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29220U - 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129220U CN205129220U CN201520811589.3U CN201520811589U CN205129220U CN 205129220 U CN205129220 U CN 205129220U CN 201520811589 U CN201520811589 U CN 201520811589U CN 205129220 U CN205129220 U CN 2051292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wheels
- drive wheels
- wheel drive
-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第一气缸连接销、第二气缸连接销、气缸连接块、气缸、气缸连接座、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内焊机双侧四轮驱动机构由气动马达提供动力,通过两级链轮传动,使轮组与管道内壁的接触由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可实现内焊机在管道内行走,并且有效提高了轮组的摩擦效果,大大提升内焊机的爬坡能力,从而实现不同地形下管道焊接自动化作业,并且可以保证设备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天然气管道焊接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作为管道自动焊接的主要配套设备,管道内焊机现已广泛用于长输管道施工现场,为管口的快速组对及管道根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现有内焊机驱动机构为单侧两轮结构,爬坡能力不足,仅能在坡度小于15°的平原地带进行管道焊接施工。而在坡度较大的山区丘陵地带,由于无法使用内焊机等高效自动焊装备进行施工,通常使用传统的半自动焊接技术作为主要焊接手段,施工效率低,焊接质量无法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了提供了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以解决现有的内焊机驱动机构爬坡能力不足导致的焊接质量无法保证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保证设备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第一气缸连接销、第二气缸连接销、气缸连接块、气缸、气缸连接座、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
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和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在结构上对称;
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通过所述第一气缸连接销与所述气缸一端的所述气缸连接块铰接,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通过所述第二气缸连接销与所述气缸另一端的所述气缸连接座铰接;
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内焊机的主体上,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与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铰接,使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可绕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旋转;
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内焊机的主体上,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与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铰接,使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可绕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旋转;
当对所述气缸充气时,所述气缸的杠杆将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同时向外侧推动,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绕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旋转向外侧旋转,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绕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向外侧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的行走轮、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上的行走轮分别于与管道内壁接触并压紧,此时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和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的旋转,可实现所述内焊机的行走。
优选的,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包括:
第一行走轮、第二行走轮;
所述第一行走轮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行走轮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驱动轮架连接,所述第一行走轮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行走轮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驱动轮架连接;
所述第一行走轮上设置有主动链轮,所述第二行走轮上设置有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上共同套有第一链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行走轮的两端通过第一芯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行走轮的两端通过第二芯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上分别设置有驱动轮调整螺栓和涨紧调整块,通过和所述第二芯轴的配合可以调整所述第二行走轮的松紧。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轮架的一端设置有马达支架;
所述第一行走轮的第二端设置有从动链条。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
气动马达,所述气动马达的第一端通过马达架调整螺栓固定在所述马达支架上;所述气动马达的第二端设置有马达链条,所述马达链条和所述从动链轮上共同套设有第二链条,
其中,所述气动马达带动所述马达链条转动,通过所述马达链条和所述第二链条的传动作用,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转动,然后通过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第一链条的传动作用,带动所述从动链轮转动,使所述第二行走轮和所述第一行走轮一并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轮架和所述第二驱动轮架的中央设置有螺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上还设置有第一轮组连接架,通过连接螺栓和所述螺孔的配合,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上。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第一气缸连接销、第二气缸连接销、气缸连接块、气缸、气缸连接座、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内焊机双侧四轮驱动机构由气动马达提供动力,通过两级链轮传动,使轮组与管道内壁的接触由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可实现内焊机在管道内行走,并且有效提高了轮组的摩擦效果,大大提升内焊机的爬坡能力,从而实现不同地形下管道焊接自动化作业,并且可以保证设备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焊机双侧四轮驱动机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轮驱动轮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驱动轮组支架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螺栓;2—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3—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4—第一轮组连接架;5—第一四轮驱动轮组;6—第一气缸连接销;7—气缸连接座;8—气缸;9—气缸连接块;10—第一行走轮;11—第一链条;12—第一驱动轮架;13—马达支架;14—马达架调整螺栓;15—气动马达;16—马达链条;17—第二链条;18—从动链条;19—第一芯轴;20—涨紧调整块;21—第二芯轴;22—驱动轮调整螺栓;23—主动链轮;24—从动链轮;25—第二气缸连接销;26—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7—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28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29—第二轮组连接架;30—第二行走轮;31—第二驱动轮架;32—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机构主要包括: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第一气缸连接销6、第二气缸连接销25、气缸连接块9、气缸8、气缸连接座7、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2、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3、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27、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28。
