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98775U -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98775U
CN205098775U CN201520556969.7U CN201520556969U CN205098775U CN 205098775 U CN205098775 U CN 205098775U CN 201520556969 U CN201520556969 U CN 201520556969U CN 205098775 U CN205098775 U CN 205098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tail
processing system
centralized process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569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55696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98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98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9877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包括储气器、尾气吸收站、负压输气管道、储气罐、集中处理站,机动车尾气先压缩回收到储气器中,通过尾气吸收站吸入到负压输气管道,通过负压输气管道输送到储气罐中,最后由集中处理站集中处理。该系统有效的解决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专用储气器,该装置装在机动车的后备箱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另外还包括车载专用储气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所有的运行机动车所排放的尾气均含有CO、CO2及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尽管很多科研人员和部门对汽车的发动机及排气系统进行了多年的优化、改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至今为止仍无法彻底消除机动车尾排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危害包括煤炭、化石燃料装置所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危害。其原因是:一是机动车尾气的处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动车本身装置优化改进所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机动车本身的功能所限,其在运中不可能额外携带复杂的尾气处理装置。因此,就必须将机动车运行时所排放的尾气用特殊的负压装置(能吸收一定容积量的装置)收集储存,然后集中排放到尾气处理系统内,便于集中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能彻底解决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危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该系统将机动车运行时所排放的尾气用特殊的负压装置(能吸收一定容积量的装置)收集储存,然后集中排放到尾气处理系统内,集中进行处理。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专用储气器用于回收尾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这样实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包括储气器、尾气吸收站、负压输气管道、储气罐、集中处理站,机动车尾气先压缩回收到储气器中,通过尾气吸收站吸入到负压输气管道,通过负压输气管道输送到储气罐中,最后由集中处理站集中处理;
1)在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的末端接入常压储气管,储气管连接气体压缩泵将压缩后的尾气输送到储气器中,气体压缩泵和储气器安装在机动车的后备箱内;
2)在城区地下铺设负压输气管道,在地面上设立尾气吸收站,尾气吸收站有吸气装置将储气器里尾气吸入到地下的负压输气管道中。
一般储气器的容器量应是机动车行程150~200km的排气量。
所述储气管的直径大于尾气排放管直径的30~50%;储气器的工作压力为-0.4~0.25Mpa。
所述吸气装置是一个伸缩的吸入枪,储气器上设一个即开即通的外露口。
所述负压输气管道分为分支管道和主管道,通过尾气吸收站吸入的尾气经一级压缩吸入分支管道,管道内压力≤-0.4Mpa;由分支管道内尾气再经二级压缩输送入主管道,管道内压力≤-0.5Mpa。
所述储气罐安装在半地面上,储气罐内压力≤-0.6Mpa。
车载专用储气器,在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的末端接入常压储气管(1),储气管(1)连接缓冲储气室(2),缓冲储气室(2)连接气体压缩泵(6),气体压缩泵出气口(7)通入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末端设有室内外排输气管(9),室内外排输气管(9)通入外排储存室(10),外排储存室上设有尾气外排出口(11),尾气外排出口(11)下方设有单向阀板(12)。
为了增加车载尾气储存器的耐压强度,在所述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内设置立式支撑板(14)。
防止尾气热量的扩散对车载储气器外部增加隔热层(15)。
在气体压缩泵(6)的旁路管线(3)上安装电动磁阀(4),安装电动磁阀(4)根据在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里安装的压力传感器(5)的压力数值而开启或闭合从而控制气体压缩泵(6)的工作状态,这样可以减少车辆自身的能量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系统将机动车运行时所排放的尾气用特殊的负压装置(能吸收一定容积量的装置)收集储存,然后集中排放到尾气处理系统内,集中进行处理,有效的解决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专用储气器,该装置装在机动车的后备箱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的原理图。
图2车载专用储气器的结构主视图。
图3车载专用储气器的结构俯视图。
图4是图2A-A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储气管;2、缓冲储气室;3、旁路管线;4、电动磁阀;5、压力传感器;6、气体压缩泵;7、气体压缩泵出气口;8、折流式多级储气室;9、室内外排输气管;10、外排储存室;11、外排出口;12、单向阀板;13、弹簧盖;14、立式支撑板;15、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如图1所示,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包括储气器、尾气吸收站、负压输气管道、储气罐、集中处理站,机动车尾气先压缩回收到储气器中,通过尾气吸收站进行吸入到负压输气管道,通过负压输气管道输送到储气罐中,最后由集中处理站集中处理;1)在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的末端接入常压储气管,储气管连接气体压缩泵将压缩后的尾气输送到储气器中,气体压缩泵和储气器安装在机动车的后备箱内;2)在城区地下铺设负压输气管道,在地面上设立尾气吸收站,尾气吸收站有吸气装置将储气器里尾气吸入到地下的负压输气管道中。
所述储气管的直径大于尾气排放管直径的30~50%;储气器的工作压力为-0.4~0.25Mpa。所述吸气装置是一个伸缩式的吸入枪,储气器上设一个即开即通的外露口。所述负压输气管道分为分支管道和主管道,通过尾气吸收站吸入的尾气经一级压缩吸入分支管道,管道内压力≤-0.4Mpa;由分支管道内尾气再经二级压缩输送入主管道,管道内压力≤-0.5Mpa。所述储气罐安装在半地面上,储气罐内压力≤-0.6Mpa。
如图2-4所示,车载专用储气器,在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的末端接入常压储气管1,储气管1连接缓冲储气室2,缓冲储气室2连接气体压缩泵6,气体压缩泵出气口7通入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末端设有室内外排输气管9,室内外排输气管9通入外排储存室10,外排储存室上设有尾气外排出口11,尾气外排出口11下方设有单向阀板12,上方设有弹簧盖13。
