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54083U -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54083U
CN204854083U CN201520579373.9U CN201520579373U CN204854083U CN 204854083 U CN204854083 U CN 204854083U CN 201520579373 U CN201520579373 U CN 201520579373U CN 204854083 U CN204854083 U CN 2048540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shunting
input
double
flat tube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793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先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793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8540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540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5408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双排扁管和双排翅片,第一集流管内设有汇合腔;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输入腔和输出腔;双排扁管的第一端与汇合腔连通,第二端分别与输入腔和输出腔连通;输入腔内置内分流输入管,内分流输入管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入孔;输出腔内置内分流输出管,内分流输出管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出孔。本实用新型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且无需装配两个平行流蒸发器再通过连接件组装成双排蒸发器,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同时,第二集流管采用双内分流形式,通过调节经过不同区域的冷媒量,确保制冷制热工况下空调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发器,特别涉及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平行流换热器是一种由铝扁管、铝翅片及铝集流管装配而成的全铝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原材料资源丰富且成本低、蒸发器本身耐电化学腐蚀性高、结构紧凑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蒸发器中,在家用空调单冷冷凝器及柜机蒸发器中也开始得到应用。
在柜机蒸发器的应用中,目前较为常见的是单排平行流蒸发器。近年来,由于空调器能力能效要求不断提高,双排平行流蒸发器的研究及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了提高分流效果,双排平行流蒸发器的分流方式通常采用外分流和内分流的方式。外分流方式管路件多,结构复杂,整机装配性差,蒸发器不好密封而容易漏风,且整机材料成本及人工成本高;而且由于集流管的管路件占用的高度方向的空间较大,导致相同的机型下,平行流蒸发器的尺寸较小,减小了有效换热面积小。而现有的内分流方式,因目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限制,容易导致蒸发器不同区域的换热量存在差别,从而影响空调制热时出风温度的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空调装置在制热时,因不同区域换热量有差别导致的制热出风温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的多根双排扁管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双排扁管之间双排翅片;
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汇合腔;
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输入腔和输出腔;
所述双排扁管包括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所述第一排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排扁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汇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入腔连通,所述第二排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腔连通;
所述输入腔内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分流输入管,所述内分流输入管管壁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入孔;
所述输出腔内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分流输出管,所述内分流输出管管壁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出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且无需装配两个平行流蒸发器再通过连接件组装成双排蒸发器,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同时,本实用新型双排平行流蒸发器的第二集流管采用双内分流形式,通过调节经过不同区域的冷媒量,确保制冷制热工况下空调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双排扁管的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上设置多个扁管穿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双排扁管中间设有开孔,可以有效降低前后排扁管间的串热,提升能力能效。同时冷媒在蒸发以及冷凝过程中,气液两相比例不断变化,通过改变前后排扁管及扁管孔的规格,可以降低冷媒流阻的同时保证冷媒流速,进一步提高能力能效。
进一步,所述双排翅片包括第一排翅片和第二排翅片,所述第一排翅片和第二排翅片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上设置多个翅片穿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双排翅片中间设有开孔,可以有效降低前后排翅片间的串热,提升能力能效。
进一步,所有所述内分流输入孔的孔径均一致且延所述内分流输入管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有所述内分流输出孔的孔径均一致且延所述内分流输出管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内分流输入管上还设有孔径远小于所述内分流输入孔的第一微孔,所述第一微孔沿所述内分流输入管长度方向分布,且所述第一微孔的数量及孔径根据通过所述内分流输入管不同区域的冷媒量进行设置;
所述内分流输出管上还设有孔径远小于所述内分流输出孔的第二微孔,所述第二微孔沿所述内分流输出管长度方向分布,且所述第二微孔的数量及孔径根据通过所述内分流输出管不同区域的冷媒量进行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第二集流管通过改变内分流输入孔、内分流输出孔的数量、大小和位置等,可以更精确的调节通过各区域的冷媒量,确保了空调装置在制冷或者制热工况下的空调出风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内分流输入管置于所述输入腔的底部,且所述内分流输入孔设置在所述双排扁管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连通的一侧;所述内分流输出管置于所述输出腔的底部,且所述内分流输出孔设置在所述双排扁管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连通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一隔片,所述第一隔片将所述汇合腔分隔成两个以上第一分腔。
进一步,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隔片对应设置的第二隔片,所述第二隔片具有伸入所述输入腔的第二输入分隔部和具有伸入所述输出腔的第二输出分隔部,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不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不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让冷媒通过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和所述内分流输入管之间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和所述所述内分流输出管之间的空间,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的长度方向上流动,从而调节第二集流管各区域的冷媒量,确保制冷制热工况下空调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隔片对应设置的第二隔片,所述第二隔片具有伸入所述输入腔的第二输入分隔部和具有伸入所述输出腔的第二输出分隔部,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
