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85055U - 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85055U
CN205285055U CN201520509938.6U CN201520509938U CN205285055U CN 205285055 U CN205285055 U CN 205285055U CN 201520509938 U CN201520509938 U CN 201520509938U CN 205285055 U CN205285055 U CN 205285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rrangement
holding section
supply
invol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099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间康智
鹈饲太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72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020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85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85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该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使用者进行冷却。该送风装置(100)用于送出所吸入的空气,其具有配置有驱动马达(121)和送风部件(123)的送风外壳(110),该送风外壳(110)具有排气口(111b)及吸气口(112b),其中,排气口(111b)设置于由转动轴线(121a)的延伸方向所规定的第1方向(100a)上;吸气口(112b)设置于与第1方向(100a)相交的第2方向(100b)上,送风部件(123)由风扇(123a)构成。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向使用者送出空气的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背景技术
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昭64-30308号中公开有如下一种罩衣,即,该罩衣上安装有向使用者送出空气的送风装置。该文献所公开的罩衣具有用于使空气的吸入区域露出到外部的孔。
该送风装置通过送出空气对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冷却效果。另外,人们希望通过对送风装置以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进行改良,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使用者进行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昭64-30308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提出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向使用者送出空气的送风装置以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以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使用者进行冷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为送出所吸入的空气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有送风外壳,其中,所述送风外壳内收装有驱动马达和送风部件,驱动马达用于规定转动轴线的方向;送风部件由驱动马达驱动而转动。驱动马达的转动轴线方向由驱动马达的转动机构规定。特别是当驱动马达具有输出轴部时,转动轴线方向由该输出轴部规定。送风部件由驱动马达的转动机构驱动。更加具体来讲,可以将转动部件直接安装在驱动马达的输出轴部上。另外,可以将转动传递机构设置在驱动马达的输出轴部上,驱动马达通过该转动传递机构来驱动送风部件转动。
送风外壳中规定与转动轴线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以及与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该送风外壳具有第1端部、第2端部、第1端部区域、第2端部区域及中间区域,其中,第1端部位于第1方向上;第2端部在第1方向上位于与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第1端部区域为包含第1端部的区域;第2端部区域为包含第2端部的区域;中间区域在第1方向上位于第1端部区域与第2端部区域之间。
第1端部区域不是仅指第1端部存在的区域,而是表示包含第1端部的送风外壳的规定区域。另外,第2端部区域不是仅指第2端部存在的区域,而是表示包含第2端部的送风外壳的规定区域。
另外,送风外壳具有吸气口及排气口,其中,吸气口在第2方向上位于第1端部区域内;排气口在第1方向上位于第2端部区域内。在将送风外壳安装在使用者的衣服上时,优选吸气口设置于衣服的外侧,排气口设置于衣服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吸气口形成于第2方向上,因而即使在使用者使送风外壳与墙壁相抵接的状态下,吸气口也不会被墙壁封住,从而送风部件能够继续高效地吸入空气。另外,由于排气口形成于第1方向上,因而送风部件能够向使用者排出空气。
另外,送风部件由风扇构成。当具有多个送风部件时,可以由多个具有相同结构的风扇构成送风部件,也可以由多个具有不同结构的风扇构成送风部件。当驱动多个风扇转动时,可以在每个风扇上配置一个驱动马达。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与多个风扇数量相同的多个驱动马达。另外,可以通过由单个驱动马达驱动的转动传递机构来驱动多个风扇。在每个风扇上设置一个驱动马达的结构中,可以使各个驱动马达的输出轴部互相平行。此时,也可以使各个输出轴部不互相平行,但在该结构中,第1方向可以由任意一个输出轴进行设定。
另外,可以使各个风扇送出的风量相同,也可以使各个风扇送出的风量不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使用者能够在接收来自排气口的空气的状态下舒适地进行作业。此时,由于送风部件由多个风扇构成,因而送风部件能够有效地送出空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中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送风装置可以具有送风外壳卡合部,该送风外壳卡合部使使用者的衣服与送风外壳相卡合。在本实用新型中,衣服包含使用者所穿的所有衣物,但是,优选穿衣者上半身的最外面所穿的上衣(短上衣)或下半身所穿的裤子。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由于通过送风外壳卡合部能够将送风装置安装在衣服上,因而使用者能够在接收来自排气口的空气的状态下舒适地进行作业。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中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送风外壳卡合部可以具有第1卡合部,该第1卡合部在中间区域以沿第1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设置。在该结构中,在送风装置安装在衣服上的状态下,吸气口与排气口被使用者的衣服隔开。另外,第1卡合部由拉链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送风外壳卡合部作为一侧的链齿,将与该一侧的链齿相卡合的另一侧的链齿设置在衣服上。拉头可以设置于任意一侧的链齿处,该拉头可以使一侧的链齿与另一侧的链齿相卡合,也可以解除一侧的链齿与另一侧的链齿的卡合关系。另外,衣服上的被另一侧的链齿围成的区域形成为用于配置送风外壳的开口部。另外,第1卡合部在中间区域中能够配置在以第1方向为中心的圆周上。在这种情况下,第1卡合部还可以作为用于限制来自排气口的空气向吸气口移动的限制部使用。
采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由于来自排气口的空气不会向吸气口移动,因而能够将空气有效地提供给使用者。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中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送风外壳卡合部可以具有第2卡合部,该第2卡合部由中间区域向外延伸。
第2卡合部由延伸片及卡合部构成,其中,延伸片由送风外壳向外延伸;卡合部设置于该延伸片上。此时,在衣服上设置有与卡合部相卡合的被卡合部。该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由一对卡合按扣构成。当第1卡合部为上述拉链时,该被卡合部位于衣服侧的没有链齿的区域内。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即使在通过第1卡合部还没有使送风外壳与衣服完全连接在一起时,也能够通过第2卡合部使送风外壳与衣服连接在一起,因而能够降低送风外壳从衣服上脱落的可能性。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中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该送风装置可以具有操作部及操作外壳,其中,操作部由使用者进行操作,以切换驱动马达的驱动状态;操作外壳上设置有操作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例如当送风外壳安装在使用者的上衣的后身部时,可以将操作外壳安装在上衣的前身部或者裤腰部分。即,由于能够将操作部安装在适于使用者操作的位置上,因而能够使送风装置的操作变得简单。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中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该送风装置还可以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可以根据使用者对操作部进行的操作来切换驱动马达的驱动状态。控制部具有切换部及复位部,其中,切换部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第1模式是以驱动马达在单位时间内的转数为规定的第1转数进行驱动的模式;第2模式是以驱动马达在单位时间内的转数为多于第1转数的第2转数进行驱动的模式,当由第1模式切换至所述第2模式时,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利用复位部使第2模式返回至第1模式。
