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84256U - 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 Google Patents
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784256U CN204784256U CN201420814739.1U CN201420814739U CN204784256U CN 204784256 U CN204784256 U CN 204784256U CN 201420814739 U CN201420814739 U CN 201420814739U CN 204784256 U CN204784256 U CN 2047842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shing
- driving shaft
- conjugative component
- sliding sleeve
- friction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包括主动轴、从动轮和接合器,接合器包括啮合体和滑套,啮合体以沿主动轴轴向移动圆周方向固定的方式配合于主动轴,从动轮上设有与啮合体配合的端面齿,滑套与啮合体之间弹性连接并通过弹性力推动啮合体与端面齿啮合或分离,以此,无需采用摩擦组件进行同步,即可使输入轴和输出轮接合传动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打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合器领域,具体是一种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背景技术
由于变速器输入轴与发动机输出轴以各自的速度旋转,两个旋转速度不一样齿轮强行啮合必然会发生冲击碰撞,损坏齿轮,现有的变速器在换挡时,通常利用同步器进行“同步”,通过同步器使将要啮合的齿轮达到一致的转速而顺利啮合,目前变速器上采用的是惯性同步器,它主要由接合套、同步锁环等组成,它的特点是依靠摩擦作用实现同步,然而,一般变速器在车辆的驾驶过程中需要频繁的操作来实现对车辆的有效控制,并且随着车辆拥有量的逐渐增多,道路交通的通畅性越来越差,更增加了变速器的操作频率,导致现有同步器中的摩擦部件摩损严重,检修频繁,而摩擦部件的更换、安装困难,运行费用较高,同时也对同步器摩擦部件的耐磨性、耐高温稳定性和加工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加工成本升高。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无需采用摩擦组件进行同步,即可使输入轴和输出轮接合传动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打齿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无需采用摩擦组件进行同步,即可使输入轴和输出轮接合传动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打齿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以降低对变速器零部件的耐磨、耐热性及加工精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包括从动件、滑套和啮合体;所述从动件上设有与啮合体配合的啮合槽,所述滑套与啮合体之间弹性连接并通过弹性力推动啮合体与啮合槽啮合或分离;
进一步,所述从动件包括分列于滑套轴向两侧的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啮合体沿主动轴轴向设有两个且两啮合体之间连接有弹簧;
进一步,所述啮合体为滚珠,主动轴上设有引导滚珠沿轴向滚动的导向槽,滑套通过滚珠与主动轴转动配合;
进一步,所述啮合体沿主动轴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还包括接合器操纵机构,接合器操纵机构包括与滑套通过螺纹连接并能进行螺旋传动的丝杆;
进一步,所述滑套包括筒体和固定筒体外壁的连接臂,且连接臂上设有与丝杆配合的螺纹孔;
进一步,所述接合器操纵机构还包括伺服电机且伺服电机输出端通过皮带与螺杆传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导向槽为与滚珠相匹配圆弧槽,端面齿的齿槽底部为与滚珠相匹配的半圆弧面;
进一步,所述端面齿的齿槽深度不小于滚珠的半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啮合体以沿主动轴轴向移动圆周方向固定的方式配合于主动轴,因此,啮合体将绕主动轴轴线与主动轴外圆柱面一同转动,啮合体可为滚珠、滑块等,当主动轴与从动轮需要接合传动时,可驱动滑套沿轴向移动使啮合体靠近从动轮运动,并依靠弹性力作为接合力使啮合体嵌入端面齿齿槽内实现主动轴与从动轮接合传动;当啮合体在接合时未与端面齿齿槽对齐时,弹性力将推动啮合体紧贴端面齿齿顶直到从动轮转动一定角度使啮合体对齐端面齿齿槽后,啮合体将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嵌入端面齿齿槽内,从而避免啮合体在啮合过程中发生打齿现象,保证主动轴与从动盘平顺接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从动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动轴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从动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动轴8的断面图,本实施例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包括主动轴8、从动轮和接合器,接合器包括啮合体和滑套4,啮合体以沿主动轴8轴向移动圆周方向固定的方式配合于主动轴8,从动轮上设有与啮合体配合的端面齿12,滑套4与啮合体之间弹性连接并通过弹性力推动啮合体与端面齿12啮合或分离,啮合体将绕主动轴8轴线与主动轴8外圆柱面一同转动,啮合体可为滚珠6、滑块等,当主动轴8与从动轮需要接合传动时,可驱动滑套4沿轴向移动使啮合体靠近从动轮运动,并依靠弹性力作为接合力使啮合体嵌入端面齿12齿槽内实现主动轴8与从动轮接合传动;当啮合体在接合时未与端面齿12齿槽对齐时,弹性力将推动啮合体紧贴端面齿12齿顶直到从动轮转动一定角度使啮合体对齐端面齿12齿槽后,啮合体将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嵌入端面齿12齿槽内,从而避免啮合体在啮合过程中发生打齿现象,保证主动轴8与从动盘平顺接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轮包括分列于接合器轴向两侧并与主动轴8转动配合的第一从动轮3和第二从动轮7,啮合体沿主动轴8轴向设有两个且两啮合体之间设有弹簧5,滑套4的两端向内延伸用于对啮合体进行轴向限位,通过轴向移动滑套4即可使主动轴8与第一从动轮3或者第二从动轮7接合传动,实现换挡。。
