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31364U - 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31364U CN205131364U CN201520876497.3U CN201520876497U CN205131364U CN 205131364 U CN205131364 U CN 205131364U CN 201520876497 U CN201520876497 U CN 201520876497U CN 205131364 U CN205131364 U CN 2051313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anel
- platy structure
- turn
- mounting bracket
-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由汽车前部变形引起转向机构侵入量超标,从而增加用户受伤风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支撑结构包括:分别与汽车的暖风机压力室下板和前风窗玻璃加强板连接的安装支架;分别与安装支架和转向管柱安装支架连接的转向支撑支架,转向支撑支架包括:第一板状结构,由第一板状结构的相对两侧边缘朝第一板状结构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板状结构与安装支架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与转向管柱安装支架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车辆正面碰撞过程中大大减小转向管柱的侵入量,从而降低乘员的受伤几率及受伤程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问题是制约乘员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同时降低汽车的设计和研发成本,是目前碰撞安全性能开发设计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转向机构在正面碰撞中的侵入量直接影响着驾驶员头部及胸部的伤害情况,转向机构侵入量的大小已成为制约碰撞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汽车的转向支撑机构的结构各种各样,但有些结构复杂,在正面碰撞工况中对前部变形引起的转向机构侵入量没有缓冲作用,导致转向管柱侵入量超标,从而增大了乘员的受伤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由汽车前部变形引起转向机构侵入量超标,从而增加用户受伤风险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包括:
分别与汽车的暖风机压力室下板和前风窗玻璃加强板连接的安装支架;
分别与所述安装支架和转向管柱安装支架连接的转向支撑支架,所述转向支撑支架包括:第一板状结构,由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相对两侧边缘朝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板状结构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沿与所述第一板状结构平行的方向均设置有压溃筋。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中间位置均为镂空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一端均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通过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板状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形成U形结构。
其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二板状结构,由所述第二板状结构的相对两侧边缘朝所述第二板状结构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分别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均与所述前风窗玻璃加强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板状结构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板状结构通过所述安装孔分别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连接,且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分别位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的相对两侧。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上均设置有起筋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包括分别与安装支架和转向管柱安装支架连接的转向支撑支架,该转向支撑支架包括:第一板状结构,由第一板状结构的相对两侧边缘朝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连接板,该转向支撑支架在车辆正面碰撞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小转向管柱的侵入量,从而降低乘员的受伤几率及受伤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中转向支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暖风机压力室下板,2-前风窗玻璃加强板,3-安装支架,31-第二板状结构,32-第三连接板,33-第四连接板,34-安装孔,35-起筋结构,4-转向管柱安装支架,5-转向支撑支架,51-第一板状结构,52-第一连接板,53-第二连接板,54-压溃筋,55-镂空结构,56-翻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由汽车前部变形引起转向机构侵入量超标,从而增加用户受伤风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
分别与汽车的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和前风窗玻璃加强板2连接的安装支架3;
分别与所述安装支架3和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连接的转向支撑支架5,所述转向支撑支架5包括:第一板状结构51,由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的相对两侧边缘朝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板52和第二连接板53,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与所述安装支架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均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的一端与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连接,安装支架3的另一端与前风窗玻璃加强板2连接,转向支撑支架5一端与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连接,转向支撑支架5另一端通过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与安装支架3的一端连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支架3包括:第二板状结构31,由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的相对两侧边缘朝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板32和第四连接板33,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分别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3均与所述前风窗玻璃加强板2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3远离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2的一端均设置有翻边结构,并通过该翻边结构与所述前风窗玻璃加强板2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上设置有安装孔34,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上相应的也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通过螺栓穿过所述安装孔34、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及第一板状结构51上的安装孔分别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连接,且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分别位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的相对两侧,该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对第一板状结构51和第二板状结构31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3上均设置有起筋结构35,有效增强了第三连接板32和和第四连接板33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在车辆正面碰撞过程中,上述安装支架的两个连接板及转向支撑支架的两个连接板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减少转向管柱的侵入量,增强了转向机构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上、沿与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平行的方向均设置有压溃筋54,具体的,该压溃筋的深度可设定为9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两连接板上的压溃筋,可以在汽车正面碰撞时产生压溃,有效改善转向管柱的侵入量,进而有效保护乘员的头部及胸部免受伤害。