另外,控制部可以设置在送风外壳或操作外壳中的任意一个外壳上。当控制部设置于送风外壳上时,由操作部到控制部的信号传递线形成于送风外壳与操作外壳之间。另外,当控制部设置于操作外壳上时,由控制部到驱动马达的信号传递线形成于送风外壳与操作外壳之间。另外,当切换第1模式与第2模式时,在通过脉冲宽度调制控制(PulseWithmodulation)来驱动驱动马达时,能够通过切换占空比的方式来进行。此时,第2模式的占空比高于第1模式的占空比。另外,还可以通过设定供给到驱动马达的电流的强度来切换第1模式与第2模式。另外,通过计时器来检测时间或者根据脉冲发生装置来检测脉冲数,从而能够通过复位部检测出规定时间。
采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使用者在第1模式下驱动送风装置的状态下想要进一步冷却时,可以由第1模式切换至第2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2模式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返回至第1模式,因而能够防止使用者被过度冷却。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中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操作外壳可以具有操作外壳卡合部,该操作外壳卡合部用于将操作外壳安装在使用者的衣服上。操作外壳卡合部可以对应于安装有操作外壳的衣服区域而具有多种结构。例如,将操作外壳安装在穿衣者的裤子的位于身体周围的开口边缘部上时,可以在操作外壳上设置夹持部件作为操作外壳卡合部进行使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由于通过操作外壳卡合部能够将操作外壳固定在衣服上,因而能够使使用者的操作变得简单。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驱动马达可以由能够驱动多种电动工具的电池驱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例如当使用者为施工现场的作业者时,可以将电动工具的电池应用于送风装置。从而,使用者无需另外购买仅适用于送风装置的电池。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可以在操作外壳上设置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安装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可以使操作外壳与电池形成为一体,安装在使用者身上。另外,还可以使由电池向驱动马达延伸的导电线与形成于操作外壳与送风外壳之间的信号传递线形成为一体。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可以在操作外壳上设置用于向外部设备提供电流的端子。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时,例如通过安装在操作外壳上的电池,能够对手机等外部设备进行充电。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具有开口部,用于使送风外壳的排出口经由该开口部插入到使用者一侧。采用该结构时,由于空气的排出口配置于使用者一侧,因而能够有效地对使用者进行冷却。
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当送风外壳上设置有第1卡合部时,还可以具有第1被卡合部,该第1被卡合部设置于开口部的开口边缘部,并且该第1被卡合部与第1卡合部相卡合。
另外,当送风外壳上设置有第2卡合部时,可以具有与第2卡合部相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时,能够使送风外壳与衣服可靠地卡合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方式,衣服可以具有外罩、内衬及内部空间部,其中,外罩露出到外部,且该外罩上设置有开口部;内衬安装在外罩与使用者之间;内部空间部形成于由外罩与内衬包围的区域。内衬具有引导开口,该引导开口用于将内部空间部内的空气引导至使用者身上的需要送风区域。需要送风区域是使用者需要空气的位置,在这里特别列举出颈部及腋下这两处位置。
在该结构所涉及的衣服中,送风外壳通过开口部安装在外罩上。从而,使排气口位于内部空间部中。来自排气口的空气排出到内部空间部,该空气经由内部空间部由引导开口向使用者排出。从而,采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衣服时,能够有效地冷却使用者身上的需要送风区域。
[实用新型效果]
若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向使用者送出空气的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使用者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送风机构的配置方式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送风外壳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安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2安装部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操作外壳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操作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控制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电池安装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外部设备连接部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外部设备用连接线在上衣上的配置方式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上衣的前身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安装于上衣上的送风外壳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上衣的内部空间部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图15中的上衣上的送风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上衣的内部空间部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图17中的上衣上的送风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衣服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衣服结构的说明图。
图21是沿图2中的Ⅰ-Ⅰ线剖切而成的Ⅰ-Ⅰ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口袋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口袋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4是沿图23中的Ⅱ-Ⅱ线剖切而成的Ⅱ-Ⅱ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衣服结构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衣服结构的说明图。
图28是沿图27中的Ⅳ-Ⅳ线剖切而成的Ⅳ-Ⅳ剖视图。
图29是沿图27中的Ⅴ-Ⅴ线剖切而成的Ⅴ-Ⅴ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送风装置;100a:第1方向;100b:第2方向;100c:吸入区域;100d:排出区域;100e:箭头;110:送风外壳;110a:第1端部;110a1:第1端部区域;110b:第2端部;110b1:第2端部区域;110c:中间区域;111:第1外壳;111a:第1柱状部;111b:第1开放部(吸气口);112:第2外壳;112a:第2柱状部;112b:第2开放部(排气口);113:连接部;120:送风机构;121:驱动马达;121a:转动轴线;122:输出轴部;123:送风部件;123a:风扇;130:第1卡合部;130a:箭头;131:第1链齿;132:拉头;140:第2卡合部;140a:箭头;141:延伸片;142:卡合按扣;150:第1连接部;151:连接线;152:连接器;200:操作外壳;210:操作部;211:风量切换开关;212:显示部;213:强风切换开关;220:控制部;221:模式判断部;222:占空比变更部;223:时间检测部;224:复位部;230:电池安装部;230a:电池;230b:解除部;230c:箭头;240:操作外壳卡合部;250:第2连接部;251:连接线;252:连接器;260:外部设备端子;260a:USB连接线;300:工作上衣(衣服);310:外罩;311:前身部;311a:前身部连接部;312:后身部;312a:开口部;313:袖部;314:腕部开口;315:颈部开口;320:内衬;330:引导开口;331:开口连接部;331a:箭头;340:内部空间部;350:开口;360:衣服侧卡合部;361:第2链齿(第1被卡合部);362:被卡合按扣(第2被卡合部);370:连接线固定部;371:连接线插口;400:工作裤;410:身体周围的开口边缘部;501、502、503:工作上衣(衣服);510:外罩;511:前身部;512:后身部;513:袖部;514:腕部开口;515:颈部开口;520:内衬;521:连接部;530:引导开口;531:形状保持部;540:内部空间部;550:保持部;560:口袋部;561:口袋形成体;562:连接部;563:收装部;564:卡合部;565:第1开口;566:第2开口;567:第3开口(装置露出开口);570:形状保持部形成体;571:连接部;572:空间部;573:形状保持部件;600:送风装置;610:风扇罩;611:构思面;622:柱状部;613:开放部;620:风扇罩;621:柱状部;622:开放部;630:扇叶部;600a:吸入区域;600b:排出区域;600x:轴交叉方向;600z:转动轴线方向;700:穿衣者;710:需要送风区域;711:颈部;712:腋下;720:身体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送风装置的大致结构)
