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05442U -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 Google Patents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05442U
CN204905442U CN201520266075.4U CN201520266075U CN204905442U CN 204905442 U CN204905442 U CN 204905442U CN 201520266075 U CN201520266075 U CN 201520266075U CN 204905442 U CN204905442 U CN 204905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e
cross sectional
sectional shape
axle
refl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660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振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fersch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RFS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FS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RFS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660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05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05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05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该卡扣用于将塑料部件固定在天线的反射板上并且包括:轴,该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该轴通过第二端接合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限位部件,该限位部件在第一状态下与轴共同形成第一截面形状,并且在第二状态下与轴共同形成第二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不被第一截面形状完全包含;以及至少一个凸出部,该至少一个凸出部位于第二端并且从第一表面向第一端的方向凸出,该至少一个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第三截面形状,该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第一截面形状。根据本实用新型,使得卡扣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的反射板,提高了卡扣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制造技术,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扣、一种第一反射板和一种第二反射板。
背景技术
当前,用于将例如外罩和隔离条的支撑架、移相器的支撑架和卡线夹等塑料部件固定在天线的反射板上的卡扣仅适用于特定的反射板厚度。
图1示出了外罩和隔离条的支撑架与卡扣的组合结构。通过该组合结构,既能够支撑外罩以防止变形,又能够放置隔离条,从而能够调节天线的隔离度。
图2示出了移相器的支撑架与卡扣的组合结构。由于在电调天线的背面都放置有移相器,通过该支撑架能够将移相器固定在天线的反射板上。
图3示出了卡线夹与卡扣的组合结构。卡线夹一般也被放置在天线的背面,以固定电缆。
如图1、2和3所示,卡扣仅能够用于固定具有特定厚度的反射板,并不具有通用性。例如,如果卡扣适用于厚度为2毫米的反射板(例如APXVF24系列),则其不能用于1.5毫米的反射板(例如APXVF18或APXVF13系列)。
同时,由于天线增益不同,不同天线所需的反射板的厚度差异也会较大。为了使得塑料部件适用于所有的天线,往往需要将所有天线的反射板都制作为具有最厚的厚度。然而这大大提高了天线的制造成本,也增加了天线的重量。
此外,如果为不同厚度的反射板制造不同的卡扣和与卡扣一体成型的塑料部件,则需要大量的分类工作,同时也使产品容易被混淆。
实用新型内容
如上所述,为了避免天线的过高的制造成本和用于分类塑料部件的大量工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扣、一种第一反射板和一种第二反射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卡扣,所述卡扣用于将塑料部件固定在天线的反射板上,所述卡扣包括:轴,所述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轴通过所述第二端接合所述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在第一状态下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一截面形状,并且在第二状态下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二截面形状,所述第二截面形状不被所述第一截面形状完全包含;以及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二端并且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凸出,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三截面形状,所述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所述第一截面形状。
通过上述的卡扣,一方面,由于在第二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二截面形状不被在第一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完全包含,因此,当反射板具有对应于第一截面形状的孔时,其能够在限位部件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穿过限位部件和轴,并且在限位部件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被固定在卡扣中。另一方面,由于至少一个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三截面形状状包含并且大于第一截面形状,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能够适用于至少两种厚度的反射板,即一种反射板被固定在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和限位部件之间;其他多种反射板被固定在至少一个凸出部和限位部件之间。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还包括:凸台,所述凸台接合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端,并且所述凸台的截面形状被所述第一截面形状完全包含。通过这种方式,该凸台能够增加轴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剪切力。因此,卡扣的轴不容易折断。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与所述塑料部件一体成型。通过这种方式,减小了制造卡扣和塑料部件的复杂度,并且大大增强了卡扣和塑料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由与所述塑料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制造复杂度。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塑料部件为外罩和/或隔离条的支撑架。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塑料部件为移相器的支撑架。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塑料部件为卡线夹。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件被设置为安装在所述轴的第一端处的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当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在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轴的方向弹性收缩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在外力消失后回复伸展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利用弹性限位爪的弹性进行卡扣和反射板之间的固定,而无需拆卸弹性限位爪。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件被设置为两个对置的弹性限位爪。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平衡了限位部件的制造复杂度和固定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反射板,所述第一反射板位于天线中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的形状对应于卡扣的在第一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并且由至少一个凸出部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所述第一截面形状。
上述的第一反射板能够被固定在至少一个凸出部和卡扣的限位部件之间,该第一反射板应当具有等于至少一个凸出部与卡扣的间距的厚度。应当理解,当卡扣具有多个凸出部时,存在相应的多个第一反射板能够与卡扣相固定。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反射板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的形状为圆形。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反射板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板为铝合金钣金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板位于天线中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的形状对应于卡扣的至少一个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三截面形状,并且所述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由所述卡扣的在第一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
