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49208U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49208U CN205149208U CN201520984980.3U CN201520984980U CN205149208U CN 205149208 U CN205149208 U CN 205149208U CN 201520984980 U CN201520984980 U CN 201520984980U CN 205149208 U CN205149208 U CN 2051492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pressed part
- sealing
- sidewall
- ink
- seal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该墨容纳单元包括容纳墨水的墨容纳本体,墨容纳本体具有上表面并且包括注入口和与注入口对应的密封部件,密封部件用于密封注入口,密封部件包括位于中心的密封部和位于外周的外周部,密封部的外径与注入口的内径匹配,上表面上还设置有与注入口对应的载置部,载置部用于在注入口露出时放置密封部件。载置部包括第一凹陷部和沿第一凹陷部的周向延伸的定位部,其中第一凹陷部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且不与密封部接触,定位部包括限制部和支撑部,限制部构造为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的移动,支撑部构造为在垂直方向上支撑外周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容纳单元,载置部不抵接密封部,从而避免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喷墨打印机的一个示例。图1为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20以及墨容纳单元10,墨容纳单元10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20的某一侧面上(例如,图1所示的右侧面上)。为了便于描述,将喷墨打印机1在使用状态下朝向用户的方向定义为前方,部件位于前方的一端称为该部件的前端。通过从前方看喷墨打印机1,定义左右方向。
如图1至3所示,墨容纳单元10具有框架部12和相对于框架部12在关闭位置(图1)和打开位置(图2)之间枢转的盖体11。墨容纳单元10中包括墨容纳部16,其上形成有用于向墨容纳部16内注入墨水的注入口15,注入口15上设置有可开启的密封部件30。当需要向墨容纳部16注墨时,可将密封部件30放置在载置部40上,以方便操作。载置部40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14处。如图4a和4b所示,载置部40包括凹陷部42和形成在凹陷部42的中间位置并从凹陷部42的底部向上延伸的突出柱41。另外,从图3也可以理解,因载置部40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14,图4a及图4b所示的载置部40是不同于图3所示的载置部40的。但是,为便于理解载置部40本身的构造,在图4a及图4b中,特意仅将载置部40部分地提取出来加以示意。
参考图5a和5b,密封部件30包括本体部36、用于与墨容纳单元10连接的固定部32以及连接本体部36和固定部32的连接部33,密封部件30的本体部36包括位于中心的密封部34和位于外周的外周部31。密封部34用于插入注入口15中,外周部31用于覆盖在注入口15的外周。
参考图4a和4b,突出柱41的径向截面形状可如图所示的为十字形。凹陷部42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和外周部31,突出柱41用于延伸进入密封部34的孔34a中,以定位密封部件30。这样,载置部40可容纳、支撑和定位密封部件30。然而,由于载置时需要将密封部34与突出柱41对准并将密封部34的孔34a套入突出柱41,这给操作带来了麻烦。此外,在向注入口15注墨时,注入口15容易附着墨水,当密封部34插入注入口15时,其外表面和底面就会沾染注入口15原本附着的墨水。当将密封部件30放在载置部40时,附着在密封部34上的墨水会沾染载置部40,导致突出柱41和载置部40的底部被墨水沾染,由此给使用带来不便,用户需要对载置部40进行定期的清洁。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使得载置部不与密封部件的密封部接触,从而避免了附着在密封部上的墨水沾染到载置部的情况。并且,通过限制部限制密封部件的水平移动,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的操作更加容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本体,所述墨容纳本体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所述墨容纳本体具有上表面并且包括注入口和与所述注入口对应的密封部件,所述注入口设置在所述上表面上,用于注入墨水,所述密封部件用于密封所述注入口,所述密封部件包括位于中心的密封部和位于外周的外周部,所述密封部的外径与所述注入口的内径匹配,所述上表面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注入口对应的载置部,所述载置部用于在所述注入口露出时放置所述密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部包括第一凹陷部和沿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周向延伸的定位部,其中所述第一凹陷部构造为用于容纳所述密封部且不与所述密封部接触,所述定位部包括限制部和支撑部,所述限制部构造为在水平方向上限制所述外周部的移动,所述支撑部构造为在垂直方向上支撑所述外周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容纳单元,使得载置部在容纳、支撑和定位密封部件的同时不与沾有墨水的密封部接触,从而避免了附着在密封部上的墨水沾染到载置部的情况。并且,通过限制部限制密封部件的水平移动,可以使密封部与第一凹陷部不相接触,因而不会污染第一凹陷部。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为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包括底部和沿所述底部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高于第一凹陷部的底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壁构成所述限制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构成所述支撑部。这样,可以由第二凹陷部的底部支撑外周部,并且第二凹陷部可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密封部件的移动,同时又能避免密封部上附着的墨水沾染到载置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顶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壁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侧壁和位于外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构成所述限制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径d1、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最大内径d2、所述外周部的外径d3、所述密封部的外径d4、所述外周部的内径d5以及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径d6满足以下关系:
d1-d4>d2-d3≥0;并且
d1-d4>d5-d6≥0。
这样,可由第二凹陷部的底部支撑外周部,并且第二凹陷部可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密封部件的移动,并进一步确保密封部上附着的墨水不会沾染到载置部的底部和侧壁。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顶部齐平,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壁位于外侧,所述侧壁构成所述限制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径d1、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最大内径d2、所述外周部的外径d3以及所述密封部的外径d4满足以下关系:
d1-d4>d2-d3≥0。
这样,可由第二凹陷部的底部支撑外周部,并且第二凹陷部可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密封部件的移动,并进一步确保密封部上附着的墨水不会沾染到载置部的底部和侧壁;而且由于第二凹陷部只需设置一个侧壁即可实现此效果,与具有内外两个侧壁的产品相比,在制造工艺上更为简便。
可选地,所述侧壁向外倾斜。这样,位于外侧的侧壁向外倾斜时可提供导向作用,从而可以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时更加容易,提高了使用上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连接并垂直于该底部的第一垂直壁。这样,向外倾斜的侧壁可提供导向作用,第一垂直壁可用于抵靠外周部的外表面,从而既可以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时更加容易,提高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又可以进一步限制密封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确保密封部上附着的墨水不会沾染到载置部的底部和侧壁。
可选地,所述侧壁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垂直壁的上端相连接且向外倾斜的倾斜壁。这样,倾斜壁可提供导向作用,第一垂直壁可用于抵靠外周部的外表面,从而既可以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时更加容易,提高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又可以进一步限制密封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确保密封部上附着的墨水不会沾染到载置部的底部和侧壁。
可选地,所述侧壁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垂直壁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所述水平部的最外端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二垂直壁。这样,第二垂直壁和水平部可以提供导向作用,从而既可以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时更加容易,提高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又可以进一步限制密封部件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确保密封部上附着的墨水不会沾染到载置部的底部和侧壁。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为间隔设置的突起。这样,可根据需要将上述的侧壁沿着第一凹陷部的周边间隔设置,既能提供以上记载的技术效果,也可提供设计上的多样性,并便于用户从间隔处取放密封部件。
可选地,所述限制部是相对于所述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包括顶部和沿所述顶部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侧壁齐平,所述上表面邻近所述突出部的表面构成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径d1、所述密封部的外径d4、所述外周部的内径d5以及所述突出部的外径d6满足以下关系:
d1-d4>d5-d6≥0。
这样,可使得载置部的整体结构简单易用,同时亦可确保密封部上附着的墨水不会沾染到载置部的底部和侧壁。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为间隔设置。这样,既能提供以上记载的技术效果,也可提供设计上的多样性,并便于用户从间隔处取放密封部件。
可选地,所述密封部的底部与所述外周部的底部在垂直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顶部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深度。这样,可以防止密封部的底部与第一凹陷部的底部接触,从而避免污染第一凹陷部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上述的墨容纳单元。这样,使得载置部不与密封部件的密封部接触,从而避免了附着在密封部上的墨水沾染到载置部的情况。并且,通过限制部限制密封部件的水平移动,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的操作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一种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关闭位置;
图2为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3为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4a为现有的一种载置部的立体图;
图4b为图4a所示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5a为现有的一种密封部件的立体图;
图5b为沿图5a中的线A-A所截的截面图;
图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立体视图;
图6b为图6a所示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6c为沿图6b中的线B-B所截的截面图;
图6d为沿图6b中的线B-B所截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密封部件;
图6e为沿图6b中的线B-B所截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密封部件,并且该密封部件与121接触;
图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立体视图;