下面,参照图1~图18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100将吸入的空气向使用者送出,该送风装置100具有用于收装送风机构120的送风外壳110。送风机构120由独立于送风外壳110而形成的操作外壳200的操作部210进行操作。该送风装置1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个例子,送风外壳1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外壳”的一个例子,操作外壳2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操作外壳”的一个例子,操作部2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操作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在操作外壳200上安装有电池230a及控制部220,其中,电池230a用于驱动送风机构120;控制部220根据使用者对操作部210进行的操作来控制送风机构120。该电池23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的一个例子,控制部22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控制部”的一个例子。
为了将来自电池230a的电流与来自控制部220的信号传递给送风机构120,从操作外壳200处延伸形成有第2连接部250。该第2连接部250具有连接线251及连接器252,其中,连接线251使用于传递电池230a的电流的导电线与用于传递控制部220的信号的信号传递线形成为一体;连接器252形成于连接线251的顶端。另外,从送风外壳110处延伸形成有与第2连接部250相连接的第1连接部150。该第1连接部150具有连接线151及连接器152,其中,连接线151将来自连接线251的电流及信号传递给送风机构120;连接器152形成于连接线151的顶端,且该连接器152与连接器252相连接。
如图1所示,送风外壳110及操作外壳200安装于使用者的衣服上。更加具体来讲,送风外壳110安装于使用者进行规定作业时所穿的工作上衣300上,操作外壳200安装于工作裤400上。该工作上衣300或工作裤4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的一个例子。
(送风外壳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图5说明送风外壳110的结构。首先,参照图2及图3说明送风机构120以及吸气排气的相关结构,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及图3中省略将送风外壳110安装在工作上衣300上的结构的图示。
如后所述,送风机构120由驱动马达121及送风部件123构成,其中,送风部件123由驱动马达121驱动而转动。送风部件123由多个风扇123a构成。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中设置有两个风扇123a。该驱动马达12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驱动马达”的一个例子,送风部件123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部件”的一个例子,风扇123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风扇”的一个例子。另外,可以将风扇123a的数量选择设定为任意数量,只要能够实现送风装置100的功能即可。
由于送风外壳110内配置有多个风扇123a,因而送风装置100能够有效地送出空气。
图3是送风外壳110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送风机构120具有驱动马达121及作为送风部件123的风扇123a,其中,驱动马达121具有输出轴部122;作为送风部件123的风扇123a由输出轴部122驱动而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马达121设置有两个,在各驱动马达121的输出轴部122上分别配置有风扇123a。该两个输出轴部122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另外,输出轴部122用于规定转动轴线121a。该转动轴线121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转动轴线”的一个例子。
如图3所示,送风机构120收装于送风外壳110内。送风外壳110是通过将第1外壳111与第2外壳112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送风外壳110用于规定第1方向100a及第2方向100b,其中,第1方向100a是与转动轴线121a平行的方向;第2方向100b是与第1方向100a相交的方向。另外,送风外壳110具有第1端部110a、第2端部110b、第1端部区域110a1、第2端部区域110b1及中间区域110c,其中,第1端部110a位于第1方向100a上;第2端部110b位于与第1端部110a相反的一侧;第1端部区域110a1是包含第1端部110a的区域;第2端部区域110b1是包含第2端部110b的区域;中间区域110c在第1方向100a上位于第1端部区域110a1与第2端部区域110b1之间。第1端部110a及第1端部区域110a1形成于第1外壳111上。另外,第2端部110b及第2端部区域110b1形成于第2外壳112上。当送风外壳110被安装于工作上衣300上时,第1端部区域110a1位于工作上衣300的外侧(远离使用者的一侧)。另外,第2端部区域110b1包含位于工作上衣300的内侧(朝向作业者的一侧)的区域。
第1方向10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方向”的一个例子,第2方向100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方向”的一个例子,第1端部11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端部”的一个例子,第1端部区域110a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端部区域”的一个例子,第2端部110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端部”的一个例子,第2端部区域110b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端部区域”的一个例子,中间区域110c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间区域”的一个例子。
如图3所示,第1外壳111的第1端部区域110a1具有多个第1柱状部111a及第1开放部111b,其中,第1开放部111b形成于相邻的两个第1柱状部111a之间。另外,第2外壳112的第2端部区域110b1具有多个第2柱状部112a及第2开放部112b,其中,第2开放部112b形成于相邻的两个第2柱状部112a之间。第1开放部111b设置于第2方向100b上,且该第1开放部111b形成吸气口。第2开放部112b设置于第1方向100a上,且该第2开放部112b形成排气口。该第1开放部111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吸气口”的一个例子。第2开放部112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排气口”的一个例子。
如图3所示,当风扇123a被驱动马达121驱动而转动时,空气由第1开放部111b周围的吸入区域100c吸入,经由第2开放部112b向排出区域100d送出。
接着,参照图4及图5说明用于将送风外壳110安装在工作上衣300上的送风外壳卡合部的相关结构。送风外壳卡合部具有图4所示的第1卡合部130及图5所示的第2卡合部140。
如图4所示,送风外壳110安装于工作上衣300的后身部312,在该后身部312上的送风外壳110的安装区域形成有开口部312a。该开口部312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开口部”的一个例子。为了将送风外壳110安装在该开口部312a处,在送风外壳110与工作上衣300上形成有拉链。更加具体来讲,在送风外壳110上形成有第1卡合部130。第1卡合部130由第1链齿131构成,该第1链齿131在中央区域110c上以沿第1方向100a的轴线为中心设置。在工作上衣300上形成有与第1卡合部130相卡合的第1被卡合部。第1被卡合部由第2链齿361构成,该第2链齿361设置于开口部312a的边缘部。在第1链齿131上设置有拉头132,该拉头132可以使第1链齿131与第2链齿361相卡合,也可以解除第1链齿131与第2链齿361的卡合关系。另外,由于该拉链具有一般的结构,因而省略说明第1链齿131及第2链齿361以外的插销和方盒等结构。
第1卡合部1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卡合部”的一个例子,第2链齿36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被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4所示,通过将拉头132向箭头130a所示的方向移动,能够使第1链齿131与第2链齿361相卡合,通过将拉头132向与箭头130a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能够解除第1链齿131与第2链齿361的卡合关系。在第1链齿131与第2链齿361相卡合的状态下,第1卡合部130在以沿第1方向100a的轴线为中心的整个圆周上使送风外壳110及工作上衣300相卡合。其意思为,第1卡合部130能够设置于送风外壳110的以沿第1方向100a的轴线为中心的整个圆周上。
