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05985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805985U
CN204805985U CN201390000939.7U CN201390000939U CN204805985U CN 204805985 U CN204805985 U CN 204805985U CN 201390000939 U CN201390000939 U CN 201390000939U CN 204805985 U CN204805985 U CN 204805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light guide
emitting component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09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谷直树
谷村一郎
中川有士
村濑龙马
角陆晋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805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80598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2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of recess-mounted type, e.g. downlighters
    • F21S8/026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of recess-mounted type, e.g. downlighters intended to be recessed in a ceiling or like overhead structure, e.g. suspended ceil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200/00Use of light guides, e.g. fibre optic devices, in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200/20Use of light guides, e.g. fibre optic devices, in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of light guides of a generally plana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3/00Elongate light sources, e.g. fluorescent tubes
    • F21Y2103/30Elongate light sources, e.g. fluorescent tubes curved
    • F21Y2103/33Elongate light sources, e.g. fluorescent tubes curved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8Redirecting mea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具备在上表面安装有发光元件的安装基板、导光板、以及设置在安装基板与导光板之间的板状部件。在板状部件上存在使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开口。导光板在开口的上方具有入光部。入光部具有:元件对置面,与发光元件对置地设置;以及倾斜面,在导光板的上表面侧,沿着第一方向,随着从元件对置面离开而相对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板状部件具有包围开口的周缘端部。周缘端部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夹着开口且在俯视导光板的情况下与元件对置面重叠的一对部分。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作为光源而具备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在使用了导光板的进行面发光的照明装置中使亮度不均降低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了导光板的面发光方式的照明装置,例如,开发有图16的截面图所示的照明装置900。照明装置900具备多个发光元件922、反射部件945以及导光板940。反射部件945和导光板940均为将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平面方向的圆盘状。导光板940具有从上方包围各发光元件922的入光部941。各发光元件922在主要的出射方向朝向导光板940的状态下,隔开间隔地排列为圆周状。装置900具有用于向各发光元件922进行电力供给的电源单元(未图示)。在驱动时,来自发光元件922的出射光向入光部941的入射面944入射。入射光由位于入光部941的上表面侧的倾斜面941a反射,并向比入光部941更位于内侧的内侧导光部942、以及比入光部941更位于外侧的外侧导光部943导光。然后,入射光从内侧导光部942以及外侧导光部943的上表面即光出射面942a、943a,作为均匀的照明光向外部出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447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面发光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例如还能够假定利用照明装置910的局部截面图(图17(a))所示的具备入光部946X的导光板940X。入光部946X具有元件对置面947X、倾斜面948X、949X、以及存在于与倾斜面948X、949X相反一侧的侧面部950X、951X。元件对置面947X为,在存在于发光元件922周围的反射部件945X的开口,与发光元件922的出射面对置配置。倾斜面948X、949X为,在导光板940X的上表面侧,随着从元件对置面947X离开而相对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附图的XY平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在驱动时,包括L9~L12等的出射光从发光元件922向元件对置面947X入射。然后,入射光在倾斜面948X、949X附近被高效地正反射,并向导光板940X的整体导光。另外,不向元件对置面947X入射而由反射部件945X反射的反射光,如图17(a)的光L13那样从侧面部950X、951X向入光部946X入射。
在照明装置910中,对于发光元件922与导光板940X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求严密性。然而,有可能产生发光元件922的安装位置与目标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移误差(以下称为“芯片偏移”。)。
