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4493U - 带安装结构以及手表 - Google Patents

带安装结构以及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44493U
CN204444493U CN201520154731.1U CN201520154731U CN204444493U CN 204444493 U CN204444493 U CN 204444493U CN 201520154731 U CN201520154731 U CN 201520154731U CN 204444493 U CN204444493 U CN 204444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nd
screwed
watchband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547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柜本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44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44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带安装结构以及手表。带安装结构具备:在外侧面设有螺纹孔(14)的手表壳体(1);在一端部(10a)设有安装孔(16)的表带(10);通过该表带(10)的安装孔(16)并与螺纹孔(14)螺纹结合而将表带(10)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螺纹部件(11);以及设于该螺纹部件(11)的附近且防止表带(10)相对于手表壳体的卷翘防止部(19)。因此,利用使螺纹部件插入表带的安装孔并与手表壳体的螺纹孔螺纹结合的简单的结构,能够防止表带的卷翘,而能够将表带直接安装于手表壳体,并且能够将表带牢固地固定于手表壳体。本实用新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带的一端部直接安装于壳体且能够将带牢固地固定于壳体。

Description

带安装结构以及手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等腕部佩戴式的电子设备、或者用于包、袋等的带安装结构以及具备该带安装结构的手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的带安装结构中,公知有如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的结构,即,在手表壳体的外侧面通过螺纹部件而安装带安装部件,并在该带安装部件安装表带的一端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004号公报
然而,这样的手表的带安装结构中,无法将表带的一端部直接安装于手表壳体,必需经由带安装部件进行安装,从而有部件件数变多、结构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该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带安装结构以及具备该带安装结构的手表,即,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带的一端部直接安装于壳体,并且能够将带牢固地固定于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是一种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外侧面从外部朝向内部设有螺纹孔的壳体;
在一端部以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在同一轴上对应的方式设有安装孔的带;
通过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并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螺纹结合而将上述带安装于上述壳体的螺纹部件;以及
设于上述螺纹部件的附近,且防止上述带相对于上述壳体的卷翘的卷翘防止部。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翘防止部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外侧面的上述螺纹孔的附近的嵌合突起、和设置在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附近且供上述嵌合突起卡合的卡合凹部。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合突起沿上述螺纹孔的外周设为大致圆弧状,上述卡合凹部沿与上述嵌合突起对应的上述安装孔的外周设为大致圆弧状。
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以相对于上述壳体的上述外侧面倾斜的状态安装。
方案5根据方案2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以相对于上述壳体的上述外侧面倾斜的状态安装。
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具有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螺纹结合的螺纹部、插入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颈部、以及直径比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内径大的头部,上述头部的外端面以与上述带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安装。
方案7根据方案2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具有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螺纹结合的螺纹部、插入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颈部、以及直径比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内径大的头部,上述头部的外端面以与上述带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安装。
方案8根据方案6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带,设有供上述螺纹部件的上述头部配置的头部插入凹部,在上述头部插入凹部内,设有被上述螺纹部件的上述头部按压于上述带的加强部件。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比上述壳体的上述嵌合突起的内周面与上述加强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长。
