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86137U -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86137U
CN205186137U CN201520869104.6U CN201520869104U CN205186137U CN 205186137 U CN205186137 U CN 205186137U CN 201520869104 U CN201520869104 U CN 201520869104U CN 205186137 U CN205186137 U CN 205186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 tube
brake hard
brake
shock
tub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691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建
江军
肖军
陈荣华
王峰
陈鹏浩
郑素云
席玉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8691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86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86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86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该制动硬管结构包括:多个随车身底板设置的制动硬管,用于隔离制动硬管的隔离卡子,以及用于将制动硬管固定于车身上的安装卡子;其中,制动硬管包括:连接车身制动器、并随车身底板顺延设置的硬管主体,设置于硬管主体一端的吸震部,以及连接吸震部和汽车车轮的固定部;隔离卡子包括多个相互独立设置的卡槽,不同的制动硬管卡于不同的卡槽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制动硬管与车身零部件的连接处增设吸震部,用于吸收汽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对制动硬管的冲击力,对车身车架变形起到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课延长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管路起着传递制动液或高压气体的作用,制动管路一般从车身助力器或车身制动器开始,经由ABS或ESP泵,最后延伸至车身的不同零部件,例如:车轮制动器等。制动管路分为制动硬管和制动软管,制动硬管布置在车身、车架等位置,定型和散热性能较好,制动软管布置在有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比如车轮处,适合用于连接桥等运动部件,承压性也比较好。
现有技术中制动管路布置中的制动硬管直接与对应车身零部件硬性连接,当汽车在行进过程中发生颠簸或震动时,会对制动硬管产生较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动硬管承受的冲击力较大,使用寿命受影响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包括:多个随车身底板设置的制动硬管,用于隔离制动硬管的隔离卡子,以及用于将制动硬管固定于车身上的安装卡子;其中,
制动硬管包括:连接车身制动器、并随车身底板顺延设置的硬管主体,设置于硬管主体一端的吸震部,以及连接吸震部和汽车车轮的固定部;
隔离卡子包括多个相互独立设置的卡槽,不同的制动硬管卡于不同的卡槽内。
可选地,吸震部包括多个弯折区。
可选地,吸震部为螺旋弯状或蛇形弯状。
可选地,螺旋弯状吸震部所在的制动硬管与汽车前轮连接。
可选地,蛇形弯状吸震部所在的制动硬管与汽车后轮连接。
可选地,隔离卡子的卡槽内设置有倒刺结构。
可选地,安装卡子包括:设有多个用于承载制动硬管承载部的第一卡体,与第一卡体相扣合的第二卡体。
可选地,安装卡子包括设置有螺纹结构和倒刺结构的安装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制动硬管与车身零部件的连接处增设吸震部,用于吸收汽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对制动硬管的冲击力,对车身车架变形起到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课延长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硬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硬管结构的隔离卡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硬管结构的隔离卡子与制动硬管的配合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硬管结构的安装卡子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硬管结构的安装卡子与制动硬管的配合示意图一;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硬管结构的安装卡子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硬管结构的安装卡子与制动硬管的配合示意图二。
其中图中:1、制动硬管,2、隔离卡子,3、安装卡子;
11、硬管主体,12、吸震部,13、固定部;
21、卡槽;
31、第一卡体,32、第二卡体,33、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具体包括:多个制动硬管1、隔离卡子2和安装卡子3。其中,制动硬管1随车身底板设置,隔离卡子2将多个制动硬管1统一归置于一处,并相互隔离开来。安装卡子3用于将制动硬管1固定安装于相应的车身位置处。
其中,制动硬管1具体包括:硬管主体11、吸震部12和固定部13。其中,硬管主体11的一端与车身制动器连接,并随车身底板顺延设置。吸震部12位于硬管主体11远离车身制动器的一端,固定部13用于连接吸震部12和汽车车轮。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隔离卡子2包括多个相互独立设置的卡槽21,不同的制动硬管1卡于不同的卡槽21内,即隔离卡子2通过并排的卡槽21将多个制动硬管1统一归置在一起,而卡槽21相互独立设置,可将不同制动硬管1相互隔离开来。
通过在制动硬管1上设置吸震部12,可吸收在汽车行进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以及汽车颠簸对制动硬管1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制动硬管1的作用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1所示,吸震部12包括多个弯折区,即吸震部12所在的管路处包括多个弯折结构,由于弯折结构具备缓冲作用,能够吸收汽车颠簸时产生的振动势能及冲击势能,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可选地,吸震部12的具体弯折形状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常见的螺旋弯状和蛇形弯状。其中,螺旋弯状对较大变形缓冲效果好,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吸收振动势能,而蛇形弯状节省空间。因此,可根据不同汽车零部件及其位置特点,选择性地设置与其连接的制动硬管的吸震部的具体形状。值得指出的是,螺旋弯状和蛇形弯状仅作为吸震部12弯折形状的示例性说明,其他具备吸震和缓冲作用的形状结构亦适用于吸震部12的形状设计中。
可选地,以汽车四个车轮为例,由于大多品牌或型号的汽车左右前轮为驱动轮,对车身振动比较敏感,故可采用螺旋弯状吸震部12所在的制动硬管1与其连接。相应的,汽车左右后轮多为从动轮,对振动敏感性较差,为了节约材料和减轻整车重量,可采用蛇形弯状吸震部12所在的制动硬管1与其连接。