图7b为图7a所示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7c为沿图7b中的线C-C所截的截面图;
图7d为沿图7b中的线C-C所截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密封部件;
图7e为沿图7b中的线C-C所截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密封部件,并且该密封部件与221接触;
图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立体视图;
图8b为图8a所示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8c为沿图8b中的线D-D所截的截面图;
图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立体视图;
图9b为图9a所示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9c为沿图9b中的线E-E所截的截面图;
图10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立体视图;
图10b为图10a所示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10c为沿图10b中的线F-F所截的截面图;
图1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立体视图;
图11b为图11a所示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11c为沿图11b中的线G-G所截的截面图;
图11d为沿图11b中的线G-G所截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密封部件;
图11e为沿图11b中的线G-G所截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密封部件,并且该密封部件与643接触;以及
图11f为沿图11b中的线G-G所截的另一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密封部件。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变型例的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12b为沿图12a中的线H-H所截的截面图;
图12c为沿图12a中的线J-J所截的截面图;
图13a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变型例的载置部的俯视图;以及
图13b为沿图13a中的线K-K所截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10:墨容纳单元
11:盖体12:框架部
13:注入口16:墨容纳部
16a:第一墨容纳部16b:第二墨容纳部
17:安装面20:打印机本体
30:密封部件31:外周部
32:固定部33:连接部
34:密封部35:突出部
34a:孔
36:本体部40:载置部
41:突出柱42:凹陷部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载置部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凹陷部
112、212、312、412、512、612:底部
114、214、314、414、514、614、714、814:上表面
116:顶部
120、220、320、420、520、720:第二凹陷部
121、221:第一侧壁
122、222、322、422、522:底部
123:第二侧壁321:侧壁
421a:第一垂直壁421b:倾斜壁
521a:第一垂直壁521b:第二垂直壁
521c:水平部640:突出部
641:第一侧壁642:顶部
643:第二侧壁d1:第一凹陷部的内径
d2:第二凹陷部的最大内径d3:密封部件的外周部的外径
d4:密封部件的密封部的外径d5:密封部件的外周部的内径
d6:第一侧壁的外径
721:突起
722:第二凹陷部的侧壁
850:突出柱
760、860:假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在本文中,“平行”或“垂直”是指基本上或大致“平行”或“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如图1-3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20和墨容纳单元10,且墨容纳单元10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20上。但墨容纳单元10也可以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20上,优选为固定安装,这样使得墨容纳单元110与打印机本体120的连接更为牢固。打印机本体20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墨容纳单元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0的右侧面并且从打印机本体20的右侧面向右延伸。应当了解,虽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0的右侧,但是根据实际需要,墨容纳单元10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0的其它部位。
墨容纳单元10包括框架部12、盖体11和墨容纳部16。墨容纳部16设置在框架部12中,并且墨容纳部16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20的墨水。墨容纳部16包括第一墨容纳部16a和多个第二墨容纳部16b,第二墨容纳部16b比第一墨容纳部16a小,并且依次位于第一墨容纳部16a的后方。例如,框架部12的内部可设置有四个容纳不同颜色墨水的墨容纳部16,第一墨容纳部16a用于储存黑色的墨水,三个第二墨容纳部16b分别用于储存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水。当然,也可以设置六个、八个、十二个等不同数量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容纳部,并相应地使用六、八、十二种等不同颜色的墨水以记录彩色图像。
如图3所示,各个墨容纳部上均形成有注入口15,以便用户通过注入口15将墨水注入至墨容纳部16的内部。注入口15上设置有用于密封注入口15的密封部件30。注入口15一般设置为圆柱形,其突出于墨容纳部16的上表面,具有朝向上方的开口。
墨容纳单元10还包括盖体11。盖体11大致呈平板状,在前端、右端和后端具有向下延伸的侧壁。盖体11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在框架部12上,该枢转轴线平行于墨容纳单元10的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1的安装面17且沿水平方向延伸,即,该枢转轴线沿墨容纳单元10的前后方向延伸。具体地,盖体11能够相对于框架部12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可以看到,当盖体11位于关闭位置时,盖体11将注入口15覆盖;当盖体11位于打开位置时,注入口15露出。实际操作中,在需要注入墨水时,可将盖体11从关闭位置枢转至打开位置,使得露出注入口15,用户即可进行注墨操作。
