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7819U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57819U CN206357819U CN201621091080.7U CN201621091080U CN206357819U CN 206357819 U CN206357819 U CN 206357819U CN 201621091080 U CN201621091080 U CN 201621091080U CN 206357819 U CN206357819 U CN 2063578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xiliary section
- housing unit
- section
- mounting portion
- columnar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注入口塞以及框架部,框架部容纳墨容纳部,框架部的顶部设置有与注入口塞对应的载置部,注入口塞能够装设在载置部上并且从载置部上脱离,其中,密封部设置有第一配合部,载置部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在装设后的注入口塞从载置部脱离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在与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容纳单元能够将注入口塞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上,从而可避免注入口塞轻易地从载置部脱落而污染周边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的一个示例。图1为喷墨打印机10的立体图。为了便于描述,将喷墨打印机10在使用状态下朝向用户的方向定义为前方,通过从前方看喷墨打印机10,定义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0包括打印机本体12,两个墨容纳单元11彼此间隔地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的前侧的左右两侧。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左侧的墨容纳单元11包括一个墨容纳部13。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右侧的墨容纳单元11包括三个墨容纳部13。
图2示意性的示出了墨容纳单元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墨容纳单元11的顶部具有用于注入墨水的注入口14、用于封闭注入口14的注入口塞15以及用于放置注入口塞15的载置部16。当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需要将注入口塞15从注入口14分离,并且可以将注入口塞15放置在载置部16上。
如图2所示,载置部16通常包括柱状的突出部16a,而注入口塞15中通常包括空心的容纳部(未示出),当注入口塞15放置在载置部16上时,注入口塞15的容纳部套设在载置部16的突出部16a上,从而注入口塞15仅仅依靠容纳部和突出部16a之间的摩擦力而被保持住,使得注入口塞15很容易从突出部16a脱落。特别是当注入口塞15的容纳部内或载置部16的突出部16a的外表面上附着有墨水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更低,此时注入口塞15更容易从载置部16脱落。
进一步参考图2,注入口塞15通过弹性的纽带部15a固定至墨容纳单元11的顶部。当注入口塞15放置在载置部16上时,纽带部15a呈扭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纽带部15a的弹性力特别容易使附着有墨水的注入口塞15从载置部16反弹,从而造成墨水飞溅的危险。
另外,当用户将注入口塞15从载置部16取下时,注入口塞15也会因纽带部15a的反作用力而朝向注入口14的方向返回,因而也会造成附着在注入口塞15上的墨水四溅而污染周边的环境。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至少部分地克服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能够将注入口塞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使得注入口塞不容易从载置部脱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所述墨容纳部的顶部设置有注入口,所述注入口与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连通;注入口塞,所述注入口塞包括本体部、位于所述本体部上方的把手部和位于所述本体部下方的密封部;以及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容纳所述墨容纳部,所述框架部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注入口塞对应的载置部,所述注入口塞能够装设在所述载置部上并且从所述载置部上脱离,其中,所述密封部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载置部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在装设后的所述注入口塞从所述载置部脱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在与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容纳单元通过在注入口塞的密封部上设置第一配合部,并且在载置部上设置第二配合部,并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在与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能够在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将注入口塞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上,从而可避免注入口塞轻易地从载置部脱落而污染使用者的手或其他物体。
可选地,所述密封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下垂直延伸的柱状部和相对于所述柱状部的外周表面径向成型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并且所述载置部包括具有向上开放的开口的容纳部和相对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二配合部。该方案本身结构简单,非常容易加工制作,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开口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所述柱状部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该方案能够进一步保证注入口塞在载置部上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凹部,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凸部。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并且制造灵活性较高。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中的最下方一个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开口的上表面的距离,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中的最下方一个的上表面与所述柱状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底表面的距离。该方案能够使得当注入口塞装设在载置部上时,第一配合部能够置于第二配合部的下方,并且容纳部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密封部的第一配合部以下的部分,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或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上。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下端部并且形成为倒圆锥台形状。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开口的上表面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底表面的距离。该方案能够使得当注入口塞装设在载置部上时,第一配合部能够置于第二配合部的下方,并且容纳部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密封部的第一配合部,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彼此配合的螺纹部。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并且对注入口塞的保持效果更佳。
