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48308U -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48308U
CN205448308U CN201521129126.5U CN201521129126U CN205448308U CN 205448308 U CN205448308 U CN 205448308U CN 201521129126 U CN201521129126 U CN 201521129126U CN 205448308 U CN205448308 U CN 205448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t
boiler
air inle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1291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东
李安平
郭振伟
王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Lanhao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1291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48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48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48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该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包括: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的位置可活动;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移动装置上,所述壳体内限定有腔室,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腔室导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蓄热体,所述蓄热体设在所述腔室内;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壳体内以对所述蓄热体加热;鼓风装置,所述鼓风装置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鼓风装置产生气流以将所述进风口的空气经过所述蓄热体加热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通过加热装置对蓄热体进行加热使得蓄热体预先储存热能,且通过移动装置被送至特定的场所,增加了电蓄能热风锅炉使用范围。

Description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热风锅炉都为固定式结构。在一些公共、生产、供暖场所因场地、电源及其他环境因素限制而无法实现使用热风能源供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该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使用范围广且使用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包括: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的位置可活动;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移动装置上,所述壳体内限定有腔室,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腔室导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蓄热体,所述蓄热体设在所述腔室内;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壳体内以对所述蓄热体加热;鼓风装置,所述鼓风装置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鼓风装置产生气流以将所述进风口的空气经过所述蓄热体加热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通过加热装置对蓄热体进行加热使得蓄热体预先储存热能,且通过移动装置被送至特定的场所,增加了电蓄能热风锅炉使用范围。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腔室被分隔成热风道、冷风道和混合风道,所述热风道和所述冷风道与所述混合风道导通,所述蓄热体设在所述热风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风道和所述热风道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混合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冷风道位于热风道上方,所述冷风道和所述热风道导通后与所述混合风道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在上下方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上相对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鼓风装置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鼓风装置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蓄热体为多个,多个蓄热体沿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等间距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鼓风装置相连用以控制所述冷风道和热风道的进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还包括:第一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检测所述出风口的温度;第二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设在所述壳体外以检测被测物的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控器和所述第二温控器相连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的检测温度控制所述冷风道和热风道的进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为干式电加热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
移动装置10;
壳体20;腔室21;进风口211;出风口212;热风道213;冷风道214;混合风道215;第一进风口211a;第二进风口211b;
蓄热体30;
加热装置40;
鼓风装置50;
控制器60;
第一温度控制器70;
第二温度控制器80;
干式电加热管束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
如图1所示,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大体可以包括:移动装置10、壳体20、蓄热体30、加热装置40和鼓风装置50。
具体地,移动装置10的位置可活动。壳体20设在移动装置10上,壳体20内限定有腔室21,壳体20具有与腔室21导通的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蓄热体30设在腔室21内。加热装置40设在壳体20内以对蓄热体30加热。鼓风装置50与腔室21连通,鼓风装置50产生气流以将进风口211的空气经过蓄热体30加热后从出风口排出。
也就是说,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在使用之前,可以预先通过加热装置40对蓄热体30加热使得蓄热体30储存一定的热能。这样,因外在环境因素导致无法安装或使用热风锅炉时,可以通过移动装置10将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配送至需要的场所,从而实现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供暖或提供热风以满足不同场所的需要。可以理解的是,移动装置10可以为移动式载荷机械,例如机动车或滑板车。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被送到需要的场所时,先开启鼓风装置50,鼓风装置50的抽吸下,外界的空气进入腔室21内后与蓄热体30进行热交换,热风从出风口212流出对周围环境进行加热。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通过加热装置40对蓄热体30进行加热使得蓄热体30预先储存热能,且通过移动装置10被送至特定的场所,增加了电蓄能热风锅炉使用范围和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腔室21被分隔成热风道213、冷风道214和混合风道215,热风道213和冷风道214与混合风道215导通,进风口211可以包括第一进风口211a和第二进风口211b,第一进风口211a与热风道213导通,第二进风口211b与冷风道214导通,出风口212与混合风道215导通,蓄热体30设在热风道213内。
也就是说,在鼓风装置50驱动下,外界的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11a被导入到冷风道214内形成冷风流,外界的冷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11b被导入到热风道213内且与蓄热体30热交换形成热风流,冷风流和热风流在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内的交汇后共同进入混合风道215内进行混合并从出风口212流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控制进入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内的进风量可以以调节从混合风道215流出的空气的温度。换言之,增加进入冷风道214内的进风量或减少进入热风道213内的进风量可以降低热风温度;减少进入冷风道214内的进风量或增加进入热风道213内的进风量可以提高热风温度。即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排出的空气温度具有可调节性,由此,提高了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使用的方便性。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60。控制器60可以分别与第一进风口211a和第二进风口211b的鼓风装置50相连用以控制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的进风量。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使用的方便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混合风道215沿竖直方向延伸,冷风道214位于热风道213上方,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导通后与混合风道215导通。即如图1所示,进入冷风道214内的冷空气流沿水平方向流动,进入热风道213内的空气流先沿水平方向流动与蓄热体30进行换热形成热空气流,随后沿竖直方向向上流动与冷风道214内的冷空气流混合,冷空气流和热空气流交汇后沿竖直方向向下进入混合风道215内并从出风口212排出。由此,可以保证冷风道214内的冷空气流与热风道213内热空气流可以充分混合,从而使得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可以输出温度均匀的热风。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211a和第二进风口211b在上下方向间隔开设在壳体20的同一侧,出风口212设在壳体20上相对的另一侧且位于壳体20的底部。也就是说,外界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211a和第二进风口211b分别进入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内后需要从壳体20的一侧向壳体20的相对的另一侧流动,延长了空气在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使得冷空气可以充分地与蓄热体30进行换热,使得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送出热风。此外,将出风口212设在壳体20的底部可以进一步延长混合空气的流动路径,使得冷空气流和热空气流可以在混合风道215内充分混合,从而使得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可以输出温度均匀的热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鼓风装置50可以包括两个,两个鼓风装置50分别设在第一进风口211a和第二进风口211b处。两个鼓风装置50可以同时工作,或者两个鼓风装置50的其中一个工作,另一个不工作。若从出风口212排出的热风温度较高时,可以通过鼓风装置50增大进入第一进风口211a的进风量或减小进入第二进风口211b的进风量;若从出风口212排出的热风温度较低时,可以通过鼓风装置50减小进入第一进风口211a的进风量或增大进入第二进风口211b的进风量。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温度控制器70和第二温度控制器80。其中,第一温度控制器70设在出风口212处以检测出风口212的温度。第二温度控制器80设在壳体20外以检测被测物的温度,控制器60与第一温度控器70和第二温度控制器80相连并根据第一温度控制器70和第二温度控制器80的检测温度控制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的进风量。由此,使得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可以准确判断的出风口212处的热风温度和被测物的温度,进而有效调节冷风道214和热风道213的进风量及鼓风装置50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体30为可以多个,多个蓄热体30沿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等间距排列。也就是说,多个蓄热体30可以沿水平方向等间距排列,或者多个蓄热体30也可以沿竖直方向等间距排列,或者部分蓄热体30沿水平方向等间距排列,部分蓄热体30沿竖直方向等间距排列。可以理解的是,多个蓄热体30的排列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热装置40可以为干式电加热管束90。干式电加热管束90嵌设在蓄热体30内以对蓄热体30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100的其他部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这里不再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的位置可活动;
壳体,所述壳体设在所述移动装置上,所述壳体内限定有腔室,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腔室导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蓄热体,所述蓄热体设在所述腔室内;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壳体内以对所述蓄热体加热;
鼓风装置,所述鼓风装置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鼓风装置产生气流以将所述进风口的空气经过所述蓄热体加热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被分隔成热风道、冷风道和混合风道,所述热风道和所述冷风道与所述混合风道导通,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热风道导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冷风道导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混合风道导通,所述蓄热体设在所述热风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道和所述热风道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混合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冷风道位于所述热风道上方,所述冷风道和所述热风道导通后与所述混合风道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在上下方向间隔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上相对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装置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鼓风装置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为多个,多个蓄热体沿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等间距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鼓风装置相连用以控制所述冷风道和热风道的进风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检测所述出风口的温度;
第二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设在所述壳体外以检测被测物的温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控器和所述第二温控器相连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器的检测温度控制所述冷风道和热风道的进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干式电加热管束。
CN201521129126.5U 2015-12-30 2015-12-30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Active CN205448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29126.5U CN205448308U (zh) 2015-12-30 2015-12-30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129126.5U CN205448308U (zh) 2015-12-30 2015-12-30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48308U true CN205448308U (zh) 2016-08-10

