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50457U - 辅助刹车器 - Google Patents

辅助刹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50457U
CN204750457U CN201520271187.9U CN201520271187U CN204750457U CN 204750457 U CN204750457 U CN 204750457U CN 201520271187 U CN201520271187 U CN 201520271187U CN 204750457 U CN204750457 U CN 204750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
turned
interlock
brake
stay 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7118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东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 Shuo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An Shuo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 Shuo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An Shuo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52027118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50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50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5045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辅助刹车器,包括一壳体及设置于壳体中的一连动机构;连动机构包含有旋转轴心及以旋转轴心为轴转动的一第一转体、一第二转体与一连动转体,并于连动转体设有至少一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形成单向止挡,藉由刹车杆拉绳连接第一、二转体,以及前、后轮拉绳连接连动转体,让使用者无论拉动左或右刹车杆时,均可对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并且于刹车时,先对后轮形成制动再对前轮形成制动,并使后轮刹车力道持续高于前轮刹车力道,从而可以达到安全刹车的功效,藉由立体的空间设计,可达到体积小、轻量化,减轻使用者负担的功效。

Description

辅助刹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二轮车辆刹车传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可同步控制前后轮刹车及力道的辅助刹车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直线二轮式车辆例如自行车、引擎动力机车(摩托车)、电动机车等大都采用手拉式的刹车系统,通常左把手与右把手各设有一刹车杆,并透过刹车拉绳(刹车线)分别连接至前轮刹车与后轮刹车,达到藉由拉动刹车杆来对前、后轮进行刹车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刹车时系利用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来达到减速的效果,直线二轮式车辆(如前述自行车、各型机车)在行驶时,人与车均保持有向前的惯性力,若刹车时操作不当,难免会有打滑或翻倒的状况发生;特别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握紧刹车杆,若是直接控制刹车将后轮死锁,容易因轮胎的摩擦力不足而产生轮胎打滑或甩尾,而若是不慎将前轮直接死锁,则最容易因惯性而翻倒,因此,在刹车时的顺序与刹车的力道则是驾驶人最需注意的。
对于正确地刹车方法,是大多数的驾驶人所知悉的,譬如在刹车时最好是先刹后轮,再刹前轮,以及力道的控制最好后轮约七分力,前轮约三分力,最能有效的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意外;现今市面上有数种可藉单一刹车杆同时操控前后轮刹车的同步刹车器,但其均具相当的体积或重量,并不利于安置于轻量化的车体上,不仅影响外观且有碍于车体的平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利用各转体间相互的连动,让使用者无论是以左刹车杆或右刹车杆进行刹车,均可控制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且于刹车时,先对后轮形成制动再对前轮形成制动,达到安全刹车的目的,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藉由配置前、后轮刹车拉绳与转体轴心间的距离,让后轮的刹车力道能持续大于前轮的刹车力道,达到安全刹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藉由立体的空间供转体转动及相互间的连动,达到体积小、轻巧,易于装设于自行车车体,不会造成使用上的负担。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二轮车辆的辅助刹车器,其主要包括了一中空的壳体及设置于其中的一连动机构;该连动机构包含横设于靠近该壳体后侧的一旋转轴心,以及以该旋转轴心为轴转动的一第一转体、一第二转体与一连动转体;其中,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系于其后段套接于该旋转轴心,使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的前段可于该壳体中预定范围内上下活动;又,该连动转体设有至少一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形成顺向或逆向的单向止挡,使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任一进行该顺向或逆向的旋转时,可一并带动该连动转体转动。
较佳者,该第一转体相邻该第二转体,该连动转体包含二旋转部及该抵顶部,该二旋转部分别位于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的相对外侧,以及横跨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并连接该二旋转部的该抵顶部。
较佳者,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分别位于该连动转体相对的两侧,且该连动转体分别向两侧凸设有该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即该第二转体形成止挡。
较佳者,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的前段用以供二轮车辆二刹车杆的拉绳连接,该连动转体的前段用以供二轮车辆前轮刹车与后轮刹车的拉绳连接。
较佳者,该连动转体供前轮刹车拉绳连接的位置与轴心间的距离小于供后轮刹车拉绳连接的位置与轴心间的距离。
较佳者,该壳体的顶面与底面分别开设有二供拉绳穿过的穿孔,且二刹车杆的拉绳与二刹车的拉绳分别从该壳体相对的上、下侧连接该连动机构。
较佳者,该连动转体进一步设有供拉绳固定的二凹槽及二槽道。
较佳者,该旋转轴心可由穿设于该壳体两侧,且同轴的二轴杆所构成。
较佳者,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经由轴衬套接于该旋转轴心上。