从而,第1卡合部130不仅能够使送风外壳110可靠地安装在工作上衣300上,还能够限制第2开放部112b处的空气向第1开放部111b移动。其意思为,第1卡合部130还能够发挥限制空气由第2开放部112b向第1开放部111b移动的限制部的作用。
图5是表示第2卡合部140的结构的说明图。作为将送风外壳110安装在工作上衣300上的结构,送风装置100还具有独立于第1卡合部130而形成的第2卡合部140。该第2卡合部14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在与工作上衣300上的安装有第1卡合部130的区域不同的区域,通过第2卡合部140能够将送风外壳110安装在工作上衣300上。具体来讲,第2卡合部140由延伸片141及卡合按扣142构成,其中,延伸片141由送风外壳110的中间区域110c延伸出来;卡合按扣142设置于延伸片141上。在工作上衣300上形成有与第2卡合部140相卡合的第2被卡合部。第2被卡合部由被卡合按扣362构成。该被卡合按扣362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被卡合部”的一个例子。卡合按扣142及被卡合按扣362分别具有能够卡合及解除卡合关系的结构。另外,延伸片141由布帛等具有可挠性的材料构成。
通过形成第2卡合部140,即使在通过第1卡合部130还没有使送风外壳110与工作上衣300完全连接在一起时,通过第2卡合部140也能够使送风外壳110与工作上衣300连接在一起。即,能够降低送风外壳110从工作上衣300上脱落的可能性。另外,工作上衣300上的具有第1卡合部130及第2卡合部140的区域构成衣服侧安装部360。
(操作外壳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6~图10说明操作外壳200的结构。操作外壳200具有操作部210、控制部220、上述连接部250、操作外壳卡合部240及电池安装部230,其中,操作部210由使用者进行操作;控制部220根据使用者对操作部210进行的操作来切换驱动马达121的驱动状态;操作外壳卡合部240用于将操作外壳200安装在工作裤400上;电池230a安装在电池安装部230上且能够从该电池安装部230上拆下来。该操作外壳卡合部24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操作外壳卡合部”的一个例子,电池23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的一个例子,电池安装部2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安装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6所示,操作外壳卡合部240由金属片形成的夹子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将工作裤400的包括位于身体周围的开口边缘部410在内的区域夹在操作外壳卡合部240与操作外壳200之间,能够将操作外壳200固定在工作裤400上。
从而,能够将操作部210安装在适于使用者的操作的位置上,因而能够更加便于操作送风装置100。
接着,参照图7~图9,说明操作部210的结构及控制部220的动作。如图7所示,操作部210具有风量切换开关211、强风切换开关213及显示部212。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由风量切换开关211进行的切换动作称为“通常模式”,将由强风切换开关213进行的切换动作称为“强制模式”。该“通常模式”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模式”的一个例子,“强制模式”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模式”的一个例子。
每当操作风量切换开关211时,控制部220在如下几种模式中依次切换:风量为零的状态下的第1通常模式(驱动马达121处于停止的状态)、风量较少的状态下的第2通常模式、风量中等的状态下的第3通常模式、风量较多的状态下的第4通常模式。另外,当操作强风切换开关213时,控制部220切换至比第4通常模式的风量更大的强制模式,驱动驱动马达121。更加具体来讲,控制部220通过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控制来驱动驱动马达121,当强制模式时的占空比为100%时,则控制第2通常模式的占空比为30%、第3通常模式的占空比为50%、第4通常模式的占空比为70%。
另外,显示部212由三个LED构成,该显示部212对应于通常模式及强制模式的状态进行亮灯动作。即,通过控制部220来控制显示部212,在第1通常模式时,使所有的LED灭灯,在第2通常模式时,使一个LED亮灯,在第3通常模式时,使两个LED亮灯,在第4通常模式时,使三个LED均亮灯,在强制模式时,使所有的LED闪烁。
接着,参照图8及图9说明强制模式下的控制部220的结构及动作。图8是表示控制部220的结构的框图。控制部220具有模式判断部221、时间检测部223、复位部224及占空比变更部222。该占空比变更部222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切换部”的一个例子,复位部224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复位部”的一个例子。
参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图8所示的控制部220的动作。在步骤S101中,开始进行控制部220的动作。在步骤S102中,通过模式判断部221对在哪种通常模式下驱动驱动马达121进行判断。在步骤S103中,对是否对强风切换开关213作出了操作进行判断。当判断结果为对强风切换开关213作出了操作时,在步骤S104中,由模式判断部221向占空比变更部222送出信号,驱动马达121在强制模式的占空比下被驱动。另外,在步骤S105中,利用时间检测部223开始对规定时间进行检测。该规定时间检测部由计时器构成。在步骤S105中,当时间检测部223结束对规定时间的检测时,向复位部224送出信号,返回至在步骤S102中已被判断出的通常模式。
由此,使用者在通常模式下驱动送风装置的状态下,想要进行进一步的冷却时,可以将通常模式切换至强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强制模式在经过规定的时间之后会返回至通常模式,因而能够防止使用者被过度冷却。
接着,参照图10说明电池安装部230的结构。电池安装部230构成为:电池230a安装在电池安装部230上且能够从该电池安装部230上拆下来。通过使电池230a上的延伸槽的顶端与电池安装部230上的延伸凹部的顶端相卡合,并使电池230a朝向箭头230c所示的方向滑动,从而将电池230a安装在电池安装部230上。另外,当进行该滑动动作时,形成有用于固定电池安装部230与电池230a的固定部。为了方便起见,省略对该固定部的相关结构的说明。当将电池230a从电池安装部230上拆下来时,通过操作形成于电池230a上的解除部230b,解除电池安装部230与电池230a的固定关系。然后,使电池230a朝向与箭头230c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通过该结构,能够使操作外壳220与电池230a形成为一体,安装在使用者身上。
另外,电池230a由能够驱动多种电动工具的电池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多种电动工具包括以锤钻、往复锯及吸尘器等为代表的电动设备。由此,例如当使用者为在施工现场的作业者时,可以将电动工具的电池230a应用到送风装置100上。从而,使用者无需另外购买仅适用于送风装置100的电池230a。其意思为,电池安装部230的结构可以与能够使用相同电池230a的电动工具的电池安装部的结构相同。
接着,参照图11及图12对外部设备端子260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操作外壳200上形成有外部设备端子260。外部设备端子260可以对应于与其相连接的外部设备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外部设备端子260为USB接口,该USB接口与用于对手机进行充电的USB连接线260a连接在一起。该外部设备端子260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端子”的一个例子。通过采用该结构,当使用者进行加工作业时,能够通过送风装置100来冷却身体,并能够对手机进行充电。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对USB连接线260a进行配置时,在工作上衣300的内侧形成有多个连接线固定部370。另外,还形成有用于连接工作上衣300的内侧与外侧的连接线插口371。从而,能够使USB连接线260a处于不对使用者造成妨碍的状态。
(工作上衣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3~图18,说明工作上衣300的结构以及将送风外壳110安装在工作上衣300时的动作。如图13及图14所示,工作上衣300具有向外部露出的外罩310。该外罩310具有图13所示的前身部311、袖部313以及图14所示的后身部312。如图13所示,前身部311的右半身部及左半身部通过由拉链构成的前身部连接部311a卡合在一起。后身部312具有上述开口部312a、第2链齿361及被卡合按扣362。另外,袖部313具有用于插入手腕的腕部开口。如图14所示,送风外壳100配置于后身部312。该外罩3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外罩”的一个例子。
如图15所示,在后身部312的靠近使用者的一侧设置有内衬320。即,内衬320安装在外罩310与使用者之间。在由内衬320与后身部312围成的区域内形成有内部空间部340。来自送风外壳110的空气被送到该内部空间部340内。该内衬32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内衬”的一个例子,内部空间部34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内部空间部”的一个例子。