可选地,所述密封部包括具有向下开放的开口的容纳部和相对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并且所述载置部包括向上垂直延伸的柱状部和相对于所述柱状部的外周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二配合部。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开口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所述柱状部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该方案能够进一步保证注入口塞在载置部上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凹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凸部,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凹部,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凸部。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并且制造灵活性较高。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开口的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柱状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柱状部的上表面的距离。该方案能够使得当注入口塞装设在载置部上时,第一配合部能够置于第二配合部的下方,并且容纳部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载置部的第二配合部以上的部分,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或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上。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或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上。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上端部并且形成为圆锥台形状。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容纳部的形状与所述柱状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形状匹配。该方案能够进一步保证注入口塞在载置部上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彼此配合的螺纹部。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并且对注入口塞的保持效果更佳。
可选地,所述密封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下垂直延伸的柱状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构造为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并且所述载置部包括具有供所述柱状部沿水平方向进入的缺口的缺口部和设置在所述缺口部的相对的两个内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侧表面上并从所述内侧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缺口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所述柱状部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该方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弹性件。该方案能够方便注入口塞与载置部之间的保持以及脱离,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包括上述任一种墨容纳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在墨容纳单元的注入口塞的密封部上设置第一配合部,并且在载置部上设置第二配合部,并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在与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能够在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将注入口塞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上,从而可避免注入口塞轻易地从载置部脱落而污染使用者的手或其他物体。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其中翻转部件处于打开位置;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另一个立体视图,其中翻转部件和盖体部均处于打开位置;
图5为图4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视图,其中盖体部处于打开位置;
图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塞的示意图;
图6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示意图;
图7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塞的示意图;
图7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示意图;
图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塞的示意图;
图8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示意图;
图9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塞的示意图;
图9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示意图;
图10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塞的示意图;
图10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示意图;
图1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塞的示意图;
图1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优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示意图;
图1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优选实施方式的注入口塞的示意图;以及
图1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优选实施方式的载置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0: 喷墨打印机 11、110: 墨容纳单元
12、120: 打印机本体 180: 翻转部件
160: 框架部 190: 盖体部
15a、154: 纽带部 13、130: 墨容纳部
13、130: 墨容纳部 14、122: 注入口
16a: 突出部 753c: 阻挡部
772b: 内侧表面 772a: 缺口
772: 缺口部
15、150、250、350、450、550、650、750: 注入口塞
151、251、351、451、551、651、751: 本体部
152、252、352、452、552、652、752: 把手部
153、253、353、453、553、653、753: 密封部
153a、253a、353a、453a、553a、653a、753a: 第一配合部
153b、253b、353b、472、572、672、753b: 柱状部
16、170、270、370、470、570、670、770: 载置部
171、271、371、471、571、671、771: 第二配合部
172a、272a、372a、453c、553c、653c: 开口
172、272、372、453b、553b、653b: 容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如图3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20以及例如收纳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翻转部件180。打印机本体120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翻转部件180的形状与打印机本体120的形状大致对应,且与打印机本体120可枢转地连接,并且翻转部件180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当翻转部件180处于打开位置时,翻转部件180相对于打印机本体120打开,当翻转部件180处于关闭位置时,翻转部件180覆盖打印机本体120。
打印机本体120包括墨容纳单元110。具体地,打印机本体120包括左侧墨容纳单元110和右侧墨容纳单元110,其分别间隔地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20的前部的左右两侧。虽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但也可以设置多个墨容纳单元。
