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62978U - 除尘机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除尘机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62978U
CN205162978U CN201390000701.4U CN201390000701U CN205162978U CN 205162978 U CN205162978 U CN 205162978U CN 201390000701 U CN201390000701 U CN 201390000701U CN 205162978 U CN205162978 U CN 205162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filter
rib
mentioned
dust remo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07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儿玉健次
前田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855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14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855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724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62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6297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0Means for cleaning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除尘机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提供了除尘机构,其具备过滤器、框架及经由弹性部件能摆动地支撑于框架的除尘部件,当框架相对过滤器绕轴旋转时,除尘部件间断地抵接到肋来进行过滤器的除尘,除尘部件具有主体部及从主体部朝向过滤器延伸并当框架绕轴旋转时与肋抵接的抵接部;集尘部,其具备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的集尘容器、绕轴旋转地设置在上述集尘容器内并在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压缩尘埃的压缩部件,及设于上述集尘容器下端的底盖,上述底盖具有堵住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的内面,在该内面形成沿着与压缩尘埃时上述压缩部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的斜面,利用上述斜面的终端形成台阶;及具备除尘机构和集尘部的电动吸尘器。

Description

除尘机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除尘机构或者底盖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现有技术,已知如下电动吸尘器,其构成为,具备:圆筒状的集尘容器,其在周侧面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压缩部件,其在集尘容器内能绕轴旋转地被收纳并具有螺旋状的叶片;内筒,其设于压缩部件的上方并使利用回旋气流进行了尘埃分离后的气流流入内部;过滤器,其设于内筒的上方并使流入内筒的气流通过来去除气流中的细小尘埃;除尘机构,其设于过滤器的上部并进行过滤器的除尘;以及除尘电机,其驱动除尘机构,在吸尘运转结束后,利用除尘电机驱动除尘机构进行过滤器的除尘,同时使压缩部件在集尘容器内绕轴旋转来压缩尘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9247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利用回旋气流进行尘埃分离的电动吸尘器构成为,使进行尘埃分离后的气流经过过滤器,用过滤器捕获收集在气流中包含的细小的尘埃后将其排出。
在这种电动吸尘器中有的构成为,具备使过滤器振动来除尘的除尘机构,在吸尘运转结束后,使除尘机构驱动固定的时间来振落附着于过滤器的细小的尘埃。
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构成为,在吸尘运转结束后,利用除尘电机驱动除尘机构来进行过滤器的除尘,同时使压缩部件在集尘容器内绕轴旋转来压缩尘埃。
根据这种电动吸尘器,在吸尘运转结束后进行过滤器的除尘和尘埃的压缩,因此,虽然能防止吸尘能力降低,另外,尘埃的废弃也变得容易,但还是希望进一步提高便利性和吸尘能力。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提供具备有助于提高便利性和吸尘能力的除尘机构或者底盖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尘机构,具备:过滤器,其由多个肋支撑;框架,其相对于过滤器绕轴旋转;以及除尘部件,其经由弹性部件能摆动地支撑于框架并在框架相对于过滤器绕轴旋转时间断地抵接到肋来进行过滤器的除尘,除尘部件具有:主体部,其支撑于框架;以及抵接部,其从主体部朝向过滤器延伸并当框架绕轴旋转时与肋抵接,抵接部,在框架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在除尘部件的主体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且抵接部与肋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与肋以在旋转方向形成的角度是锐角的方式抵接,当框架向与上述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在除尘部件的主体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且抵接部与肋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与肋以在旋转方向形成的角度是钝角的方式抵接。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吸尘器,其能装拆地具备集尘部,上述集尘部具备:集尘容器,其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以及除尘机构,其去除附着于过滤器的尘埃,上述除尘机构包括任一前项所述的除尘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尘部,其具备:集尘容器,其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压缩部件,其能绕轴旋转地设置在上述集尘容器内并在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压缩尘埃;以及底盖,其设于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上述底盖具有堵住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的内面,在该内面形成沿着与压缩尘埃时上述压缩部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的斜面,利用上述斜面的终端形成台阶。还提供了电动吸尘器,其能装拆地具备任一前项所述的集尘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除尘部件的抵接部形成为,当框架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与肋以锐角抵接,当框架向与上述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绕轴旋转时与肋以钝角抵接。