由送风外壳送到内部空间部140内的空气经由内部空间部140被传递至使用者的需要送风(冷却)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送风的区域为颈部及腋下。在内部空间部340的与颈部及腋下相对应部分形成有用于引导空气的引导开口330。另外,在腋下的引导开口330处形成有由拉链构成的开口连接部331。即,通过开口连接部331能够调整腋下处的引导开口330的大小。该引导开口3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引导开口”的一个例子。
另外,当将送风外壳110安装在工作上衣300上时,在内衬320上的与连接部150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开口350,该开口350用于插入连接部150。另外,内衬320与外罩310在未形成有引导开口330及开口350的区域通过互相缝合等方法连接在一起。
另外,外罩31由防水性及吸湿透气性较好、亲肤性良好的材料构成。具体来讲,优选外罩31由棉、毛、麻等天然纤维、尼龙、聚酯纤维、人造丝等合成纤维、以及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混纺纤维织成的布料形成。另外,由于内衬32形成空气流通的内部空间部140,因而优选内衬32由透气性较差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讲,优选内衬32由以聚氯乙烯(PVC)为代表的所谓软塑料形成的薄膜或者由透气性较差的聚酯纤维形成的薄膜等形成。
参照图16说明图15所示的腋下处的引导开口330处于打开的状态(开口连接部331与引导开口330不相连接的状态)下的动作。在该状态下,如箭头100e所示,来自送风外壳110的空气经由内部空间部340从颈部及腋下处的引导开口330向使用者送风。来自腋下处的引导开口330的空气经由袖部313从袖口周围的开口排出。从而,能够使使用者的颈部及手腕冷却下来。
另外,如图17所示,当使开口连接部331的拉头向箭头331a所示方向移动时,能够封住腋下处的引导开口330。在这种情况下,来自送风外壳110的空气仅从图18所示的颈部处的引导开口330向使用者送出。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00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送风部件123还可以由一个风扇123a构成。即便采用该结构,也能够通过操作部210切换通常模式及强制模式,因而能够提供一种有效地对使用者进行冷却的送风装置100。
下面说明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未记载的结构或者设计参照第1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600的送风部件由一个风扇构成。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9~图24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衣服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下面,参照在建筑现场等作业者所穿的工作上衣501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该工作上衣50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的一个例子。
(工作上衣的大致结构)
如图19所示,工作上衣501具有露出到外部的外罩510。该外罩5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外罩”的一个例子。该外罩510具有前身部511、后身部512及袖部513。如图20所示,袖部513具有用于插入手腕的腕部开口514。
图19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穿衣者700时的状态。工作上衣501的后身部512具有用于保持送风装置600的保持部550。具体来讲,该保持部550由口袋部560形成。该送风装置6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个例子。
口袋部560(保持部550)配置于穿衣者700的腋下712与大腿根部之间的身体区域720内。即,该身体区域720是包含穿衣者的胸部、腹(后背)、腰部及屁股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口袋部560(保持部550)能够设置于所谓的腰部区域。
如图19所示,在后身部512的靠近穿衣者700的一侧设置有内衬520。即,内衬520安装于外罩510与穿衣者700之间。在由内衬520与后身部512围成的区域形成有内部空间部540。由送风装置600送出的空气被送到该内部空间部540内。
由送风装置600向内部空间部540内送出的空气经由内部空间部540引导至穿衣者的需要送风区域710,其中,该送风装置600的送风部件由一个风扇构成。该需要送风区域7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需要送风区域”的一个例子。可以选择穿衣者身上特别需要冷却的位置作为需要送风区域710。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具体的例子,将颈部711及腋下712作为需要送风区域710进行说明。
在内部空间部540的位于需要送风区域710附近的区域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引导至需要送风区域710的引导开口530。该引导开口5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引导开口”的一个例子。
另外,外罩510由防水性及吸湿透气性较好、亲肤性良好的材料构成。具体来讲,优选外罩510由棉、毛、麻等天然纤维、尼龙、聚酯、人造丝等合成纤维、以及由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混纺纤维织成的布料形成。另外,由于内衬520形成空气流通的内部空间部540,因而优选内衬520由透气性较差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讲,优选内衬520由以聚氯乙烯(PVC)为代表的所谓软塑料形成的薄膜或者由透气性较差的聚酯纤维形成的薄膜等形成。
(内部空间部的结构)
参照图20及图21说明内部空间部540的详细结构。图20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工作上衣501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1是沿图20中的Ⅰ-Ⅰ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如图20及图21所示,内衬520覆盖外罩510的后身部512,内衬520的边缘部通过连接部521与后身部512连接在一起。连接部521可以适当地选择缝合或通过粘结剂进行粘结等方法,以使内衬520与后身部512连接在一起。结果,在内衬520与外罩510之间形成内部空间部540。该内部空间部540的容量根据送风装置600的送风量等进行适当地设置。其意思为,在第2实施方式中,内衬520仅形成于后身部512上,但是内衬520也可以配置于后身部512与前身部511之间。
如图20所示,在内衬520上形成有引导开口530。通过在内衬520的位于需要送风区域710附近的部分上穿孔,并在该孔部周围上配置环状的形状保持部531,从而形成引导开口530。优选该形状保持部531由具有一定柔软性的材料形成,以不会对穿衣者700的动作造成妨碍,且该形状保持部件531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使引导开口530不会因穿衣者700的动作而被封住。具体来讲,优选该形状保持部531由橡胶或形状记忆合金形成。另外,可以适当地选择缝合或粘结等方法,以使内衬520的穿孔部分与形状保持部531连接在一起。
另外,形状保持部531无需形成为环形,只要能够维持引导开口530的开口状态即可。例如,引导开口530可以形成为至少一部分不被封住的形状。具体来讲,该形状保持部531可以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形状保持部件531可以由直线形部件以及由该直线形部件的两端部延伸出来的端部部件构成。此时,直线形部件的延伸方向与端部部件的延伸方向相交。
另外,在引导开口530上也可以不设置形状保持部531。
(口袋部的结构)
参照图22~图24,说明口袋部560(保持部550)的详细结构。图22是说明口袋部560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23是口袋部560的主视图,图24是沿图23中的Ⅱ-Ⅱ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如图22所示,口袋部560由后身部512及口袋形成体561构成。如图23所示,后身部512与口袋形成体561通过连接部562连接在一起。连接部562可以适当的选择缝合或通过粘结剂进行粘结等方法,以使后身部512与口袋形成体561连接在一起。口袋部560具有送风装置600的收装部563。
如图22所示,口袋部560具有第1开口565、第2开口566及第3开口567,其中,第1开口565用于将送风装置600插入到收装部563内;第2开口566用于将送风装置600吸入的空气送到内部空间部540内;第3开口567用于使送风装置600的规定区域露出到外部。
另外,优选口袋形成体561由伸缩性及耐久性较强的材料形成。
如图24所示,在口袋形成体561的位于第1开口565附近的区域配置有形状保持部件573,该形状保持部件573用于维持第1开口565的形状。具体来讲,该形状保持部件573使用由形状记忆合金形成的线形部件。形状保持部件573配置于空间部572内。通过两处连接部571使带状的形状保持部形成体570与口袋形成体561相连接,从而形成空间部57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形状保持部件573被形状保持部形成体570遮挡住,因而能够使工作上衣501的外表变得美观。另外,连接部571可以使用缝合或通过粘结剂进行粘贴的方法,以使带状的形状保持部形成体570与口袋形成体561连接在一起。
另外,可以不使用形状保持部形成体570,使口袋形成体561与形状保持部件573直接连接在一起。另外,由于口袋形成体561的材料等的原因,也可以不设置形状保持部件573。
如图24所示,口袋形成体561的规定区域内与后身部512的规定区域内具有互相卡合的卡合部564。该卡合部564形成于口袋形成体561以及后身部512位于第1开口565附近的区域内。具体来讲,卡合部564可以由圆毛及刺毛组成的粘扣带形成,也可以由纽扣及扣眼形成。