当产生芯片偏移时,如图17(b)所示的局部截面图那样,发光元件922与入光部946X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偏移。与此相伴随,在产生芯片偏移的方向(在图中为Y方向)上,从发光元件922不经由元件对置面947X且不被反射部件945X反射地从侧面部950X、951X(在图中为951X)直接入射、以比较小的入射角度向倾斜面949X入射的光增加。该入射光有可能从倾斜面949X穿出而向外部出射、成为高亮度的直接光L14。此时,当从外部观察照明装置910时,产生芯片偏移的区域中的亮度比其他区域中的亮度高,由于该原因而产生会发生亮度不均这种课题。另外,虽然还存在被反射部件945X暂时反射而向外部出射的光L13、L15(图17(a)、图17(b)),但这些光在被反射部件945X反射时一部分被扩散反射(未图示),向外部出射的比例减少,因此难以成为上述课题的原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在具备导光板的照明装置中,即使在产生芯片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该导光板的入光部具有倾斜面。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照明装置具备:安装基板,在上表面安装有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导光板,配置在对安装基板的上表面进行覆盖的位置,对发光元件的出射光进行导光;以及板状部件,设置在安装基板与导光板之间,该板状部件上存在沿厚度方向贯通并使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开口,在该照明装置中,导光板具有入光部,该入光部配置在开口的上方,供发光元件的出射光入射,入光部具有:元件对置面,与发光元件对置地设置;以及倾斜面,在导光板的上表面侧,该倾斜面沿着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随着从元件对置面离开而相对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板状部件具有包围开口的周缘端部,板状部件的周缘端部具有一对部分,该一对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夹着开口,且在俯视导光板的情况下该一对部分与元件对置面重叠。
在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板状部件具有使上表面凹入而成的凹入部,开口存在于凹入部的内部,入光部具有向开口侧突出的一部分,突出的一部分插入于凹入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板状部件在凹入部的内部具有从一对部分立起的侧壁,并且侧壁为,在由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正交并通过一对部分的假想平面切断的截面中,配置在将上述一对部分的一方和与该一方接近的元件对置面的端部连结的直线上。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沿着第一方向,在侧壁与元件对置面之间确保有空间。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板状部件是对发光元件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入光部进一步在导光板的上表面侧在沿着第一方向的两侧,具有随着从元件对置面离开而相对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的倾斜面。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开口具有:第一开口部,由一对部分夹着;以及第二开口部,沿着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平行且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与第一开口部连通,并且在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该第二开口部的最大径长大于第一开口部的最大径长,入光部配置在第一开口部的上方。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上述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一对第二开口部连通地存在于夹着第一开口部的两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存在多个发光元件,该多个发光元件相互隔开间隔地进行安装,第二开口部存在于相邻的发光元件的间隙的上方。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多个发光元件在安装基板的上表面上以圆周状进行安装,入光部以将多个发光元件的上方连结的方式连续地形成。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导光板为圆盘状,具有比入光部更位于内侧的内侧导光部以及比入光部更位于外侧的外侧导光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内侧导光部和外侧导光部的各上侧主面距安装基板上表面的高度相同,内侧导光部和外侧导光部的厚度相同。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板状部件和导光板通过射出成型而形成。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使发光元件为LED元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中还能够构成为,具有用于向发光元件进行电力供给的电源装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在驱动时,在发光元件的出射光通过板状部件的开口时,沿着第一方向,在具有比入光部的元件对置面的宽度窄的间隔的板状部件的周缘端部的一对部分,出射光被部分地遮挡。
由此,例如即使在第一方向上产生芯片偏移,也能够防止未被板状部件反射地向导光板入射的强度较高的发光元件的出射光,穿过倾斜角度较小的倾斜面,成为高亮度的直接光向外部出射。
结果,能够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在具备入光部具有倾斜面的导光板的照明装置中,即使在产生芯片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的构成以及设置例的局部截面图。
图2是表示照明器具1的外观构成和内部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照明器具1的内部构成的分解图(组图)。
图4是表示照明器具1的内部构成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反射部件30的构成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反射部件30的构成的图。(a)是从扩散罩50侧观察的俯视图,(b)是从底座10侧观察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入光部42周边的构成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表示产生了芯片偏移的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的、入光部42周边的局部截面图。
图9中(a)是表示通常(无芯片偏移)的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的、入光部42周边的局部截面图。(b)是表示出射光L1、L2的角度θ1以及出射光L2、L4的角度θ2的局部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在比较例中产生了芯片偏移的情况下的亮度不均的图案和照度分布的数据。
图11是表示在实施例中产生了芯片偏移的情况下的亮度不均的图案和照度分布的数据。
图12是表示在比较例中产生了亮度不均的亮度图案(a)和实际发光情况的照片(b)。
图13是表示实施例的示意性的亮度图案(a)和实际发光情况的照片(b)。
图14中(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开口的构成的图,(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开口的构成的图,(c)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开口的构成的图,(d)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各开口的构成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入光部42A的构成的、入光部42A周边的局部截面图。