上述的第二反射板能够被固定在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和卡扣的限位部件之间,该第二反射板应当具有等于第一表面与卡扣的间距的厚度。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反射板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的形状为圆形和矩形的组合。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反射板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板为铝合金钣金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卡扣,该卡扣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厚度的多种的反射板,从而能够避免将所有反射板设置具有同样的厚度以适配卡扣。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配于该卡扣的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其能够被固定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中。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的附图和说明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外罩和隔离条的支撑架与卡扣的组合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的支撑架与卡扣的组合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卡线夹与卡扣的组合结构;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卡扣的结构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卡扣的立体图;
图6a和图6b示出了在限位部件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的卡扣的示意图和限位部件和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示出了在限位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的卡扣的示意图和限位部件和轴共同形成的第二截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8a和图8b示出了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三截面形状所处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卡扣固定到第一反射板上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反射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卡扣固定到第二反射板上的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卡扣的结构图。
如图4所示,卡扣包括轴、凸出部和限位部件。在此,卡扣的凸出部与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在图4中为下表面)相接合。
卡扣的轴包括第一端(在图4中为下端)和第二端(在图4中为上端)。该第二端也与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相接合。在替代的实施例中,该轴能够仅与凸出部相接合。
在轴的第一端设置有限位部件,在图4中,该限位部件被实施为两个对置的弹性限位爪。当该两个弹性限位爪向轴的方向弹性收缩时,其具有第一状态;而当该两个弹性限位爪维持伸展时,其具有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为两个弹性限位爪不受外力时所处的状态,而第一状态为两个弹性限位爪受到来自轴两侧的压力时所处的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收缩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第一截面形状。而在第二状态下,伸展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第二截面形状,该第二截面形状不被第一截面形状包含。
在轴的第二端还设置有凸出部。虽然图4仅示出了一个凸出部,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也能够设置多个层叠的凸出部,每个凸出部具有不同的截面积。在图4中,单个凸出部的一端接合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并且该单个凸出部向轴的第一端的方向凸出。该单个凸出部于是能够和轴共同构成第三截面形状。该第三截面形状被设置为包含并且大于第一截面形状。
优选地,在轴的第二端还设置有凸台。该凸台与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和卡扣的轴都接合,优选地为一体成型。该凸台能够增加轴在横截面上的强度,防止轴因为应力集中而变形甚至折断。然而,对于负荷较轻质量的卡扣来说,该凸台是能够省去的。
通过图4所示的卡扣结构,能够将具有第一截面形状的孔的反射板固定在凸出部和限位部件之间,而将具有第三截面形状的孔的反射板固定在第一表面和限位部件之间。从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能够适用于具有两种具有不同厚度的反射板。此外,如果在卡扣中实施多个层叠的凸出部,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能够适用于多种具有不同厚度的反射板。
虽然在图4中示出了以弹性限位爪形式构造的限位部件,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任意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限位部件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能够将限位部件实施为能够与轴螺纹连接的环体。当将该环体从轴拿下后,能够将卡扣移动到固定位置,即使得反射板的上端与凸出部或第一表面相接合。接着,能够将该环体与轴进行螺纹连接,从而从下端接合并固定该反射板。
虽然在图4中示出了两个对置的弹性限位爪,但是任意数量的弹性限位爪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卡扣与塑料部件是一体成型的,即将卡扣与塑料部件作为一个整体来制造成型。从而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并且大大增加卡扣与塑料部件的连接强度。同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是适用于多种反射板的通用卡扣,这减少了用于一体成型地制造卡扣和塑料部件的模具,并且降低了制造的复杂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卡扣由与塑料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例如,卡扣和塑料部件由同一种塑料材料构成。由此,进一步降低了制造复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能够用于需要固定与天线的反射板上的所有的塑料部件,例如外罩和/或隔离条的支撑架、移相器的支撑架、和卡线夹等。
为进一步描述图4中的卡扣,图5示出了该卡扣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凸台和凸出部为与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凸台和凸出部也能够根据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的形状被设置在其他位置。
图6a和图6b示出了在限位部件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的卡扣的示意图和限位部件和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的示意图。在图6a中,限位部件(在此为弹性限位爪)向轴的方向弹性收缩,并且该限位部件与轴共同构成了第一截面形状。该第一截面形状(A-A)如图6b所示,其中,网格部分为轴的截面形状,而其它部分为限位部件的截面形状。该第一截面形状在此为圆形的一部分。
图7a和图7b示出了在限位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的卡扣的示意图和限位部件和轴共同形成的第二截面形状的示意图。在图7a中,限位部件处于伸展状态,并且该限位部件与轴共同构成了第二截面形状。该第二截面形状(B-B)如图7b所示,其中,网格部分为轴的截面形状,而其它部分为伸展的限位部件的截面形状。比较图6b和图7b能够发现,该第二截面形状不被第一截面形状包含。
图8a和图8b示出了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三截面形状所处的截面的示意图。在此,图8b为在C-C截面中的凸出部、凸台、轴和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共同形成的形状。其中,凸出部和轴共同形成了第三截面形状(即纵向上的网格部分),而横向上的网格部分是凸台的截面。比较图6b和图8b能够发现,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第一截面形状。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卡扣固定到第一反射板上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第一反射板被固定在卡扣的限位部件和凸出部之间。通过在制造过程中设置限位部件和凸出部的位置和尺寸,能够使得限位部件和凸出部的间距为H1,则该卡扣适用于具有厚度H1的第一反射板。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反射板。
在该第一反射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孔,该第一孔的形状应当包含在第一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孔的形状被设置为圆形。此外,至少一个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三截面形状应当包含并且大于该第一截面形状。
由于在图10中示出的第一反射板具有包含第一截面形状的第一孔,其能够在限位部件收缩时被移动至与至少一个凸出部相接合。然而,由于该第一反射板的第一孔的形状不包含由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第三截面形状,所以该第一反射板不能穿过凸出部与第一表面相接合。从而,在图10中的第一反射板适于具有等于限位部件和凸出部的间距H1的厚度。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卡扣固定到第二反射板上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第二反射板被固定在卡扣的限位部件和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之间。通过在制造过程中设置限位部件和塑料部件的位置和尺寸,能够使得限位部件和第一表面的间距为H2,则该卡扣也适用于具有厚度H2的第二反射板。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反射板。
在该第一反射板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孔,该第二孔的形状应当包含至少一个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三截面形状。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孔的形状被设置为圆形和矩形的组合,而该第三截面形状应当包含并且大于由在第一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
由于在图12中示出的第二反射板具有包含第三截面形状的第二孔,所以该第二反射板能够穿过凸出部与第一表面相接合。同时,由于第二孔的形状包含并且大于第一截面形状,所以该第二反射板也能够穿过在收缩状态下的限位部件和轴。从而,在图12中示出的第二反射板适于具有等于限位部件和第一表面的间距H2的厚度。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和修改。

