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4628U -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4628U
CN205054628U CN201520758781.0U CN201520758781U CN205054628U CN 205054628 U CN205054628 U CN 205054628U CN 201520758781 U CN201520758781 U CN 201520758781U CN 205054628 U CN205054628 U CN 205054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in body
seat main
seat
g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587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鹿又智行
平井健一郎
河野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4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4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使被护理者被抬起时的姿势稳定。悬带座椅(1A)被用于辅助被护理者(50)换乘的换乘辅助装置(100),该悬带座椅(1A)具有:座椅主体(2A),其载置被护理者(50);多个圆筒部(21、23),其配置在座椅主体(2A)的端部,借助于换乘辅助装置(100)而被保持;以及臀部支撑部,其配置在座椅主体(2A),对被载置的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进行支撑。此外,臀部支撑部是一端被连结于圆筒部(21、23)、另一端被连结于座椅主体(2A)的与被护理者(50)的臀部(52)对应的部位(22)的吊带(30)。

Description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能够减轻换乘时护理者的负担的机器人。该机器人将第一臂和第二臂插入于专用座椅的筒状的被保持部而将供需护理者躺下的专用座椅抬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1036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需护理者被抬起时的姿势不稳定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被护理者被抬起时的姿势稳定的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可以应用一种悬带座椅,其被用于辅助被护理者换乘的换乘辅助装置,并且,所述悬带座椅具有:座椅主体,上述被护理者被载置于该座椅主体;多个被保持部,其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端部,由上述换乘辅助装置保持;以及臀部支撑部,其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对被载置的上述被护理者的臀部进行支撑。
并且,在上述悬带座椅中,上述臀部支撑部是一端被连结于上述被保持部、另一端被连结于上述座椅主体的与上述被护理者的臀部对应的部位的支撑部件。
并且,在上述悬带座椅中,上述被保持部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上述支撑部件具有:第一吊带,其分别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短边方向两端,并与上述座椅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的各个上述被保持部连结;以及第二吊带,其分别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短边方向两端,一端与上述第一吊带连结,另一端与上述座椅主体的与上述被护理者的臀部对应的部位连结。
并且,在上述悬带座椅中,上述第一吊带和上述第二吊带是具备伸缩性的吊带。
并且,在上述悬带座椅中,上述被保持部形成于上述座椅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是供上述换乘辅助装置的保持部件插入的圆筒部。
并且,在上述悬带座椅中,上述座椅主体为长方形。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一种换乘辅助装置,其辅助被护理者的换乘,所述换乘辅助装置具有:主体部;转动部,其以能够绕中心轴线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上述主体部;升降机构,其设置于上述主体部,构成为使上述转动部升降;以及一对保持部件,其被连结于上述转动部,对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悬带座椅的上述被保持部进行保持。
并且,在上述换乘辅助装置中,上述换乘辅助装置还具有伸缩机构,上述伸缩机构构成为使上述一对保持部件的间隔伸缩。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带座椅等,能够使被护理者被抬起时的姿势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换乘辅助装置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对转动部的升降动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对转动部的转动动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对臂部件的伸缩动作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对换乘辅助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对换乘辅助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1A:悬带座椅