Family

ID=56598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129126.5U Active CN205448308U (zh) 2015-12-30 2015-12-30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483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1643A (zh) * 2015-12-30 2017-07-07 沈阳兰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
CN110425738A (zh) * 2019-07-17 2019-11-08 柳一曼 一种蓄能式工业热风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1643A (zh) * 2015-12-30 2017-07-07 沈阳兰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
CN110425738A (zh) * 2019-07-17 2019-11-08 柳一曼 一种蓄能式工业热风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26186U (zh) 电池储能站的温度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电池储能站
CN206524394U (zh) 一种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CN105688778B (zh) 一种闭路循环高温气流反应装置
CN209219269U (zh) 均温式电磁感应加热不燃烧装置
CN205448308U (zh)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炉锅炉
CN105674376A (zh) 一种固体蓄热装置
CN203503758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2818368B (zh) 附加器、燃气热水器、及附加器和燃气热水器组件
CN202823407U (zh) 能自动控制温度的试验箱装置
CN106931643A (zh) 移动式电蓄能热风锅炉
CN2911502Y (zh) 高频电磁感应供暖装置
CN205980521U (zh) 一种冰箱
CN104964341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04187851U (zh) 一种能与太阳能热水器相连的燃气热水器
CN206281224U (zh) 一种太阳能与燃气热水器全自动热水切换设备
CN205332588U (zh) 制冷设备
CN107588545A (zh) 一种高变频电磁感应热风炉
CN2916505Y (zh) 一种恒温热水器
CN203190602U (zh) 热水器
CN102226536B (zh) 一种型煤热风炉
CN205900745U (zh)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液体加热器
CN206098614U (zh) 电池装置
CN205347831U (zh) 干衣机
CN204959552U (zh) 一种搅拌滚筒及多功能养护车
CN110388678A (zh) 一种导热油炉耦合螺旋管式换热器集成蓄热供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Anping

Inventor after: Guo Zhenwei

Inventor after: Wang Yang

Inventor before: Li Wendong

Inventor before: Li Anping

Inventor before: Guo Zhenwei

Inventor before: Wang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