图16是表示以往的照明装置900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照明装置910的入光部946X周边的局部截面图(a)以及表示照明装置910的课题的入光部946X周边的局部截面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方式的照明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照明装置100的构成)
如对照明装置100的构成以及设置例进行表示的局部截面图(图1)那样,照明装置100(以下,简称为“装置100”。)具备照明器具1、板簧状的钩挂部件3、以及使照明器具1点亮的电源单元4。照明器具1通过布线23与电源单元4电连接。钩挂部件3安装于照明器具1。在实施方式1中,设装置100为埋设于顶棚的嵌顶灯。
在设置装置100时,经由设置于顶棚2的贯通孔2a,将电源单元4载放到顶棚2的背面2b。相对于贯通孔2a,以照明器具1的一部分被收纳的方式配置。此时,使钩挂部件3钩挂于贯通孔2a的周缘。由此,能够将装置100设置于顶棚2。
如对照明器具1的外观构成和内部构成进行表示的图(图2)所示那样,照明器具1的外观构成大致由底座10和扩散罩50构成。布线23从底座10的切口部16向外部延伸。
另外,图2中的虚线表示内置于照明器具1的安装基板20的位置。在照明器具1中,在安装基板20(基板主体21)的一个面上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22。以下,将安装有发光元件22的安装基板20的一个面设为上表面,将其背面设为下表面,与此相对应,将与安装基板20正交且从下表面朝向上表面侧的方向称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下方。此外,附图的XY平面是与安装基板20的上表面平行的平面,附图的Z方向表示上方。
(照明器具1的构成)
如对照明器具1的内部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图(图3)所示那样,照明器具1(以下,简称为“器具1”。)具有底座10、安装基板20、反射部件30、导光板40以及扩散罩50。器具1具有圆盘状的整体形状。底座10、安装基板20、反射部件30、导光板40以及扩散罩50的各外周形状,与照明器具1的整体形状相匹配而形成为圆形。
[底座10]
底座10由散热特性优良的材料、例如铝压铸材料等金属材料构成。底座10具有:主体部11,具有中央侧较深、周缘侧较浅的二级底构造;以及凸缘部12,立设于主体部11的周围(图3)。在凸缘部12存在切口部16。
主体部11从其中央侧朝向周缘侧而具有:圆盘状的内侧底部13;立设于内侧底部13的周缘的侧壁部14;以及配设在侧壁部14周围的环状的外侧底部15。
在内侧底部13上依次重叠载放安装基板20和反射部件30。在外侧底部15上载放导光板40的外侧导光部43。
凸缘部12在上(Z)方向顶部附近,例如使用粘合剂、密封部件而接合扩散罩50的侧壁部52。
[安装基板20]
安装基板20具有:环状的基板主体21;安装在基板主体21的上表面(在图3中与反射部件30对置的面)的多个发光元件22;以及布线23。
基板主体21例如具有层叠了由陶瓷材料、热传导树脂等构成的绝缘层和由铝等构成的金属层的双层构造。在基板主体2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将发光元件22与布线23进行电连接的布线图案(未图示)。基板主体21的外径与侧壁部14的内径大致一致。
发光元件22作为一个例子使用LED元件。如对入光部42周边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局部截面图(图7)所示那样,作为具体的构成,发光元件22具有元件主体220以及收纳元件主体220的元件框体221。发光元件22相对于基板主体21的上表面,以主要的出射方向朝向上(Z)方向的方式,相互隔开一定间隔安装为圆周状。在安装基板20中,作为一个例子,合计18个发光元件22相对于布线图案使用COB(ChiponBoard:芯片贴装)技术而仰面安装。
此外,以下,分别将沿着发光元件22所成的上述圆周的方向称为周方向,将从发光元件22朝向上述圆周的中心的方向称为中心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反中心方向。
基板主体21的上表面为了使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高效地向导光板40侧反射而具有反射光的特性(以下,称为“反射特性”。)。
布线23用于从电源单元4侧向发光元件22进行电力供给。布线23的两端与基板主体21的布线图案、以及电源单元4电连接。
[反射部件30]
反射部件30的配设目的在于,将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以及从导光板40漏出的光高效地向导光板40侧反射,其为板状部件。在器具1中,反射部件30设置在安装基板20与导光板40之间。反射部件30使用具有高反射特性的材料、例如高光反射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高光反射性聚碳酸酯(PC)树脂、高光反射性尼龙树脂、以及高光反射性发泡树脂等而构成。通过使用这些树脂材料来射出成型反射部件30,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反射部件30。反射部件30至少在其表面具有反射特性即可。
如器具1的局部立体截面图(图4)、反射部件30的局部立体截面图(图5)、反射部件30的俯视图(图6(a))以及仰视图(图6(b))分别所示那样,反射部件30从中央侧朝向外侧而具有内侧反射部31、凹入部32以及外侧反射部33。反射部件30的外径与侧壁部14的内径大致一致。内侧反射部31和外侧反射部33分别具有上表面310、320(图5)。
内侧反射部31(外侧反射部33)与安装基板20的比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更靠内侧(外侧)的位置相对应地设置(图4)。内侧反射部31(外侧反射部33)是用于使从导光板40漏出的光在上表面310(320)上再次向导光板40侧反射的部位。
凹入部32设置于包括安装基板20的各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的上方在内的区域,使反射部件30的上表面(与导光板40的对置面)的一定宽度的圆环区域向厚度方向(Z方向的相反方向)凹入而成(图5)。由此,凹入部32沿着周方向形成。
如图5、图6(a)、图6(b)所示那样,在凹入部32的内部,沿着其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地存在沿反射部件30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开口34。此时,反射部件30具有包围开口34的周缘端部344。
开口34具有第一开口部340、以及与第一开口部340连通的一对第二开口部341。在1个开口34,第一开口部340与一对第二开口部341沿着周方向连通。在此,在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第二开口部341的最大径长大于第一开口部340的最大径长(图5)。因此,开口34具有在第一开口部340径长较小、在一对第二开口部341径长较大的、所谓葫芦型的周缘形状。
第一开口部340存在于使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位置。即,在对板状部件30进行俯视的情况下,发光元件22和第一开口部340成为从第一开口部340能够看到发光元件22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关系(图7、图8)。在反射部件30中,周缘端部344中、沿着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夹着第一开口部340的一对部分即一对端部342A、343A(参照图6(a)、(b))隔开比较窄的间隔W2而相互接近。如此设定是为了进行适当控制,以便在第一开口部340中不使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量变得过度。在凹入部32的内部,在夹着第一开口部340的两侧,存在从一对端部342A、343A立起、对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进行反射的侧壁342、343。如图7所示那样,侧壁342、343的表面为向下侧凹的曲面。由此,沿着反中心方向(中心方向),在侧壁342、343与后述的导光板40的元件对置面420之间确保凹入部32的空间。侧壁342、343形成为,在由与安装基板的上表面正交并通过一对端部342A、343A的假想平面切断的截面(例如图7的截面)中,截面形状具有R=0.2程度的曲面截面形状。