另外,在图22~图24中,口袋部560设置于后身部512的外部侧(与穿衣者相反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能够容易地将送风装置600收装在口袋部560内且从该口袋部560内拿出来的优点。
另外,还可以将口袋部560设置于后身部512的内部侧(靠近穿衣者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与将口袋部560设置于后身部512的外部侧的情况相比,送风装置560露出到外部的部分比较少,因而在作业过程中送风装置600不会对作业造成妨碍。在这种情况下,口袋部560配置于内部空间部540内。
图25是送风装置600配置于口袋部560内的状态的说明图。另外,图25中的口袋部560与参照图22~图24所说明的口袋部560的结构不同。即,图25中的口袋部560没有形状保持部形成体570及形状保持部件573。
如图25所示,当送风装置600收装于口袋部560内时,风扇罩610通过口袋部560的第3开口567露出到外部。即,吸入区域600a为口袋部560的外部。因而,当伴随风扇部630的转动而吸入空气时,由于空气无需通过口袋形成体561,因而送风装置600能够很好地吸入空气。
如图25所示,当送风装置600收装于口袋部560内时,风扇罩620通过口袋部560的第2开口566配置于内部空间部540内。从而,风扇部630能够直接将空气供给到内部空间部540内。
(工作上衣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工作上衣501的动作。如图19所示,穿衣者700首先穿上工作上衣501。送风装置600能够安装在工作上衣501上且能够从该工作上衣501上拆下来。从而,鉴于该工作上衣501是否容易穿,穿衣者可以选择将送风装置600预先收装于口袋部560内,或者在穿上工作上衣501之后将送风装置600收装于口袋部560内。优选内部空间部540的容量大于送风装置600在单位时间内送出的空气量。从而,能够实现衣服装置结构的紧凑化及低成本化。
来自送风装置600的空气不断提供给穿衣者700,内部空间部540内的空气也不断流动,由于穿衣者700的动作导致内部空间部540内的空气容量的减少,伴随于此,空气经由引导开口530被送出。引导开口530形成于颈部711与腋下712等需要送风区域710的附近。从而,内部空间部540内的空气能够经由引导开口530可靠地冷却需要送风区域710。此时,由于引导开口530处设置有形状保持部531,因而能够使引导开口530在不被封住的情况下可靠地保持开口状态。
另外,内部空间部540内的空气不会排出至没有引导开口530的区域内。从而,通过该工作上衣501能够防止对作业者700的不需要送风的区域进行冷却。
如图19所示,口袋部560配置于与引导开口530相离的位置上。具体来讲,口袋部560设置于内部空间部540的边缘部附近的区域。即,内部空间部540内的空气吸入位置与空气排出位置相离。具体来讲,内部空间部540内的空气吸入位置是图25所示的吸入区域600a。结果,内部空间部540能够有效地利用空气吸入位置及空气排出位置之间的区域。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能够可靠地对穿衣者700的需要送风区域710进行冷却。
另外,还可以使冷却材料收装于口袋部560或内部空间部540内。此时,通过该冷却材料,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穿衣者700进行冷却。
下面,参照图26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27~图29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4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或者能够进行相同的动作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因而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2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2。图26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2的剖视图,该图26是相当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图12的图。
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2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相比,内衬520的结构有所不同。即,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中,平面形状的内衬520与后身部512相连接。与之相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2的内衬520呈筒状(环状、袋状)。另外,在俯视图中,工作上衣502的其他结构与图20所示的工作上衣501相同。另外,通过同时去掉外罩510的规定区域以及与外罩510相连接的内衬520的规定部分,能够在工作上衣502上形成口袋部560的第2开口566。
工作上衣502的内部空间部540可以认为是“由内衬520包围的区域”。但是,为了与外罩510形成口袋部560的第2开口566,而切去内部空间部540的一部分。其意思为,与外罩510相连接的内衬520的区域可以认为是与外罩510形成为一体的结构。即,在工作上衣502中,内部空间部540形成于由外罩510与内衬520包围的区域。
即,即使在外罩510与内衬520之间存在其他结构,内部空间部540也大致是由被外罩510与内衬520包围的区域形成的。
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2进行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相同的动作,发挥相同的作用。从而,即使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2中,也能够可靠地对穿衣者700的需要送风区域710进行冷却。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27~图2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3。图27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3的说明图,图28是沿图27中的Ⅳ-Ⅳ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图29是沿图27中的Ⅴ-Ⅴ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如图27所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3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相比,外罩510及引导开口530的结构有所不同。工作上衣503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相比,没有袖部513。即,工作上衣503的外罩510仅由前身部511及后身部512构成。
如图27所示,工作上衣503的引导开口530没有形状保持部531。如图29所示,工作上衣503的引导开口530是由外罩510及内衬520的位于在外罩510与内衬520不相连接的区域内的区域形成的。换言之,引导开口530是由外罩510的部分区域与内衬520的部分区域形成的。另外,工作上衣503的引导开口530形成于外罩510上的腕部开口514及颈部开口515附近。
由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3没有袖部513,因而能够提高对整个工作上衣503的冷却效果。另外,穿衣者700能够根据自身的要求对工作上衣503进行活用,例如,将工作上衣503穿在长袖T恤外等。
另外,如图28所示,工作上衣503中的内部空间部540的结构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的内部空间部540相同。从而,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3能够进行与第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1相同的动作,发挥相同的作用。从而,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工作上衣503中,能够可靠地对穿衣者700的需要送风区域710进行冷却。
上面,参照图1~图29,说明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即,可以对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地组合,也可以选择其他结构作为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实用新型中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