进一步,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和第二输出分隔部上均设有通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让冷媒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的长度方向上流动,从而调节第二集流管各区域的冷媒量,确保制冷制热工况下空调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的数量分别为两个。
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集流管的组件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集流管的组件装配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集流管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a~5d为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管内分流输入孔和内分流输出孔的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排扁管结构示意图;
图7a~7d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双排扁管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双排翅片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双排扁管,4、双排翅片,5、上堵盖,6、第二集流管密封板,7、第二集流管基体,8、集流管隔片,9、输入腔,10、输出腔,11、蒸发器输入管堵盖,12、蒸发器输出管堵盖,13、蒸发器输入管,14、蒸发器输出管,15、第一隔片,16、第二隔片,17、集流管端板,18、第一区,19、第二区,20、第三区,21、第一排扁管,22、第二排扁管,23、第一连接段,24、扁管穿孔,25、第一排翅片,26、第二排翅片,27、翅片穿孔,28、第一排扁管的第一端,29、第一排扁管的第二端,30、第二排扁管的第一端,31、第二排扁管的第二端,32、第二输入分隔部,33、第二输出分隔部,101、内分流输入孔,102、定位切口,103、内分流输入管,104、内分流输出管,105、内分流输出孔,106、第一微孔,107、第二微孔,111、第二集流管隔板切孔,112、第二集流管端板切孔,113、第二集流管扁管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第二集流管的组件装配图,图3为本实施例第二集流管的组件装配爆炸图,图4为本实施例第二集流管基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多根双排扁管3和设置在相邻两个双排扁管3之间的双排翅片4。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不限于如图1的上下设置,也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集流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上堵盖5,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汇合腔;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还设有两个第一隔片15,所述第一隔片15将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的汇合腔分隔成三个第一分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片15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所述第二集流管2由第二集流管密封板6扣合在第二集流管基体7上构成,所述第二集流管基体7由集流管隔片8分隔为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输入腔9和输出腔10。所述双排扁管3包括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所述第一排扁管21的第一端28和所述第二排扁管21的第一端30分别与所述汇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扁管21的第二端29与所述输入腔9连通,所述第二排扁管22的第二端31与所述输出腔10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腔9内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分流输入管103,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一端经蒸发器输入管堵盖11封闭,另一端外接蒸发器输入管13,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的管壁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入孔101;所述输出腔10内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分流输出管104,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一端经蒸发器输出管堵盖12封闭,另一端外接蒸发器输出管14,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的管壁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出孔105。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设置在所述输入腔9的底部,且所述内分流输入孔101设置在所述双排扁管3和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连通的一侧;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设置在所述输出腔10的底部,且所述内分流输出孔105设置在所述双排扁管3和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连通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内2设有与所述两个第一隔片15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二隔片16,所述第二隔片16具有伸入所述输入腔9的第二输入分隔部32和伸入所述输出腔10的第二输出分隔部33;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不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33不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这种设置方式,可以让冷媒通过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和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之间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33和所述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之间的空间,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2的长度方向上流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33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且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和第二输出分隔部33上均设有通孔,这种设置方式,也是为了让冷媒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2的长度方向上流动。通过上述两种设置方式,当第二集流管2各区域的的冷媒量不均匀时,可以对各区域的冷媒量进行调整,让冷媒量较多的区域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和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33和所述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之间的空间或者第二输入分隔部32、第二输出分隔部33上的通孔,沿所述第二集流管流到冷媒量较少的区域,确保制冷制热工况下空调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二隔片16分别将所述第二集流管2分隔为靠近所述蒸发器输入管13和所述蒸发器输出管14的第一区18、远离所述蒸发器输入管13和所述蒸发器输出管14的第三区20和位于所述第三区20和第一区18的中间区域的第二区1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二隔片16,第二隔片16的数量和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隔片15的数量相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内分流输入孔101、内分流输出孔105的数量、大小和位置等,更精确的调节通过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的冷媒量,确保了空调装置在制冷或者制热工况下的空调出风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如图5a~5d,为效果较好的几种内分流输入孔101、内分流输出孔105设置方式,当然在实务中,内分流输入孔、内分流输出孔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以下几种。