2、2A:座椅主体
20:分支部
21:圆筒部(被保持部的一个示例)
22:臀部对应部位(与臀部对应的部位的一个示例)
23:圆筒部(被保持部的一个示例)
25:凹陷部(臀部支撑部)
28:连结件
30:吊带(臀部支撑部、支撑部件的一个示例)
31:第一吊带
32:第二吊带
50:被护理者
52:腿部
54:臀部
100:换乘辅助装置
102:转动部
104:主体部
106a、106b:臂部件(保持部件的一个示例)
120:升降机构
130a、130b:伸缩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原则上用相同标号表示,适当地省略对这些结构要素的重复说明。此外,附图中注释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的说明中分别对应于记述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但是,悬带座椅和换乘辅助装置的各结构的位置关系不限于“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1.悬带座椅的结构的示例)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的结构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悬带座椅的座椅主体的与被载置于该座椅主体上的被护理者的头部、臀部、腿部等对应的一侧、部位,通过想象线图示了被护理者(后述的图7也同样)。
如图1所示,悬带座椅1被用于辅助被护理者50换乘(也称为“换乘动作”)的换乘辅助装置100(参照后述的图2等。具体内容后述)。
“换乘”是指从当前的位置、姿势移动到另一位置、姿势的动作。作为换乘,可以列举例如从在某位置(例如床上)的躺卧的姿势(也称为“卧位姿势”)移动到在另一位置(例如轮椅上)的坐的姿势(也称为“坐位姿势”)的动作及其相反的动作等。此外,位置不变、姿势移动到另一姿势的动作、以及姿势不变、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的动作也是换乘的一个示例。
悬带座椅1具有载置被护理者50的长方形的座椅主体2。另外,座椅主体2的形状不限于长方形,也可以是其它形状。
在座椅主体2的长边方向的一侧、即与被载置于该座椅主体2上的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对应的一侧(下面,也称为“腿部对应侧”)形成有分支成两叉状的两个分支部20、20。另外,座椅主体2的腿部对应侧是座椅主体2的长边方向中应载置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的一侧。
分支部20、20从座椅主体2的腿部对应侧中的与被载置于座椅主体2上的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对应的部位22(下面,也称为“臀部对应部位22”)附近朝向腿部对应侧的端部24而形成。另外,座椅主体2的臀部对应部位22是座椅主体2中的应载置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的部分,并且指长边方向中心部附近。分支部20、20形成为在座椅主体2为平面状时沿座椅主体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
另外,分支部20、20也可以形成为在座椅主体2为平面状时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弯曲的形状、或形成为在座椅主体2为平面状时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弯曲的形状。此外,分支部20、20也可以从座椅主体2的比臀部对应部位22靠腿部对应侧的部位朝向腿部对应侧的端部24而形成。此外,分支部20、20也可以从座椅主体2的比臀部对应部位22靠与被载置于座椅主体2上的被护理者50的头部56对应的一侧(下面,也称为“头部对应侧”)的部位朝向腿部对应侧的端部24而形成。另外,座椅主体2的头部对应侧是指座椅主体2的长边方向中的应载置被护理者50的头部56的一侧。此外,分支部20、20也可以形成于座椅主体2的头部对应侧(在该情况下,座椅主体2的头部对应侧相当于长边方向一侧的一个示例)。
此外,在座椅主体2的长边方向两端、即腿部对应侧的端部24和头部对应侧的端部26分别配置有作为被保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圆筒部21、23。具体而言,座椅主体2的腿部对应侧的端部24分别配置于分支部20、20,圆筒部21分别配置于分支部20、20的腿部对应侧的端部24、24。
圆筒部21、23例如通过将座椅的端部呈圆筒状地缝合而与座椅主体2配置成一体,并形成为可供换乘辅助装置100的臂部件106a、106b(参照后述的图2等。具体内容后述)插入。此外,优选的是,圆筒部21、23具有缓冲性。并且,通过臂部件106a、106b中的一方插入到圆筒部21中、并且臂部件106a、106b中的另一方插入到圆筒部23中,从而圆筒部21、23被臂部件106a、106b保持(参照后述的图6)。
另外,圆筒部21、23也可以通过将预先形成为圆筒状的片材缝合于座椅主体2的端部而与座椅主体2分体配置。此外,圆筒部也可以形成于座椅主体2的短边方向两端。
此外,通过在分支部20、20交叉的状态下将臂部件106a、106b中的一方插入到圆筒部21、21双方、将臂部件106a、106b中的另一方插入到圆筒部23中,从而座椅主体2由臂部件106a、106b保持(参照后述的图6)。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分支部20、20不交叉的状态下将臂部件106a、106b插入到圆筒部21、23,从而座椅主体2由臂部件106a、106b保持。此外,也可以在座椅主体2配置能够将分支部20、20连结或分离的连结件。