方案10是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方案1~9任一项中所述的带安装结构。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该实用新型,利用使螺纹部件插入带的安装孔而与壳体的螺纹孔螺纹结合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将带容易地安装于壳体,并且能够利用卷翘防止部来防止带相对于壳体的卷翘。因此,结构简单,能够将带的一端部直接安装于壳体,并且能够将带牢固地固定于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该实用新型用于手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a)、图4(b)表示图2所示的手表的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图4(a)是表示作为该带安装部的主要部分的带固定部的放大立体图,图4(b)是表示在该带固定部的螺纹孔安装有螺纹部件和加强部件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在将该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6(a)、图6(b)表示图5所示的手表的手表壳体的带安装部,图6(a)是表示作为该带安装部的主要部分的带固定部的放大立体图,图6(b)是表示在该带固定部的螺纹孔安装有螺纹部件和加强部件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b),对将该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体1。如图3所示,该手表壳体1具有壳体主体2和外装壳体3。
壳体主体2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并如图3所示地构成为在其内部通过嵌入成形埋入有加强用的金属部件2a。外装壳体3具有覆盖壳体主体2的外侧面的第一表框4、和覆盖该第一表框4的上部外周及壳体主体2的上端部的第二表框5。该情况下,第一表框4和第二表框5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
在该手表壳体1的上部开口部、也就是壳体主体2的上部开口部,如图3所示地经由垫圈6a安装有钟表玻璃6。并且,在该手表壳体1的下部、也就是壳体主体2的下部,经由防水环7a安装有由不锈钢等刚性较高的金属构成的背盖7。另外,在该手表壳体1的位于3点侧和9点侧的外周面,如图1所示地设有多个开关部8。
并且,在该手表壳体1的内部、也就是壳体主体2的内部,如图3所示地设置有钟表模块9。该钟表模块9具备用于使指针运行的钟表机芯、电光学地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装置、以及驱动这些钟表机芯、显示装置的电路基板等钟表功能所需要的各种部件,但对此未图示。
另外,如图1~图3所示,该手表壳体1构成为,在位于12点侧和6点侧的外周面通过螺纹部件11分别安装表带10。即,在壳体主体2的位于12点侧和6点侧的外周面,如图3以及图4(a)、图4(b)所示地分别设有供表带10安装的带安装部12。
如图3以及图4(a)、图4(b)所示,该带安装部12是在沿着壳体主体2的外周的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突起部,以比外装壳体3的第一表框4更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一体形成于壳体主体2的外侧面。在该带安装部12的沿着壳体主体2的外周的方向上的两侧部,分别设有带固定部13。
如图3以及图4(a)所示,该带固定部13通过切掉带安装部12的两端部而低一阶地形成。该情况下,带固定部13形成为从其上部朝向下部渐渐突出的倾斜面13a,并且该倾斜面13a形成为沿壳体主体2的外周面弯曲的形状。在该带固定部13的倾斜面13a的大致中央部,以不贯通的状态从壳体主体2的外部朝向内部地在壳体主体2的内部设有螺纹孔14。
如图1、图3以及图4(a)所示,该螺纹孔14以其中心轴位于朝向壳体主体2的中心部的放射线(参照图1)上地倾斜、并且也朝向壳体主体2的上下方向倾斜的状态(图3参照),设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即,该螺纹孔14设为相对于带固定部13的倾斜面13a大致垂直。
另一方面,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1~图3所示,该表带10构成为,其一端部10a通过螺纹部件11而安装于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螺纹部件11具有与螺纹孔14螺纹结合的螺纹部11a、外径比该螺纹部11a的外径大的颈部11b、以及外径比该颈部11b的外径更大的头部11c。
如图3所示,表带10的一端部10a形成为覆盖带安装部12,并且对位于该带安装部12的周围附近的外装壳体3的第一表框4的一部分进行覆盖。即,如图3以及图4(a)、图4(b)所示,在表带10的一端部10a,设有供比外装壳体3的第一表框4突出的带安装部12插入的嵌合凹部15。
如图3所示,该嵌合凹部15分别较浅地形成有与设于带安装部12的两侧部的带固定部13对应的部位,并较深地形成有与位于带固定部13之间的带安装部12的中间部对应的部位(未图示)。并且,如图2所示,该嵌合凹部15的包围带固定部13的外周的侧壁部15a形成为裙状。
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嵌合凹部15的侧壁部15a中,位于沿着手表壳体1的外周的两侧的侧壁部15a形成为其壁厚较厚,构成为通过与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对应地抵接,从而对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进行覆盖。并且,如图3所示,在该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与壳体主体2的螺纹孔14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有供螺纹部件11的颈部11b插入的安装孔16。
即,如图3所示,该安装孔16的内径与螺纹部件11的颈部11b的外径大致相同,从而形成为比壳体主体2的螺纹孔14的内径大。并且,在与在设于带安装部12的两侧部的带固定部13存在的嵌合凹部15对应的部位,该安装孔16设为以与壳体主体2的螺纹孔14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
在设有该安装孔16的表带的一端部10a,如图3所示,与安装孔16同轴地设有供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配置的头部插入凹部17。该头部插入凹部17的内径形成为比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的外径充分大,并且轴向的长度(深度)形成为比头部11c的轴向的长度充分长。
如图3以及图4(b)所示,在该头部插入凹部17配置有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并且嵌入有被该头部11c按压于表带10的加强部件18。该加强部件18由金属或者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即,该加强部件18具有供螺纹部件11的颈部11b插入的环部18a、和供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配置的筒状部18b。