具体地,如图5a和5b所示,密封部件30包括本体部36和突出部35。本体部36的形状与注入口15相对应,用于密封注入口15。为了方便用户的操作,本体部36一般是旋转对称的形状。进一步地,本体部36包括密封部34和外周部31。密封部34用于插入至注入口15内,其可以为空心圆柱形,外径略大于注入口15的内径。外周部31也可以为空心圆柱形,其圆柱部分的内径略大于注入口15的外径。由此,当密封部件30处于紧密安装在注入口15上的密封位置时,密封部34通过弹性形变将注入口15密封。
突出部35设置在本体部36的上表面并突出于本体部36的上表面,用于供用户的手指夹持,从而便于用户操作密封部件30。
此外,密封部件30还包括连接部33和固定部32。本体部36与固定部32通过连接部33连接,固定部32用于将密封部件30可拆卸地连接至墨容纳单元10的框架部12。连接部33可以为扁平带状,其截面为矩形。固定部32可以是底部具有凹陷的圆柱体形状,该凹陷可以与设置在框架部12上的突起相配合,从而将密封部件30可拆卸地安装至框架部12。
框架部12上还可以设置有与注入口15一一对应的载置部40,用于放置密封部件30的本体部36。载置部40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14处。这样,在将密封部件30从注入口15上取下时,可以将本体部36放置在载置部40上,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第一实施方式
参考图6a至6c,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载置部10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载置部100包括第一凹陷部110和沿第一凹陷部11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120(其作为定位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凹陷部1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第一凹陷部110可构造为圆柱形凹陷。
第二凹陷部120包括底部122和沿底部122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23。第二凹陷部120的底部122高于第一凹陷部110的底部112。
同样,载置部100可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114处,上表面114高于第二凹陷部120的底部122。
如图6d所示,第二凹陷部120的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23构成限制部,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31的移动。第二凹陷部120的底部122构成支撑部,以在垂直方向上支撑外周部31。
并且,第二凹陷部120的底部122低于第一凹陷部110的顶部116。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使用“内径”指的是内部直径,而“外径”指的是外部直径,“最大内径”指的是径向方向上最大的直径
为了使得密封部34不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接触,从而避免污染载置部100。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径d1、第二凹陷部120的最大内径d2、外周部31的外径d3、密封部34的外径d4、外周部31的内径d5以及第一侧壁121的外径d6满足以下关系:
d1-d4>d2-d3≥0;并且
d1-d4>d5-d6≥0。
参阅图6d和6e,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d1-d4,即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径与密封部34的外径的差,认为是密封部34在第一凹陷部110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距离范围,为了保证密封部34不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接触,可设定d1-d4>0。
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d2-d3,即第二凹陷部120的最大内径与外周部31的外径的差,认为是外周部31的外表面在第二凹陷部120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距离范围,期望即使当外周部31的外表面在第二凹陷部120内沿水平方向与第二侧壁123接触时,即d2与d3相等(d2-d3=0)时,密封部34仍不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接触,即d1-d4>0。换句话说,当外周部31的外表面在第二凹陷部120内沿水平方向与第二侧壁123接触时,密封部34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设定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径与密封部34的外径的差(d1-d4)大于第二凹陷部120的最大内径与外周部31的外径的差(d2-d3),即d1-d4>d2-d3≥0。
再次,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d5-d6,即外周部31的内径与第一侧壁121的外径的差,认为是外周部31的内表面在第二凹陷部120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距离范围,期望即使当外周部31的内表面在第二凹陷部120内沿水平方向与第一侧壁121接触时,即d5与d6相等(d5-d6=0)时,密封部34仍不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接触,即d1-d4>0。换句话说,外周部31的内表面在第二凹陷部120内沿水平方向与第一侧壁121接触时,密封部34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设定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径与密封部34的外径的差(d1-d4)大于外周部31的内径与第一侧壁121的外径的差(d5-d6),即d1-d4>d5-d6≥0。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使得载置部不与密封部件的密封部接触,从而避免了附着在密封部上的墨水沾染到载置部的情况。并且,通过限制部限制密封部件的水平移动,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的操作更加容易。并且,这样,第二凹陷部的底部支撑外周部,并且第二凹陷部可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密封部件的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参考图7a至7c,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部20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被标号一致,只是第一位从1变成了2。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载置部200包括第一凹陷部210和沿第一凹陷部21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220(其作为定位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凹陷部2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其可以为圆柱形凹陷。