送风装置1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个例子。送风外壳1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外壳”的一个例子。操作外壳2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操作外壳”的一个例子。电池23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的一个例子。控制部22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控制部”的一个例子。工作上衣300或工作裤4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的一个例子。驱动马达12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驱动马达”的一个例子。送风部件123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部件”的一个例子。风扇123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风扇”的一个例子。转动轴线121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转动轴线”的一个例子。第1方向10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方向”的一个例子。第2方向100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方向”的一个例子。第1端部11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端部”的一个例子。第1端部区域110a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端部区域”的一个例子。第2端部110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端部”的一个例子。第2端部区域110b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端部区域”的一个例子。中间区域110c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间区域”的一个例子。第1开放部111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吸气口”的一个例子。第2开放部112b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排气口”的一个例子。开口部312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开口部”的一个例子。第1卡合部1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卡合部”的一个例子。第2链齿36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被卡合部”的一个例子。第2安装部14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卡合部”的一个例子。被卡合按扣362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被卡合部”的一个例子。操作外壳卡合部24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操作外壳卡合部”的一个例子。电池230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的一个例子。电池安装部2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安装部”的一个例子。“通常模式”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1模式”的一个例子。“强制模式”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2模式”的一个例子。占空比变更部222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切换部”的一个例子。复位部224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复位部”的一个例子。外部设备端子26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端子”的一个例子。外罩3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外罩”的一个例子。内衬32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内衬”的一个例子。内部空间部34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内部空间部”的一个例子。引导开口3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引导开口”的一个例子。
工作上衣50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的一个例子。外罩51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外罩”的一个例子。送风装置60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一个例子。保持部55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保持部”的一个例子。内衬52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内衬”的一个例子。内部空间部54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内部空间部”的一个例子。引导开口530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引导开口”的一个例子。
鉴于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衣服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方式1为:一种送风装置,其用于送出所吸入的空气,具有送风外壳,其中,所述送风外壳内收装有驱动马达和送风部件,
所述驱动马达用于规定转动轴线的方向;
所述送风部件由所述驱动马达驱动而转动,
所述送风外壳中规定与所述转动轴线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以及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
所述送风外壳具有第1端部、第2端部、第1端部区域、第2端部区域、中间区域、吸气口及排气口,其中,
所述第1端部位于所述第1方向上;
所述第2端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1端部区域为包含所述第1端部的区域;
所述第2端部区域为包含所述第2端部的区域;
所述中间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之间;
所述吸气口在所述第2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端部区域;
所述排气口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第2端部区域,
所述送风部件由风扇构成,
所述送风部件具有操作部、操作外壳及控制部,其中,
所述操作部由使用者进行操作,以切换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状态;
所述操作外壳上设置有所述操作部;
所述控制部根据使用者对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对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状态进行切换,
所述控制部具有切换部及复位部,其中,
所述切换部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第1模式是以所述驱动马达在单位时间内的转数为规定的第1转数进行驱动的模式;第2模式是以所述马达在所述单位时间内的转数为多于第1转数的第2转数进行驱动的模式;
当由所述第1模式切换至所述第2模式时,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利用复位部使所述第2模式返回至所述第1模式。
在方式1的基础上,方式2为:所述送风装置具有送风外壳卡合部,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能够使所述送风外壳与使用者的衣服相卡合。
在方式2的基础上,方式3为:在所述送风装置中,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具有第1卡合部,所述第1卡合部在所述中间区域上以沿所述第1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设置。
在方式2或3的基础上,方式4为:在所述送风装置中,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具有第2卡合部,所述第2卡合部由所述中间区域延伸出来。
在方式1~4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方式5为:在所述送风装置中,所述操作外壳具有用于卡合使用者的衣服的操作外壳卡合部。
在方式1~5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方式6为:在所述送风装置中,所述驱动马达由能够驱动多种电动工具的电池驱动。
在方式6的基础上,方式7为:在所述送风装置中,所述操作外壳具有用于安装所述电池的电池安装部。
在方式7的基础上,方式8为:在所述送风装置中,在所述操作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向外部设备提供电流的端子。
方式9为:一种安装有方式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的衣服,具有开口部,用于使所述送风外壳的所述排气口经由该开口部插入到使用者一侧。
在方式9的基础上,方式10为:安装有所述送风装置的衣服具有第1被卡合部,所述第1被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边缘部,且所述第1被卡合部与所述第1卡合部相卡合。
在方式9或10的基础上,方式11为:安装有所述的送风装置的衣服具有第2被卡合部,所述第2被卡合部与所述第2卡合部相卡合。
在方式9~11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方式12为:所述衣服具有外罩、内衬及内部空间部,其中,
所述外罩露出到外部,且所述外罩上设置有所述开口部;
所述内衬安装于所述外罩与使用者之间;
所述内部空间部形成于由所述外罩与所述内衬包围的区域,
所述内衬具有引导开口,所述引导开口将所述内部空间部内的空气引导至使用者身上的需要送风区域。

Claims (22)

1.一种送风装置,其用于送出所吸入的空气,其特征在于,
具有送风外壳,其中,所述送风外壳内收装有驱动马达和送风部件,
所述驱动马达用于规定转动轴线的方向;
所述送风部件由所述驱动马达驱动而转动,
所述送风外壳中规定与所述转动轴线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以及与所述第1方向相交的第2方向,
所述送风外壳具有第1端部、第2端部、第1端部区域、第2端部区域、中间区域、吸气口及排气口,其中,
