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75006U - 电子设备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75006U
CN205375006U CN201520719295.8U CN201520719295U CN205375006U CN 205375006 U CN205375006 U CN 205375006U CN 201520719295 U CN201520719295 U CN 201520719295U CN 205375006 U CN205375006 U CN 205375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unit
body shell
module
cartridge
w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192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市村龙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75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750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外观设计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防止轴部件和模组之间的冲突的轴部件损坏等的开关装置的耐冲击结构、电子设备及钟表。该开关装置具有上条柄轴、转柄、筒状部件、防脱落部件、第1缓冲部件及第2缓冲部件,其中,上条柄轴,其一端侧安装于收装在主体壳体内的模组,转柄,其安装于上条柄轴的另一端侧,筒状部件,其插入主体壳体1的通孔,且使上条柄轴插入内部,防脱落部件,其配置于主体壳体和模组之间,第1缓冲部件,其配置于主体壳体和防脱落部件之间,第2缓冲部件,其位于主体壳体和模组之间,且至少配置于设置筒状部件的位置的主体壳体的点对称位置及其附近位置的至少一处。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钟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可知,在钟表等的电子设备中,具有设置于主体壳体用于将转柄等的操作部件拉出的开关装置。
在上述的开关装置中,在操作部件的轴上安装有与模组连接的上条柄轴等的轴部件,并利用将从壳体向外部突出的操作部件拉出而使操作部件转动,由此,能够进行时刻的修正等。
然而,与模组连接的轴部件确实为细小的部件,因此从外部对钟表等的电子设备施加冲击时,产生容易使轴部件弯曲折断的问题。
尤其是,由于钟表等的电子设备从转柄等操作部件侧落下等而受到冲击时,操作部件受到的冲击经由将操作部件和模组连接的轴部件向模组传递。该结果,导致模组破坏,以及由于轴部件和模组冲突而导致轴部件及模组的双方或一方损坏。
因此,提出设置防护具以保护转柄等的操作部件及与该操作部件连接的上条柄轴等的轴部件的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具有保护框部的防护具,该保护框部,在将转柄锁定时,以包围转柄的头部的方式取得配置于周围的保护位置,在操作转柄时,以露出转柄的头部的方式取得退避的退避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第2000-329867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仅在转柄等的操作部件的周围设置防护具,在从外部施加冲击时,不能够防止上条柄轴等的轴部件和模组冲突,从而不能够因轴部件和模组之间的冲突避免轴部件等的损坏。
另外,在转柄等的操作部件的周围设置防护具时,会使壳体大型化,而且明显制约钟表等的电子设备的外观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外观设计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防止轴部件和模组之间的冲突的轴部件的损坏等的电子设备及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具有:轴部件,其一端侧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收装在主体壳体内的模组,该主体壳体在侧面形成有从内侧向外侧贯通的贯通孔;操作部件,其安装于所述轴部件的另一端侧;筒状部件,其插入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贯通孔,并且在内部穿过所述轴部件,保持该轴部件可自由转动;防脱落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模组之间,防止所述筒状部件从所述贯通孔脱落;以及第1缓冲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防脱落部件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对钟表等的电子设备的外观设计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防止轴部件和模组之间的冲突的轴部件的损坏等的电子设备及钟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耐冲击结构适用的钟表的侧剖视图。
图2是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图1的钟表的内部时的平面图。