第二开口部341的存在目的为,使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还向比发光元件22更远的区域高效地扩散。第二开口部341的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径长被设定为,随着从第一开口部340离开而增大(图5)。
另外,如图6(b)所示那样,反射部件30的下表面成为与安装基板20的基板主体21的上表面形状相匹配的平坦面。
[导光板40]
导光板40用于将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向中心以及反中心方向扩散,并向扩散罩50(Z方向)侧进行面发光。导光板40配置在反射部件30的上方侧。作为导光板40的材料使用透光性优良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以及玻璃等。通过使用这些材料来射出成型导光板40,由此与反射部件30同样,能够高精度地构成导光板40。因此,在反射部件30与导光板40的配置关系中,能够使位置偏移误差减小到能够忽略的程度。导光板40从中央侧朝向外侧而具有内侧导光部41、入光部42以及外侧导光部43(图3)。导光板40的外径与凸缘部12的内径大致一致。在导光板40中,作为一个例子,内侧导光部41、外侧导光部43的各上侧主面距安装基板20的基板主体21的上表面的高度被设定为相同(图4)。此外,内侧导光部41、外侧导光部43的厚度也被设定为相同。
内侧导光部41(外侧导光部43)是将从入光部42向导光板40的内部入射的发光元件22的光,向比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更靠内侧(外侧)进行导光、并使其扩散的部位。
入光部42是配置在开口34的上方,经由开口34使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向导光板40内部入射、并向中心方向以及反中心方向扩散的部位。在器具1中,入光部42以将发光元件22的上方连结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并具有向开口34侧突出的一部分,该突出的一部分向反射部件30的凹入部32插入(图4)。作为具体的构成,如图7所示那样,入光部42具有元件对置面420、一对倾斜面422A、422B、以及存在于倾斜面422A、422B间的边界部423。如图4、图7所示那样,入光部42作为整体的形状而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大致V字截面形状。在沿着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元件对置面420的两侧,在与倾斜面422A、422B相反一侧,存在具有与倾斜面422A、422B同样的倾斜面的侧面部424A、424B(图7)。
元件对置面420是在向开口34侧突出的前端与发光元件22接近配置、且与发光元件22的上表面对置配置的部位。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元件对置面420的形状成为平坦面。元件对置面420沿着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具有隔着宽度W1而位于两侧的端部即入光端部420A、420B(图7)。
一对倾斜面422A、422B在导光板40中配设在上表面侧。具体地说,倾斜面422A、422B分别为,沿着反中心方向、中心方向,随着从元件对置面420离开,而相对于安装基板20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平滑地逐渐减小。即,中心方向以及反中心方向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第一方向的一个方式。此外,周方向与中心方向以及反中心方向交叉,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式。并且,倾斜面422A、422B具有相对于通过边界部423的上下(Z轴)方向的直线而相互大致线对称的形状。倾斜面422A、422B具有上述那样的倾斜角度,由此通过元件对置面420能够使向上(Z)方向入射的入射光在其表面上进行正反射,并在导光板40内向中心以及反中心方向高效地扩散。
边界部423是在倾斜面422A、422B之间、与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的上方对应地存在的微小区域。在导光板40中使边界部423的尺寸尽量小。由此,调整为在驱动装置100时,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难以穿过边界部423而成为直接光。
在此,作为装置100的特征,在俯视导光板40的情况下,板状部件30的周缘端部344中、沿着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夹着第一开口部340的一对端部342A、343A,与元件对置面420重叠(图6~图8)。此时,相对于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元件对置面420的入光端部420A、420B间的宽度W1被设定得大于一对端部342A、343A的间隔W2。并且,在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一对端部342A、343A比入光端部420A、420B更位于内侧。即,在器具1中,第一开口部340的上方被元件对置面420完全覆盖。
此外,侧壁342、343被设定为,在由与安装基板20的上表面正交并通过一对端部342A、343A的假想平面切断的截面(例如,图9(a)的截面)中,配置在将一对端部342A、343A的一方、和与其接近的入光端部420A、420B连结的直线上(参照图9(a)的出射光L2、L4)。
[扩散罩50]
扩散罩50的配设目的在于,通过使来自导光板40的出射光进一步散射,由此得到均匀的亮度分布的面发光。扩散罩50使用透光性材料、例如硅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玻璃等来构成。
作为具体的构成,扩散罩50具有对导光板40进行覆盖的主体部51、以及配置在主体部51周缘的侧壁部52(图3)。
对主体部51实施光散射处理,并调整为将来自导光板40的出射光高效地散射。作为光散射处理,例如能够列举对与导光板40对置的主体部51的表面进行微小的凹凸处理。
(装置100的动作)
对用户使用具有以上构成的装置10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装置100中,通过电源接通,而从与商业用电源连接的电源单元4经由布线23向各发光元件22进行电力供给。由此,从各发光元件22产生出射光。
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经由反射部件30的第一开口部340、第二开口部341,从入光部42向导光板40的内部入射。入射光在导光板40的内部反复进行正反射,并向中心方向以及反中心方向、即内侧导光部41和外侧导光部43双方的内部扩散。此外,从导光板40向下方漏出的光,在反射部件30的上表面310、320(图5)反射,再次向导光板40侧入射。通过导光板40而扩散的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从导光板40的上表面侧出射而向扩散罩50入射。入射光通过被进行了光散射处理的扩散罩50的主体部51进一步扩散,最终作为照明光向外部出射。
(通过装置100发挥的效果)
在使装置100驱动的情况下,能够期待以下列举的各效果。
[1]针对发光元件22的芯片偏移的效果
(i)具体的效果
图8是用于说明在装置100中在中心方向(在此为Y方向)上产生发光元件22的芯片偏移的情况下发挥的效果的截面图。
通常,在安装基板20上,在将发光元件22向基板主体21进行安装时,有时会产生芯片偏移。在现状中,在某个方向的发光元件22的全长为1.5mm程度的情况下,相对于该方向能够产生±0.4mm程度的范围的芯片偏移。