(1-2.换乘辅助装置的结构的示例)
下面,参照图2至图5对换乘辅助装置100的结构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2至图5所示,换乘辅助装置100具有:转动部102;主体部104;和作为一对保持部件的一个示例的臂部件106a、106b(下面,适当地总称为“臂部件106”)。
转动部102由主体部104呈悬臂状支撑。具体而言,转动部102由主体部104支撑成沿铅垂方向(在该示例中是上下方向)升降(参照图3)、并且绕沿水平方向(在该示例中是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Ax1转动(参照图4)。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从转动部102的前侧观察,将顺时针方向(右旋转)的转动方向定义为“转动方向一侧”,从前侧观察,将逆时针方向(左旋转)的转动方向定义为“转动方向另一侧”。
另外,转动部102也可以由主体部104支撑成沿倾斜的方向升降。
臂部件106a、106b分别被连结于转动部102的周向一侧(在该示例中是左侧)和另一侧(在该示例中是右侧),以便与转动部102的转动联动地转动,且臂部件106a、106b形成为能够插入到上述悬带座椅1的圆筒部21、23。具体而言,臂部件106a、106b形成为以各自的基端侧沿与中心轴线Ax1方向垂直的方向(在该示例中是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各自的末端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各自的末端侧能够插入到圆筒部21、23。进而,臂部件106a的末端侧被插入到圆筒部21、23中的一方,且臂部件106b的末端部被插入到圆筒部21、23中的另一方,从而臂部件106a、106b对圆筒部21、23进行保持。
此外,臂部件106a、106b分别具备使该臂部件106a、106b的间隔伸缩的伸缩机构130a、130b(下面,适当地总称为“伸缩机构130”。还参照后述的图6),能够利用伸缩机构130a、130b使各个间隔伸缩(参照图5)。伸缩机构130a、130b的结构不特别地限定,只要是能够使臂部件106a、106b的间隔伸缩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利用具备转动型马达和滚珠丝杠机构的机构等进行安装。
另外,也可以仅在臂部件106a、106b中的一方具备伸缩机构130。此外,也可以在臂部件106以外的部分(例如主体部104等)具备伸缩机构。此外,在无需使臂部件106a、106b的间隔伸缩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伸缩机构。此外,臂部件106a、106b的形状不限于以基端侧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末端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只要是能够插入到圆筒部21、23中而对圆筒部21、23进行保持的形状,则怎样的形状都可以。
此外,被保持部和保持部件不限于是圆筒部21、23和臂部件106a、106b的情况,也可以是其它组合。例如也可以是,被保持部为设置于悬带座椅的座椅主体的端部的环状的吊带,保持部件是设置于换乘辅助装置的一对臂部件的钩状的挂钩。
主体部104具备:壳体主体110;升降机构120,其使转动部102升降;以及转动机构(未图示),其使转动部102绕中心轴线Ax1转动。
升降机构120的结构不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使转动部102升降的结构即可,例如如下构成。即,升降机构120具有:致动器(未图示),其具备旋转型马达和滚珠丝杠机构;以及升降部122,其将转动部102支撑成悬臂状并与致动器的动作联动地相对于壳体主体110而升降。这样的升降机构120通过致动器的驱动使升降部122相对于壳体主体110而升降,从而能够使转动部102与臂部件106a、106b一同升降。
转动机构的结构不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使转动部102绕中心轴线Ax1转动的结构即可,例如如下构成。即,转动机构具有:旋转型马达;以及例如带传动机构等传递机构,其将旋转型马达的旋转力传递至转动部102。这样的转动机构通过将旋转型马达的旋转力经传递机构而传递至转动部102,从而能够使转动部102与臂部件106a、106b一同绕中心轴线Ax1转动。
此外,在主体部104设置有用于移动换乘辅助装置100的例如脚轮部等部件(未图示)。另外,在无需移动换乘辅助装置100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用于移动换乘辅助装置100的部件。
(1-3.换乘辅助方法的示例)
下面,参照图6对采用悬带座椅1和换乘辅助装置100来辅助被护理者50换乘的换乘辅助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这里,列举让躺卧在床上的被护理者50坐到轮椅上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6中,首先,护理者(未图示)使躺卧在床(未图示)上的被护理者50在床上适当地移动,并以使被护理者50载置在座椅主体2上的方式将悬带座椅1铺到床上。此时,以在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侧配置座椅主体2的腿部对应侧、在头部56侧配置座椅主体2的头部对应侧的方式铺设悬带座椅1。
然后,使换乘辅助装置100移动到床附近。例如,换乘辅助装置100以臂部件106a的末端侧成为腿部52侧、臂部件106b的末端侧成为头部56侧的方式配置在床附近。
并且,适当地驱动伸缩机构130a、130b,使臂部件106a、106b的末端侧与圆筒部21、23分别对置。