图3是在图2的Ⅲ-Ⅲ线位置将钟表剖开时的钟表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4是在图2的Ⅳ-Ⅳ线位置将钟表剖开时的钟表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5是将图1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1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7是将图1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将图1的钟表的9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10是沿图9的Ⅹ-Ⅹ线对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剖开时的主要部位的侧剖视图。
图11是模组的筒状部件的卡止部分的放大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在钟表的3点侧截面时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中框部件及筒状部件的放大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5是将钟表的一个变形例的内部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及钟表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以开关装置在作为电子设备的钟表上设置时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是为了实施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附加优选的各种的限定,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耐冲击结构适用的钟表的侧剖视图。另外,图2是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图1的钟表的内部时的平面图,图3是在图2的Ⅲ-Ⅲ线位置将钟表剖开时的钟表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图4是在图2的Ⅳ-Ⅳ线位置将钟表剖开时的钟表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将内部的结构图示,而表示为将后盖取下的状态。
如图1~图3所示,钟表100具有主体壳体1、收装在该主体壳体1内的模组2和具有后述的耐冲击结构的开关装置4。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壳体1,形成在上下(钟表的表面侧里侧)开口的中空的短柱形状。主体壳体1例如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或钛、不锈钢(SUS)等金属等的硬质材料形成。
在主体壳体1的上部开口(钟表100的表面侧、辨认侧的开口)隔着垫片11a安装有防风玻璃11。由此,使主体壳体1的上部开口以保持气密性的状态密闭。
另外,在主体壳体1的下部开口(钟表100的背面侧的开口)隔着垫片12a安装有后盖12。由此,主体壳体1的下部开口以保持气密性的状态密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壳体1的上部(钟表100的表面侧、辨认侧)安装有沿着上部开口的外周安装的表圈13。表圈13例如由聚氨酯树脂等可吸收冲击的软质的材料形成。但并不是必须具有表圈13,也可不具有表圈13。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壳体1的钟表的3点侧的侧面,形成有从内侧向外侧贯通的通孔10。
通孔10由主体壳体1的内侧附近内径较小的小径孔部10a和主体壳体1的外侧附近的较大的大径孔部10b形成。
小径孔部10a的内径小于后述的筒状部件7的中径筒部7b的外径,也只是稍大于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的外径。另外,大径孔部10b的内径小于后述的筒状部件7的大径筒部7c的外径,也只比筒状部件7的中径筒部7b的外径稍大。
筒状部件7在插入通孔10内时,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配置于小径孔部10a内,使筒状部件7的中径筒部7b配置于大径孔部10b内。
在主体壳体1内收装保持于中框部件3的模组2。模组2的下侧(钟表的背面侧)配置模组抑制件21。
在模组2的上方(钟表的表面侧)设置有沿着表盘14及表盘14的外周配置的装饰部件15。
在模组2的大致中间部设置有指针轴2a,该指针轴2a贯穿表盘14突出到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钟表100具有指针式的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具有在表盘14的上方移动指针指示(显示)时刻的指针14a,在指针轴2a的上端部安装有可转动的秒针、分针、时针等的指针14a。
另外,在模组2安装有为后述的开关装置4的轴部件的上条柄轴5的一端侧,其该上条柄轴5的一端侧壳自由转动。模组2包含使指针14a转动动作的未图示的齿轮系机构等,上条柄轴5与该齿轮系机构等连接,从而将为操作部件的转柄6的操作向模组2侧传递。
设置于钟表100的显示单元并不限定于指针式。例如,钟表100除了指针式的显示单元外,也可具有由液晶屏等构成的数字式显示单元。在这种情况下的模组2,除了具有使指针14a动作的齿轮系机构外,还具有用于使数字式的显示单元动作的各种电子部件等。
中框部件3为配置于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的框状的部件,例如由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中框部件3使模组2在主体壳体1内以不松动的方式保持。
图5是将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5等所示,在中框部件3的钟表的3点侧,在对应于主体壳体1的通孔10的位置形成有使插入主体壳体1的通孔10的上条柄轴5插入的切口部31。
图6是将图5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中框部件3的切口部31的两侧,在与后述的第1缓冲部件44大致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凸状的冲击传递部32。
