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35568U - 钉入机 - Google Patents

钉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35568U
CN204935568U CN201520566446.0U CN201520566446U CN204935568U CN 204935568 U CN204935568 U CN 204935568U CN 201520566446 U CN201520566446 U CN 201520566446U CN 204935568 U CN204935568 U CN 2049355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face
drift
nailing machine
counter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6644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相泽宗太郎
西河智雅
佐藤慎一郎
小堀贤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355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355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钉入机。第1减振器(18)固定在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上。第2减振器(22)设在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的下侧。在第1减振器(18)由冲头(12)压缩,第2减振器(22)由配重(20)压缩的图(2(b))的状态下,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的外形大不相同。即使冲头(12)、配重(20)受到相同的力,被它们压缩的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的压缩率也不同。此钉入机使用配重且价格低廉。

Description

钉入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向一方向施加撞击力而钉入固定构件的钉入机的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有通过向一方向施加撞击力来钉入固定构件(例如钉子或订书钉等)的钉入机。此种钉入机中,固定构件是利用叶片例如在铅垂方向上朝下而向板材等钉入。此时,钉入机是由作业人员保持而使用,因此,优选的是抑制钉入时的反作用或振动。因此,在此种钉入机中,使用有当进行钉入动作时与叶片连动且在与叶片相同的方向上向与叶片相反的方法移动的砝码即配重(counterweight)。此种钉入机的构成记载于例如专利文献1中。
而且,此种钉入机中,叶片装设于在铅垂方向上往复运动的冲头(活塞),通过使该冲头受到例如压缩空气或弹簧的压力而以强大的撞击力向下侧移动,而进行所述钉入动作。此时,设置有将下降的冲头或叶片在下死点抵住,且通过受到压缩而吸收钉入时的剩余能量的减振器。减振器是由硬质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若此时的减振器的压缩率大,则能充分吸收撞击能量。另一方面,当该压缩率(变形量)大时,有时,固定构件的钉入深度会产生不均,难以进行稳定的钉入动作,或因叶片过度移动而导致板材等受损。因此,减振器由能充分吸收撞击能量且变形量适当受到抑制的材料、形状所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15445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的构成中,为了充分减少钉入动作时的反作用或振动,有效的是,不仅在冲头侧设有减振器,而且在配重侧也另设有减振器。在配重侧的减振器中,与冲头(叶片)侧的减振器不同,并无所述的对于变形量的限制,因此有效的是,通过进一步增大压缩率(变形量),使得更容易吸收撞击能量。而且,与冲头侧的减振器不同,没有伴随钉入动作产生的能量消耗,即无需对于固定构件进行钉入木材等材料的作业,因此,须使用具有更高耐久特性的减振器。
然而,此时,在1台钉入机中须使用规格(外形、材质等)不同的两种减振器。因此,零件数增多,难以获得廉价的钉入机。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所述问题的实用新型。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为以下所述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使用在壳体内装设于沿一方向朝一侧移动的冲头的叶片,实施朝所述一侧钉入固定构件的动作,且包括与所述冲头同步地沿所述一方向朝所述冲头的相反方向移动的配重,所述钉入机中,包括:第1减振器,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冲头向所述一侧移动时,被夹在所述冲头的所述一侧的面、与和该面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1减振器支撑面之间,;及第2减振器,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配重向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移动时,被夹在所述配重的所述另一侧的面、与和该面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2减振器支撑面之间;所述第1减振器受所述冲头压缩时的压缩率、与所述第2减振器受所述配重压缩时的压缩率不同,且所述第1减振器与所述第2减振器的外形为相同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所述第2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大于所述第1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在所述第1减振器支撑面或所述第2减振器支撑面,设有当将所述一方向为铅垂方向时高度不同的多个减振器抵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所述第1减振器与所述第2减振器是以相同的模具成为相同外形。