然后,使换乘辅助装置100适当地移动,将臂部件106a的末端侧插入到圆筒部21、将臂部件106b的末端侧插入到圆筒部23而借助于臂部件106a、106b保持圆筒部21、23。此时,在使座椅主体2的腿部对应侧的分支部20、20交叉的状态下将臂部件106a插入到圆筒部21、21双方。
进而,适当地驱动升降机构120,使升降部122相对于壳体主体110上升,从而使转动部102与对圆筒部21、23进行保持的臂部件106a、106b一同上升,并使载置有被护理者50的座椅主体2抬起。
然后,适当地驱动伸缩机构130a、130b并使臂部件106a、106b的间隔伸缩而在座椅主体2的臀部对应部位22形成作为对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进行支撑的臀部支撑部的一个示例的凹陷部25。由此,能够利用凹陷部25支撑被抬起的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
并且,通过适当地驱动转动机构并使转动部102与臂部件106a、106b一同向转动方向一侧转动,从而使座椅主体2倾斜,以使被载置于座椅主体2上的被护理者50的姿势变更成腿部52低、头部56高(图6中的状态)。
然后,使换乘辅助装置100移动到轮椅(未图示)附近。
并且,通过适当地驱动升降机构120,使升降部122相对于壳体主体110下降,从而使转动部102与对圆筒部21、23进行保持的臂部件106a、106b一同下降,并使被护理者50与座椅主体2一同着落到轮椅上。
然后,护理者从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的两侧分别抽出分支部20、20,并朝向头部56侧交替地牵拉分支部20、20,从而除去悬带座椅1。
另外,以上说明的换乘辅助方法的内容仅是一个示例,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内容。
(1-4.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示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1中,在座椅主体2的长边方向一侧(在上述示例中是腿部对应侧)形成有两叉状的分支部20、20。由此,在完成被护理者50的换乘后,通过从被护理者50的身体的两侧分别抽出分支部20、20,例如朝向被护理者50的端部侧(在上述的示例中是头部56侧)交替地牵拉分支部20、20等,从而能够在不变更地保持被护理者50的姿势(卧位姿势或坐位姿势等)的状态下容易地除去悬带座椅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即,被载置于悬带座椅1上并被抬起的被护理者50在臀部54相对于悬带座椅1滑动的情况下,即使通过换乘辅助装置100调节悬带座椅1的角度也不容易变成所希望的姿势,有可能被护理者50的姿势变得不稳定。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1通过座椅主体2的臀部支撑部(在上述的示例中是凹陷部25)支撑被载置的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因此能够防止臀部54滑动。由此,能够使被护理者50被抬起时的姿势稳定。其结果是,能够将被护理者50的姿势在抬起的状态下变更成所希望的姿势。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换乘辅助装置100通过利用升降机构120使转动部102升降而将被载置于悬带座椅1上的被护理者50抬起、放下,并通过转动部102的转动使臂部件106a、106b转动而使悬带座椅1倾斜。由此,能够在抬起的状态下变更被护理者50的姿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在分支部20、20交叉的状态下利用换乘辅助装置100保持座椅主体2。由此,在进行被护理者50的换乘时,能够通过使分支部20、20交叉来确保座椅主体2的强度并使被护理者50的姿势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被保持部为供换乘辅助装置100的臂部件106a、106b插入的圆筒部21、23。由此,能够简化被保持部的结构,并且悬带座椅1相对于换乘辅助装置100的拆装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座椅主体2为长方形。由此,与座椅主体2为复杂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裁断工序等,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将分支部20、20形成在座椅主体2的腿部对应侧。由此,在完成例如向轮椅的换乘后,通过从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的两侧分别抽出座椅主体2的分支部20、20,并朝向被护理者50的头部56侧交替地牵拉分支部20、20等,从而能够在保持被护理者50的坐位姿势的状态下容易地将悬带座椅1除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从座椅主体2的臀部对应部位22附近朝向腿部对应侧的端部24形成分支部20、20。由此,能够将座椅主体2中的载置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的部分的大致全部向被护理者50的两侧抽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地容易除去悬带座椅1。
另外,为了得到上述说明的在完成被护理者50的换乘后容易将悬带座椅1除去的效果,无需一定在座椅主体2配置(形成)凹陷部25等臀部支撑部。此外,为了得到上述说明的使被护理者50被抬起时的姿势稳定的效果,座椅主体2也可以不一定具备两叉状的分支部20、20。
<2.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1.悬带座椅的结构的示例)