冲击传递部32隔在模组2和第1缓冲部件44之间,对第1缓冲部件44传递冲击。
本实施方式的冲击传递部32,如图5及图6等所示,与第1缓冲部件44接触的防脱落部件8,在隔着防脱落部件8的与第1缓冲部件44大致对置的位置点接触或在与其接近的较窄范围内发生接触,在因外部的冲击等导致模组2振动时,能够将该冲击有效的向第1缓冲部件44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后述那样设置2个第1缓冲部件44,因此冲击传递部32也与各第1缓冲部件44对应设置为2个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冲击传递部32的数量、配置、形状等并不限定于图示中的例子。另外,冲击传递部32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必须的构成单元,也可不具备该单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冲击传递部32设置于中框部件3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冲击传递部32只要能够将模组2承受的冲击向第1缓冲部件44有效传递,就不限定于设置在中框部件3。例如,也可将冲击传递部设置在模组2自身。
开关装置4如图2所示,设置在钟表100的3点侧。
开关装置4为与模组2连接,且进行时刻修正等的多功能开关,并具有上条柄轴5、转柄6及筒状部件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对开关装置4及与其连接的模组2保护来自外部的冲击,因此,设置开关装置的耐冲击结构。
上条柄轴5为其一端侧安装在模组2且可自由转动的轴部件。
具体地,上条柄轴5具有轴主体51和与轴主体51连接设置的与后述的转柄6的转柄轴部62连接的转柄连接部52。
上条柄轴5,为其一端侧的轴主体51的一端部在模组2内可转动,且以可滑动插入的状态卡止于模组2内。
另外,转柄连接部52的与轴主体51的连接侧设置有相对于转柄连接部52的外径向外侧伸出的突缘部54。
如图3等所示,突缘部54的外径小于形成为筒状的转柄轴部62的内径,大于形成于转柄轴部62的开口端的朝向内侧的法兰621部分的内径。
上条柄轴5为其另一端侧的转柄连接部52穿过筒状部件7的小径孔部71a插入转柄轴部62内,从而使突缘部54卡住转柄轴部62的向内侧的法兰621,由此上条柄轴5以不会从转柄轴部62脱落的方式保持。
转柄6如前所述,为安装在为轴部件的上条柄轴5的另一端侧(即,转柄连接部52)的操作部件。
转柄6具有,有底圆筒状的转柄主体61和位于该转柄主体61的内侧的大致中间部以与转柄主体61大致同轴的方式设置的细筒状的转柄轴部62。
转柄主体61的外径大于主体壳体1的通孔10(通孔10の大径孔部10b)的径,而使转柄主体61进入通孔10内。
另外,转柄主体61具有与后述的筒状部件7的大径筒部7c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同的深度,在转柄主体61内嵌入筒状部件7的大径筒部7c。在转柄主体61嵌入大径筒部7c的状态下,在大径筒部7c的内部形成的大径孔部71b内插入有转柄轴部62。
在转柄轴部62的外周配置由防水垫片42。防水垫片42在使转柄轴部62插入大径孔部71b时,与大径孔部71b的内周面压接,从而确保转柄轴部62和筒状部件7之间的防水性。
为转柄主体61的底部63的转柄轴部62的周围配置由滑动部件43,嵌入转柄主体61内的大径筒部7c的嵌入侧端部,隔着该滑动部件43与转柄主体61的底部63弹性连接。滑动部件43例如为圆板状的垫圈,由氟类、聚乙烯类等的表面摩擦阻力小的具有滑动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在转柄轴部62的开口端形成有朝向内侧的法兰621,转柄轴部62的开口部的直径小于上条柄轴5的突缘部54的外径。
如前所述,在转柄轴部62内插入上条柄轴5的转柄连接部52。转柄轴部62的内径大于转柄连接部52的突缘部54部分的外径,向内的法兰621形成的部分的内径小于转柄连接部52的突缘部54部分的外径,因此,转柄连接部52利用突缘部54向内与法兰621的内侧卡止,从而不会使转柄轴部62从内脱落。
筒状部件7插入主体壳体1的通孔10,而且为轴部件的上条柄轴5向内部插入,并使上条柄轴5保持自由转动。
筒状部件7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材料形成,并将嵌入通孔10的小径孔部10a,且使端部向主体壳体1的内部突出的小径筒部7a、嵌入通孔10的大径孔部10b的中径筒部7b、向主体壳体1的外部突出的大径筒部7c在筒状部件7的延伸方向(上条柄轴5的轴向)连续设置。
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使与筒状部件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的四边形,以使筒状部件7在通孔10内不转动。
在小径筒部7a的内部,沿轴向形成小径孔部71a,在小径孔部71a内,插入上条柄轴5的轴主体51。
另外,中径筒部7b配置于主体壳体1的通孔10的大径孔部10b内。
在中径筒部7b的外周配置有防水垫片41。防水垫片41在将筒状部件7的中径筒部7b插入主体壳体1的通孔10(本实施方式中为通孔10的大径孔部10b)时,与主体壳体1的通孔10的内周面压接,以确保筒状部件7和主体壳体1之间的防水性。
在中径筒部7b及大径筒部7c的内部沿轴向形成有大径孔部71b,在大径孔部71b内插入有上条柄轴5的转柄连接部52。
另外,大径筒部7c如前所述,在内部的大径孔部71b插入转柄6的转柄轴部62的状态下,嵌入转柄主体61的内侧。
本实施方式中,在向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的主体壳体1的内部突出的部分,形成有比其他部分径细的卡止用细轴部73。筒状部件7利用将该卡止用细轴部73嵌入防脱落部件8,卡止于防脱落部件8。
图7是防脱落部件和其周边放大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在图7中,为了表示防脱落部件8的结构,省略对筒状部件7及中框部件3的图示。