因此,能够根据框架的旋转方向改变抵接部跨越肋时从弹性部件受到的阻力。即,当抵接部与肋以锐角抵接时,抵接部为了跨越该肋而必须抵抗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较大地移位,从弹性部件受到较强的阻力。另一方面,当抵接部与肋以钝角抵接时,抵接部仅通过稍微移位就能跨越该肋,从弹性部件受到的阻力较小即可。
由此,当框架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抵接部被肋强力干扰,利用跨越肋时的返回力而强力敲打相邻的肋来进行过滤器的除尘,当框架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绕轴旋转时,抵接部不会被肋强力干扰,能够使框架相对于过滤器基本无阻力地绕轴旋转。
其结果是,能够极力地抑制除尘部件的抵接部根据框架的旋转方向敲打肋从而产生的声响,即使是对以与除尘机构联动而驱动的方式构成的尘埃的压缩机构,也能在抑制噪音的同时在吸尘运转中驱动该压缩机构。
只要在吸尘运转中驱动尘埃的压缩机构,则能抑制在集尘容器内尘埃飞扬,能防止尘埃堵塞从集尘容器通往过滤器的气流的通路而降低吸尘能力。另外,集尘容器内的尘埃的压缩率也提高,尘埃的废弃也变得容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堵住集尘容器的下端的底盖的内面,形成沿着与压缩尘埃时压缩部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的斜面,利用该斜面的终端形成台阶,因此,当压缩部件向压缩尘埃的方向旋转时,被压缩的尘埃在底盖上卡止于台阶而有效地进行压缩,当压缩部件向与上述旋转方向不同的方向旋转时,被压缩的尘埃在底盖上滑动,能防止被压缩的尘埃沿着压缩部件倒流。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具备有助于提高便利性和吸尘能力的底盖的集尘部以及具备集尘部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主体部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主体部拆下集尘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主体部拆下集尘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主体部拆下集尘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集尘部上部的手柄、前方装饰罩以及后方装饰罩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组装图。
图8是表示打开集尘部底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集尘部的右侧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集尘部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A-A向视截面图。
图13是图11的B-B向视截面图。
图14是说明集尘部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集尘部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过滤器和除尘机构的构成的分解组装图。
图17是组装有除尘机构的过滤器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的C-C向视截面图。
图19是图18的D-D向视截面图。
图20是图18的E-E向视截面图。
图21(a)至图21(e)是说明当除尘机构的框架相对于过滤器向逆时针方向(除尘方向)绕轴旋转时,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过滤器的上肋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2(a)至图22(d)是说明当除尘机构的框架相对于过滤器向顺时针方向(压缩方向)绕轴旋转时,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过滤器的上肋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3是集尘容器的底盖的分解组装图。
图24是图12的F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1的除尘部件的图21(a)对应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2的除尘部件的图21(a)对应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除尘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过滤器,其由多个肋支撑;框架,其相对于过滤器绕轴旋转;以及除尘部件,其经由弹性部件能摆动地支撑于框架,当框架相对于过滤器绕轴旋转时,间断地与肋抵接来进行过滤器的除尘,除尘部件具有:主体部,其支撑于框架;以及抵接部,其从主体部朝向过滤器延伸,当框架绕轴旋转时与肋抵接,抵接部形成为,当框架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在除尘部件的主体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且抵接部与肋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与肋以在旋转方向形成的角度是锐角的方式抵接,当框架向与上述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在除尘部件的主体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且抵接部与肋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与肋以在旋转方向形成的角度是钝角的方式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除尘机构中,过滤器意味着被多个肋支撑的过滤膜。
另外,除尘意味着去除附着于过滤器的尘埃,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除尘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支撑过滤器的肋时产生的肋的振动进行除尘。
另外,锐角意味着小于90°的角度,钝角意味着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度。
优选在本实用新型的除尘机构中,弹性部件与框架的旋转方向无关地对除尘部件施力以使除尘部件恢复到原来的姿态。
根据这种构成,与框架的旋转方向无关,能当除尘部件不与肋干扰时使除尘部件迅速地恢复到原来的姿态。其结果是,能提高除尘部件对肋的追随性,即便使框架以高速旋转也能防止除尘部件乱动而陷入不能控制的状态。由此不仅能发挥期望的除尘性能,还能防止除尘机构的故障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除尘机构中,也可以是,过滤器的各肋是从中心以辐射状延伸的直线状,框架具有能摆动地对除尘部件的主体部进行轴支的轴支部,以抵接部与肋平行地接触的方式确定轴支部相对于过滤器的中心的角度。
根据这种构成,抵接部与肋线接触,能防止多余的负荷施加于肋的一部分而损伤肋。
在本实用新型的除尘机构中,也可以是,除尘部件设有多个,配设为按照不同的定时分别抵接到肋。
根据这种构成,设有多个的除尘部件按照不同的定时分别抵接到肋,因此能防止在多个部位同时产生敲打肋的声响,能抑制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除尘机构中,也可以是,除尘部件设有多个,配设为分别抵接到肋的不同的部位。
根据这种构成,设有多个的除尘部件分别抵接到肋的不同的部位,因此能防止负荷集中于肋的一个部位而损伤肋。
从其它观点来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集尘部,其具备:集尘容器,其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以及除尘机构,其对附着于过滤器的尘埃进行除尘,上述除尘机构包括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除尘机构。