首先,参照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的结构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悬带座椅1A被用于前述的换乘辅助装置100,具有与前述的座椅主体2同样构成的座椅主体2A。
座椅主体2A具有能够将前述的分支部20、20连结或分离的连结件28,这点与座椅主体2不同。连结件28不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将分支部20、20连结或分离即可,例如可以利用点紧固件或线紧固件、面紧固件等进行安装。
此外,通过在分支部20、20不交叉而被连结件28连结的状态下将臂部件106a、106b中的一方插入到前述的圆筒部21、21双方、将臂部件106a、106b中的另一方插入到前述的圆筒部23中,从而座椅主体2A由臂部件106a、106b保持(参照后述的图8)。
另外,座椅主体2A也可以不一定具备连结件28。此外,也可以这样:在分支部20、20交叉的状态下,将臂部件106a、106b插入到圆筒部21、23,从而座椅主体2A由臂部件106a、106b保持。
此外,在座椅主体2A配置有吊带30,所述吊带30的一端被连结于前述的圆筒部21、23、另一端被连结于前述的臀部对应部位24,以支撑被载置于该座椅主体2A的被护理者50(参照后述的图8)的臀部54。即,吊带30相当于臀部支撑部和支撑部件的一个示例。
吊带30具有:具备伸缩性的两个第一吊带31、31;以及具备伸缩性的两个第二吊带32、32。另外,第一和第二吊带31、32既可以一体、也可以分体。
第一吊带31、31分别配置在座椅主体2A的短边方向两端,各自的一端31a分别与圆筒部21、21连结,各自的另一端31b与圆筒部23连结。
第二吊带32、32分别配置在座椅主体2A的短边方向两端,各自的一端32a分别与第一吊带31、31连结,各自的另一端32b与座椅主体2A的臀部对应部位22连结。具体而言,各第二吊带32的另一端32b在座椅主体2A的载置被护理者50的面2a相反侧的面2b的短边方向端部侧与臀部对应部位22连结。
另外,各第二吊带32的另一端32b也可以在座椅主体2A的载置被护理者50的面2a与臀部对应部位22连结。此外,也可以这样:第二吊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带31、31连结,中间部在座椅主体2A的面2a或面2b与臀部对应部位22连结。
此外,第一和第二吊带31、32也可以不一定具备伸缩性。此外,支撑部件不限于吊带30,也可以是例如配置在座椅主体2A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网等其它部件。此外,臀部支撑部不限于吊带30等支撑部件,也可以是例如形成于座椅主体2A的臀部对应部位的凹陷部或突起等。
(2-2.换乘辅助方法的示例)
下面,参照图8对采用悬带座椅1A和换乘辅助装置100来辅助被护理者50换乘的换乘辅助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这里,列举让躺卧在床上的被护理者50坐到轮椅上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8中,首先,护理者使躺卧在床上的被护理者50在床上适当地移动,并以使被护理者50被载置到座椅主体2A上的方式将悬带座椅1A铺设在床上。此时,操作连结件28,使座椅主体2A成为分支部20、20被连结件28连结的状态,以在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侧配置座椅主体2A的腿部对应侧、在头部56侧配置座椅主体2A的头部对应侧的方式铺设悬带座椅1A。
然后,使换乘辅助装置100移动到床附近。例如,换乘辅助装置100以前述的臂部件106a的末端侧成为腿部52侧、前述的臂部件106b的末端侧成为头部56侧的方式配置在床附近。
进而,适当地驱动前述的伸缩机构130a、130b,使臂部件106a、106b的末端侧分别与圆筒部21、23对置。
然后,适当地移动换乘辅助装置100,并且将臂部件106a的末端侧插入到圆筒部21、将臂部件106b的末端侧插入到圆筒部23,利用臂部件106a、106b保持圆筒部21、23。
进而,通过适当地驱动前述的升降机构120,使前述的升降部122相对于前述的壳体主体110上升,从而使前述的转动部102与对圆筒部21、23进行保持的臂部件106a、106b一同上升,并使载置有被护理者50的座椅主体2A抬起。
然后,适当地驱动伸缩机构130a、130b,使臂部件106a、106b的间隔伸缩而在座椅主体2A的臀部对应部位22形成前述的凹陷部25。由此,能够利用吊带30和凹陷部25支撑被抬起的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
进而,通过适当地驱动前述的转动机构,使转动部102与臂部件106a、106b一同向转动方向一侧转动,从而使座椅主体2A倾斜,将被载置于座椅主体2A上的被护理者50的姿势变更成腿部52低、头部56高(图8中的状态)。
然后,使换乘辅助装置100移动到轮椅附近。
进而,通过适当地驱动升降机构120,使升降部122相对于壳体主体110下降,从而使转动部102与对圆筒部21、23进行保持的臂部件106a、106b一同下降,使被护理者50与座椅主体2A一同着落到轮椅上。
然后,护理者操作连结件28,使座椅主体2A成为分支部20、20被连结件28分离的状态,从被护理者50的腿部52的两侧将分支部20、20分别抽出并朝向头部56侧交替地牵拉分支部20、20,从而将悬带座椅1除去。
另外,上述说明的换乘辅助方法的内容仅是一个示例,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内容。