第二凹陷部220包括底部222和沿底部222向上延伸的侧壁221。第二凹陷部220的底部222高于第一凹陷部210的底部212。需要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二凹陷部220的底部222与第一凹陷部210的顶部齐平。因此,第二凹陷部220仅具有一个侧壁221,该侧壁221位于外侧。
同样,载置部200可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214处,上表面214高于第二凹陷部220的底部222。
如图7d所示,第二凹陷部220的侧壁221构成限制部,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31的移动。第二凹陷部220的底部222构成支撑部,以在垂直方向上支撑外周部31。
第一凹陷部210的内径d1、第二凹陷部220的最大内径d2、外周部31的外径d3以及密封部34的外径d4满足以下关系:
d1-d4>d2-d3≥0。
参阅图7e,可以理解的是,如上文,可以将d1-d4,即第一凹陷部210的内径与密封部34的外径的差,认为是密封部34在第一凹陷部210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距离范围,为了保证密封部34不与第一凹陷部210的内壁接触,设定d1-d4>0。
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d2-d3,即第二凹陷部220的最大内径与外周部31的外径的差,认为是外周部31的外表面在第二凹陷部220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距离范围,期望即使当外周部31的外表面在第二凹陷部220内沿水平方向与第二凹陷部220的侧壁221接触时,即d2与d3相等(d2-d3=0)时,密封部34仍不与第一凹陷部210的内壁接触,即d1-d4>0。换句话说,当外周部31的外表面在第二凹陷部220内沿水平方向与第二凹陷部220的侧壁221接触时,密封部34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设定第一凹陷部210的内径与密封部34的外径的差(d1-d4)大于第二凹陷部220的最大内径与外周部31的外径的差(d2-d3),即d1-d4>d2-d3≥0。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第二凹陷部的底部与第一凹陷部的顶部齐平,使得载置部的结构简单,节省制造成本。第二凹陷部的底部支撑外周部,并且第二凹陷部可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密封部件径向向外的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
参考图8a至8c,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30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被标号一致,只是第一位从2变成了3。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载置部300包括第一凹陷部310和沿第一凹陷部31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320(其作为定位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凹陷部3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其可以为圆柱形凹陷。
第二凹陷部320包括底部322和沿底部322向上延伸的侧壁321。凹陷部320的底部322高于第一凹陷部310的底部312。需要注意的是,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侧壁321向外倾斜。这样的构造使侧壁321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
同样,载置部300可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314处,上表面314高于第二凹陷部320的底部322,并且与侧壁321的上端连接。
第二凹陷部320的侧壁321构成限制部,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31的移动。第二凹陷部320的底部322构成支撑部,以在垂直方向上支撑外周部31。
此外,如上文,第一凹陷部310的内径d1、第二凹陷部320的最大内径(第二凹陷部320的底部322的最大外径)d2、外周部31的外径d3以及密封部34的外径d4满足以下关系:d1-d4>d2-d3≥0。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倾斜的侧壁可提供导向作用,从而可以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时更加容易。
第四实施方式
参考图9a至9c,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载置部40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被标号一致,只是第一位从2变成了4。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载置部400包括第一凹陷部410和沿第一凹陷部41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420(其作为定位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凹陷部4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其可以为圆柱形凹陷。
第二凹陷部420包括底部422和沿底部422向上延伸的侧壁421a和421b。第二凹陷部420的底部422高于第一凹陷部410的底部412。需要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二凹陷部420的底部422与第一凹陷部410的顶部齐平。此外,第二凹陷部420的侧壁421a和421b均位于外侧。
进一步地,该侧壁包括第一垂直壁421a以及倾斜壁421b。第一垂直壁421a与第二凹陷部420的底部422连接并垂直于该底部422。而倾斜壁421b与第一垂直壁421a的上端相连接且向外倾斜。
同样,载置部400可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414处,上表面414高于第二凹陷部420的底部422,并且与倾斜壁421b的顶端连接。
第二凹陷部420的第一垂直壁421a构成限制部,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31的移动。第二凹陷部420的底部122构成支撑部,以在垂直方向上支撑外周部31。
此外,如上文,第一凹陷部410的内径d1、第二凹陷部420的最大内径(第二凹陷部420的侧壁421a的最大内径)d2、外周部31的外径d3以及密封部34的外径d4满足以下关系:d1-d4>d2-d3≥0。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第一垂直壁可更好地与外周部的外表面抵靠,并且倾斜的倾斜壁可提供导向作用,从而可以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时更加容易。