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使用在壳体内装设于沿一方向朝一侧移动的冲头的叶片,实施朝所述一侧钉入固定构件的动作,且包括与所述冲头同步地沿所述一方向朝所述冲头的相反方向移动的配重,所述钉入机中,使用有如下减振器,其形状为当夹在第1面与第2面之间而受到压缩时,能以不同的两种态样夹在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形状,且根据所述态样,当被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夹住而受到压缩时有不同的压缩率;以所述一方向成为压缩方向的方式,分别设有所述减振器即第1减振器与第2减振器,所述第1减振器,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冲头向所述一侧移动时,在所述冲头的所述一侧的面、及与此面所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1减振器支撑面之间,将所述第1减振器支撑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一个面,将所述冲头的所述一侧的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另一面,而以所述两种态样中的一种态样夹住;所述第2减振器,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配重朝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移动时,在所述配重的所述另一侧的面、及与此面所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2减振器支撑面之间,将所述第2减振器支撑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一个面,将所述配重的所述另一侧的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另一面,而以所述两种态样中的另一态样夹住。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所述第1减振器的外形与所述第2减振器的外形为相同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所述第2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大于所述第1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在所述第1减振器支撑面或所述第2减振器支撑面,设有当将所述一方向为铅垂方向时高度不同的多个减振器抵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钉入机中,所述第1减振器与所述第2减振器是以相同的模具成为相同外形。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以所述方式构成,因此,可获得使用有配重的廉价的钉入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钉入机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2(a)、图2(b)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钉入机的钉入前(a)、钉入后(b)的冲头与配重的动作的图。
图3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钉入机中,共通地用作第1减振器、第2减振器的减振器的形状的截面图。
图4(a1)、图4(a2)、图4(b1)、图4(b2)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钉入机的钉入前后的第1减振器、第2减振器的形状的图。
图5(a)、图5(b)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钉入机的变形例中的钉入前(a)、钉入后(b)的冲头与配重的动作的图。
图6(a1)、图6(a2)、图6(b1)、图6(b2)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钉入机的变形例中的钉入前后的第1减振器、第2减振器的形状的图。
[符号的说明]
10:主体
10A:第1减振器支撑面
10A1:第1减振器第1抵接面(减振器抵接部)
10A2:第1减振器第2抵接面(减振器抵接部)
10B:第2减振器支撑面
10C、20B:减振器止动件
11:轴杆
12:冲头
12A:冲头下表面
13:叶片
14:叶片导件
15:突出部
15A:射出口
16:螺旋弹簧
17:推杆
18:第1减振器(减振器)
20:配重
20A:配重上表面
22:第2减振器(减振器)
30:把手
31:触发杆
40:副体
41:马达
42:电池装设部
43:电池
44:匣盒
45:减速机构
46:压缩机构
100:钉入机
B:减振器
O:中心轴
P1:第1面
P2:第2面
S2、S10、S11:减振器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钉入机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该钉入机100的构成的截面图。使用该钉入机100,将销(固定构件)钉入至图中下侧的木材或石膏板(被钉入构件)。
该钉入机100中,设有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作为中心轴方向的大致为圆筒形状的主体10、与主体10的上侧连结且向图中的左方向延伸的把手30及与主体10的下侧连结且与把手30大致平行地向图中的左侧延伸的副体(subbody)40。副体40中,设有作为动力源的马达41。而且,图中的把手30的左端与副体40的左端是由电池装设部42连结,在电池装设部42,以容易装卸的状态装设有驱动马达41的电池43。主体10、把手30、副体40实际上成为由轻量的树脂材料一体构成的壳体。在把手30与其下侧的副体40之间形成有空隙,因此,作业人员能从上侧抓持把手30而对位于下侧的木材等(被钉入构件)实施钉入作业。
