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12925U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12925U
CN205112925U CN201520874349.8U CN201520874349U CN205112925U CN 205112925 U CN205112925 U CN 205112925U CN 201520874349 U CN201520874349 U CN 201520874349U CN 205112925 U CN205112925 U CN 205112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pipe
support
hold down
veh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743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永钦
金斗勋
金哲熙
金灏奎
赵重垣
韩仲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o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non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on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Hanon System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12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12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71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liquid ducts, e.g. for coolant liquids or refriger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92Add-on devices, e.g. heat/cooling boxes, compartment dividers, upgrade s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箱主体,内部形成空气通道,使内部气体或外部气体流入并排出到车室内;蒸发器及加热器芯,在箱主体的空气通道上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依序设置;制冷剂出入口管,使制冷剂循环到蒸发器;冷却水出入口管,使冷却水循环到加热器芯,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突出于箱主体的外侧面的管支撑部和制冷剂出入口管及冷却水出入口管的上下部结合固定支架,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制热管固定部,设置于箱主体,使制冷剂出入口管和冷却水出入口管一起被固定。由于无需分别配备制冷剂用管的固定单元和冷却水用管的固定单元,故可减少部件及工序数而减少成本,并可防止车辆振动引起的制冷剂或冷却水的泄露,并提高组装性。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连接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入口管和连接到加热器芯的冷却水出入口管的固定结构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空调装置是一种通过把车辆外部的空气引入到车辆室内或者使在车辆室内循环的空气在循环过程中被加热或者冷却,从而使车辆室内变凉或者变暖的装置,其构成为空调箱内部形成有用于执行冷却作用的蒸发器、用于执行加热作用的加热器芯,并且把借助于所述蒸发器或者加热器芯而得到冷却或者加热的空气通过送风模式切换活门选择性地送往车辆室内的各个部分。
图1为示出现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构造的图,图2为示出现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示出现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1至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由送风装置10和空调箱40构成。送风装置10在一侧形成有内部气体流入口21和外部气体流入口22,并且设置有内、外部气体切换活门23以选择性地开闭内、外部气体流入口21、22,并且包括用于将内、外部气体强行送往空调箱40的空气流入口43侧的送风风扇35。
空调箱40包括:空气流入口43,使由送风装置10吹送的空气流入;空气排出口44,排出上述空气。空调箱40的内部隔着预定的间距而依序布置有蒸发器41以及加热器芯42。并且,蒸发器41与加热器芯42之间设置有温度调节活门45以调节经过加热器芯42的暖风通道和绕过加热器芯42的冷风通道的开度,从而调节温度。并且,多个空气排出口44中分别设置有模式活门46以根据多种空调模式而开闭相关空气排出口44。
所述空调箱40由上部箱40a、40b与用于防止冷凝水的泄露的专门的一体型下部箱40c相互结合的构造构成。所述上部箱40a、40b和下部箱40c之间组装有蒸发器41。在该情况下,所述上部箱40a、40b由左侧箱40a和右侧箱40b构成并相互结合固定。
所述蒸发器41在一侧面具有制冷剂出入口管47以实现制冷剂的流入和排出,并且所述制冷剂出入口管47的末端侧结合有用于与外部制冷剂管(未图示)结合的法兰部49。并且,所述加热器芯42在一侧面具有冷却水出入口管48,以实现冷却水的流入和排出。冷却水出入口管48的内部流动着经过引擎的冷却水。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为了固定制冷剂出入口管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48,需要在空调箱40中通过槽予以固定或者借助专门的压缩式密封件(seal)而固定于车体,如此,为了固定制冷剂出入口管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48,需要额外的部件,从而导致成本的上升,而且在制冷剂出入口管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48的固定位置方面存在限制,从而存在降低设计自由度的问题。并且,如果省略支架等专门的固定部件,则因为车辆的抗振性较弱,因此可能引起制冷剂或者冷却水泄露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授权专利公报第3900392号(2007.01.12)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当前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在箱体上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固定制冷剂出入口管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的固定单元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主体,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用于使内部气体或者外部气体流入并排出到车辆室内;蒸发器(101)以及加热器芯(102),在所述箱主体的空气通道上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依序设置;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用于使制冷剂循环到所述蒸发器(101);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用于使冷却水循环到所述加热器芯(102),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突出于所述箱主体的外侧面的管支撑部和所述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上下部结合固定有支架,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制热管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箱主体,用于使制冷剂出入口管(147)和冷却水出入口管(148)一起被固定。
优选地,所述箱主体具有:支撑部(500),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和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所述制冷制热管固定部包括:第一支架(600),形成有固定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的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第二支架(800),形成有固定支撑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500)一体地或者可拆装地形成于箱主体。
优选地,所述制冷制热管固定部如下构成:在突出于所述箱主体的外侧面的支撑部(500)上安装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并在上下部结合固定第一支架(600)和第二支架(800)。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500)包括:上部支撑部(520),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下部支撑部(530),与所述上部支撑部(520)对向,并且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600)形成有与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对向的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所述第二支架(800)形成有与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对向的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600)和第二支架(800)从车宽方向外侧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
优选地,形成有所述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的第二支架(800)中,一体地形成有覆盖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隔热罩(8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因为不需要分别配备制冷剂用管道的固定单元和冷却水用管道的固定单元,所以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和组装工时,从而可以减少成本,并且可以防止车辆振动引起的制冷剂或者冷却水的泄露,具有可提高组装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为示出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的剖面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支撑部的正视图。