从另一其它观点来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电动吸尘器,其能装拆地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集尘部。
本实用新型的集尘部,其特征在于,具备:集尘容器,其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压缩部件,其能绕轴旋转地设置在上述集尘容器内并当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压缩尘埃;以及底盖,其设于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上述底盖具有堵住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的内面,在该内面中形成沿着与压缩尘埃时上述压缩部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的斜面,利用上述斜面的终端形成台阶。
在本实用新型的集尘部中,压缩部件意味着具有在集尘容器内当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压缩尘埃的叶片等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集尘部中,也可以是,上述台阶以在与上述压缩部件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根据这种构成,能使被压缩的尘埃有效地卡止于台阶,尘埃的压缩效率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集尘部中,也可以是,上述内面具有底部和从该底部的周缘立起的周壁部,上述斜面和上述台阶形成在上述底部和上述周壁部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
根据这种构成,卡止尘埃的台阶形成在底部和周壁部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因此能使被压缩的尘埃更有效地卡止于台阶。
从其它观点来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电动吸尘器,其能装拆地具备集尘部,上述集尘部具备:集尘容器,其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压缩部件,其能绕轴旋转地设置在上述集尘容器内并当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压缩尘埃;以及底盖,其设于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上述底盖具有堵住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的内面,在该内面中形成沿着与压缩尘埃时上述压缩部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的斜面,利用上述斜面的终端形成台阶。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除尘机构或者底盖的集尘部、具备它们的集尘部、以及能装拆地具备该集尘部的电动吸尘器。
[电动吸尘器的整体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主体部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主体部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主要包括:主体部10,其具备电动送风机11(参照图3);旋风方式的集尘部30,其能装拆地装配于主体部10;挠性软管3,其能装拆地装配于主体部10的插入口12;手柄部5,其装配于软管3的顶端并具有操作部4;延长管6,其与手柄部5连接;以及吸入口体7,其与延长管6的顶端连接并与被清扫面相接。
虽未图示,但在操作部4中设有切换电动送风机11的输出的输出切换开关、使电动送风机11停止的停止开关等。
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0中按顺序配置有:软管3的插入口12,其从前方朝向后方;集尘室20,其收纳集尘部30;集尘部30,其收纳于集尘室20并对经由插入口12流入的尘埃进行分离、集尘;把手13,其在搬运主体部10时由用户把持;一对主车轮14,其在吸尘运转时追随用户的移动而使主体部10移动。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设有使主体部10从地面浮出而帮助主体部10的顺利的移动的辅助车轮15、16。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0的后方侧设有电动送风机11,电动送风机11和集尘部30利用管路17相连。另外,在主体部10的后部箱体18中形成有用于将从电动送风机11排出的空气向外部释放的狭缝状的第1排气口19(参照图6)。
另一方面,主体部10的前方侧的插入口12与设于集尘部30的前方侧的流入口31连接,设于集尘部30的上部后方的第2排气口32与主体部10的管路17连接。
由此,当电动送风机11工作时,在经由第2排气口32与管路17连接的集尘部30内产生负压,包含尘埃的空气经由吸入口体7、延长管6、软管3以及插入口12从集尘部30的流入口31流入。
此时在集尘部30的集尘容器33内产生回旋气流而进行尘埃的分离,分离的尘埃堆积在集尘容器33的底盖80上。尘埃被分离后的气流流入内筒35后经过过滤器50,从第2排气口32向主体部10内的管路17流出。
有可能在进行了尘埃的分离后的气流中包含细小的尘埃,但该气流中的细小的尘埃通过经过过滤器50而被过滤器50捕获收集,清洁的空气经由第2排气口32和管路17从第1排气口19向外部排出。
图4~6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主体部拆下集尘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4~6所示,主体部10具有用于能装拆地收纳集尘部30的集尘室20。集尘室20在与集尘部30对应的有底圆筒状的空间内上部被开放。
如图6所示,在集尘室20的前方上部,软管3(参照图1)的插入口12的一端露出。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5所示,在集尘室20的后方上部,与电动送风机11(参照图3)相连的管路17的一端露出。
当将集尘部30从上方插入这种集尘室20时,主体部10的插入口12与集尘部30的流入口31被连接,并且集尘部30的第2排气口32与主体部10的管路17被连接。
如图2~6所示,当相对于集尘室20装拆集尘部30时用户操作的可动式手柄36与前方装饰罩37和后方装饰罩38一起设置在集尘部30的上部。在手柄36中为了用户易于把持而形成有贯通孔36a。在此,例如用户能以将手指插入贯通孔36a中、抓住手柄36的前方部的方式抬起手柄36。通过这样构成,即使是单手也能不费劲地从集尘室20拆下集尘部30。其结果是,用户的便利性提高。
如图2所示,在集尘部30装配到集尘室20的状态下,手柄36、前方装饰罩37以及后方装饰罩38以呈现与主体部10的上部箱体21为一体的外观的方式形成。
图7是表示手柄、前方装饰罩以及后方装饰罩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组装图。
如图3和图7所示,手柄36与前方装饰罩37和后方装饰罩38一起安装于安装基板39。手柄36能上下转动地枢支于安装基板39,向内面侧突出的卡合部36b与在安装基板39上能滑动地配置的滑动部件40卡合。
如图7所示,在安装基板39中形成以能使滑动部件40向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的引导部41,在引导部41的后端形成有开口部41a。另一方面,在滑动部件40的后方侧的一端形成有用于与集尘室20的被卡合部22(参照图4和图5)卡合的卡合爪40a。滑动部件40在配置在引导部41上的状态下被未图示的弹性部件施力,以使卡合爪40a从开口部41a突出。
如图2所示,在集尘部30装配于集尘室20的状态下,当以抬起手柄36的方式向上方转动手柄36时,卡合部36b在引导部41上将滑动部件40向前方按出,与此相伴地卡合爪40a向开口部41a内缩回。