较佳者,该壳体包含可相互结合的一壳身与一前盖。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刹车器除可达前述安全刹车、适当分配刹车力道、体积小、重量轻等诸多优点外,第一转体及第二转体彼此呈独立运作的设计,分别由其所对应的刹车杆所控制,有效地改善实际应用时拉绳动作不良的问题。例如:当第一转体受驱动时,其仅带动连动转体转动,而不会带动第二转体一并转动,可避免仅由单边刹车杆进行刹车而使另一边刹车杆拉绳脱出的问题;同理,当第二转体受驱动时,亦不会带动第一转体一并转动,让使用有本实用新型辅助刹车器的刹车系统,拉绳的动作更为顺畅、稳定、保久且耐用。
为使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致更具体的了解,兹依下列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连动转体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右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实际使用时未进行刹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正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实际使用时右刹车杆刹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正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实际使用时左刹车杆刹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连动转体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的右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实际使用时未进行刹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正视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实际使用时右刹车杆刹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正视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实际使用时左刹车杆刹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9b为图9a的正视图。
标号说明:
1壳体;10壳身;11顶面;111穿孔;112引导螺管;12底面;121穿孔;122引导螺管;13卡槽;14锁孔;15前盖;16卡榫;20锁固件;3连动机构;30旋转轴心;301轴杆;302轴衬;31第一转体;311轴孔;312活动部;313固定件;32第二转体;321轴孔;322活动部;323固定件;33第三转体;330旋转部;331轴孔;332活动部;333凹槽;334槽道;335抵顶部;4连动机构;40旋转轴心;401轴杆;402轴衬;41第一转体;411轴孔;412活动部;413固定件;42第二转体;421轴孔;422活动部;423固定件;43第三转体;431轴孔;432活动部;433凹槽;434槽道;435抵顶部;L左刹车杆拉绳;R右刹车杆拉绳;FW前轮刹车拉绳;RW后轮刹车拉绳;D距离;d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辅助刹车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态样,由图可知其主要包括有一中空的壳体1以及装设于其中的一连动机构3。
壳体1主要由一壳身10及一前盖15组合而成。壳身10呈立体中空的造型,前侧设有开口与对应的前盖15,藉由前盖15与壳身10结合可封闭该开口;壳身10于开口处下侧设有卡槽13,可供前盖15相对位置的卡榫16卡合及定位,而开口处上侧设有锁孔14,用以供锁固件20将前盖15锁固于壳身10上,形成封闭的壳体1。壳身10于前侧上方及下方分别设有顶面11及底面12,并分别于顶面11及底面12适当位置设有二穿孔111、121,并于这些穿孔111、121处设有可供拉绳通过的引导螺管112、122,藉以让拉绳的作动更为顺畅。
连动机构3设置于壳体1中,主要包含有一旋转轴心30,以及设置于旋转轴心30上的一第一转体31、一第二转体32及一连动转体33。旋转轴心30设置于靠近壳身10后侧(内侧,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的位置,于本案实施例中,旋转轴心30可以是由二同轴且分别固定于壳身10两侧的轴杆301所构成。
第一转体31,其包含有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一轴孔311用以套设于旋转轴心30,而前段则为可以旋转轴心3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312;第二转体32,其相邻于第一转体31,同样包含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一轴孔321用以套接于旋转轴心30,前段为可以旋转轴心3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322。连动转体33,包含有二旋转部330及一抵顶部335,二旋转部330分别位于第一转体31及第二转体32相对的外侧,且各旋转部330同样包含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一轴孔331用以套接于旋转轴心30,前段为可以旋转轴心3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332;抵顶部335越过第一转体31及第二转体32的上方,用以连接该二旋转部330并与第一转体31及第二转体32形成止挡,藉由抵顶部335将连接二旋转部330,让二旋转部330可同方向同角度的进行转动,再透过抵顶部335可抵顶于第一转体31及第二转体32上方,当第一转体31、第二转体32其一向上(单向)旋转时,可同时推动抵顶部335,让连动转体33随第一转体31或第二转体32一并转动。
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可藉由将前盖15与壳身10分离来进行各拉绳的安装,使用者仅需将左、右刹车杆拉绳L、R的一端(通常为尾端,于本实施例中左、右刹车杆拉绳L、R的头端分别连结于左、右刹车杆处)分别穿过壳体顶面11的引导螺管112,并利用固定件313、323分别固定于第一、二转体31、32前段的活动部312、322,再将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的一端(通常为头端,于本实施例中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的尾端分别连结于前、后轮刹车处)分别固定于二旋转部330前段活动部332的凹槽333及槽道334中(组装时将拉绳尾端依序穿过凹槽333、槽道334及壳体底面12的引导螺管122,再将拉绳持续拉出,使拉绳的头端可定位于凹槽333中形成固定),于装设完成后,盖回前盖15即可进行安全刹车的操作,无论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拉动左刹车杆拉绳L使第一转体31向上转动,或是按压右刹车杆拉动右刹车拉绳R使第二转体32向上转动,均可藉由抵顶部335带动连动转体33一并转动,进而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对前、后轮进行刹车,达到安全刹车的功效。