如图3以及图4(b)所示,环部18a形成为,其内径是与螺纹部件11的颈部11b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外径是与头部插入凹部17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小。筒状部18b形成为,其内径是与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外径是与头部插入凹部17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小。
并且,如图3以及图4(b)所示,该筒状部18b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形成得比头部插入凹部17的轴向的长度短相当于环部18a的厚度大小,而且与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因此,加强部件18构成为嵌入到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内。
由此,如图3所示,螺纹部件11构成为,若在嵌入到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内的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以及表带10的安装孔16插入螺纹部11a,并且该插入的螺纹部11a进一步与壳体主体2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则颈部11b插入到表带10的安装孔16,而头部11c配置在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内,并在该状态下将表带10安装于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
即,如图3所示,该螺纹部件11构成为,当螺纹部11a与壳体主体2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而拧紧时,头部11c将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按压于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的底部,该被按压的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按压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从而将表带10安装于带安装部12。
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螺纹部件11构成为,若头部11c将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按压于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的底部,则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被压入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内,并且头部11c配置在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内,该头部11c的外端面配置在与筒状部18b的外端部相同的平面。
然而,如图3以及图4(a)、图4(b)所示,表带10的一端部10a构成为,利用卷翘防止部19来阻止相对于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的卷翘。即,该卷翘防止部19具备设于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的嵌合突起20、和设于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且与嵌合突起20嵌合的卡合凹部21。
如图3以及图4(a)、图4(b)所示,嵌合突起20设置成,在位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的螺纹孔14的附近的状态下,朝向壳体主体2的外部突出。即,该嵌合突起20沿以带固定部13的螺纹孔14为中心的圆弧设为大致圆弧状。
另外,如图3所示,卡合凹部21设置成,位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所对应的表带10的嵌合凹部15的部位的安装孔16附近。该卡合凹部21沿以表带10的安装孔16为中心的圆弧设为大致圆弧状。
由此,如图3以及图4所示,卷翘防止部19构成为,通过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的嵌合突起20与表带10的卡合凹部21嵌合,并包围螺纹部件11的周围,从而防止表带10相对于带安装部12的卷翘,并且相对于带安装部12定位表带10的一端部10a。
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表带10的安装孔16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L1比嵌合突起20的内周面与加强部件18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L2长(L1>L2)。因此,表带10的一端部10a安装于带安装部12,嵌合突起20与卡合凹部21嵌合,从而当从手表壳体1的下侧上抬表带10时,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不会从带安装部12向上卷翘而脱落。
接下来,对在这样的手表壳体1安装表带10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时,首先,在壳体主体2安装外装壳体3。此时,在壳体主体2的外侧面安装外装壳体3的第一表框4,并在该第一表框4的上部外周以及壳体主体2的上端部安装外装壳体3的第二表框5。该状态下,壳体主体2的设于12点侧和6点侧的带安装部12比第一表框4的外表面突出。
该状态下,通过螺纹部件11在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安装表带10的一端部10a。此时,首先,使设于表带10的一端部10a的嵌合凹部15与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嵌合,使位于该嵌合凹部15的周围的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与外装壳体3的第一表框4的外表面抵接。由此,带安装部12由表带10的一端部10a覆盖。
此时,向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按压与之对应的表带10的嵌合凹部15的部位,设于带固定部13的卷翘防止部19的嵌合突起20与设于表带10的嵌合凹部15的卷翘防止部19的卡合凹部21嵌合。该情况下,设于嵌合凹部15的整周的侧壁部15a包围并覆盖带固定部13的外周。