下面介绍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
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通过所述第一气缸连接销6与所述气缸8一端的所述气缸连接块9铰接,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通过所述第二气缸连接销25与所述气缸8另一端的所述气缸连接座7铰接。
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2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内焊机的主体上,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2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3与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铰接,使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可绕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3旋转。
另外,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27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内焊机的主体上,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27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28与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铰接,使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可绕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28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当对所述气缸8充气时,所述气缸8的杠杆将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同时向外侧推动,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绕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3旋转向外侧旋转,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绕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28向外侧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的行走轮、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上的行走轮分别于与管道内壁接触并压紧,此时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和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的旋转,可实现所述内焊机的行走;
当所述气缸8排气时,所述气缸8的杠杆将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同时向内侧拉动,使得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的行走轮、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的行走轮与所述管道内壁脱离。
下面具体介绍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和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
由于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和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因此,本实用新型仅对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的具体结构作介绍,而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的结构和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的结构类似,本实用新型便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下面请参看图2-图3,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包括:
第一行走轮10、第二行走轮30。
两个行走轮并排设置,对于行走轮的材质,可以是橡胶轮,也可以是行走轮的外表面覆盖橡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和管道内壁接触,并且橡胶属于软性材料,能够减小行走轮和管道内壁的碰撞力度,保证两者的安全。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行走轮1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行走轮30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驱动轮架12连接,所述第一行走轮1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行走轮3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驱动轮架31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行走轮10的两端通过第一芯轴19和所述第一驱动轮架12、所述第二驱动轮架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行走轮30的两端通过第二芯轴21和所述第一驱动轮架12、所述第二驱动轮架31固定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行走轮10上设置有主动链轮23,所述第二行走轮30上设置有从动链轮24,所述主动链轮23和所述从动链轮24上共同套有第一链条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轮架12、所述第二驱动轮架31上分别设置有驱动轮调整螺栓22和涨紧调整块20,通过和所述第二芯轴21的配合可以调整所述第二行走轮30的松紧。
而对于第一驱动轮架12来说,请参看图3,所述第一驱动轮架12的一端设置有马达支架13;所述第一行走轮10的第二端设置有从动链条18。
另外,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气动马达15,所述气动马达15的第一端通过马达架调整螺栓14固定在所述马达支架13上;所述气动马达15的第二端设置有马达链条16,所述马达链条16和所述从动链条18上共同套设有第二链条17,
其中,所述气动马达15带动所述马达链条16转动,通过所述马达链条16和所述第二链条17的传动作用,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10转动,然后通过所述主动链轮23和所述第一链条11的传动作用,带动所述从动链轮24转动,使所述第二行走轮30和所述第一行走轮10一并转动。
除此之外,所述第一驱动轮架12和所述第二驱动轮架31的中央设置有螺孔32。
另外,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2上还设置有第一轮组连接架4,通过连接螺栓1和所述螺孔32的配合,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轮架12、所述第二驱动轮架31上。
另外,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27上还设置与第二轮组连接架29,其和第一轮组连接架4的结构和连接方式类似,用于连接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中的驱动轮架,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便是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的具体结构。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机构的装配方式和使用方式。
具体来说,先按照图3的装配方式:第一行走轮10、第二行走轮30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2上,保证其能转动灵活。调整第一行走轮10与第二行走轮30的中心距,使第一链条11松紧程度达到使用要求。
安装马达支架13和气动马达15,调整马达链条16与从动链条18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安装链条,链条型号为20A,调整马达支架13的位置,使马达链条16的涨紧度适中。用两个M30的定位螺钉将第一轮组连接架4分别与两个驱动轮架铰接在一起,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可灵活转动,轮组连接架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3铰接在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2上。
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也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装配。
将两组对称的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连同各自的驱动轮组固定架和轮组连接架安装于管道内焊机主体上,中间通过气缸8相连。气缸8选用φ160mm×160mm。
将内焊机置于管道内,给气缸8充气,气缸8杠杆伸出,将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支撑于管道内壁水平两侧,用以提供行走摩擦力的正压力。此时,给气动马达15供气,气动马达15通过链条传动带动第一四轮驱动轮组5、第二四轮驱动轮组26上的各自的行走轮转动,从而实现内焊机在管道内的行走。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第一气缸连接销、第二气缸连接销、气缸连接块、气缸、气缸连接座、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通过各部件的配合,内焊机双侧四轮驱动机构由气动马达提供动力,通过两级链轮传动,使轮组与管道内壁的接触由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可实现内焊机在管道内行走,并且有效提高了轮组的摩擦效果,大大提升内焊机的爬坡能力,从而实现不同地形下管道焊接自动化作业,并且可以保证设备运行平稳性和可靠性。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第一气缸连接销、第二气缸连接销、气缸连接块、气缸、气缸连接座、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