(2-3.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示例)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1A中,通过在座椅主体2A的长边方向一侧(在上述的示例中是腿部对应侧)形成两叉状的分支部20、20,从而能够在不变更地保持被护理者50的姿势的状态下容易地将悬带座椅1A除去。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悬带座椅1A能够利用座椅主体2A的臀部支撑部(在上述的示例中是吊带30和凹陷部25)使被护理者50被抬起时的姿势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座椅主体2A具有能够将分支部20、20连结或分离的连结件28。由此,在进行被护理者50的换乘时,通过将分支部20、20连结,从而能够确保座椅主体2A的强度并使被护理者50的姿势稳定。此外,在完成换乘后,通过使分支部20、20分离,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悬带座椅1A除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臀部支撑部为一端被连结于圆筒部21、23、另一端被连结于座椅主体2A的臀部对应部位22的支撑部件(在上述的示例中是吊带30)。由于能够利用吊带30在将悬带座椅1A抬起时支撑座椅主体2A的臀部对应部位22,因此能够使被护理者50的姿势稳定。此外,支撑部件采用吊带30,从而能够简化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的支撑结构,能够抑制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吊带30具有:第一吊带31、31,其分别与圆筒部21、23连结;和第二吊带32、32,其一端32a与第一吊带31连结,另一端32b与座椅主体2A的臀部对应部位22连结。由于能够利用第一和第二吊带31、32支撑座椅主体2A的臀部对应部位22,因此能够使被护理者50的姿势稳定。此外,由于将第一和第二吊带31、32分别配置在座椅主体2A的短边方向两侧,因此能够防止被护理者50在座椅主体2A的短边方向上的滑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第一和第二吊带31、32为具备伸缩性的吊带。由此,能够缓和第一和第二吊带31、32的反作用力对被护理者50的冲击,能够提高悬带座椅1A的乘坐感。此外,能够实现可灵活地应对体格、体重不同的被护理者50的悬带座椅1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通过利用伸缩机构130a、130b使臂部件106a、106b的间隔伸缩,从而能够通过例如对第一和第二吊带31、32的拉伸程度进行调节等而在悬带座椅1A形成对被护理者50的臀部54进行支撑的臀部支撑部(在上述的示例中是凹陷部25)。此外,通过根据被护理者50的体格而使臂部件106a、106b的间隔伸缩,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体格不同的被护理者50。
另外,为了得到上述说明的在完成被护理者50的换乘后容易地将悬带座椅1A除去的效果,无需一定在座椅主体2A配置(形成)吊带30或凹陷部25等臀部支撑部。此外,为了得到上述说明的使被护理者50被抬起时的姿势稳定的效果,座椅主体2A也可以不一定具备两叉状的分支部20、20(在该情况下,无需连结件28)。
<3.变形例等>
另外,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内容,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换乘辅助装置100的结构不限于具备转动部102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具备转动部102的结构。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有“垂直”、“平行”、“平面”等记述的情况下,该记述不是严格的意思。即,这些“垂直”、“平行”、“平面”等允许设计上、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意思是“实质上垂直”、“实质上平行”、“实质上平面”等。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有外观上的尺寸及大小“相同”、“相等”、“不同”等记述的情况下,该记述不是严格的意思。即,这些“相同”、“相等”、“不同”等允许设计上、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意思是“实质上相同”、“实质上相等”、“实质上不同”等。
此外,除了上述已描述的以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方法。
除此以外,不逐一例举,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加以各种变更来实施。

Claims (9)

1.一种悬带座椅,其被用于辅助被护理者换乘的换乘辅助装置,上述悬带座椅的特征在于,该悬带座椅具有:
座椅主体,上述被护理者被载置于该座椅主体;
多个被保持部,它们被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端部,由上述换乘辅助装置保持;以及
臀部支撑部,其被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对被载置的上述被护理者的臀部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臀部支撑部是一端被连结于上述被保持部、另一端被连结于上述座椅主体的与上述被护理者的臀部对应的部位的支撑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保持部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
上述支撑部件具有:
第一吊带,其分别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短边方向两端,并与上述座椅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的各个上述被保持部连结;以及