即,嵌合凹部15的侧壁部15a中,位于沿着手表壳体1的外周的两侧的侧壁部15a配置为与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对应地抵接,并覆盖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由此,表带10的一端部10a以正确且可靠地限制位置于壳体主体2的带安装部12的方式配置。
该状态下,设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的螺纹孔14、设于表带10的一端部10a的安装孔16、以及设于表带10的一端部10a的表面侧的头部插入凹部17在同一轴上对应。该状态下,在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内嵌入加强部件18,并使该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的中心与安装孔16的中心轴一致。
而且,使螺纹部件11的螺纹部11a从表带10的外部向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以及环部18a插入,并且使该插入的螺纹部件11的螺纹部11a向表带10的安装孔16插入,并使之旋入带安装部12的螺纹孔14。这样,螺纹部件11的颈部11b插入于表带10的安装孔16,且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配置在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内。
该状态下,若拧紧螺纹部件11而将螺纹部18a与带安装部13的螺纹孔14螺纹连接,则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将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按压于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的底部,而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按压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这样,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埋入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的外端面和筒状部18b的外端部配置在大致相同平面上。
此时,通过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按压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从而设于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的卷翘防止部19的嵌合突起20向设于表带10的嵌合凹部15的卷翘防止部19的卡合凹部21可靠地被压入,嵌合突起20牢固地嵌合于卡合凹部21。由此,表带10可靠并且牢固地安装于带安装部12。
该状态下,卷翘防止部19的嵌合突起20和卡合凹部21包围螺纹部件11的外周。并且,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轴向的长度L1比嵌合突起20的内周面与加强部件18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L2长(L1>L2)。因此,当从手表壳体1的下侧向上拉动表带10时,嵌合突起20不会从卡合凹部21脱离。由此,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不会从带安装部12向上卷翘而脱落。
当将这样的手表佩戴于腕部来使用时,通过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固定于手表壳体1的外侧面,从而在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与手表壳体1之间不会产生缝隙,能得到表带10和手表壳体1的一体感。并且,当通过表带10将手表壳体1佩戴于使用者的手腕时,可减轻表带10对手腕的紧固,从而手表壳体1良好地佩戴于腕部。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带安装结构,由于具备在外侧面设有螺纹孔14的手表壳体1、在一端部10a设有安装孔16的表带10、通过该表带10的安装孔16并与手表壳体1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而将表带10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螺纹部件11、以及设于该螺纹部件11的附近且防止表带10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卷翘的卷翘防止部19,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直接安装于手表壳体1,并且能够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牢固地固定于手表壳体1。
即,该手表的带安装结构中,利用使螺纹部件11插入表带10的安装孔16而使之手表壳体1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的简单结构,能够将表带10容易地安装于手表壳体1,并且通过卷翘防止部19能够可靠地防止表带10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卷翘。因此,结构简单,能够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直接安装于手表壳体1,并且能够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牢固地固定于手表壳体1。
由此,在该带安装结构中,由于能够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固定于手表壳体1的外侧面,所以能够防止在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与手表壳体1之间产生缝隙,从而能够得到表带10和手表壳体1的一体感。并且,当通过表带10将手表壳体1佩戴于使用者的手腕时,能够减轻表带10对手腕的紧固,从而能够将手表壳体1良好地佩戴于腕部。
该情况下,由于卷翘防止部19具有设于手表壳体1的外侧面的螺纹孔的附近的嵌合突起20、和设于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附近且供嵌合突起20卡合的卡合凹部21,所以通过手表壳体1的嵌合突起20与表带10的卡合凹部21卡合,能够相对于手表壳体1正确且可靠地限制位置,除此之外,能够可靠地防止表带10的一端部10a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卷翘。
即,卷翘防止部19的嵌合突起20沿螺纹孔14的外周设为大致圆弧状,卷翘防止部19的卡合凹部21沿与嵌合突起20对应的安装孔16的外周设为大致圆弧状,从而当通过螺纹部件11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3后,能够由嵌合突起20和卡合凹部21包围该螺纹部件11。
