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44789U - 汽车用后保险杠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后保险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44789U CN205344789U CN201520896836.4U CN201520896836U CN205344789U CN 205344789 U CN205344789 U CN 205344789U CN 201520896836 U CN201520896836 U CN 201520896836U CN 205344789 U CN205344789 U CN 2053447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mediate member
- automobile
- rear bumper
- jut
- external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用后保险杠,能够通过减少构件数量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在汽车的保险杠加强件(1)上隔着块状的一对中间构件(3A、3B)安装有后保险杠罩(2),该一对中间构件(3A、3B)由弹性体构成,在中间构件(3A、3B)上一体地设置有突起部(31),该突起部(31)向与对后保险杠罩(2)施加的汽车的行驶方向上的外力(P)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在外力过大的情况下,能够由突起部承担因在中间构件的中间部分产生的应力集中引起的变形,从而能够使应力集中分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后保险杠。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保护行人等,在汽车的后部设置有汽车用后保险杠,该汽车用后保险杠设置有具有冲击吸收性能的中间构件。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汽车用后保险杠,作为中间构件的冲击缓冲材料设置为设置在后保险杠罩的内侧的整个长边方向的状态。并且,在该冲击缓冲材料上设置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对配置在后保险杠罩的内侧的电线束等电器构件进行覆盖来保护。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汽车用后保险杠中,中间构件呈由弹性体构成的块状,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沿着后保险杠罩的长边方向设置有多个。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58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481695号公报
然而,如上述以往的专利文献1所示,在中间构件设置在后保险杠罩的内侧的整个长边方向的情况下,存在作为中间构件的冲击缓冲材料的使用量变多而材料费变多等问题。
另外,如上述以往的专利文献2所示,在中间构件为由弹性体构成的块状时,能够使材料使用量变小,但为了得到规定的冲击吸收性能,存在必须增加中间构件的使用数量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中间构件为由弹性体构成的块状时,在中间构件的变形在50%左右,冲击吸收性能急剧地降低。而且,在中间构件的冲击吸收性能低的情况下,在碰撞时,外力从后保险杠罩直接传递至保险杠加强件,保险杠加强件变形,并且行李箱盖和后门的锁止装置用构件变形,因此,行李箱盖和后门不能打开。
因此,谋求构件数量少但冲击吸收性能也优良的块状中间构件,在这点上存在改良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汽车用后保险杠,能够通过减少构件数量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后保险杠,在汽车的保险杠加强件上隔着块状的中间构件来安装后保险杠罩,该中间构件由弹性体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上一体地设置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向与对所述后保险杠罩施加的所述汽车的行驶方向上的外力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汽车用后保险杠中,在向后保险杠罩施加行驶方向的冲击(外力)时,介于保险杠加强件与后保险杠罩之间的块状的中间构件在外力的作用方向上被压缩。此时,中间构件伴随着被压缩而沿着外力的作用方向的长度尺寸的中间部分向与所述外力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鼓出,来吸收所述外力。在块状中间构件中,外力的吸收能力具有界限,在外力过大的情况下,在所述中间部分产生因应力集中引起的变形。并且,能够由向与所述鼓出方向相同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承担该变形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使作用于中间构件的负载应力集中分散。这样,由于能够由突起部负担因冲击引起的变形的一部分,所以能够提高中间构件的冲击吸收能力。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后保险杠中,通过设置块状的小的中间构件,能够发挥优良的冲击吸收性能。并且,由于汽车用后保险杠的冲击吸收性能优良,所以能够防止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上的锁止装置构件在碰撞时的变形,从而能够防止行李箱盖和后门不能打开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后保险杠中,优选地,所述中间构件由发泡体构成,该发泡体由含有聚苯乙烯类树脂和聚烯烃类树脂的复合树脂构成。