请一并参图2a,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二旋转部330前段开设的二凹槽333,其与轴心可有不同的距离,其中,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凹槽333用以供后轮刹车拉绳RW固定用,而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凹槽333则是用以供前轮刹车拉绳FW固定用;藉此,当连动转体33转动时,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后轮刹车拉绳RW的位移量大于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前轮刹车拉绳FW,让前、后轮在刹车的同时,可保持后轮刹车力道大于前轮刹车力道的功效。
如图3a、图3b所示,为安装完成后未作动的示意图,此时第一转体31及第二转体32系受连动转体33的抵顶,抵靠于壳身10的底面12;而当使用者欲进行刹车时,如图4a、图4b所示,若使用者按压右刹车杆,此时右刹车杆拉绳R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二转体32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二转体32抵顶于连动转体33的抵顶部335,可促使连动转体33随第二转体32一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向上移动,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而若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如图5a、图5b所示,此时左刹车杆拉绳L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一转体31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一转体31抵顶于连动转体33的抵顶部335,可促使连动转体33随第一转体31一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向上移动,同样可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
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转体31、第二转体32及连动转体33的各旋转部330,可进一步透过轴衬302套接于旋转轴心30,藉以可调节各转体间的间隔,并使各转体于旋转轴心30上可转动得更为顺畅,在实际使用时更为精准。
请再参阅图6至图9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态样,其主要包括有一中空的壳体1以及装设于其中的一连动机构4,对于壳体1的基本结构系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连动机构4设置于壳体1中,主要包含有一旋转轴心40,以及设置于旋转轴心40上的一第一转体41、一第二转体42及一连动转体43。旋转轴心40设置于靠近壳身10后侧(内侧,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的位置,与前实施例相同,本第二实施例的旋转轴心40可以是由二同轴且分别固定于壳身10两侧的轴杆401所构成。
第一转体41,其包含有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一轴孔411用以套设于旋转轴心40,而前段则为可以旋转轴心4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412;第二转体42,同样包含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一轴孔421用以套接于旋转轴心40,前段为可以旋转轴心4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422。连动转体43,其设置于第一转体41及第二转体42之间,同样包含相连的前段及后段,后段设有至少一轴孔431用以套接于旋转轴心40,前段为可以旋转轴心40为轴相对转动的活动部432;又,连动转体43相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抵顶部435,用以抵顶于第一转体41及第二转体42的上方并形成止挡,藉此,当第一转体41、第二转体42其一向上(单向)旋转时,可同时推动抵顶部435,让连动转体43随第一转体41或第二转体42一并转动。
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可藉由将前盖15与壳身10分离来进行各拉绳的安装,使用者仅需将左、右刹车杆拉绳L、R的一端(通常为尾端,于本实施例中左、右刹车杆拉绳L、R的头端分别连结于左、右刹车杆处)分别穿过壳体顶面11的引导螺管112,并利用固定件413、423分别固定于第一、二转体41、42前段的活动部412、422,再将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的一端(通常为头端,于本实施例中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的尾端分别连结于前、后轮刹车处)分别固定于连动转体43前段活动部432所开设的凹槽433及槽道434中(组装时将拉绳尾端依序穿过凹槽433、槽道434及壳体底面12的引导螺管122,再将拉绳持续拉出,使拉绳的头端可定位于凹槽433中形成固定),于装设完成后,盖回前盖15即可进行安全刹车的操作,无论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拉动左刹车杆拉绳L使第一转体41向上转动,或是按压右刹车杆拉动右刹车拉绳R使第二转体42向上转动,均可藉由抵顶部435带动连动转体43一并转动,进而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对前、后轮进行刹车,达到安全刹车的功效。
如图6a、图6b所示,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连动转体43前段开设的二凹槽433,其与轴心可有不同的距离,其中,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凹槽433用以供后轮刹车拉绳RW固定用,而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凹槽433则是用以供前轮刹车拉绳FW固定用;藉此,当连动转体43转动时,离轴心较远距离D的后轮刹车拉绳RW的位移量大于离轴心较近距离d的前轮刹车拉绳FW,让前、后轮在刹车的同时,可保持后轮刹车力道大于前轮刹车力道的功效。
如图7a、图7b所示,为安装完成后未动作的示意图,此时第一转体41及第二转体42受连动转体43的抵顶,抵靠于壳身10的底面12;而当使用者欲进行刹车时,如图8a、图8b所示,若使用者按压右刹车杆,此时右刹车杆拉绳R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二转体42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二转体42抵顶于连动转体43的抵顶部435,可促使连动转体43随第二转体42一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向上移动,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而若使用者按压左刹车杆,如图9a、图9b所示,此时左刹车杆拉绳L受拉扯而向上移动,同时带动与其连结的第一转体41向上转动,再藉由第一转体41抵顶于连动转体43的抵顶部435,可促使连动转体43随第一转体41一并向上转动,进而同时拉动前、后轮刹车拉绳FW、RW向上移动,同样可驱使前、后轮进行刹车动作。
于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转体41、第二转体42及连动转体43可进一步透过轴衬402套接于旋转轴心40上,藉以可调节各转体间的间隔,并使各转体于旋转轴心40上可转动得更为顺畅,在实际使用时更为精准。