因此,即使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当从手表壳体1的下侧向上拉动表带10时,利用卷翘防止部19的嵌合突起20和卡合凹部21能够抑制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扩张变形,从而表带10的相对于拉动的强度增加,而能够难以拆下表带10。
另外,由于螺纹部件11由嵌合突起20和卡合凹部21包围,所以通过螺纹部件11的紧固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嵌合突起20从卡合凹部21脱离,并且能够使位于螺纹部件11的外周的表带10的一端部10a的固定牢固,由此能够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3。
另外,在该带安装结构中,通过以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外侧面倾斜的状态安装螺纹部件11,能够利用该倾斜的状态的螺纹部件11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可靠地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3。由此,也能够防止在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与手表壳体1之间产生缝隙,并且能够减轻表带10对手腕的紧固,且能够将手表壳体1良好地佩戴于腕部。
即,由于螺纹部件11以其中心轴位于通过手表壳体1的中心的放射线上的方式倾斜,而且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上下方向也倾斜,所以能够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可靠且良好地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由此能够防止在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与手表壳体1之间产生缝隙,并且能够减轻表带10对手腕的紧固。
该情况下,螺纹部件11通过具有与手表壳体1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的螺纹部11a、直径比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内径大的颈部11b、以及外径比该颈部11b的外径更大的头部11c,从而当使颈部11b插入表带10的安装孔16而使螺纹部11a与手表壳体1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而紧固后,能够由头部11c将表带10按压于手表壳体。
因此,即使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也能够利用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将表带10的一端部10a可靠地按压并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除此之外,由于头部11c的外端面以与表带10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安装,所以能够得到外观上优选的手表。
并且,在该带安装结构中,由于在表带10设有供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配置的头部插入凹部17,并在该头部插入凹部17内设有被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b按压于表带10的加强部件18,所以当将螺纹部件11的螺纹部11a与手表壳体1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而紧固后,加强部件18能够通过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将表带10可靠地按压于手表壳体1。
即,由于加强部件18具有供螺纹部件11的颈部11b插入的环部18a、和供螺纹部件11的头部11c配置的筒状部18b,环部18a的内径与颈部11b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外径以与头部插入凹部17的内径相同的大小形成,筒状部18b的内径与头部11c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外径以与头部插入凹部17的内径相同的大小形成,所以能够以紧贴的状态在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内良好地嵌入加强部件18。
由此,当螺纹部件11的螺纹部11a通过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而插入表带10的安装孔16、且该螺纹部11a与手表壳体1的螺纹孔14螺纹结合后,能够将头部11c配置在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内,若在该状态下紧固螺纹部件11,则能够利用头部11c将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按压于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的底部。
因此,由于能够扩大加强部件18对表带10的按压面积,所以能够增大表带10的固定力。即,由于能够利用加强部件18的环部18a将表带10可靠地按压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所以能够增大表带10的按压面积。由此,即使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也能够将表带10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
该情况下,由于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通过螺纹部件11的紧固而被压入表带10的头部插入凹部17内,所以能够在与筒状部18b的外端部相同的平面配置头部11c的外端面,由此能够提供不仅在外观上优选、并且加强部件18的筒状部18b的外端部成为外观设计的装饰而在外观设计上也优选的手表。
另外,在该带安装结构中,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轴向的长度L1比手表壳体1的嵌合突起20的内周面与加强部件18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L2长(L1>L2),从而当从手表壳体1的下侧向上拉动表带10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嵌合突起20从卡合凹部21脱离。因此,即使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表带10的一端部10a也不会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向上卷翘而脱落。
