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85610U - 电连接器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85610U
CN204885610U CN201520456300.0U CN201520456300U CN204885610U CN 204885610 U CN204885610 U CN 204885610U CN 201520456300 U CN201520456300 U CN 201520456300U CN 204885610 U CN204885610 U CN 204885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shell
extension
elastic arm
electric connector
install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563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隆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4563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85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85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85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其安装于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分别向下一体延伸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一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中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所述弹臂进行接地,能够大大简化所述弹臂设置难度,借助延伸部无需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上再延伸出一块板体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处,简化了加工工序,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尤其是指一种多个连接器通过自身金属外壳接地的电连接器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发展,常常需要将多个单一电连接器组合在一起做成一种组合式电连接器,各电连接器自身设有接地,一般以电连接器金属外壳作为接地,但各电连接器各自接地会造成接地不平均的问题。现有一种电连接器插座模块,通过一独立金属件分别电性接触电连接器插座模块中各自的金属外壳以达到接地平均。还有一种堆叠插座电连接器,通过堆叠插座电连接器中各自的金属外壳上均设置的相应卡扣结构相互扣持金属外壳以达到接地平均。前者加装了另外的独立金属件,后者中各自金属外壳均设置卡扣结构,两者均加大了加工工序和产品成本。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模组,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个连接器通过自身金属外壳弹性抵压接触以实现接地平均的电连接器模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安装于电路板上,包括: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其中: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分别向下一体延伸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一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中的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向下一体延伸的延伸部上的弹臂弹性抵压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壳体,使得在不增加另外的独立金属件以及无需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均得做出卡扣结构的情况下,所述弹臂就能起接地平均作用;在延伸部上设置所述弹臂能够大大简化所述弹臂设置难度,借助延伸部无需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上再延伸出一块板体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处,简化了加工工序,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进一步,所述弹臂具有从所述延伸部前侧水平延伸的一过渡部和从所述过渡部下侧向下再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所述抵压部弹性抵压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二第一侧壁,二个所述抵压部分别对应弹性抵压于二个所述第一侧壁的相对位置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内壳体和包覆于所述第一内壳体的第一外壳体,所述弹臂同时接触所述第一内壳体和所述第一外壳体。
进一步,所述弹臂一面弹性抵压所述第一内壳体,而所述弹臂另一面接触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前缘。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安装于电路板上,包括: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对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且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其中: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向下一体延伸出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一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臂分别从相对两侧对应弹性抵压所述第一侧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另一种电连接器模组中的第二金属壳体向下一体延伸的二延伸部上的二弹臂分别对应弹性抵压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壳体的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在简化了加工工序和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基础上还能通过所述弹臂加强所述第一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弹臂具有从所述延伸部前侧水平延伸的一过渡部和从所述过渡部下侧竖直向下再向上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所述抵压部弹性抵压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进一步,所述抵压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内与所述第一侧壁弹性抵压接触。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上还设有与所述弹臂延伸方向相反的一扣持片,所述模组主体上设有与所述扣持片卡定的扣持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对接连接器插接方向上具有一前焊接部和一后焊接部,所述弹臂更靠近所述前焊接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的又一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模组1 模组主体10 第一安装部11 第二安装部12
扣持部13 第一连接器20 第一插接座21 第一端子组211
第一金属壳体22 第一内壳体221 第一外壳体222 第一侧壁223
第一焊接部224 第二连接器40 第二插接座41 第二端子组411
第二金属壳体42 第二顶壁421 第二底壁422 第二侧壁423
延伸部4231 扣持片43 第二焊接部44 前焊接部441
后焊接部442 弹臂45 过渡部451 抵压部452
抵压面45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1图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1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模组1包括一模组主体10、一第一连接器20和一第二连接器40,所述第一连接器2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40是两种不同规格且外形尺寸不同的电连接器。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模组主体10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11和一第二安装部12,所述模组主体10两侧均设有扣持部13。所述第一连接器20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的一第一金属壳体22,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具有一对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23,所述第一侧壁223向下延伸第一焊接部224以使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导通。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21,所述第一插接座2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内埋设有一第一端子组21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包括第一内壳体221和包覆于所述第一内壳体221外的第一外壳体222。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40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的一第二金属壳体42,而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41;所述第二插接座41从所述模组主体10后侧组装到所述第二安装部12中并与所述模组主体10固定配合,所述第二插接座4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内埋设有一第二端子组411。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具有水平设置的一第二顶壁421、连接所述第二顶壁421左右两端的二个第二侧壁423、连接二个所述第二侧壁423并平行于所述第二顶壁421的一第二底壁422。每一所述第二侧壁423侧端分别向下一体延伸出一延伸部4231,所述延伸部4231分别覆盖于所述模组主体10两侧。所述延伸部4231在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壁423长度的一半,以节省金属板材的使用,同时所述延伸部4231使得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成为一种加高型金属壳体,以容纳所述模组主体10、所述第二插接座41和所述第一连接器20。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延伸部4231下端竖直向下继续延伸设有一第二焊接部44以使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导通,而所述延伸部4231向前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延伸设有一弹臂45,所述延伸部4231中间处设有与所述弹臂45延伸方向相反的扣持片43,所述扣持片43扣持于所述扣持部13上,以防止所述延伸部4231发生外扩现象且能保持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的前后平衡。所述弹臂45包括从所述延伸部4231前端向前水平延伸的一过渡部451和从所述过渡部451末端的下侧向下再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452,所述抵压部452大致呈“U”型,“U”型的一头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11内。二个所述抵压部452分别弹性抵压于左右相对设置的二个所述第一侧壁223的相对位置上,使得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和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电性导通,同时使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受到两侧对等力量的夹击而更稳定地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另外,所述第二焊接部44包括在对接连接器插接方向上的一前焊接部441和一后焊接部442,两个焊接部以加大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稳定性,所述弹臂45从所述前焊接部441一侧向前延伸其根部更靠近所述前焊接部441,以使所述弹臂45向前延伸的长度可以控制,不受所述第二侧壁423的长度的限制。