第五实施方式
参考图10a至10c,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载置部50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被标号一致,只是第一位从1变成了5。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载置部500包括第一凹陷部510和沿第一凹陷部51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520(其作为定位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凹陷部5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其可以为圆柱形凹陷。
第二凹陷部520包括底部522和沿底部522向上延伸的侧壁521a和521b。第二凹陷部520的底部522高于第一凹陷部510的底部512。需要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二凹陷部520的底部与第一凹陷部510的顶部齐平。此外,第二凹陷部520的侧壁521a和521b均位于外侧。
进一步地,该侧壁包括第一垂直壁521a以及第二垂直壁521b。第一垂直壁521a与第二垂直壁521b通过设置在第一垂直壁521a的上端的水平部521c连接,水平部521c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延伸。第一垂直壁521a与第二凹陷部520的底部连接并垂直于该底部。第二垂直壁521b从水平部521c的最外端垂直向上延伸。
同样,载置部500可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514处,上表面514高于第二凹陷部520的底部522,并且与第二垂直壁521b的顶端连接。
第二凹陷部520的第一垂直壁521a构成限制部,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31的移动。第二凹陷部520的底部522构成支撑部,以在垂直方向上支撑外周部31。
此外,如上文,第一凹陷部510的内径d1、第二凹陷部520的最大内径d2、外周部31的外径d3以及密封部34的外径d4满足以下关系:d1-d4>d2-d3≥0。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第一垂直壁可更好地与外周部的外表面抵靠,并且水平部和第二垂直壁可提供导向作用,从而可以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时更加容易。
此外,在以上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侧壁均可为间隔设置。这样,既能提供以上记载的技术效果,也可提供设计上的多样性,并便于用户从间隔处取放密封部件。
第六实施方式
参考图11a至11c,其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载置部60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被标号一致,只是第一位从1变成了6。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载置部600包括第一凹陷部610和沿第一凹陷部610的周向延伸的突出部640(其作为定位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凹陷部6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其可以为圆柱形凹陷。
如图11d所示,相对于上表面614向上突出的突出部640构成限制部,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31的移动。
突出部640包括顶部642和沿顶部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壁641和第二侧壁643,其中第一侧壁641与第一凹陷部610的侧壁齐平,上表面614邻近突出部640的表面构成支撑部,以在垂直方向上支撑外周部31。
第一凹陷部610的内径d1、密封部34的外径d4、外周部31的内径d5以及突出部的外径d6满足以下关系:
d1-d4>d5-d6≥0。
参阅图11e,可以理解的是,如上文,可以将d1-d4,即第一凹陷部610的内径与密封部34的外径的差,认为是密封部34在第一凹陷部610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距离范围,为了保证密封部34不与第一凹陷部610的内壁接触,设定d1-d4>0。
再次,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d5-d6,即外周部31的内径与突出部640的外径的差,认为是外周部31在上表面614邻近突出部640的表面处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的距离范围,期望即使当外周部31在上表面614邻近突出部640的表面处沿水平方向与突出部640的第二侧壁643接触时,即d5与d6相等(d5-d6=0)时,密封部34仍不与第一凹陷部610的内壁接触,即d1-d4>0。换句话说,外周部31的内表面在上表面614邻近突出部640的表面处沿水平方向与第二侧壁643接触时,密封部34与第一凹陷部110的内壁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设定第一凹陷部610的内径与密封部34的外径的差(d1-d4)大于外周部31的内径与突出部的外径(第二侧壁643)的差(d5-d6),即d1-d4>d5-d6≥0。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载置部,设定高于上表面的突出部,使得载置部的结构简单。另外,突出部可起到导向作用。
此外,参考图11f,优选设定密封部34的底部与外周部31的底部在垂直于密封部件30的顶部的方向上的距离h1小于第一凹陷部610的深度h2,从而可防止密封部34的底部与第一凹陷部610的底部接触而污染底部。可以理解的是,该高度关系也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外周部31的移动的突出部640也可以是间隔设置。这样,既能提供以上记载的技术效果,也可提供设计上的多样性,并便于用户从间隔处取放密封部件。
变型例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间隔设置的侧壁或突出部,可以构造为例如圆柱状等任意形状,只要其所组成的集合体能够作为至少一部分限制部起到限制密封部件的外周部的水平移动的作用即可。
此外,作为在水平方向上限制密封部件的外周部的移动的限制部,还可以是沿着第一凹陷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突起,此时,该多个突起的朝向第一凹陷部的最内侧即可起到限制密封部件的外周部的移动的作用,由经过最内侧的圆周所构成的假想面可起到类似上述侧壁的作用。例如:
1)当所述多个突起是位于第二凹陷部侧壁上的突起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载置部可以是如图12a-12c所示的载置部700。其中,该载置部700包括第一凹陷部710和沿第一凹陷部71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720(作为定位部的示例)。第一凹陷部7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其可以为圆柱形凹陷。第二凹陷部720的侧壁722上具有四个突起721,该四个突起721的最内侧(图12a的虚线为经过该最内侧的假想面760)即可起到限制密封部件30的外周部31的移动的作用,从而可以使密封部34与第一凹陷部710不相接触,因而不会污染第一凹陷部710。