该情况下,包围带固定部13的外周的嵌合凹部15的侧壁部15a中,位于沿着手表壳体1的外周的两侧的侧壁部15a形成为其壁厚较厚,且通过与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对应地抵接,来覆盖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从而即使与卷翘防止部19的卡合凹部21对应的部位的表带10的壁厚较薄,也能够利用嵌合凹部15的侧壁部15a确保表带10的强度,由此也能够防止表带10的一端部10a的卷翘。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a)、图6(b)对将该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图1~图4(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5以及图6(a)、图6(b)所示,该手表的防止表带10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卷翘的卷翘防止部24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除此以外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如图5以及图6(a)、图6(b)所示,该卷翘防止部24具有设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的螺纹孔14的附近的嵌合突起25、和设于表带10的嵌合凹部15的安装孔16的附近且与嵌合突起25卡合的卡合凹部26。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嵌合突起25在设于带安装部12的两侧部的带固定部13的下部、即位于螺纹孔14的下侧的下部平板状地突出设置。即,如图5所示,该嵌合突起25的突出长度形成为与带安装部12的中间部的突出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也就是形成为与螺纹部件11的颈部11b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如图5所示,卡合凹部26是供嵌合突起20嵌合的剖面大致呈长方形的槽部,设置在带安装部12的带固定部13所对应的表带10的嵌合凹部15的部位的下部、也就是位于安装孔16的下侧的下部。该情况下,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轴向的长度L3形成为比嵌合突起25的上表面与加强部件18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L4长(L3>L4)。
因此,如图5所示,该卷翘防止部24构成为,通过表带10的一端部10a安装于带安装部12,嵌合突起25与卡合凹部26嵌合,从而相对于手表壳体1定位表带10,并且当从手表壳体1的下侧向上拉动表带10时,表带10的一端部10a不会从带安装部12向上卷翘而脱落。
根据这样的手表的带安装结构,除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由于卷翘防止部24具有设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的螺纹孔14的附近的嵌合突起25、和设于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附近且供嵌合突起25卡合的卡合凹部26,所以手表壳体1的嵌合突起25与表带10的卡合凹部26卡合,由此能够相对于手表壳体1正确且可靠地限制位置,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表带10的一端部10a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卷翘。
即,卷翘防止部24的嵌合突起25设置在带安装部12的位于螺纹孔14的下侧的部位,卡合凹部26设置在与嵌合突起25对应的表带10的位于安装孔16的下侧的部位,并且通过手表壳体1的嵌合突起25与表带10的卡合凹部26卡合,从而能够防止表带10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卷翘,除此之外能够相对于手表壳体1正确且可靠地定位表带10的一端部10a。
因此,即使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当从手表壳体1的下侧向上拉动表带10时,也能够利用卷翘防止部24的嵌合突起25和卡合凹部26抑制表带10的安装孔16的扩张变形,从而表带10的相对于拉动的强度增加,能够将表带10牢固地固定于手表壳体1,从而难以拆下表带10。
该情况下,表带10的安装孔16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L3比手表壳体1的嵌合突起25的上表面与加强部件18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L4长(L3>L4),从而当从手表壳体1的下侧向上拉动表带10时,能够防止嵌合突起25从卡合凹部26脱离。因此,即使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表带10的一端部10a也不会相对于手表壳体1的带安装部12向上卷翘而脱落。
在这种情况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围带固定部13的外周的嵌合凹部15的侧壁部15a中,位于沿着手表壳体1的外周的两侧的侧壁部15a形成为其壁厚较厚,且通过与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对应地抵接,来覆盖带固定部13的两侧面,从而即使与卷翘防止部24的卡合凹部26对应的部位的表带10的壁厚较薄,也能够利用嵌合凹部15的侧壁部15a确保表带10的强度,由此也能够防止表带10的一端部10a的卷翘。
此外,上述的第一、第二各实施方式中,对加强部件18具有环部18a和筒状部18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必需具有筒状部18b,也可以是仅由垫片状的环部18a形成的结构。
另外,上述的第一、第二各实施方式中,对表带10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依次连结有金属块的金属带。
另外,上述的第一、第二各实施方式中,对手表壳体1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2和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外装壳体3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必需具备外装壳体3,也可以仅由壳体主体2构成,并且壳体主体2不需要由合成树脂形成,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另外,上述的第一、第二各实施方式中,对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必需是手表,例如能够应用于佩戴在腕部等人体来使用的血压计、脉搏计等电子设备,除此以外也能够用于包、袋等。
以上,对该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包括与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均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外侧面从外部朝向内部设有螺纹孔的壳体;