综合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刹车器确可达成增进适用范围及使用便利性,且可提升使用安全的功效,实为一具新颖性及进步性的实用新型,爰依法提出申请。但以上所述,仅系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方式而已,故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者,亦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辅助刹车器,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部呈中空状态;其特征在于,
一连动机构设置于该壳体中,且该连动机构包含横设于壳体后侧的一旋转轴心,以及以该旋转轴心为轴转动的一第一转体、一第二转体与一连动转体;其中,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于其后段套接于该旋转轴心,使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的前段于该壳体中预定范围内上下活动;
又,该连动转体设有至少一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形成顺向或逆向的单向止挡,使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任一进行该顺向或逆向的旋转时,一并带动该连动转体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相邻该第二转体,该连动转体包含二旋转部及该抵顶部,该二旋转部分别位于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的相对外侧,以及横跨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并连接二旋转部的该抵顶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及该第二转体分别位于该连动转体相对的两侧,且该连动转体分别向两侧凸设有该抵顶部用以对该第一转体即该第二转体形成止挡。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与该第二转体的前段用以供二轮车辆二刹车杆的拉绳连接,该连动转体的前段用以供二轮车辆前轮刹车与后轮刹车的拉绳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连动转体供前轮刹车拉绳连接的位置与轴心间的距离小于供后轮刹车拉绳连接的位置与轴心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顶面与底面分别开设有二供拉绳穿过的穿孔,且二刹车杆的拉绳与二刹车的拉绳分别从该壳体相对的上、下侧连接该连动机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连动转体进一步设有供拉绳固定的二凹槽及二槽道。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轴心由穿设于该壳体两侧,且同轴的二轴杆所构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体、该第二转体及该连动转体经由轴衬套接于该旋转轴心上。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刹车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含相互结合的一壳身与一前盖。
CN201520271187.9U 2015-04-30 2015-04-30 辅助刹车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50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1187.9U CN204750457U (zh) 2015-04-30 2015-04-30 辅助刹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71187.9U CN204750457U (zh) 2015-04-30 2015-04-30 辅助刹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50457U true CN204750457U (zh) 2015-11-11

Family

ID=54465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7118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50457U (zh) 2015-04-30 2015-04-30 辅助刹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504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4577A (zh) * 2015-04-30 2016-12-07 安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刹车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4577A (zh) * 2015-04-30 2016-12-07 安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刹车器
CN106184577B (zh) * 2015-04-30 2019-04-16 安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刹车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58013B1 (ko) 전동주행 전환용 휠체어 동력장치
EP2332806A2 (de) Mehrfachkinderwagen mit Sitzbereichen für mindestens zwei Kinder
CN106672140A (zh) 滑板车与驱动控制系统
CN203888957U (zh) 一种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的车架总成
WO2003068125A3 (en) Manually-propelled wheelchair
CN204750457U (zh) 辅助刹车器
CN203228897U (zh) 带有碟刹装置的折叠滑板车
TW201313541A (zh) 安全煞車裝置
DE202010009628U1 (de) Kinderwagen mit elektrischem Antrieb
CN106184577B (zh) 辅助刹车器
KR20080070490A (ko) 이륜차량의 안전제동장치
CN106809366A (zh) 一种用于水面无人艇手自一体操控装置
CN202624503U (zh) 一种后轮驱动全足控三轮电动车
WO2015030618A1 (en) Four-wheel cycle
CN109018134B (zh) 一种两轮自平衡车用安全防护机构
CN102126533A (zh) 手驱大轮滑行车
TWI730334B (zh) 用於手推車的驅動組件以及使用此驅動組件的手推車
TWI623466B (zh) Auxiliary brake
CN202965963U (zh) 无双腿残疾人可驾驶的机动车辆的刹车、油门控制结构
CN205854368U (zh) 一种人力观光车
CN204846205U (zh) 变速电动漂移车
CN104228794A (zh) 无双腿残疾人可驾驶的机动车辆的刹车、油门控制结构
KR20110002509A (ko) 사람의 이동 수단 기기(장치)
EP4342779A1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03228899U (zh) 带锁定机构的折叠滑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Termination date: 201704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