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包括突起部的中间构件的变形的吸收性能,并且由于与例如聚氨酯等相比是轻质材料,所以能够实现汽车用后保险杠的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后保险杠中,优选地,在所述中间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汽车的横梁侧卡合的凹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凹部与横梁侧卡合,能够提高中间构件的固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后保险杠中,优选地,所述中间构件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在所述汽车的车宽方向上以锁止装置用构件为中心分别设置于两侧,该锁止装置用构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上。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汽车用后保险杠能够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锁止装置用构件的两侧的中间构件吸收施加于后保险杠罩的行驶方向上的外力(冲击)。因此,能够抑制向锁止装置用构件传递的外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锁止装置用构件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后保险杠,通过在中间构件上一体地设置向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能够使构件数量减少而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后保险杠的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A是从上方观察中间构件的俯视图,图2B是从下方观察中间构件的仰视图,图2C是图2A所示的A-A线方向图,即中间构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保险杠加强件
10汽车后保险杠
11锁止装置用开口(锁止装置用构件)
12插入孔
2后保险杠罩
3、3A、3B中间构件
3a第一侧面
3b第二侧面
3c前表面
3d后表面
30构件主体
31突起部
33沉割卡合部(凹部)
34切缺部
35凸部
F框架
P外力
X车宽方向
Y前后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后保险杠。
如图1以及图2A~2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后保险杠10具有保险杠加强件1、后保险杠罩2、一对中间构件3(3A、3B)。
在此,将沿着汽车的行驶方向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Y,将汽车的宽度方向称为车宽方向X,在前后方向Y上,将保险杠加强件1侧称为前方或前侧,将后保险杠罩2侧称为后方或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后保险杠罩2施加的汽车的行驶方向上的外力P的作用方向与前后方向Y一致。
保险杠加强件1,由长的钢材形成,且长度与汽车后部的车宽的尺寸大致相同,该保险杠加强件1作为车辆主体(汽车主体)的框架构件的一部分使用。因此,虽未图示,但在该保险杠加强件1上设置有配置在车辆主体的车宽方向X的两侧的侧梁和在两侧梁彼此之间进行连接的横梁等其它的框架构件。
保险杠加强件1的上表面1a形成为大致扁平状,并且在该上表面1a的长边方向(车宽方向X)的中央部设置有在车宽方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一对锁止装置用开口11、11(锁止装置用构件)。锁止装置用开口11与未图示的锁止机构的卡止构件卡合,该卡止构件设置在与保险杠加强件1相邻的行李箱的行李箱盖上。
此外,在汽车上设置有后门时,锁止装置用开口11用作该后门的锁止装置用开口。而且,锁止装置用开口11由一对开口形成,但也能够形成为从保险杠加强件1的上表面突出的闩眼(Striker)。
另外,在保险杠加强件1的与后保险杠罩2相对的后表面1b上,在车宽方向X上隔着一对锁止装置用开口11、11的两侧设置有插入孔12、12。插入孔12、12形成为与各中间构件3A、3B的断面形状对应的形状。
后保险杠罩2由合成树脂制的板材构成,能够覆盖长的保险杠加强件1的设置有插入孔12、12的整个后表面1b。
后保险杠罩2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等固定件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1侧。另外,该后保险杠罩2的强度设定为在施加规定以上的外力P(图1以及图2A)时能够变形的程度。
一对中间构件3A、3B分别形成为由合成树脂制的弹性体构成的块状,如图1所示,在俯视时左右对称地配置。作为原材料的树脂,由复合树脂的皮色蓝(PIOCELAN)(注册商标,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构成的发泡体构成,该复合树脂的皮色蓝包括聚苯乙烯类树脂和聚烯烃类树脂。就由该皮色蓝构成的发泡体而言,例如发泡倍率为30倍,与以往的聚氨酯泡沫构成的发泡体相比,发泡倍率高且具有优良的冲击吸收性能。
中间构件3A、3B各自具有:构件主体3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块状;突起部31,从构件主体30的侧面突出。
构件主体30具有朝向车宽方向X的一对第一侧面3a以及第二侧面3b和朝向前后方向Y的前表面3c以及后表面3d。其中,在一对中间构件3A、3B中,第一侧面3a是相互相对的侧面,即具有所述突起部31的侧面。