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和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在结构上对称;
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通过所述第一气缸连接销与所述气缸一端的所述气缸连接块铰接,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通过所述第二气缸连接销与所述气缸另一端的所述气缸连接座铰接;
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内焊机的主体上,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与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铰接,使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可绕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旋转;
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内焊机的主体上,所述第二驱动轮组固定架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与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铰接,使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可绕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旋转;
当对所述气缸充气时,所述气缸的杠杆将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同时向外侧推动,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绕所述第一轮组连接架销轴旋转向外侧旋转,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绕所述第二轮组连接架销轴向外侧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的行走轮、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上的行走轮分别于与管道内壁接触并压紧,此时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和所述第二四轮驱动轮组的旋转,可实现所述内焊机的行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轮驱动轮组包括:
第一行走轮、第二行走轮;
所述第一行走轮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行走轮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驱动轮架连接,所述第一行走轮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行走轮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驱动轮架连接;
所述第一行走轮上设置有主动链轮,所述第二行走轮上设置有从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从动链轮上共同套有第一链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行走轮的两端通过第一芯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行走轮的两端通过第二芯轴和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上分别设置有驱动轮调整螺栓和涨紧调整块,通过和所述第二芯轴的配合可以调整所述第二行走轮的松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轮架的一端设置有马达支架;
所述第一行走轮的第二端设置有从动链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
气动马达,所述气动马达的第一端通过马达架调整螺栓固定在所述马达支架上;所述气动马达的第二端设置有马达链条,所述马达链条和所述从动链轮上共同套设有第二链条,
其中,所述气动马达带动所述马达链条转动,通过所述马达链条和所述第二链条的传动作用,带动所述第一行走轮转动,然后通过所述主动链轮和所述第一链条的传动作用,带动所述从动链轮转动,使所述第二行走轮和所述第一行走轮一并转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轮架和所述第二驱动轮架的中央设置有螺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轮组固定架上还设置有第一轮组连接架,通过连接螺栓和所述螺孔的配合,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轮架、所述第二驱动轮架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11589.3U CN205129220U (zh) | 2015-10-19 | 2015-10-19 | 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11589.3U CN205129220U (zh) | 2015-10-19 | 2015-10-19 | 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129220U true CN205129220U (zh) | 2016-04-06 |
Family
ID=55615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11589.3U Active CN205129220U (zh) | 2015-10-19 | 2015-10-19 | 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12922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5300A (zh) * | 2020-12-02 | 2021-03-26 | 李自义 | 一种驱动多段配合式限制机构 |
-
2015
- 2015-10-19 CN CN201520811589.3U patent/CN2051292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5300A (zh) * | 2020-12-02 | 2021-03-26 | 李自义 | 一种驱动多段配合式限制机构 |
CN112555300B (zh) * | 2020-12-02 | 2022-07-12 | 陕西物科微达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 一种驱动多段配合式限制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69856B (zh) | 装载机可更换履带轮 | |
CN102673676B (zh) | 多轮系重载移动机器人agv | |
CN104527660B (zh) | 一种电机直驱转向架 | |
CN206106911U (zh) | 一种电动平板运输车 | |
CN104960082A (zh) | 一种牵引小车驱动的运输料斗 | |
CN104527661B (zh) | 一种转向架轮对驱动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转向架 | |
CN204956616U (zh) | 场地运输车用电控液压四轮转向机构 | |
CN205129220U (zh) | 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 |
CN207955844U (zh) | 一种平板拖车 | |
CN105252181A (zh) | 一种内焊机轮式驱动机构 | |
CN204819899U (zh) | 一种牵引小车驱动的运输料斗 | |
CN202923315U (zh) | 煤矿井下四驱车双铰点摆动式铰接架结构 | |
CN202337190U (zh) | 一种钢轮沼泽车 | |
CN204150108U (zh) | 一种狼狈式运输挂车用转向机构 | |
CN112659825B (zh) | 一种履带式装备公铁一体化快速投送平台 | |
CN212705195U (zh) | 一种适用于汽车底盘焊接的变位机构 | |
CN107676459A (zh) | 齿轮 | |
CN203866878U (zh) | 平地机驱动桥 | |
CN204060724U (zh) | 一种栈桥台车的模板行走机构 | |
RU2532322C1 (ru) | Движитель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204777325U (zh) | 电动轨道车驱动装置 | |
CN207632435U (zh) | 一种地下管廊搬运装置 | |
RU114292U1 (ru) | Балансирная ходовая тележка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206753160U (zh) | 一种立体停车设备横移输送器 | |
CN206391974U (zh) | 一种新型搅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01 Address after: 100007 Dongcheng District, Dongzhimen, China, North Street, No. 9 Oil Mansion, No. Patentee after: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China Petroleum Pipeline Bureau Enginee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07 Beijing,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No. 9, No.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Pipeline Bure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