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远离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的一端均设置有翻边结构56,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均通过所述翻边结构56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第一连接板52和第二连接板53均通过翻边结构56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贴合连接,有效保证了转向支撑支架与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的中间位置均为镂空结构55,且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连接形成U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该镂空结构减轻了转向支撑支架的重量,且有利于汽车正面碰撞时产生压溃。本实用新型中U型带压溃筋的转向支撑支架,结构及工艺简单,有效节约了开发成本,大幅度提高了开发产品竞争力。
相应的,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应用于汽车,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中,上述转向支撑结构的所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在车辆正面碰撞过程中,安装支架的两个连接板及转向支撑支架的两个连接板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减少转向管柱的侵入量,增强了转向机构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与汽车的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和前风窗玻璃加强板(2)连接的安装支架(3);
分别与所述安装支架(3)和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连接的转向支撑支架(5),所述转向支撑支架(5)包括:第一板状结构(51),由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的相对两侧边缘朝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板(52)和第二连接板(53),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与所述安装支架(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均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上、沿与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平行的方向均设置有压溃筋(5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的中间位置均为镂空结构(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远离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的一端均设置有翻边结构(56),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均通过所述翻边结构(56)与所述转向管柱安装支架(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5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53)连接形成U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3)包括:第二板状结构(31),由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的相对两侧边缘朝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的同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连接板(32)和第四连接板(33),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分别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3)均与所述前风窗玻璃加强板(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上设置有安装孔(34),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通过所述安装孔(34)分别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连接,且所述第二板状结构(31)和所述第一板状结构(51)分别位于所述暖风机压力室下板(1)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3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3)上均设置有起筋结构(35)。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支撑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76497.3U CN205131364U (zh) | 2015-11-05 | 2015-11-05 | 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76497.3U CN205131364U (zh) | 2015-11-05 | 2015-11-05 | 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31364U true CN205131364U (zh) | 2016-04-06 |
Family
ID=55617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76497.3U Active CN205131364U (zh) | 2015-11-05 | 2015-11-05 | 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1313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18019A (zh) * | 2018-07-20 | 2018-12-18 | 富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仪表板的金属吸能支架 |
-
2015
- 2015-11-05 CN CN201520876497.3U patent/CN2051313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18019A (zh) * | 2018-07-20 | 2018-12-18 | 富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仪表板的金属吸能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580854U (zh) | 一种汽车前保横梁总成 | |
EP2512849A1 (en) |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 |
CN102849121B (zh) | 一种乘员舱形状保持装置及安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 |
CN205131364U (zh) | 一种转向支撑结构及汽车 | |
CN202201051U (zh) | 一种汽车前围挡板 | |
CN204323019U (zh) |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前舱结构 | |
CN206125174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前部碰撞的吸能盒 | |
CN201980169U (zh) | 一种汽车行人小腿保护装置 | |
CN205022701U (zh) | 前轮罩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5329319A (zh) | 汽车前副车架 | |
CN106864594A (zh) | 车身纵梁结构 | |
CN202574384U (zh) | 车身侧围b柱结构 | |
CN201756070U (zh) | 汽车座椅安装结构 | |
CN202783376U (zh) | 一种机舱纵梁结构 | |
CN202358189U (zh) | 一种汽车门槛前撑板 | |
CN203580659U (zh) | 一种仪表板支架总成及汽车 | |
CN203255125U (zh) | 汽车前部仪表板内部吸能支架 | |
CN203186260U (zh) | 一种汽车蓄电池固定结构 | |
CN202593438U (zh) | 新型驾驶员保护机构 | |
CN201721520U (zh) | 汽车乘员舱内横梁 | |
CN205292818U (zh) | 汽车后地板后段 | |
CN201165258Y (zh) | 汽车发动机罩 | |
CN204197045U (zh) | 一种b柱、车身及车辆 | |
CN201677847U (zh) | 汽车的行人保护装置 | |
CN207374499U (zh) | 一种减小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a柱侵入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