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98328U -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98328U
CN204998328U CN201520744666.8U CN201520744666U CN204998328U CN 204998328 U CN204998328 U CN 204998328U CN 201520744666 U CN201520744666 U CN 201520744666U CN 204998328 U CN204998328 U CN 204998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bracket
left hand
moun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446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叶明
刘飞
李奥运
蒋全喜
吴信晴
李武
何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Ankai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446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98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98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983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发动机前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右发动机前支架、发动机前托架、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对称设置在发动机后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后支架与右发动机后支架、左发动机后托架、右发动机后托架、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装配效率和减震效果,且能够避免装配差错,保证传动效率和传动轴的正常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的前后两端分别采用一对左右托架进行固定,不仅装配效率低,而且减震效果也不佳。另外,现有的左右托架结构不同,在装配过程中容易装错,造成发动机中心与桥变速箱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产生扭力,影响传动效率,造成传动轴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该悬置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装配效率和减震效果,且能够避免装配差错,保证传动效率和传动轴的正常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发动机前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右发动机前支架、用于将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右发动机前支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的发动机前托架、设置在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发动机前托架左端之间的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设置在右发动机前支架与发动机前托架右端之间且与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对称设置在发动机后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后支架与右发动机后支架、用于将左发动机后支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的左发动机后托架、用于将右发动机后支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且与左发动机后托架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后托架、设置在左发动机后支架与左发动机后托架之间的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设置在右发动机后支架与右发动机后托架之间且与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
进一步的,所述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下端垂直相连的第二安装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中部与第二安装板中部之间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发动机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第一腰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前托架包括托架主体、嵌入设置在托架主体内部的内侧加强筋和设置在托架主体底部的下侧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托架主体包括底板以及对称设置在底板左右两端的左侧挡板与右侧挡板;所述左侧挡板和右侧挡板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倾斜设置在底板左端或右端的第一挡板部以及与第一挡板部的另一端折弯相连的第二挡板部,且所述底板与第一挡板部的夹角和第一挡板部与第二挡板部的夹角均为钝角;所述第一挡板部上开设有若干个车身底架连接孔;所述第二挡板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支架、第一下支架、第一橡胶块和第一安装底座;所述第一上支架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支架连接部与第一支撑部以及与第一支架连接部螺纹配合的第一安装螺栓;所述第一下支架为开口向下的U型槽;所述第一安装底座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且在第一安装底座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若干个第二安装螺栓;所述第一下支架的开口小于第一安装底座的开口,且第一下支架位于第一安装底座的U型槽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支架板、与第一支架板下端内侧相连的第二支架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架板与第二支架板之间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支架板与第二支架板的夹角为锐角,第二加强筋与第一支架板的夹角为直角;所述第一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发动机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架板上依次开设有螺栓安装孔和定位限位孔。