在主体10内,固定有在图中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杆11,且设有沿轴杆11往复运动的冲头12。在图式中冲头12的右侧固定有叶片13,该叶片13是以其下端部对销实施钉入动作,且在与轴杆11平行的上下方向上呈细长状。叶片13的下端侧随着冲头12的上下运动而沿叶片导件14移动,该叶片导件14设在主体10内的下侧且以下侧支撑叶片13。在叶片导件14的图中右侧的下侧,设有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15,且该突出部15的下端形成有射出口15A。销是从设在副体40下侧的匣盒44自动地供给,且穿过该射出孔15A而向下侧钉入。
销的钉入动作是从冲头12位于上侧且卡止于冲头12的螺旋弹簧16受压缩的状态起,利用螺旋弹簧16伸展的动作进行。使冲头12移动且使螺旋弹簧16压缩的动作是利用组合有多个齿轮而构成的减速机构45使马达41的旋转减速,且经由压缩机构46而进行。
而且,在主体10的下侧,以利用弹簧(未图示)而向下侧受到加压的状态,装设有可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推杆17。在外力未发挥作用的状态下,推杆17的下端比射出孔15A更靠下侧。因此,当作业人员为了进行钉入作业而将射出孔15A抵接于木材等时,推杆17对于主体10而相对地向上侧移动。而且,在把手30的下侧设有触发杆31。当作业人员握住触发杆31使其向上侧移动,且使射出孔15A抵接于木材等而使推杆17向上侧移动时,开始实施销的钉入动作,即冲头12的下降动作。
当进行该动作时,冲头12受到来自螺旋弹簧16的强大的撞击力而向下侧移动,但每次钉入动作下的销的钉入深度需要均匀。当进行钉入动作时,冲头12向下侧的移动受到第1减振器18的限制。第1减振器18是以在主体10内包围轴杆11的方式设置,其下表面由设在主体10下侧的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支撑。因此,当冲头12下降时,冲头12的下表面与第1减振器18抵接,其下降运动受到限制,第1减振器18吸收销的钉入动作中使用的能量以外的剩余能量。因此,第1减振器18由弹性体、例如硬质橡胶材料所构成。
另一方面,所述的冲头12的上下活动的反作用传递至主体10(壳体)等,且经由把手30而传递至作业人员。有时,会因该反作用而阻碍作业人员保持该打込机100实施钉入作业。为了减少该反作用,在该钉入机100中,设有以沿轴杆11向冲头12的相反侧移动的方式构成的配重20。配重20与冲头12之间的连接是由例如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机构相同的机械机构进行,且配重20一直向与冲头12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当冲头12位于最下部时,配重20位于最上部。
因此,以主体10的上侧支撑上升的配重20的第2减振器22是设在配重20、与设在主体10上侧的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之间。为了从配重20吸收剩余能量,第2减振器22也由弹性体所构成。
另外,可知,所述的构成中,若并非使冲头12自身与第1减振器18抵接,使配重20自身与第2减振器22抵接,取而代之,使冲头12所对应的固定物(例如金属片)与第1减振器18抵接,使配重20所对应的固定物与第2减振器22抵接,也能发挥同样的功能。因此,此处,包括此种固定物在内,如上所述,将与第1减振器18抵接的整个零件作为冲头12,将与第2减振器22抵接的整个零件作为配重20。
此处,下侧的第1减振器18与上侧的第2减振器22在未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外形为相同形状。此处,所谓外形为相同形状是指,例如使用相同的模具制造,例如,实质上不会影响其压缩特性的程度的加工,例如进行只有表面的加工处理或微细孔的形成等方面以外其他均相同的情况下,也属于同一形状。第1减振器18与第2减振器22均是以包围轴杆11的方式设置,且朝向相同的上下方向。
图2(a)、图2(b)是对即将进行钉入动作之前的图2(a)与刚进行钉入动作之后的图2(b)的冲头12与配重2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且放大表示图1的轴杆11周边的状况。如上文所述,第1减振器18固定于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上。第2减振器22设于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的下侧,因此,第2减振器22由固定于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的减振器止动件10C在其外侧从下侧进行支撑。如上文所述,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均由弹性体所构成,但在冲头12、配重20并未与它们抵接的图2(a)的状态下,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均未受到外力。因此,在图2(a)的状态下,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的外形相同。但是,支撑第1减振器18的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包括:第1减振器第1抵接面(减振器抵接部)10A1,设在靠近轴杆11之侧且位于铅垂方向下侧;及第1减振器第2抵接面(减振器抵接部)10A2,位于远离轴杆11之侧且位于铅垂方向上侧。即,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由高度不同的多个减振器抵接部所构成。
在第1减振器18受冲头12压缩、第2减振器22受配重20压缩的图2(b)的状态下,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的外形大不相同。关于此方面,将于下文进行说明。
