499561U (zh) 2016-03-30 2016-03-30 液体用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60933.9U CN205499561U (zh) 2016-03-30 2016-03-30 液体用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99561U true CN205499561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34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60933.9U Active CN205499561U (zh) 2016-03-30 2016-03-30 液体用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9956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6897A (zh) * 2018-03-14 2018-06-29 深圳市优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双重锁定按压机制的容器装置
CN109689519A (zh) * 2017-07-26 2019-04-26 株式会社爱赛璐 液体容器及其防松盖体
CN109733732A (zh) * 2019-03-13 2019-05-10 爱索尔(广州)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响声提示盖、管体及容器
CN112440581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9519A (zh) * 2017-07-26 2019-04-26 株式会社爱赛璐 液体容器及其防松盖体
CN109689519B (zh) * 2017-07-26 2020-04-28 株式会社爱赛璐 液体容器及其防松盖体
CN108216897A (zh) * 2018-03-14 2018-06-29 深圳市优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双重锁定按压机制的容器装置
CN109733732A (zh) * 2019-03-13 2019-05-10 爱索尔(广州)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响声提示盖、管体及容器
CN112440581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CN112440581B (zh) * 2019-08-29 2023-11-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99561U (zh) 液体用容器
CN103347791B (zh) 液体用容器
CN101164832B (zh) 容器盖
CA1294585C (en) Combination of endpiece and recipient
US7918336B2 (en) Closure device with corrugated ring plunger part
JP6867509B2 (ja) 空気戻りを用いた流体製品用のパッケージングおよび分配組立体
EP2862814B1 (en) Container capable of mixing multiple materials
US4535906A (en) Bottle
US11419404B2 (en) Packaging and distribution assembly for a two-component fluid product
JP6243354B2 (ja) リフィル容器用注出構造
WO2012104134A1 (en) Closure assembly for a container
US20220024672A1 (en) Device for packaging two products separately
JP2005335799A (ja) 容器
CN105523289A (zh) 装填两种材料的容器
CN104085600B (zh) 一种浓缩果液装填器
US11399615B2 (en) Cosmetic bottle with switch
CN207417516U (zh) 具有装饰效果的酒瓶密封盖
JPH10278973A (ja) 2液混合型カップ容器
JP3108437U (ja) 合成樹脂製シェーカー
JPH0733880U (ja) 二成分混合容器
TWI530441B (zh) A container containing two kinds of materials
KR20050097028A (ko) 첨가제 첨가용 이중마개
LV13867B (lv) Pudele
JPS6311090Y2 (zh)
KR20050093460A (ko) 위조방지용 첨가제 첨가용 이중마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