如图6及图7等所示,防脱落部件8配置于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以防止筒状部件7从主体壳体1的通孔10脱落。
如图4及图6等所示,在与防脱落部件8的主体壳体1对置侧的面与后述的第1缓冲部件44接触,在防脱落部件8的与中框部件3及模组2对置侧的面与中框部件3的冲击传递部32接触。
本实施方式的防脱落部件8,为例如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或金属材料等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在防脱落部件8形成在一端侧具有开口的卡止用切口部81。
本实施方式中,防脱落部件8与筒状部件7的轴向垂直且从钟表100的背面侧向表面侧,嵌入筒状部件7的卡止用细轴部73,卡止用切口部81在安装时,在配置于钟表100的辨认侧的侧开口。
防脱落部件8的卡止用切口部81具有比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的卡止用细轴部73的外径较大的幅度,且比开口部附近卡止用细轴部73的外径较小幅度形成的细腰部81a。
由此,筒状部件7的卡止用细轴部73一旦跨越细腰部81a嵌入至卡止用切口部81的里部时,使卡止用细轴部73卡止于防脱落部件8而不容易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件7在主体壳体1的通孔10内可沿着上条柄轴5的轴线方向滑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壳体1和防脱落部件8之间设置可弹性变形的第1缓冲部件44。
因此,筒状部件7可在第1缓冲部件44变形的范围内移动,在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时,模组2振动或向上条柄轴5的轴向移动时,跟随该运动与防脱落部件8一起移动。
第1缓冲部件44例如由聚硅酮或橡胶、聚氨酯树脂等的材料形成。
第1缓冲部件44可弹性变形,形成第1缓冲部件44的材料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示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钟表100的对应3点侧的位置,在通孔10插通的筒状部件7的两侧配置有2个的第1缓冲部件44。
第1缓冲部件44设置的位置、数量、大小、厚度及形状等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对应于钟表100的大小或形状等进行适当的设定。
在主体壳体1的与防脱落部件8对置的位置设置有限制第1缓冲部件44的变形量的变形限制部16。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限制部16为在主体壳体1的内侧形成的2个的凸部。
变形限制部16在对钟表100施加外部冲击,使第1缓冲部件44以近压坏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下,通过与防脱落部件8冲突限制第1缓冲部件44的变形量,由此限制筒状部件7的移动量。
利用设置变形限制部16,例如即使第1缓冲部件44使用变形量较大的厚度较厚的部件时,实际上第1缓冲部件44仅变形至该变形限制部16撞击到防脱落部件8的主体壳体1侧的面的位置为止。
在从外部对钟表100施加较强的冲击时,筒状部件7移动过大时,反而使插入筒状部件7的内部的上条柄轴5或配置于周围的结构部损坏,但通过设置变形限制部16能够在一定范围抑制筒状部件7的移动量,从而能够防止在使筒状部件7移动过量时产生的不利。
向筒状部件7的模组2侧(即,主体壳体1的内侧)的移动,通过转柄主体61与主体壳体1的外侧侧冲突而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通过设置变形限制部16主要限制主体壳体1向外侧的筒状部件7的移动。
变形限制部16非本实用新型必要的单元。由于第1缓冲部件44的大小或硬度、配置等消耗了大量劳力,因此在能够将第1缓冲部件44的变形量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可不设置变形限制部16。
另外,在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在设置筒状部件7的位置主体壳体1的点对称位置及其附近位置的至少任意一处配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2缓冲部件45。
第2缓冲部件45与第1缓冲部件44相同,由例如聚硅酮或橡胶、聚氨酯树脂等形成。
图8是将钟表的9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设置第1缓冲部件44的钟表的3点侧的位置的主体壳体1的点对称位置的钟表的9点侧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第2缓冲部件45。
如图2等所示,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优选配置于沿上条柄轴5的轴线方向的大致同一直线上。通过按照上述配置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在从外部对钟表100施加朝向上条柄轴5的轴线方向的冲击时,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利用相互适当的弹性变形,能够有效吸收冲击。
第2缓冲部件45设置的位置或数量、大小、厚度、形状等没有特别的限定,可根据钟表100的大小及形状等作适当设定。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4的耐冲击结构及该结构适用的作为电子设备的钟表100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开关装置4时,将连接于转柄6的上条柄轴5插入筒状部件7内,转柄6隔着垫片等安装于筒状部件7的大径筒部7c。另外,使安装上条柄轴5及转柄6的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及中径筒部7b从主体壳体1的外侧向内侧插入,使向主体壳体1的内部突出的上条柄轴5的一端部(轴主体51侧)与模组2连接。