当产生芯片偏移时,朝向偏移方向而发光元件22相对于入光部42的相对位置也偏移。因此,朝向相对于安装基板20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比较小的区域(比元件对置面420更远的区域)的倾斜面422A、422B,不经由元件对置面420且不被侧壁342、343反射而要向导光板42入射的高强度的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增加。在图8中表示从在中心方向上产生了芯片偏移的发光元件22朝向倾斜面422B出射了出射光(虚线)的情况。
在此,假设存在如下情况:当沿着图8所示的虚线,不经由元件对置面420且不被侧壁342、343反射而高强度的出射光L8向倾斜面422B入射时,由于相对于倾斜面422B的入射角较小,因此出射光L8成为穿过倾斜面422B的高亮度的直接光,并向外部出射。因此,假定为成为在器具1的发光面产生亮度不均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器具1中,从发光元件22出射的出射光L8,被周缘端部344中、在俯视导光板40的情况下与元件对置面420重叠的端部343A遮挡(图7、图8)。由此,例如即使在中心方向上产生了发光元件22的芯片偏移,也能够抑制不经由元件对置面420且不被侧壁342、343反射的高强度的出射光L8到达倾斜面422B。因此,能够防止出射光L8穿过倾斜面422B、成为高亮度的直接光而向外部出射。
另外,虽然在图8中未图示,但即使在反中心方向(在此为Y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产生了芯片偏移的情况下,从发光元件22向元件对置面420的外侧出射的出射光也被端部342A遮挡。由此,能够起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如此,在器具1中,即使在沿着中心以及反中心方向(图7、图8中的Y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即第一方向产生了发光元件22的芯片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产生穿过倾斜面422A、422B而向外部出射高亮度的直接光的情况。
此外,虽然在图8中未图示,但有时被侧壁342、343反射的反射光从元件对置面420以外的区域向导光板40入射,并穿过导光板40而向外部出射(参照图17(a)的光L13、图17(b)的光L15)。然而,这种光在被侧壁342、343反射时一部分被扩散反射,向外部出射的比例减少,因此强度较弱。因此,难以成为亮度不均的原因。
另外,即使在产生了芯片偏移的情况下,未被一对端部342A、343A遮挡的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包括图8中的L5、L6、L7),也经由第一开口部340从入光部42周边向导光板40适当地入射,并由内侧导光部41以及外侧导光部43导光而有助于发光。结果,能够实现能够对亮度不均的产生进行抑制而期待均匀的面发光的装置100。
(ii)性能确认试验
作为实施例而实际制作了装置100,对于在有意图地以一定间隔产生芯片偏移的情况下产生的亮度不均的图案以及此时的照度分布,进行了性能确认试验。
此外,为了与实施例进行对比,作为比较例而制作了如下装置:如图17(a)的照明装置910所示那样,在俯视导光板940X的情况下构成为,处于发光元件922周围的夹着反射部件945X的开口的端部不与元件对置面947X重叠,而其他构成与实施例相同。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芯片偏移设定为:使发光元件的安装位置比基准位置向中心方向,按照-0.1mm、-0.3mm、-0.5mm的任意一种偏移量偏移了情况;以及比基准位置向反中心方向按照+0.1mm、+0.3mm、+0.5mm的任意一种偏移量偏移了的情况。此外,上述芯片偏移相对于安装基板上的全部发光元件相等地设定。此外,使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装置在相同条件下驱动。该确认试验结果由图10、图11表示。
图10和图11按照相同顺序表示在比较例和实施例中产生芯片偏移的情况下的亮度不均的图案和此时的照度分布。各图中的亮度不均的图案均通过从上方对装置的发光面进行拍摄而得到的照片来表示。此外,照度分布表示与距发光面的中心的距离相对应的相对强度分布。
当观察试验结果时,在比较例中,如图10所示那样,在相对于基准位置而向中心方向以及反中心方向的任意方向产生芯片偏移的情况下,均是偏移量越多则照度分布变得越不均匀。照度分布变得不均匀意味着,可能产生面发光中的亮度不均。此外,能够观察到偏移量越多则照度分布越容易产生不需要的高亮度的峰值的趋势(例如产生芯片偏移为-0.5mm、+0.5mm的数据)。此外,在从上方观察比较例的装置的发光面的情况下,当产生芯片偏移时,发光区域较大地变化。能够确认:随着偏移量的增大,发光面的中央区域缩小而亮度不足。并且,能够确认:随着偏移量的增大,在安装基板附近的上方产生环状的高亮度区域,亮度不均变得显著。另外,发光面中的高亮度的亮度不均的位置与照度分布的峰值的位置相互一致。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那样,能够确认:在相对于基准位置而向安装基板的内侧以及外侧的任意方向产生芯片偏移的情况下,照度分布中产生的亮度不均与比较例相比均较小。此外,在从上方观察装置的发光面的情况下,与偏移量相伴随的发光区域的变化被适当抑制。另外,当芯片偏移非常大时,虽然能够观察到若干的亮度不均,但在总体上与比较例相比时,可知能够实现格外均匀的面发光。
根据以上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相对于比较例的优越性。
[2]基于第一开口部340的效果
在装置100中,在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通过第一开口部340时,通过具有较窄间隔W2的一对端部342A、343A来部分地遮挡出射光(图7)。由此,从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通过第一开口部340的出射光量被限制为不会成为过度。
因此,在从上方观察器具1的情况下,在发光元件22的上方附近,出射光量被适当地限制。结果,在扩散罩50的上表面,与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对应的区域、以及与其以外的位置对应的区域中的亮度分布不均得到抑制,能够有助于实现良好的面发光。
[3]基于侧壁342、343、端部342A、343A以及入光端部420A、420B的效果
在装置100中,在入光端部420A(420B)与端部342A(343A)之间通过的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以下,称为“通过光”。),全部被反射部件30的侧壁342、343的表面反射,然后向导光板40的入光部42入光(图9(a))。使用入光部42周边的局部截面图(图9(a))以及发光元件22的放大截面图(图9(b)),来说明此时能够发挥的效果。
图9(b)所示的角度θ1是如下角度:在反中心方向、此处为反Y方向(中心方向、附图Y方向)上方,从发光元件22的某个位置出射且与入光端部420A(420B)相接的出射光L1(L3)相对于反中心方向(中心方向)的角度。即,从该位置向反中心方向(中心方向)侧出射的通过光,具有θ1以下的角度。角度θ2是如下角度:在反中心方向、此处为反Y方向(中心方向、附图Y方向)上方,与端部342A(343A)和入光端部420A(420B)相接的出射光L2(L4)相对于反中心方向(中心方向)的角度。
在此,在θ1超过θ2那样的位置,向反中心方向(中心方向)侧出射的通过光的角度被限制为θ2以下。这是因为,在为超过θ2的角度时,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被端部342A(343A)遮挡,或者向元件对置面420入射。
并且,在器具1中,侧壁342、343为,在由与安装基板20的上表面正交并通过一对周缘端b342A、343A的假想平面切断的截面(例如,图9(a)的截面)中,配置在将一对端部342A、343A的一方、和与其接近的入光端部420A、420B连结的直线上。
由此,通过光照射到侧壁342、343的表面,成为反射光而向导光板40入射。被侧壁342、343反射的出射光,相对于倾斜面422A、422B附近以充分大的入射角入射(图9(a))。由此,出射光L1~L4在倾斜面422A、422B附近被正反射,遍及导光板40的内部整体被良好地导光。