一对中间构件3A、3B除了左右对称以外,是相同形状。下面,使用附图标记3只对一对中间构件3A、3B中的一个中间构件3A进行说明。
如图2A~2C所示,突起部31一体地设置在构件主体30上,在第一侧面3a中,该突起部31向与外力P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X)突出,其中该外力P是向汽车的行驶方向对后保险杠罩2施加的力。突起部31的高度设定为与构件主体30的第一侧面3a的高度尺寸相同的高度(参照图2C)。
构件主体30形成有使第一侧面3a侧比第二侧面3b侧高的阶梯部36。阶梯部36设置为能够使中间构件3插入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1上的插入孔12内。因此,插入孔12为与中间构件3的阶梯部36对应的开口形状(参照图1)。
在中间构件3的第二侧面3b上,在外力P的作用方向上与突起部31大致相同的位置,即在车宽方向X上与突起部31相对的位置,形成有沉割卡合部33(凹部)。沉割卡合部33能够在中间构件3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与未图示的横梁卡合,由此,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中,第二侧面3b在比沉割卡合部33的位置更靠后保险杠罩2侧的位置形成有切缺部34。切缺部34在中间构件3A安装在保险杠加强件1内的状态下,从保险杠加强件1向后方突出来安装。
在中间构件3的底面3e上,在连结突起部31与沉割卡合部33的线附近,以在车宽方向X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凸部35。上述一对凸部35是为了在向保险杠加强件1安装中间构件3A时易于定位而设置的。
接着,基于附图来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汽车用后保险杠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后保险杠1中,在例如因汽车的碰撞对后保险杠罩2施加从后方朝向前方的冲击(图2A所示的箭头的外力P)时,介于保险杠加强件1与后保险杠罩2之间的块状中间构件3在外力P的作用方向上被压缩。即,后保险杠罩2与中间构件3A、3B的后表面3d抵接,并且前表面3c与设置在后保险杠罩2侧的框架构件的一部分即框架F抵接。并且,在进一步施加外力P时,中间构件3A发挥如下的作用:在前后方向Y上被压溃(图2A的虚线的状态),前后方向Y的中间部分向车宽方向X的两侧膨胀,来吸收外力(冲击)。
此时,中间构件3通过伴随着压缩而沿着外力P的作用方向的长度尺寸的中间部分向与外力P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X)膨胀,来吸收外力P。在块状中间构件3中,外力P的吸收能力具有界限,在外力P过大的情况下,在所述中间部分产生因应力集中的变形。并且,能够由向与所述鼓出方向相同方向突出的突起部31承担该变形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分散作用于中间构件3的负载应力集中。这样,由于能够由突起部31负担因冲击导致的变形的一部分,从而提高中间构件3的冲击吸收能力。
具体而言,在不具有突起部31时,在中间构件3的变形为50%左右,冲击吸收性能急剧地降低,但在具有该突起部31时,即使变形超过50%,也能够维持冲击吸收性能。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块状的小的中间构件3,能够发挥优良的冲击吸收性能。并且,由于汽车用后保险杠10的冲击吸收性能优良,所以能够防止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1上的锁止装置构件4在碰撞时的变形,从而能够防止行李箱盖和后门打不开等不好的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中间构件3由发泡体构成,该发泡体由包括聚苯乙烯类树脂和聚烯烃类树脂在内的复合树脂构成,所以能够提高包括突起部31的中间构件3的变形的吸收性能,并且与例如聚氨酯等相比是轻质材料,从而能够实现汽车用后保险杠10的轻量化。
而且,通过使设置在中间构件3上的沉割卡合部33与横梁侧卡合,能够提高中间构件的固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用配置在锁止装置用构件4的车宽方向X的两侧的中间构件3A、3B吸收施加于后保险杠罩2上的行驶方向的外力P(冲击)。因此,能够抑制向锁止装置用构件4传递的外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锁止装置用构件4的变形。
上面,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后保险杠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地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突起部31从构件主体30的第一侧面3a突出,但也可以设置在构件主体30的上表面、底面3e或第二侧面3b上。总之,只要从构件主体30朝向与外力P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在多个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部31的结构,也可以在第一侧面3a上设置有多个突起部31,而且,也可以在中间构件3的整周连续地设置有突起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中间构件3的位置,以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1上的锁止装置用构件11作为中心而设置在车宽方向X的两侧,但并不限定于该位置,也能够是其它的位置,中间构件3的数量也不限定为本实施方式中的两个。