以上详细介绍了制动硬管1的具体结构和作用,下面将结合附图对限制制动硬管1的各种卡子做进一步地限定说明。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隔离卡子2的卡槽21内还设置有倒刺结构,即当制动硬管1可卡于卡槽21内,且在倒刺结构的作用下不易发生脱落。其中,隔离卡子2具体具备几个卡槽21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如图2所示的隔离卡子2包括3个卡槽,最多可隔离固定3根制动硬管。
而安装卡子3因安装位置不同,可采用不同结构的卡子,例如用于固定安装制动硬管1中间部位的卡子,如图4和图5所示,具体包括:第一卡体31和第二卡体32,即,该种结构的安装卡子3具有两个相互配合的卡体结构,其中,第一卡体31主要包括多个承载部,制动硬管1可被限制在对应的承载部内,其中,承载部可设置为凹槽结构。第二卡体32与第一卡体31相扣合,协助第一卡体31将制动硬管1限制在承载部内。第一卡体31和第二卡体32配合好后,通过螺栓和螺母配合的方式将其固定于相应的车身位置处。其中,第一卡体31和第二卡体32可独立使用,当单独使用第一卡体31时,可将其作为隔离卡子使用,将多根制动硬管隔离开来。如图4所示的第一卡体31可最多固定和隔离5根制动硬管。
而用于固定安装制动硬管1两端的卡子,如图6和图7所示,具体包括设置有螺纹结构和倒刺结构的安装部33。即,制动硬管1可与螺纹结构相配合旋进安装部33,在倒刺结构的作用下,可保证制动硬管1不易脱落。其中,具体安装卡子3上具备几个安装部33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设置,如图6中的安装卡子3包括两个安装部33,最多可固定两根制动硬管。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通过在制动硬管与车身零部件的连接处增设吸震部,用于吸收汽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对制动硬管的冲击力,对车身车架变形起到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课延长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随车身底板设置的制动硬管(1),用于隔离所述制动硬管(1)的隔离卡子(2),以及用于将所述制动硬管(1)固定于车身上的安装卡子(3);其中,
所述制动硬管(1)包括:连接车身制动器、并随所述车身底板顺延设置的硬管主体(11),设置于所述硬管主体(11)一端的吸震部(12),以及连接所述吸震部(12)和汽车车轮的固定部(13);
所述隔离卡子(2)包括多个相互独立设置的卡槽(21),不同的制动硬管(1)卡于不同的卡槽(2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部(12)包括多个弯折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部(12)为螺旋弯状或蛇形弯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螺旋弯状吸震部(12)所在的制动硬管(1)与汽车前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蛇形弯状吸震部(12)所在的制动硬管(1)与汽车后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卡子(2)的卡槽(21)内设置有倒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卡子(3)包括:设有多个用于承载所述制动硬管(1)承载部的第一卡体(31),与所述第一卡体(31)相扣合的第二卡体(3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卡子(3)包括设置有螺纹结构和倒刺结构的安装部(33)。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动硬管结构。
CN201520869104.6U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05186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69104.6U CN205186137U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69104.6U CN205186137U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86137U true CN205186137U (zh) 2016-04-27

Family

ID=55779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69104.6U Active CN205186137U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861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7003A (zh) * 2015-11-03 2015-12-30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7003A (zh) * 2015-11-03 2015-12-30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CN105197003B (zh) * 2015-11-03 2019-03-1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86137U (zh)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CN104890494A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软垫总成
CN204236182U (zh)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布置结构
CN105197003A (zh) 一种制动硬管结构及汽车
CN205381113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05087040U (zh) 一种前下防护与上车踏板组合总成
CN203402080U (zh) 一种顶置蒸发器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03268167U (zh) 驾驶室后悬置系统
CN202389138U (zh) 一种应用于低地板城市客车的后减震器布置结构
CN202937888U (zh) 汽车制动硬管总成
CN209064083U (zh) 一种连接制动主缸与esc控制器的制动硬管
CN105179578B (zh) 自恢复橡胶空气弹簧
CN203974956U (zh) 一种用于车厢与底盘柔性连接的纵向支架
CN105216856A (zh) 用于汽车的中梁式车架
CN203713865U (zh) 一种汽车制动软管组件
CN202213462U (zh) 汽车用双联桥杠杆式钢板弹簧空气弹簧组合平衡悬架
CN204383575U (zh) 一种新型客车底盘结构
CN209616875U (zh) 一种排气管吊钩与地板支撑板集成装置
CN202863127U (zh) 加油管支架及具有该加油管支架的汽车
CN203957775U (zh) 三轮车
CN203318518U (zh) 汽车用顶端连接板
CN203391863U (zh) 一种改进的副车架
CN208149242U (zh) 保险杠减震器
CN105782305A (zh) 用于汽车的缓冲块
CN204937257U (zh) 一种汽车引擎盖拉线软轴拉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09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