如图5a所示,所述各区域内分流输入孔101孔径一致且延内分流输入管10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各区域内分流输出孔105孔径一致且沿延内分流输出管104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如图5b所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中,各区域的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上的内分流输入孔101孔径大小不一且数量相同,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上的内分流输出孔105孔径大小不一且数量相同。如图5c所示,所述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中,各区域的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上的内分流输入孔101孔径大小不一且数量不相同,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上的内分流输出孔105孔径大小不一且数量不相同,由于靠近冷凝器输入管和输出管一侧的冷媒更容易流入,采用图5b或者5c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分流均匀性。还可以采用如图5d所示,在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上设置孔径远小于所述内分流输入孔101孔径的第一微孔106,所述微孔106沿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长度方向分布,且所述第一微孔的数量及孔径根据通过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不同区域的冷媒量进行设置;在内分流输出管104上设有孔径远小于所述内分流输出孔105孔径的第二微孔107,所述第二微孔107沿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长度方向分布,且所述第二微孔107的数量及孔径根据通过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不同区域的冷媒量进行设置。
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分流输入孔101、内分流输出孔105、第一微孔106以及第二微孔107的形状为方孔、三角孔、椭圆形孔等多种形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1指向第二集流管2方向的平面部分设有两排第一集流管扁管切孔,所述两排第一集流管扁管切孔对应第一集流管1内的汇合腔;所述第二集流管密封板6上设有两排第二集流管扁管切孔113,所述两排第二集流管扁管切孔113分别对应第二集流管2内的输入腔9和输出腔10;所述双排扁管3的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的第一端均插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扁管切孔中,所述第一排扁管21的第二端29插置在所述输入腔9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扁管切孔113内,所述第二排扁管22的第二端31插置在所述输出腔10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扁管切孔113内,所述第一排扁管21连通所述汇合腔和所述输入腔9,所述第二排扁管22连通所述汇合腔和所述输出腔10。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排扁管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双排扁管3的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通过第一连接段23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23上设有圆形或方形的扁管穿孔24;所述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内均设有若干相互隔离且平行的管状通道,所述管状通道沿扁管长度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一排扁管、第二排扁管以及扁管内管状通道的孔径进行设置,如图7a~7d所示,具体的设置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所述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的尺寸一样且所述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内管状通道的孔径一样,如图7a所示;
或者所述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的尺寸一样且所述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内管状通道的孔径不一样,如图7b所示;
或者所述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的尺寸不一样且所述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内管状通道的孔径一样,如图7c所示;
或者所述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的尺寸不一样且所述第一排扁管和第二排扁管内管状通道的孔径不一样,如图7d所示。
本实用新型在双排扁管中间设有开孔,可以有效降低二排扁管间的串热,提升能力能效;同时冷媒在蒸发以及冷凝过程中,气液两相比例不断变化,通过改变二排扁管及扁管穿孔的规格,可以降低冷媒流阻的同时保证冷媒流速,进一步提高能力能效。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双排翅片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双排翅片4包括第一排翅片25和第二排翅片26,所述第一排翅片25和第二排翅片26的第二连接段设有圆形或方形的翅片穿孔27。本实用新型在双排翅片中间设有开孔,可以有效降低前后排翅片间的串热,提升能力能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密封板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集流管端板切孔112,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集流管端板17,所述集流管端板17经由所述第二集流管端板切孔112插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基体7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密封板6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集流管隔板切孔111,所述第二隔片15经由所述第二集流管隔板切孔111沿所述第二集流管2径向插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基体7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2靠近所述蒸发器输入管堵盖11和所述蒸发器输出管堵盖12处还设有用于装配定位的定位切口102。通过设置装配定位切口,使整个蒸发器的装配过程更加简单且装配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双排扁管采用铝材挤压成型方式,第一排扁管、第二排扁管和第一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成型后通过冲压方式在第一连接部上形成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集流管采用铝材挤压成型,成型后采用冲压方式成型扁管切孔及隔板切孔;所述第二集流管采用铝材挤压成型,成型后通过冲压或钻铣等方式成型内分流输入孔和输出孔;所述第二集流管密封板采用铝板材冲压成型。采用这种成型方式不仅成型过程简单,而且成型的结构紧凑,易于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包括上述双排平行流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且无需装配两个平行流蒸发器再通过连接件组装成双排蒸发器,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同时,本实用新型双排平行流蒸发器的第二集流管采用双内分流形式,通过调节经过不同区域的冷媒量,确保制冷制热工况下空调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之间的多根双排扁管(3)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双排扁管(3)之间双排翅片(4);
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汇合腔;
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输入腔(9)和输出腔(10);
所述双排扁管(3)包括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所述第一排扁管的第一端(28)和所述第二排扁管的第一端(30)分别与所述汇合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扁管的第二端(29)与所述输入腔(9)连通,所述第二排扁管的第二端(31)与所述输出腔(10)连通;
所述输入腔(9)内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分流输入管(103),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管壁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入孔(101);