另外,从钟表100的背面侧将筒状部件7的卡止用细轴部73嵌入防脱落部件8,而且在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从钟表100的背面侧嵌入中框部件3。
而且,在主体壳体1和防脱落部件8之间配置第1缓冲部件44,并在设置筒状部件7的位置的主体壳体1的点对称位置或其附近位置配置第2缓冲部件45。
由此,完成即使从外部对钟表100施加冲击时也具备有效吸收该冲击的耐冲击结构的开关装置4。
另外,在将模组2等钟表100的各构成部收装在内部的主体壳体1的背面侧隔着垫片12a设置后盖12,由此密闭主体壳体1的背面侧的开口。另外,在主体壳体1的表面侧隔着垫片11a安装防风玻璃11,由此密闭主体壳体1的表面侧的开口。由此,完成钟表100。
由于从外部对钟表100施加冲击,在模组2移动时,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弹性变形,吸收冲击。另外,使保持上条柄轴5的筒状部件7跟随模组2的移动,由此能够避免上条柄轴5及与其连接的模组2的损坏。
另外,第1缓冲部件44以近压坏的方式弹性变形时,即使主体壳体1和中框部件3之间的距离接近,但在变形限制部16撞击防脱落部件8时,第1缓冲部件44不会再继续变形,能够防止筒状部件7过度移动。
按照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开关装置4为具有上条柄轴5、转柄6、筒状部件7、防脱落部件8、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的耐冲击结构,其中,上条柄轴5,其一端侧为可自由转动地安装于模组2的轴部件,转柄6,其为安装于该上条柄轴5的另一端侧的操作部件,筒状部件7,其插入主体壳体1的通孔10,且使上条柄轴5插入内部,并保持该上条柄轴5自由转动,防脱落部件8,其配置于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防止筒状部件7从主体壳体1的通孔10脱落,第1缓冲部件44,其配置于主体壳体1和防脱落部件8之间,且可弹性变形,第2缓冲部件45,其位于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且至少配置于设置筒状部件7的位置的主体壳体1的点对称位置及其附近位置的至少一处,且可弹性变形。
由此,因受到冲击而使模组2移动时,能够使保持上条柄轴5的筒状部件7跟随模组2的移动而移动,与使上条柄轴5及筒状部件7形成固定于主体壳体1侧的状态时相比,难以使上条柄轴5折曲,另外,由于能够防止上条柄轴5和模组2之间的冲突,因此能够防止上条柄轴5及模组2的双方或一方的损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筒状部件7的位置的主体壳体1的大致点对称位置设置第2缓冲部件45,因此将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配置在沿着上条柄轴5的轴线方向的大致同一直线上。尤其,在手表中,在6点方向及12点方向安装表带(在实施方式中未图示),因此即使从6点方向及12点方向施加冲击,也能够在表带及该安装部分吸收冲击。与其相对地,在从上条柄轴5的轴线方向(即,钟表的3点方向及9点方向)对钟表100施加冲击时,在转柄6及上条柄轴5施加更直接的冲击,而导致容易产生上条柄轴5及模组2的损坏。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配置于设置筒状部件7的钟表100的3点方向和与其大致点对称的位置的9点方向,由此,能够有效吸收从钟表100的3点方向及9点方向施加的冲击,从而能够有效防止上条柄轴5及模组2的损坏。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4的耐冲击结构时,与在主体壳体1的外侧设置防护具等缓和冲击的情况不同,不会使钟表100大型化。另外,也不会影响外观设计,因此,能够实现设计性良好的钟表100。
另外,在与主体壳体1的防脱落部件8对置的位置,设置有限制第1缓冲部件44的变形量的变形限制部16。因此,能够抑制第1缓冲部件44的变形量,即筒状部件7的移动量在规定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抑制筒状部件7移动由于过量而对上条柄轴5及模组2等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利用设置上述变形限制部16,第1缓冲部件44可使用厚度较厚或变形量较大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更高的冲击吸收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在模组2和第1缓冲部件44之间,设置有对第1缓冲部件44传递冲击的冲击传递部32。由此,能够将从外部施加的冲击精确集中向第1缓冲部件44传递,从而实现更高的冲击吸收效果。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及钟表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装置的耐冲击结构适用的电子设备以钟表时为例。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仅模组及筒状部件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下,特别的,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9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放大的、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10是沿图9的Ⅹ-Ⅹ线对本实施方式的钟表剖开时的主要部位的侧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筒状部件7的向主体壳体1的内部突出侧的端部与模组2卡止。由此,在模组2受到冲击而移动时,筒状部件7及保持于该筒状部件7的上条柄轴5跟随模组2的移动而与模组2一起移动。