当卡合爪40a向开口部41a内缩回时,集尘部30的卡合爪40a与集尘室20的被卡合部22的卡合被解除。当在卡合爪40a与被卡合部22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下将手柄36原样向上方抬起时,如图4~6所示,能从主体部10的集尘室20拆下集尘部30。
图8是表示已将集尘部的底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从集尘室20(参照图4~6)拆下的集尘部30通过使抓手48移动而使钩子49从集尘容器33脱离来打开底盖80,由此能废弃堆积在集尘容器33内的尘埃。在废弃尘埃后,底盖80再次被关闭,集尘部30为了下次的吸尘运转而装配于主体部10的集尘室20。
此时,一边向上方抬起手柄36一边将集尘部30收纳在集尘室20的规定的位置,当使手柄36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卡合爪40a与集尘室20的被卡合部22(参照图4和图5)卡合,集尘部30固定于集尘室20。
此外,卡合爪40a的与集尘室20的被卡合部22相对的面成为倾斜面,因此当向集尘室20按压集尘部30时,与被卡合部22的上端抵接的卡合爪40a抵抗弹性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向开口部41a内缩回。并且,当集尘部30相对于集尘室20而到达规定的位置时,卡合爪40a由于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从开口部41a突出,与集尘室20的被卡合部22卡合。
因此,将集尘部30装配于主体部10的集尘室20时对手柄36的操作不是必需的,也可以按照规定的方向将集尘部30向集尘室20按压来装配。
[集尘部和除尘机构的说明]
图9是集尘部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集尘部的右侧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集尘部的俯视图,图12是图11的A-A向视截面图,图13是图11的B-B向视截面图。
如图9~13所示,集尘部30主要包括:圆筒状的集尘容器33,其形成有尘埃的流入口31;底盖80,其能打开关闭地堵住集尘容器33的底;以及上部罩部42,其堵住集尘容器33的上方。
如图9和图10所示,流入口31以从集尘容器33的周侧面沿着该周侧面的切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顶端形成有可靠地进行与插入口12(参照图6)的连接的凸缘31a。
如图9~13所示,上部罩部42主要包括:上述手柄36、前方装饰罩37、后方装饰罩38以及安装基板39,利用安装基板39的后部形成第2排气口32。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集尘容器33的内部具有:压缩部件43,其具有螺旋状的叶片43a;内筒35,其具有安装有网格状过滤器(未图示)的开口35a;以及结合部35d,其将内筒35和压缩部件43卡止,压缩部件43和结合部35d以联动并绕轴旋转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内筒35的上部设有与内筒35连通的漏斗状的过滤器收纳部44,在过滤器收纳部44的扩径部44a中收纳有过滤器50。另外,在过滤器50的上部,进行附着于过滤器50的尘埃的除去的除尘机构60以相对于过滤器50能绕轴旋转的方式设置。
图14和图15是说明集尘部的内部构成的说明图。此外,在图14和图15中,集尘容器和上部罩部省略图示。
如图14和图15所示,压缩部件43和结合部35d以相互成为同轴的方式被结合,结合部35d的上端35b能绕轴旋转地嵌入在过滤器收纳部44的底面44b的中心形成的底部开口44c。
过滤器收纳部44的扩径部44a为了收纳过滤器50而具有比过滤器50稍大的直径,在扩径部44a的外侧安装有齿轮壳体47,齿轮壳体47收纳用于驱动除尘机构60的上下一对第1齿轮45和第2齿轮46。
此外,如图15所示,在压缩部件43的叶片43a的里面形成有促进尘埃的压缩的突起43b。后述突起43b的作用。
第1齿轮45是用于对后述的除尘机构60的框架61传递驱动力的齿轮,第2齿轮46是从主体部10的向集尘室20露出的除尘电机的输出齿轮23(参照图5)接受驱动力的传递的齿轮。第1齿轮45和第2齿轮46以相互联动的方式在齿轮壳体47内相连,第1齿轮45从形成于扩径部44a的周壁的侧部开口44d向扩径部44a内露出。
如上所述当集尘部30装配于主体部10的集尘室20时,集尘部30侧的第2齿轮46与集尘室20侧的输出齿轮23啮合,输出齿轮23的驱动力经由第2齿轮46被向第1齿轮45传递。
图16是表示过滤器和除尘机构的构成的分解组装图。
如前面示出的图14和图15以及图16所示,过滤器50俯视为圆形,具有轴孔部52,轴孔部52在中心形成有用于使除尘机构60的框架61的旋转轴66插通的贯通孔51。多个上肋(肋)53和下肋54从轴孔部52的上端和下端以辐射状延伸,上肋53和下肋54的顶端与和轴孔部52形成同心圆的内环状部55相连。
利用轴孔部52、上肋53、下肋54以及内环状部55形成支撑HEPA过滤器(未图示)的骨架且HEPA过滤器以裙褶状被支撑。
另外,在内环状部55的外侧形成有与内环状部55形成同心圆的外环状部56,在内环状部55和外环状部56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
除尘机构60主要包括:框架61,其相对于过滤器50绕轴旋转;以及3个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其经由弹性部件62能摆动地支撑于框架61。
框架61包括:轴部66,其能绕轴旋转地嵌入过滤器50的轴孔部52;3个连接用托架部67,其从轴部66的上端附近以辐射状延伸;3个第1、第2以及第3轴支用托架部68、69、70,其同样地从轴部66的上端附近以辐射状延伸;以及俯视为圆形的环状部71,其与连接用托架部67以及第1、第2和第3轴支用托架部68、69、70的顶端相连。在环状部71的外周形成有局部地突出的突出肋71b。后述突出肋71b的作用。
图17是组装有除尘机构的过滤器的俯视图,图18是图17的C-C向视截面图,图19是图18的D-D向视截面图,图20是图18的E-E向视截面图。
如前面所述的图16和图17~20所示,在轴部66和环状部71之间用于能摆动地轴支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分别形成于第1、第2以及第3轴支用托架部68、69、70。
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被截面为半圆状的罩72分别覆盖,在各罩72的内面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弹性部件62的卡止端62a卡合的台阶部72a。
另外,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具有:主体部63a、64a、65a,其分别轴支于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以及手柄状的抵接部63b、64b、65b,其当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绕轴旋转时间断地抵接到过滤器50的上肋53。
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主体部63a、64a、65a具有:贯通部63a1、64a1、65a1,其分别能转动地嵌入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的轴端;以及卡合部63a2、64a2、65a2,其当抵接部63b、64b、65b与上肋53抵接而移位时与弹性部件62的卡止端62a卡合。
在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的轴端形成有螺纹孔。弹性部件62分别插通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并且贯通部63a1、64a1、65a1与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的轴端连通,用带凸缘的防脱螺钉(未图示)固定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