图3是放大表示图2(a)的状态下的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的截面的图。如上文所述,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的形状相同,因此,此处,共通表示为减振器B。环状形状的中心轴O与轴杆11的中心轴一致。该状态下,减振器被第1面P1从下侧夹住、被第2面P2从上侧夹住从而受到压缩。图中,简单地将第1面P1、第2面P2均视为宽大的单一的平面,但实际上,这两个面能以与减振器B局部地接触的方式减小。
若减振器B的上下表面均为平面形状,则一般仅存在减振器B被第1面P1从下侧、被第2面P2从上侧在上下方向上压缩时的态样。然而,在该减振器B的下表面侧,如图3所示,在上侧,与第2面P2抵接的面仅有减振器表面(表面)S2,相对于此,在下侧,与第1面P1抵接的表面有内侧(靠近中心轴O之侧)的减振器表面(表面)S10,与外侧(远离中心轴O之侧)的减振器表面(表面)S11这两个面。减振器表面S2、S10、S11平行。此时,在外力未发挥作用的状态下,减振器表面S2与减振器表面S10之间的间隔(减振器B中被夹住的部分的厚度)和减振器表面S2与减振器表面S11之间的间隔大不相同。而且,若减振器表面S10与减振器表面S11的面积不同,则当从第1面P1施加相同压力时,减振器表面S10所受的力与减振器表面S11所受的力不同。因此,当使该减振器B在减振器表面S2与减振器表面S10之间压缩时,以及在减振器表面S2与减振器表面S11,或减振器表面S2与减振器表面S10及减振器表面S11之间压缩时,减振器B的变形程度或压缩率大不相同。即,该减振器B成为在第1面P1与第2面P2之间能以不同的两种态样被夹住且受到压缩的形态,且压缩率根据该态样而不同。
在图2(a)、图2(b)的形态下,第2减振器22中,图3的第2面P2为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其与图3中的减振器表面S2抵接。另一方面,第2减振器22中的图3的第1面P1为配重20的上表面,其与图3中的减振器表面S10抵接。因此,第2减振器22在图3中的减振器表面S2与减振器表面S10之间受到压缩。另一方面,第1减振器18中,图3的第2面P2为冲头12的下表面,其与图3中的减振器表面S2抵接。另一方面,第1减振器18中的图3的第1面P1为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第1减振器第1抵接面10A1、第1减振器第2抵接面10A2),其与图3中的减振器表面S10及减振器表面S11抵接。或者,第1减振器18由高度不同的第1减振器第1抵接面10A1与第1减振器第2抵接面10A2在下侧支撑。因此,当对冲头12、配重20施加相同的力时,受它们压缩的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的压缩率不同。另外,此处所谓的第1减振器18的压缩率是与冲头12自与第1减振器18抵接直至到达最下端为止的移动距离对应,所谓的第2减振器22的压缩率是与配重20自与第2减振器22抵接起直至到达最上端为止的移动距离对应。
图4(a1)、图4(a2)、图4(b1)、图4(b2)是放大表示图2(a)、图2(b)中的该状况的图,且分别表示第2减振器22的压缩前(a1)、压缩后(a2)、第1减振器18的压缩前(b1)、压缩后(b2)的状况。如图4(a2)所示,第2减振器22由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从上侧压缩,且由配重上表面20A从下侧压缩。与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接触的第2减振器22的表面为图3的减振器表面S2,与配重上表面20A接触的第2减振器22的表面为图3的减振器表面S10。
另一方面,如图4(b2)所示,第1减振器18由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从下侧压缩,由冲头下表面12A从上侧压缩。与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的第1减振器第1抵接面10A1接触的第1减振器18的表面为图3的减振器表面S10,与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的第1减振器第2抵接面10A2接触的第1减振器18的表面为图3的减振器表面S11。与冲头下表面12A接触的第1减振器18的表面为图3的减振器表面S2。
将图4(a2)与图4(b2)进行比较可知,仅由面积更窄的面S10抵住配重20,且该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变厚的第2减振器22的压缩率变大。因此,通过增大抵住配重20的第2减振器22的变形量,能充分地缓和撞击。另一方面,第1减振器18中,通过减小其变形量(压缩率),能吸收剩余能量且维持叶片13的钉入精度。尽管使用具有相同形状的外形的第1减振器18与第2减振器22,但能获得所述效果。
如上文所述,第1减振器18与第2减振器22可使用至少外形设为相同形状的部件,实际上可使用同一部件。因此,能减低它们的制造成本。由此,能降低钉入机100的制造成本,从而能使钉入机100降低价格。
关于第1减振器与第2减振器的形态或其设置态样,除了所述示例之外,还可使用多种类型。可知,例如,在图2(a)、图2(b)的形态下,即便使下侧的第1减振器18成为上下反转的形态,使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的形状与冲头12的下表面的形状倒转,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第2减振器22侧也同样可上下反转。但是,在图2(a)、图2(b)的构成中,能由减振器止动件10C来支撑第2减振器22的减振器表面S11,因此更优选。