图11是模组2的筒状部件7的卡止部分的放大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模组2的与筒状部件7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钟表的3点侧)设置有作为向筒状部件7的主体壳体1插入侧端部卡止的卡止部的卡止用钩22。
卡止用钩22由卡止用钩22a和卡止用钩22b构成,其中,卡止用钩22a在筒状部件7侧伸出,且端部向下方(在图10等中为下方向)以大致L字状弯曲向下,卡止用钩22b在筒状部件7侧伸出,且端部向上方(在图10等中为上方向)以大致L字状弯曲向上。
在筒状部件7的向主体壳体1的插入侧端部(即,向主体壳体1的内部突出侧的端部)形成沿着筒状部件7的外周面的卡止槽部74,模组2的卡止用钩22a、22b,以从筒状部件7的上下方向(图10等的上下方向)夹持该卡止槽部74的方式卡止。由此,筒状部件7与模组2连接,并跟随模组2的移动。
卡止部只要是能将筒状部件7卡止于模组2,这里并不限定于示例中的结构。
由于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4的耐冲击结构及作为适用于该结构的电子设备的钟表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安装开关装置4时,将与转柄6连接的上条柄轴5插入筒状部件7内,并隔着垫片等将转柄6安装于筒状部件7的大径筒部7c。另外,将安装上条柄轴5及转柄6的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及中径筒部7b从主体壳体1的外侧向内侧插入。而且,将模组2的卡止用钩22卡止于筒状部件7的卡止槽部74,并在该状态下,使向主体壳体1的内部突出的上条柄轴5的一端部(轴主体51的端部)与模组2连接。
由于从外部对钟表100施加冲击而使模组2移动时,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弹性变形而吸收冲击。另外,在模组2的一端使卡止的筒状部件7及保持于该筒状部件7的上条柄轴5跟随模组2的移动而移动,由此能够避免上条柄轴5及与其连接的模组2的损坏。
由于其他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模组2的卡止用钩22a、22b与筒状部件7的卡止槽部74卡止,由此,将筒状部件7直接与模组2连接。因此,由于从外部对钟表100施加冲击而使模组2移动时,使筒状部件7更切实地跟随模组2的移动,从而避免模组2和上条柄轴5之间的冲突,因此能够防止模组2及上条柄轴5损伤。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及钟表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也以开关装置的耐冲击结构适用的电子设备为钟表时为例。另外,本实施方式,由于防止筒状部件的脱落的防脱落部件的结构等于第1实施方式等不同,因此,在以下,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等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钟表的3点侧的内部从钟表的背面侧观察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在钟表的3点侧截面时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图14是中框部件3及筒状部件7的放大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如图12~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框部件3的与筒状部件7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具有卡止用切口部33a的防脱落部33。
如图13所示,在筒状部件7的向主体壳体1的插入侧端部,形成比其他部分径细的卡止用细轴部75。
中框部件3的防脱落部33与筒状部件7的轴向垂直,并从钟表100的背面侧向表面侧嵌入筒状部件7的卡止用细轴部75,卡止用切口部33a在安装点,在配置于钟表100的辨认侧的侧开口。
防脱落部33的卡止用切口部33a以具有比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的外径小的幅,且比卡止用细轴部75的外径大的幅的方式形成。
由此,从钟表100的背面侧向表面侧嵌入中框部件3,使筒状部件7的卡止用细轴部75卡止于中框部件3的卡止用切口部33a时,限制筒状部件7在轴向(筒状部件7及插入该筒状部件的上条柄轴5的轴向)的移动が,从而防止筒状部件7脱落。
根据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筒状部件7的卡止用细轴部75卡止于中框部件3的防脱落部33,使中框部件3的防脱落部33作为防止筒状部件7的脱落的防脱落部件的功能。
中框部件3的防脱落部33及卡止用切口部33a的形状等,并不限定于示例中的部件。
另外,如图12所示,在中框部件3的防脱落部33,在与变形限制部16对置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撞击部34。
撞击部34在第1缓冲部件44因冲击而弹性变形时,与变形限制部16撞击,从而与变形限制部16一起限制第1缓冲部件44的变形量。即,本实施方式的第1缓冲部件44,在使变形限制部16撞击到撞击部34时才变形,利用第1缓冲部件44过度变形,防止筒状部件7过度移动。
其他的结构,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等同样,因此在此对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4的耐冲击结构及作为适用于该结构的电子设备的钟表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与第1实施方式等同样,在安装开关装置4时,使与转柄6连接的上条柄轴5插入筒状部件7内,并将转柄6隔着垫片等安装于筒状部件7的大径筒部7c。另外,将安装上条柄轴5及转柄6的筒状部件7的小径筒部7a及中径筒部7b从主体壳体1的外侧向内侧插入,并使向主体壳体1的内部突出的上条柄轴5的一端部(轴主体51侧)与模组2连接。