如图3和图4所示,左侧墨容纳单元110和右侧墨容纳单元110除了所包括的墨容纳部的数量不同之外,其余结构均相同。具体地,左侧墨容纳单元110包括一个墨容纳部130,通常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20的黑色墨水,右侧墨容纳单元110包括三个墨容纳部130,从左到右分别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20的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彩色墨水,从而喷墨打印机100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当然,也可以在多个墨容纳单元的内部设置六个、八个、十二个等不同数量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容纳部,并相应地使用六、八、十二种等不同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其中每个墨容纳单元可以分别包括一个、两个、三个或其他数量的墨容纳部。
如图5所示,墨容纳部130的顶部具有开口向上的多个注入口140,注入口140与墨容纳部130的内部连通,以方便用户通过注入口140将墨水注入至相对应的墨容纳部130内部。
墨容纳单元110还包括框架部160和盖体部190,框架部160用于固定墨容纳部130并作为其外部包装。盖体部190大致呈平板状,且枢转地连接在框架部160上。具体地,盖体部190能够相对于框架部160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当盖体部190位于关闭位置时,盖体部190将注入口140覆盖,当盖体部190位于打开位置时,注入口140露出。图4和图5示出了盖体部190位于打开位置时的情形,在需要注入墨水时,可将盖体部190从关闭位置枢转至打开位置,使得露出注入口140,用户即可进行注墨操作。
继续参考图5,墨容纳单元110还包括用于密封注入口140的注入口塞150和用于放置注入口塞150的载置部170。注入口塞150的数量与注入口140的数量对应。当需要注墨时,可将注入口塞150保持在载置部170上,从而可避免注入口塞150污染使用者的手或其他物体。
具体地,结合图6A所示,注入口塞150包括本体部151、位于本体部151上方的把手部152、位于本体部151下方的密封部153、以及纽带部154,纽带部154的一端连接至本体部151,另一端固定在墨容纳单元110的顶部。
参考图6A和图6B,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密封部153包括第一配合部153a和柱状部153b,柱状部153b从本体部151向下垂直延伸,第一配合部153a相对于柱状部153b的外周表面径向成型,即,第一配合部153a从柱状部153b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凸出。载置部170包括具有向上开放的开口172a的容纳部172以及第二配合部171,第二配合部171相对于容纳部172的内周表面径向成型,即,第二配合部171从容纳部172的内周表面径向凸出。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53a形成为凸部以及第二配合部171形成为凸部。当然,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可以形成为凸部,且第二配合部可以形成为凹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当注入口塞装设在载置部上时,第一配合部正好卡设在第二配合部中。
当注入口塞150装设在载置部170上时,柱状部153b能够容纳在容纳部172中,且第一配合部153a处于第二配合部171的下方。并且,当装设后的注入口塞150从载置部170脱离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153a与第二配合部171在和脱离方向T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也就是说,当注入口塞150从载置部170脱离时,第一配合部153a和第二配合部171在脱离方向上产生接触,从而第二配合部171能够对第一配合部153a提供在与脱离方向T相反的方向上的作用力,进而使得注入口塞150不容易从载置部170脱离。
优选地,开口172a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柱状部153b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150装设在载置部170上时,容纳部172的尺寸能够与柱状部153b的尺寸匹配,进而能够进一步使注入口塞150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170上。
进一步优选地,密封部153的第一配合部153a包括弹性件,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150装设在载置部170上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153a在接触到第二配合部171时能够产生变形,从而顺利地放置在第二配合部171的下方。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载置部170的第二配合部171设置为包括弹性件,或者也可以将两者都设置为包括弹性件。
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密封部153仅包括一个第一配合部153a,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配合部153a,例如密封部153可以包括两个第一配合部153a或三个第一配合部153a。
进一步参考图6A和图6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53a的上表面与本体部151的下表面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第二配合部171的下表面到容纳部的开口172a的上表面的距离d2,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150装设在载置部170上时,第一配合部153a能够置于第二配合部171的下方。并且,第一配合部153a的上表面与柱状部153b的下表面的距离d3小于或等于第二配合部171的下表面到容纳部172的底表面的距离d4,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150装设在载置部170上时,容纳部172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密封部153的第一配合部153a以下的部分。
优选地,第一配合部153a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柱状部153b的外表面上,且第二配合部171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容纳部172的内表面上。当然,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合部171也可以在周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容纳部172的内表面上。
当然,注入口塞和载置部之间的配合除了设置为图6A和图6B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可以设置为其它结构,下文对注入口塞和载置部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简要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的描述中,省略了与图6A和图6B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描述。
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253a以及第二配合部271形成为彼此配合的螺纹部。具体地,密封部253的柱状部253b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即第一配合部253a),载置部270的容纳部272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即第二配合部271),使得密封部253的柱状部253b可旋拧到载置部270的容纳部272中,从而使得注入口塞250能够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270上。
图8A和图8B中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与图6A和图6B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353a设置在柱状部353b的下端部并且形成为倒圆锥台形状,第二配合部371设置在载置部370上的开口372a周围,第一配合部353a可通过开口372a插入容纳部372中。第一配合部353a的上表面与本体部351的下表面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第二配合部371的下表面到容纳部的开口372a的上表面的距离d6,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350装设在载置部370上时,第一配合部353a能够置于第二配合部371的下方。并且,第一配合部153a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距离d7小于或等于第二配合部371的下表面到容纳部372的底表面的距离d8,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350装设在载置部370上时,容纳部372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密封部353的第一配合部353a。