图8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一支架的正视图。
图9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二支架的正视图。
图10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一支架与支撑部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制热管固定部的图。
符号说明
100:车辆用空调装置
101:蒸发器102:加热器芯
110:空调箱112:空气流入口
113:除霜通风口114:迎面通风口
115:底板通风口113a、114a、115a:模式活门
116:温度调节活门120:送风单元
155:蜗壳箱156:上部蜗壳箱
157:下部蜗壳箱147:制冷剂出入口管
148:冷却水出入口管500:支撑部
501、502: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3、504: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
520:上部支撑部530:下部支撑部
600:第一支架601、602: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
800:第二支架803、804: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
810:隔热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技术构成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的剖面图,图5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参考图4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包括:箱主体,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用于使内部气体或者外部气体流入并排出到车辆室内;蒸发器101以及加热器芯102,在所述箱主体的空气通道上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依序设置;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用于使制冷剂循环到所述蒸发器101、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用于使冷却水循环到所述加热器芯102。
在该情况下,箱主体形成空调装置的外部壳体,其为包括空调箱110和蜗壳箱155的概念。即,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为送风单元和空调单元结合的半心安装型,并且功能上大致可以分为送风单元和空调单元,然而将送风单元的蜗壳箱和空调单元的空调箱一并称为箱主体。
在空调箱110的入口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2,并且在出口侧形成有作为空气排出口的除霜通风口113、迎面通风口114、底板通风口115,并且内部形成有用于使空气流入口112与各个通风口113、114、115连通的空气通道。所述空调箱110可以由上部箱110a和下部箱110b结合而形成。
蒸发器101以及加热器芯102依序设置于空调箱110的空气通道上。蒸发器101与加热器芯102之间具有:温度调节活门116,用于调节绕过加热器芯102的通道和经过加热器芯102的通道的开度。各个通风口113、114、115具有多个模式活门113a、114a、115a。在空调箱110的空气流入口112中设置有用于把内部气体或者外部气体吹送到空调箱110的内部的送风单元120。
送风单元120为公知技术,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送风单元1210由吸入管道和蜗壳箱155构成。在吸入单元的上部形成有内部气体流入口及外部气体流入口122,并且下部敞开并在内部设置有用于开闭内、外部气体流入口122的内外部气体切换活门。蜗壳箱155结合于吸入管道的下部,并且内部设置有用于把空气强行送往空调箱110侧的送风风扇。所述蜗壳箱155划分为上部蜗壳箱156和下部蜗壳箱157而构成并相互组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具有制冷制热管固定部500、600、800。制冷制热管固定部500、600、800设置于箱主体,并且使制冷剂出入口管147和冷却水出入口管148一起得到固定。
于是,由于不需要分别配备制冷剂用管道的固定单元和冷却水用管道的固定单元,所以可以减少部件数并简化工艺,从而可以减少制造成本。
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支撑部的正视图;图8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一支架的正视图;图9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二支架的正视图;图10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一支架与支撑部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制热管固定部的正视图。
参考图7至图11,制冷制热管固定部500、600、800由支撑部500和第一支架600、第二支架800构成。所述支撑部500配备于箱主体,并且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和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以及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分别以切开的槽形状构成,该切开的槽大致构成为半圆形。
第一支架600、第二支架800可拆装地形成于支撑部500,并且形成有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和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在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与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之间固定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并在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与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之间固定支撑冷却水出入口管148。
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以及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由大致为半圆形的槽形状构成。第一支架600、第二支架800结合于支撑部500,并且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与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对向布置而形成圆形的制冷剂管固定孔690,从而固定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与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对向布置而形成圆形的冷却水管固定孔890,从而固定支撑冷却水出入口管148。
如此,通过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固定部的强度加强,可以防止车辆振动引起的制冷剂或者冷却水的泄露。
所述支撑部500一体地形成于箱主体。由于支撑部500一体地形成于箱主体,可以在箱主体注塑成型时一并成型出支撑部500,从而通过细微的模具设计的变更就可以简单地制造支撑部。所以,可以省略用于形成支撑部的专门的部件和工序,因此可以减少制造成本。
在该情况下,所述支撑部50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形成于蜗壳箱155的前面。蒸发器101以及加热器芯102都形成于空调箱110的内部。如果把支撑部500布置于空调箱110侧的话,分别结合于蒸发器101以及加热器芯102的侧面的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需要具有1~2个以上的弯曲区间。即,如果将支撑部500形成于蜗壳箱155的话,可以最小化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弯曲区间,并可以实现稳定的固定。
更详细地,所述支撑部500包括:上部支撑部520,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和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中的一个;下部支撑部530,与上部支撑部520对向,并在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和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中的另一个。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上部支撑部520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并在下部支撑部530形成有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但是可以变更固定槽的上下位置。
所述上部支撑部520一体地形成于上部蜗壳箱156,下部支撑部530一体地形成于下部蜗壳箱157。在结合固定上部蜗壳箱156与下部蜗壳箱157时,上部支撑部520与下部支撑部530相互对向地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支撑部500。可以利用夹具510加强上部支撑部520与下部支撑部530之间的固定力。
并且,支架由第一支架600和第二支架800构成,其中第一支架600形成有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和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中的一个,并且第二支架800形成有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和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中的另一个。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600中形成有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并在第二支架800中形成有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
所述第一支架600形成为具有预定厚度的板形状,并且形成有多个装配孔605,从而螺接于支撑部500上形成的装配孔505。第一支架600形成有支撑支架650而被上部支撑部520的上表面支撑。所述第二支架800形成为具有预定厚度的板形状,并且形成有多个装配孔805,从而螺接于支撑部500上形成的装配孔505。所述第二支架800形成有支撑支架850而被下部支撑部530的下表面支撑。
在突出于所述箱主体的外侧面的支撑部500上安装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后,在上下部结合固定第一支架600以及第二支架800。