所述输出腔(10)内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内分流输出管(104),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管壁上分布多个内分流输出孔(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扁管(3)的第一排扁管(21)和第二排扁管(22)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段(23),所述第一连接段(23)上设置多个扁管穿孔(2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翅片(4)包括第一排翅片(25)和第二排翅片(26),所述第一排翅片(25)和第二排翅片(26)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上设置多个翅片穿孔(2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内分流输入孔(101)的孔径均一致且沿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有所述内分流输出孔(105)的孔径均一致且沿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上还设有孔径远小于所述内分流输入孔(101)的第一微孔(106),所述第一微孔(106)沿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长度方向分布,且所述第一微孔(106)的数量及孔径根据通过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不同区域的冷媒量进行设置;
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上还设有孔径远小于所述内分流输出孔(105)的第二微孔(107),所述第二微孔(107)沿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长度方向分布,且所述第二微孔(107)的数量及孔径根据通过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不同区域的冷媒量进行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置于所述输入腔(9)的底部,且所述内分流输入孔(101)设置在所述双排扁管(3)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连通的一侧;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置于所述输出腔(10)的底部,且所述内分流输出孔(105)设置在所述双排扁管(3)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连通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设置一个以上的第一隔片(15),所述第一隔片(15)将所述汇合腔分隔成两个以上第一分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隔片(15)对应设置的第二隔片(16),所述第二隔片(16)具有伸入所述输入腔(9)的第二输入分隔部(32)和具有伸入所述输出腔(10)的第二输出分隔部(33),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不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33)不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隔片(15)对应设置的第二隔片(16),所述第二隔片(16)具有伸入所述输入腔(9)的第二输入分隔部(32)和具有伸入所述输出腔(10)的第二输出分隔部(33),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入管(103),所述第二输出分隔部(33)抵止于所述内分流输出管(104)。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入分隔部(32)和第二输出分隔部(33)上均设有通孔。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片(15)和第二隔片(16)的数量分别为两个。
12.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双排平行流蒸发器。
CN201520579373.9U 2015-08-04 2015-08-04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540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79373.9U CN204854083U (zh) 2015-08-04 2015-08-04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79373.9U CN204854083U (zh) 2015-08-04 2015-08-04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54083U true CN204854083U (zh) 2015-12-09

Family

ID=54744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79373.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854083U (zh) 2015-08-04 2015-08-04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854083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518A (zh) * 2015-08-04 2015-11-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CN106969551A (zh) * 2017-04-28 2017-07-21 青岛易图令科技有限公司 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
CN107036338A (zh) * 2017-05-11 2017-08-11 青岛易图令科技有限公司 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空调
CN107764082A (zh) * 2016-08-18 2018-03-06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09115002A (zh) * 2018-10-31 2019-01-01 梧州学院 一种具有均流管的散热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518A (zh) * 2015-08-04 2015-11-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CN107764082A (zh) * 2016-08-18 2018-03-06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06969551A (zh) * 2017-04-28 2017-07-21 青岛易图令科技有限公司 多排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
CN107036338A (zh) * 2017-05-11 2017-08-11 青岛易图令科技有限公司 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空调
CN109115002A (zh) * 2018-10-31 2019-01-01 梧州学院 一种具有均流管的散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54083U (zh)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CN202792697U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CN106568216A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403394A (zh) 蒸发器的管路、蒸发器及空调器
CN203629159U (zh) 冷媒分流装置、扁管换热器及应用其的空调、热泵热水器
CN103807936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0279270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4943956U (zh) 一种高效冷暖型空调系统
CN103277942B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2928207U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CN204787444U (zh)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
CN204830581U (zh) 一种储液干燥水冷一体管及一体换热器
CN207751200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器组
CN210861410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4555744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5066518A (zh) 一种双排平行流蒸发器及其具有该蒸发器的空调装置
CN203310165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2914088A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CN20527953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106871496B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4630176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0478717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CN210035946U (zh) 一种流道并联互补的汽车空调蒸发器
CN204718186U (zh) 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