另外,从钟表100的背面侧嵌入中框部件3。此时,筒状部件7的卡止用细轴部75嵌入中框部件3的防脱落部33的卡止用切口部33a。由此,使筒状部件7卡止于中框部件3的防脱落部33,从而能够防止从主体壳体1的通孔10脱落。
由于从外部对钟表100施加冲击而使模组2移动时,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弹性变形而吸收冲击。另外,由于保持上条柄轴5的筒状部件7跟随模组2的移动而移动,从而能够避免上条柄轴5及与其连接的模组2的损坏。
另外,在使第1缓冲部件44以近压坏的方式弹性变形时,主体壳体1和中框部件3之间的距离接近,但在变形限制部16撞击到撞击部34时,第1缓冲部件44不会再继续变形,从而能够防止筒状部件7过度移动。
由于其他点与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按照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效果外,也能够取得以下的效果。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框部件3设置防脱落部33,并将其作为防脱落部件的功能。因此,如第1实施方式等那样,不需要另外设置防脱落部件。由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使结构简单化,因此能够减少安装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对其进行各种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以在钟表100的3点侧配置第1缓冲部件44,在9点侧配置第2缓冲部件45为例进行的说明,但缓冲部件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钟表100的3点侧及9点侧。
例如,如图15所示,在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在与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的配置处不同的部分,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3缓冲部件46。
第3缓冲部件46与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同样,例如由聚硅酮或橡胶、聚氨酯树脂等形成。
此时,第3缓冲部件46可以为连接于第1缓冲部件44和第2缓冲部件45之间的一系列的长尺寸的部件,也可以将多个较小的缓冲部件并排设置。
设置第3缓冲部件46的位置、范围、数量、形状等并不局限于图示中的例子。
由此,除了配置于钟表100的3点侧和9点侧的第1缓冲部件44及第2缓冲部件45,在以埋入主体壳体1和模组2之间的方式配置第3缓冲部件46时,利用缓冲部件(第1缓冲部件44、第2缓冲部件45及第3缓冲部件46)不仅可吸收来自钟表100的3点·9点方向(即,上条柄轴5的轴向)的冲击,也可吸收来自任何方向的、对钟表100的冲击。
另外,即使因冲击使模组2向各方向移动时,使保持上条柄轴5的筒状部件7为不固定于主体壳体1,且在一定程度上跟随模组2的移动的可移动的结构,由此,难以发生上条柄轴5的折断等的损坏,另外,利用上条柄轴5和模组2冲击,能够防止模组等的损坏。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以开关装置4的耐冲击结构适用于钟表100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并不限定开关装置4的耐冲击结构适用于钟表的情况。
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装置4的耐冲击结构也可适用于计步器及心率计、高度计、气压计等的各种电子设备上设置的开关装置。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现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限定的实施例,也包含与在专利申请的范围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等同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部件,其一端侧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收装在主体壳体内的模组,该主体壳体在侧面形成有从内侧向外侧贯通的贯通孔;
操作部件,其安装于所述轴部件的另一端侧;
筒状部件,其插入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贯通孔,并且在内部穿过所述轴部件,保持该轴部件可自由转动;
防脱落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模组之间,防止所述筒状部件从所述贯通孔脱落;以及
第1缓冲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防脱落部件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缓冲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模组之间,且所述筒状部件所设置的位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上的点对称位置及其附近位置的至少一方,能够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主体壳体上的所述防脱落部件对置的位置,设置有限制所述第1缓冲部件的变形量的变形限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主体壳体上的所述防脱落部件对置的位置,设置有限制所述第1缓冲部件的变形量的变形限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冲击传递部,其设置在所述模组和所述第1缓冲部件之间,向所述第1缓冲部件传递冲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冲击传递部,其设置在所述模组和所述第1缓冲部件之间,向所述第1缓冲部件传递冲击。