进一步的,所述左发动机后托架和右发动机后托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托架板、倾斜设置的第二托架板、连接第一托架板中部与第二托架板中部的纵向支撑板以及与纵向支撑板中部垂直相连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二托架板上设有若干个第四腰形孔;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托架板、第二托架板的内侧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为对称设置在纵向支撑板前后两侧的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上支架、第二橡胶块和第二安装底座;所述第二上支架为开口向下的U型槽,且该U型槽的顶部分别设有第三安装螺栓和定位销;所述第二安装底座包括中间连接部和对称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托架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的夹角均为钝角;所述第二橡胶块,其中上部位于第二上支架内部,其中下部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发动机前端下方设置一体的发动机前托架,能够避免因左右托架不同而造成的装配困难及差错,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准确度;通过将发动机后托架设置成对称设置的左发动机后托架及右发动机后托架,能够进一步避免因左右托架不同而造成的装配困难及差错,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准确度;通过设置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能够使发动机的前后左右四端都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通过对发动机前托架、左发动机前支架、右发动机前支架、左发动机后托架、右发动机后托架、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结构及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结构进行设计,能够提高整个悬置的结构强度,保证对发动机进行稳定可靠地支撑。综上,该悬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装配效率和减震效果,且能够避免装配差错,保证传动效率和传动轴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的右视图;
图4是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的主视图;
图5是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的侧视图;
图6是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的俯视图;
图7是发动机前托架的主视图;
图8是发动机前托架的侧视图;
图9是发动机前托架的俯视图;
图10是托架主体的主视图;
图11是托架主体的侧视图;
图12是托架主体的俯视图;
图13是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主视图;
图14是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侧视图;
图15是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主视图;
图16是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侧视图;
图17是左发动机后托架和右发动机后托架的主视图;
图18是左发动机后托架和右发动机后托架的侧视图;
图19是左发动机后托架和右发动机后托架的俯视图;
图20是第二托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主视图;
图22是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侧视图;
图23是第二安装底座的俯视图。
其中:
1、发动机前托架,11、托架主体,12、内侧加强筋,13、下侧加强筋,111、第一挡板部,112、第二挡板部,113、底板,114~116、车身底架连接孔,117、第二腰形孔,2、右发动机前支架,21、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第一加强筋,24、第一发动机连接孔,25、第一腰形孔,3、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31、第一安装螺栓,32、第一上支架,33、第一下支架,34、第一橡胶块,35、第一安装底座,36、第二安装螺栓,4、右发动机后支架,41、第一支架板,42、第二支架板,43、第二加强筋,44、第二发动机连接孔,45、定位限位孔,46、螺栓安装孔,5、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51、第二上支架,52、第二橡胶块,53、第二安装底座,531、第一连接部,532、中间连接部,533、第二连接部,534、托架连接孔,54、第三安装螺栓,55、定位销,6、右发动机后托架,61、第一托架板,62、第三加强筋,63、纵向支撑板,64、第二托架板,65、第四腰形孔,7、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发动机7前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右发动机前支架2、用于将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右发动机前支架2安装在车身底架上的发动机前托架1、设置在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发动机前托架1左端之间的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设置在右发动机前支架2与发动机前托架1右端之间且与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3、对称设置在发动机7后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后支架与右发动机后支架4、用于将左发动机后支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的左发动机后托架、用于将右发动机后支架4安装在车身底架上且与左发动机后托架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后托架6、设置在左发动机后支架与左发动机后托架之间的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设置在右发动机后支架与右发动机后托架6之间且与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5。
如图4-图6所示,所述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安装板21、与第一安装板21下端垂直相连的第二安装板22以及设置在第一安装板21中部与第二安装板22中部之间的第一加强筋23。所述第一安装板21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发动机连接孔24。所述第二安装板22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第一腰形孔25。所述的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2均为整体铸造成型件,结构强度高,能够对发动机进行有力地支撑。所述第一加强筋23为三角形。所述第一发动机连接孔24为4个,在第一加强筋23两侧的第一安装板21上分别设有2个。采用螺栓穿过第一发动机连接孔24,将左发动机前支架或右发动机前支架2安装在发动机7前端的左侧底部或右侧底部。所述第一腰形孔25为2个,分别设置在第一加强筋23两侧的第二安装板22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腰形孔25,能够在装配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发动机的安装位置进行左右方向上的调节,设计为三角形加强筋可以增强支架的强度,保证支架在长时间运动后不会发生变形。铸造件工艺设计可以进一步保证支架强度,制造效率高,节省成本。
如图7-图12所示,所述发动机前托架1包括托架主体11、嵌入设置在托架主体11内部的内侧加强筋12和设置在托架主体11底部的下侧加强筋13。和现有技术相比,发动机前托架为整体支架,支架强度高、相对误差小,能够保证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相对位置,避免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过变形,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强度。