2)当所述多个突起从墨容纳本体的上表面向上突起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载置部可以是如图13a和13b所示的载置部800。其中,该载置部800包括第一凹陷部810和沿第一凹陷部810的周向延伸的四个突出柱850(所述突起的示例)。第一凹陷部810构造为用于容纳密封部件30的密封部34且不与密封部34接触,其可以为圆柱形凹陷。四个突出柱850从上表面814向上突起,四个突出柱850的最内侧(图13a的虚线为经过该最内侧的假想面860)即可起到限制密封部件30的外周部31的移动的作用,从而可以使密封部34与第一凹陷部810不相接触,因而不会污染第一凹陷部810。
应当理解,以上突起或突出柱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任意多个。例如,只要能够形成假想面,突起或突出柱的数量当然可以设置成三个或五个以上。
此外,如以上的各载置部的俯视图所示,其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均为圆形。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上述的墨容纳单元。这样,使得载置部不与密封部件的密封部抵接,从而避免了附着在密封部上墨水沾染到载置部的侧壁上的情况。并且,通过限制部限制密封部件的水平移动,使得将密封部件放置到载置部上的操作更加容易。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3)
1.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本体,所述墨容纳本体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所述墨容纳本体具有上表面并且包括注入口和与所述注入口对应的密封部件,所述注入口设置在所述上表面上,用于注入墨水,所述密封部件用于密封所述注入口,所述密封部件包括位于中心的密封部和位于外周的外周部,所述密封部的外径与所述注入口的内径匹配,所述上表面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注入口对应的载置部,所述载置部用于在所述注入口露出时放置所述密封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部包括第一凹陷部和沿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周向延伸的定位部,其中所述第一凹陷部构造为用于容纳所述密封部且不与所述密封部接触,所述定位部包括限制部和支撑部,所述限制部构造为在水平方向上限制所述外周部的移动,所述支撑部构造为在垂直方向上支撑所述外周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包括底部和沿所述底部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高于第一凹陷部的底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壁构成所述限制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构成所述支撑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顶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壁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侧壁和位于外侧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构成所述限制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径d1、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最大内径d2、所述外周部的外径d3、所述密封部的外径d4、所述外周部的内径d5以及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径d6满足以下关系:
d1-d4>d2-d3≥0;并且
d1-d4>d5-d6≥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顶部齐平,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壁位于外侧,所述侧壁构成所述限制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径d1、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最大内径d2、所述外周部的外径d3以及所述密封部的外径d4满足以下关系:
d1-d4>d2-d3≥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向外倾斜。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连接并垂直于该底部的第一垂直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垂直壁的上端相连接且向外倾斜的倾斜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垂直壁的上端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所述水平部的最外端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二垂直壁。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为间隔设置的突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是相对于所述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包括顶部和沿所述顶部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是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侧壁,所述上表面邻近所述突出部的表面构成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径d1、所述密封部的外径d4、所述外周部的内径d5以及所述突出部的外径d6满足以下关系:
d1-d4>d5-d6≥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为间隔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的底部与所述外周部的底部在垂直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顶部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深度。
13.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容纳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84980.3U CN205149208U (zh) | 2015-12-02 | 2015-12-02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US15/364,766 US9908336B2 (en) | 2015-12-02 | 2016-11-30 | Ink container with refill port and sealing member |