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冲击传递部,其设置在所述模组和所述第1缓冲部件之间,向所述第1缓冲部件传递冲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组上的与所述筒状部件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将所述筒状部件的向所述主体壳体插入侧的端部卡止的卡止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模组之间,且不同于所述第1缓冲部件及所述第2缓冲部件的配置部位的部分,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3缓冲部件。
10.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部件,其一端侧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收装在主体壳体内的模组,该主体壳体在侧面形成有从内侧向外侧贯通的贯通孔;
操作部件,其安装于所述轴部件的另一端侧;
筒状部件,其插入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贯通孔,并且在内部穿过所述轴部件,保持该轴部件可自由转动;
防脱落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模组之间,防止所述筒状部件从所述贯通孔脱落;
第1缓冲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和所述防脱落部件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以及
显示单元,其用于显示时间。
CN201520719295.8U 2014-10-14 2015-09-16 电子设备及钟表 Active CN2053750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9587A JP6554779B2 (ja) 2014-10-14 2014-10-14 電子機器及び時計
JP2014-209587 2014-10-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75006U true CN205375006U (zh) 2016-07-06

Family

ID=55958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19295.8U Active CN205375006U (zh) 2014-10-14 2015-09-16 电子设备及钟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54779B2 (zh)
CN (1) CN20537500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21920A (en) * 1952-07-17 1955-01-12 Charles Jules Juillerat Waterproof shock-absorbing watch case
JP4298328B2 (ja) * 2003-03-10 2009-07-1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携帯時計
JP2010249716A (ja) * 2009-04-17 2010-11-04 Seiko Epson Corp 時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80418A (ja) 2016-05-16
JP6554779B2 (ja) 2019-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15350U (zh) 壳体结构以及钟表壳体
CN103995456A (zh) 防水设备和便携表
CN102200754B (zh) 手表用冲击吸收部件及手表
CN103576526B (zh) 并入阀的用于钟表的按钮
CN204883170U (zh) 设备壳体及表
JP6364763B2 (ja) ケース、及び時計
JP2016090384A (ja) 腕時計
CN103932460B (zh) 锁扣结构及使用其的手表
JP2019060765A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CN205375006U (zh) 电子设备及钟表
CN104730903A (zh) 表壳组件及手表
CN104698811A (zh) 表壳组件及手表
US8636404B2 (en) Timepiece
JP2021113827A (ja) 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4174150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時計
JP6790615B2 (ja) 装飾板ユニット及び時計
JP6738546B2 (ja) バンド取付構造および腕時計
CN105446125A (zh) 智能手表
JP6338926B2 (ja) バンド取付構造および腕時計
KR102321779B1 (ko) 스마트 링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186469B2 (ja) 装着型機器
JP7081343B2 (ja) 押釦装置、押釦装置に適用される緩衝部材及び時計
JP5589693B2 (ja) 表示装置及び時計装置
JP6410010B2 (ja) ケースおよび腕時計
CN111736446B (zh) 钟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