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9512U -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79512U
CN205079512U CN201520705529.3U CN201520705529U CN205079512U CN 205079512 U CN205079512 U CN 205079512U CN 201520705529 U CN201520705529 U CN 201520705529U CN 205079512 U CN205079512 U CN 205079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pen
circulating water
heat exchanger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055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福海
王旭
谭卫民
任学武
陈荣轩
刘锡斌
刘晓龙
李春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Beijing Guohua Electric Power Co Ltd
Sanhe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Beijing Guohua Electric Power Co Ltd
Sanhe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Beijing Guohua Electric Power Co Ltd, Sanhe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055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79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79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79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包括:换热器(1)包括第一流体腔室和第二流体腔室;闭式循环水管路(2)包括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开式循环水管路(3)包括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和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其中,所述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还连接有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通过在开式循环水管路的进水管上增加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引入地下水,提高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中循环水的流速和流量,强化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对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的换热部分的冷却能力,使得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中的热量能够充分地传导至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以提高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的冷却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背景技术
发电厂的一些设备由于发热量较大需要使用冷却设备进行冷却,例如空压机、磨煤机等。一般地可以使用循环水冷却的方法进行冷却,并且由于这些设备中的管路容易堵塞,因此采用了闭式循环冷却水管路。
相比于开式循环冷却水管路,闭式循环冷却水管路的主要换热部分的散热效果相对较差一点,可以采用开式循环冷却水对闭式循环冷却水管路的换热部分进行冷却处理。然而,由于闭式循环冷却水管路的主要换热部分的换热面积相对较小,尤其是夏季开式循环冷却水温高,因此在高温季节例如夏季,冷却效果仍然不理想。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冷却效果更好的循环水冷却管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效果更好的循环水冷却管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彼此隔离且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流体腔室和第二流体腔室;闭式循环水管路,该闭式循环水管路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流体腔室的闭式循环水进水管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且该闭式循环水进水管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连接为闭式回路;开式循环水管路,该开式循环水管路包括各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流体腔室的开式循环水进水管和开式循环水出水管;其中,所述开式循环水进水管还连接有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
优选地,所述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设置有压力泵。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该壳体中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连接于所述开式循环水进水管和所述开式循环水出水管,从而所述换热管的内部通道形成所述第二腔室;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一流体腔室,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流体腔室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部分隔形成有分别连通于所述换热管两端的开式进水腔和开式出水腔,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通于所述开式进水腔的第二进水口和连通于所述开式出水腔的第二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水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一进水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一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水平延伸。
优选地,多个所述换热管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介质流动的管板。
优选地,所述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连接于地下水水源。
优选地,所述闭式循环水进水管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均连接于空压机和/或磨煤机的冷却水路,以形成闭式回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开式循环水管路的进水管上增加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引入地下水,降低开式循环冷却水温度,提高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中循环水的流速和流量,强化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对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的换热部分的冷却能力,使得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中的热量能够充分地传导至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以提高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的冷却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循环水冷却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换热器2闭式循环水管路
3开式循环水管路4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
11壳体12换热管
13第一进水口14第一出水口
15开式进水腔16开式出水腔
17第二进水口18第二出水口
19管板21闭式循环水进水管
22闭式循环水出水管31开式循环水进水管