US15/901,588 US10131151B2 (en) | 2015-12-02 | 2018-02-21 | Ink container with refill port and sealing membe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84980.3U CN205149208U (zh) | 2015-12-02 | 2015-12-02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49208U true CN205149208U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5684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984980.3U Active CN205149208U (zh) | 2015-12-02 | 2015-12-02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908336B2 (zh) |
CN (1) | CN2051492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65406A (zh) * | 2018-12-20 | 2021-07-23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打印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149208U (zh) * | 2015-12-02 | 2016-04-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JP7031361B2 (ja) * | 2018-02-23 | 2022-03-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883704B1 (en) * | 2012-08-10 | 2018-09-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supply system |
JP6007683B2 (ja) | 2012-08-31 | 2016-10-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JP6503801B2 (ja) | 2015-03-12 | 2019-04-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収容体 |
CN205149208U (zh) * | 2015-12-02 | 2016-04-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2015
- 2015-12-02 CN CN201520984980.3U patent/CN205149208U/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1-30 US US15/364,766 patent/US9908336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21 US US15/901,588 patent/US10131151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65406A (zh) * | 2018-12-20 | 2021-07-23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打印系统 |
US11701891B2 (en) | 2018-12-20 | 2023-07-1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ing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70157939A1 (en) | 2017-06-08 |
US10131151B2 (en) | 2018-11-20 |
US20180178529A1 (en) | 2018-06-28 |
US9908336B2 (en) | 2018-03-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149208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4382821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墨水补充容器 | |
CN1322983C (zh) | 液体容器、液体容器支座以及记录头盒 | |
US8308279B2 (en) | Sealing device for fluid reservoir | |
US12036797B2 (en) | Inkjet printer | |
CN205130639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4382811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5130643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5202468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4382810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6357816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5130644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7359886U (zh) |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 |
CN204382819U (zh) | 墨容纳单元 | |
CN206510591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US20220371323A1 (en) | Inkjet printer | |
CN206357819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4451545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4432005U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205130640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12353273U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204451540U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204431966U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204451548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9492291U (zh) |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