Claims (15)

1.一种卡扣,所述卡扣用于将塑料部件固定在天线的反射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
轴,所述轴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轴通过所述第二端接合所述塑料部件的第一表面;
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在第一状态下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一截面形状,并且在第二状态下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二截面形状,所述第二截面形状不被所述第一截面形状完全包含;以及
至少一个凸出部,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二端并且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凸出,所述至少一个凸出部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三截面形状,所述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所述第一截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还包括:
凸台,所述凸台接合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端,并且所述凸台的截面形状被所述第一截面形状完全包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与所述塑料部件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由与所述塑料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部件为外罩和/或隔离条的支撑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部件为移相器的支撑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部件为卡线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被设置为安装在所述轴的第一端处的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当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在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轴的方向弹性收缩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在外力消失后回复伸展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限位爪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被设置为两个对置的弹性限位爪。
10.一种第一反射板,所述第一反射板位于天线中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的形状对应于卡扣的在第一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并且由至少一个凸出部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所述第一截面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孔的形状为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第一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板为铝合金钣金件。
13.一种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板位于天线中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的形状对应于卡扣的至少一个凸出部与轴共同形成的第三截面形状,并且所述第三截面形状包含并且大于由所述卡扣的在第一状态下的限位部件与所述轴共同形成的第一截面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孔的形状为圆形和矩形的组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第二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板为铝合金钣金件。
CN201520266075.4U 2015-04-27 2015-04-27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Active CN204905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66075.4U CN204905442U (zh) 2015-04-27 2015-04-27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66075.4U CN204905442U (zh) 2015-04-27 2015-04-27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05442U true CN204905442U (zh) 2015-12-23