32开式循环水出水管41压力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如图1所示,该循环水冷却管路包括:换热器1,该换热器1包括彼此隔离且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流体腔室和第二流体腔室;闭式循环水管路2,该闭式循环水管路2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流体腔室的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且该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连接为闭式回路;开式循环水管路3,该开式循环水管路3包括各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流体腔室的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和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其中,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还连接有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
闭式循环水管路2的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可以连接于待冷却设备的冷却管路,形成封闭的闭式回路。在一些比较复杂、精密的设备中,冷却水管路的内径较小,对循环水结垢比较敏感,很容易因此结垢导致管路堵塞。由于闭式循环水管路2中的循环水与外界大气隔离,因此可以防止循环水蒸发,相应地可以防止循环水中盐分的含量相对地上升以减少结垢;也可以使用蒸馏水作为闭式循环水管路2的冷却介质,减少管路内部结垢。开式循环水管路3的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和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可以连接于开式蓄水设备,例如蓄水池、开式冷却塔等,开式冷却设备由于向外界大气开放,循环水可以大量蒸发以提高冷却效果;相应地,由于外界的杂质容易通过开式蓄水设备进入管路,管路内部比较容易堵塞。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开式循环水管路3用于冷却闭式循环水管路2的换热部分(所述第一流体腔室),因此,开式循环水管路3可以不受待冷却设备的结构限制,可以使用尺寸较大的管路,并且所述第二流体腔室也可以采用较大的尺寸,以防止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开式循环水管路3的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上连接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引入地下水,降低开式循环冷却水温度,可以提高开式循环水管路3的循环水流量,因此可以增强对闭式循环水管路2中循环水的冷却能力,降低闭式循环水管路2中循环水的的温度,使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与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之间的温差增加,从而可以在基本不改变换热器1以及待冷却设备内部管路的情况下,提高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2的冷却能力。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可以连接于其它低温水源(如地下水),以提高开式循环水管路3的整体流量;一般地,在夏季温度比较高时,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2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突显,相应地,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3的蒸发量也增加,因此从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补充的水量可以基本弥补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3中循环水的损失量,另外,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3中的蓄水设备也可以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以满足由于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补充的水量造成的水量波动。
另外,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设置有压力泵41。压力泵41可以为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增压,提高该管路中的循环水流速和流量,进而提高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3中的循环水流速。压力泵41可以采用功率可调节的形式,从而可以通过调节压力泵41的功率来调节管路中循环水的流速,例如可以根据外界的温度调节压力泵41的功率和流量,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根据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中循环水的温度调节压力泵41的功率和流量。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换热器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板式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等,其中,本实用新型优选地采用了管壳式换热器,以下将详细说明。
具体地,如图2所示,换热器1包括壳体11以及形成在壳体11中的换热管12,换热管12连接于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和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从而换热管12的内部通道形成所述第二腔室;壳体11内部的与换热管12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一流体腔室,壳体11上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流体腔室的第一进水口13和第一出水口14。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连接于第一进水口13,闭式循环水出水口22连接于第一出水口14,从而形成闭式循环水管路2。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连接于第二进水口17,并且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连接于第二出水口18,从而可以使换热管12中(即所述第二流体腔室中)充满循环水,以对换热管12管束之间的闭式循环水进行冷却。相应地,闭式循环水冷却管路2中的循环水通过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进入换热管12管束之间流动并通过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排出,因此,闭式循环水管路2中的循环水可以通过换热管12中的开式循环水将热量传导出去,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以重新进入待冷却设备的冷却管路。换热管12可以有彼此并联的多个,并且多个换热管12的两端分别汇集后接入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3。
其中,换热管12为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1中,因此换热管12用于含杂质较多的开式循环水,以便于换热管12结垢堵塞时拆卸清洗。
进一步地,壳体11内部分隔形成有分别连通于换热管12两端的开式进水腔15和开式出水腔16,壳体11上形成有连通于开式进水腔15的第二进水口17和连通于所述开式出水腔16的第二出水口18。第二进水口17可以连接于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并且第二出水口18可以连接于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开式进水腔15和开式出水腔16可以具有较大的体积,以用于缓冲开式循环水管3中的循环水。开式进水腔15和开式出水腔16可以通过隔离板在壳体11中分隔形成,隔离板上可以形成有通孔以连接换热管12。
另外,第二进水口17可以形成在壳体11的下部,第二出水口18可以形成在壳体11的上部,第一进水口13形成在壳体11的上部,第一出水口14形成在壳体11的下部。一般地,温度较高的循环水倾向于向容器的上部流动,温度较低的循环水倾向于向容器的下部流动,因此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使闭式循环水管路2中的循环水充分冷却后由第一出水口14排出,并且使开式循环水冷却管路3中的循环水充分地吸收热量后由第二出水口18排出。