通过这种设置,能够防止通过光穿过倾斜面422A、422B附近而成为光量较多的直接光,并向外部出射。
另外,如图8所示那样,即使在发光元件22产生一些芯片偏移的情况下,也如出射光L5、L6、L7那样,通过光相对于倾斜面422A、422B以充分大的入射角入射。因此,即使在产生芯片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上述效果。
[4]基于同时采用第一开口部340以及第二开口部341的效果
在装置100中,在与中心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第二开口部341的最大径长大于第一开口部340的最大径长。由此,能够使通过第二开口部341的出射光量比通过第一开口部340的出射光量更多。
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各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沿着圆环状的凹入部32而均匀地分散。在从外部观察器具1的扩散罩50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混合地产生与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对应的高亮度的发光区域、和与未安装发光元件22的位置对应的低亮度的发光区域。因此,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而期待均匀的面发光。
在此,图12(a)是上述比较例的面发光方式的照明装置910(图17(a)、图17(b)所示的装置)驱动时的示意俯视图。图12(b)是从上方对照明装置910驱动时的发光面的情况进行拍摄而得到的照片。
如图12(a)所示那样,在反射部件945X的内侧反射部945Xb与外侧反射部945Xa之间的发光元件922的安装位置附近,来自发光元件922的出射光量比较多。因此,如图12(a)的放大图所示那样,在发光元件922的安装位置附近存在比较高亮度的发光区域D2。另一方面,在发光区域D2的附近,来自发光元件922的出射光量不足,存在比较低亮度的发光区域D1、D3。在照明装置910中,多个发光元件922隔开间隔而安装为圆周状,发光区域D1~D3与发光元件922的安装位置相匹配,在扩散罩50X的外表面在沿着圆周的方向上反复出现。因此,当使照明装置910驱动时,如图12(b)所示那样,在发光面上可能沿着圆周方向产生亮度不均。
另一方面,图13(a)是装置100驱动时的示意俯视图。图13(b)是从上方对装置100驱动时的发光面的情况进行拍摄而得到的照片。
如图13(a)所示那样,在导光板40的内侧导光部41与外侧导光部43之间的发光元件22的安装位置附近,通过开口径较小的第一开口部340来限制出射光量。另一方面,在与第一开口部340连通的开口径较大的第二开口部341,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大量通过。因此,如图13(a)的放大图所示那样,在扩散罩50的上表面,与第一开口部340对应的发光区域C2、和与第二开口部341对应的发光区域C1、C3的亮度分布被均匀化。因此,在实际使装置100驱动的情况下,如图13(b)所示那样,在发光面能够得到几乎均匀的面发光。
<其他实施方式>
使用图14(a)~(d),以与实施方式1之间的差异为中心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仅记载为开口径时,意味着与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连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开口径(周缘端部间的距离)。
图14(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反射部件上所设置的开口34A的形状的图。开口34A具有如下特征:以实施方式1的开口34为基本构造,对相对于第一开口部340A在一个方向(纸面左右方向)上连通的一对第二开口部341A进行包围的周缘端部形成为锐角。
通过实施方式2的开口34A,也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1的反射部件30的开口34同样的效果。此外,开口34A构成为,随着从第一开口部340A离开而第二开口部341A的开口径逐渐增大,因此越是从第一开口部340A离开的第二开口部341A的区域,则能够确保越多的出射光,并且能够使其越顺畅地出射。
图14(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反射部件上所设置的开口34B的形状的图。在开口34B的周围,存在夹着第一开口部340B的与一个方向(纸面左右方向)平行的一对周缘端部。并且,开口34B具有与第一开口部340B连通的一对矩形状的第二开口部341B。
通过实施方式3的开口34B,也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开口34B中,随着从第一开口部340B离开而第二开口部341B的开口径急剧扩大。因此,能够确保来自第二开口部341B的出射光量相对于来自第一开口部340B的出射光量之比率比较大。
图14(c)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反射部件上所设置的开口34C的形状的图。开口34C为,以实施方式3为基本构成,使对与第一开口部340C连通的一对第二开口部341C进行包围的周缘端部成为圆形。
通过实施方式4的开口34C,也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在包围第二开口部341C的周缘端部没有角部,因此来自第二开口部341C的出射光具有优良的均匀性。
图14(d)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反射部件上所设置的开口34D形状的图。开口34D为,以实施方式3为基本构成,成为使与第一开口部340D连通的一对第二开口部341D的开口径随着从第一开口部340D离开而台阶状地扩径的形状。
通过实施方式5的开口34D,也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效果。并且,通过将第二开口部341D的开口径以台阶状适当地调节,由此能够精密地调节来自第二开口部341D的出射光量。
另外,图14(a)~(d)仅表示一个开口,但当然能够使各实施方式的反射部件存在多个这些开口。此外,在一个反射部件中,能够使包括开口34在内的这些开口混合存在多个种类。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器具1A的入光部42A的构成的、入光部42周边的局部截面图。器具1A与器具1的不同点在于,在导光板40A中,使元件对置面420C的形状成为朝向下方凸的平缓的曲面状。
在这种构成的器具1A中,也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元件对置面420C的截面形状成为曲面状,因此能够增大来自发光元件22的出射光照射元件对置面420C时的入射角度。由此,在元件对置面420C中产生的反射光增加,由侧壁342、343反射而向导光板40A入射的入射光量增大。结果,能够使向导光板40A整体导光的光量增加。
<其他事项>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不限定于埋设于顶棚的顶棚灯。除了通过其他设置方法设置的顶棚灯之外,能够广泛利用于嵌顶灯、背光灯等全部照明用途。
在本实用新型中,钩挂部件3不是必须的。照明器具1也可以使用螺纹固定、铆钉、粘接等来固定于顶棚。