本实施例中,所述啮合体为滚珠6,主动轴8上设有引导滚珠6沿轴向滚动的导向槽13,滑套4通过滚珠6与主动轴8转动配合,滚珠6在导向槽13与滑套4的限位下只能沿主动轴8轴向滚动,采用滚珠6作为啮合体,能够有效减小换挡时的摩擦阻力,同时,滚珠6设置于滑套4与主动轴8之间既能实现滑套4与主动轴8的转动配合,省去轴承等部件,使得结构紧凑性大大提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啮合体沿主动轴8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啮合体在啮合时将会受到较大的剪切力,多个啮合体同时啮合能够大幅度提高本接合组件的承载能力,避免传动扭矩过大时啮合体发生破坏。
本实施例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还包括接合器操纵机构,接合器操纵机构包括与滑套4通过螺纹连接并能进行螺旋传动的丝杆2,因此,通过驱动丝杆2转动能够推动滑套4沿轴向往复移动,进而控制主动轴8和从动盘的接合与分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套4包括筒体11和固定于筒体11外壁的连接臂10,且连接臂10上设有与丝杆2配合的螺纹孔9,螺纹孔9与丝杆2配合进行螺旋传动,丝杆2轴向固定,通过旋转丝杆2可以驱动连接臂10沿丝杆2轴向往复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合器操纵机构还包括伺服电机1且伺服电机1输出端通过皮带与螺杆传动连接,伺服电机1可使精确的控制输出轴的转速和转角,因此通过控制输出轴的转动的周数可以精确的控制滑套4移动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13为与滚珠6相匹配圆弧槽,端面齿12的齿槽底部为与滚珠6相匹配的半圆弧面,因此,滚珠6与导向槽13或者端面齿12齿槽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大大降低滚珠6的接触应力,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接合器对扭矩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面齿12的齿槽深度不小于滚珠6的半径,保证滚珠6与端面齿12啮合后,滚珠6不会从端面齿12的齿槽中滑出,最终使其能够保证接合的可靠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动件、滑套和啮合体;所述从动件上设有与啮合体配合的啮合槽,所述滑套与啮合体之间弹性连接并通过弹性力推动啮合体与啮合槽啮合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体为滚珠,所述啮合槽为端面齿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动轴,所述啮合体以沿主动轴轴向移动圆周方向固定的方式配合于主动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包括分列于滑套轴向两侧的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啮合体沿主动轴轴向设有两个且两啮合体之间连接有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体沿主动轴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合器操纵机构,所述接合器操纵机构包括与所述滑套通过螺纹连接并能进行螺旋传动的丝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齿槽的深度不小于滚珠的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上设有引导滚珠沿轴向滚动的导向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摩擦式接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包括筒体和固定于筒体外壁的连接臂,且连接臂上设有与所述丝杆配合的螺纹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814739.1U CN204784256U (zh) | 2014-12-19 | 2014-12-19 | 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814739.1U CN204784256U (zh) | 2014-12-19 | 2014-12-19 | 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784256U true CN204784256U (zh) | 2015-11-18 |
Family
ID=54524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814739.1U Active CN204784256U (zh) | 2014-12-19 | 2014-12-19 | 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784256U (zh) |
-
2014
- 2014-12-19 CN CN201420814739.1U patent/CN2047842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031848U (zh) | 收割机传动箱转向机构 | |
CN103987982A (zh) | 两个旋转部件之间的同步装置 | |
CN202768748U (zh) | 一种同步器 | |
CN102494044B (zh) | 齿式离合装置 | |
CN205715512U (zh) | 一种丝杆传动双球面滑动旋转装置 | |
CN204784256U (zh) | 非摩擦式接合组件 | |
CN205503895U (zh) | 一种限制丝杠螺母旋转的装置 | |
CN204114022U (zh) | 序列式变速器 | |
CN201960069U (zh) | 一种用于螺旋压力机飞轮和螺杆连接的结构 | |
CN102954154A (zh) | 蜗轮蜗杆传动装置 | |
CN203560403U (zh) | 一种齿轮轴向定位结构 | |
CN204921958U (zh) | 受阻让位换挡拨叉组件 | |
CN203730605U (zh) | 一种固定式平面齿气动离合器 | |
CN208587418U (zh) | 一种同步器挂挡限位机构 | |
CN204164212U (zh) | 同步器拨叉组件 | |
CN104879392B (zh) | 一种滑块联轴器 | |
CN204312683U (zh) | 一种可减少侧隙的双重齿轮系机构 | |
CN103174775B (zh) | 离合式联轴器 | |
CN204588027U (zh) | 传送线工装板自动正反转机构 | |
CN104879474B (zh) | 一种双速传动轮 | |
CN203189566U (zh) | 一种超越离合器总成 | |
CN103195909A (zh) | 锥面同步啮合齿轮 | |
CN204327942U (zh) | 变速器换挡机构 | |
CN203770564U (zh) | 轴交角可变的变径式摩擦无级变速装置 | |
CN104214325B (zh) | 双齿错齿齿隙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