如图19所示,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以轴端比贯通部63a1、64a1、65a1稍微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在防脱螺钉的凸缘和贯通部63a1、64a1、65a1之间确保微小的间隙,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参照图16)能摆动地安装于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
如图16所示,在框架61的环状部71的下端附近形成有被驱动齿轮71a。当框架61的轴部66嵌入过滤器50的轴孔部52时,如图14所示,框架61的环状部71嵌入过滤器50的内环状部55和外环状部56之间,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能绕轴旋转。此时,形成于框架61的环状部71的被驱动齿轮71a从形成于过滤器50的外环状部56的开口部56a露出。
另外,如图14所示,在框架61的轴部66嵌入过滤器50的轴孔部52(参照图16)的状态下,形成于环状部71的外周的突出肋71b位于与外环状部56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并且,如图13所示,在集尘容器33的过滤器收纳部44中收纳组装有除尘机构60的过滤器50,当被上部罩部42覆盖时,以和上部罩部42的安装基板39的下端隔开微小的间隔而相对的方式形成有突出肋71b。
因此,当在集尘部30内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绕轴旋转时,即使由于某些原因而成为框架61的旋转轴从本来的轴心偏移而旋转的事态,也能防止在集尘部30内框架61的突出肋71b抵接到安装基板39的下端、框架61在集尘部30内偏移而旋转的事态。另外,当拆下上部罩部42时,能通过与突出肋71b接触来防止过滤器50的浮起。
另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嵌入过滤器50的轴孔部52的框架61的轴部66的下端,经由环状的弹性密封材料73安装有刮板部件74。刮板部件74与框架61的绕轴旋转联动而旋转。
另外,如图15所示,在刮板部件74的下端形成有朝向内筒35突出的卡合片74a。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形成有从结合部35d的上端35b朝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片35c。
因此,如图12~15所示,当将组装有除尘机构60的过滤器50收纳于过滤器收纳部44时,在框架61的环状部71形成的被驱动齿轮71a与向过滤器收纳部44内露出的第1齿轮45啮合,并且刮板部件74的卡合片74a与结合部35d的卡合片35c卡合。
由此,当框架61利用第1齿轮45的驱动力相对于过滤器50绕轴旋转时,刮板部件74、结合部35d以及压缩部件43与框架61的绕轴旋转联动而全部向相同的方向绕轴旋转。
此外,卡合片74a和卡合片35c的顶端形成三角形的凸部,当将组装有除尘机构60的过滤器50收纳于过滤器收纳部44时,能相互不跨越地进行收纳。卡合片的形状也可以不是三角形的凸部而是半圆状的凸部。
此外,如图14和图16所示,在框架61的轴部66的上端形成有带凹凸的把持部66a,上述带凹凸的把持部66a使用户以手动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绕轴旋转成为可能。
[除尘部件的配置和动作]
如前面示出的图16~19所示,以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与上肋53平行地接触的方式确定能摆动地支撑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相对于轴部66的中心的角度。其原因是,如图21(e)所示,抵接部63b强力敲打上肋53的位置与第1轴支部68a的轴的中心点不同(L4),由此在其原样状态下成为抵接部63b与上肋53无法平行地接触的状态。
详细地说,如图20所示,设定为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的轴线相对于将轴部66的中心与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的轴端中心连接的线形成θ1、θ2、θ3的角度。
换句话说,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形成为,当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逆时针方向绕轴旋转时,在接近过来的上肋53的紧前变得与该上肋53平行。
由此,当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向逆时针方向绕轴旋转时,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与上肋53分别进行线接触,能防止多余的负荷施加到上肋53的一部分。
另外,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以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按照不同的定时分别与上肋53接触的方式配置。
具体地,当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逆时针方向绕轴旋转时,以按照第1除尘部件63、第2除尘部件64以及第3除尘部件65的顺序抵接到上肋53的方式配置。
由此,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不会与多个上肋53同时接触,能抑制噪音的增大。
而且,如图20所示,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以从轴部66的中心到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的轴端为止的距离L1、L2、L3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
由此,轴支于第1、第2以及第3轴支部68a、69a、70a的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分别抵接到上肋53的不同的部位,能防止负荷集中于上肋53的一个部位。
图21(a)至图21(e)是说明当除尘机构的框架相对于过滤器向逆时针方向(除尘方向)绕轴旋转时,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过滤器的上肋的情况的说明图。此外,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全部具有相同的结构,同样地抵接到上肋53,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参照第1除尘部件63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过滤器50和框架61,希望适当地参照前面示出的图。
如图21(a)所示,第1除尘部件63经由弹性部件62能摆动地轴支于第1轴支部68a。在图21(a)所示的状态下,位于弹性部件62的两端的卡止端62a卡止于罩72的台阶部72a,并且还与主体部63a的卡合部63a2卡合。
在图21(a)所示的状态下,弹性部件62是没有施加压缩力的自由状态,第1除尘部件63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62的作用力,抵接部63b以锐角角度α1与上肋53接触。
第1除尘部件63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62的作用力的状态下以抵接部63b以锐角角度α1与上肋53接触的方式形成,因此当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逆时针方向(除尘方向)绕轴旋转时,如图21(b)所示,抵接部63b与上肋53较大地干扰,为了跨越上肋53而较大地移位。
此时,弹性部件62的一方卡止端62a卡止于罩72的一方台阶部72a,并且另一方卡止端62a与主体部63a的一方卡合部63a2卡合,对弹性部件62施加压缩力。弹性部件62被压缩,由此对第1除尘部件63施加阻力。
之后,当框架61进一步继续绕轴旋转时,如图21(c)所示,抵接部63b的顶端63b1到达上肋53的顶部,弹性部件62最大限度地被压缩。
并且,当框架61进一步继续绕轴旋转时,如图21(d)所示,抵接部63b的顶端63b1跨越上肋53的顶部,弹性部件62的压缩力被一下释放。