即,在将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置于上部支撑部520的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的状态下,使第一支架600螺接于上部支撑部520,从而完成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的固定。并且,在使冷却水出入口管148位于下部支撑部530的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的状态下,使第二支架800螺接于下部支撑部530,从而完成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固定。
于是,可以使制冷剂出入口管147和冷却水出入口管148分别在上部和下部不受干扰地得到固定,所以可以提高组装性。
所述第一支架600、第二支架800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从而,可以沿着车宽方向稳定地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并且减少松动,从而可以最小化车辆振动引起的车宽方向的震颤。
形成有所述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的第二支架800中,一体地形成有覆盖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隔热罩810。隔热罩810用于从冷却水的高温环境中保护外部,因其一体地形成于第二支架800,于是可以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以及工序数量。
到此为止参考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了说明,但这只是举例说明,并且可以认识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实现多种变形以及均等的其他实施例。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当由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界定。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主体,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用于使内部气体或者外部气体流入并排出到车辆室内;
蒸发器(101)以及加热器芯(102),在所述箱主体的空气通道上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依序设置;
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用于使制冷剂循环到所述蒸发器(101);以及
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用于使冷却水循环到所述加热器芯(102),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突出于所述箱主体的外侧面的管支撑部和所述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上下部结合固定有支架,
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制热管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箱主体,用于使制冷剂出入口管(147)和冷却水出入口管(148)一起被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主体具有:支撑部(500),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和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
所述制冷制热管固定部包括:
第一支架(600),形成有固定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的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以及
第二支架(800),形成有固定支撑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500)一体地或者可拆装地形成于箱主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制热管固定部如下构成:
在突出于所述箱主体的外侧面的支撑部(500)上安装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并在上下部结合固定第一支架(600)和第二支架(800)。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500)包括:
上部支撑部(520),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以及
下部支撑部(530),与所述上部支撑部(520)对向,并且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600)形成有与第一制冷剂管固定槽(501、502)对向的第二制冷剂管固定槽(601、602),所述第二支架(800)形成有与第一冷却水管固定槽(503、504)对向的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600)和第二支架(800)从车宽方向外侧支撑制冷剂出入口管(147)以及冷却水出入口管(148)。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所述第二冷却水管固定槽(803、804)的第二支架(800)中,一体地形成有覆盖冷却水出入口管(148)的隔热罩(810)。
CN201520874349.8U 2014-11-04 2015-11-04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2051129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51832 2014-11-04
KR1020140151832A KR102111325B1 (ko) 2014-11-04 2014-11-04 차량용 공조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12925U true CN205112925U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68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74349.8U Active CN205112925U (zh) 2014-11-04 2015-11-04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11325B1 (zh)
CN (1) CN2051129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1994A (zh) * 2017-09-25 2019-04-02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0392B2 (ja) 1998-03-19 2007-04-04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262297A (ja) * 2003-02-28 2004-09-24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941036B1 (ko) * 2012-06-26 2019-01-23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1994A (zh) * 2017-09-25 2019-04-02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9551994B (zh) * 2017-09-25 2022-03-25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53368A (ko) 2016-05-13
KR102111325B1 (ko) 2020-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60030U (zh) 车用空调系统
CN103298632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EP2123495B1 (en) Damper, air conditioning unit, and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CN203719090U (zh) 空调器
CN103512087B (zh) 立柜式空调
CN104879904A (zh) 空调器
CN104884282A (zh) 车辆用送风装置
KR20160059030A (ko) 차량용 공조 장치
KR101998172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6029410B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104879846A (zh) 空调器
CN106029411A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202284828U (zh) 后吹面出风的汽车空调箱装置
EP3128242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05112925U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672960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2644245A (zh) 一种空调箱结构
US10293656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200801890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2695755A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KR20090016824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01849280U (zh)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hvac总成
KR101737911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976407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20793231U (zh) 一种导风通道及安装有该导风通道的制冷式吸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field wide area

Patentee after: Hanang Beijing Grea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field wide area

Patentee before: HANON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