而且,所述示例中,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均固定于主体10侧(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第2减振器支撑面10B),但也可将第2减振器22固定于具有作为砝码的功能的配重20侧。此时,第2减振器22的重量也作为配重的砝码的一部分,因此,作为整个产品来看,相应于第2减振器22的重量,在使产品轻量的可能性上,这一方面较为理想。图5(a)、图5(b)中,与图2(a)、图2(b)对应地表示如此构成的钉入机的构成。而且,图6(a1)、图6(a2)、图6(b1)、图6(b2)中,与图4(a1)、图4(a2)、图4(b1)、图4(b2)对应地表示此时的第2减振器22、第1减振器18周围的构成。该情况下,也使用具有图3的形状的第1减振器18、第2减振器22,但是以相对于图2(a)、图2(b)、图4(a1)、图4(a2)、图4(b1)、图4(b2)而上下反转的状态设置。因此,在第1减振器18侧,图2(a)、图2(b)、图4(a1)、图4(a2)、图4(b1)、图4(b2)中的第1减振器支撑面10A的形状与冲头下表面12A的形状倒转。另一方面,第2减振器22是由形成于配重20侧的减振器止动件20B,以相对于图2(a)、图2(b)、图4(a1)、图4(a2)、图4(b1)、图4(b2)的构造而上下倒转的形态固定在配重20。
如此,可适当进行设定,即,在第1减振器中,将图3的构成中的减振器表面S2、减振器表面S10及S11设在第1减振器支撑面、冲头下表面的哪一侧,或者,在第2减振器22中,将图3的构成中的减振器表面S2、减振器表面S10及S11设在第2减振器支撑面、配重上表面的哪一侧。与此对应,可将高度不同的多个减振器抵接部设在第1减振器支撑面、冲头下表面中的任一个,或设在第2减振器支撑面、配重上表面中的任一个。
而且,图3的构成中设为如下构成:减振器上设有多个当在第1面P1与第2面P2之间被夹住且受到压缩时可与第1面P1抵接的表面,利用这些多个面中的任一个、和与第2面抵接的减振器的表面的组合,可获得不同的压缩率。然而,这样由夹住的面的组合而获得不同的压缩率的构造也可由图3所示以外的形状实现。例如,第2面上,在图3的构成中,表示的是将减振器表面S10、S11这两个面作为抵接面的示例,但也可将连续的多个面作为抵接面。例如,所述S11、S12之间的斜面等也可用作抵接面。
另外,第1减振器与第2减振器的外形为相同形状,但其材质也可改变。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相同的模具来制造第1减振器与第2减振器,因此,能廉价地制造第1减振器与第2减振器。此时,通过使构成第2减振器的材料的弹性系数小于构成第1减振器的材料的弹性系数,能增大第2减振器的压缩率。这时,也可使第1减振器、第2减振器的形状并非为图3所示的包括多个表面的复杂的形状,而是例如简单的圆环(doughnut)形状。
另外,所述示例中,第1减振器、第2减振器均由弹性体所构成,但只要可发挥同样的效果,也可局部由弹性体所构成。即,同样可使用至少一部分由弹性体所构成的减振器。
而且,所述示例中的冲头与配重的关系是如图1所示,但可知,当冲头与配重的关系为其他构成时,只要使用冲头与配重彼此向相反方向移动,且将它们卡止的减振器,则所述构成也有效。而且,钉入机不仅限于电动式,当其动力源使用压缩空气等时,所述构成也有效。而且,所述示例为钉入销的钉入机,但钉入其他固定构件的钉入机也同样如此。

Claims (9)

1.一种钉入机,其使用在壳体内装设于沿一方向朝一侧移动的冲头的叶片,实施朝所述一侧钉入固定构件的动作,且包括与所述冲头同步地沿所述一方向朝所述冲头的相反方向移动的配重,所述钉入机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1减振器,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冲头向所述一侧移动时,被夹在所述冲头的所述一侧的面、与和所述面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1减振器支撑面之间;及
第2减振器,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配重向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移动时,被夹在所述配重的所述另一侧的面、与和所述面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2减振器支撑面之间;
所述第1减振器受所述冲头压缩时的压缩率、与所述第2减振器受所述配重压缩时的压缩率不同,且所述第1减振器与所述第2减振器的外形为相同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大于所述第1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减振器支撑面或所述第2减振器支撑面,设有当将所述一方向为铅垂方向时高度不同的多个减振器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减振器与所述第2减振器是以相同的模具成为相同外形。
5.一种钉入机,其使用在壳体内装设于沿一方向朝一侧移动的冲头的叶片,实施朝所述一侧钉入固定构件的动作,且包括与所述冲头同步地沿所述一方向朝所述冲头的相反方向移动的配重,所述钉入机的特征在于:
使用有如下减振器,其形状为当夹在第1面与第2面之间而受到压缩时,能以不同的两种态样夹在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形状,且根据所述态样,当被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夹住而受到压缩时有不同的压缩率,
以所述一方向成为压缩方向的方式,分别设有所述减振器即第1减振器与第2减振器,
所述第1减振器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冲头朝所述一侧移动时,在所述冲头的所述一侧的面、及与此面所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1减振器支撑面之间,将所述第1减振器支撑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一个面,将所述冲头的所述一侧的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另一面,而以所述两种态样中的一种态样夹住,