当弹性部件62的压缩力被释放时,如图21(e)所示,抵接部63b由于弹性部件62的作用力而强力敲打相邻的上肋53,对该上肋53施加振动而振落附着于过滤器(未图示)的尘埃。
以后,重复如上所述的动作,由此,第1除尘部件63的抵接部63b间断地抵接到上肋53,进行过滤器50的除尘。
图22(a)至图22(d)是说明当除尘机构的框架相对于过滤器以顺时针(压缩方向)绕轴旋转时,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过滤器的上肋的情况的说明图。此外,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全部具有相同的结构,同样地抵接到上肋53,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参照第1除尘部件63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过滤器50和框架61,希望适当地参照前面示出的图。
如图22(a)所示,第1除尘部件63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62的作用力的状态下,与主体部63a相连的抵接部63b以钝角角度α2与上肋53接触。
抵接部63b以钝角角度α2与上肋53接触,因此如图22(b)和图22(c)所示,即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以顺时针(压缩方向)绕轴旋转,也仅通过稍微移位就能跨越上肋53。此时,弹性部件62受到的压缩力很小,第1除尘部件63几乎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62的阻力。
并且,当框架61进一步继续绕轴旋转时,如图22(d)所示,抵接部63b由于来自弹性部件62的作用力而迅速地回到原来的位置。
以后,重复如上所述的动作,由此第1除尘部件63的抵接部63b几乎没有受到阻力地间断地跨越上肋53,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基本上无阻力地绕轴旋转。
因此,当抵接部63b跨越上肋53时产生的声响被抑制为非常小,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的噪音也被抑制为非常小。
此外,弹性部件62与框架61的旋转方向无关地以使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回到原来的位置的方式对其施力,因此,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对过滤器50的上肋53的追随性提高,即使框架61以高速旋转,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也不会乱动而陷入不能控制的状态。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间断地强力抵接到过滤器50的上肋53来进行过滤器50的除尘。
另一方面,当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不必使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强力抵接到过滤器50的上肋53即可,能抑制噪音且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绕轴旋转。
因此,在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除尘机构60的电动吸尘器1(参照图1)中,如图12~15所示,当进行通常的吸尘运转时能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与框架61的旋转联动地使结合部35d和压缩部件43在集尘容器33内绕轴旋转。
压缩部件43具有螺旋状的叶片43a,因此在吸尘运转中在集尘容器33内绕轴旋转,由此能防止从气流分离的尘埃在集尘容器33内飞扬、内筒35的开口35a被尘埃封闭。而且,既能提高集尘容器33内的尘埃的压缩率,又能容易地进行尘埃的废弃。
并且,在吸尘运转结束后,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使第1、第2以及第3除尘部件63、64、65的抵接部63b、64b、65b间断地强力抵接到过滤器50的上肋53,对上肋53施加振动,由此能振落附着于过滤器50的尘埃。
由于除尘机构60的动作而从过滤器50被振落的尘埃堆积在过滤器收纳部44的底面44b(参照图14)上,但装配到与框架61联动而绕轴旋转的刮板部件74的下端的挠性刮板74b(参照图15)在底面44b上滑动,将堆积在底面44b上的尘埃从底部开口44c向内筒35内扫落。被向内筒35内扫落的尘埃向压缩部件43的内部落下,堆积在被底盖80堵住的压缩部件43的下端。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61的轴部66的上端形成有带凹凸的把持部66a(参照图14和图16),用户能抓住把持部66a而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手动地绕轴旋转,但本实施方式的除尘机构60构成为,能使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在结构上不费劲地绕轴旋转。
因此,即使对操作不熟练的用户为了由用户本身进行过滤器50的除尘,而抓住把持部66a以手动使框架61向任一方向旋转,除尘机构60也不会在结构上发生故障。
[底盖的说明]
图23是集尘容器的底盖的分解组装图。
如图23所示,底盖80具有轴支在集尘容器33的下端附近的轴部81,在轴部81和集尘容器33之间夹设有弹性部件82。
由此,如前面示出的图8所示,当解除底盖80相对于集尘容器33的卡合时,底盖80由于弹性部件82的作用力而打开,能废弃在集尘容器33内被压缩的尘埃或者堆积在压缩部件43的下端的尘埃。
如图23所示,底盖80具有堵住集尘容器33的内面83,在该内面83局部地形成沿着与吸尘运转时压缩部件43旋转的方向(顺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上升的斜面84,利用斜面84的终端形成有台阶85。
在此,底盖80的内面83包括圆形的底部83a以及从底部83a的周缘立起的周壁部83b,斜面84和台阶85遍及底部83a和周壁部83b形成。此外,台阶85以在与压缩部件43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底盖80的内面83中形成如上所述的台阶85,由此当进行吸尘运转时,当尘埃被在集尘容器33内绕轴旋转的压缩部件43的叶片43a压缩时,使被压缩的尘埃卡止到形成于底盖80的内面83的台阶85,能防止被压缩的尘埃在底盖80上滑动而移动。
假设上述那样的台阶85没有形成于底盖80的内面83,则随着螺旋状的叶片43a的旋转,尘埃也会在底盖80上移动,因此,由螺旋状的叶片43a的旋转带来的压缩力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尘埃的压缩效率降低。
然而,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在底盖80的内面形成台阶85且将尘埃卡止于底盖80上,则能有效地传递由叶片43a的旋转带来的压缩力,能提高尘埃的压缩率。
另外,台阶85利用沿着与吸尘运转时压缩部件43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的斜面84的终端形成,因此,在吸尘运转结束后,当压缩部件43与除尘机构60的动作联动而向逆时针方向绕轴旋转时,能使被压缩的尘埃在底盖80上滑动。
由此,即使压缩部件43向与压缩尘埃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绕轴旋转,也防止被压缩的尘埃沿着螺旋状的叶片43a在集尘容器33内倒流的现象,尘埃的压缩率不会降低而被维持。