在装置100中,使电源单元4和照明器具1成为独立的构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该构造。即,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也可以构成为,照明器具1内置有电源单元4。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元件例如也可以是LD(激光二极管)、EL元件(电致发光元件)。此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元件,也可以为SMD(SurfaceMountDevice:表面安装设备)型。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中,扩散罩不是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反射部件30构成为一体型。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使相邻的开口34彼此相互连通。在该情况下,反射部件30能够由内侧反射部31和外侧反射部33这2个部件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反射部件中,凹入部不是必须的。在与反射部件的开口对应的位置配置入光部即可。其中,通过将入光部向凹入部插入,能够使反射部件与导光板的合计厚度变薄。因此,有助于器具的紧凑化。
导光板也可以使与反射部件对置的对置面成为平坦面,但也可以设置多个微小的透镜而使通过导光板内的光的反射特性变化。由此,能够提高导光板的导光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在安装基板20上方的板状部件,例示了反射部件30。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将板状部件的构成限定为反射部件。即,板状部件也能够成为不具有反射特性的构成。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器具成为圆盘状,但器具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在长条状的基板主体上排列多个发光元件而构成安装基板。在该情况下,将底座、反射部件、导光板、导光罩与安装基板同样地构成为长条状。由此,也能够使器具成为长条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方向的一个方式为中心方向以及反中心方向,但第一方向不限定于此。第一方向是以元件对置面(以及与其对置的发光元件)为起点的、相对于倾斜面的安装基板上表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的方向,根据导光板的形状来确定。例如,在器具1中,也能够使第一方向仅为中心方向或者反中心方向的任意单方。此外,例如,在长条状的器具中,也能够设为与其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此外,例如,也能够设为以发光元件为中心的与安装基板上表面平行的全部方向。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式为周方向,但第二方向不限定于此。第二方向是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连通的方向,只要是与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平行、且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例如,在器具1中,也能够将第二方向设为以超过0°、小于90°的角度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
符号的说明
1、1A照明器具
2顶棚
4电路单元
10底座
20安装基板
21基板主体
22发光元件
30、945、945X反射部件
31内侧反射部
32凹入部
33外侧反射部
34、34A~34D开口
40、40A、940、940X导光板
41内侧导光部
42、42A、941、946X入光部
43外侧导光部
50、50X扩散罩
51主体部
100、900、910照明装置
220元件主体
221元件框体
310、320反射部件的上表面
340、340A~340D第一开口部
341、341A~341D第二开口部
342、343侧壁
342A、343A一对端部
344周缘端部
420、420C、947X元件对置面
420A、420B入光端部
422A、422B、941a、948X、949X倾斜面
423边界部
424A、424B、950X、951X侧面部。

Claims (15)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安装基板,在上表面安装有至少一个发光元件;导光板,配置在对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进行覆盖的位置,对上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进行导光;以及板状部件,设置在上述安装基板与上述导光板之间,该板状部件上存在沿厚度方向贯通并使上述发光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开口,在该照明装置中,
上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部,该入光部配置在上述开口的上方,供上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入射,
上述入光部具有:元件对置面,与上述发光元件对置地设置;以及倾斜面,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表面侧,该倾斜面沿着与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随着从上述元件对置面离开而相对于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
上述板状部件具有包围上述开口的周缘端部,
上述板状部件的上述周缘端部具有一对部分,该一对部分沿着上述第一方向夹着上述开口,且在俯视上述导光板的情况下该一对部分与上述元件对置面重叠。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板状部件具有使上表面凹入而成的凹入部,上述开口存在于上述凹入部的内部,
上述入光部具有向上述开口侧突出的一部分,上述突出的一部分插入于上述凹入部。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板状部件在上述凹入部的内部具有从上述一对部分立起的侧壁,并且上述侧壁为,在由与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正交并通过上述一对部分的假想平面切断的截面中,配置在将上述一对部分的一方和与该一方接近的上述元件对置面的端部连结的直线上。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沿着上述第一方向,在上述侧壁与上述元件对置面之间确保有空间。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板状部件是对上述发光元件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件。
6.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入光部进一步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表面侧在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具有随着从上述元件对置面离开而相对于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的倾斜面。
7.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开口具有:第一开口部,由上述一对部分夹着;以及第二开口部,沿着与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平行且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一开口部连通,并且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该第二开口部的最大直径大于上述第一开口部的最大直径,
上述入光部配置在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方向是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一对上述第二开口部连通地存在于夹着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存在多个上述发光元件,该多个发光元件相互隔开间隔地进行上述安装,