而且,优选在中间构件3与下背部框架之间设置有使彼此不接触的空间。通过这样的结构,中间构件3只配置在冲击集中的部位,从而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汽车后保险杠10的轻量化。
另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构件置换为公知的结构构件。
Claims (5)
1.一种汽车用后保险杠,在汽车的保险杠加强件上隔着块状的中间构件来安装后保险杠罩,该中间构件由弹性体构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构件上一体地设置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向与对所述后保险杠罩施加的所述汽车的行驶方向上的外力的作用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构件由发泡体构成,该发泡体由含有聚苯乙烯类树脂和聚烯烃类树脂的复合树脂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汽车的横梁侧卡合的凹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汽车的横梁侧卡合的凹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构件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在所述汽车的车宽方向上以锁止装置用构件为中心分别设置于两侧,该锁止装置用构件设置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01289U JP3197806U (ja) | 2015-03-19 | 2015-03-19 | 自動車用リアバンパー |
JP2015-001289 | 2015-03-1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44789U true CN205344789U (zh) | 2016-06-29 |
Family
ID=53537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9683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44789U (zh) | 2015-03-19 | 2015-11-12 | 汽车用后保险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197806U (zh) |
CN (1) | CN205344789U (zh) |
-
2015
- 2015-03-19 JP JP2015001289U patent/JP3197806U/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1-12 CN CN201520896836.4U patent/CN20534478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197806U (ja) | 2015-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795030B1 (ko) | 후미 요소 및 자동차용 후미 | |
KR101483324B1 (ko) | 코너 에너지 완충기 및 범퍼 장치 | |
CN204845826U (zh) | 偏转构件和车辆框架 | |
KR20140055232A (ko) | 철도차량용 배장기 | |
MX2010012646A (es) | Resguardo parachoques para vehiculo automotriz. | |
KR102478119B1 (ko) | 일체형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 |
EP2703230B1 (en) | Bumper beam assembly system | |
KR102687163B1 (ko) | 전방 차체 구조 | |
KR20140137344A (ko) | 개량된 에너지 흡수 시스템 | |
CN204236394U (zh) | 保险杠组件和车辆 | |
CN103359028A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KR20130139628A (ko) | 자동차용 범퍼 백빔 | |
CN205344789U (zh) | 汽车用后保险杠 | |
US20160280166A1 (en) |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 |
US10358102B2 (en) | Protective radiator shroud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 |
CA3008097C (en) | Electrical equipment compartment for integration in a deformable driver cabin for an urban railway vehicle | |
KR100427248B1 (ko) | 자동차 리어 범퍼용 백 비임 | |
KR101095989B1 (ko) | 자동차용 범퍼빔 | |
KR101450608B1 (ko) | 하이브리드 범퍼빔 브라켓 설치구조 | |
KR20120029947A (ko) | 차량용 완충장치 | |
KR101721754B1 (ko) | 차량용 사출범퍼 시스템 | |
KR101513550B1 (ko) | 충돌성능을 만족하는 컴포짓 크래쉬박스 | |
KR101464971B1 (ko) |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 |
KR20200065483A (ko) | 자동차 범퍼 빔 시스템 | |
KR101258617B1 (ko) | 도로분리대용 충격흡수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