Family

ID=54927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66075.4U Active CN204905442U (zh) 2015-04-27 2015-04-27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0544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9455A (zh) * 2015-04-27 2016-11-23 安弗施无线射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将塑料部件固定在反射板上的卡扣以及反射板
CN107768798A (zh) * 2016-08-19 2018-03-06 安弗施无线射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的支架装置
CN109768365A (zh) * 2018-12-29 2019-05-17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
CN113363721A (zh) * 2021-05-26 2021-09-07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隔离支撑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9455A (zh) * 2015-04-27 2016-11-23 安弗施无线射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将塑料部件固定在反射板上的卡扣以及反射板
CN107768798A (zh) * 2016-08-19 2018-03-06 安弗施无线射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的支架装置
CN109768365A (zh) * 2018-12-29 2019-05-17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
CN109768365B (zh) * 2018-12-29 2021-08-2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天线、反射板组件及其连接结构
CN113363721A (zh) * 2021-05-26 2021-09-07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隔离支撑装置
CN113363721B (zh) * 2021-05-26 2023-01-20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隔离支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05442U (zh) 卡扣、第一反射板和第二反射板
JP6496457B2 (ja) クランプ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CN111911490B (zh) 多扣部的扣件
US9702387B2 (en) Cover panel clip
CN106468297A (zh) 具有把手的扣件
CN106159455A (zh) 用于将塑料部件固定在反射板上的卡扣以及反射板
CN103872500A (zh) 一种连接器
CN204289564U (zh) 一种电芯极片组固定架及具有该电芯极片组固定架的电池
CN105691900A (zh) 双孔绑扎带
EP3246965B1 (en) Battery cell assembly
US20150150362A1 (en) Protection case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203130720U (zh) 一种强力卡扣
CN203067935U (zh) 一种线束或管路固定装置
CN211295177U (zh) 一种电芯模组结构及应用其的电池包
CN202058954U (zh) 连接器
CN209545041U (zh) 一种卡线装置
CN209912936U (zh) 用于电池模组的夹板组件、电池模组和动力电池
CN202507995U (zh) 顶衬包边结构、顶衬及阅读灯与顶衬的连接结构
US10207370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tal basket
CN214578108U (zh) 一种家具连接件及层架
CN215497105U (zh) 螺栓型铜铝设备线夹
EP3291365B1 (en) Self-locking fixing device and antenna assembly
CN212411826U (zh) 一种换流变压器铁心片海运限位结构和限位装置
CN213426404U (zh) 一种长寿命的塑胶喇叭网
CN211531566U (zh) 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23

Address after: No.388 ningqiao Road,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6

Patentee after: NOKIA SHANGHAI BELL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613 No. 299, Rongle East Road,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Alcatel Luce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06

Address after: Connecticut, USA

Patentee after: Anfersch Technology Co.

Address before: No.388 ningqiao Road,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6

Patentee before: NOKIA SHANGHAI BEL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