此外,如图15所示,在压缩部件43的叶片43a的里面形成有多个突起43b。并且,在突起43b中设有倾斜部。当吸尘运转时压缩部件43朝向顺时针方向绕轴旋转时,尘埃卡于突起43b而促进尘埃的压缩。另一方面,在吸尘运转结束后,当压缩部件43与除尘机构60的动作联动而向逆时针方向绕轴旋转时,尘埃也卡于突起43b,防止尘埃沿着螺旋状的叶片43a在集尘容器33内倒流的现象。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底盖80的内面83中设置1个斜面84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多个斜面84。在这样构成底盖80的情况下,当由压缩部件43进行压缩时,能更有效地限制被压缩的尘埃在底盖80上滑动而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斜面84设于底盖80的内面83的底部83a和周壁部83b双方的情况,但也可以是斜面84仅设于底部83a和周壁部83b中的任一方。在这样构成底盖80的情况下,得到上述效果,并且底盖80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底盖80能打开关闭、打开底盖80废弃在集尘容器33内被压缩的尘埃的情况,但底盖80也可以固定于集尘容器33,也可以与集尘容器33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在例如从集尘部30拆下集尘容器33后废弃集尘容器33内的尘埃。在这样构成底盖80的情况下也得到上述效果。
如图23所示,在底盖80的中心形成棱柱状的突起86,用于保持环状的密封材料87的保持部件88嵌入该突起86。
保持部件88具有:基底部88a,其支撑在底盖80上;以及突起部88b,其以嵌入压缩部件43的下端的方式向上方突出,在基底部88a和突起部88b之间形成有用于保持环状的密封材料87的环状槽88c。保持部件88从底盖80的下侧起被固定螺钉固定。
环状的密封材料87嵌入环状槽88c从而被保持部件88支撑,与压缩部件43进行密封。
图24是图12的F部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4所示,在压缩部件43的下端和底盖80的内面83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D1),压缩部件43相对于底盖80无阻力地绕轴旋转。另外,利用在压缩部件43的下端和底盖80的内面83之间形成的微小的间隙,也放宽了压缩部件43的尺寸精度。
但是,压缩部件43是与内筒35和除尘机构60一起绕轴旋转的旋转体,压缩部件43的下端完全未被支撑,从确保旋转的稳定性方面来看是不优选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压缩部件43的比内面侧的下端面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台阶43c,环状的密封材料87抵接到该台阶。
环状的密封材料87与台阶43c抵接的部分成为倾斜面,因此压缩部件43的轴心自然地固定,能稳定地绕轴旋转。
此外,在环状的密封材料87的表面涂敷润滑剂,由此几乎不存在对台阶43c的摩擦阻力。
[除尘部件的变形例1]
基于图25说明变形例1的除尘部件。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1的除尘部件的图21(a)对应图。
如图25所示,变形例1的除尘部件163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除尘部件63变更了抵接部163b相对于主体部163a的朝向。
具体地,变更抵接部163b的朝向,以使在除尘部件163的主体部163a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62的作用力、且抵接部163b与上肋53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163b与上肋53形成的角度α3比上述实施方式的该角度α1(参照图21(a))大。
由此,当除尘部件163向除尘方向(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逆时针方向绕轴旋转的方向)移动时,上肋53与除尘部件163的抵接部163b的干扰程度变得更强,抵接部163b跨越上肋53时从弹性部件62受到的阻力更进一步变强。
另一方面,当除尘部件163向压缩方向(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顺时针方向绕轴旋转的方向)移动时,抵接部163b跨越上肋53所需的移位量变得更小,抵接部163b跨越上肋53时从弹性部件62受到的阻力变得更小。
其结果是,根据变形例1的除尘部件163,能加强向除尘方向移动时抵接部163b敲打上肋53的力,而提高除尘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降低向压缩方向移动时抵接部163b跨越上肋53时产生的噪音,能以更小的阻力使框架61旋转。
[除尘部件的变形例2]
基于图26说明变形例2的除尘部件。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2的除尘部件的图21(a)对应图。
如图26所示,变形例2的除尘部件263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除尘部件63变更了抵接部263b相对于主体部263a的朝向。
具体地,变更抵接部263b的朝向,以使在除尘部件263的主体部263a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62的作用力、且抵接部263b与上肋53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263b与上肋53形成的角度α4比上述实施方式的该角度α1(参照图21(a))小。
由此,当除尘部件263向除尘方向(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逆时针方向绕轴旋转的方向)移动时,上肋53与除尘部件263的抵接部263b干扰的程度变弱,当抵接部263b跨越上肋53时从弹性部件62受到的阻力变弱。
另一方面,当除尘部件263向压缩方向(框架61相对于过滤器50向顺时针方向绕轴旋转的方向)移动时,抵接部263b跨越上肋53所需的移位量变大,抵接部263b跨越上肋53时从弹性部件62受到的阻力变大。
其结果是,根据变形例2的除尘部件263,能减弱向除尘方向移动时抵接部263b敲打上肋53的力而减小向上肋53的负荷。另一方面,当向压缩方向移动时抵接部263b跨越上肋53时产生的噪音增大,并且框架61的旋转阻力也增加,但向压缩方向移动时也能发挥相应的除尘作用。
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适当地设定抵接部相对于除尘部件的主体部的朝向,由此能变更抵接部敲打肋的强度,或者能根据旋转方向变更抵接部敲打肋的强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实用新型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水平方向设有轴支除尘部件的轴支部,但也可以构成为将轴支部设在垂直方向,敲打设于过滤器上部的突起。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吸尘器
10主体部
20集尘室
30集尘部
31流入口
33集尘容器
35内筒
43压缩部件
43a叶片
50过滤器
53上肋(肋)
54下肋
60除尘机构
61框架
62弹性部件
63第1除尘部件
63a、64a、65a主体部
63b、64b、65b抵接部
63b1顶端
64第2除尘部件
65第3除尘部件
68第1轴支用托架部
68a第1轴支部
69第2轴支用托架部
69a第2轴支部
70第3轴支用托架部
70a第3轴支部
80底盖
81轴部
82弹性部件
83内面
83a底部
83b周壁部
84斜面
85台阶
86突起
87密封材料
88保持部件
88a基底部
88b突起部
88c环状槽

Claims (10)

1.一种除尘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过滤器,其由多个肋支撑;框架,其相对于过滤器绕轴旋转;以及除尘部件,其经由弹性部件能摆动地支撑于框架,当框架相对于过滤器绕轴旋转时,间断地抵接到肋来进行过滤器的除尘,除尘部件具有:主体部,其支撑于框架;以及抵接部,其从主体部朝向过滤器延伸,当框架绕轴旋转时,与肋抵接,抵接部形成为,当框架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在除尘部件的主体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且抵接部与肋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与肋以在旋转方向形成的角度是锐角的方式抵接,当框架向与上述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在除尘部件的主体部没有受到来自弹性部件的作用力且抵接部与肋接触的状态下,抵接部与肋以在旋转方向形成的角度是钝角的方式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机构,