所述托架主体11包括底板113以及对称设置在底板113左右两端的左侧挡板与右侧挡板。所述左侧挡板和右侧挡板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倾斜设置在底板113左端或右端的第一挡板部111以及与第一挡板部111的另一端折弯相连的第二挡板部112,且所述底板113与第一挡板部111的夹角和第一挡板部111与第二挡板部112的夹角均为钝角。所述第一挡板部111上开设有若干个车身底架连接孔(114~116)。所述第二挡板部112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孔117。所述车身底架连接孔包括依次设置的3行(114、115和116分别表示3行),每一行包括2个车身骨架连接孔。在车身底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车身底架高低位置和发动机布置位置,在3行车身骨架安装孔中任意选择其中的2行来将发动机前托架固定安装在车身底架上,从而实现发动机安装高低位置的调整。比如说,在客车底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114安装孔组、115安装孔组将发动机的安装位置降低。所述第二挡板部112与底板113的夹角为135度,该角度能够使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3将受到的发动机的压力均匀分散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保证整个悬置的受力平衡。所述第二腰形孔117,用于和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上的第二安装螺栓36配合使用,而且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开档大小,对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3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前托架适用于不同发动机安装支架开档。所述底板113,能够保证托架主体的相对位置,同时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板,则在发动机下侧就无需设置现有的水平保护梁,从而在有效保护发动机的基础上,还能够简化客车结构。所述内侧加强筋12为2个,分别焊接在托架主体11内侧的前后两端。内侧加强筋12不仅能够保证发动机前托架的结构强度,避免在装上发动机后发生抖动,还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挡板部111和第二挡板部112的连接处发生撕裂。所述下侧加强筋13为2个,分别焊接在底板113底部的前后两端。下侧加强筋13保证了底板113的结构强度,还进一步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
如图13-图14所示,所述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支架32、第一下支架33、第一橡胶块34和第一安装底座35。所述第一上支架32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支架连接部与第一支撑部以及与第一支架连接部螺纹配合的第一安装螺栓31。所述第一下支架33为开口向下的U型槽。所述第一安装底座35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且在第一安装底座35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若干个第二安装螺栓36。所述第一下支架33的开口小于第一安装底座35的开口,且第一下支架33位于第一安装底座35的U型槽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架连接部的外端和第一支撑部的外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下支架33的顶部。所述第一安装螺栓31与第一腰形孔25相适应。所述第二安装螺栓36与第二挡板部112上的第二腰形孔117相适应。所述第一橡胶块34,其中上部位于第一下支架32的内部,其中下部位于第一安装底座35的内部。所述第一下支架的侧壁与第一安装底座的侧壁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开口向下的U型的第一下支架和开口向上的U型的第一安装底座,能够保证第一橡胶块长时间运行变形后不会脱离出来,起到进一步保护悬置系统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上支架设计为L型,并将其焊接在第一下支架上,使第一上支架与第一下支架的顶部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上支架的结构强度,确保第一上支架不变形。所述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均为一体成型件,(除第一上支架、第一下支架、第一橡胶块和第一安装底座为一体成型外,第一安装螺栓也与这四个部件是一体成型的),这样能够提高装配效率,且能够有效节约垫片、弹片等零部件。
如图15-图16所示,所述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4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支架板41、与第一支架板41下端内侧相连的第二支架板42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架板41与第二支架板42之间的第二加强筋43。所述第一支架板41与第二支架板42的夹角为锐角,第二加强筋43与第一支架板41的夹角为直角。所述第一支架板4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发动机连接孔44。所述第二支架板42上依次开设有1个螺栓安装孔46和1个与定位销55相适应的定位限位孔45。所述的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4均为整体铸造成型件,结构强度高,能够对发动机进行有力地支撑。所述第一支架板41、第二支架板42与第二加强筋43围成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腔体,这样能够增加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4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二发动机连接孔44为4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板41的四个端角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个定位限位孔,能够在将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安装到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上后,将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上的定位销插入到定位限位孔中,从而保证悬置软垫拧接装配好后,进一步对悬置软垫进行限位,保证悬置软垫长时间运动后不会围绕安装螺栓旋转。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第一支架板、第二支架板和第二加强筋围成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腔体,能够提高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结构强度,保证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在长时间运动后不会发生变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是一体铸造成型的,采用铸造工艺设计可以进一步保证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强度,提高制造效率,节省成本。
如图17-图20所示,所述左发动机后托架和右发动机后托架6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托架板61、倾斜设置的第二托架板64、连接第一托架板61中部与第二托架板64中部的纵向支撑板63以及与纵向支撑板63中部垂直相连的第三加强筋62。所述第二托架板64上设有若干个第四腰形孔65。所述第三加强筋6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托架板61、第二托架板64的内侧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62为对称设置在纵向支撑板63前后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托架板上设有若干个车身底架安装孔,所述车身底架安装孔为4个,分别位于第一托架板的四个端角处。本发明通过设置倾斜设置的第二托架板64,可以将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受到的发动机的压力分解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有利于延长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托架板与倾斜设置的第二托架板通过十字型支架板(所述十字型支架板即为纵向支撑板和垂直设置在纵向支撑板两侧的两个第三加强筋)连接,保证了第一托架板和第二托架板的相对位置不会在三维空间上发生相对变形,可以有效加强支架强度。