所述第2减振器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当所述配重朝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移动时,在所述配重的所述另一侧的面、及与此面所对向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面即第2减振器支撑面之间,将所述第2减振器支撑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一个面,将所述配重的所述另一侧的面作为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中的另一面,而以所述两种态样中的另一态样夹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钉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减振器的外形与所述第2减振器的外形为相同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钉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大于所述第1减振器的所述压缩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钉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减振器支撑面或所述第2减振器支撑面,设有当将所述一方向为铅垂方向时高度不同的多个减振器抵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钉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减振器与所述第2减振器是以相同的模具成为相同外形。
CN201520566446.0U 2014-09-29 2015-07-30 钉入机 Active CN2049355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8251A JP6331932B2 (ja) 2014-09-29 2014-09-29 打込機
JP2014-198251 2014-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35568U true CN204935568U (zh) 2016-01-06

Family

ID=5500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66446.0U Active CN204935568U (zh) 2014-09-29 2015-07-30 钉入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31932B2 (zh)
CN (1) CN20493556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7990B2 (ja) * 2016-11-30 2020-01-08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38537U (zh) * 1971-09-08 1973-05-12
US3760695A (en) * 1972-03-01 1973-09-25 Senco Products Resilient piston stop construction
JPH0329277U (zh) * 1989-07-27 1991-03-22
JP5696671B2 (ja) * 2011-02-18 2015-04-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打ち込み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68173A (ja) 2016-05-09
JP6331932B2 (ja)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05274B1 (ko) 저충격 가스 스프링
US20130008325A1 (en) Multi-linkage press
WO2006025619A3 (en) Linear compressor
CN103388642B (zh) 利用碳纤维增强塑料的用于减震器的悬挂弹簧
CN204935568U (zh) 钉入机
KR20170013574A (ko) 차량의 어퍼 암 제조용 금형장치
CN103573906A (zh) 具有可选择频率的阻尼力的振动减振器
CN219013244U (zh) 一种延时氮气弹簧用完全锁紧机构
JP4438468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KR101362394B1 (ko) 너클프레스의 구동장치
JP6520079B2 (ja) 打込機
CN111922657B (zh) 一种制动主缸皮碗的自动装配装置
CN107605856B (zh) 一种双活塞缓冲油缸
CN207914480U (zh) 模具的压料体限位结构
CN213954053U (zh) 具有高缓冲性能的液压油缸
CN205497778U (zh) 用于自动化管桩生产线中的风炮移动机构
CN207449199U (zh) 一种短纤维消音减震压块
CN208651980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化工设备底座
CN220850203U (zh) 一种组合式液压缸
CN217440247U (zh) 一种应用于往复式压缩机的中心轴
KR20230063465A (ko) 전기 모터식 너클프레스
CN104006021A (zh) 一种铰接内杆式单作用缸
CN104948665B (zh) 一种精密传动链条
CN211515791U (zh) 一种防尘型汽车前门板模具
CN216430121U (zh) 一种新型液压缸缓冲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Patentee after: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he Japanese port of Tokyo Gangnan two chome 15 No. 1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Koki Company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