上述第二开口部存在于相邻的上述发光元件的间隙的上方。
10.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在上述安装基板的上表面上以圆周状进行上述安装,
上述入光部以将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的上方连结的方式连续地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板为圆盘状,具有比上述入光部更位于内侧的内侧导光部以及比上述入光部更位于外侧的外侧导光部。
12.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内侧导光部和上述外侧导光部的各上侧主面距上述安装基板上表面的高度相同,
上述内侧导光部和上述外侧导光部的厚度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板状部件和上述导光板通过射出成型来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发光元件为LED元件。
1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照明装置,其中,
具有用于向上述发光元件进行电力供给的电源装置。
CN201390000939.7U 2012-12-11 2013-11-20 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059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0693 2012-12-11
JP2012270693A JP5740560B2 (ja) 2012-12-11 2012-12-11 照明装置
PCT/JP2013/006826 WO2014091686A1 (ja) 2012-12-11 2013-11-20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805985U true CN204805985U (zh) 2015-11-25

Family

ID=50933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093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05985U (zh) 2012-12-11 2013-11-20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40560B2 (zh)
CN (1) CN204805985U (zh)
DE (1) DE112013005914T5 (zh)
WO (1) WO201409168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0830A (zh) * 2015-12-24 2018-08-21 林特琅普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照明装置
CN111742383A (zh) * 2018-02-22 2020-10-02 阿维科斯公司 包括具有减少泄漏的超级电容器的电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471460U (zh) * 2017-10-27 2018-06-08 漳州立达信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Led灯具
US11307455B2 (en) 2019-09-25 2022-04-19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module having array of light sources, some aligned and others offset with array of lense structures
JP7078865B2 (ja) * 2019-09-25 2022-06-0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1064A (ja) * 2002-06-25 2004-01-29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7329089A (ja) * 2006-06-09 2007-12-20 Yuka Denshi Co Ltd 発光ユニット
JP2012104476A (ja) * 2010-10-12 2012-05-31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照明装置
JP2012138255A (ja) * 2010-12-27 2012-07-19 Sony Corp 面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0830A (zh) * 2015-12-24 2018-08-21 林特琅普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照明装置
CN111742383A (zh) * 2018-02-22 2020-10-02 阿维科斯公司 包括具有减少泄漏的超级电容器的电路
CN111742383B (zh) * 2018-02-22 2023-05-23 京瓷Avx元器件公司 包括具有减少泄漏的超级电容器的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16235A (ja) 2014-06-26
WO2014091686A1 (ja) 2014-06-19
DE112013005914T5 (de) 2015-09-17
JP5740560B2 (ja) 2015-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05985U (zh) 照明装置
EP2453165B1 (en) Lighting device
CN204901375U (zh) 照明装置
WO2015115517A1 (ja) 照明装置
CN103032730A (zh) 发光二极管照明模块
US8382336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JP5275897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US20060205242A1 (en) Light emitting cluster and direct light emitting type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backlight unit
JP5188077B2 (ja) 光方向変換素子及び面状発光装置
JP5879548B2 (ja) 照明装置
CN204573617U (zh) 照明装置
US2014029364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4534161U (zh) 照明装置
JP2018061024A (ja)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204534162U (zh) 照明装置
WO2018196564A1 (zh) 一种发光模组及应用该发光模组的照明装置
JP2019012687A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
JP2014165021A (ja) 照明装置
JP2015115380A (ja) Led発光装置
KR101502047B1 (ko) 엘이디 평판조명모듈
US20110285268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CN204853178U (zh) 照明装置
JP2011129405A (ja) 照明装置
CN203823677U (zh) 照明装置
JP5515005B2 (ja) 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811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