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注入口塞450的密封部453包括具有向下开放的开口453c的容纳部453b以及第一配合部453a,第一配合部453a相对于容纳部453b的内周表面径向成型,即,第一配合部453a从容纳部453b的内周表面径向向外凸出。载置部470包括柱状部472和第二配合部471,柱状部472向上垂直延伸,第二配合部471相对于柱状部472的外周表面径向成型,即,第二配合部471从柱状部472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凸出。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453a形成为凸部以及第二配合部471形成为凸部。当然,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也可以形成为凹部且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凸部,或者,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凹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当注入口塞装设在载置部上时,第一配合部正好卡设在第二配合部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453a的上表面与容纳部453b的开口453c的下表面的距离d9小于或等于第二配合部471的下表面到柱状部472的下表面的距离d10,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450装设在载置部470上时,第一配合部453a能够置于第二配合部471的下方。并且,第一配合部453a的上表面与容纳部453b的上表面的距离d11大于或等于第二配合部471的下表面到柱状部472的上表面的距离d12,从而使得当注入口塞450装设在载置部470上时,容纳部453b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载置部470的第二配合部471以上的部分。
优选地,第一配合部453a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容纳部453b的内表面上,且第二配合部471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柱状部472的外表面上。当然,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也可以在周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容纳部的内表面上,且第二配合部也在周向上间隔地设置在柱状部的外表面上。或者,第一配合部可以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容纳部的内表面上,且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间隔地设置在柱状部的外表面上。或者第一配合部可以在周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容纳部的内表面上,且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柱状部的外表面上。
在图10A和图10B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553a以及第二配合部571形成为彼此配合的螺纹部。具体地,密封部553的容纳部553b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即第一配合部553a),载置部570的柱状部572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即第二配合部571),使得密封部553的容纳部553b可旋拧到载置部570的柱状部572上,从而使得注入口塞550能够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570上。
在图11A和图11B中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合部671设置在柱状部672的上端部并且形成为圆锥台形状。注入口塞650可通过开口653c插在载置部670的柱状部672上。优选地,注入口塞650中的容纳部653b的形状与柱状部672和第二配合部671的形状匹配,从而能够进一步使注入口塞650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670上。
在图12A和图12B中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中,注入口塞750的密封部753包括从本体部751向下垂直延伸的柱状部753b,第一配合部753a构造为柱状部753b的外表面。载置部770包括缺口部772,缺口部772具有供柱状部753b沿水平方向进入的缺口772a。载置部770还包括第二配合部771,第二配合部771设置在缺口部772的相对的两个内侧表面中的一个内侧表面772b上并从内侧表面径向成型,即,第二配合部771从缺口部772的内侧表面772b径向向外凸出。优选地,缺口772a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柱状部753b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
当注入口塞750装设在载置部770上时,柱状部753b能够容纳在缺口部772中,且柱状部753b处于第二配合部771的里侧。并且,当装设后的注入口塞750从载置部770脱离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753a与第二配合部771在和脱离方向T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也就是说,当注入口塞750从载置部770脱离时,第一配合部753a和第二配合部771在脱离方向T上产生接触,从而第二配合部771能够对第一配合部753a提供在与脱离方向T相反的方向上的作用力,进而使得注入口塞750不容易从载置部770脱离。
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仅一个内侧表面772b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771,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两个内侧表面上均设置第二配合部771。
优选地,注入口塞750的柱状部753b的下端部设置有相对于柱状部753b径向向外突出的倒圆锥台形状的阻挡部753c,当注入口塞750装设在载置部770上时,柱状部753b正好卡设在缺口部772中,且阻挡部753c的上表面抵在载置部770的下表面上,从而能够同时在竖直方向上阻挡注入口塞750从载置部770的缺口部772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墨容纳单元的注入口塞的密封部上设置第一配合部,并且在载置部上设置第二配合部,并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在与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使得第二配合部能够对第一配合部提供在与脱离方向T相反的方向上的作用力,以便在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将注入口塞相对牢固地保持在载置部上,从而可避免注入口塞轻易地从载置部脱落而污染使用者的手或其他物体。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21)
1.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
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所述墨容纳部的顶部设置有注入口,所述注入口与所述墨容纳部的内部连通;
注入口塞,所述注入口塞包括本体部、位于所述本体部上方的把手部和位于所述本体部下方的密封部;以及
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容纳所述墨容纳部,所述框架部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注入口塞对应的载置部,所述注入口塞能够装设在所述载置部上并且从所述载置部上脱离,
其中,所述密封部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载置部设置有第二配合部,