弹性部件与框架的旋转方向无关地对除尘部件施力以使除尘部件恢复到原来的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尘机构,
过滤器的各肋是从中心以辐射状延伸的直线状,框架具有能摆动地轴支除尘部件的主体部的轴支部,以抵接部与肋平行地接触的方式确定轴支部相对于过滤器的中心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尘机构,
除尘部件设有多个,配设为按照不同的定时分别抵接到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尘机构,
除尘部件设有多个,配设为分别抵接到肋的不同的部位。
6.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能装拆地具备集尘部,上述集尘部具备:集尘容器,其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以及除尘机构,其去除附着于过滤器的尘埃,上述除尘机构包括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除尘机构。
7.一种集尘部,其特征在于,
具备:集尘容器,其形成包含尘埃的空气的流入口并产生回旋气流;
压缩部件,其能绕轴旋转地设置在上述集尘容器内并在向规定的方向绕轴旋转时压缩尘埃;以及
底盖,其设于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
上述底盖具有堵住上述集尘容器的下端的内面,在该内面形成沿着与压缩尘埃时上述压缩部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升的斜面,利用上述斜面的终端形成台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尘部,
上述台阶以在与上述压缩部件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集尘部,
上述内面具有底部和从该底部的周缘立起的周壁部,
上述斜面和上述台阶形成在上述底部和上述周壁部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
10.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能装拆地具备权利要求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尘部。
CN201390000701.4U 2012-08-24 2013-08-08 除尘机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629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5589A JP5961487B2 (ja) 2012-08-24 2012-08-24 底蓋を備えた集塵部および集塵部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2012185582A JP6072471B2 (ja) 2012-08-24 2012-08-24 除塵機構、集塵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2012-185582 2012-08-24
JP2012-185589 2012-08-24
PCT/JP2013/071546 WO2014030552A1 (ja) 2012-08-24 2013-08-08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62978U true CN205162978U (zh) 2016-04-20

Family

ID=50149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070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62978U (zh) 2012-08-24 2013-08-08 除尘机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62978U (zh)
WO (1) WO201403055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8705A (zh) * 2017-03-15 2018-10-09 康塔有限公司 旋风分离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4893A1 (de) * 2015-03-30 2016-10-06 Vorwerk & Co. Interholding Gmbh Abreinigungseinheit für einen beutellosen Staubsau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3721A (ja) * 1983-04-04 1984-10-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007117652A (ja) * 2005-10-31 2007-05-17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用フィルタ
JP4709679B2 (ja) * 2006-03-31 2011-06-22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掃除機
JP4939667B2 (ja) * 2011-11-14 2012-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電気掃除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8705A (zh) * 2017-03-15 2018-10-09 康塔有限公司 旋风分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30552A1 (ja) 201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77456U (zh) 真空清洁器
CN205359364U (zh) 真空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CN101836848B (zh) 真空吸尘器及其过滤器组件
KR101148358B1 (ko) 전기 청소기
CN100515304C (zh) 一种吸尘头可转动的吸尘器
CN209437159U (zh) 真空清洁器
CN105816104A (zh) 电动吸尘器
CN205162978U (zh) 除尘机构、集尘部以及具备它们的电动吸尘器
CN101036570A (zh) 旋风式电吸尘器
CN102379658A (zh) 吸尘清洁模块
CN201500495U (zh) 一种旋风分离过滤器
CN208876394U (zh) 旋风分离器及真空吸尘器
CN105996903A (zh) 易清理型吸尘器
CN105266719B (zh) 一种多级龙卷风吸尘器尘杯结构
CN201324204Y (zh) 吸尘器旋风分离器
JP5378311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8067885A (ja) 電気掃除機
CN201578173U (zh) 吸尘器的多重集尘装置
CN107374500A (zh) 垃圾桶式吸尘器
CN102908104B (zh) 电动吸尘器
CN203002130U (zh) 袋式除尘器
JP2007029111A (ja) 電気掃除機
JPS6130606Y2 (zh)
CN211749284U (zh) 一种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和清洁系统
CN201929881U (zh) 工业用真空吸尘器的吸入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