所述第1端部位于所述第1方向上;
所述第2端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1端部区域是包含所述第1端部的区域;
所述第2端部区域是包含所述第2端部的区域;
所述中间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之间;
所述吸气口在所述第2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端部区域;
所述排气口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第2端部区域,
所述送风部件由风扇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送风外壳卡合部,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能够使所述送风外壳与使用者的衣服相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具有第1卡合部,所述第1卡合部在所述中间区域以沿所述第1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具有第2卡合部,所述第2卡合部从所述中间区域延伸出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具有第2卡合部,所述第2卡合部从所述中间区域延伸出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具有操作部及操作外壳,其中,
所述操作部由使用者进行操作,以切换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状态;
所述操作外壳上设置有所述操作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使用者对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对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状态进行切换,
所述控制部具有切换部及复位部,其中,
所述切换部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1模式是以所述驱动马达在单位时间内的转数为规定的第1转速进行驱动的模式;所述第2模式是以所述驱动马达在所述单位时间内的转数为多于所述第1转速的第2转速进行驱动的模式;
当由所述第1模式切换至所述第2模式时,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利用复位部使所述第2模式返回至所述第1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外壳具有用于卡合使用者的衣服的操作外壳卡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外壳具有用于卡合使用者的衣服的操作外壳卡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马达由能够驱动多种电动工具的电池驱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马达由能够驱动多种电动工具的电池驱动。
12.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马达由能够驱动多种电动工具的电池驱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外壳具有用于安装所述电池的电池安装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外壳具有用于安装所述电池的电池安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向外部设备提供电流的端子。
16.一种安装有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开口部,用于使所述送风外壳的排出口经由该开口部插入到使用者一侧。
17.一种安装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开口部,用于使所述送风外壳的排出口经由该开口部插入到使用者一侧。
18.一种安装有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送风装置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开口部,用于使所述送风外壳的排出口经由该开口部插入到使用者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安装有送风装置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被卡合部,所述第1被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边缘部,且所述第1被卡合部与所述第1卡合部相卡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安装有送风装置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2被卡合部,所述第2被卡合部与所述第2卡合部相卡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安装有送风装置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外壳卡合部具有第2卡合部,所述第2卡合部从所述中间区域延伸出来,所述衣服具有第2被卡合部,所述第2被卡合部与所述第2卡合部相卡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外罩、内衬及内部空间部,其中,
所述外罩露出到外部,且所述外罩上设置有所述开口部;
所述内衬安装在所述外罩与使用者之间;
所述内部空间部形成于由所述外罩与所述内衬包围的区域,
所述内衬具有引导开口,所述引导开口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部内的空气引导至使用者身上的需要送风区域。
CN201520509938.6U 2014-07-17 2015-07-14 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Active CN2052850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7225A JP6502033B2 (ja) 2014-07-17 2014-07-17 衣服
JP2014-147225 2014-07-17
JP2015033411 2015-02-23
JP2015-033411 2015-0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85055U true CN205285055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38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09938.6U Active CN205285055U (zh) 2014-07-17 2015-07-14 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8505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6939A (zh) * 2016-07-12 2018-05-11 株式会社三爱司 空冷用鼓风机、装配有该空冷用鼓风机的空冷用衣服
CN111629620A (zh) * 2018-01-25 2020-09-04 帝人株式会社 衣服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6939A (zh) * 2016-07-12 2018-05-11 株式会社三爱司 空冷用鼓风机、装配有该空冷用鼓风机的空冷用衣服
CN111629620A (zh) * 2018-01-25 2020-09-04 帝人株式会社 衣服
US11707095B2 (en) 2018-01-25 2023-07-25 Teijin Limited Garmen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19767B2 (ja) 送風装置および当該送風装置が装着される衣服
CN109563843B (zh) 送风装置和能安装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JP6374504B2 (ja) 空調衣服
JP7023896B2 (ja) 衣服
CN107532603A (zh) 夹式电风扇
US11832660B2 (en) Garment having an internal airflow space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fabrics and a separate heat insulation material in the internal airflow space
JP3199143U (ja) 衣服下送風装置
CN205285055U (zh) 送风装置及安装有该送风装置的衣服
WO2007061088A1 (ja) 空調衣服
WO2021092573A1 (en) Cooling apparel
JP6450810B2 (ja) 衣服
JP6502033B2 (ja) 衣服
JP3215448U (ja) 外気送風装置
KR20150001907U (ko) 에어 상의
JP6936491B2 (ja) 衣服用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衣服
JP3212889U (ja) 冷却衣服
WO2006070814A1 (ja) 空調衣服
JP6425311B2 (ja) 衣服および当該衣服に使用する送風装置
CN1833559A (zh) 空调衣服
JP6126284B2 (ja) 衣服
WO2019146363A1 (ja) 衣服
JP3237620U (ja) 空調衣服
WO2022044881A1 (ja) 衣服内換気装置及び衣服内換気装置付き衣服
CN219939767U (zh) 一种通风透气服装
JP2024063735A (ja) ファン取付部カバー、ファン付きウェアのウェア本体及びファン付きウェ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