在装设后的所述注入口塞从所述载置部脱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在与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一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下垂直延伸的柱状部和相对于所述柱状部的外周表面径向成型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并且所述载置部包括具有向上开放的开口的容纳部和相对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二配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所述柱状部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凹部,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中的最下方一个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开口的上表面的距离,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配合部中的最下方一个的上表面与所述柱状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底表面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或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下端部并且形成为倒圆锥台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本体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开口的上表面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容纳部的底表面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彼此配合的螺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包括具有向下开放的开口的容纳部和相对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并且所述载置部包括向上垂直延伸的柱状部和相对于所述柱状部的外周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二配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所述柱状部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凹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凸部,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凹部,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形成为凸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凸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开口的下表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柱状部的下表面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上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下表面到所述柱状部的上表面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或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周向上连续地或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二配合部在周向上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柱状部的上端部并且形成为圆锥台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的形状与所述柱状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形状匹配。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形成为彼此配合的螺纹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下垂直延伸的柱状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构造为所述柱状部的外表面,并且所述载置部包括具有供所述柱状部沿水平方向进入的缺口的缺口部和设置在所述缺口部的相对的两个内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侧表面上并从所述内侧表面径向成型的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缺口的径向最小尺寸与所述柱状部的径向最大尺寸对应。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弹性件。
21.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容纳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91080.7U CN206357819U (zh) | 2016-09-28 | 2016-09-28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91080.7U CN206357819U (zh) | 2016-09-28 | 2016-09-28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57819U true CN206357819U (zh) | 2017-07-28 |
Family
ID=59368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91080.7U Active CN206357819U (zh) | 2016-09-28 | 2016-09-28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5781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094789A (ja) * | 2019-12-18 | 2021-06-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
2016
- 2016-09-28 CN CN201621091080.7U patent/CN20635781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094789A (ja) * | 2019-12-18 | 2021-06-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7404847B2 (ja) | 2019-12-18 | 2023-12-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57819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110525053A (zh) | 一种环形墨盒 | |
CN211195512U (zh) | 回墨印 | |
CN204701283U (zh) | 一种墨盒上盖及具有该墨盒上盖的可重复加墨的墨盒 | |
CN207658323U (zh) | 储物罐按压盖子 | |
CN206510591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6357816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US20170157939A1 (en) | Ink container and inkjet printer | |
CN206357818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6367285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6367287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JP2012520215A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システム | |
CN207207450U (zh) |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 |
CN206357825U (zh) | 注入口塞、墨容纳单元及喷墨打印机 | |
CN206510593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6357822U (zh) | 墨容纳部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2193286U (zh) | 手控式液体出口阀门 | |
CN206357820U (zh) | 墨容纳部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6357807U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206426656U (zh) | 用于多色胶印机的组合式墨水外存储装置 | |
CN206067208U (zh) | 喷墨打印机用新型连供墨盒 | |
CN201109243Y (zh) | 喷墨打印机墨盒 | |
CN202593041U (zh) | 水彩画三原色多彩多功能手动笔 | |
CN205202468U (zh)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
CN201006650Y (zh) | 带有可拆卸墨水容器的打印机墨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