第二吊带,其分别配置在上述座椅主体的短边方向两端,一端与上述第一吊带连结,另一端与上述座椅主体的与上述被护理者的臀部对应的部位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吊带和上述第二吊带是具备伸缩性的吊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悬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保持部形成于上述座椅主体的长边方向两端,是供上述换乘辅助装置的保持部件插入的圆筒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悬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椅主体为长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椅主体为长方形。
8.一种换乘辅助装置,其辅助被护理者的换乘,上述换乘辅助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换乘辅助装置具有:
主体部;
转动部,其以能够绕中心轴线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上述主体部;
升降机构,其设置于上述主体部,构成为使上述转动部升降;以及
一对保持部件,它们被连结于上述转动部,对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悬带座椅的上述被保持部进行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乘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换乘辅助装置还具有伸缩机构,上述伸缩机构构成为使上述一对保持部件的间隔伸缩。
CN201520758781.0U 2014-09-30 2015-09-28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Active CN20505462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2423A JP6024724B2 (ja) 2014-09-30 2014-09-30 スリングシート、移乗補助装置、移乗補助方法
JP2014-202423 2014-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4628U true CN205054628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81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58781.0U Active CN205054628U (zh) 2014-09-30 2015-09-28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24724B2 (zh)
CN (1) CN20505462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35302A1 (ja) * 2017-06-22 2018-12-27 マッスル株式会社 移乗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6250A (ja) * 1998-10-23 2000-05-09 Mikuni Corp 介護リフト用吊り具
DK2898865T3 (da) * 2012-09-19 2019-09-09 Muscle Corp Pleje-fremgangsmåde og plejerobot, der anvendes ved denne
JP3187952U (ja) * 2013-07-25 2013-12-26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シー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67753A (ja) 2016-05-09
JP6024724B2 (ja)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95675U (zh)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CN104736119B (zh) 轮椅以及组合床
CN102481219A (zh) 床以及轮椅
CN105054659A (zh) 电动头枕架
PL2273961T3 (pl) Nosze i system transportu pacjenta
CN102481223A (zh) 床以及床的合体方法和分离方法
CN205054628U (zh) 悬带座椅、换乘辅助装置
JP5268277B2 (ja) 背受フレ−ム起立時の患者体位ズレを防止する介護用スライドベッド
CN207323116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简易睡椅
CN105326618A (zh) 一种双旋转患者轮换转移装置
CN102038589B (zh) 护理床升降机构
JP2017070318A (ja) 移乗補助装置
CN207186766U (zh) 腿板能够升降翻转的医疗床
CN108420636A (zh) 卷轴式移床器
CN211326469U (zh) 一种消化内科用检查辅助装置
CN204319320U (zh) 呕吐护理装置
CN204050135U (zh) 钩吊人体支撑件的平衡支架锁扣结构
JP6745502B2 (ja) 介護用リフト装置
CN205144942U (zh) 一种双旋转患者轮换转移装置
CN103429211A (zh) 斜倚床
CN203252648U (zh) 一种用语磁共振的升降式电动床
CN206120635U (zh) 悬带座椅
CN205251774U (zh) 一种躯干部术后固定衣
CN109363851A (zh) 滑动式护理床
CN203060115U (zh) 一种病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