如图21-图23所示,所述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5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上支架51、第二橡胶块52和第二安装底座53。所述第二上支架51为开口向下的U型槽,且该U型槽的顶部分别设有第三安装螺栓54和定位销55。所述第二安装底座53包括中间连接部532和对称设置在中间连接部532两端的第一连接部531与第二连接部533。所述中间连接部532上开设有若干个托架连接孔534。所述第一连接部531与中间连接部532以及第二连接部533与中间连接部532的夹角均为钝角。所述第二橡胶块52,其中上部位于第二上支架51内部,其中下部位于第一连接部531与第二连接部533之间。所述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以及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各个部件均采用硫化方式粘接为一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销可以进一步保证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相对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安装位置。通过将第二上支架51设计为开口向下的U型槽,可以保证第二橡胶块在该U型槽两侧的方向上不会受力过大而发生相对运动,起到保护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作用。通过将第二安装底座设计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能够保证第二橡胶块在受压后不会向外溢出,避免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受损,保证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过程为:
(1)根据发动机对安装位置及安装倾角的要求,在发动机前托架上选择合适的两行车身底架连接孔,并通过螺栓将发动机前托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同时,采用螺栓穿过第一托架板上的车身底架安装孔,将左发动机后托架和右发动机后托架也安装在车身底架上。
(2)采用螺栓将左发动机前支架、右发动机前支架分别安装在发动机前端的左右两侧,同时采用螺栓将左发动机后支架、右发动机后支架分别安装在发动机后端的左右两侧。具体地说,分别采用螺栓穿过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的第一安装板上的第一发动机连接孔,从而分别将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的第一安装板连接在发动机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采用螺栓穿过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第一支架板上的第二发动机连接孔,从而分别将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第一支架板连接在发动机的后端的左右两侧。
(3)分别将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第一安装螺栓穿过左发动机前支架、右发动机前支架的第二安装板上的第一腰形孔中,从而将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分别安装在左发动机前支架、右发动机前支架上。由于第一腰形孔为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腰形孔,因此,通过第一腰形孔,能够对发动机的左右安装位置进行调节。
同时,分别将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第三安装螺栓穿过左发动机后支架、右发动机后支架的第二支架板上的螺栓安装孔中,从而将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分别安装在左发动机后支架、右发动机后支架上。
(4)先将装配好左发动机前支架、右发动机前支架、左发动机后支架、右发动机后支架、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以及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发动机移动至车身底架上;
然后,分别将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第二安装螺栓穿过发动机前托架左侧挡板、右侧挡板的第二挡板部的第二腰形孔中,从而将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分别安装在发动机前托架内侧的左右两端。由于第二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挡板部向斜上方倾斜,因此,通过第二腰形孔,能够对发动机的左右及上下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同时,分别采用螺栓依次穿过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中间连接部的托架连接孔,左发动机后托架、右发动机后托架的第二托架板上的第四腰形孔,从而将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安装在左发动机后托架上,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安装在右发动机后托架上。由于第四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托架板的倾斜方向,因此,通过第四腰形孔,能够对发动机的左右及上下安装位置进行调节。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发动机前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右发动机前支架、用于将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右发动机前支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的发动机前托架、设置在左发动机前支架与发动机前托架左端之间的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设置在右发动机前支架与发动机前托架右端之间且与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对称设置在发动机后端左右两侧的左发动机后支架与右发动机后支架、用于将左发动机后支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的左发动机后托架、用于将右发动机后支架安装在车身底架上且与左发动机后托架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后托架、设置在左发动机后支架与左发动机后托架之间的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设置在右发动机后支架与右发动机后托架之间且与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相对置的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发动机前支架和右发动机前支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下端垂直相连的第二安装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中部与第二安装板中部之间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发动机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或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第一腰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前托架包括托架主体、嵌入设置在托架主体内部的内侧加强筋和设置在托架主体底部的下侧加强筋;