在一端部以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在同一轴上对应的方式设有安装孔的带;
通过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并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螺纹结合而将上述带安装于上述壳体的螺纹部件;以及
设于上述螺纹部件的附近,且防止上述带相对于上述壳体的卷翘的卷翘防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翘防止部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的上述外侧面的上述螺纹孔的附近的嵌合突起、和设置在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附近且供上述嵌合突起卡合的卡合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嵌合突起沿上述螺纹孔的外周设为大致圆弧状,上述卡合凹部沿与上述嵌合突起对应的上述安装孔的外周设为大致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以相对于上述壳体的上述外侧面倾斜的状态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以相对于上述壳体的上述外侧面倾斜的状态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具有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螺纹结合的螺纹部、插入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颈部、以及直径比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内径大的头部,上述头部的外端面以与上述带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件具有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螺纹孔螺纹结合的螺纹部、插入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颈部、以及直径比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的内径大的头部,上述头部的外端面以与上述带的外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带,设有供上述螺纹部件的上述头部配置的头部插入凹部,在上述头部插入凹部内,设有被上述螺纹部件的上述头部按压于上述带的加强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的上述安装孔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比上述壳体的上述嵌合突起的内周面与上述加强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长。
10.一种手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带安装结构。
CN201520154731.1U 2014-05-13 2015-03-18 带安装结构以及手表 Active CN2044444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9800 2014-05-13
JP2014099800A JP6338926B2 (ja) 2014-05-13 2014-05-13 バンド取付構造および腕時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44493U true CN204444493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51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54731.1U Active CN204444493U (zh) 2014-05-13 2015-03-18 带安装结构以及手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38926B2 (zh)
CN (1) CN20444449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1839A (ja) * 2000-08-30 2002-03-12 Casio Comput Co Ltd 腕時計ケース
JP4571292B2 (ja) * 2000-09-27 2010-10-27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時計ケースとバンドの連結構造
JP5012183B2 (ja) * 2007-05-08 2012-08-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バンド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13696A (ja) 2015-12-03
JP6338926B2 (ja) 2018-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62976B1 (en) Wristwatch case
CN102200754B (zh) 手表用冲击吸收部件及手表
US9323225B2 (en) Timepiece
CN204515350U (zh) 壳体结构以及钟表壳体
CN109308001A (zh) 壳体及钟表
US9483024B2 (en) Plastic watch case covered with two metallic half shells
CN208999777U (zh) 快拆手表结构
CN105867541B (zh) 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
CN204444493U (zh) 带安装结构以及手表
CN206421167U (zh) 一种表壳组件
US6788623B2 (en) Wrist watch
JP4687530B2 (ja) 機器ケースおよび電波時計
JP2006284235A (ja) 腕装着型の電子機器
CN207516746U (zh) 一种可正反佩戴的手表
US20080267017A1 (en) Novel watchcase assembly
CN212083920U (zh) 镶嵌方形玉石的手表
JP3165529U (ja) 腕時計用カバー
CN217932438U (zh) 一种表头及手表
CN210726886U (zh) 一种穿戴设备
US4391533A (en) Back cover fixing structure for wristwatch
CN202453660U (zh) 一种具有贵金属薄壁外观件的手表
CN210835627U (zh) 智能型电子手表
CN219916197U (zh) 一种智能手表及智能手表表盘
CN218273101U (zh) 手表保护壳结构及具有其的手表
CN212749559U (zh) 一种智能手表保护壳及其智能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