如4图至图5所示,所述抵压部452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11内的“U”型头部抵压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本实施例中,所述抵压部452单独抵压所述第一外壳体222上的左右两第一侧壁223。当然,所述抵压部452也可以单独抵压所述第一内壳体221上的左右两第一侧壁223;更佳地,所述抵压部452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11内的“U”型头部中可以左右弹动且靠近所述第一侧壁223的一面为抵压面4521,所述抵压面4521正向抵压所述第一内壳体221的第一侧壁223,所述抵压面4521侧向接触并电性导通所述第一外壳体222的第一侧壁223前缘,以此实现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所述第一外壳体222、所述第一内壳体221三者之间的电性导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组1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延伸部4231前侧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的所述弹臂45夹持固定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所述延伸部4231下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224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使得所述延伸部4231能同时固定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40,简化加工工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二个所述抵压部452分别弹性抵压于二个所述第一侧壁223的相对位置上,使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受到两侧对等力量的夹击而更稳定地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同时使得第二金属壳体42和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电性导通以达到接地平均;
(3)所述弹臂45弹性抵压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上无需另外设置特殊结构就能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电性导通,使得所述弹臂45的功能也能适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40与其他规格的第一连接器20之间的接地;
(4)所述过渡部451下侧向下再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452,使得所述抵压部452大致呈“U”型,所述抵压部452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的接触力会比较大;
(5)所述抵压部452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11中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2弹性抵压,使得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2不因为所述弹臂45的出现而占用所述电路板上更多的的空间。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安装于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
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
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其中:
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两侧分别向下一体延伸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臂弹性抵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具有从所述延伸部前侧水平延伸的一过渡部和从所述过渡部下侧向下再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所述抵压部弹性抵压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二第一侧壁,二个所述抵压部分别对应弹性抵压于二个所述第一侧壁的相对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内壳体和包覆于所述第一内壳体的第一外壳体,所述弹臂同时接触所述第一内壳体和所述第一外壳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一面弹性抵压所述第一内壳体,而所述弹臂另一面接触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前缘。
6.一种电连接器模组,安装于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模组主体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模组主体上由低至高设有一第一安装部和一第二安装部;
一第一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具有一对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且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一插接座;
一第二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一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中设有一第二插接座;其中:
自所述第二金属壳体向下一体延伸出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一第二焊接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延伸部朝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延伸设有一弹臂,且二个所述弹臂分别从相对两侧对应弹性抵压所述第一侧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具有从所述延伸部前侧水平延伸的一过渡部和从所述过渡部下侧竖直向下再向上延伸形成的一抵压部,所述抵压部弹性抵压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内与所述第一侧壁弹性抵压接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上还设有与所述弹臂延伸方向相反的一扣持片,所述模组主体上设有与所述扣持片卡定的扣持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对接连接器插接方向上具有一前焊接部和一后焊接部,所述弹臂更靠近所述前焊接部。
CN201520456300.0U 2015-06-30 2015-06-30 电连接器模组 Active CN204885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56300.0U CN204885610U (zh) 2015-06-30 2015-06-30 电连接器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56300.0U CN204885610U (zh) 2015-06-30 2015-06-30 电连接器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85610U true CN204885610U (zh) 2015-12-16

Family

ID=5482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56300.0U Active CN204885610U (zh) 2015-06-30 2015-06-30 电连接器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856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2750B (zh) * 2018-11-28 2019-06-11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電連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2750B (zh) * 2018-11-28 2019-06-11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電連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43350U (zh) 电连接器
CN204243363U (zh) 电连接器
CN204391368U (zh) 电连接器
CN204538364U (zh) 电连接器
CN203800319U (zh) 改良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204793436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4793279U (zh) 电连接器
CN204391414U (zh) 电连接器
CN203850558U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104092059A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204464650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380033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5212010U (zh) 电连接器
CN204885610U (zh) 电连接器模组
CN204696297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4167558U (zh) 卡连接器
CN202034569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4947238U (zh) 电连接器
CN103746201B (zh) 高频数据插头和电子配线线缆
CN205212046U (zh) 电连接器
CN203326291U (zh) 电连接器
CN201285954Y (zh) 电连接器
CN205081311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4130854U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CN204992034U (zh) 平行配合式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