另外,换热管12水平延伸。在换热管12水平延伸的情况下,以上所述的开式进水腔15和开式出水腔16可以位于换热器1的沿水平方向的两端,开式循环水可以在水平的换热管12中快速流动,从而可以提高对闭式循环水的冷却作用。如果换热管12采用弯曲延伸的形式,也可以延延长开式循环水的整体流程,同样可以延长开式循环水在换热管12中的停留时间,提高冷却效果。
此外,多个所述换热管12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介质流动的管板19。管板19形成在所述第一流体腔室中,用于缓解闭式循环水的流动冲击力,防止闭式循环水流速过快引起换热器1振动。
此外,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所需水源可以是未经高温除垢处理的生水,并且该水源可以经过过滤处理不含明显的杂质颗粒,例如,所述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可以连接于地下水水源。以上所述的压力泵41可以用于抽取地下水的动力,地下水的温度相对较低,也可以提高开式循环水的冷却能力。
具体地,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均连接于空压机5和/或磨煤机6的冷却水路,以形成闭式回路。空压机5、磨煤机6的冷却水路的管径较小容易堵塞,因此可以使用闭式冷却水,并且冷却介质可以采用以上所述的蒸馏水,以降低结垢的可能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包括:
换热器(1),该换热器(1)包括彼此隔离且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流体腔室和第二流体腔室;
闭式循环水管路(2),该闭式循环水管路(2)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流体腔室的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且该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连接为闭式回路;
开式循环水管路(3),该开式循环水管路(3)包括各自连接于所述第二流体腔室的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和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
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还连接有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设置有压力泵(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壳体(11)以及安装在该壳体(11)中的换热管(12),所述换热管(12)连接于所述开式循环水进水管(31)和所述开式循环水出水管(32),从而所述换热管(12)的内部通道形成所述第二流体腔室;在所述壳体(11)内部,所述换热管(12)之间形成为所述第一流体腔室,所述壳体(11)上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第一流体腔室的第一进水口(13)和第一出水口(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内部分隔形成有分别连通于所述换热管(12)两端的开式进水腔(15)和开式出水腔(16),所述壳体(11)上形成有连通于所述开式进水腔(15)的第二进水口(17)和连通于所述开式出水腔(16)的第二出水口(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17)形成在所述壳体(11)的下部,所述第二出水口(18)形成在所述壳体(11)的上部,所述第一进水口(13)形成在所述壳体(11)的上部,所述第一出水口(14)形成在所述壳体(11)的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2)水平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管(12)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介质流动的管板(1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式循环水加强管路(4)连接于地下水水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冷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式循环水进水管(21)和闭式循环水出水管(22)均连接于空压机(5)和/或磨煤机(6)的冷却水路,以形成闭式回路。
CN201520705529.3U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Active CN205079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5529.3U CN205079512U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05529.3U CN205079512U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79512U true CN205079512U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31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05529.3U Active CN205079512U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7951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2853A (zh) * 2020-05-11 2020-07-31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辅机冷却水系统
CN111780470A (zh) * 2020-08-11 2020-10-16 杭州零云包装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水冷降温工艺
CN115013315A (zh) * 2022-06-09 2022-09-06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丹东电厂 一种大型汽轮机组真空泵冷却水节能运行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2853A (zh) * 2020-05-11 2020-07-31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辅机冷却水系统
CN111472853B (zh) * 2020-05-11 2024-04-12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辅机冷却水系统
CN111780470A (zh) * 2020-08-11 2020-10-16 杭州零云包装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水冷降温工艺
CN115013315A (zh) * 2022-06-09 2022-09-06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丹东电厂 一种大型汽轮机组真空泵冷却水节能运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2233U (zh) 除湿机
CN205079512U (zh) 一种循环水冷却管路
CN206670134U (zh) 双冷源板片式蒸发冷凝一体机
CN201973964U (zh) 一种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立式蒸发器
CN101266104A (zh) 一种低能耗或完全被动式的热量转移装置
CN105066519B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具有该干式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202692546U (zh) 制冷回路用降膜式蒸发器
CN201803532U (zh) 一种壳管套管复合式降膜冷凝器
CN104567124A (zh) 冷凝装置
CN204176969U (zh) 一种单机自复叠制冷用水冷冷凝器
CN202973674U (zh) 热回收式壳管式冷凝器
CN204630438U (zh) 一种外部自然对流式相变热交换器
CN203586618U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203249442U (zh) 一种新型套管蒸发式冷凝器
CN201917264U (zh) 满液式蒸发器的分液板
CN202041106U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CN205037631U (zh) 一种内置油分离器的冷凝器
CN203024513U (zh) 热回收式壳管式冷凝器
CN103673412A (zh) 双级降膜式蒸发器
CN204177012U (zh) 冰箱
CN209763553U (zh) 制冷设备的蒸发冷油路循环系统
CN209512337U (zh) 一种新型制冷用冷凝器
CN102980332B (zh) 热回收式壳管式冷凝器
CN201926209U (zh) 双通道平行流蒸发器
CN202470831U (zh) 一种多功能热回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