所述托架主体包括底板以及对称设置在底板左右两端的左侧挡板与右侧挡板;所述左侧挡板和右侧挡板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倾斜设置在底板左端或右端的第一挡板部以及与第一挡板部的另一端折弯相连的第二挡板部,且所述底板与第一挡板部的夹角和第一挡板部与第二挡板部的夹角均为钝角;所述第一挡板部上开设有若干个车身底架连接孔;所述第二挡板部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腰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前悬置软垫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支架、第一下支架、第一橡胶块和第一安装底座;所述第一上支架为L型,包括折弯相连的第一支架连接部与第一支撑部以及与第一支架连接部螺纹配合的第一安装螺栓;所述第一下支架为开口向下的U型槽;所述第一安装底座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且在第一安装底座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若干个第二安装螺栓;所述第一下支架的开口小于第一安装底座的开口,且第一下支架位于第一安装底座的U型槽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发动机后支架和右发动机后支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支架板、与第一支架板下端内侧相连的第二支架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架板与第二支架板之间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支架板与第二支架板的夹角为锐角,第二加强筋与第一支架板的夹角为直角;所述第一支架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发动机连接孔;所述第二支架板上依次开设有螺栓安装孔和定位限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发动机后托架和右发动机后托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托架板、倾斜设置的第二托架板、连接第一托架板中部与第二托架板中部的纵向支撑板以及与纵向支撑板中部垂直相连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二托架板上设有若干个第四腰形孔;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托架板、第二托架板的内侧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为对称设置在纵向支撑板前后两侧的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和右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上支架、第二橡胶块和第二安装底座;所述第二上支架为开口向下的U型槽,且该U型槽的顶部分别设有第三安装螺栓和定位销;所述第二安装底座包括中间连接部和对称设置在中间连接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托架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的夹角均为钝角;所述第二橡胶块,其中上部位于第二上支架内部,其中下部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
CN201520744666.8U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98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44666.8U CN204998328U (zh)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44666.8U CN204998328U (zh)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98328U true CN204998328U (zh) 2016-01-27

Family

ID=55155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44666.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998328U (zh) 2015-09-24 2015-09-24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9832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9323A (zh) * 2015-09-24 2015-12-02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110053469A (zh) * 2019-05-31 2019-07-26 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 发动机前悬置支架以及车辆
CN114083975A (zh) * 2021-09-09 2022-02-2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后悬置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9323A (zh) * 2015-09-24 2015-12-02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110053469A (zh) * 2019-05-31 2019-07-26 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 发动机前悬置支架以及车辆
CN114083975A (zh) * 2021-09-09 2022-02-2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后悬置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9323A (zh)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204998328U (zh)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104554324A (zh) 一种整体式构架及转向架
CN100537323C (zh) 用于轨道车辆转向架的拉杆式吊挂和高度调整机构
CN204998327U (zh) 一种客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
CN206277932U (zh) 一种汽车
CN205468541U (zh) 一种中间减震式变速箱辅助支撑结构
CN208630410U (zh) 座盆角度调节结构
CN207481911U (zh) 一种轨道车辆转向架用抗侧滚扭杆
CN204998329U (zh)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前托架
CN205951652U (zh) 前两轮固定架
CN102358128A (zh) 一种前悬架总成
CN105667608A (zh) 一种双向减振型驾驶室后悬置装置
CN202213463U (zh) 一种前悬架总成
CN204721860U (zh) 一种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浮动驾驶操纵台
CN205059346U (zh) 一种无悬架车辆的座椅减震底座
CN205112980U (zh) 一种双向复合缓冲式悬挂装置
CN210526681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四点悬浮式前悬置系统
CN107650662A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结构
CN206953912U (zh) 一种多连杆活动式悬挂
CN203093667U (zh) 一种客车后空气悬架
CN215850742U (zh) 一种安装可靠的金属燃油箱
CN108312804B (zh) 空调压缩机支架和车辆
CN205524281U (zh) 一种侧架、转向架及铁路车辆
CN201761325U (zh) 悬架摆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