为了增加车载尾气储存器的耐压强度,在所述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内设置立式支撑板14。
防止尾气热量的扩散对车载储气器外部增加隔热层15。
在气体压缩泵6的旁路管线3上安装电动磁阀4,安装电动磁阀4根据在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里安装的压力传感器5的压力数值而开启或闭合从而控制气体压缩泵6的工作状态,这样可以减少车辆自身的能量损耗。设定程序(一):电动磁阀是根据安装在储气室里的压力传感器5所传回的压力数值而工作的。由于储气前的储气室里的压力为-0.4Mpa(当储气室里的尾气被一级压缩吸入分支管道后,由于管道内的压力为≤-0.4Mpa,所以储气室里的压力应与管道内的压力相等),所以电动磁阀的工作条件范围应设定在当储气室里的压力≤-0.4Mpa时,电动磁阀应间隔15min自动开启一次,每次开关设定时间为5秒钟,以此将已经进入缓冲储气室的尾气通过储气室里的负压被吸入储气室里,这将减少车辆自身的能源消耗。设定程序(二):当储气室里的压力趋于常压时(或≥0Mpa),电动磁阀应停止开启。此时通过压力传感器5的指令,气体压缩泵6将开始工作,将尾气压缩到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并通过室内外排输气管9进入储存室10,最后由外部吸气枪插入废气外排出口11顶开单向阀板12将外排储气室10内的所有尾气以负压的形式吸入到系统中。
为了增加车载废气储存器的耐压强度,设置内部立式支撑板14。防止尾气热量的扩散对车载废气储存器的外部进行隔热层15保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气器、尾气吸收站、负压输气管道、储气罐、集中处理站,机动车尾气先压缩回收到储气器中,通过尾气吸收站吸入到负压输气管道,通过负压输气管道输送到储气罐中,最后由集中处理站集中处理;1)在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的末端接入常压储气管,储气管连接气体压缩泵将压缩后的尾气输送到储气器中,气体压缩泵和储气器安装在机动车的后备箱内;2)在城区地下铺设负压输气管道,在地面上设立尾气吸收站,尾气吸收站有吸气装置将储气器里尾气吸入到地下的负压输气管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储气管的直径大于尾气排放管直径的30~50%;储气器的工作压力为-0.4~0.25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吸气装置是一个伸缩式的吸入枪,储气器上设一个即开即通的外露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负压输气管道分为分支管道和主管道,通过尾气吸收站吸入的尾气经一级压缩吸入分支管道,管道内压力≤-0.4Mpa;由分支管道内尾气再经二级压缩输送入主管道,管道内压力≤-0.5M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储气罐安装在半地面上,储气罐内压力≤-0.6Mp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器为:在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的末端接入常压储气管(1),储气管(1)连接缓冲储气室(2),缓冲储气室(2)连接气体压缩泵(6),气体压缩泵出气口(7)通入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末端设有室内外排输气管(9),室内外排输气管(9)通入外排储存室(10),外排储存室上设有尾气外排出口(11),尾气外排出口(11)下方设有单向阀板(12),上方设有弹簧盖(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内设置立式支撑板(1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器的外部增加隔热层(1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气体压缩泵(6)的旁路管线(3)上安装电动磁阀(4),安装电动磁阀(4)根据在折流式多级储气室(8)里安装的压力传感器(5)的压力数值开启或闭合从而控制气体压缩泵(6)的工作状态。
CN201520556969.7U 2015-07-29 2015-07-29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98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56969.7U CN205098775U (zh) 2015-07-29 2015-07-29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56969.7U CN205098775U (zh) 2015-07-29 2015-07-29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98775U true CN205098775U (zh) 2016-03-23

Family

ID=5551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56969.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98775U (zh) 2015-07-29 2015-07-29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987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9772A (zh) * 2015-07-29 2015-11-18 王文谨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9772A (zh) * 2015-07-29 2015-11-18 王文谨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CN105059772B (zh) * 2015-07-29 2017-12-05 王文谨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03057U (zh) 一种加油站用油气回收装置
CN205098775U (zh)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CN105059772A (zh) 机动车尾气回收、集中处理系统及车载专用储气器
CN106762175B (zh) 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控制单元及汽车
CN205323413U (zh) 一种汽车扬尘收集装置
CN109775170B (zh) 一种集成净化系统的加油站卸油口装置
CN109899184A (zh) 一种汽车燃油油气蒸发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1082080U (zh) 活性炭反复利用装置
CN204851391U (zh) 一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CN203452936U (zh) 增压发动机碳罐清洗装置、发动机及车辆
CN20416389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装置
CN207212442U (zh) 一种车用排气管
CN209351994U (zh) 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的垃圾投放箱
CN208554815U (zh) 一种汽车仪表梁的浸油系统
CN209354224U (zh) 机动车的尾气排放过滤处理装置
CN201802510U (zh) 用于带机械增压器的内燃机的燃油蒸发排放系统
CN205656006U (zh) Ngv发动机试验台架燃气供气装备
CN220853251U (zh) 一种用于低温余热发电的热源收集装置
CN2748109Y (zh) 消防车车载泡沫罐的泡沫灌装装置
CN217188768U (zh) 一种油库膜分离带回油的油气回收装置
CN204522634U (zh) 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生产过程中油烟回收装置
CN220551187U (zh) 一种用于柴油发电机组的柴油供给系统
CN212790411U (zh) 一种dmf回收塔的自动控制进气机构
CN203867735U (zh) 汽车发动机碳罐脱附装置
CN213950578U (zh) 一种轻便易操作的油气回收加油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